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專利賠償所得是不是特許權使用費

專利賠償所得是不是特許權使用費

發布時間:2020-12-31 00:02:40

A. 知識產權維權案件賠款,要報稅嗎

參考一下國稅函[2000]257號:
你省「三相組合式過壓保護器」專利的所有者王某,因其該項專利權被安徽省電氣研究所使用而取得的經濟賠償收入,應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稅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賠款的安徽省電氣研究所代扣代繳。
申報方法參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1號:
第八條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稅款: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居民個人辦理年度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應當依法計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並入年度綜合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稅款多退少補。
當然,因為個稅法近期新修訂了,國稅函[2000]257號是否適用你的情形,最好再跟當地稅局確認一下。

B. 哪些收入不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2條及《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8條規定,下列收入須繳個人所得稅:
工資、薪金所得。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指個體工商戶從事工業、手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以及其他行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個人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取得執照,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其他個人從事個體工商業生產、經營取得的所得。
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指個人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包括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指個人從事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稿酬所得。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用權取得的所得。現代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小包括稿酬所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指個人有債權、股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財產租賃所得。指個人出租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財產轉讓所得。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卡義、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沒備、乍船以及其他財產得的所得。
偶然所得。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
經吲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個人艤得的所得,難以界定應納稅所得項目的,由主管稅務機關確定。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5條規定,兒取得以卜所得,不論其支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因任職、受雇、履約等而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
將財產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轉讓中國境內的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等財產或者在中國境內轉讓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許可各種特許權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從中國境內的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閱讀全文

與專利賠償所得是不是特許權使用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