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是其持續經營價值超過清算價值
假如不超過的話,就是持續經營持續虧損,有意義嗎?就算超過清算價值,如果凈利潤率只有2%,而銀行利率卻有3%,就是說冒著風險持續經營,到頭來收益還不如直接把錢存銀行,也是毫無意義的。
B. 如何判斷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
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就是其盈利能力,因為只有劇本一定的盈利能力,你才能夠進一步的穩健發展。投資者對於財務分析方面是要有所了解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資金做好股票的選擇。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判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呢?今天就跟隨筆者來了解吧。
在股市行業中,股轉公司對你掛牌企業雖然是沒有財務指標的影響要求,但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中依然明確規定,掛牌企業必須具備持續盈利能力。那麼什麼是持續盈利能力?如何判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詳細的介紹如下。
第一:持續盈利能力
持續盈利能力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或者財務的概念,公司的一切經營運作都與持續能力緊密相連的,雖然它看似保羅萬象,無所不至,但是作為監管機構的審核標准,也具有具化的可能性,因此,券商、律師在實際判斷和掌握中也並非無章可循。優秀的持續盈利能力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要素:
1.具有經營所需的必備資源要素;
2.具有優秀領導團隊和核心人員;
3.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穩定增長性;
4.朝陽產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如何判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
在上面所提及到的四個要素是非常具有抽象性的。在哲學中,經常講到的就是量變產生質變,抽象的事物在被解構、具化後,將變得較為容易理解,也因此,在實際判斷中,我們將上述抽象的要素分解為以下具體的標准:綜合公眾公司信息披露和反饋的信息,持續盈利能力的構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行業
1.企業速出行業是否屬於國家政策允許、扶持、鼓勵的行業;
2.是否存在行業周期性風險;
3.行業競爭主要存在的其他外呼風險
二:股東、管理層
1.管理層的管理能力;管理成是否穩定;
2.是否存在利用優勢地位損害公司利益的動機和風險;
3.管理層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
4.管理層是否具有因個人業績束縛而追求短暫財務指標的可能性
三:資源要素
1.是否取得經營發展的必要資質;
2.是否掌握必要的生產技術、且該技術尚在保護期內;
3.是否具有必要的設備、徒弟、廠房、權屬師傅清晰;
4.是否具有核心團隊;對上下遊客戶是否具有依賴性;
5.是否具有獨立的渠道;
四:財務狀況
1.企業現金流是否充足;
2.是否具備健全的內控制度;
3.企業的經營收益是否穩定增長;
4.企業對於研發等成本投入是否具有持續性,是否與收入、規模相匹配
五:產品或服務
1.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可替代性;
2.產品及服務的品種結構
六:重大訴訟仲裁
是否存在重大訴訟、仲裁。
七:納稅
對稅收優惠政策、才能補貼的依賴性。
C. 注冊會計師評估企業持續經營的時間范圍是指財務報表日後
被審計單位報告涵蓋期間
D. 首次公開發行條件中,該股份有限公司應自成立後,持續經營時間在3年以上。什麼意思
比如:甲股份公司在2010年3月成立,那麼甲公司要持續經營3年以上,即在2013年3月之後,才能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
E. 財務分析中如何判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考慮停業、破產、清算或大規模削減業務等因素,明確這個基本前提,會計人員就可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方法,如資產能夠按計量基礎計算成本,費用能夠定期進行分配,負債能夠按期償還,否則正常的核算就無法進行。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應答時間:2021-04-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F. 持續經營怎麼解釋呢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投資者需要通過其現在的財務狀況與過去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來預測其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據以作出投資決策。
G. 什麼是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所謂持續經營,是指一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不會遭遇清算、解散等變故而不復存在。
會計分期:
一方面,持續經營假設並入會計分期假設不會對以往的會計處理方法產生影響。基於持續經營假設,會計主體採用歷史成本而非清算成本來確認計量各項資產要素,所有資產也將按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如期償還,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也就被看作是一系列連續報告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建立在會計期間假設基礎上,上述會計處理方法也未嘗不可,並且是現實的選擇。會計期間不只包含了"本期"的含義,還有"下期、以後各期"的含義。最具說服力的是,以前所稱資產在持續經營假設基礎上攤銷,實際上卻是以會計期間為基礎。如某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15年,它並不是以企業僅持續經營15年為基礎,而是以15個會計期間為基礎。
另一方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會計分期本來就早於持續經營假設,持續經營的出現只不過導致了會計分期的縮短和定期化,如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持續經營不再存在,而對會計分期的回歸運用仍然可行;而且在信息技術時代,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風險日益增大,隨時可能被清算和終止,故而關注每一會計期間同樣是必要和明智的。因此,如果絕大多數會計期間按既定目標發展,可以認為持續經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多數會計期間業績不佳,企業的持續經營是難以成立的。與其由不確定的持續經營推導出會計期間,不如由可以確定的會計期間演繹持續經營。
H. 我們看到的企業都是有期限的,但為什麼要設置持續經營假設
首先,你指的期限可能是營業執照上的經營期限,這個是指企業注冊經營的有效期,在到期後需要重新辦理,並不意味著企業在經營期限到期後,就破產清算。
其次,持續經營假設為會計核算提供前提與基礎,試想:如果一個企業都無法正常經營下去,還要會計核算有什麼用呢?
I. 持續經營和合法存續的區別
所謂持續經營,是指一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不會遭遇清算、解散等變故而不復存在。
持續經營的前提,要求企業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時,要以企業持續正常的業務經營活動為前提,企業擁有的資產應按預定的目標耗用、出售、轉讓、折舊等,企業所承擔的各種債務也要按原計劃如期償還。
合法存續包括以下幾個含義:
1、該企業在中國境內,包括中國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當然也包括在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
2、該企業是在工商部門合法登記,並合法經營。排除了那些沒有登記的所謂「黑企業」,也排除了那些已經被工商部門吊銷執照的企業。
3、該企業現在是現實存在的,排除了已經關閉破產的企業和將來將要辦的企業;
4、該企業是法人企業,排除了一些非法人企業,比如合夥型企業。
J. 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是三個會計年度嗎
會計年度是以年度為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時間區間。《會計法》規定,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根據證監會反饋意見和保薦代表人考試培訓精神,持續經營3年以上分兩種情況考慮:
1、主板和中小板IPO要求36個月。
2、創業板IPO要求3個完整會計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