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構成商標侵權的情況有哪些
已經有別人問過這類問題,答案相當完善,拿過來借鑒一下。 認定商標侵權注意什麼 (一)未撤銷之前的注冊商標均應受到保護 商標專用權是通過注冊產生的,其間經過了法定的程序和嚴格的審查,因此,商標專用權確立後,就應當在法律范圍內予以保護,即使是認為注冊不當的商標,在撤銷之前,也應如此。 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或裁定,對在撤銷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做出並已執行的商標侵權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具有溯及力。 注冊商標有效期滿後,在法律規定的6個月寬展期內,如果原注冊商標所有人仍未提出續展申請,或續展申請被駁回的,他人在此期間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不構成商標侵權;如果原注冊商標所有人提出續展申請且被核准,他人在此期間內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行為。 (二)准確認定近似商標 近似商標或標識的認定,是商標侵權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同時具備「商標或標識構成近似」和「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使用」兩個條件,侵權才能成立。 近似商標與相同商標有所不同,在視覺上雖有一定差異,但在其他方面如發音、含義等方面與注冊商標近似,並足以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或混淆。考察兩個商標是否屬近似商標,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商標外觀。 即對兩個商標的文字、圖形或其組合的視覺形象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觀察,看是否能引起誤認或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使用的「HOVER」圖形商標與英國某公司的已注冊的圖形商標「HOOVER」僅一個字母之差,視覺類似,加上發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費者誤認,應認定為近似商標。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與法國某公司在先注冊的「SANOFI」商標字母完全相同,僅最後4個字母排列順序稍有不同,但兩商標在文字整體結構和讀音上十分近似,極易使消費者誤認,因此構成了使用在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 2、商標讀音。 從人們的聽覺出發,判斷兩商標是否因讀音近似而導致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以「夏奈爾(SUNNER)」作為商標,雖與法國「CHANEL」(中文譯音「夏內爾」)含義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類似,但因讀音近似,尤其是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使用,構成近似商標。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標含義。 分析兩個商標是否含義相同或近似並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如「BLUE SKY」與「藍天」,中文含義一樣,很容易使人誤解生產廠商與特定商品之間的關系,誤認為標注「藍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產品。 (三)正確判斷類似商品 確定判斷同一或類似商品的標准,是對兩種商品進行比對的關鍵。 國家商標局雖然編發了《類似商品區分表》,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很難解決實踐中是否類似的問題,因此《類似商品區分表》和《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並不是劃分類似商品的依據,只能作為認定類似商品的參考。根據兩種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產企業、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等方面是否類似、且這種類似是否易使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解等方面來進行判斷,是實務中唯一可行的選擇。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並非不同類、不同組就等於不相類似,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名為「某某礦泉冰」的飲料和礦泉水屬於第32類商品,而冰磚、冰棍等屬於第30類商品,兩者不屬同一類別。但因原料、用途、銷售途徑、消費群體等基本相同,生產工藝近似,應認定為類似商品。而且類似商品的標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一些原先不相類似的商品可能因新材料、新工藝、新形式的出現,以及功能、用途、銷售渠道等的變化而成為類似商品。 在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情況下,與注冊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產企業、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等方面近似,易使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的商品為「類似商品」。 判斷是否屬「類似商品」,前提是商品之間的關系,並考慮商品和商標之間的關系。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並且具有共同的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的,一般認定為類似商品,但商品的原料、生產企業等因素,能夠明顯表明商品的來源,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的,不應認定為類似商品。如果商品與服務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系,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標易使消費者認為是同一企業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該商品與服務應認定為類似。 (四)不以商品質量的優劣作為判定 《商標法》的主要內容在於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因此,在處理商標侵權案件中,商品質量優劣不會影響到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他人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即使其商品質量優於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品質量,也應當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至於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品質量低劣甚至粗製濫造,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可以適用《產品質量法》和《商標法》的其他條款處理,與商標侵權認定沒有直接的關聯。 (五)商標注冊人的違法使用 商標專用權是一種民事權利,注冊人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其權利。如果注冊人在使用注冊商標過程中,有違反《商標法》和《實施細則》的情形,可以適用相關條款處理,要求注冊人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但不影響對商標侵權的認定。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擅自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應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盡管商標注冊人的違法使用不影響對商標侵權的認定,但有可能影響其權利的行使,甚至使其喪失賠償請求權。 (六)合理界定正常使用行為 他人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並不一定就構成商標侵權。這要視其使用是否具有正當理由而定。例如,「三株」商標是某企業使用在葯品上的注冊商標,另一企業在口服液商品包裝上使用了「三株菌十中草葯」文字,以表示口服液商品的成份(經查證屬實)。由於「三株」在這里既不是作為商標使用,又不是作為商品名稱使用,而是對商品的正常說明,因此不應認定為對「三株」注冊商標專用權構成侵犯。 (七)綜合衡量其他因素 在商標侵權案件認定過程中,除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外,還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標的知名度、顯著性、具體使用方式、主觀過錯程度及商品的零部件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等。由於個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對商標侵權的認定也會不一致。就商標的知名度而論,一般來說,知名度越高,受保護的范圍就越寬,他人擅自使用時被認定為商標侵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以上就是對商標侵權怎樣認定,認定商標侵權應注意什麼問題的解答。商標侵權認定是個復雜的過程,提醒當事人要認真對待,認定時思維要嚴謹。如果當事人對究竟是否構成商標侵權不太有把握,不妨去咨詢有相關經驗的律師,律師有嚴謹的思維和豐富的知識,可以給您准確的回答
② 判斷商標是否構成侵權的成立條件
商標使用的正當合理、過錯、公平、誠信和混淆等5個方面是判斷是否構成侵權所必須考慮的因素。目前,中國對於商標權的保護採取的是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雙軌制。在經濟生活中,因注冊商標專用權而發生的「傍名牌」案件時有發生,此類案件中多數系知識產權權利沖突。這類案件訴至法院後,一方通常會提出,應當首先通過行政救濟途徑撤銷對方的注冊商標、商號等,法院不能直接認定被告的使用行為侵權,司法權不能代行行政職權。
注冊商標不依法使用,法院可直接受理。早在三年前,曾經轟動一時的博內特里公司訴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上海法院通過審理認定被告梅蒸公司在生產、銷售的商品上,將自己的「梅蒸」注冊商標拆分成「Meizheng」拼音字母與花瓣圖形,並與「夢特嬌·梅蒸」標志一道使用,不是依法使用「梅蒸」注冊商標,故該案不存在該商標的授權爭議,無需先經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
司法界人士認為,並非所有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法院都不能直接受理。如被告未依法使用其注冊商標的,法院依然可以直接受理並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圍或者以改變顯著特徵、拆分、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冊商標,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該條司法解釋所述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一是被告將自己的注冊商標式樣使用在非商標局核定的商品或服務上;二是雖然使用在核定的商品或服務上,但自行改變了商標的外觀特徵或式樣,包括拆分使用;三是將自己的多個注冊商標不當疊加或組合使用。
另一種使用方式,則是被告雖擁有多個注冊商標,但其將多個注冊商標疊加組合使用,並通過文字處理,弱化或淡化部分文字,突出其他文字,從而與他人在先注冊商標產生沖突,造成混淆。如某被告擁有「王宮」、「朝臣」兩個注冊商標,但其在葡萄酒上豎排並列該兩商標,並淡化「宮」、「臣」兩字,突出「王」、「朝」兩字時,就可能與他人在葡萄酒上的「王朝」注冊商標產生沖突,從而構成商標侵權。被告組合使用後產生的一個整體標志也可以視為是未注冊商標,從而不受最高法院批復的限制。被告雖然使用自己的商標,但實質是一種濫用商標權的使用行為。
注冊商標與其他商業標識之間的權利沖突,應通過司法訴訟解決。蘇北一家酒廠開發一種60度烈性白酒,在東北和新疆擁有很好市場。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以他人畫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作為白酒商標進行了注冊,生產的白酒有了較好的銷量。後「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的作者向法提起訴訟,認為這家酒廠擅自將其美術作品注冊為商標並在生產的白酒上使用,侵犯了其美術作品著作權。法院經審理認定,原告對其作品享有著作權,被告商標雖經合法注冊,但在經銷的商品上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原告著作權。故判令其停止使用「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判決生效後,原告持法院判決書到商標評審委申請撤銷了被告的商標,該案的裁判依據即是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原告享有在先權利著作權,應當給予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原告以他人注冊商標使用的文字、圖形等侵犯其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等在先權利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項規定的理由在於:在先權利(如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等)的認定以及侵犯在先權利的判定,都超出了商標行政裁決機構的專業性范圍。並且,在對行政裁決實行司法審查的情況下,同一權利沖突可能需要「三審」,即商標評審委「一審」、司法兩審才能解決,由此可能造成行政和司法資源的浪費,從而影響權利救濟的效率。因此,在解決注冊商標與其他在先權利沖突時,應實行司法程序優先原則。
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之間沖突,應通過行政裁決途徑解決。這是一起典型的注冊商標沖突紛爭案例。在原告某糖果廠訴被告某食品廠商標侵權一案中,原告在某固體飼料上注冊了「樂」字牌商標,後被告在「果子晶、果子粉、乳酸飲料」等商品上注冊了「桑」字牌商標。兩商標相近似。原告糖果廠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被告食品廠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商標相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法院告知原告先行經行政撤銷程序,並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法院的理由是,原告「樂」字牌商標與被告「桑」字牌商標均獲商標注冊,應由當事人首先提請行政裁決部門解決商標權利沖突問題,然後再可向法院請求處理侵權糾紛。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法院不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圍主要是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此類案件適用行政前置程序,當事人應當首先向行政主管機關申請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冊商標與其在先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三)項的規定,告知原告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請解決。這樣的規定首先考慮到的是商標注冊採取全國統一集中授權制度,採取行政前置程序是為了維護此種集中授權體系。其次發生沖突後,現行商標法設置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救濟程序和途徑,規定了注冊商標不當的撤銷程序。在先權利人如認為注冊不當,可到商標評審委申請撤銷在後商標,然後再到法院請求民事救濟。再次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屬於商標行政裁決機構專業范圍,商標評審委員會有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對此類沖突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