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减柱法创造于

减柱法创造于

发布时间:2021-06-11 21:18:09

① 唐代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第一、布局严密整齐,气派磅礴

体现此特点最显著的就是都城长安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壮美繁荣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正是他的严整也促进了建筑技艺的发展。唐代其他府城、衙署、寺庙、塔楼等建筑的宏敞宽广,这些都是结合了前人的设计理念,再在此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来的。

第二、建筑坐落分明

唐代的建筑组群层次有序分明,错落有致,建筑一般成方形,最中为正殿,也称为前殿,前殿后面是后殿,一般为人们的住所,而正殿是建筑主人所居住的。

第三、建筑取材和建筑技艺的发展

唐代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瓦石和砖块,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现在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是唐建砖石结构建筑的代表。

建筑取材用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一般百姓住房多用灰瓦。黑瓦质地紧密,经过加工打磨,使表面光滑,可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

拓展资料: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仍有百十余座,砖石建筑在其中占绝大多数,而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则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

② 古建筑中的减柱法是怎么减的

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

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单位称为“间”;

计算建筑面积时用正面的“面阔”来表示长度,侧面的“进深”表示宽度。

从平面图上看古代木构建筑几乎都具有左右对称的柱网结构。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

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檐柱以内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称中柱,其中在山墙内直通屋脊的叫山柱。

如果建筑前或前后出廊时檐柱也可称廊柱,那么门窗所在的就是金柱位置。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一种门叫“金柱大门”,

即门板是设在金柱位置。

在保证左右平面对称的情况下有时建筑会减去或移动部分内柱,以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这种手法被称为减柱法或移柱法,常见于宗教建筑。如上图中就减去中柱两根。

③ 中国古代建筑工学中的“减柱法”创造于什么时期

“减柱法”又称“移柱法”,中国建筑,到了宋辽之际,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移动内柱的建筑方法称之为移柱法。

④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的几个问题

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承载着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土建筑面临年久失修、濒临坍塌、荒弃甚至消失的境地。保护它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专家呼吁全社会

关注乡土建筑

4月中旬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以“乡土建筑保护”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加强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

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总体保护形势严峻,不及时加以引导,将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等严重威胁。

乡土建筑保护

面临四大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土建筑保护,目前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有的甚至擅自在古村落内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

二是乡土建筑数量庞大,全国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偏远乡村,信息闭塞,一些不法文物贩子便趁机大肆收购、走私。

三是维修费用高,许多乡土建筑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四是政策法律滞后。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保护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将纳入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划

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缔约国,中国越来越重视乡土建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单霁翔介绍,国家文物局为了倡导乡土建筑保护,今明两年中国申遗的4个项目,两个是乡土建筑,分别是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在最近一次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乡土建筑的比例也比往届大大增加。

单霁翔介绍,今后中国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乡土建筑保护工作: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乡土建筑普查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有关部门要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保存较好的村镇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在原地妥善保护,不能拆旧建新;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合理疏减古村落和乡土建筑内的人口。

此外,建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乡土建筑专业委员会,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
回答者: my『kiss』 - 秀才 三级 4-24 16:16
看看这些对你是否有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 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礼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 ,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
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7、中国古代声调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9、古长城建筑:
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
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
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
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
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
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
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
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
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
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
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
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⑤ “减柱法”是哪个朝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元代。
首先按照模数建立相应的柱网
然后根据结构计算 减少多余的柱
(比如说 某根梁长度10米 只要两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间的柱子可以取消)

⑥ 减柱法创造于哪个时期

辽代

⑦ 建筑中“减柱法”在哪个朝代首次出现

最早是宋代,这也是一些教授专家对一些送到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建筑,到了宋辽之际,减少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又叫减柱造。
最有代表的故宫的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
望采纳,O(∩_∩)O~

⑧ 与唐宋建筑相比,明清官式建筑在建筑艺术方面发生哪些

唐: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让后人可以自敖的朝代。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宋: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
元:
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 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此时期并没有被动摇,并继续发展。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由于蒙古族的传统,在元朝的皇宫中出现了若干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这是前所未有的
明: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⑨ 建筑中,什么是减柱法

首先按照模数建立相应的柱网
然后根据结构计算 减少多余的柱
(比如说 某根梁长度10米 只要两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间的柱子可以取消)

⑩ 减柱法是一种什么方法

减柱法:又叫减柱造,是我国的一种建筑方法,到了宋辽之际,逐渐形成减少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最有代表的故宫的保和殿。

阅读全文

与减柱法创造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