① 陕北人有钱吗
有钱,但是是以环境为代价的!!!
偶回故乡,目睹生我养我的河流——洛河。他那撕心裂肺的哭泣,那些一心追求名利的人早已麻木,他们为了经济腾飞,为了全国100强,为了全省10强,为了……
他们一部分人富了,少部分人暴富了,个别人官富了。可谁都不看看十几万人口的生活环境成什么样了?当年放养时的泉水没了踪影,村里几百号人吃的泉水也干涸了,就连洗衣服、饮牲口的小河也时有时无。凡是用的水,都清一色深井地下水,包括农村都一样。至于水符合不符合饮用标准,谁也不知道。倒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吴起县城区的生活用水经有关部门检测不达标,可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说县上有钱,改造,可就是不见动静。
洛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在大荔县三河口汇入渭河,总长680公里,年径流量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陕西两省。
陕北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随着陕北地区油气大规模的开采,资源勘探开发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北洛河上游石油开发区内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等问题非常突出。通过对北洛河上游地表水采样测试分析,并根据国家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六价铬、硫酸盐、COD、NH(下标 3-)N、挥发酚、石油类在集油站、井场、个别污水偷排处超标情况较严重,在河岸有大量原油污染物沉积。在部分地区河水的氯化物含量较高,除本地区地质条件因素之外,油层水的排入也有一定影响。并且由于春冬季河水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枯水期的污染程度大幅度上升。
洛河是吴起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人民唯一生存的河流。如今她成了这个样子,我们能不能在暴富的今天去补救一下,去尽力的治理一下?
吴起县的龙头工业是石油,整天喊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可在功名利禄面前,你们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了吗?你们是不是在断送子孙后代的生存栖息地,换来每年的几十个亿的收入,这代价还不够大吗!
看到此贴的吴起人,可以骂我败家子,因为我也是吴起人,我也想自己的家乡出名,进全国10强我何尝不激动。可我们这样的发展代价也太大了啊!
② 介绍陕北人特点的作文(200字)
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小结其绳,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斗转星移,大结其绳:“上古结绳而治,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事大,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中有千千结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心事纠结的状态,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轻触键盘,“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结绳记事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光与电的洗礼,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 中国结,中有千千结”。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知识,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2、笔与纸,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如今,数千年弹指一挥间:“结绳为记,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故命名为中国结。据《易·系辞》载。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铅与火。 1,事小。在古典文学中中国结
③ 陕北滔滔黄河水是那首歌的歌词
红光
词曲:冯晓荣
演唱:丛林的狼 和声:冯晓荣 MIDI\编曲制作:冯晓荣 吉他:冯晓荣
唢呐:常杨勇、蒋富红、等(黄陵县戏团)
录音:冯晓荣
缩混:冯晓荣
后期制作:冯晓荣 乐队:丛林狼乐队
歌词:
飞光与朝霞红彤地光辉,照亮了旧陕北。
带给黄土地的儿女幸福的光辉,幸福的光辉。
勤劳的陕北人创造辉煌的陕北。
金光与朝霞红彤地光辉,照在了新陕北。
放眼望绿草光阴,山川巍壮,人杰地灵。
勤劳的陕北人,创造了新世纪陕北,
陕北人,豪放硬朗直爽,喜欢仗仪公道不平拔刀不让。
陕北人,豪放精气有光,见证古人拔剑北望。
让那道光,陕北光芒,照到世界任何地方。
像黄河水,黄河水,不绝,
当那到光,陕北光芒,照耀在每一个地方。
像黄河水,黄河水,滔滔,自豪的陕北。
④ 陕北现在的社会发展程度究竟怎么样
回楼主,这问题问得好。
这么给你说吧,你在西安随便问一个人,谈起榆林,人家会惊讶地说,暴发户,财神爷啊!榆林被认为是陕西唯一能在经济上抗衡西安的城市。
榆林的增长速度连续7年全省第一,今年增速又是全省第一,榆林的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国税收入、人均GDP、黄金交易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省第一,远远超过西安,GDP、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存贷款余额、机动车保有量、邮电收入全省第二。榆林贡献了陕西仅有的三个全国百强县,榆林的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人均GDP都超过1万美元,神木县和府谷县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神木县已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榆林一些地区的福利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在这些县,北京上海户口简直一文不值。
至于陕北,这么给你说吧,你在陕西说句陕北穷,在陕西人看来和听到美国穷没什么区别。陕北以陕西10%的人口,创造了陕西80%的工业利润、50%的工业增加值、50%的财政收入、28%的GDP,经济指标在陕西遥遥领先。陕北的工业利润比北京还高。
而榆林,5年后财政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富可敌省,10年内GDP突破1万亿元,超过西安成为陕西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⑤ 陕北滔滔的黄河水,歌词
飞光与朝霞红彤地光辉,照亮了旧陕北。
带给黄土地的儿女幸福的光辉,幸福的光辉。
勤劳的陕北人创造辉煌的陕北。
金光与朝霞红彤地光辉,照在了新陕北。
放眼望绿草光阴,山川巍壮,人杰地灵。
勤劳的陕北人,创造了新世纪陕北!
陕北人,豪放硬朗直爽,喜欢仗仪公道不平拔刀不让。
陕北人,豪放精气有光,见证古人拔剑北望。
让那道光,陕北光芒,照到世界任何地方。
像黄河水,黄河水,不绝!
当那到光,陕北光芒,照耀在每一个地方。
像黄河水,黄河水,滔滔,自豪的陕北!
⑥ 陕北人尤其是老头老太太玩的二十四颗薄象棋在书面语叫什么棋了我想在网上买,有谁能解答
掀棋是陕北先民发明、创造的智力游戏,也是陕北传统智力游戏之一。无论城乡、无分男女、不管长幼,可以说凡有人居之处,都有掀棋游戏。
掀棋使用的是中国象棋的棋子。只是棋子的大小、薄厚、形状、颜色不同于象棋(掀棋用的棋子都是特制的,圆形、薄片、黑色或黄色,厚度只有象棋的三分之一,叫法也不同于象棋,单位名称为张),有些棋子的叫法也有所不同。游戏时,先去掉32只象棋里的红黑将、帅,两只兵(俗称红牛)、两只卒(俗称黑牛)和一红炮(俗称红狗)、一黑炮(俗称黑狗),共用24只棋子。
⑦ 大陕北抒怀阅读答案
大陕北抒怀
站在黄土高原的高峰上,俯瞰着绵延不断、此起彼伏的山山峁峁,纵览那蜿蜒相连、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我抑制不了内心的万丈豪情、按捺不住沸腾的满腔热血,禁不住对着这浩瀚无垠、广袤无边的大高原,放开喉咙,扯着嗓子高喊一曲:
“哪哒哒都不如咱山沟沟好……”
盘古开天,炎黄造世,在这片黄土高原、陕北大地上曾经生活着一群黢黑、健硕的汉子,他们赤条条地来到这块荒芜贫瘠的土地上,用*的双手在半山腰上挖出了土洞,寻来树枝杂草,遮挡在洞口,就算给自己安顿了一个能避风挡雨的陋窝,随即便开始了与天地争斗,与命运抗争的漫长历程!
这是一片风沙弥漫、黄尘飞扬的昏黄的天空;也是一块干旱少雨,荒草难生的不毛之地。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折磨着一代又一代苦难的人们;沉重的生活,邪恶的疾病夺去了无数善良的生命。我的先人们,头顶着弥天的风沙,脚踩着漫漫的黄土,背扛着灼热的烈日,拖拽着沉重的日子,*着黝黑的脊梁,弯曲着瘦弱的身躯,拖着颤栗的脚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一步一步、一趟一趟地耕耘在漫漫黄土之中,一次次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一遍遍收获着微薄的喜悦。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青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千百年来,尽管世事舛错、变幻无常,我的先人们依然挣扎煎熬在这块荒芜贫瘠的土地上,维系着一代又一代脆弱而顽强的生命!走过了几千年的漫漫岁月……
陕北地灵人杰!艰苦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生存条件,非但没能摧垮先人们的意志和信念,反而造就了他们耿直、善良、豪放、热情、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品质。他们淳朴率真、嫉恶如仇,对朋友以诚相待、肝胆相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不为*、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地挺立在天地之间!
几千年以来的陕北,山高坡陡水倒流,黄土漫漫齐天厚,十年九旱草不生,穷山恶水无活路。为了生存,为了寻求活路,李自成、张献忠等揭竿而起,扯旗造反,横扫*腐旧的明王朝,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近代以来,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着一群威猛雄壮的陕北汉子,向命运抗争,向旧制度宣战,前赴后继、歃血疆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多少淳朴厚实的陕北人追随着共产党南征北战、马革裹尸,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少年来,有多少陕北热血男儿,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坚实的脊梁,迎着漫天的风云雷电、烈日风沙,傲然挺立在大自然的恣意肆虐中,迎接着雨后初霁的那一片彩虹和灿烂的阳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千百年来,经过长久的积累和沉淀,陕北人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出极大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凝重厚实、独具特色的陕北精神和陕北文化。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祖祖辈辈大字不识的陕北人中间,屹然崛起了一大批以路遥为代表的、优秀的陕北乡土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凭借着黄土地厚重的根基,以饱满的热情和对家乡父老深厚的情感,纵情讴歌着黄土地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在黄土高原上竖起了一面彰显陕北文化的猎猎大旗!
如今的陕北大地上,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艺术,交织着黄土地浓郁的地方风味,到处流动着大秧歌的潮水,翻滚着安塞腰鼓的黄尘,炫耀着陕北剪纸的美艳,镌刻着农民画的图案,飘荡着信天游的呐喊,流淌着陕北道情的激情,诉说着陕北说书的委婉,汇聚成一幅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镌刻在莽莽的陕北高原上,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哦!黄土高原,我的大陕北!
天地轮回,日月更替。历史的长河奔腾着、翻滚着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年那些粗壮豪放汉子们的后代,沿袭着先人们坚韧执着、不懈追求的品格,一辈传一辈,一代接一代,终于开掘出了一个山川秀美、风和日丽的大陕北!
老天是公平的,虽然它把这群人抛洒在了这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但却在黄土下为他们蕴藏了大量丰富的地下资源。近二十年来,陕北人凭借着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开掘出了一个又一个能源基地:石油、煤炭、天然气、盐业化工等像雨后春笋般地在这块黄土地上拔地而起,施展着它们巨大的能量,为这块土地增长着日渐丰厚的财富,很快,这块几千年来荒芜贫瘠的土地渐渐地富裕起来了,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
不信你看:
往昔那终年裸露着漫漫黄土的沟沟峁峁,如今被大片的人工森林和茂密的荒草所覆盖,满目都是苍翠浸染的绿色世界;
成片的果树和一望无际的庄稼,展示着一个个先辈们曾经期盼的丰收景象。一排排、一片片蔬菜大棚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齐地排列,孕育着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和希望;
一座座桥梁和一个个山洞,串联起一条条长龙,纵横穿梭在黄土高原的丛山峻岭之间,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勾勒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一座座街道宽敞、高楼耸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镇拔地而起,宛若一颗颗散落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的璀璨明珠,绚丽夺目、靓丽耀眼;
一群群衣着华丽、春风满面的陕北人,穿梭在都市的大街上,出没于高楼大厦之间,高傲、自负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如今的陕北人,手中掌控着上天赐予的财富,投入到了改造大自然、转变黄土地面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当中。陕北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全力建设一个安逸富庶、山青水秀的绿色大陕北!
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深深眷恋着我的大陕北!
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会放声歌唱我的大陕北!
啊!黄土高原,我的大陕北……
⑧ 陕北人的历史名人
黄帝(西元前27世纪~西元前26世纪),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约生活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宽厚仁慈,任贤用能,嫉恶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领氏族部落成员,“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镜子、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制法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指南车、阴阳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诸多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均颂赞为黄帝发明制作。《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建有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20世纪,桥山及其周围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存,为黄帝时代的有力史证。
貂蝉——在米脂城西杜家石沟艾好湾村,有一个“貂蝉洞”,三国时的貂蝉,就出生在这个地方。貂蝉和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一起,被誉为中华“四大美女”。传说貂蝉母亲分娩时,正值盛夏,蝉鸣阵阵,一只银貂跃入产房,故将女儿起名貂蝉。貂蝉长得百媚千娇,长大后被一名征北将军带到京城洛阳,送给司徒王允做使女。王允为除奸臣董卓,巧设连环计,貂蝉深明大义,甘愿献身,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使吕布愤而杀了董卓。貂蝉为国家千秋江山赌青春的美名便流传千古。
韩世忠——(公元1089-1151年)绥德县砭上村人,北宋名将屡建战功。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授枢密使。岳飞父子蒙冤入狱后,他面诘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晚年辞官居闲。死后追封为蕲王。其夫人梁红玉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
李显忠——(公元1109-1177年) 南宋名将。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初名世辅,字君锡,一作公弼。出身将门。果敢有谋,号称“万人敌”。17岁投军抗金。建炎四年(1130),被迫降金,以鄜延路兵马副都监镇守边寨,屡败西夏军。后迁知同州。绍兴八年(1138),设计俘金元帅右监军完颜杲(撒离喝),归宋途中,因追兵所迫将其放还。后全家200余口为金军所害,被迫投奔西夏。次年还宋,高宗赐名显忠,授枢密院都统制。十年,金朝背盟攻宋,显忠以三京招抚司前军都统制率部屡败金军,拜保信军节度使。十八年,因建策恢复中原,忤权相秦桧,被排挤降官赋闲。二十九年,任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三十一年,改任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采石之战后,率精兵万余乘胜渡江,收复淮西诸郡,以功授太尉。孝宗即位后,兼权池州御前诸军都统制。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米脂县李继迁寨(现属横山县境地)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勇将。高牺牲后继称闯王,率军百万。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献忠——(公元1606-1647年)定边刘渠村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初属王子用部,后自成一军,转战豫、陕、鄂、皖等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取四川称帝,号大西国,后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敌,中箭身亡。
李子洲——(公元1892一1929年)绥德县城内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参加五四运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2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陕北,创建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德师范)并担任校长。陕西地区党组织创建人之一,曾负责中共陕甘区委、陕西省委的组织工作、军委工作,曾任代理陕西省委书记。1929年春被捕入狱,6月18日病逝狱中。
柳青——(公元1916一1978年)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人。原名刘蕴华,现代著名小说家。抗战时期开始了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谢子长——出生于1897年,他和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成为一个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尽管身居高职,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一线指挥作战。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因伤情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出生的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路遥——(公元1949—1992年),清涧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历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主席。路遥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先后创作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小说。其中《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拍成电影,风靡全国。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成为陕西文学界的一大骄傲。《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深情地关注了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1992年11月17日,因肝硬化,路遥不幸英年早逝。欣慰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路遥文集》。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本身又超越了死亡。他在无中寻到了有,在死中得到了生,在终结中找到了开始。
⑨ 《赶牲灵》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陕北人为什么要赶牲灵
旧时,陕北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农业经济。然而,陕北人仍然需要有人把本地的土特产卖出去,再从外地把自己需要的日用品买回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赶牲灵的便应运而生。在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千百年来,运货驮人以及货物流通,终年由这些赶牲灵的来承担。他们或吆上毛驴或赶上骡子或拉上骆驼,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出神府进蒙地,下延安入关中,走三边去宁夏,过黄河到山西,把陕北的红枣、绿豆、羊皮等土特产运到外地,再把外地的洋布、食盐、烟叶等换回陕北。
赶牲灵的每天的行程(也称每站)大约是七十华里左右,有时为了赶路程或者是急着要见到心中的那个妹妹,也有每天走八十里九十里甚至是一百里的,这叫“放大站”。民歌中对此多有反映,比如:“马铃子响来鞭子抽,记起我情人放大站。三站改成走两站,赶死赶活为了谁?”赶牲灵的汉子们离家外出少则七天八天,多则一月两月,山高路远,地僻人稀,存留在他们心中唯有的一点温存,也许就是每天晚上能够给他们提供吃住甚至是爱的途中那一家骡马店了。是呀,有赶牲灵的就有开店的,赶牲灵的把开店的看成是土地爷,开店的则把赶牲灵的当作是财神爷。一来二往,人熟了,情生了,凄美而浪漫的民歌与爱情故事便随之流传开来了:“你赶上骡子我开上店,来来往往常见面。大路畔上铃子响,刘成和哥哥过来了。”“四上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张家畔。张家畔起身刘家峁站,峁底里下去我把朋友看。”
对于许多赶牲灵的来说,浪漫与温馨只不过是如流星般好梦易逝,而劳苦与艰险却似噩梦般如影相随。一路上,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危险,一是黑风,二是土匪。黑风会让他们迷失方向、忍饥挨饿,甚至是葬身沙海;遇上土匪,轻者遭越货,重者遭杀头。前者是天灾,后者是人祸,这天灾人祸时时处处都在威胁着赶牲灵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他们才会脚踩大地面对苍天发出这样的诘问:“三月的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们赶脚的人儿这样苦命?”
许多人对赶牲灵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的其二,就是有关赶牲灵的一些基本常识。赶牲灵,牲灵者,可以是毛驴也可以是骡子亦可以是骆驼。吆毛驴赶骡子多走山路,且晓行夜宿,而拉骆驼则多走沙地,且夜行晓宿。
还有民歌《赶牲灵》里常唱的那句歌:“走头头那骡子三盏盏灯”这里边提到了两个概念,一是“走头头骡子”。赶牲灵很少是一人一骡去赶,一般都是几人几骡或十几人十几骡组成一支赶牲灵的队伍。在赶牲灵的队伍中,走在最前头的那头骡子就是走头头骡子。走头头骡子不但要强壮而且要机灵,赶走头头骡子的人大都是那些常年经营此道,且经验丰富的脚夫。故而,赶头骡的人的工钱也比其他人的多一倍。二是“三盏盏灯”。只有走头头骡子才能戴三盏盏灯,三盏盏灯就是在骡子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几根红缨缨,下端裹着三面铜镜,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如三盏灯。三盏盏灯一是起装饰作用,二是起信号作用——当两支赶牲灵的队伍相遇时,只要灯光一闪,双方便都意识到,对面来了赶牲灵的,以便及时避让,以免狭路相逢。
赶牲灵也免不了要缴税,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特殊的概念——骡柜。据《绥德县志》记载:1925年前后,绥德县衙和当地的反动军队、土豪劣绅串通一气,组织了“骡柜”,敲诈勒索脚户。大路上遇见脚户,“骡柜”的人不但要向他们征税,而且还强迫他们给军政人员无代价地去支差,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如果不去就得挨打挨骂。
赶牲灵的这一行当,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演变成了拉架子车和拉牛车。那时的脚户也由为私人运货转为给县城的供销合作社运货。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北大地人民公社化后,黄土高原上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便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