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廉·亨利·柏琴是谁一生有何作为
染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染料,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现代合成染料问世之前,人们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蓝植物的靛蓝和与之关系密切的菘蓝;或者取自动物,例如取自蜗牛类动物的推罗紫;或者取自矿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天然染料中,色泽鲜艳、耐洗耐磨的优质染料寥寥无几。直到合成染料工业兴起后,这种局面才得到彻底改观。而现代合成染料工业的创始人,是英国有机化学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种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动。他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对染料感兴趣,因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泽平淡单一的丝、棉、毛、麻的织品染出各种绚丽悦目、丰富多彩的颜色来。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染料中,能够把颜色牢固地附着到织物上,做到水洗日晒,永不褪色的,实在寥寥无几。偶尔有种好的染料,就会被人们当做珍宝秘藏起来。例如有一种从地中海的水生贝壳类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紫红色染料,人们用它来装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这种染料是如此的华贵和受人欢迎,以至于被列为皇家专用,不许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种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着染料工业的历史性突破。一想到这一点,他怎能不激动?但是,这种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种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时还拿不准。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精心提炼了一些样品,寄给著名的普拉尔印染公司,请该公司进行鉴定。很快,公司给了他回音,说是这种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并询问他能否廉价供应。
接到这个回音后,柏琴很受鼓舞,他决定申请专利,然后退学转入实业界,用自己的技术办工厂,制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师霍夫曼坚决反对。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实业界“折腾”,希望他留在学校,继续从事自己的化学研究。与霍夫曼善意的反对不同,有些人则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一个18岁的年轻人想获得专利是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争论声中,柏琴获得了自己的专利。他谢绝霍夫曼的挽留,毅然决然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办工厂的艰难经历。社会上关心这种新染料的人士对他的举动给予了热情鼓励。普拉尔家族的一个成员给他写信说:“欣闻社会上的太太女士们非常喜欢你的染料。她们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们对这种染料着了迷,而你又能满足其需要的话,你将名利双收。”他的父亲一改反对他研究化学的初衷,对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积蓄统统拿了出来,交给他做资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进来。就这样,1857年,他们全家齐心协力创办的染料工厂正式开张了。
工厂开张之初,面临重重困难。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场上买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只好买来苯自己制取。要制取苯胺又需要硫酸,这也得自己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专门设备,这些设备都得由他自己设计。尽管工厂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没过6个月,他居然制造出了他称之为苯胺紫的染料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范围超过任何一种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问世引起了染料界的关注。苏格兰人很快就采用了它。英国的工匠们比较保守,在他们还举棋不定之际,法国的工匠们已经开始推广它了。法国人把这种颜色叫做木槿紫,而把这种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这种染料风行一时,以至于那10年竟有木槿紫时期之谓。英国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维多利亚女王对它十分青睐,英国政府还用它来印邮票。
苯胺紫的成功,使得柏琴一下子声名鹊起。尽管年龄才23岁,可他已经成为世界染料界的权威。有一次,他在给伦敦化学协会讲解染料时,发现台下坐着的听众中有一位他很熟悉的人物。这位听众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启蒙恩师——迈克尔·法拉第。
柏琴的发明开创了合成染料工业,也开辟了一个既吸引人又赚钱的研究领域。在他的成功的刺激下,很多学者开始转向这个领域。甚至对他的举措持反对态度的霍夫曼也转而从事对蔷薇苯胺的研究,这是一种紫红色的人工合成染料。霍夫曼于1858年成功地合成了这种染料。1864年,霍夫曼带着对合成染料的新兴趣返回德国,继续进行这个领域里的研究,并领导德国化学界发展起了巨大的染料工业。一些化学家还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了原有的天然染料。例如德国化学家格雷贝就于1868年合成了天然茜素染料;另一位德国化学家拜耳则于1880年研制出了靛蓝的合成方法。显然,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在沿着柏琴开辟的道路上前进时取得的。没有柏琴的开创性研究,也就没有后来的合成染料工业。所以,德国合成染料工业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霍夫曼对英国化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之后,英国对德国的回报。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贝分别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合成了茜素(格雷贝先于他一天申请专利)。他还设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种带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气味的白色结晶物。他的这一发明,标志着合成香料工业的开端。因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这一年他才28岁。
到35岁那年,柏琴因生产苯胺紫这种染料,已经是殷富不羁、优游有余了。他不愿意继续经营染料业,而当时德国染料工业对英国的竞争又方兴未艾,而要增强英国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于是柏琴决定卖掉他的工厂,重新回到他从内心喜爱的化学研究事业上来。
重回化学界以后,柏琴在探讨化学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余。他参加了合成各种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综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设计出全新的化合物生产流程。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经历,使他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有着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他发现了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叫做柏琴反应。
2. 抗疟药的研发历史是怎样的
17~18世纪,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疟疾流行。因为没有找到特效药,致使不少人丧命。那时的疟疾就像现在的癌症一样令人可怕。
可是,生活在另外半个地球上的南美印第安人,却有很灵的办法对付疟疾。他们用一种树皮煮水喝下去,常常是药到病除。这种树被称作是拯救人们的“生命树”。印第安人订有一条禁规:谁也不准向外泄露这个秘密,否则就把他当众砍死。
那个时候,美洲大陆已在开发,去美洲创业谋生的人日益增多。相传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带着他的夫人也去了南美洲,不幸夫人染上了疟疾,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位叫珠玛的印第安姑娘给她送来了树皮汤。伯爵夫人喝了以后,不久病就痊愈了。从此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伯爵夫人回国前,珠玛把这个秘密偷偷地告诉了她。她极小心地把这种树皮带回了西班牙。后来,这个秘密逐渐传开了,那时凡是去南美洲的人都把这种树皮当作珍宝带回欧洲。
渐渐地,这种神奇的树皮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纳尤斯最先对这种树皮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树根、茎和皮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含有一种叫喹啉的化学物质。不久,植物学家们根据植物的分类学,把这种树称为“鸡纳树”。化学家们发现,在鸡纳树的根、枝、干及皮内含有25种以上的碱。1820年,有两位化学家从鸡纳树皮内取得了两种最重要的碱,即辛可宁碱和金鸡纳碱,它们都是类似于喹琳的化合物。
19世纪的美国,不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鉴于美国没有鸡纳树,而疟疾仍时有发生,因而美国皇家学院希望能够用人工方法制取治疟药。最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著名化学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国人,当时,被美政府邀请到美国皇家学院任教。
1856年,他让助手柏琴从苯胺出发合成能治疗疟疾的金鸡纳碱,但没有成功。
后来,化学家才知道,合成像金鸡纳碱这些喹啉类化合物是相当艰难的。直到1944年,武德华得与多灵两人,经过8步反应,才完成了金鸡纳碱的全部合成工作。
金鸡纳碱对于像当年在美国流行的那些恶性疟疾的疟原虫具有迅速杀灭的效能,但是对于人类普通的疟疾,只有抑制作用而无杀灭效能。因此,在50年代,苏联化学家们又研究出一些新的抗疟药,如扑疟喹啉、氯喹啉等。这样,人类便能在工厂里“种植”这种神奇的树木了。
3. 柏琴的发明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从而为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寻找到新的方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变通性是发散性思维中较为常见的特点,只要留心的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学发明中,靠变通性使创造获得成功的实例也是不胜枚举的。19世纪中叶,欧洲疟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宁不够用,于是在英国任教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学方法合成奎宁。霍夫曼18岁的学生柏琴按照老师的意图,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但由于当时只知道奎宁的化学组成,还不知道其结构,所以一次次都失败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铬酸钾作用,虽没有成功,但却偶然发现起反应后的粘液呈现紫红的鲜艳颜色。小伙子灵机一动:虽然奎宁没有搞成功,可现在纺织工业缺染料,眼前这东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吗?他进一步加工,制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试验,效果很好。于是,柏琴立即申请了专利,办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合成染料厂。
4.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还有哪些探索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贝分别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合成了茜素(格雷贝先于他一天申请专利)。他还设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种带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气味的白色结晶物。他的这一发明,标志着合成香料工业的开端。因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这一年他才28岁。到35岁那年,柏琴因生产苯胺紫这种染料,已经是殷富不羁、优游有余了。
5. 霍夫曼指导他的学生柏琴取得了怎样的科研成果
霍夫曼在英国皇家化学学院工作期间,有一位学生和助手,名叫威廉·亨利·柏琴。由于霍夫曼的辛勤培育,柏琴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柏琴在霍夫曼的实验室里,曾经研究过苯胺的氧化过程。每当他在研究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就去找霍夫曼,请求老师指点。1856年,当柏琴18岁的时候,发明了一种人造染料苯胺紫。这项成果,就是在霍夫曼的指导下取得的。
6. 柏琴的发明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从而为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寻找版到新的方权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变通性是发散性思维中较为常见的特点,只要留心的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学发明中,靠变通性使创造获得成功的实例也是不胜枚举的。19世纪中叶,欧洲疟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宁不够用,于是在英国任教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学方法合成奎宁。霍夫曼18岁的学生柏琴按照老师的意图,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但由于当时只知道奎宁的化学组成,还不知道其结构,所以一次次都失败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铬酸钾作用,虽没有成功,但却偶然发现起反应后的粘液呈现紫红的鲜艳颜色。小伙子灵机一动:虽然奎宁没有搞成功,可现在纺织工业缺染料,眼前这东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吗?他进一步加工,制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试验,效果很好。于是,柏琴立即申请了专利,办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合成染料厂。
7. 柏琴反应是如何发明而来的
重回化学界以后,柏琴在探讨化学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余。他参加了合成各种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综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设计出全新的化合物生产流程。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经历,使他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有着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他发现了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叫做柏琴反应。
8. 柏琴为什么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贝分别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合成了茜素(格雷贝先于他一天申请专利)。他还设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种带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气味的白色结晶物。他的这一发明,标志着合成香料工业的开端。因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这一年他才28岁。
9. 柏琴的介绍
柏琴(1838-1907), 英国人,生于一八三八年三月十二日,英国东北部约克郡(Yorkshire)的黑桑顿(BlackThornton)镇。有机化学家,发明家,塑料的发明者。
10. 威廉·亨利·柏琴对化学有什么研究
染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染料,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现代合成染料问世之前,人们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蓝植物的靛蓝和与之关系密切的菘蓝;或者取自动物,例如取自蜗牛类动物的推罗紫;或者取自矿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天然染料中,色泽鲜艳、耐洗耐磨的优质染料寥寥无几。直到合成染料工业兴起后,这种局面才得到彻底改观。而现代合成染料工业的创始人,是英国有机化学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种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动。他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对染料感兴趣,因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泽平淡单一的丝、棉、毛、麻的织品染出各种绚丽悦目、丰富多彩的颜色来。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染料中,能够把颜色牢固地附着到织物上,做到水洗日晒,永不褪色的,实在寥寥无几。偶尔有种好的染料,就会被人们当做珍宝秘藏起来。例如有一种从地中海的水生贝壳类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紫红色染料,人们用它来装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这种染料是如此的华贵和受人欢迎,以至于被列为皇家专用,不许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种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着染料工业的历史性突破。一想到这一点,他怎能不激动?
但是,这种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种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时还拿不准。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精心提炼了一些样品,寄给著名的普拉尔印染公司,请该公司进行鉴定。很快,公司给了他回音,说是这种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并询问他能否廉价供应。
接到这个回音后,柏琴很受鼓舞,他决定申请专利,然后退学转入实业界,用自己的技术办工厂,制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师霍夫曼坚决反对。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实业界“折腾”,希望他留在学校,继续从事自己的化学研究。与霍夫曼善意的反对不同,有些人则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一个18岁的年轻人想获得专利是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争论声中,柏琴获得了自己的专利。他谢绝霍夫曼的挽留,毅然决然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办工厂的艰难经历。社会上关心这种新染料的人士对他的举动给予了热情鼓励。普拉尔家族的一个成员给他写信说:“欣闻社会上的太太女士们非常喜欢你的染料。她们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们对这种染料着了迷,而你又能满足其需要的话,你将名利双收。”他的父亲一改反对他研究化学的初衷,对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积蓄统统拿了出来,交给他做资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进来。就这样,1857年,他们全家齐心协力创办的染料工厂正式开张了。
工厂开张之初,面临重重困难。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场上买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只好买来苯自己制取。要制取苯胺又需要硫酸,这也得自己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专门设备,这些设备都得由他自己设计。尽管工厂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没过6个月,他居然制造出了他称之为苯胺紫的染料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范围超过任何一种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问世引起了染料界的关注。苏格兰人很快就采用了它。英国的工匠们比较保守,在他们还举棋不定之际,法国的工匠们已经开始推广它了。法国人把这种颜色叫做木槿紫,而把这种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这种染料风行一时,以至于那10年竟有木槿紫时期之谓。英国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维多利亚女王对它十分青睐,英国政府还用它来印邮票。
苯胺紫的成功,使得柏琴一下子声名鹊起。尽管年龄才23岁,可他已经成为世界染料界的权威。有一次,他在给伦敦化学协会讲解染料时,发现台下坐着的听众中有一位他很熟悉的人物。这位听众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启蒙恩师——迈克尔·法拉第。
柏琴的发明开创了合成染料工业,也开辟了一个既吸引人又赚钱的研究领域。在他的成功的刺激下,很多学者开始转向这个领域。甚至对他的举措持反对态度的霍夫曼也转而从事对蔷薇苯胺的研究,这是一种紫红色的人工合成染料。霍夫曼于1858年成功地合成了这种染料。1864年,霍夫曼带着对合成染料的新兴趣返回德国,继续进行这个领域里的研究,并领导德国化学界发展起了巨大的染料工业。一些化学家还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了原有的天然染料。例如德国化学家格雷贝就于1868年合成了天然茜素染料;另一位德国化学家拜耳则于1880年研制出了靛蓝的合成方法。显然,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在沿着柏琴开辟的道路上前进时取得的。没有柏琴的开创性研究,也就没有后来的合成染料工业。所以,德国合成染料工业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霍夫曼对英国化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之后,英国对德国的回报。
柏琴在开辟了人工合成染料这一新的有机化学领域以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贝分别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合成了茜素(格雷贝先于他一天申请专利)。他还设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种带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气味的白色结晶物。他的这一发明,标志着合成香料工业的开端。因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这一年他才28岁。
到35岁那年,柏琴因生产苯胺紫这种染料,已经是殷富不羁、优游有余了。他不愿意继续经营染料业,而当时德国染料工业对英国的竞争又方兴未艾,而要增强英国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于是柏琴决定卖掉他的工厂,重新回到他从内心喜爱的化学研究事业上来。
重回化学界以后,柏琴在探讨化学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余。他参加了合成各种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综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设计出全新的化合物生产流程。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经历,使他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有着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他发现了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叫做柏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