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侵權,民事責任
可以及時搜集證據,到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訴對方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賠償損失。如果我的答案能給你帶來幫助,請點擊採納為最佳答案,如有疑問,可以進一步咨詢。
『貳』 怎樣理解民事侵權責任和其他法律責任的關系
你好!
依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律責任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分類,根據法律責任的類型,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公民或法人因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因法律規定的其他事由而依法承擔的不利後果,包括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等。
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律或行政法規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後果。
刑事責任,是指因違反刑事法律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後果。
《侵權責任法》中規定的侵權責任是屬於民事責任的范疇。侵權人因同一侵權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時,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應當先承擔侵權責任。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希望以上答案可以幫到您。
『叄』 侵權民事責任是侵害人對造成他人損害而必須承擔的一種什麼
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指行為人因自己的過錯,實施非法侵犯他人的權益的行為,對內受害人承容擔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的特徵:
①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②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③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④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肆』 侵權民事責任的含義是什麼
廣義說認為,侵權行為是產生責任的根據,但侵權行為不僅僅是指因行為專人的過錯而導致的侵屬權行為,還包括基於法律的規定而產生的責任。從廣義上來理解,侵權行為不僅包括過錯行為責任,還包括行為人依據公平原則產生的責任和無過錯責任,這種責任也是法律制度規定所產生的。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3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該規定來看,既包括了因過錯產生的責任也包括了非過錯責任,可見中國《民法通則》採納了廣義的侵權行為的概念。採納這一概念的理由主要在於:隨著現代侵權行為法的發展歸責原則已經多樣化,除過錯責任原則以外還包括公平原則和無過錯責任,而這些責任都屬於侵權法上的責任,在探討侵權行為概念的時候必須都包括這些責任。更何況由於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體現了對受害人的充分保護的侵權法的基本功能,實現了侵權法公平合理的分配損失的任務,因此,從廣義上理解侵權行為的概念是必要的。
『伍』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有哪些損害結果
與一般民事責任相比,環境民事責任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無過錯責任的兩個構成要件上。
(一)損害結果
損害作為一種事實現象,是行為人侵害他人權利和利益的結果,任何侵權行為都必須以損害作為其構成要件已是不爭之論。違約行為即使沒有損害結果,也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但侵權行為必須以損害後果為前提。環境污染作為一種侵權行為當然也不例外,依據環境污染損害的對象不同,一般可將環境污染損害分為三種:
1、財產損害,是指環境污染造成他人財物的減少或毀損。
2、人身損害,是指與人的人格、身份密切聯系的合法權益所受的損害。環境污染所造所的人身損害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公民的健康權利和生命權受到侵害而造成的身體傷害或死亡。另一方面則是精神損害,指公民的精神、心理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恐懼、悲傷、怨憤、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
3、環境損害。傳統的侵權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受害人有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事實存在。如果一行為沒有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那麼行為人並不負任何民事責任。但是在環境民事責任中,損害事實不僅包括一般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還包括對環境的損害。環境損害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生活環境的損害。人們只有在一定的環境質量限度內,才能正常、舒適地生活。如果超過這一限度,則意味著生活環境受到損害,人們難以安適地生活。例如,因大氣污染而使居民無法打開窗戶,不能在室外晾曬衣服、散步、乘涼等。又例如,雜訊使人心情煩悶,無法正常工作、學習、生活。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生活環境損害最為典型而又具體的是採光和通風受到阻礙,並最終導致了陽光權、通風權這種具體環境權的出現。日本最高法院在1972年的一個判例中,確認日照、通風是為法律所保護的生活權益。其在判決中寫道「……眾所周知,住宅日照、通風是舒適、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利益。即使是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方造成的,也不能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因為這是由於加害者濫用權利的行為,而妨害了被害者的日照、通風。」在美國,1982年的普拉赫訴馬里蒂(PaahV.MARRETTI)案是美國法院成人陽光權的第一個案例。該案的事實是,被告在其土地上修建房屋,房屋將擋住射向原告屋頂上的太陽能取暖器的陽光。於是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修建房屋。初審法院作出了有利於被告的判決,否定了原告的請求。但是,二審法院撤銷了這一判決,並裁決道:不合理地阻擋陽光的獲取,構成普通法上的妨害行為。同年,美國威斯康星州議會和其他幾個州議會相繼通過了必須確保陽光和通風不受干擾地流動的立法。④第二,生態環境損害,陽光、水、森林等環境要素相互聯系、作用、制約組成各種生態系統。每個生態系統的功能多種多樣,其中表現為財產被人們確認的很少。如森林系統的生態功能有吸收CO2、放出O2,涵養水分、調解氣候、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阻擋噪音、提供各種木材產品等等,而被確認為有價值的木材產品只是其中的一種功能。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中任何一部分受到損害,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平衡失調後果極其嚴重,仍以森林為例,森林破壞的損失是多方面的,盡管這種損失的嚴重程度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後,在宏觀的范圍內同其他因素的作用一起表現出來,但這種損失是實際存在的,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這種損害表現在:水土流失,森林更新困難,木材產量減少;氣候更加乾旱,洪水危害加重;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被破壞;珍貴野生動物生存、繁殖條件惡化,等等。據科學研究,一顆50年的大樹,其木材價值只佔全部價值的1/9,可見生態環境損害,並不僅僅是某種環境要素本身的損害,其還可造成其他多種損害。
『陸』 民事侵權行為能判刑嗎
既然是民事侵權行為,那麼也只是民事糾紛,不會判刑的。
如果侵權行為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要件,那麼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柒』 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共同侵權要承擔什麼責任
您好,理論上講,一般侵權行為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侵權責任構成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件:
一是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實施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實施的,以公民人身權為侵害客體的作為或者不作為。
二是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主體財產權、人身權受到侵犯,並造成財產利益和非財產利益的減少或者滅失的客觀事實。這是構成這一民事責任的首要條件,只有當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造成損害事實,行為人才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損害,從廣義上講,包括財產上的損害和人身上的損害即造成受害人在財產上或者人身上的不利益。
三是因果關系。作為構成侵害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民事責任要件的因果關系,就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前因後果的聯系,只有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這種因果關系,說明損害是由違法行為所引起的,行為人才承擔民事責任。確定因果關系就是要從客觀現象中去尋找揭示他們之間存在的不依照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系。
四是主觀過錯。主觀過錯是構成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違法行為人只有在實施違法行為當時主觀存在過錯才承擔民事責任。過錯就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一種心理狀態,他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狀態。
在訴訟上,以上四項內容必須要由提出訴訟請求的人進行舉證,當事人必須全面地論證自己的觀點。理論上講,這是一項很困難的舉證責任,相比較合同嚴格責任來說,訴訟請求人需要強得多的訴訟舉證能力,這也是合同訴訟與侵權訴訟最重要的區別之一。但這一孑然不同的歸責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往往被訴訟參與人忽視了,這也是近兩年來人身侵權訴訟比例大幅度上升、且勝訴率不合理性偏高的關鍵因素。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法律規定,共同侵權行為認對受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一)從加害人的角度看
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是指共同加害人作為一個整體對損害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加害人的任何一個人對全部損害承擔責任;在共同加害人之一人對全部損害承擔了責任之後,他有權向其他未承擔責任的共同加害人追償,請求償付其承擔應當的賠償份額。
(二)從受害人的角度來看
他即可以將全部加害人作為被告,請求他們承擔對全部損害的賠償責任;他也可以將加害人中的一人(或部分人)作為被告,請求他(或他們)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一旦加害人中的一人或部分人賠償了全部損害,也就履行了全部義務,則免除其他共同侵權人向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受害人不得再對其他加害人提出請求。反之,如果受害人的請求沒有得到實現或沒有完全得到實現,他則可以向其他加害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害或者賠償剩餘的部分損害。
『捌』 商標侵權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商標侵權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包括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而賠償損失則根據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懲罰性賠償、法定賠償等認定賠償金額。下面由納傑知識產權小納為您做詳細介紹。
一、停止侵害
1、一般情況下法院判決的具體責任方式包括:
(1)停止侵害原告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2)如果因在企業名稱中突出使用注冊商標而構成侵權,判決規范使用企業名稱足以制止侵權行為的,可以判決不得突出使用注冊商標或者規范使用企業名稱;
2、例外情況
如果判決停止侵害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造成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重大利益失衡,或者實際上已無法執行,可以不判決停止侵害,適當加大民事賠償數額。
二、賠償損失
根據商標法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1、權利人的損失
權利人的損失,可以根據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計算。
2、侵權人的獲利
侵權人的獲利,可以根據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
3、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認定
可以根據原告提交的在商標局備案並經過公告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記載的許可使用費認定。
4、懲罰性賠償
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按照權利人損失或侵權獲利的計算方法確定的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
5、法定賠償
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法定賠償,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三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適用法定賠償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侵權行為的性質、期間、後果;
(2)商標的聲譽;
(3)商標使用許可費的數額;
(4)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時間、范圍;
(5)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
人民法院在確定法定賠償數額後,當事人按照法定賠償數額的規定達成調解協議的,應當准許。
6、合理開支
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包括:
(1)公證費;
(2)調查、取證費用包括檔案查詢費、書面資料印刷費;
(3)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等;
(4)翻譯費;
(5)合理的律師費。
7、侵權人妨害舉證適用法定賠償
人民法院為確定賠償數額,在權利人已經盡力舉證,而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主要由侵權人掌握的情況下,可以責令侵權人提供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侵權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的賬簿、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酌情判定賠償數額。
編輯:ice_ya@北京納傑知識產權
『玖』 侵權屬於民事責任還是民事義務
民事責任,對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根據民法所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或者基於法律特別規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屬於法律責任的一種,是保障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實現的重要措施。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它主要是一種民事救濟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權益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