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考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哪些书
小学教育专业的应该读书目
一、基础篇(30本)
(一)教育类:
1、《学记》
2、《论语》
3、《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傅任敢译
4、《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
5、《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
6、《外国教育史》戴本博
7、《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8、《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意大利)
9、《爱弥尔》(法国)卢梭
10、《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1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
12、《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默尔
13、《家庭作业的迷思》(美国)艾尔菲·科恩
14、《什么是教育》德国/雅斯贝尔斯著
15、《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
16、《论教育》(美国)爱因斯坦
17、《教育常识》李政涛
18、《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
1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 爱恩·格莱格瑞 尼克·麦克基恩
20、《周国平论教育》周国平
21、《做一个有策略的教师》孙志毅
22、《家庭教育》陈鹤琴
23、《爱的教育》亚米契斯,夏丏尊译
(二)人文类:
24、《推开哲学的门》傅佩荣
25、《窗边的小豆豆》(日本)黑柳彻子
26、《谈美》朱光潜
27、《世说新语》刘义庆
28、《红楼梦》曹雪芹
29、《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30、《追风筝的人》(美国)卡勒德·胡赛尼
二、拓展篇(70本)
(一)教育类:
1、《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2、《童年的消逝》:(美)波兹曼
3、《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4、《收获幸福的教育》(美国)瑞克•波斯纳
5、《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6、《儿童的人格教育 》(奥)阿德勒
7、《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
8、《吓人的国粹教育》柏杨
9、《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冯恩洪
10、《学生第一》李希贵
11、《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12、《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著,皮连生主译
13、《夏山学校》(英国)A•S•尼尔
14、《学校在窗外》黄武雄
15、《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李新玲
16、《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李雅卿
17、《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国)雷夫•艾斯奎斯
18、《不跪着教书》吴 非
19、《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20、《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平
21、《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夏雪梅
22、《光有爱还不够》【法】克洛德•阿尔莫
23、《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刘波
24、《了解你的学生》(美)威廉•格拉瑟
25、《教书,不简单》曾纪洲
26、《冬去春又来》铁皮鼓
27、《教师的境界与教育》陶志琼
28、《做整个的校长》祝卫国
29、《名校和名校长的诞生》陈华
30、《帕夫雷什中学》(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31、《三问分数》丛立新,黄华
32、《让教师期待星期一》(美国)戴安•霍吉斯
33、《老师的谎言》(美)洛温,马万利译
34、《移动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5、《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国台湾)李崇建
36、《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
37、《教育诗》(苏)马卡连柯
38、《向孩子学习》孙云晓
39、《孩子们!你好!》(苏)阿莫纳什维利
40、《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41、《不做教书匠》管建刚
4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
43、《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
44、《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
45、《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
46、《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刘新科等
47、《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主编
48、《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刘铁芳
49、《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二)人文类:
50、《孟子》
5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52、《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53、《国学的天空》傅佩荣
54、《顾随诗词讲记》顾随
55、《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李家同
56、《本能的缪斯》(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
57、《陶行知传》周毅,向明
58、《布鲁克林有棵树》(美)史密斯
59、《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
60、《理想国》柏拉图
61、《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台湾)
62、《我的阅读观》朱永新
63、《过去的教师 》商友敬
64、《蒋勋说红楼梦》蒋勋
65、《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鲍鹏山
66、《飞吧,乔舒亚》(英国)克里斯托弗·福斯特
67、《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68、《苏东坡传》林语堂
69、《教师阅读地图》魏智渊
70、《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⑵ 冯恩洪的冯氏语录
★教师要“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千万不要“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今天的学习,明天的科技,明天的经济,今天的准备瞄准明天的经济发展就是有效的准备。
★改变世界观要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人都对别人诚实一些,礼貌一些,关心一些,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们的社会就要前进一大步。不要总是埋怨环境不如人意,二要可以从我做起,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生活中有多少真善美的心灵催热泪下。现实是,不是生活没有美。而是我们的眼睛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年轻的朋友们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命因讲台而精彩。
★今天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就还你一个栋梁;今天给我一次机会,明天我就还你一个惊奇。
★校长的水平决定着教师的水平,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和学校的水平。
★教育的差异实际就是阅读的差异。
★成功者必须具备两种智慧:第一种智慧是课堂里吸收知识的能力。第二种智慧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吸收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成功。只有第一种智慧,没有第二种智慧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其才必有用。全面发展不等于门门功课优秀,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于中国两千一百万学生而言,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不可能样样全面,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弱势智慧合格就好,强势智慧要达到优秀,变成特长。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合格+特长。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我们教育者应该看学生哪壶先开提哪壶,充分发展他的强势智慧并使之达到特长水平。
★创造源于思想!
★人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人的行为。
★最高水平的管理是有权不用的管理。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⑶ 冯恩洪的个人荣誉
曾先后六次获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曾将他的教育改革事迹以23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
⑷ 冯恩洪是语文老师吗
冯恩洪从教以来,敏而好学,专业理论在教学实践得到娴熟的运用与展示。多年如一日,为人师表,用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将管理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材,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用智慧和劳动去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境界。”作为一位教师的格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⑸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内容简介
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那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从这种意义来说,昨天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师“心中有书本、眼中无学生”的教育;而今天的教育则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无书本”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支撑的是人口大国的崛起。要实现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告别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转而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老师,就要做中国最好的老师,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如何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创造?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更离不开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指导:冯恩洪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找寻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本产品是冯先生三十多年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汇编。
⑹ 数学专著的心得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内容领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别具体阐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运”这四个内容方面的基本设计思路、内容特征和呈现形式,对每一领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给出了相应得建议。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专家简介
冯恩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冯恩洪先生194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
他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
曾先后六次获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曾将他的教育改革事迹以23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
⑻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EMBA
富人的俱乐部、腐败的温床。这似乎就是人们对EMBA的原始评价。然而,在最初的一片质疑和抵制声中,时间很快又熨平了这种不客观的评价。这其中,包括我们企业家在内的“先行者”们发出了最强烈的声音,他们用最鲜活的、最让人信服的事实告诉人们:EMBA是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崭新力量,一种介入中国变革的崭新力量。在企业家们看来,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日益发展的今天,选择EMBA有很多理由,EMBA教育需要被正名。
由此,本报对“2004首届中国名校EMBA学员校际交流峰会”进行了深入报道。
香港瑞力控股公司执行总裁
张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