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罐是谁发明的

罐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6-11 22:47:59

Ⅰ 拔罐是谁发明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Ⅱ 罐头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

1809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的

1809年,拿破仑的士兵东征时因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而饿死。怎么办呢?法国拿破仑政府用12000法郎的巨额奖金,征求一种长期贮存食品的方法。
很多人为了得奖,都投入了研究活动。其中有个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阿佩尔,曾在酸菜厂、酒厂、糖果店和饭馆当过工人,后来成为一名厨师。他在贩卖果浆、葡萄酒等食品时,发现有些往往变坏,而有些却不易变坏。他又偶然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经过适当加热,便不易变质,他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于是,阿佩尔响应政府的悬赏,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
他经过十年的艰苦研究,终于获得成功。他的方法是:将食品处理好,再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这就是现代罐头的雏形。
这样,最早的罐头出现了。阿贝尔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奖励,也受到了海员们的热烈欢迎。

Ⅲ 最早的罐头是谁发明的

公元8世纪末,法国来皇帝源拿破仑率领部队,征讨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还没运到前线就腐烂变质了。于是他悬赏12万法郎,希望有人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装备。

有个叫尼古拉•阿佩尔的人,偶然发现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适当加热,就不易变质。他深受启发,便响应政府悬赏,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终于,他在1804年制成了玻璃罐头。他将食物装入广口瓶内,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至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就是罐头的雏形。

Ⅳ 罐头是由谁发明的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细菌在搞“破坏”。在制作罐头食物时,工人师傅会先将食物加热,使食物中的细菌在高温下死亡,然后迅速密封,制成罐头,从而阻隔了罐头外细菌的侵扰,所以它保鲜的时间相对长得多。

1795年的一天,巴黎街头贴出一张12000法郎奖赏的布告,悬赏征求食品贮藏法,要求在任何的气候条件下,在任何地方都能长期贮存食品而不腐败,还要保持味道新鲜。

当时的12000法郎,数额巨大,吸引了很多人纷纷进行试验和研究。在这些研究者中,有一位叫阿贝尔的巴黎人。1804年夏的一天,阿贝尔准备制作糕点,他把一些果汁煮沸,然后放进罐子里冷却,为了防止爬进虫子或落进灰尘,他用软木塞将罐子塞严。但当他要揉制糕点时,伙计告诉他说,库房里的面粉没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阿贝尔无可奈何地等了一个多月,终于买到了面粉。阿贝尔重新操起了制作糕点的手艺。他想,放在罐里的果汁肯定坏了,他准备将果汁倒掉。但它偏偏却没有坏!这真是奇迹。

阿贝尔灵机一动,他想,这种方法可以用来保护食品。于是他找来一些肉,装进瓶子里,在蒸锅里蒸了两个小时,取出瓶子后,乘热将瓶子用软木塞塞紧,然后他又用蜡把瓶口密封严实。他把瓶子放到一边,每天看看有无特殊变化,经过两个月,他把瓶塞打开后,里面的肉好好的,尝尝也没变味,他乐得合不拢嘴,终于成功啦!阿贝尔的食品保藏方法很快传到欧洲各国,各国纷纷生产起罐头食品来。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出了一种“冷气罐头”和一种“热罐头”,真是要冷有冷,要热有热。日本还推出一种“活鱼罐头”,在“迷它水”中昏睡的活鱼在两三天内不会死。打开罐头,将鱼放进清水里,10分钟后鱼会从昏睡状态中苏醒过来。罐头食品越来越保鲜了。

罐头食物也有坏掉的时候,如果发现罐头的外表有凹陷和生锈不平的情况,这就表明此罐头食品很有可能腐烂变质了,所以这种罐头最好不要买。

Ⅳ 是谁发明的拔火罐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Ⅵ 易拉罐是谁发明的

1959年,美国俄亥来俄州帝顿市DRT公司自的ERNIE.C.FRAZE(艾马尔·克林安·弗雷兹)发明了易拉罐,即用罐盖本身的材料经加工形成一个铆钉,外套上一拉环再铆紧,配以相适应的刻痕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罐盖。这一天才的发明使金属容器经历了50年漫长发展之后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也为制罐和饮料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易拉罐发源于美国又盛行于美国。
1940年,欧美开始售用不锈钢罐装的啤酒,同一时期铝罐的出现也成为制罐技术的飞跃。1963 年,易拉罐在美国得以发明,它继承了以往罐形的造型设计特点,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这是一次开启方式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因而很快得到普遍应用。到了1980年,欧美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了这种铝罐作为啤酒和碳酸饮料的包装形式。随着设计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铝罐趋向轻量化,从最初的60克降到了1970年的21~15克左右。

Ⅶ 罐头是谁发明的

被誉为“罐头之父”的尼古拉·阿培尔,揭开了科技史上食品保
鲜新的一页。

阿培尔1750年出生于法国玛恩河畔的夏龙镇,从小没有受过
正规的教育,在一家糖果铺当学徒。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拿破仑攻城掠地,锐不可挡之时,
然而令拿破仑最为头痛的,就是军队食品的供应问题。由于远途兴师
动众,加上天气炎热,食品很快就会变质,加上士兵水土不服,因此,
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受挫,拿破仑不得不下令寻求食品保鲜办法。

就在拿破仑为食品问题烦恼的时候,食品工人出身的阿培尔发现,
密封在容器中的食品,只要经过适当加热,便可长期保管而不坏。阿
培尔由此受到启发。他从1795年开始,历经10年研究,将洗净
的食品放于瓶中塞上软木塞密封,分别在沸水中加热30-60分钟
后,再在另一沸水池中作更长时间的加热,这就是密封高压灭菌保鲜
——食品罐装技术。

1806年,阿培尔的第一批罐头食品送上了拿破仑远征军的战
舰,从此,前方将士获得了可靠的保鲜食品。阿培尔也发表了食品保
鲜论文,并于1809年获得了奖赏。

由于阿培尔在罐装技术上开了先河,人类解决了生存的一大难题。
从此,各种密封高压保鲜食品源源诞生,并且成为当今食品市场的主
流。

Ⅷ 拔火罐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Ⅸ 拔罐是谁发明的

原来在一些中医调理理疗店看到过关于拔火罐的介绍,好像是华佗在自己医术鼎盛时期发明的,那个时候用的是竹子做的罐子

Ⅹ 易拉罐是谁发明的

1959年,美国俄复亥俄州帝顿市DRT公司制的ERNIE.C.FRAZE(弗雷兹)发明了易拉盖,即用罐盖本身的材料经加工形成一个铆钉,外套上一拉环再铆紧,配以相适应的刻痕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罐盖。这一天才的发明使金属容器经历了150年漫长发展之后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也为制罐和饮料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易拉罐发源于美国又盛行于美国。

阅读全文

与罐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