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討論一個現實的問題:合並報表上商譽超過凈資產20%,是否構成IPO障礙(中小板)
呵呵,謝謝二樓兄弟。我在《保薦業務通訊》第3期找到出處,但對於是否構成IPO障礙專,屬還是不太確定:按照目前的首發管理辦法,對於無形資產的認定暫與《企業會計准則》相一致,在考核發行條件時非同一控制下合並產生的商譽可以不計入無形資產。但鑒於商譽本身的資產屬性以及首發管理辦法的立法本意,要充分關注商譽占凈資產比例較高對發行人資產質量的持續影響,同時可在合適時機對首發管理辦法第33 條第4 款進行修訂,在考核發行條件時,將商譽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真是坑爹啊,現在會里到底如何把握呢???
⑵ 無形資產佔比不超過20%是否包含商譽
實際操作案例碰到過這么問題,而且保代培訓也有說過,這個是計入的,雖然會計上並沒有確認商譽為無形資產,可以從立法的角度上去思考這個問題。
⑶ 無形資產中有商譽嗎
指的是品牌和商譽。商譽屬於無形資產,是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商譽和品牌是回不能獨立於企業之外而存在的答,必須依附於企業。他倆跟商標、專利這樣的無形資產不一樣,商標和專利是可以脫離企業而獨自存在。所以企業可以轉讓商標、專利,但是誰也沒聽說過商譽和品牌可以轉讓。]
⑷ 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佔比越來越高,這說明什麼問題
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佔比越來越高,
說明流動性越來越差。
⑸ 企業無形資產佔比例過大該怎麼辦
你說的是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金的比例大還是企業整體資產中無形資產比例大?不管怎樣,無形資產比例大都是一個好事。
⑹ 商譽高好還是低好
商譽就是前些年,公司買了高溢價的資產(公司),這幾年出現了經營不善或者是導致存貨積壓過多,同時較多的外債無法收回,這樣的一筆名為虧損的資金,就放到了商譽里邊,有的公司沒有商譽,有的公司高達幾十個億的商譽。
從投資者角度,商譽是過去並購事件形成的後遺症,一直留在賬面成為沒有價值的資產才更有欺騙性;公司主動計提減值,反而是對股民更負責的一種做法。
收購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創造更多的盈利,所有商譽會隨著合並後B公司新創造的現金流和利潤,逐漸減少。在2018年,減少多少是通過減值測試來完成的。但因為減值測試是財務估計的藝術里,隨機性很大的一個事項,審計事務所換一個測試方法,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所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商譽,很可能很多年都沒有減值,一直掛在資產上,那就變成了一項虛增的資產,而實際可能並購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這對投資者而言就可能是一種欺騙。
總之,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資產的質量,商譽是資產中最容易有爭議,也最難估值的一項資產吧。類似的還有無形資產,有些公司為了避開很明顯的「商譽」,可能會考慮把溢價收購體現在無形資產中。所以,巨額的無形資產賬面余額,同樣是需要仔細甄別的。
⑺ 資產負債表裡商譽的金額占總資產總額一半的公司是好是壞
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內的獲利能力容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符合資產的定義,應當予以確認。但是商譽很難予以准確計量,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商譽金額是企業合並中確認的子公司不可辨認資產的支付對價。在進行減值測試時,資產組中包含商譽,在減值時需要首先沖減商譽賬面價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商譽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又不存在實物資產對應,難以對其進行計量。商譽的特性導致其很容易發生減值,而其確認方式又導致其金額很容易被操縱,因此商譽金額過高不是好事。
⑻ 什麼是商譽是不是牌子越響商譽越高最好能通俗點解釋
不是,一般說商譽是一個財務上的用語,指收購時超過其資金的溢價部分。專
品牌響,屬一般用品牌價值來衡量,當然收購的時候,這部分價值也會反映在商譽裡面。其他的比如網點、客戶忠誠、供應商關系、團隊凝聚力等等都會是商譽的一部分。
⑼ 企業總資產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各自所佔的比重關系,稱為什麼
1.主板上市,公司無形資產比例不得超過總資產的20%
2.創業板上市,創業板一般不超過40%就可以
無形資產增資的時候必須找證券從業資格的評估機構,負責需要復評!
無形資產評估的方法
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直接關繫到評估結果,我國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往往由於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造成較大的誤差,要深入研究各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綜合我國評估工作的具體實踐加以創新。現行的無形資產計算方法主要有市價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
1、市場價值法。該法根據市場交易確定無形資產的價值,適用於專利、商標和版權等,一般是根據交易雙方達成的協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計算上述無形資產的許可使用費。該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大多數無形資產並不具有市場價格,有些無形資產是獨一無二的,難以確定交易價格,其次,無形資產一般都是與其他資產一起交易,很難單獨分離其價值。
2、收益法。此法是根據無形資產的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算無形資產價值。諸如商譽、特許代理等。此法關鍵是如何確定適當的折現率或資本化率。這種方法同樣存在難以分離某種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問題。此外,當某種技術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時,其無形資產可能不存在經濟收益,因此不能應用此法進行計算。
3、成本法。該法是計算替代或重建某類無形資產所需的成本。適用於那些能被替代的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也可估算因無形資產使生產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減少或價格降低,浪費減少和更有效利用設備等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評估出這部分無形資產的價值。但由於受某種無形資產能否獲得替代技術或開發替代技術的能力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很難確定,使得此法在應用上受到限制。
⑽ 無形資產與商譽的不同之處
1)可辨認性不同。商譽是與企業整體價值聯系在一起的,不能單獨辨專認;無形資產的定義要屬求無形資產是可辨認的。
2)計量不同。商譽是企業合並中產生的一種預估,不是計量產生的;無形資產是有成本的,可准確計量。
3)屬性不同。商譽是企業的擁有和控制的,能夠為企業帶來未來超額經濟利益的無法具體辨認的資源,不屬於資產;而無形資產屬於企業資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