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院第一次開庭沒判決,第二次要過多久
1、法律對兩次開庭審理之間的時間間隔沒有規定。也就是說,法律沒有規定第一次開庭之後要在多長時間內第二次開庭。是否再次開庭、何時再次開庭,由審判人員確定。
2、對於公訴一審普通程序案件,法律只規定了審理期限。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一審普通程序案件應該在受理後二個月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三個月,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56條規定情形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期限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而且,如果經過檢察院補充偵查的,人民法院從檢察院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時,重新計算審理期限。
3、對於公訴一審簡易程序案件,應該在受理後二十日內審結,如果可能判處判處有期徒刑超過三年的,可以延長到一個半月。對於自訴案件的一審,如果被告人被羈押的,審理期限同一審公訴普通程序案件的期限,如果被告人未羈押的,應該在受理後六個月內宣判。
B. 法院已開庭二次第三次開庭一般要等多長時間
具體開庭時間及是否需要第二次開庭,是由主審法官確定的。
民事審判審限指從民事訴訟案件從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調解書送達之日止的期間,是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必須遵守的期限。無論是法院直接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還是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審限一律從法院正式立案的次日算起。1991年《民事訴訟法》首創民事案件審理期限制度,2000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標志著這一制度完成了體系化和精細化。
嚴格遵守審限規定,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減少當事人訟累,防止案件久拖不決,久審不判,有重要意義。現將有關期限整理如下:
一審審限一般6個月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一審民事案件的審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法院批准;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審限為3個月,不能延長,若3個月內不能審結,轉為普通程序繼續審理。
二審審限一般3個月
人民法院審理二審民事案件一律適用普通程序,針對判決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針對裁定的上訴案件,審限為30天,不能延長。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案件的審限依據適用的程序確定,按照一審程序再審的適用一審普通程序的審限,按照二審程序再審的適用二審程序的審限。
3種情況不計入審限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下列事項耽誤的期間不計入審限:
1.公告期間,即從法院在報紙上正式發出公告之日起至公告期滿的時間。
2.鑒定期間,即從當事人提出書面鑒定申請至鑒定機構出具正式的鑒定結論之間的時間。
3.處理管轄問題的期間,即從當事人提出書面管轄異議至二審法院就管轄問題作出終審裁定書的時間以及處理人民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
再審期限 原先是一審的,適用一審,二審的適用二審,注意這和刑事審判的再審不一樣。
C. 第二次開庭與第一次開庭最長相隔多長時間
《刑事訴訟法》第168條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1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有本法第126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啟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人民法院改變管轄的案件,從改變後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理期限。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的案件,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後,人民法院重新計算審理期限。」應當指出,審判期限的計算是從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第二天算起;改變管轄和補充偵查的公訴案件應重新計算審理期限;對於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從收到發回案件之日起,重新計算審理期限;對被告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D. 法院一審二次開庭什麼意思
法院一審二次開庭屬於正常現象。在法院訴訟中,經第一次開庭審理後,如果承辦法官認為第一次開庭沒有能完全查清案件情況、或認為有些證據和事實需要進一步核實調查的、或出現了新的證據需要雙方質證等情況,都可以決定進行第二次開庭,甚至第三次開庭,只要在規定的審理期限內,都是合法的。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 、第二百零四條、第二百零六條的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若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可以宣布休庭;若因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可以宣布休庭;若需要補充偵查,公訴機關提出建議的,可以宣布休庭;若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及被告人脫逃的,可以中止審理。以上情況均為導致二次開庭,甚至三次開庭。因此,刑事案件二次開庭,沒有超過過審理期限的,一般屬於正常合法的情況。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 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人民法院調查核實證據,可以進行勘驗、檢查、查封、扣押、鑒定和查詢、凍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 在法庭審判過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響審判進行的,可以延期審理:(一)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二)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提出建議的;(三)由於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 在審判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繼續審理的,可以中止審理:(一)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的;(二)被告人脫逃的;(三)自訴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未委託訴訟代理人出庭的;(四)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審理的原因消失後,應當恢復審理。中止審理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E. 從法院第一次開庭到法院第二次開庭,規定時間是多久
一個案件開庭的次數和每次開庭的時間間隔,法律沒有詳細規定,沒有限制性規定,僅規定了案件的審結期限,必須在限定的期限內審結。因此,開幾庭,間隔多少時間,主要是由案件承辦人(即法官)根據審理情況確定。
普通程序的案件應當在立案六個月審結。
F. 第二次開庭會在第一次開庭後的多少天在開
法庭開庭沒有嚴格的時間間隔規定,只有整個案件審理期限的規定,第一次開庭以後,第二次開庭應當在規定的審結期限以內,一般情況下,如果是比較復雜的案件,法庭調查的時間比較長的話,會一次接著一次開庭,一直把法庭調查結束;如果法庭活動已經結束,只是沒有當庭宣判,這樣的第二次開庭可能會延遲的時間長一點,因為沒有當庭宣判的案件,可能會有一系列的法院內部活動,這個會用幾天時間。
總的來說,開庭以後的案件,第一次和第二次開庭之間的間隔都不會長。
G. 人民法院民事訴訟一審第二次開庭後多久判決
法律未規定第二次開庭後多久判決,具體由主審法官安排,但應當在審限內審結。
第一審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適用普通程序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的經過批准可以延長。
一、簡易程序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二、普通程序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三、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第一百四十九條
(7)法院第二次開庭期限擴展閱讀:
法院拖延審理的救濟途徑
1、如果案件涉及法院的相關人員,可以申請其迴避;
2、如果法官惡意拖延時間,超過法定期間,可以投訴法官拖延辦案,貽誤工作。以違反《法官法》第三十二條為由向其上級反映。
3、在法院作出判決後,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或向檢察院申請其介入審理活動中。《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4、如果一切合法的途徑都不行的話,可以使用當前流行也是作為法治社會最無奈的方法,尋求新聞媒體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