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華校徽的「清華老校徽圖案」獲准成為注冊商標
國家商標局發布注冊商標公告,清華大學2003年12月8日申請的「清華老校徽圖案」商標已在教育服務類(41類)核准注冊。
注冊帶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老校徽商標是學校商標保護工作的又一舉措。該商標的成功注冊將對學校的教育服務、科研服務等工作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清華老校徽」商標的圖案及注冊范圍如下:學校(教育)、函授課程、培訓、教育信息、組織競賽(教育或娛樂)、安排和組織會議、組織文化或教育展覽、收費圖書館、書籍出版、在線電子書籍和雜志的出版、提供在線電子出版物(非下載的)、錄像帶發行。
另外,清華大學也同時將該商標在科研服務類(42類)申請注冊,並經國家商標局初審公告,預計於5月7日公告期滿後核准注冊。其范圍包括:法律服務、知識產權許可、科研項目研究、工程、質量控制、化學研究、生物學研究、工業品外觀設計、建築學、計算機軟體設計、書畫刻印藝術設計。
至此,清華大學已有4個標識在教育服務類和科研服務類成為注冊商標。另3個商標分別為:「清華」、「清華鍾型圖案」、「清華園二校門圖案」。
清華大學作為商標注冊人,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依法享有注冊商標的專用權,禁止他人擅自使用清華大學注冊的商標。
B. 清華校徽的清華大學校徽的來源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徵。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
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中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鑒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應該說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今天我們可以從北京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下載到清華大學的校徽圖案。
在新竹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也可以得到與之相近的校徽圖案。
現在的問題是清華校徽最初圖案是何時並由誰設計的?是否與前面提到的兩所大學的校徽有所聯系?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末創辦的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因為這個特別的出身,清華學堂有個英文校名「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用今天的習慣可譯為「清華帝國學院」。學堂的創辦者痛感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須以新式教育來救國,特為學堂制定「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進入民國後,學堂改稱學校,英文校名去掉「Imperial」一詞。盡管仍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周詒春校長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培植完全人格的辦校方針。為此,學校定期聘請社會賢達、學者來校演講。1914年11月5日,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梁啟超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學校禮堂(同方部)演講,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說:「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又說:「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他希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自此之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以其所體現的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而為清華學子銘記於心。
1916年秋,學校為增強學生體魄,鍛煉尚武精神,組織成立兵操訓練營,並聘請畢業於美國陸軍學校的李寰偉先生為兵操營長兼教官。這是一個准軍事化的組織,他把童子軍之外的學生約200餘人,全部編入兵操訓練營,設有營、連、排建制。學校為兵操營定製了軍服、軍靴和操練槍,並建立軍樂隊。學生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列隊演練時,軍容之齊整,軍號之嘹亮,可稱是清華一景。但此時尚缺少一面軍旗。1916年12月28日《清華周刊》的消息稱:「兵操軍旗式現已繪定。旗系紫色,中間置白色圓圈,內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圈下繪槍兩支,亦系白色。光彩奪目,頗壯觀瞻。」這條消息沒有提軍旗設計方案的徵集過程,創意由來和設計者是誰,但圓圈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代表了清華的精神,以至後來成為清華的校訓。1917年6月出版的《清華年刊》(TsinghuapperII)刊登了這面軍旗。同時,軍旗的圓圈圖案還被單獨刊印在1917年年刊的封面上。另外,這個圓形圖案還出現在1918-1919年《清華周刊》總138-172各期的封面上。盡管《年刊》和《周刊》都沒有對這個圖案作任何文字說明,但由此可以判斷,清華師生是多麼看重這個圖案。
1923年4月28日《清華周刊》為建校12周年出版紀念專號《清華生活》,發表梁治華(實秋)的長文《清華的環境》。在對大禮堂的內景介紹時該文稱:「在台幕上邊的牆上,雕著一個圓形的圖像,裡面寫著幾個隸書大字,這便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一定想到,梁實秋所描述的「圓形的圖像」,清華兵操營軍旗、《1917年清華年刊》和《清華周刊》封面上的圖案是一樣的。1927年9月的《清華周刊》(總414期)封面所刊大禮堂的內景畫可為佐證。
可以想見,這個圖像應該是在1921年大禮堂投入使用時就已雕刻上了。梁實秋沒有說那個圖案是清華校徽。我們由此判斷,在1923年,這個圓形圖案還未被學校認定為校徽。
早在1914年,《清華年刊》就刊登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SONG)和校呼(COLLEGE YELLS)以及校旗色(COLORS)紫色和白色。但未找到有關清華校徽的記載。直到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決:通過校徽之格式:圓形、斜十字」(《清華大學90年》)。該圖案與上述1917年年刊封面圖案相比只有細微差別。由此我們可以確定,1926年11月25日清華學校正式確定清華學校校徽。我們如何看這個十年之前就設計出來的校徽圖案?盡管當時清華學校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但這個圖案從形式到內容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形制上,讓我們聯想到先秦的銅鏡,西漢的瓦當。中心的五星,寓意光明和希望。中間的環由兩個十字分成八部分,這兩個十字或許能讓人聯想到辛亥革命紀念日之雙十節;而在八個部分填上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中國文化傳統與清華精神之所系。雖然,今天我們對校徽圖案的設計者是誰已不可考,但他把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蘊含其中,令我們敬仰。
1928年8月清華學校改稱清華大學,9月正式定名「國立清華大學」。1928年11月末《清華周刊》(總第445期)目錄頁就印了一個國立清華大學校徽圖案。但這個圖案應該沒有得到學校的批准,就是說在改辦大學的初期,國立清華大學沒有正式的校徽。
1932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刊登啟事,「查本校尚無一定校徽以資標識,茲特廣征圖案籍備參考」,向全校師生徵求校徽圖案。1934年6月1日《清華周刊》(第13-14期)向導專號刊登了清華大學校徽圖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今天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徽,自本世紀之初開始使用。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的名稱申請注冊教育服務類商標,並於2006年4月獲得批准。這個校徽圖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方面代表了清華傳統的形象標識,一方面體現了知識產權的內在價值。
C. 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
由來:
清華一詞最早來自東晉謝混作《游西池》詩,有「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湛」通「沉」,音chén),意指「夕陽斜照,鳴叫的鳥兒歸林;清澈的水色與華美的草木,已經淹沒在暮色之中。」原為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後引申出「水木清華」一詞,並賦予「池水清澈,樹木華美」之意,今日工字廳後匾額即為「水木清華」四字。
明萬曆年間建皇家園林清華園(今暢春園),後廢。清康熙年間建熙春園,後分為近春園、熙春園兩部,咸豐帝為熙春園親書匾額改為「清華園」。
1910年,游美學務處將附屬肄業館改為學堂,依據所在地而定名「清華學堂」(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後沿襲更名「清華學校」(Tsing Hua College)。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掌控北京後准備改辦大學,由於清華接收美國退還庚款,對羅家倫校長的委任狀中定名為「清華大學」,未加「國立」二字,後經羅家倫多次爭取,最終定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去掉「國立」二字,最終變為「清華大學」。
文化:
今日中文校名手寫體為1950年毛澤東手書。1997年開始,學校為毛體「清華」、毛體「清華大學」、「TSINGHUA」、「Tsinghua University」、校徽、鍾形圖案、二校門圖案等在內地、香港等近40個國家地區獲得了注冊商標。
其中「清華」於2006年成為國家馳名商標,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個馳名商標。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從1914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學校同方部作的題為「君子」的演講中而來。
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
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
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
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概括成清華大學的校訓。
D. 清華大學校名的由來
中外聞名的清華大學為什麼以「清華」來命名呢?那是因為該大學所在地原為專清代的皇家園——「清華園屬」。所以就以園名作為大學名了。
「清華園」之名乃清代咸豐皇帝所賜。清華園原址為康熙年間所修的熙春園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間,原來的熙春園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邊的園子被起名「迎春園」,東邊的園子仍名為「熙春園」。咸豐皇帝登基之後,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華園了。
現在清華園的工字廳後面的匾額為「水木清華」四字,兩旁有一副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這「水木清華」四字典出晉代謝叔源的《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湛」為澄清之意。因此廳後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詩句題匾為「水木清華」。
到了1910年,在清華園內用庚子賠款建造了「清華學堂」,於1911年正式開課,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E. 企業名稱能否作為商標獲准注冊
我國《商標法》規定:
第十條 下列標志不得作為商標使用:
(一)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國歌、軍旗、軍徽、軍歌、勛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國家機關的名稱、標志、所在地特定地點的名稱或者標志性建築物的名稱、圖形相同的;
(二)同外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該國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名稱、旗幟、徽記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該組織同意或者不易誤導公眾的除外;
(四)與表明實施控制、予以保證的官方標志、檢驗印記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授權的除外;
(五)同「紅十字」、「紅新月」的名稱、標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帶有民族歧視性的;
(七)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
(八)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或者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組成部分的除外;已經注冊的使用地名的商標繼續有效。
因此,只要你擬注冊商標的企業名稱(確切的說應該是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不違反以上的規定,就是可以的。
F. 商標申請中可以包含清華2字嗎
一、一般情況下可以的。商標注冊主管機關只審查申請商標注冊的文件、手續是否合乎法版律規定,若符合權法律規定,審查機構編定申請號,確定申請日,下發《商標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
二、我國商標注冊是按類別保護的。一般來說,一個類別下又分為多個類似群組,各群組間的商品不近似,假如某人在該類的某一群組申請了商標,那其它人就不可以在該群組上申請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了,但可以在其它群組上申請相同的商標,這並不違反法律規定。
G. 學校名稱應該注冊成為商標嗎
可以注冊。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一些不講信用的製造商或銷售版商將學校名稱使用在那些與學校全權然無關的商品上,利用學校名氣為自己的商品打開銷路,因而損害學校名稱和消費者的利益。
為了保護學校的校名和校徽,維護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名譽和信譽,防止不法商人利用學校名譽從事商業活動,建議對學校的校名和校徽進行全方位多類別全面保護。
H. 清華大學 校名的 由來
因為該大學所在地原為清代的皇家園——「清華園」。所以就以園名作為大學名了。
「清華園」之名乃清代咸豐皇帝所賜。清華園原址為康熙年間所修的熙春園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間,原來的熙春園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邊的園子被起名「迎春園」,東邊的園子仍名為「熙春園」。咸豐皇帝登基之後,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華園了。
現在清華園的工字廳後面的匾額為「水木清華」四字,兩旁有一副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這「水木清華」四字典出晉代謝叔源的《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湛」為澄清之意。因此廳後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詩句題匾為「水木清華」。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力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在最後協定書上簽字,簽下了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等款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白銀,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還清,以海關、常關及鹽政各進款作抵押,按照條約所列辦法及匯率,摺合各國貨幣償付,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庚子賠款,超過以前所有賠款之總和,至此,中國財政、經濟全面破產。近代中國向帝國主義國家總共支付的戰爭「賠款」為16億多兩白銀。在所有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中,日本掠奪中國的財產最多。
1901年簽定的《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白宮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羅斯福總統向國會提出贊助中國教育的諮文,1908年5月25日由國會通過。
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為了開展派遣留美學生工作,清朝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4年改名為「清華大學」。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⑷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 磨洋工」一詞,一般指幹活磨磨蹭蹭,或消極怠工。其實,最初人們說「磨洋工」並不包括這種意思。它本是建築工程中的一道工序。原來,我國舊式房屋建築,其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工,就是對磚牆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美觀。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其建築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
即磨工技術。由於這項工程是由外國人出資、設計、監督建造,中國人稱為「洋工」。協和醫院主樓14座,又是高層建築,「磨工」工作浩繁而緩慢。當時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改稱為「磨洋工」,久之便演變成今天的這種意思。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美國用腐朽的清王朝的「庚子賠款」的一小部分用來建造協和醫院,以顯示對中國人的「仁慈和恩惠」。協和醫院的原址本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一個皇親國戚的宅邸,後來成為清王朝的一個帥府。
未曾想到,當美國殖民者用先進的施工設備破土動工時,卻意外地從地下幾米處發現了大批的金銀財寶。這些金銀財寶的價值,足可以蓋好幾個「協和」呢。美國人又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由於房地產權已劃歸美國人所有,舊中國的官員只能捶胸頓足,眼看著大量的黃金白銀外流!後來,美國政府由於戰爭,經濟一度拮據,便把這個醫院轉手處理給了美國的石油大王——羅克菲爾石油財團。從此,「協和」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外國私人醫院。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
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Herriot),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Lepine)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最後說一句,在美國的帶領下各國紛紛退還賠款,用於中國教育和文化交流事業,唯有日本一分未還.
I. 清華大學校名的來歷
因為該大學所在地原為清代的皇家園——「清華園」。所以就以園名作為大學名了。
「清華園」之名乃清代咸豐皇帝所賜。清華園原址為康熙年間所修的熙春園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間,原來的熙春園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邊的園子被起名「迎春園」,東邊的園子仍名為「熙春園」。咸豐皇帝登基之後,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華園了。
現在清華園的工字廳後面的匾額為「水木清華」四字,兩旁有一副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這「水木清華」四字典出晉代謝叔源的《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湛」為澄清之意。因此廳後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詩句題匾為「水木清華」。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力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在最後協定書上簽字,簽下了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等款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白銀,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還清,以海關、常關及鹽政各進款作抵押,按照條約所列辦法及匯率,摺合各國貨幣償付,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庚子賠款,超過以前所有賠款之總和,至此,中國財政、經濟全面破產。近代中國向帝國主義國家總共支付的戰爭「賠款」為16億多兩白銀。在所有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中,日本掠奪中國的財產最多。
1901年簽定的《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白宮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羅斯福總統向國會提出贊助中國教育的諮文,1908年5月25日由國會通過。
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為了開展派遣留美學生工作,清朝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4年改名為「清華大學」。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⑷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 磨洋工」一詞,一般指幹活磨磨蹭蹭,或消極怠工。其實,最初人們說「磨洋工」並不包括這種意思。它本是建築工程中的一道工序。原來,我國舊式房屋建築,其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工,就是對磚牆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美觀。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其建築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
即磨工技術。由於這項工程是由外國人出資、設計、監督建造,中國人稱為「洋工」。協和醫院主樓14座,又是高層建築,「磨工」工作浩繁而緩慢。當時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改稱為「磨洋工」,久之便演變成今天的這種意思。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美國用腐朽的清王朝的「庚子賠款」的一小部分用來建造協和醫院,以顯示對中國人的「仁慈和恩惠」。協和醫院的原址本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一個皇親國戚的宅邸,後來成為清王朝的一個帥府。
未曾想到,當美國殖民者用先進的施工設備破土動工時,卻意外地從地下幾米處發現了大批的金銀財寶。這些金銀財寶的價值,足可以蓋好幾個「協和」呢。美國人又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由於房地產權已劃歸美國人所有,舊中國的官員只能捶胸頓足,眼看著大量的黃金白銀外流!後來,美國政府由於戰爭,經濟一度拮據,便把這個醫院轉手處理給了美國的石油大王——羅克菲爾石油財團。從此,「協和」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外國私人醫院。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
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Herriot),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Lepine)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最後說一句,在美國的帶領下各國紛紛退還賠款,用於中國教育和文化交流事業,唯有日本一分未還.
J. 清華大學校名「清華」二字的出處
今「清華園」工字抄廳後面的匾額題襲有「水木清華」四字,兩旁有對聯一副曰:「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在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
「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咸豐登基後,曾據此將工字廳一代由「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並御筆題寫了「清華園」三字,至今仍懸掛於工字廳門額上方。這是「清華園」和「清華大學」得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