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應付債券溢、折價攤銷和應計利息怎樣記賬
溢價或折價攤復銷額的計制算有直線法和實際利率法。實際工作中,一般採用直線法,即將債券的溢價或折價平均分攤於各期的一種攤銷方法。由於溢價或折價攤銷是利息費用的調整,每期利息支出中應扣除債券溢價,債券折價則轉為利息支出,因此,債券利息的核算實際上包含著攤銷的核算。溢價發行債券,按應攤銷的溢價金額,借記「應付債券──債券溢價」賬戶,按應計利息與溢價攤銷額的差額,借記「在建工程」或「財務費用」賬戶,接應計利息,貸記「應付債券──應計利息」賬戶。折價發行債券,接應攤銷的折價金額和應計利息之和,借記「在建工程」或「財務費用」賬戶,按應攤銷的折價金額,貸記「應付債券──債券折價」賬戶,按應計利息,貸記「應付債券──應計利息」賬戶。
⑵ 關於折價攤銷為什麼每年要多付利息,企業支付的利息是給誰的
不是的,企業實際支付的利息是按債券面值*票面利率支付的。
但是,因為企業發行債券時少收內到了錢,相當於按容票面金額收到了錢,但以後期間多支付了利息。所以,在計算利息費用時,要把這塊少收到的錢放到利息費用里去,作為企業籌資成本。
從本例來說,企業少收到1500元債券發行金額,相當於先行支付了1500元的利息,這個利息支出應歸屬於整個債券發行期間,所以要按權責發生制攤銷到各個期間去(1500/3),然後再加上後期企業實際支付出去的利息(50000*10%),就是實際企業每年為該債券發行承擔的利息支出。
⑶ 長期債權溢價攤銷法是怎麼攤銷的,怎麼計算的
我想你問的應當是實際利率法吧。 債券折溢價的攤銷問題是我們在購買債券作為長期投資時,由於購買價格高於市場價格(溢價),或購買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折價)所引起的,在確認投資收益時,用來調低(溢價)或調高(折價)我們投資收益的數額。 在溢價購入時,由於債券的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使得我們願意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入債券。在對方每期支付利息時,我們可以收到以較高的票面利率計算得出的利息,但是由於我們在購買債券時是以一個高於市場的價格購入的債券,實際上我們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就沒有實際上應該收到的利息那麼多,需要抵減一部分溢價。(折價同理) 在債券的折溢價攤銷中我們選用的實際利率是按「債權面值+債券溢價(-債券折價)=債券到期應收本金貼現值+各期收取債券利息貼現值」,採用插值法計算的。(關於插值法的理解,請參閱財務管理教材,有很多教材認為實際利率就是認購時的市場利率,我認為是有問題的,因為在實際處理中,很可能出現攤消不完的情況) 「應收利息」科目=面值*票面利率。 「投資收益」科目=(面值+未攤銷的折溢價)*實際利率 。差額為每期折溢價的攤銷數,計入「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折溢價)」科目。 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折價) 貸:投資收益 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溢價) 當然在實際的攤銷中,折價、溢價不會在同一筆投資中同時出現。 你可以按我說的方法試試看!具體我就不替你算了,呵呵!
⑷ 貸款利息如何攤銷
貸款利息一般是預提在先、支付在後的情況比較多。像你所說的先支付利息後使回用借款的情況不多答。
如果真是先支付利息後使用借款的情況,可以通過調整借款金額與利息利率的方法進行處理;也可以不調整借款金額與利息利率,而通過待攤費用的科目進行處理。
例:|
借:待攤費用 200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00
每個月攤銷時:
借:財務費用 333333.33
貸:待攤費用 333333.33
⑸ 實際利率法攤銷債券溢價怎麼處理
07年末支付的利息(每年末支付利息)要怎麼處理,--借應收利息150,貸投資收益回130.97,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19.03
這個利答息它會不會增加08年初債券的賬面價值--分期付息不會
但是07年末支付的利息要不要考慮?已經轉入投資收益不用考慮
還有就是一次還本付息的情況下,應計利息應該怎麼處理,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實際利率法主要計算攤銷的是債券的溢價部分,也就是60萬元,所以,跟每年計算的票面利息沒有太大關系
應收利息=3000*5%=150萬元
利息收入=3060*4.28%=130.97萬元
07年應攤銷溢價=150-130.97=19.03萬元
應收利息=3000*5%=150萬元
利息收入=(3060-19.03)*4028%=130.15萬元
08年應攤銷溢價=150-130.15=19.85萬元
應收利息=3000*5%=150萬元
利息收入=150-21.12=128.88萬元
09年應攤銷溢價=3060-19.03-19.85-3000=21.12萬元
⑹ 「應付債券溢價攤銷的實質」為什麼是對「發行債券實際負擔利息的調整」而不是對「發行收入的調整」
之所以能夠溢價發行,是因為你的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溢價部分是對你未來按票面利潤支付利息的提前補償。所以應當沖減你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支出。
⑺ 債券的利息是按票面利率支付的,為什麼還按實際利率計算差額和攤銷呢,直接按票面利率算出利息
通俗點的話。。好吧
①市場利率和票面利率的差異,②導致你購入持有回至到期投資答的價格不等於其賬面金額,③進而導致
首先說①吧,
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沒有必然聯系,再誇張點說,我想設10%或5%,完全看我的意願
接下來說②
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利率低,也就是說你以後期間收到的利息少,那這項投資對你是沒有吸引力的,所以要價值就要便宜一點,你才會考慮買。比如:
A:1000元, 10%,5年
B:1000元,5%,5年
很明顯的,你肯定會買A,而不是B。再加入市場利率分析的話,如果市場利率為6%,那B是完全沒有市場的。若市場利率為3%,則A B 都是可以的 ,只是風險和收益不同,都能讓你獲得比市場更大的收益。
那如果市場利率為6%,B怎樣銷售呢?
那肯定就要降價了(或是其他優惠條件,這里不討論),1000賣不出去,900呢?這樣你就會考慮了,重新考慮
價格900元,利息每年1000*5%,5年,到期收回1000(注意利息計算依據和到期收回金額均為面值,並非支付德900元,而是1000),然後根據現值系數,計算其實際利率,若實際利率大於6%,你才會考慮購買。
只想到這么多了,有疑問隨時追問。
⑻ 為什麼未確認融資費用在攤銷的時候每期利息=(長期應付款-未確認融資費用)*實際利率
這是對實際利率法的應用,企業採用實際利率法計提利息時應該是用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等於其賬面價值。
即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然後乘以實際利率,而實際利率等於折現率,因此就出現了上述計算。
未確認融資費用是負債賬戶,是長期應付款的備抵賬戶
長期應收款:
未實現融資收益(本期的攤銷金融)=攤余成本*實際利率=(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折現率
長期應付款:
未實現融資費用(本期攤銷金額)=攤余成本*實際利率=(長期應付款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折現率
實際利率法最後一年攤銷未確認融資費用是進行尾差調整,即用未確認融資費用最初的余額-已經攤銷的部分,倒擠最後一年的財務費用的。
(8)平均攤銷為什麼利息付的多了擴展閱讀:
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
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
無形資產的攤銷金額一般應當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成本等)。某項無形資產所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
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進行復核。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與以前估計不同的,應當改變攤銷期限和攤銷方法。
1、攤銷范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進行攤銷,通常將其殘值視為零。
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但要計提減值准備。
2、攤銷時間企業應當按月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可供使用(即其達到預定用途)當月起開始攤銷,處置當月不再攤銷。
3、去向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管理費用;
出租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其他業務成本;
某項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
⑼ 應付債券為什麼要攤銷對公司有什麼影響
應付債券一般在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不同時需要按照實際利率法攤銷,其理論根據內是權責發生制原則容。簡單地說,在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不一致時,債券發行是產生溢價或折價,其本身的性質是對以後企業支付利息金額的調節,比如溢價是因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產生的,其本質是對企業以後多付利息現在收到的補償。對於其調節時,一般通過增加或減少當期的財務費用,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對於不同會計期間的影響應分別計入相應的會計期間,所以要分期進行攤銷。
對企業來說,溢價攤銷一般會減少當期的財務費用而增加應付債券的余額,最終使企業的負債增加。
其發行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貸:應付債券-面值
未確認融資費用
攤銷時:
借:財務費用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折價攤銷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