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滕王閣是什麼時候建的
永徽四年(653)。
滕王閣始建於唐高祖李淵之子元嬰於永徽四年(653)都督洪州(今南昌市)時,數百年間都是無以復加的仿中國古典建築的巔峰代表之作。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曾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
現今的滕王閣,極具宋代樓閣建築的窈窕多姿。1985年重建。自古至今,已是第29次重建之閣了。據說依照的是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曾經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只有對《營造法式》研究精透的梁思成,才能使之承繼宋式建築的風格,並使這座新閣的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1)泉州燈州商業城年限擴展閱讀:
滕王閣的布局:
滕王閣凈高57.5米,共九層,典型的宋代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迴廊可俯瞰贛江景色,南北有迴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
滕王閣為何一再毀而再造,皆因在古代一直是被人們看作吉祥風水建築的。有一首著名的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在這里,「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
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南昌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❷ 為什麼泉州叫刺桐城
刺桐城雅號趣談
宋代詩人呂造在詠泉州的詩中說:「閩海雲霞繞刺桐,往年城廓為誰封?」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當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紅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擴建城廓時種的,泉州也因此得了個雅號:刺桐城。
刺桐,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唐宋以來,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種了它,但種得最多的還是泉州。歷代詩人對刺桐的題詠不少。這恐怕是因為它的美麗和富有獨特的南國情趣,特別容易繚人情思吧。宋普濟和尚在《五燈會元》一書中說,刺桐還有這么個頗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後開花,則其年豐, 否則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為這一點,在宋代還引出一場小小的爭論哩!爭論的一方是作為廉訪使來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葉,使泉州年穀豐熟,於是曾寫下這么一首詩:
聞得鄉人說刺桐,葉先花發卜年豐。
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
爭論的另一方是到泉州來當郡守的王十朋,他與丁渭抱有相同的願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後花或先花後芽那一套讖語。為此也寫下了一首詩:
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
花先花後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
吟詠刺桐的詩,到元代以後就少了。這大概是因為樹逐步減少的緣故吧。
到了現代,這種樹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來到泉州,曾發出過「刺桐花謝刺桐城」的慨嘆!黃壽祺先生在遙想當年泉州刺桐花開滿城的景象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異代誇。
寄語州人勤補種,好教萬樹燦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來,在開元寺石欄前,在百源川池靠華僑大廈的一側,已補種了一些刺桐樹,願關心刺桐的泉州遊客,切莫忘記到那裡,一睹它的豐采!
❸ 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看一個時期是否強盛,可以縱觀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中國5000年歷史看其全面得屬唐朝,是中國古代的全盛時期。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因漢唐文治武功皆較為出色而被稱為漢唐盛世,又因唐朝的政治、文化、制度等繼承於隋朝故又被史學家合稱為隋唐。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今西安)稱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於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力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極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落,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疆域遼闊,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今日中國疆界的范圍。 唐朝藉由羈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等民族,還征調漠北地區的突厥諸部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並且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體制。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的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民族文化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❹ 泉州有什麼別稱
宋代詩人呂造在詠泉州的詩中說:「閩海雲霞繞刺桐,往年城廓為誰封?」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當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紅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擴建城廓時種的,泉州也因此得了個雅號:刺桐城。 刺桐,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唐宋以來,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種了它,但種得最多的還是泉州。歷代詩人對刺桐的題詠不少。這恐怕是因為它的美麗和富有獨特的南國情趣,特別容易繚人情思吧。宋普濟和尚在《五燈會元》一書中說,刺桐還有這么個頗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後開花,則其年豐,否則反是。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為這一點,在宋代還引出一場小小的爭論哩!爭論的一方是作為廉訪使來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葉,使泉州年穀豐熟,於是曾寫下這么一首詩: 聞得鄉人說刺桐,葉先花發卜年豐。 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 爭論的另一方是到泉州來當郡守的王十朋,他與丁渭抱有相同的願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後花或先花後芽那一套讖語。為此也寫下了一首詩: 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 花先花後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 吟詠刺桐的詩,到元代以後就少了。這大概是因為樹逐步減少的緣故吧。 到了現代,這種樹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來到泉州,曾發出過「刺桐花謝刺桐城」的慨嘆!黃壽祺先生在遙想當年泉州刺桐花開滿城的景象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異代誇。 寄語州人勤補種,好教萬樹燦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來,在開元寺石欄前,在百源川池靠華僑大廈的一側,已補種了一些刺桐樹,願關心刺桐的泉州遊客,切莫忘記到那裡,一睹它的豐采! 此生活小博士信息來自〖膠南信息港〗
❺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歌
1,《敕勒歌》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白話文釋義: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2,《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白話文釋義: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台遙望郎君。樓台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捲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盪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
3,《隴頭歌辭三首》南北朝:佚名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捲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白話文釋義:隴山的流水,流離了山下。想著我孤身一個人,翩然走在空曠的野外。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在隴山。凍得說不出話來,舌頭都卷進了喉嚨里。隴山的流水,也發出嗚咽的鳴聲。遙望著秦川,心肝都要斷絕了。
4,《子夜歌》南北朝:佚名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
宿昔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
崎嶇相怨慕,始獲風雲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
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空織無經緯,求匹理自難。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
高山種芙蓉,復經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朝思出前門,暮思還後渚。語笑向誰道,腹中陰憶汝。
攬枕北窗卧,郎來就儂嬉。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
駐箸不能食,蹇蹇步闈里。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
郎為傍人取,負儂非一事。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
年少當及時,嗟跎日就老。若不信儂語,但看霜下草。
綠攬迮題錦,雙裙今復開。已許腰中帶,誰共解羅衣。
常慮有貳意,歡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清流乖。
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感歡初殷勤,嘆子後遼落。打金側玳瑁,外艷里懷薄。
別後涕流連,相思情悲滿。憶子腹糜爛,肝腸尺寸斷。
道近不得數,遂致盛寒違。不見東流水。何時復西歸。
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億。
攬裙未結帶,約眉出前窗。羅裳易飄颺,小開罵春風。
舉酒待相勸,酒還杯亦空。願因微觴會,心感色亦同。
夜覺百思纏,憂嘆涕流襟。徒懷傾筐情,郎誰明儂心。
儂年不及時,其於作乖離。素不如浮萍,轉動春風移。
夜長不得眠,轉側聽更鼓。無故歡相逢,使儂肝腸苦。
歡從何處來?端然有憂色。三喚不一應,有何比松柏?
念愛情慊慊,傾倒無所惜。重簾持自鄣,誰知許厚薄。
氣清明月朗,夜與君共嬉。郎歌妙意曲,儂亦吐芳詞。
驚風急素柯,白日漸微蒙。郎懷幽閨性,儂亦恃春容。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人各既疇匹,我志獨乖違。風吹冬簾起,許時寒薄飛。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
遣信歡不來,自往復不出。金銅作芙蓉,蓮子何能實。
初時非不密,其後日不如。回頭批櫛脫,轉覺薄志疏。
寢食不相忘,同坐復俱起。玉藕金芙蓉,無稱我蓮子。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口朱發艷歌,玉指弄嬌弦。
朝日照綺錢,光風動紈素。巧笑蒨兩犀,美目揚雙蛾。
白話文釋義:我在日落時分出門,反復斟酌著如何打扮。我把自己打扮的很艷麗,身上的香氣飄出很遠。我身上帶著香氣、裝扮艷麗,一路上悄悄地行走不敢讓別人看見,終於見到了情郎。
可解為第一首為男子所說:我在日落時出門,見到了你,容貌美麗,芳香盈路,第二首是女子應答:芳香是身上的香囊發出來的,你誇我漂亮我實在不敢當,天可憐見,使我遇到了你。
我以前從來不把頭發梳起來,長長地披在肩上,伸到情郎腿上,那時的我十分美麗可愛。自從與愛人離別,我的梳妝盒不再打開,頭發亂了也不敢去打理,香粉落下來撒在舊衣服上。
我不能與情郎相見,那麼愁苦地思念著他啊,終於得到了千里之外他的消息,就像玉林和石闕的私語,我們兩個一樣的思念著彼此而傷心。
見到情郎我十分歡喜,容顏也因此而美麗起來,我想要和他結為夫妻。就像織機沒有橫豎的絲線,織不出布匹。好像我們剛剛相識得時候,兩顆心都是一樣的渴望彼此。把絲線放入織機,哪裡還愁織不出布匹呢?
沒有見到情郎之前輾轉相思,想要與他結為夫妻,見到他以後,我像春天的蠶一樣容易感動生情,相思又重新生起。今夜和愛人離別,何時才能相會?那個日子就好像明燈照著空空的棋盤,結束的時間還很遠。
自從我與情郎離別,每天都長吁短嘆。好像那黃檗(一種落葉喬木)叢生成林,我苦悶的心思也一樣層疊反復。我在山上每天思念他,終於與他相見,其中流離辛苦多麼艱難啊!我早上想著他從前門出去,晚上想著他從後面的邊回來。
我有那麼多的話對他說,想對他微笑,他卻不在,我只能悄悄地想著他。我在北窗邊靠著枕頭躺卧,他來了我就十分高興,我急切地想要見他,不知道他我在一起的時間還能到幾時?
我想到這里,停下筷子吃不進飯。我每天下棋,聊以打發相思之情。
然而他卻與他身邊的人結為夫妻,負了我一片痴心。我打開門不上鎖,你也沒有來看我的意思。哎,趁著年少的時候,要及時與情郎結婚,要不然等來等去都老了。你若是不信我的話,不妨看看那經霜的野草吧。
我穿著錦衣雙裙,不知道那腰上的帶子,誰來解開。我常擔心他有了貳心,如今果然移情別戀。那乾枯的魚兒總是生活在渾濁的水中,與清水無緣。
他一發愁我也傷心,他一開懷我就歡喜。我這么愛他,我們的感情卻像那連理樹,生出了另一條根。我感嘆他初時殷勤,後來冷落,那許多的珠寶首飾,他都給了別人。
與他離別後,我終日以淚洗面,思念著他十分傷心。我想他想得肝腸寸斷。我一直等著他歸來,卻總是失望。你看那東流的水呦,什麼時候能流回西邊來呢?
誰心中相思不唱歌,誰餓了的時候不吃飯呢?日薄西山我倚在門口,心中惆悵不已。
早上,我穿起裙子卻沒有系好帶子,草草地描上眉便走到窗前。衣裳在風中飛揚,剛把窗子開了一點,便被那春風吹得心裡抱怨。我端起酒杯想要飲下,酒杯卻已經空了。我希望能和他相約對飲,心中這樣想著便在臉上表現出來。
晚上,我心中思緒萬千,悲傷地嘆息哭泣。我空懷著一腔痴情,他卻哪裡知曉我的心意?時間越長,他就與我越遠。我們的感情好像浮萍,春風一吹就走遠了。
長夜漫漫我睡不著覺,我輾轉反側聽著更鼓。不期然與他相逢,我心中更是悲苦。
愛人他從何處來?臉上帶著憂慮的神色。喚他好多次也不回答,是什麼原因讓你給他如此沉默?我想著愛慕之情,心中不滿足,想要吐出全部的心聲,卻不知如何是好,拿著厚厚的簾子遮住自己,誰知道我的心思?
那時,天氣晴朗月兒明亮,我在夜裡與他嬉戲,他唱著美妙的歌曲,我說著芬芳的詞句。迅疾的風吹動野草,陽光漸漸亮起,你那麼溫柔,我也面含春色。
長夜漫漫我睡不著覺,抬頭看見那明月多麼明亮。我似乎聽到模糊的聲音在呼喚我,我輕輕地回應著。別人都籌備著成親的禮物,只有我心中不喜,風吹起厚厚的冬簾,你是否還記得,你對我許下諾言時,也是這樣一個寒冷的夜裡?
我想念你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你卻猶猶豫豫。你的感情就好像霧中模糊的芙蓉花一樣看不清楚,我的感情像是北極星一樣,千萬年都不變。你的心卻像白日的太陽,早上那個還在東邊,晚上就到了西邊。
我思念著你,搬到你家附近和你做鄰居。桐樹生長在前門,來回出入都能看到梧桐樹子。我送信給你,你也不來,從此我不再出門。那金銅做成的芙蓉,哪裡能結出蓮子來呢?
最初的時候,我們關系親密,但之後卻一日不如一日。我日復一日地憔悴,漸漸地心灰意冷。我時時刻刻忘不了你,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坐卧行走。可是那美麗的芙蓉和蓮藕,哪個也不與蓮子(我)相配。
懷著愛意想要進去,卻帶著羞怯不肯踏足。嫣紅的嘴唇唱出艷麗的歌曲,晶瑩纖細的手指彈出美妙的樂章。早上的太陽照著窗戶,微風吹動潔白的絲綢。美人巧笑倩兮、情侶心有靈犀,美人開懷地笑著、娥眉飛揚。
5、《子夜四時歌·冬歌》南朝民歌:佚名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白話文釋義:明天早上驛站的使者就要出發了,(女子)連夜趕制出一件征袍。素手使著針,已經感到很冷,更何況剪刀?做好的衣服要寄去很遠的地方,什麼時侯才能到臨洮?
❻ 泉州歷代大事年表
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後梁開平元年至後唐天成五年間(907~930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南安招賢里建福清寺,居高麗僧元衲。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翰林學士韓偓入閩,隱居南安豐州。龍德三年(923年)病逝於豐州龍興寺,葬於葵山。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閩王王審知以材木浮海至泉州,在開元寺內西側七層木塔,號無量壽塔,俗稱西塔。南宋淳熙間(1174~1189年)改造磚塔。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晉江人陳逖登寅科進士第一名,為泉州第一個狀元。後唐天成二年(927年)◆晉江人黃仁穎登丁亥科進士第一名。後唐間(928~934年)◆晉江縣吳公築土壩御海潮,資盡而功不成。鄉人繼承其志,建成六里陂引水工程,迂迴曲折40多里,「上承九十九溪,下潤數萬畝良田」。時為晉江縣最大水利工程。◆八月,閩王王延曦在泉州崇陽門東南(今南俊巷承天寺內)鑄「永隆通寶」鐵錢幣。後晉天福九年(944年)◆三月,朱文進弒王延曦,自為閩主,以其黨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永春人)殺黃紹頗,立王延政從子王繼勛為泉州刺史。◆十二月,朱文進發兵2萬攻泉州,被留從效殲滅於城北雙陽瞻跡嶺。後晉開運二年、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三月,泉州刺史王繼勛立開元寺內尊勝陀羅尼經幢,勒記泉州設有「專客務」、「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管理海外貿易。◆五月,留從效廢泉州刺史王繼勛,自領軍府事,稱漳、泉二州留後,率兵大破福州兵李弘義。南唐以留從效為泉州刺史。留氏治泉十七年,勤儉養民,大力發展生產及海外貿易,大得民情。◆同年,留從效於泉州子城內築衙城,又對泉州唐城重加版築,辟七城門,城高1丈8尺,周長20里,稱為羅城。環城遍植刺桐,故泉州港亦稱刺桐港,名聞遐邇。後漢乾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為泉州清源軍,以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漳)等州觀察使。後周廣順二年、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泉州招慶院僧靜、筠兩禪師合著《祖堂集》,為現存禪宗最古的燈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南禪寺(其址乃留從效之南園)。宋淳化二年(991年)改為壽寧寺,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
❼ 中國古代街市出現於什麼時期
集市,即農村或小城市中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古代也叫「墟市」、「集墟」。「集」含「人與物相聚會」之意。到集市買賣稱「上集」、「趕集」,到集上隨便看看稱「逛集」、「趕閑集」。陝南稱趕集為「趕場」。
墟集的起源很早,《周禮·地官·遺人》有「五十里有市」的記載。早期墟集上的交易大都是小生產者之間的品種調劑和餘缺調劑,即使用價值的交換,並常採取直接交換形式。集鎮產生於商品交換開始發展的奴隸社會。中國《周易·系辭》已有「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記載。
隋唐時代,市場的營業時間受到政府嚴格的規定,每天早晚隨著官吏的管制而開閉。到了宋朝,出現了名叫「曉市」的早市,主要用來抒緩當時夜市的人流問題。後來曉市逐漸成為潮流,與夜市齊名。曉市限制也和夜市一樣少,因此受時人歡迎。
隋唐時代,市場的營業時間受到政府嚴格的規定,每天早晚隨著官吏的管制而開閉。到了晚唐,長安崇仁坊開始出現夜市,並逐漸發展到洛陽、開封、揚州等大城市,有時也見於海邊。
《唐會要》卷86《市》記載:「開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斷。」
《長安志》卷八:崇仁坊「一街輻輳,遂傾兩市,盡夜喧呼,燈火不絕。」
王建《夜看揚州市》詩:「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昇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張籍《送南客》詩:「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
唐宋時期,墟集有很大發展,交易內容也有變化。如王建《汴洛即事》詩:「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賦書》:「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八十一,熙寧十年四月乙巳詔:「戎瀘州沿邊地分,……去州縣遠,或無可取買食用鹽茶農具。人戶願於本地方興置草市,招集人戶住坐作業。」這時的墟集已大致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沒有商人涉足其間的墟集,一種是有商人涉足,甚至開設固定店肆的墟集。後一種有的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如《吳船錄》載:鄂渚「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92;甚盛,列肆如櫛,酒墟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
到了宋朝,乾德三年(965年),取消了三更以後禁夜市的規定,《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七》:「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至徽宗政和、宣和年間尤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州橋夜市:「夜市北州橋又盛百倍,車馬闐擁,不可駐足,都人謂之『里頭』」,《東京夢華錄》「州橋夜市」一條,說:「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開封甚至因而出現了從五更營業到天亮的「鬼市」,如「潘樓……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其他城市的夜市也逐漸普及,《成都志》記:「錦江夜市連三鼓,石室書齋徹五更」。張仲殊《望江南》寫道:「成都好,蠶市趁遨遊。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燈火上紅樓,車馬溢瀛洲。」可謂習沿至今,夜市仍盛。「暮鼓晨鍾」與夜市有一定的聯系,在夜禁的時候,敲鍾為早晨營業的時間,敲鼓為實行夜禁的標志。
夜市最早出現於盛唐,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南方的商業尤為發達。那時商業都市很多,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臨安人口多達百萬,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還有各種小販、貨郎叫賣,更增添了城市的熱鬧氣氛。
草市,指中國宋朝開始在各城市城牆范圍之外發展起來的商業區,大都位於水路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因為市場房舍用草蓋成或初系是買賣草料的市集,所以命名草市。
草市的前身是唐朝坊市制度下鄉村的定期集市。到宋朝,部分集市逐漸發展成為居民點,甚至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與城牆以內的原有市區並無區別乃至超過。至今,一些城市如成都等還有「草市」地名。
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期間,開始將這些草市視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同鄉村地區加以區別。此後,這些草市逐漸融入附近城市,發展成為城外的鎮。
唐王建《汴路即事詩》草市迎江貨,津橋對海商。陸游《村居詩》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搗衣。范大成詩:遠尋草市估新酒,牢閉篷窗理舊書。
明清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墟集又有進一步發展,南方較北方尤盛。有人據直隸(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廣東六省27個州縣地方誌統計,清代從康熙到光緒年間,墟集增加的州縣有21個,1個縣無增減,2個縣各減2集,共有820個集。墟集的集期,有每旬開二三次的,有三四天開一次的。
明清以來有集期加頻的趨勢。如直隸廣宗縣,並非商業發達之區,清同治時有8個集,除城集每旬開5次、件只集每旬開2次外,餘6集都是每旬4次;這樣,每旬共開31集,平均每日約開3集。南方如蘇州府長山縣,明嘉慶時有23個集,集間距離近者只一里。墟集增多,集期加頻,商販利用錯開的集期,逐日趕場,這就形成了一個基層的商品流通網路。如清道光《辰溪縣志》所稱:「邑中墟場,遠近商賈搬運糧食、衣布、牲畜、雜貨,具以日中輳集。」
有些集市每天開集,即日日集,有棚屋貨架等固定設施,有坐商、鋪戶、牙行等。這種集市又常有專業化傾向,如杭嘉湖地區即形成絲市、棉市、布市、茶市等。尚有一些每年定期舉行的專業性集市,如直隸安國的葯市,河南鄢陵縣西關的農器會等。這種日日集和專業集市,成為墟集流通網路中較高的形式,它們已成為初級產品的集散市場。其中一些地處水陸交通方便的,就會向流通網路更高一個層次發展,就是市鎮。如吳江縣的盛澤鎮,明弘治年間尚為村落,居民僅五六十家;嘉靖年間始成市集,當時為多日集,居民增至百家,並開始以綾綢為業。明清是鄉村集市發展﹑繁榮時期。除嶺南地區仍稱為「墟市」外,其它地區多稱為「市」或「集」。
江南地區鄉村集市的發展達到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弘治間,上海縣有十一個市。市的所在地的居民多數在一百戶至三百戶之間,個別的市有五百戶至一千戶。除了商品生產及交易外,茶肆酒樓也大量出現,市鎮生活的寄生性日漸增大。市之較大且繁榮者,往往不在鎮之下。吳縣月城市,因地處閶門內,成為「各省商賈所集之處」。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市漸漸向專業化轉變,吳江縣庉江市,「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某些市還發展為鎮,以絲織業著名的盛澤鎮,明初為一小村落,嘉靖間「始稱為市」。明末清初,盛澤已成為吳江縣第一大鎮。這些分布廣泛的市成為僅次於鎮的地區性商業中心,並與鎮一起初步構成區域性的市鎮體系。嶺南地區的墟市出現了一些「逐日市」和專業化的墟市。北方地區則以定期集市為主,其繁華程度遜於江南。清代以後,盡管某些市衰落,但總的趨勢是仍在發展。
❽ 泉州 刺桐的由來
由來:
相傳五代時的節度使為了擴建泉州的城廓,曾經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生長得花繁葉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泉州也因此而名聞海內外。因此,刺桐花成為了泉州的一種標志,被定為泉州市花。它的寓意是:紅紅火火,吉祥富貴,充滿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泉州人愛刺桐花,把它作為「瑞木」,歷代文人騷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誦刺桐花的佳句,有詩雲:「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軍欲燒空。」可見刺桐開花時的壯麗景象。在泉州城的開元寺和華僑大廈等處,栽有不少刺桐花,美麗的泉州城掩映在刺桐的綠葉紅花之中。
刺桐花是歷史名城福建省泉州市的市花。早在中世紀,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馳名歐洲、非洲和中東諸國。泉州市依山面海,風光如畫,被古人盛贊為「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早在6世紀的南朝,泉州就已經是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得要港口。
(8)泉州燈州商業城年限擴展閱讀:
泉州刺桐城的由來:
這個名稱既來自於環城遍植的刺桐樹,同時又來自於泉州的對外交通。
刺桐城,福建泉州的雅號。自秦至初唐,先後屬閩中郡、閩越國、建安郡、晉安郡、南安郡、豐州、武榮州地。唐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開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縣遷至今泉州市地。後12年建城郭。五代時節度使劉從效擴城,環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別稱刺桐城。
刺桐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由於古時泉州海外交通關系而移植來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一帶。唐五代時,泉州已遍植刺桐。當時晉江王留從效初建泉州城時,環城種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稱呼為「刺桐」城,這個在歷史文獻上記載不少。
泉州港別稱為刺桐港又因為中外交通而名揚海外。最早記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紀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由泉州回歐洲時,他的記述中稱「泉州港」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來泉州的人最多,他們譯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為「城市」之最多,後一字則為「刺桐」的音譯。
泉州其他別稱的由來:
1、鯉城
泉州別名鯉城,這是盡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鯉城,是因為她的城郭形似鯉魚。
泉州只有像樣的城郭,除卻早期的衙城外,始於唐天佑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但那時的泉州城,規模只有三里左右,稱「子城」。其范圍北至北鼓樓(今公共體育場)、南至南鼓樓(今花巷口)、東至東鼓樓(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樓(今會通巷口),是南唐節度使王審知建的。
到了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節度使留從效擴建城郭,規模一下子從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稱「羅城」。這是泉州的第二個城郭。
泉州的第三個城郭,是宋紹定年間(公元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建的,但他沒有改動舊城,而是在羅城以南靠近晉江的地方,築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長牆,以保護當時大量來華經商的外國人,稱「翼城」。
至於將泉州連成形似鯉魚的大城,卻是元朝的事。元至正二年(公元1353年),監都契立玉「擴羅就翼」,就是把羅城南城牆拆掉,將城區擴大到翼城,並把它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周圍三十里的上寬下狹的長形城郭,鯉魚城到了這時,才算形成。
2、溫陵
泉州古時候也叫溫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築物上,常常看到有溫陵的名稱。市北通清源山舊路亭上的匾額寫有「溫陵山門」,城隍廟的臨街正門門楣上有「溫陵古地」,市東街蔡巷有「溫陵書院」,等等。
根據泉州地方文獻所記,說是因為南宋時代,理學家朱熹來泉州城北,種竹建亭,在這里講學。這時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氣卻很暖和。朱熹很稱贊這地方是「山陵獨溫」,據說「溫陵」名稱就是從這時開始。
但後來人們在泉州市郊九日山東峰上發現有一個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體粗壯有力。石刻內容大意是:有一個叫祖夷仲的提點刑獄(管理獄訟的官吏,北宋淳化時所設)巡按溫陵……這時是元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元」是北宋哲宗趙煦年號。
它距朱熹生長的時代南宋,相距百餘年。這個石刻說明在北宋時,泉州就已經出現了「溫陵」的名稱了。《泉州府志》的唐代人物傳記中,已有「溫陵官員」一說,這又說明了比北宋還早的唐朝,泉州已經見到「溫陵」的稱號了。
溫陵,不言而喻,是指這里的地形地貌和氣候而言的,即氣候溫和,地屬丘陵。
❾ 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在報紙上印刷相片的
1.17O2年-3月11日英國出現第一份日報--《The Daily Courant》(直至1735年)
2. 17O6年-倫敦第一份晚報開始發行--《The Evening Post》
3.1871年-出現第一份刊登圖片的報紙(採用半色調)
現藏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編號為sn56的那份進奏院狀,就是唐朝的報紙,同時也是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報紙和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