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購糾紛,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可以向自復己住所地的法院制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0條規定:「以信息網路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路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消費者在網上購買貨物,與店家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店家通過快遞方式把貨物送到消費者的住地。現發生買賣合同糾紛,消費者不用向店家所在地法院起訴,而可以向消費者自己的住所地法院起訴。
Ⅱ 請教一下,在網上購物維權,淘寶有專門的維權平台,有法律依據嗎,是什麼法律性質呢
目前應該是93年的那一部吧,09年啟動修訂,2013年4月23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適時作關於消費者權
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 非現場購物將被賦予「後悔權」,沖動網購後不滿意可在7天內退貨。買汽車、電腦、冰箱等耐用商品出現問題,擬由經營者舉證「自證清白」。欺詐消費的懲罰性賠償額度擬由原來的雙倍提升到3倍。2013年草案具有如下特點:1、法律將對網購欺詐說「不」。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網購逐漸成為人們購物的主流方式之一。但由於這種消費方式不易辨別商品真實性,投訴的數量居高不下。以北京市工商部門和消協2012年受理的申訴投訴量看,涉及網購的申訴投訴數量居首位,超過全市服務類申訴投訴量一半。
對此,草案作出規定首先是要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真實、必要的信息。在保護網購消費者選擇權方面,草案賦予消費者在適當期間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但根據商品性質不宜退貨的除外。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貨物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價款。在保護消費者的損失賠償請求權方面,草案規定當網路交易平台上的銷售者、服務者不再利用該平台時,消費者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
2、消費者個人信息,經營者不得擅自泄露。
實踐中有的經營者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擅自泄露或非法向他人提供消費者個人信息,嚴重影響了消費者正常生活,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對此,草案明確: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等個人信息得到保護的權利。草案還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並確保信息安全。草案還規定,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3、商品「三包」,七日不再是硬約束。商品的服務和質量,關系消費者日常生活,涉及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所以強化退貨、更換、修理的「三包」規定是促使保證商品和質量的有效措施。
據此,草案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後,符合合同法規定的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的,可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4、缺陷商品,消費者或將不再「舉證難」。不少消費者有這樣的感覺,在商品房、網購、金融消費等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維權難,維權成本高,有時候「追回一隻雞,得殺掉一頭牛」。舉證難是維權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對[2]此草案明確了經營者的舉證責任,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微型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自消費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出現瑕疵,發生糾紛的,由經營者承擔相關舉證責任。」
Ⅲ 網購糾紛 如何打官司
糾紛一般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一,一般糾紛,可以直接在線進行申訴,讓相關的平台版進行協商處理權;
二,平台解決不了的,可以升級為當地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三,針對品牌,授權等,這個直接關繫到法律程序,直接走法律事務。
Ⅳ 網路購物合同糾紛可以傳統訴訟途徑提起訴訟嗎
杭州互聯網復法院沒有受理制案件的話,可以重新起訴。建議了解該法院有關規程介紹。
訴訟規程 https://www.netcourt.gov.cn/portal/main/domain/lassen.htm#lassen/litigationDocuments
Ⅳ 網路購物糾紛
估計就是騙錢的,趁著現在騙的不多,及時收住。
Ⅵ 如何看待網購糾紛
目前網購糾紛越來越多, 網購釣魚網站在以每天2000個以上的速度增加,國家雖然在採取措打擊、施制止。但是由於網民識別能力、素質實在不高,還是不斷有人被騙。而且,一旦受騙很難獲得索賠。
還是勸網民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貪便宜,過低的價格,必然是陷阱!
Ⅶ 網購糾紛
您的問題回復如下:
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 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
任何文件都不得違背法律規定,因此你不需要糾結是否有什麼文件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於法律。
因網路交流條件所限,律師無法全面了解案情,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Ⅷ 關於網上購物糾紛問題
消法沒有明確規定。這個糾紛發生之前,你可以回憶下:是否向賣方強調19號下午6時前你一定要收到貨?是否委託賣方在投遞的時候,得到順風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的承諾?如果這些你都有明確的證據,那麼他們就是違約,沒有履行承諾,當然該全款退還給你,你還有繼續要求賠償的權利。 只有你自己明白中間的過程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網路購物糾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糾紛產生原因,排在首位的是交易規模在特定促銷期間較大。網購消費市場經歷了多年快速增長,交易份額巨大,網購用戶數量龐大。特別是「雙十一」等特定促銷期間,成交額十分巨大,網店牟利的沖動進一步加劇,如去年11月11日當天的網路消費交易金額超過1207億元,使得特定促銷季成為糾紛的高發期。
第三個原因是消費者沖動消費佔一定比例。消費者在「滿100減50」、「消費200送600紅包」、「七天無理由退貨」等強大促銷攻勢和「全民購物狂歡」的輿論下,往往會沖動消費,收到貨物後發現並不滿意,或恢復冷靜後反悔。最後,網路交易平台業務分拆的需要也會產生糾紛。提供商出於自身經營需要,在集團內部拆分業務范圍,雖主觀上無惡意,但在客觀上造成消費者無法確定實際的供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