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人民調解糾紛程序規定

人民調解糾紛程序規定

發布時間:2021-08-12 00:28:05

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調解規定

《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訴訟調解,充分發揮訴訟調解優勢。訴訟調解各項優勢的充分發揮,一定要遵從訴訟調解內在的規律,因此訴訟調解工作的原則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定》遵從了調解自願、調解合法、調解保密和靈活性四大原則。調解自願以確保當事人通過自己的真實意思來解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調解結果切實符合當事人自己的利益要求。《規定》進一步細化了確保調解自願的規則,明確規定了當事人有決定是否調解的自願,有決定調解開始時機的自願,有選擇調解方式的自願,有是否達成調解協議的自願,有決定調解書生效方式的自願等。
調解應當合法。調解合法原則包括程序合法與實體合法兩個方面。《規定》對調解啟動、調解方式、調解組織、調解協議內容、調解協議的確認、調解協議和調解書的生效、調解書的執行等程序方式做了較詳細的規定,以切實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能夠充分行使。調解在實體上合法就是要求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規定》明確規定,對調解協議的內容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否有損害當事人之外的他人的合法權益,是否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違法情形,以及是否違反當事人自願原則等,由法院負責審查,並對調解協議的合法性予以確認。
保密原則也是訴訟調解應當遵從的重要原則之一。調解成功的基本前提是要消除當事人的一切後顧之憂,給當事人創造一個和諧可信賴的環境和氛圍。調解當事人主要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爭議,往往涉及各自各方面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即使構不成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一些情況,當事人通常也不願意對外公開。各國司法實踐中,均採取多種措施來保障調解內容在保密的條件下進行。
靈活性原則是指調解活動在法律規定的程序范圍內可以靈活安排。調解活動本身是非強制的,因此創造一個和諧、信任、寬松的氣氛有利於調解的成功。《規定》規定對調解啟動的時間、調解的方式、調解的地點、主持調解的人員、調解協議生效的方式、是否製作調解書等規定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
《規定》進一步強調了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全面貫徹調解工作的基本原則。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規定了調解適用的訴訟階段。
《規定》第一條規定,對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民事案件都適用調解。在受理案件之後到庭審結束作出裁判之前,人民法院都可以對民事案件進行調解。二是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調解民事案件的范圍。
《規定》第二條規定,對於有調解可能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都應當進行調解。也就是說除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進行調解外,其它案件都應當進行調解。
設立了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的規則
對在案件受理後,答辯期滿前能否對案件進行調解,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有的法院採取這種作法,效果很好,所以《規定》第一條第二款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這一階段調解只能在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才進行調解,不會影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答辯期滿前的調解有兩種啟動的方式,一是當事人申請調解的,可以立即進入調解程序,二是由法院主動徵得各方當事人同意也可以進行調解。但在答辯期滿前法院不得以職權主動啟動調解程序。同時,為避免答辯期滿前的調解時間過長會拖延訴訟,《規定》對這一階段的調解時間作了限制,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的,在時間上要進行限制。
調解組織適度社會化
為解決審判力量嚴重不足,以提高訴訟效率,確保司法公正,《規定》對調解人員的范圍作了擴大性規定。調解組織的社會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邀請協助調解,就是人民法院依法可以邀請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並有利於促成調解的個人協助調解工作。二是邀請主持調解,就是在經各方當事人同意後,人民法院委託有法律知識、相關工作經驗或者與案件所涉問題有專門知識的單位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如技術專家、居委會、人民調解組織、行業主管部門等。經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予以確認,與法官主持調解產生相同的效果。
調解協議內容開放性
《規定》規定,調解協議的內容超出訴訟請求范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當事人進行協商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往往不單單是一個糾紛,他們通常會對各項法律關系一並解決,達成一攬子協議。一攬子協議的內容通常就會超出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如果不承認當事人這種協議,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就很難解決。而且相關問題也會再訴諸法院,為了方便當事人,《規定》明確規定對此可以依法予以審查,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不侵害國家、社會、他人的合法權益,就可以確認其有效。
建立調解激勵機制
盡管多數調解協議能夠得到當事人自覺地履行,進入強制執行程序的案件較少。但一旦發生不履行調解協議或者調解書的情況,債權人則會認為在調解時作出了讓步而後悔。正是這種顧慮也影響了當事人進行調解的積極性。為消除當事人這種顧慮,促進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規定》規定了調解履行的兩種激勵機制:一是當事人可以在調解協議中約定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時承擔額外的民事責任,經人民法院確認後,在發生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二是當事人可以為履行調解協議設定擔保,一旦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情況產生,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擔保人的財產或者擔保物,以保證他的債權得到及時的實現。
自願選擇生效方式
實踐中存在當事人一方在簽收調解書之前無故反悔,有意以此拖延訴訟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調解效率,浪費了審判資源,增加了當事人訴訟成本,違背了訴訟誠信原則。為此,《規定》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蓋章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蓋章時起生效,與簽收調解書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如此規定,有利於培育當事人誠信意識,避免當事人隨意反悔,確保法院調解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❷ 新出台的《人民調解法》與以前的《人民調解條例》有哪些不同

這次頒布的人民調解法具有七大亮點:一是堅持和鞏固了人民調解的群眾性、民間性、自治性的性質和特徵。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項制度,這一屬性及定位是人民調解工作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長期以來人民調解工作保持強大生命力、深受群眾歡迎的根本原因。盡管人民調解組織形式、調解領域、工作方式有許多新的發展變化,但這一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二是進一步完善了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法律規范了村民、居民調解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的設立、組成及任期制度。同時,為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及一些特定區域,如依託集貿市場、旅遊區、開發區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群眾團體、行業組織設立的新型人民調解組織保留了制度空間。三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選任方式、行為規范和保障措施。為提高人民調解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民調解員隊伍結構,法律規定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定期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規定了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應當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在人民調解工作崗位上致傷致殘或犧牲的人民調解員及其家屬可以享受國家救助和撫恤,以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四是進一步體現了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基於人民調解的性質和特徵,法律的相關規定凸顯了人民調解不拘形式、靈活便捷、便民利民的特點和優勢,要求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權利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避免人民調解程序司法化的傾向。五是法律確認了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為貫徹調解優先原則,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基礎作用,處理好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關系,法律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對適宜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可以在受理前告知當事人申請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對調解不成的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六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司法確認制度。法律明確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同時,這部法律首次通過立法確立了對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即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是近年來人民調解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運用司法機制對人民調解給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七是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保障。法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同時,明確規定了司法行政機關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管理體制,明確了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❸ 調解員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工作程序

一、受理糾紛。一是糾紛當事人主動申請調解;二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發現糾紛後主動調解;三是上級部門交辦調解。受理糾紛後,如發現糾紛不屬於人民調解范圍,或者當事人表示異議的,應當告知當事人按照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起訴或提請有關部門解決。隨時可能激化的糾紛,應當在採取必要的疏導措施後,及時提交有關部門處理。
二、調解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受理糾紛後,要向當事人、知情人和周圍群眾、當事人所在單位進行調查,掌握糾紛情況、弄清糾紛性質,擬定調解方案;二是應當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告知當事人人民調解的性質、原則和效力,以及當事人在調解活動中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三、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進行說服教育和勸導,使得當事人在知道「利害得失」的情況下接受調解。如果當事人能互諒互讓,調解人員應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如果達不成一致意見,調解人員應當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建議性解決方案,使他們經過協商,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
四、做好回訪工作。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應先進行勸解;拒不履行的,如未經司法確認,告知當事人通過訴訟維護合法權益;經過司法確認的,告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維護合法權益。
五、做好調解卷宗等檔案資料的存檔保管工作。

❹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1、在當事人版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權解;

2、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3、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4、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4)人民調解糾紛程序規定擴展閱讀:

1、預防和調解民間糾紛是人民調解工作的首要任務。人民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應當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根據當事人的特點和糾紛的性質、難易程度、發展變化的情況。

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耐心、細致的說服疏導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消除隔閡,引導當事人最終達成解決糾紛的調解協議。

2、組織要堅持抓早、抓大、抓苗頭,努力掌握民間糾紛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不斷總結完善防激化的有效方法和經驗,廣泛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專項治理、聯防聯調等各種形式的防激化活動,增強防激化工作效果。

❺ 人民調解協議訴訟程序的規定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的第15章第6節,關於確認調解協議案件中,有二條特別規定的條款。

法條鏈接:《民事訴訟法》

1、第一百九十四條 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由雙方當事人依照人民調解法等法律,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2、第一百九十五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❻ 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都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194條規定,當事人應該共同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另一方表示同意的,視為共同提出申請。調解協議達成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應當在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30日內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當然,當事人提出確認申請可以採用書面或口頭形式,當事人口頭提出申請 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筆錄,並由當事人簽字或蓋章。當事人提出申請時,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司法確認申請書;調解協議書;身份證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2011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5次會議通過)

為了規范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民事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進一步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規定,結合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當事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二條 當事人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由主持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轄。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並達成調解協議,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條 當事人申請確認調解協議,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確認申請書、調解協議和身份證明、資格證明,以及與調解協議相關的財產權利證明等證明材料,並提供雙方當事人的送達地址、電話號碼等聯系方式。委託他人代為申請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第四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司法確認申請,應當在三日內決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的,應當編立「調確字」案號,並及時向當事人送達受理通知書。雙方當事人同時到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的,人民法院可以當即受理並作出是否確認的決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或者不屬於接受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的;

(二)確認身份關系的;

(三)確認收養關系的;

(四)確認婚姻關系的。

第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受理司法確認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是否確認的決定。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十日。

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確認的決定前,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撤回司法確認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第六條 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確認申請後,應當指定一名審判人員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通知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場,當面詢問當事人。當事人應當向人民法院如實陳述申請確認的調解協議的有關情況,保證提交的證明材料真實、合法。人民法院在審查中,認為當事人的陳述或者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備或者有疑義的,可以要求當事人補充陳述或者補充證明材料。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未按時補充或者拒不接受詢問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確認申請處理。

第七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調解協議效力: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二)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

(四)損害社會公序良俗的;

(五)內容不明確,無法確認的;

(六)其他不能進行司法確認的情形。

第八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調解協議符合確認條件的,應當作出確認決定書;決定不予確認調解協議效力的,應當作出不予確認決定書。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確認決定後,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作出確認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十條 案外人認為經人民法院確認的調解協議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內,向作出確認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確認決定。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辦理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不收取費用。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可以將調解協議不予確認的情況定期或者不定期通報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和相關人民調解委員會。

第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建立的調解員名冊中的調解員調解達成協議後,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參照本規定辦理。人民法院立案後委託他人調解達成的協議的司法確認,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4〕12號)的有關規定辦理。

❼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的范圍有哪些

依據《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中關於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的范圍規定如下:

1、第二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民間糾紛,包括發生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

2、第二十一條民間糾紛,由糾紛當事人所在地(所在單位)或者糾紛發生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調解。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者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不了的疑難、復雜民間糾紛和跨地區、跨單位的民間糾紛,由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調解,或者由相關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同調解。

3、第二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受理調解下列糾紛:

(一)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或者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者解決的。

(7)人民調解糾紛程序規定擴展閱讀

人民調解的條件程序如下:

1、糾紛的受理,既由當事人提出調解申請,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調委會也可主動調解。實行統一立案報告制、統一承辦;

2、進行必要的調查,收集相關證據,查明糾紛的事實經過,擬定調解糾紛的實施方案;

3、主持調解,製作書面調解協議書,當事人、承辦人簽字,並加蓋「人民調解委員會」印章;

4、對久調不決的糾紛,及時申報人民調解工作領導小組,避免糾紛激化;

5、調解結束,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達成協議而結束的調解。二是沒有達成協議的調解。調解達成協議後人民調解委員會有責任幫助、檢查、督促、教育雙方當事人自覺履行協議。沒達成調解協議,防止糾紛激化,並告知糾紛當事人進入其他程序進行解決(如申訴、仲裁、訴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

❽ 人民調解協議糾紛訴訟管轄

有調解委員會的當地基層法院管轄,提供協議可以確權,也可以另行起訴。

閱讀全文

與人民調解糾紛程序規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