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如何處理民族關系宗教糾紛

如何處理民族關系宗教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10 19:11:24

1.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徵是由民族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是受時代發展和社會性質制約的,也是與當時要解決的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及解決的方式和途徑相聯系著的。不同社會、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關系基本特徵各有特點。



(1)如何處理民族關系宗教糾紛擴展閱讀:

民族關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存在,必然受到所處環境和發展條件的影響、制約。民族關系既是歷史環境和條件的產物和積淀,更重要的是現實環境和條件的一種折射和反映。

因此,民族關系在不同的條件下表現的特點也是不同的。私有制社會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以壓迫統治、剝削掠奪、歧視侮辱、壓制同化為基本特徵的。

2. 如何正確處理我國民族關系

怎樣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發展好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②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作為當代青年學生,要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責任付諸行動;
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以及基本政治制度;
④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充分保障各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以調動其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⑤需要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性,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經濟;需要各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需要中央政府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力支援;需要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⑥堅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民族關系的內容或者叫基本特徵是由民族關系的性質決定的, 是受時代發展和社會性質制約的, 也是與當時要解決的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及解決的方式途徑聯系著的。不同社會的民族關系內容、特徵各有特點。
民族關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存在,必然受到所處環境和發展條件的影響、制約。民族關系既是歷史環境和條件的產物和積淀,更重要的是現實環境和條件的一種折射和反映。因此, 民族關系在不同的條件下表現的特點也是不同的。私有制社會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以壓迫統治、剝削掠奪、歧視侮辱、壓制同化為基本特徵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關系是以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基本特徵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關系, 從性質上說已是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 是以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為基本內容的。由於它所處階段的局限,又表現出相對的不完善性,表現出它在這一發展階段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團結的相對性、民族間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與競爭的共生性、共同繁榮的初步性等特點。

3. 如何正確處理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 急急急急!!!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宗教 異族 政黨 不管你是哪一個想要真正的和諧社會就必須把另外兩個滅了 那就OK了 最徹底最放心的和諧 再也不會有麻煩 雖然短期可能會有流血和反抗 但是這是個造福後人工程

4. 處理民族關系的前提是處理宗教關系嗎

我認為應該是處理人的關系,只要是真的為對方好,真能做到愛人如己,任何一種關系(不止民族關系)都能解決。如果帶有任何自私目的,任何一種關系都不會處理好。不論宗教關系、民族關系或是其他什麼關系,歸根結底都是人的關系。

5. 如何正確處理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的關系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宗教雖將教義教規與信教群眾的衣食住行、文化節慶、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相融合,但是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仍然有所不同。要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婚喪嫁娶儀式,例如起名、割禮、給亡人站禮、送葬、過乃孜爾等,雖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傳統,但實質上已經演變為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應予以尊重。

6. 如何處理好民族習俗與規范宗教管理的關系

民族習俗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保留且保護,那些腐朽骯臟的東西就禁止了。
管理宗教上要支持,但是也要謹慎,不要引起斗爭

7. 請結合材料運用政治常識分析,我國應如何處理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

(2)如何處理民族問題?憲法規定: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聯邦制,更不是邦聯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首先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兩種錯誤傾向;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憲法在這個問題上的規定,也就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總結我國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成功經驗,所堅持的主張,並且是有利於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

(3)如何處理宗教和宗教信仰問題?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是說,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誰都不能強制、不得歧視。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但是,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憲法在這個問題上的規定,也就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總結我國在處理宗教和宗教信仰問題上的成功經驗,所堅持的主張,並且是有利於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

8. 如何處理好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壯大愛國統一戰線,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這是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更好地運用統一戰線這一重要法寶,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重大戰略舉措。
壯大愛國統一戰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造福於我國各族人民的偉大事業,也是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才能得到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奮斗才能最終實現的崇高目標。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我們最大限度地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為實現共同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在這方面,我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優勢。這種作用和優勢,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已經進一步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進一步重視和做好統一戰線工作,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充分調動統一戰線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對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祖國和平統一,對加強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是壯大愛國統一戰線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把這五大關系處理好了,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社會主義宗教制度的優勢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社會各階層和廣大海外僑胞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了強大的力量支撐。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認真做好各方面工作。
在促進政黨關系和諧方面,要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
在促進民族關系和諧方面,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在促進宗教關系和諧方面,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在促進階層關系和諧方面,要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在促進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方面,要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9. 民族宗教沖突

宗教問題是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層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個層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這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夠安頓心靈的地方。所 以對於多數民族來說,宗教信仰是神聖、崇高、不可褻瀆的,必要時可以拿生命來保衛它。 在虔誠信教的民族那裡,宗教信仰是其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觸動的神經感應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會作出最迅速最強烈的反應。同時對於許多民族來說,宗教信仰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組織和宗教禮俗也支配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家庭婚姻、人際往來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問題向來是和宗教問題連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為當代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當代的國際爭端和地區性沖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這里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西方 強勢民族與東方和其他地區後起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霸權主義和 反霸權主義的矛盾,這個矛盾由來已久,今後還會長期存在,解決的辦法是強勢民族轉變霸 主意識,加強平等觀念,後起民族增強實力,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等對話;一種是地區性的民 族矛盾和沖突,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波黑地區的穆、克、塞各族之間的沖突,伊拉 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沖突,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沖突,獨聯體中亞美尼亞與阿 塞 拜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等,其特點是土地相鄰、利益相左、宿怨積累、互相排斥,解決的 辦法只能是擯棄斗爭哲學,實行民族和解,學會和平共處,做到利益共享;一種是某些國家 內部不同民族和種族之間的矛盾,如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矛盾,歐美白人與國內其他有色人種 之間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是消除種族歧視,不僅從法律上而且從事實上做到民族與種族一律 平等,和睦相處,親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問題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民族性本來就包含著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於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還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摻合其中,原本就復雜多端 的民族矛盾會變得更加復雜多端,增加了合理解決的難度。反之亦然,宗教問題若與民族問 題掛鉤,也同樣增加了它的復雜性。如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佛教)與泰米爾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普勒斯的希族(東正教)與土族(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情況。現今東西方 的矛盾,既有國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價值觀)。 東亞人強調由傳統宗教和傳統哲學所形成的「亞洲價值」,其特點是重社會、重和諧、重道 德,以此與「西方價值」(往往以「全球價值」的面貌出現)的重個人、重競爭、重利益相區 別,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經常如此強調。而西方有些人始終企圖把西方的 價 值觀全盤強加給亞洲人。更有甚者,美國政治學權威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 國際斗爭的主題,將由意識形態和經濟沖突轉變為文明沖突,主要是西方文明與東方儒家和 伊斯 蘭兩大文明之間的沖突。人們批評亨廷頓的理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是在蘇聯解體後企圖為 美國尋找新的敵人。毫無疑問,亨廷頓的觀點是在給東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澆油,他有意誇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別和文化傳統的不同,特別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採取了敵視的態度,這當 然是錯誤的有害的,它加劇了東方人對西方人的反感,不利於東西方的和解。這是一個典型 的事例,說明包括宗教在內的思想信仰問題,可以被某些人利用來強化民族的對立與沖突, 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個民族有主體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學,都是值得慶賀的,因為這意味著民族 的大多數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會生活有精神支柱。當然,這種主體性信仰也要隨著 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沒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亂,道德淪喪。但是一個民族在熱愛自己信仰的同時必須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其他民族,只有這樣,民族關系才能是和諧的正常的。一個人有自由選擇 信仰的權利,一個民族也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這是維護人權的重要理念。一個虔誠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現為強烈的宗教感情。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宗教問題必然牽動民族 問題,兩者糾纏在一起,很難分得清楚。這就要求民族問題的處理者(國家或國際調停組織) ,既要有民族學的素養,又要有宗教學的學識,並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從而 能夠謹慎地細心地去解決問題。在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數不是教 徒,容易漠視、看輕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體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 所以社會要用極大的愛心關懷少數民族,要對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認真的研 究。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要影響民族關系,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載體,宗教是民族的意識,兩相比較 ,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質。當民族之間能夠和平相處的時候,即使他們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夠互相寬容,互相協調;當民族之間發生矛盾甚至沖突的時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間也容易出現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會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現對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講,乃是政治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如領土主權之爭、市場財富之爭、 控制與被控制之爭,其間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外部勢力的 插手及內部掌權階層的特殊考慮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對錯,不是簡單可以了 斷的。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沖突,常常採取宗教的形態;而許多 宗教沖突的發生,其深層原因在於民族實際利益的沖突。例如歐洲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在 宗教的旗幟下,羅馬教皇以「聖戰」的名義指揮十字軍向歐洲東部及西亞北非進軍,提出「 援助東方的兄弟」,「向蠻族(指穆斯林)作戰」,「登上赴聖墓(耶路撒冷)的征途」等口號 ,並且高呼「這是上帝所願!」實際上,最深刻的動因是西歐封建領主垂涎東部的土地和財 富,以宗教為口號,進行侵略和掠奪。教皇烏爾班二世向法國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們去拯救。你們蒙上帝賜給強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遲疑 地前往,這樣不僅罪得赦免,而且將得到天國永不朽壞的榮耀」唐逸主編:《基督 教史》。,他用物質利益和宗教許諾雙重手段誘惑臣民參加非正義的宗教戰爭。十 字軍燒殺搶掠的所作所為,也充分證明,他們的東征並不是在為上帝傳布福音,而是實行民 族壓迫和剝削,以滿足其貪欲。戰爭使數百萬人死於非命,然後歐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權,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勢力,霸佔了重要貿易港口。 在當代社會,由於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精神的傳布,不僅再沒有發生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 流血戰爭,很少發生宗教之間的直接沖突,也很少見到一個民族以本族宗教對抗異族宗教相 號召。比較常見的是,在民族沖突或民族抵抗運動中,一個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眾, 以對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蘭主義,用以團結穆斯林世界,對抗西方的殖民 主義和霸權主義。在波黑戰爭中,穆斯林族則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加強內部的團結,其根本 目的在於爭取和擴展本族的生存空間。 四、發揚「和為貴」的東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視,消解民族仇恨,實現民族和解,加強宗教對話 隨著國際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隨著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 變成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同時全球性的生態、人口、核擴散危機又威脅著全體 人類,人類不能不風雨同舟、興衰與共,那種各掃自家門前雪和用戰爭手段稱霸世界的時代 一去不復返了。人類必須學會友好相處、攜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機,走出困境。但是國家、 族群、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仍然不斷發生,隔膜、對立乃至仇恨的情緒仍然存在。這個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蘊含著自我毀滅的可能。解決國際爭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機的物質手段 並不十分缺乏,目前國際社會最為欠缺的乃是一種真正代表全人類利益的人文主義哲學,它 以仁愛和諧為宗旨,能超出國家、地區、民族、宗教、集團的界域而為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 ,從而化解仇恨,消融殘忍,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溝通和合作。 我以為,中國儒家的仁學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為建立一種當代新人文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和 基礎。孔子和儒家講「仁者愛人」,主張「和為貴」和「和而不同」,認為人類是一個大家 庭,手足相連,痛癢相關,人本有仁愛之性,擴而充之,不僅可以愛家庭愛同族,也可以愛 人類愛萬物。人類在互愛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損。有了仁愛之心,便會幫助別人,理解和尊重別人,承認多樣性的差異,實行「 和而不同」,這便是恕道。《周易》講「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也是這種精神。近代 中國思想家譚嗣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通就是溝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種種偏 見、閉塞和障礙,這樣才能推行仁愛之道。有了這種仁愛通和的哲學,就能克服民族歧視, 消融民族仇恨,推動民族和解,並且在信仰上承認多元,實行寬容。我覺得國際社會多年來 奉行的主流哲學是斗爭哲學,以強凌弱,以鄰為壑,迫人從己,以為這是生存競爭的規律, 許多人深信不疑。其實這是一種過時的哲學,必須加以改變,必須用仁愛通和的哲學來取代 ,否則整個人類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憂慮的。 首先,人們應當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要脫離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而獨立發展是不可能的, 在當代和未來尤其如此,這就是說各民族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今 世界的政治、經濟、生態的發展都是全球性的,發展得順利,各國各民族都有利,出現嚴重 危機,各國各族都受損害。不僅發展中的各國各族依賴於全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政治的和 平穩定,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依賴於發展中各國各族的繁榮和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墨西哥的 貨幣危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與歐洲的經濟衰退同樣受到全世界人士的關切。再舉例說明, 假如沒有中國參加,全球性生態危機的解決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包 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合作。 其次,同一地區相近或相鄰的各國各族之間,也是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也 就是說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無論是經貿發展還是國家安全,沒有民族和解與合作是沒有保 證的。真正為本民族利益著想的人,必定是主張睦鄰友好的人。煽動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實際上是把本民族時刻置於敵對民族的威脅之下而不得安生,這是間 接的自損自害。如果沒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會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結,歷史的紛爭只能通過和談、妥協、諒解來解決,而不能訴諸武力。正如中國 哲學家馮友蘭所指出的,國際爭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話)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沒有出路的。 第三,各民族必須學會在一個多樣化文化的國內外環境中生活,善於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 上與各種類型的學說、主義、理念進行對話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寬容的態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西方天主教舊傳統是相當封閉和排它的 ,可是自60年代初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該教提倡「宗教對話」,與其他宗教或非宗 教團體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根據儒家主和的文化精神,倡導「文明的 對話」,以回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這是值得贊賞的。許多民族矛盾就是由於價值觀不 同引起的,而價值觀是由信仰決定的,因此必須相互溝通理解,而相互溝通理解又必須通過 對話,像朋友一樣交流,承認彼此各有真理,能夠設身處地去體會對方的思想感情,這樣自 然就會發現對方的特點和長處,也自然能夠尊敬對方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相得而益彰。宗教文化與宗教文化的對話,宗教文化與非宗教文化的對話,應當大力提倡 ,認真進行,它是民族和解的一個組成部分。

10. 怎樣理解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我國的宗教政策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我國的新型民族關系

我國各民族建立起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

①含義: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

②依據:

A、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各民族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是歷史的、地理的、社會的諸多因素造成的,而民族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都對歷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各民族應一律平等。

B、事實依據:我國各民族都對人類歷史發展做過貢獻。

C、法律依據: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表現: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

在我國,各個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領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真正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而影響了平等權利的充分行使。所以,我國採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對少數民族給予幫助和照顧。

2)民族團結:

①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聯合的關系。

②意義:加強民族團結對國家統一、社會的穩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願望,也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同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進行斗爭,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民族團結。

③妨礙因素: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壞活動,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影響。

3)各民族共同繁榮;

①含義: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提高。

②依據:在我國,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和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是統一的。目前,我們各民族的發展還很不平衡,民族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堅持共同繁榮原則才能最終達到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也只有民族共同繁榮才能為民族平等和團結提供保障。

③實現途徑:首先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同時需要民族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還需要發達地區的支援,先富幫後富,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3)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關系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①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沒有民族團結;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沒有民族平等和團結,就不會實現共同繁榮;③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證,沒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最終會影響民族團結的鞏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實現。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既是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又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國家機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的國情,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助於把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

2)有助於把國家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3)有助於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助於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4)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與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關系

民族原則是制定和實行民族政策的基礎和依據,而民族政策則體現了民族原則,有利於貫徹民族原則。為了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從而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實行有利於維護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實現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閱讀全文

與如何處理民族關系宗教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