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行為法論述題兩道
樓主啊,這是數學區,你這題目發錯區了,你發在其他區試試?
Ⅱ 現代以來英國侵權行為法就侵權行為歸責責任原則方面有哪些發展
歸責來原則構建了侵權類自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侵權法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侵權責任法》採取了「一般條款+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
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侵權行為類型作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過錯責任的一般條款。
(2)論述現代侵權法的趨勢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Ⅲ 侵權責任法在未來是否成為民法典獨立編
首先說說概念。侵權行為法,是指對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予以制裁以及對其損害後果予以補救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
其次講講重要性。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建立與完善侵權行為法,是充分保障民事主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場經濟基本的法律規則的需要。發展市場經濟需要對財產權進行全面與充分的確認,這就迫切地需要有相應的侵權法對財產權提供更充分的保護。侵權行為法越發達,就表明一個國家的法制越完備。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高科技產品以及互聯網的發達,會對個體的隱私權等構成威脅。這就特別需要完善侵權行為法。因為有權利必有救濟,救濟應走在權利之前,因此,專為救濟私權特別是專為救濟絕對權而出現的侵權行為法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再次說說我的觀點,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制定民法典。我認為侵權行為法在未來的民法典中將成為一編,與債法分離。但這種分離不是完全的分離。
現代社會發展及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已使侵權行為法所保障的權益范圍不斷拓展;其在傳統債法體系中所負載的功能顯然已不足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侵權行為法應當從債法體系中分離出來而成為民法體系中獨立的一支。侵權行為法的獨立成編是完善我國民法體系的重要步驟,也是侵權行為法得以不斷完善發展的重要條件。侵權行為法要獨立成編的原因如下:
一、注重債的關系的個性,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傳統民法中的債法體系是基於債的各種發生原因建立起來的,債法規范的對象為債之關系。然而,債的發生原因是紛紜復雜的,產生債的法律事實,既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所以,債法表面上富有體系性,但實際上該體系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大陸法的債法體系雖然注重了各種債的關系的共性,但忽略了各種債的關系的個性。
毫無疑問,債的某些一般規則是可以適用於侵權之債的,如有關連帶之債、按份之債的規定可以適用於侵權責任,擔保之債也可以適用於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然而,大量的債的一般規則,是針對交易關系設定的,不能直接適用於侵權責任關系。具體表現在:
(1)侵權法歸入債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侵權行為產生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可以適用債的一般規則,但是這種做法卻忽視了侵權責任與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不同。違約責任允許締約方自行約定,侵權責任則禁止當事人自行約定。從性質上看,一般債務關系主要具有補償性,不具有懲罰性。對於侵權損害賠償而言,在受害人因他人侵害人格權而蒙受精神損害的情況下,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所以,侵權損害賠償不僅具有補償性,而且具有制裁性。
(2)違約責任賠償范圍由法律規定的可預見標准進行限制,違約方在締結合同時可以預見或應當預見違約造成損失的范圍內進行賠償。這樣規定的原因在於合同是交易關系的反映,允許締約方自行約定違約責任,可以使締約方對風險與責任進行合理預測,盡量降低風險,鼓勵交易。對於侵權損害賠償來說,則沒有賠償范圍的明確限定,只要因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都應由侵權行為人負責賠償。因此,「契約法上的賠償有別於侵權法上的賠償。法律不要求違反契約者對其違約行為的所有後果負責,而侵權都必須對其行為的一切後果承擔責任。」
(3)一般債務可以抵銷,侵權之債則不能抵銷。如果允許其抵銷,就意味著法律承認債務人實施的侵害他人財產和人身的行為具有合法性,這顯然與侵權行為的違法性質不符。
(4)違約責任可以代位行使和轉讓,這有利於鼓勵流通,刺激財富增長;因侵權行為所生的債權是否可以轉讓和代位行 使,應作具體分析。對於因侵害財產權所生的債權一說,此種責任的轉讓並不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所以有一些國家的法律對此作出了肯定。而對於侵 害人格的損害賠償,特別是精神損害賠償,法律應禁止其代位行使和轉讓。
(5)關於免責條款的設定。對合同債務而言,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免責條款以限制或免除未來的合同責任,這是其合同自由的組成部分。然而對侵權責任來說,當事人不得隨意設立免責條款而免除其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人身傷害的責任。
(6)關於經濟利益對責任的影響。由於合同關系乃是交易關系,因此合同義務的確定和違約責任的認定要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例如,無償保管人的注意義務顯然要輕於有償保管人的注意義務,確定責任要考慮利益關系。而對於侵權責任的認定和賠償范圍的確定來說,不能考慮各種利益關系。
(7)關於債的履行規則,主要適用合同之債,對侵權之債是很難適用的。因為合同之債中履行的數額和具體義務是事先確定的,而侵權之債的履行數額是事先不確定的。如果雙方通過協商確定,則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合同之債。如果由法院判決確定,則當事人不是履行債務,而是執行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二、為了對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提供充分補救,需要侵權行為法獨立成編
在傳統大陸法系民法中,將因侵權行為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認定為損害賠償之債,從而納入債法的調整范圍,其優點在於:因侵權行為而生之損害賠償責任關系 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適用債法的規則,通過運用債的概念涵蓋因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侵權行為等法律事實產生的法律關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對法 律關系的類型化與抽象化思考,從而保證了邏輯的嚴密與條文的簡約。
然而,在侵權法領域,損害賠償作為責任形式並不是萬能的。 應當看到,損害賠償責任是針對侵害財產權而產生的責任形式,然而現代民法的權利體系已經非常宏大,不僅包括各種財產權,還包括了形式多樣的人格權以及人格 權與財產權的結合形態——知識產權。而侵權行為法的保障范圍也相應發展:從主要保護財產權向對人格權、知識產權等的保護不斷擴張發展。多種侵權責 任方式的採用,既實現了侵權行為法本身應當具有的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制裁不法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時,也對遭受損害的受害人提供了充分的補救。責任形式的多樣性是侵權行為法發展的必要結果,也是現代侵權行為法的一個重要特徵。
如:1。損害賠償不能代替恢復名譽的補救方式。
2.損害賠償不能代替停止侵害的責任形式。
3.損害賠償不能代替賠禮道歉的責任形式。
4.在侵害名譽權的情況下,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並非必然的結果,或者即使存在前述損害的情況下,受害人也可能不請求加害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只是要求採取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補救方式。
侵權行為法獨立成編,就是要採用多種責任形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責任體系。民法是以民事權利為核心構建的,但沒有責任保障的權利並非真正的權利,沒有完整健全的責任體系也就沒有完整健全的權利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突破單一的損害賠償責任的思維模式,從內容豐富的責任形式來考慮問題。
三、對類型復雜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作出規定,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反對 侵權法獨立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侵權法關於過錯規定的一般條款涵蓋了侵權法的大部分內容,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在現代社會,一般條款之所以不能代替各種具體侵權行為的規定,一般條款與大量有關侵權行為的形態和責任的具體規定的結合,是侵權法的發展的必然趨勢。既然一般條款的模式不能構建整個侵權法,而且必須大量列舉各種具體的侵權行為類型,因此,侵權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復雜的,在此基礎上獨立成編也是順理成章的。如果我們不採用一般條款與具體列舉相結合的方式,僅僅通過一般條款來代替大量的具體規定,必然會出現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必須通過大量的單行法律、法規來彌補一般條款的不足,這並不一定有利於侵權法的 完善。在我國,大量單行法都涉及侵權法的內容,而且不少都超越了立法許可權;許多提法極不規范,例如對侵權責任採用責令賠償,實際上已經轉化為行政責任,關 於不可抗力等的基本法律術語也進行了不同於基本法的表述;有一些限制賠償等帶有明顯部門、行業保護的規范,理應廢止;但也有一些特別法經過多年來的適用, 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有必要將之上升為民法典侵權法中的規定。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民法典的制定,按照侵權法獨立成編的模式將那些已經成熟的有關侵權 法的規則上升為法典的內容。二是,如果僅僅通過一般條款來代替大量的具體規定,就必然要藉助於法院通過判例和司法解釋來確立內容十分豐富和復雜的侵權法的 規則。而在我國目前法官隊伍整體素質仍然不高,迫切需要立法為侵權案件提供依據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不適當的。
四、為保障法官處理侵權案件時正當行使自由裁量權,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侵權法獨立成編不會導致不合理限製法官自由裁量權,相反它正是保障法官自由裁量權合理行使的必要途,在一般條款之下,對特殊的侵權行為採取具體列舉的方式,有助於保障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正當行使。侵權法主要是裁判法,因此在一般條款之下,對特殊的侵權行為採取具體列舉的方式,具體規定各種特殊侵權的規則、為裁判提供依據是侵權法應有的功能。
1.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
2.保障司法裁判的統一。
3.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
4.符合我國法官素質的需要。
五、維護民法請求權內在體系的和諧,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構建這樣一種完整的侵權行為法體系,必須處理好侵權法與物權法的關系。
1.物權法規定了物權請求權之後,侵權法中規定侵權物權的各種責任,就表明了在侵害物權的時候會產生責任競合的情況,責任競合的本質是同一種行為導致多種責任形式的產生,但由於這些責任形式之間沖突,因此須由受害人對責任進行選擇。
2.物權法規定了物權請求權之後,侵權法中規定侵權物權的各種責任並不會破壞民法內在體系的和諧。
3.物權法規定了物權請求權之後,在侵權法中規定侵權物權的各種責任,十分有利於對各種新型財產利益的侵害。
六、完善民事責任的救濟體系,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建立統一的侵權法,就可以在民法框架中為人們提供統一的救濟模式。發展出多重的責任形式才能對受害人提供全面的救濟。
七、順應兩大法系融和的世界趨勢,需要侵權法獨立成編
大陸法系採納一般條款的規定,採納單一的有限制的歸責原則。而在英美侵權法中並沒有採納。在英美法中,侵權行為法在相對獨立的同時,與財產法、合同法等發生密切聯系。借鑒英美侵權法的經驗實際上意味著將大陸法和英美法的經驗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完全符合現代法治的需要的。
侵權法的獨立並不意味著全盤接受英美法的體系,一方面,我們仍然要採用一般條款和對歸責原則的列舉性規定, 另一方面,在構建侵權行為法的同時,也要保留債法體系,也就是說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仍然是債法的一部分,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一些規則仍然適用債法的規定,例如按份之債、連帶之債仍然要適用債編。債權制度也使侵權法與民法的其他部分構成了完整的聯系。
Ⅳ 侵權責任法問題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應該由這個企業承擔責任,對於第三人的責任,企業享有對其員工的追償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1]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二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Ⅳ 侵權責任法的問題
(1)、丁可以單獨起訴甲,也可以主張100萬(但法院一般不會支持),甲可以要求追加被告。
(2)、如果丁不同意追加,甲可以主張只承擔一部分的責任。丁不同意追加乙丙,視為放棄部分責任,甲只承擔50萬。
(3)同意追加丙為被告 ,甲出60萬,乙丙沒出。當甲出60萬時,有權利向乙追償33萬,不是10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Ⅵ 《侵權責任法》確定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歸責原則構抄建了侵權類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
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侵權法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侵權責任法》採取了「一般條款+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侵權行為類型作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過錯責任的一般條款。
Ⅶ 什麼是傳統的侵權行為什麼是新類型的侵權行為,二者如何界定以及二者的規則原則是什麼
我們可以對這個侵權行為首先下一個定義,這就是: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傳統的侵權法 ,保障的對象主要是物權,但是現代侵權法的發展已經突破了這個范圍,就是說侵權的對象不限於物權這個范疇。因為隨著多年來科技的發展等等,知識產權領域發展非常快,。而且知識產權的內容也發展得非常快,這樣知識產權作為侵權的對象,已經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從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人格權這個概念的產生和發展,侵權的對象又擴大到人格權的領域。所以下面我想談一下,就是在這個侵權的對象方面或者說侵權法的保障的范圍方面,侵權法的總的發展趨勢。這裡面存這么幾個趨勢我覺得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個趨勢,就是隨著人格權的擴張,當人格權和物權的保護形成了一種權利沖突的時候,侵權法的一個明顯的價值取向就是應當向對人格權的保護傾斜。這一點,在兩大法系我認為都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可以舉一個很簡單、很重要、很典型的一個美國案例,就是反映了這個侵權法在這個領域發展的趨勢。這個案件就是美國伊那伐州的一個高級法院的一個案件,在這個案件裡面,簡單的案情就是這樣,這個原告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有一次到這個被告的已經長期沒有使用的小棚子,一個小屋吧,他想到裡面去找一些水喝,結果等他剛剛把這個門推開進入這個屋子裡面,被告就是這個屋子的所有人,正好在這個屋子裡面收拾東西,那麼當他發現原告闖進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警告,馬上就拿起槍把原告的腿打斷了。那麼開槍打斷以後,被告的理由就是說他為了捍衛自己的物業,捍衛自己的財產不受他人的侵害,他有權自衛。但是原告在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這個案件引起了很廣泛的爭論。那麼,這個爭論的問題在哪裡?就是一種觀點認為,按照英美法古老的法律有一個規則,就是叫做禁止非法闖入。按照這個規則,就是說,任何人不得非法地侵入他人的物業,否則,所有人有權自衛。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做,對私人的物業而言呢,「風可以進,雨可以進,但是這個國王不可進」,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表達了對私人物業神聖不可侵害。那麼,在個人物業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所有人可以採取一切防衛,包括開槍。這些都是合法的。另一觀點認為,盡管原告已經構成了非法侵入,但是,當他進入到這個房間以後,他並沒有對被告的生命構成任何威脅。被告在沒有做任何警示的情況下開槍打傷原告,實際上是以傷害對方的生命健康權來捍衛自己的物業,保護自己的財產。按這種觀點認為,當兩種「法意」現在發生了沖突,一種是原告的生命健康要求受到保護,另一種是被告的私人財產要求受到保護,當這兩種權利受到保護的時候,侵權法應該優先保護的是生命健康柵L所以這個觀點後來被這個法官採納,他在這個判決裡面表述了一段話,後來這段話為美國「侵權法重述」把它這個記載下來,而且直接規定到美國「侵權法重述」裡面。他在這個判決裡面他說,個人財產它必竟是私有的,是屬於個人的,但是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屬於整個社會的,人的生命的價值高於土地佔有者的一切利益。所以最後判決被告敗訴,賠償造成對原告的傷害的一切損失。這個案件就是體現了現代侵權法的價值取向,這個是叫做「以人為本『』的這樣一種價值取向,這是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人格的完整,他應當並可以說它應當置於財產權更為重要的位置。法律裡面最高的」法義「,這是侵權法發展的第一個趨向。 第二個趨向,就是隨著保護的權利的范圍的擴張,責任形式隨之而多樣化,民事責任形式或者說侵權責任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上,侵權法的主要責任形式就是損害賠償。這種損害賠償我們通常把它稱為叫一般的損害賠償。它主要是一種財產的損害賠償,是基於一種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確定的這樣一種賠償,當你造成了我多少損害那麼就應該以同等的財產來補償,來彌補你給我造成的損害,這樣的話,實際上就形成了一種交易。所以損害賠償它是保護財產的最有效的方法,原因就是在於它是一種體現了公平交易的一種補救方式,但是它這種方式的主要適用的對象是財產權,是物權。當侵權法的保護對象向人格權,向知識產權等權利擴張以後,那麼這個責任形式就完全多樣化了,不僅僅是損害賠償,那麼還包括比如說對名譽權的損害裡面的恢復名譽、停止損害、賠禮道歉、精神損害賠償等。甚至在某一種情況下,我們說賠禮道歉這種形式可能比損害賠償更為有效,對受害人的補償更為有效。受害人可能並不要求你做出多少賠償,而只是希望你向他作出一個道歉,彌補心理上的一種撫慰,一種安慰。特別是,我想介紹在英美法特別在美國最近這幾十年,在侵權法領域出現了比較廣泛的,也比較多地運用的懲罰性賠償。這個懲罰性賠償,它和我們剛才講的一般的賠償的區別,就是表現在:這種賠償它主要是由法官做出的高於一般的財產損失的賠償數額的賠償。那麼這種賠償它針對的是故意的或者說惡意的侵害他人的人身的這種行為,某些情況下它也包括侵害財產,但是主要適用的是故意或者惡意地侵害他人人身這種行為。在很多案例裡面法官說,被告毫不顧及他人的生命、財產,所以應當判罰為懲罰性賠償。這個懲罰性賠償出現有很多人也不理解,說為什麼這樣覺得不可思議。這主要是因為一般損害賠償存在一些缺陷。一般損害賠償完全體現了形式正義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也能體現實質正義的要求。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的損害進行補救的最公正的手段。因為一般損害賠償是反映交易關系的產物,其充分體現了民法的公平和等價有償原則。這就是說,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不法行為致他人損害,應當根據其造成的實際損失予以賠償。造成多少損害賠償多少損失,從經濟上看實際上就是行為人通過賠償的支出購買其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從這一點上來看,一般的損害賠償實際上一種等價交換的轉換形式,它充分反映了交易中的價值法則。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進行保護的最公正的方法和最有效的途經。然而,一般的損害賠償畢竟不能夠公正地解決各種民事違反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糾紛。但畢竟此種規則考慮的只是損害事實的判斷,而沒有考慮到在賠償能力方面因為社會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差別。這就使它不能完全兼顧到個別情況下的實質正義。由於在許多情況下,實際損害以金錢價值計算的困難性,法律上對損害賠償的限制以及因貧富的巨大差距導致加害人對其支付的賠償毫不在意,這些都決定了一般的損害賠償在許多情況下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同時也不能完全體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所以,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應運而生,它作為一種彌補一般損害的缺陷、實現實質正義的一種方式、方法,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懲罰性賠償運用得特別多就是像打架,打人這種行為。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討論這種案件,比如說打了一拳,受害人到法院去告,法官說就是打了一拳嘛,是吧,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必要到法院來起訴,覺得這好像都不值得。有的出現了,到法院以後,你說你把醫葯費拿出來!醫葯費證明拿出來,那麼醫葯費就是50塊錢,掛號費,打的費,最後就賠償50塊錢。所以被告說如果我早知道就是賠50塊錢的話,我還不如真多打幾耳光。一般的損害賠償的弊病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說,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公平的,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對一些特殊的案件,可能,它不一定是公平的。這就是民事的現象非常復雜,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在例外情況下適用懲罰性賠償這是有它深刻的原因的。而且我覺得這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我也曾經呼籲,就是說我們在一些特殊的案件裡面,考慮是可以應該適用懲罰性賠償。那麼,隨著責任形式的多樣後,這樣,又產生了對侵權法的一個沖擊。這個沖擊是什麼呢?就是傳統的侵權法責任形式就是損害賠償。因此,我們把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法在民法上又稱為叫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或者,就叫侵權損害賠償。為什麼大陸法系要把侵權法放在債法裡面,原因就在於它產生的就是一種損害賠償之債。受害人是債權人,加害人是債務人,受害人有權請求債務人賠償損失。因此,它要適用債法的一般規則,但是,因為責任形式多樣化以後,侵權行為產生的不僅僅是一種損害賠償之債,還包括多種責任。這樣,就決定了傳統的民法典,整個大陸法系民法典在侵權法的構建,體系的構建上,現在出現了重大的缺陷。就是說,還是用傳統的債法來包容侵權法,這個已經是不適應侵權法發展的趨勢了。所以,我們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絕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我們在這點上一定要突破大陸法的體系,使侵權法從僨法裡面獨立出來,形成一個專門的領域,就是相對於合同法和知識產權法等法律平行的這樣一部重要的法律,我們把它稱為侵權行為法。這可以說是對大陸法體系的一個重大的變革。那麼,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責任形式多樣化了。 第三個發展趨勢,就是這個侵權法保護的人格利益的范圍,發展得非常快,而且擴張得也越來越寬泛。不僅僅是在法律上逐漸確認了有關象名譽、肖像、隱私等等這些人格具體的人格利益,而且現在又出現了所謂一般的人格利益。這個主要在德國法出現的一般人格權。一般人格權,我的理解,實際就是要解決具體人格權在列舉具體的權利方面的不足,實際上要起到一個「底『』條款的作用。因為,比如說我們的民法通則列舉了各項人格權,但是遺漏了很多重要的人格權。比如說最重要的,現代社會最重要一種人格權,非常重要的,這個隱私權,在我們的民法通則裡面就遺漏了。這就是具體人格權的例舉方法必然造成的弊病。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上就是要通過一般人格權這個概念來形成一種底餘款,我們建議我們的侵權法和人格權法應當採用人格尊嚴、人身自由和身體完整,這三句話作為我們一般人格權的定義。任何新的人格利益出現以後,既使他沒有在法律上確認為一種人格權,但是可以用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身體完整這樣的一般人格權來概括。所以,也為法官對這些人恪利益提供保護,進行保護也提供了依據。這里,我想也特別要強調一下這個隱私權的發展也非常快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侵害隱私的工具和手段也越來越先進而且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比如說這個高倍望遠鏡,什麼針孔攝像機,那麼這個什麼透視的照像機,都對個人的身體的隱私等等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通過計算機,通過網格來收集個人的信息,也越來越容易,同時對個人這種隱私的信息的傳播,也會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因為一且這個在網上發布個人的隱私以後,它是向全世界傳播,而且可以無數次地下載,這個侵害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大多都在制定有關電子商務以及制定有關計算機的這些法律的同時,專門頒布有關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有人說這個計算機的保護,對網路信息這些法律保護,另一方面或者說他的重要方面就必須要包括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這是不可分割的。有些學者說隱私權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種權利。如果我們說,對政府現在是越來越要求他公開透明,但是對個人,我們是要求越來越保護個人的隱私。這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的職責。總之,這個侵權法保護的權利范圍盡管擴張了,但是我們都可以說用這個把它和違約行為相區別,仍然我們把它限定在絕對權的范圍。所以我們說侵權行為,首先,我們認為一個定義就是它是侵害財產、人身、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 我們要給侵權行為下得第一個定義是: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等絕對權利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家的法律確認了引誘違約、第三人侵害債權等制度,開始將第三人對債權的侵害作為侵權行為對待,這是侵權法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向。侵權法對債權的保護主要原因在於,就對外效力來說,債權與其他民事權利一樣都具有不可侵害性,如果第三人基於故意和惡意侵害該權利之後,債權人有權獲得法律上的救濟。在第三人故意侵害債權的情況下,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已經形成為一種侵權損害賠償關系,因此不能用合同相對性的規則來否定 債權人對第三人所享有的侵權法上的權利。然而,債權畢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侵權法只是在例外情況下對其進行保護,因此在法律上不能以例外保護的存在而否認侵權法對絕對權的特別保護。 我們要給侵權法下的第二個定義,就是侵權行為也是一種因故意和重大過失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的行為。現代侵權法為了強化對公民的保護,那麼,這也是現代法制的基礎,這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那麼,這個保障的范圍越來越寬泛,它還不僅僅限於對絕對權的保護,還包括了對一些盡管沒有形成為權利、法律上正式確認它是為一種權利,而只要可以在侵權法上能夠提供救濟的各種利益?所以現在兩大法系在我看基本上在這點上總的趨勢完全一致,就是任何一種新的案件出現以後,只要法官認為這種利益是在這種權利盡管或者是利益只要它能夠在民事上,在民法上提供一種補救,或者換句話說能夠找到一種補救措施,那麼,就有可能把它作為侵權對待,把它作為侵權的對象,並且對他進行提供對受害人的這種利益進行保護。除非是不能提供一種救濟,這個就像我們討論報紙上前一段出現的很多案件,實際上,我覺得法官都判決要求賠償,這個實際上我認為是符合了這個趨勢。比如說一家裡的父親去世以後,骨灰盒拿回來了,拿回來以後的話哩,正在開追悼會,全家召集了親朋好友開追悼會,而且也哭得非常的傷心,突然,殯儀館的找來了。說這個骨灰盒拿錯了,什麼原因拿錯,是他們把它拿錯了。那麼,全家就非常地氣憤,就說這個我們在一起開追悼會啊,非常傷心,哭了這么半天,誰也不知道究竟哭的是誰。後來,在法院起訴,要求賠償,但是,這個究竟侵害了什麼權利,說不清楚。實際上是一種合法利益的侵害。再比如像上海出現的那個案件,小兩口剛剛分得一套房子,裝修,請這個裝修公司裝修。那麼,一個裝修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想不開,在那個裝修的房子裡面上吊自殺了,後來,小兩口就告了裝修公司,要求賠償,原因說自從他上吊自殺後我們就再也不敢進到這個房間去了。造成了損失。但是,究竟侵害了什麼權利啊?侵害了財產權利?他這個房子也沒受到任何損害。侵了人格權啊?健康權啊?好象都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最後法官還是按侵權做出了賠償
Ⅷ 論述《侵權責任法》在保護我國民事權益方面取得的立法進步
第一、確立「同傷同價」、「同命同價」賠償原則
第二、首次明確規定精神損害內的賠償標准
第三、容保護見義勇為,使英雄的流血不流淚
第四、明確醫療損害責任,化解醫患矛盾糾紛
第五、網站泄露個人隱私要擔責
第六、高空拋物致損,鄰里共同補償
第七、幼兒、兒童在校園受到人身損害時的責任
第八、車輛借人出了車禍 由使用人承擔責任
第九、貓狗傷人,主人要承擔賠償責任
Ⅸ 簡述現代以來英國侵權行為法就侵權行為歸責責任原則方面有哪些發展
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歸責原則專對應著侵屬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而言,嚴格責任最為重要,過失推定次之,過失責任最少。對受害人的保護也是不同的。從受害人的角度出發,在責任選擇中應當選擇最有益的責任。
現代侵權法出現了通則與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適合這一發展趨勢。所謂總則,是指以成文法為核心,構成侵權請求權基礎的法律規范。
類型化是指除一般規定外,對侵權行為具體類型的規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過失責任的一般條款。
(9)論述現代侵權法的趨勢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歸責原則應相互作用、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必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必須具有圓周適用范圍,以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制度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Ⅹ 論述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800字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有三種,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屬於過錯責任原則,僅僅是通過舉證責任倒置,更好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即過錯推定原則是過錯責任的特殊情況。
侵權行為歸責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過錯是行為人決定其行動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
2) 適用過錯責任的意義:
① 在一般侵權中,只要行為人盡到了應有的合理的注意義務,即使發生損害也不負賠償責任。
② 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③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或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承擔有重要影響。
A) 在第三人對損害也有過錯時,構成共同過錯;此時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並負連帶責任。
B) 如受害人有過錯的,即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3) 過錯推定責任
① 含義: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體現在民通126條)
② 此是過錯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它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使用。
③ 舉證倒置原則的含義:
A) 受害人只要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並存在因果關系,無需對加害人的主觀情況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承擔相應責任。
B) 受害人為免除責任,應由其自己證明主觀上無過錯。
④ 法條上的體現:民通126條:建築物或其他設施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
2、無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盡管其主觀上無過錯,便根據法律規定(民通106條系3款)仍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
2) 適用情形(民通規定):
① 從事高度危險活動致人損害的行為
② 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行為
③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行為
④ 產品不合格致人損害的行為
3) 適用的注意事項
① 無過錯原則的適用必須是法律的明確規定
② 適用無過錯原則,受害人不須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也不能通過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責,但原告應證明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
③ 我國實行的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出現法定免責事由時,有關當事人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責任。(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的,免於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