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大多為家族企業
不單單是中國,所有國家的民營企業大多數都是家族企業;這種模式也很難被打破的。因為信任度與授權的問題,導致民營企業無法走出家族企業管理的范疇。
㈡ 中國家族企業成熟期發展現狀
中國家族企業,目前進入穩定器,就是老一輩已經打下江山,第二代面臨如何繼承和發展。畢竟都是最近這25年內冒出來的,老一輩都還沒有交班,後一代年齡也從25----35不等,年齡是沒問題了,但實際還是靠父母輩在支撐,從這個意義講,富一代目前還是掌旗的中堅力量,富二代逐漸走上前台,但羽翼不豐還沒有獨撐一面,這也是中國家族企業馬上要面臨的問題。富二代普遍留學歐美,所學也以管理為主,第一代抓住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短時間內完成積累,第二代在約5-10年內要接盤。大體就是這樣。
㈢ 家族企業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家族企業就是指資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個家族手中,家族成員出任企業的主要領導職務的企業。美國學者克林•蓋克爾西認為,判斷某一企業是否是家族企業,不是看企業是否以家庭來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幾位親屬在企業的最高領導機構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擁有所有權,一般是誰擁有股票以及擁有多少。
如何做好家族企業管理
第一條規則,除非家族成員和任何一個非家族成員的員工一樣能幹,否則不能在公司內工作。 有些家族企業的老闆為了保持股東之間的平衡,只好接受一位懶惰而平庸的第二大股東的家族成員,將其安排在公司內掛個營銷部經理的頭銜,但是另外高薪聘任一位十分能乾的專業人士擔任營銷部副經理。老總對那位副經理說:我堂兄的頭銜只是個形式,目的是讓他的母親不要再煩我,畢竟她是公司的大股東。當然,公司都知道你才是真正負責這個部門的人,以後你只要向我負責,不必理會他。 事情有這么單純嗎?真的就像老闆說得那般輕松,從此就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嗎?事實告訴我們,如果這樣處理,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甚至會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因為,只要他堂兄在公司里多待一天,就會多一天的麻煩。如果他既沒有能力,又沒有好的工作態度,企業留用這樣的人,會激起同事的不滿和嫉妒,最終,企業的經營會走上不歸路,這樣,受害的自然是公司。因此,用錢打發一個懶惰而平庸的堂兄所花費的成本,遠比留他在公司里就職所耗用的成本要低得多。 第二條規則是,不論有多少家族成員占據了多少公司的管理職位,也不管他們多麼能幹,都需要保留一席高管的位置給非家族成員的人。比如,李維公司的老闆是家族成員,也是公司創始人的後代,但他們的總裁兼總經理卻是一位非家族成員的頂尖專業人士。 德魯克舉了一個具有啟發性的例子。他認識的第一位公司內部的外人是一位60年前在英國一家非常大的家族公司中任職的副財務總監。雖然,他和公司家族成員有著親密的友誼,但他卻從不參加他們家族的聚會或婚禮,他甚至不在他們家族成員出席的鄉村俱樂部中打高爾夫。他曾對德魯克說:我所參與的唯一的他們家族的聚會就是他們家的葬禮。 第三條規則是,除了極小型的家族企業之外,家族企業需要非家族成員的專業人士不斷補充公司的重要位置。企業聘用的非家族成員的專業人士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對待,必須讓他們在企業內享有完全的平等權,而不應該受到差別待遇,否則他們就不會留在公司。 第四條規則是,將繼任權的決定權委託給一個既非家族成員又與公司毫無關聯的人士。即使忠實地履行上述三條規則的家族企業,仍然會由於企業的繼任者問題而引起矛盾,甚至面臨企業解體的風險,這是因為企業的需求和家族的需要發生了沖突。 針對此類問題,德魯克提出了精闢而有效的見解:通常,家族企業會一直等到關於繼任問題的矛盾變得尖銳時,再請外人協助解決,這樣做的話,如果錯過了應該決策的時機,就為時已晚了。接班人計劃應該與財務、人事等計劃相結合,這些計劃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為此,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在接班人決定之前,就已經預先找好了合適的仲裁者。 家族企業壽命周期 家族企業可以說是一個古老而「短暫」的企業組織形態。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企業形態。在私有制條件下,歷史上最早的企業均是家族企業。說它「短暫」,是因為發展至今,家族企業在生命周期上有著「富不過三代」的延續規律。 據美國一所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表明,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沃爾瑪
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在第四代及以後還在經營。在中國,家族企業更有「富不過三代」之說。資料顯示,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24年,恰好與企業創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2/3的企業能夠傳到第三代,後者中大約13%的企業能夠傳出第三代。而中國家族式私營企業的壽命就更短。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家族企業
㈣ 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現狀
壟斷各種致富產業。 導致中國經濟嚴重失調。
㈤ 中國有哪些企業是家族企業
中國家族企業
1、中信榮氏
麵粉大王、棉紗大王、紅色資本家、中國首富。百年來,榮氏家族從來都不缺乏這樣的王牌稱號,他們在商場上的縱橫馳騁,獨領風騷,也逐步為他們在政治上贏得了較高的話語權。這一點尤其在第二代掌門人榮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榮智健
華人首富李嘉誠
2、和記黃埔 華人首富李嘉誠
在華人中,數潮汕人最重視族群觀念,身為潮汕人,同時也是華人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等,總市值達到5000億港元,是家族企業的典範。
虎父無犬子:小超人李澤楷
美國《財富》雜志將在最新一期發表全球四十歲以下富豪排名榜(不包括美國),香港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以一百廿四億三千三百萬港元財富名列第十位。小超人的表現讓人們對李家的未來充滿信心。
3.黃光裕
白手起家的黃光裕經過18年的浴血打拚,數次蟬聯首富,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財富帝國。
2008年11月19日黃光裕以操縱股價罪被調查,2009年4月有消息稱,因經濟問題接受調查的國美電器前主席、中國前首富黃光裕因不堪壓力,在北京的看守所內自殺,幸被警員及時發現,後康復。2009胡潤慈善榜(第60名)。2010年5月18日,黃光裕案一審判決,法院認定黃光裕犯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單位行賄罪,三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
個人財富:
2004年財富:105億元 居2004年胡潤「中國大陸富豪榜」第一位;
2005年財富:140億元 居2005年胡潤「中國大陸富豪榜」第一位;
2006年財富:200億元 居2006年胡潤「中國大陸富豪榜」第二位;
2007年財富:450億元 居2007年胡潤「中國大陸富豪榜」第四位;
2008年財富:430億元 居2008年胡潤「中國大陸富豪榜」第一位;
所在公司:國美集團
主要行業:家電零售、房地產、資本運營黃光裕行業地位: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商
上市公司:中國鵬潤,2002年4月收購;寧城老窖,2002年11月收購
福布斯排行:2008年第2名
執著的茅理翔
4、方太集團 茅家父子
2005年8月,世界品牌試驗室的品牌評估報告中,方太品牌被估價為30.81億元人民幣,穩居行業第一。一直以來方太穩步發展,並順利完成了公司內部新老交替。茅理翔、茅忠群父子二人為中國的家族企業如何進行權力交接樹立了典範。
勇於突破的少帥茅忠群
5.王永慶
頭銜:台塑集團創始人
財富排名:全球第178名,台灣第三
擁有財富:55億美元
前年,九十高齡的「經營之神」退休了,台塑集團進入「分權共治」的集體領導時代。退休後的王永慶,可以更加從容享受每天半夜的固定運動 「毛巾操」,日日堅持 「骨要動、氣要喘、汗要流」,喜歡清淡飲食的良好生活習慣,使他看上去一派仙風道骨。
其實,王永慶至今仍是台塑的精神領袖。這位祖籍福建安溪的農家孩子,祖上幾代人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
16歲那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自己開米店當老闆!啟動資金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為了賣出更多大米,他挨家挨戶上門推銷,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用現在的話說,王永慶提供了針對性很強的個性化服務。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落後,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子,買賣雙方也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把米中雜物揀干凈,買主一來二往成了回頭客。
女兒王雪紅獨自創業成為IT屆女強人
王永慶之後開了碾米廠,做了木材生意,不過他最「神來之筆」的當屬經營石化行業。上世紀50年代初,台灣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包括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台灣塑膠工業股份公司。
「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
王永慶扮演著「抬頭看」的角色,弟弟王永在就是「低頭做」,兩人精誠合作。有人問王永在有沒有和哥哥吵過架,王永在委婉地說:「他講他的,我轉頭走掉就是
著名的汪辜會談,如今兩位老者已然遠去
鹿港辜家在台灣家喻戶曉,在大陸赫赫有名,有關辜振甫先生的故事許多人耳熟能詳,這里不再贅述。他去世後,辜家的主心骨變成了他的侄子辜濂松。叔侄相傳的例子在家族企業中並不算多見,而老人的離去使得分家後的局面更加難以揣摩。幸好辜濂松的經營才能廣受好評,島內輿論一般認為,幸好有「理性分家」,才使得鹿港辜家的勢力得以延續。
辜濂松
辜濂松與辜振甫叔侄相差16歲辜濂松4歲喪父,母親因被人誣陷而身陷囹圄,從小受到歧視。五叔辜振甫給他很多關照,他一直銘記在心。
台灣「國泰」金控蔡宏圖及其家族以77億美元財富蟬聯台灣地區首富,排名全球第120位。
其他六位進榜富豪分別為:鴻海郭台銘、台塑王永慶及其家族、富邦蔡萬才及其家族、遠東徐旭東、旺旺蔡衍明、廣達林百里。去年進入榜單的台灣富豪有八位,除了今年入榜的七人外,還有目前正因力霸案受到拘押的東森王令麟。
在崇尚財富神話的年代,這七人無疑是時下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財富英雄。拔劍四顧,寶島之內,問財富誰人可敵!
7.蔡宏圖及其家族:領航台灣最大企業航母
頭銜:國泰金控集團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第120名,台灣首富
擁有財富:77億美元
在蔡宏圖領航下,以人壽為核心業務的國泰金控這艘航空母艦,今已涉足保險、銀行、房地產、醫院等多個領域,資產規模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不僅是台灣金融業龍頭,也成為島內最大的企業集團。
蔡宏圖有幸生為富家子,其父蔡萬霖,素有「台灣首富」及「保險大王」享譽,1987年蔡萬霖便進入世界億萬富翁前10名,此後連續多年位居此列。1995年更以85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六,成為全球華人第一富。
蔡家第一代從商兄弟四人,長兄蔡萬生、老二蔡萬春、老三蔡萬霖、老四蔡萬才,四十多年前,蔡家兄弟從成立國泰產險公司起步,迅速發展成以「國泰」為標志的超級企業集團。二十多年前,蔡家兄弟分家,蔡萬霖分得四家公司,並以國泰人壽為核心組建起霖園集團。
1980年,剛考取美國律師執照的蔡宏圖被召回父親身邊,幫助打理集團核心企業國泰人壽。蔡宏圖從最基礎的看財務報表學起。10年後,38歲的蔡宏圖出任國泰人壽董事長。
蔡宏圖接任之際,正值台灣保險市場激流洶涌、險象環生,那時台灣對外資保險公司開放,大批外資保險湧入台灣,外資與本土公司狂打價格戰。長期來穩居台灣同業第一的國泰人壽,在市場惡性競爭之下,保單市場佔有率從五成掉到了三成。蔡宏圖堅持推行持續穩健的長期戰略,以創新商品避開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時間一長,打價格戰的業者倒的倒,虧的虧,退的退,國泰人壽仍穩居壽險龍頭寶座。
「第一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人讓你追,你聽到後面的喘息聲就非常緊張。」蔡宏圖後來回憶那時的驚險,如此吐露心聲。
穩健是蔡宏圖最為人佩服的地方。一次,他和堂弟蔡明忠 (富邦金控董事長)等幾位朋友結伴到尼泊爾、印度附近的不丹出遊。一群人騎著騾子,走在山路上,突然,蔡宏圖從騾子上摔下來,臉差點撞到地上。大家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已經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不聲不響地站起來了。
「姿勢非常優雅……他是不會出錯的人。」蔡明忠描述。蔡宏圖常說:「我們是一艘航空母艦,轉向沒那麼快,要慢慢地轉,穩穩地轉。」
郭台銘:我的領域里沒有競爭對手
8.郭台銘
頭銜:鴻海集團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第160名,台灣第二
擁有財富:61億美元
郭台銘霸氣十足,如果放到戰場上,必定是龍威虎膽的一員猛將。他的經典告白是:「我的領域里沒有競爭對手!」
如今億萬身家,可當年他為了見一個客戶,可在外頭淋雨4個小時。「年輕人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困難,不要輕言放棄。我創業時缺人才,缺市場,缺資金,缺技術,我都經歷過了。」郭台銘常言,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媽媽多,兒子才會多。
他說,法國好的葡萄酒,所用的葡萄都是生長在貧瘠土地里,沒有水分,缺乏養分。葡萄為了吸收水分,它的根一定要扎向土裡更深;為了見到陽光,它的葉子會拚命向外伸展。「惡劣的環境激發強烈的求生慾望,它的生命力就很旺盛,這樣的葡萄釀成的葡萄酒才夠上乘。」
郭台銘是個超級工作狂,往往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在他領導之下,鴻海靠苦幹、實干、拚命干,終成全球電子代工老大。郭台銘的經營理念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為了留住客戶,鴻海追求「最快製造、最快配送、最快交貨」,在幾大洲同時開設工廠。同樣為了留住客戶,郭台銘沒有「品牌夢」,客戶不用擔心鴻海翅膀長硬後,會推個「鴻海牌」和客戶搶市場。
郭台銘一直很喜歡這個故事:有一個人去請教某富翁如何致富,富翁說:「請您等一下,故事很長,我把電燈關了再說。」在郭台銘看來,若要致富就必須從每一個細小的地方節省資源,不浪費就是致富的基礎。
郭台銘祖籍山西,他說,晉商做生意不講「零和」而講「雙贏」。比如眼前有3個麵包,3個麵包我全吃掉,一點渣也不給你留,這是「零和」;但是我吃兩個,你也吃一個,這就是「雙贏」。
蔡萬才及其家族:為三代人挖一口活井
9.蔡萬才
頭銜:富邦集團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第247名,台灣第四
擁有財富:43億美元
台灣最大民營銀行、富邦銀行擬通過在香港的子公司富邦香港銀行,參股廈門市商業銀行,成為近年兩岸金融業界傳得沸沸揚揚的事情。富邦背後的大老闆,就是如今年近八旬的蔡萬才。
蔡萬才幾年前漸漸淡出經營,把棒子交給長子蔡明忠、次子蔡明興。去年富邦集團凈賺140億元新台幣,居島內產險行業龍頭位置。
在第一代從商蔡氏四兄弟當中,蔡萬才排行老四,聲音洪亮,是最為活躍的一人。20多年前兄弟分家時,蔡萬才分得以國泰產險為核心業務的幾家公司,後將國泰產險更名為富邦產險,2001年整合旗下產險、證券、銀行、人壽、投資信託五大公司,成立了台灣第一家金控公司。
蔡萬才認為,經營金融業要七分保守,三分沖勁,才會細水長流,要有時間慢慢成長,而千萬不能有暴發戶心態。他說,創業第一代打基礎,很辛苦,資本可能還不夠付利息;第二代還是做得很辛苦,要購並;等到他孫子時,挖井水就有了,取之不盡,但不會泛濫。
「事業要永續經營,第三代之後一定要借重外來的專業經營,否則事業就到此為止了。公司大了要上市募大眾資金,每次增資家族資金就稀釋一點,自己的股份少了,自然要促進公司大眾化,特別需要公司的專業化經營。」
蔡萬才遵循了蔡家集團的發展特點,先以金融、房地產為主軸,再擴展至服務業、製造業。如今富邦繼續購並商業銀行,目標是成為混業經營的金融旗艦;同時,通過參股台灣前兩大電信公司,成為電信服務市場的新霸主。
徐旭東:藍、綠通吃的新「經營之神」
10.徐旭東
頭銜:遠東集團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第707名、台灣第五
擁有財富:17億美元
民進黨執政後,徐旭東與台灣「第一家庭」往來密切,個人聲名扶搖直上,甚至被譽為繼王永慶之後新一代的「經營之神」。
2003年徐旭東拿下SOGO太平洋百貨經營權時,曾宴請陳唐山、陳哲男、黃芳彥等與 「第一家庭」關系密切的人士。當年遠東飯店聖誕節點燈,徐旭東還請「第一夫人」吳淑珍出馬。
其實,徐家早年在國民黨執政時,與權傾一時的蔣彥士交好,徐旭東更與國民黨大佬黃少谷之子黃任中結成莫逆。
如此懂得經營政商關系,徐旭東可謂 「富貴險中求」。
徐旭東很怕寂寞,如果新聞版面隔太久沒有他的消息,他會渾身不自在,一定又會想辦法跳出來,成為媒體焦點。
同樣為了排解寂寞,徐旭東還是個百分百的工作狂。朋友說他是 「台獨」分子(指太太住海外,先生在台獨自生活),晚回家沒有太太管,所以經常留在公司開會到半夜。下屬也最怕他出差回來,因他一回來,就會排很多會議,有時他太累了,會議進行一半便打起盹來,但突然醒來後,還能把同仁問倒。
講話喜歡摻雜幾句英語的徐旭東,1941年生於上海,身為遠東集團第二代掌門人,把遠東版圖從紡織、水泥、化纖、航運、百貨,快速擴張至金融、電信領域,已有亞洲水泥、遠東紡織、遠東銀行等多家上市公司。
蔡衍明:米果大王的「學歷無用」論
11.蔡衍明
頭銜:旺旺集團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排名第743,台灣第六
擁有財富:16億美元
他,不是太平紳士,而是亂世梟雄。
他,是中國第一個擁有私人飛機的台商,機身上畫有可愛的旺仔圖像。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指出,現在的商業世界就像拓荒時代,這時最需要的不是學院派營生者,而是能在現實環境中獨立思考的街頭營生者。
蔡衍明正在大陸這塊「經濟新大陸」上,迸發出他街頭營生者的能量。
19歲時,蔡衍明自告奮勇從父親手上接下宜蘭食品廠,並將宜蘭食品由外銷加工廠,轉型為內銷品牌商。他推出浪味魷魚絲品牌,花大錢打廣告,結果一年下來賠了一億多。
因為沒有退路,逼出了他的街頭鬥犬性格,他到處籌錢,圖謀東山再起。
當時,他看好台灣稻米過剩,從事日本米果生意有錢可賺,因此找上日本前三大米果廠商之一,花了兩年爭取到技術合作,據此在台灣市場快速崛起,站穩腳跟。
將版圖移至大陸,對他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上世紀90年代初,就連上海也很少有台商,但蔡衍明居然跑到內陸的湖南長沙。幾年後,大陸米果市場競爭激烈,米果售價從一公斤50元掉到30元。
「除根之後,才好做!」蔡衍明採取割喉策略,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應戰,並將價格一口氣殺到一公斤5元。而米果生產設備一條就要近千萬美元,但為了全面阻絕對手,他砸下數千萬美元,將生產線一口氣擴充到十條,終將旺旺打造成全球最大米果製造商。
街頭的成功,讓蔡衍明更加篤信 「學歷無用」,每個兒子18歲後,他就不讓再升學。他自信地說,「學校老師永遠有,我這個老師不是永遠有!學歷高的人比較不穩定,學歷低的比較能真實認識自己!」
林百里:烏龜哲學成就第一
12.林百里
頭銜:廣達電腦董事長
財富排名:全球排名第897,台灣第七
擁有財富:13億美元
今年適逢廣達創立20年,年初林百里在公司旺年會上說,「鴻海精密是電子業的'一哥』,廣達要做'大哥』」。
「烏龜跟兔子比,一定贏不了兔子。但是烏龜只跟自己比,一步一步往前走;兔子跟別人比,一定會懈怠。」林百里要求廣達員工要像烏龜那樣謙虛,要像烏龜那樣穩健向前。
林百里就讀台大電機系時,同學90%選擇出國深造,林百里自認成績一般,無法在學術界競爭,便放棄了科學家的夢。據說有一次他邀請一位漂亮女同學參加舞會,女同學問他有沒有考托福准備出國留學。林百里說沒有,女同學一聽就婉拒說:「對不起,我腳痛。」
大學畢業後,林百里與朋友創立了三愛電子,林百里參與研發了電子計算器,當時日本的電子計算器一台要七八萬元新台幣,而三愛的只要一萬多元,這樣三愛第一年就賺了錢。
一年後,林百里再度創業,與朋友創立金寶電子,不料幾年後一把火燒掉了金寶6億多資產,時任金寶總經理的林百里只好辭職謝罪。
1988年,林百里三度創業,設立了廣達第一條筆記本電腦生產線。為了得到訂單,林百里經常背著一台重達十五磅的筆記本電腦拜訪客戶,到客戶面前展示。為了爭取時間,他還帶上一台列印機,只要當場取得訂單,馬上印出報價單。白天走街串巷,晚上步履蹣跚回到散發著怪味的汽車旅館。
林百里正是憑著這種不懈的烏龜精神,領導廣達一步步發展為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NB)代工廠。
㈥ 為什麼國外的家族企業能保持幾百年
中國企業,是一個人說了算,離開領導,企業就完了。但是外國企業,是一個團隊的力量,建立了一個企業文化,所有人都在按照制度來做,我們看外國人很傻,像機器一樣一件一件的做事,不含糊,中國是能偷懶就偷懶,最後猶如蛀蟲一樣,倒閉了公司。
人的素質不一樣,在一個就是接班人,中國只有自己的孩子,外國很多時候是有能力的,對公司有發展的繼承。
中國,想的是把錢怎麼留給後人,外國,想的是如何叫企業長久發展。
㈦ 中國十大企業家族
2011年11月12日,福布斯雜志首發「中國家族企業風雲榜」,其中分別列舉了在中國A股市場上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10家上市家族企業。表現最好的家族企業前三名是:江蘇宿遷,主營基礎化工的吳培服家族;廣東深圳,主營環境與設施服務的劉水家族;廣東深圳,生產半導體產品的林洺鋒家族。表現最差的家族企業是:廣東主營房地產開發的劉紹喜家族,和同樣在廣東主營休閑用品的廖學金家族,以及江蘇主營建築、農業機械與重型卡車的陶安祥家族。[1]編輯本段由來福布斯雜志宋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中國的家族企業起步比較晚,不比國外,而且這些家族企業的體制變化也非常有意思。如今,家族企業現在面臨的傳承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話題。根據《福布斯》雜志的統計,在國內2272家上市企業中,1268 家為民營上市企業,這其中460 家為家族企業,占民營上市企業總數的32.68%。2011年IPO的家族企業有62家,占當年IPO總數的44.6%。事實上,從2006年起,家族企業的上市就呈現井噴之勢,一共有370家企業在最近的5年中進入資本市場。可以說,家族企業今年來的表現非常活躍。「夫妻店」仍佔主流根據福布斯雜志統計,雖然在這些企業的高管中,僅有14%為家族成員,非家族成員的比例高達86%,但是企業的決策權仍然牢牢的掌握在家族成員手裡。因為80%的董事長都是家族成員。但是到了執行層面上,家族成員和職業經理人則是平分秋色。家族企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親情關系,這似乎已經成了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據統計,在這些家族企業的領導人中,夫妻關系最多,可以說,中國的上市家族企業中,最多的就是「夫妻店」。除了夫妻關系之外,依次是兄弟關系,父子關系、母子關系。與此同時,數量龐大的家族企業正經歷著代際傳承的考驗。外聘高管比例高企在這些企業的高管中,僅有14%為家族成員,非家族成員的比例高達86%,但是企業的決策權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家族成員手裡。因為80%的董事長都是家族成員。但是到了執行層面上,家族成員和職業經理人則是平分秋色。傳承難題引發深思首先是傳承問題,其次是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值得探討。比如,不是所有的家族企業都適合上市,上市之後不一定延續之前的管理經營模式,那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家族企業上市後減持的份額較大,而且套現獲利的幾率較高,缺乏長遠打算,因此,國家應該制定相關制度,保障家族企業上市後的融資正常,從而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更順暢。另一個問題是管理模式眾所周知,對於家族企業來說,一旦家庭成員進入管理層,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沖突。家族企業在初創業期較有優勢,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創業伊始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大家相互信任,把事情做成功的概率很大。但是一旦公司逐漸壯大,面臨擴大再生產或者設立分支機構的情況,就需要考慮在用人方面進行轉型。參考資料1福布斯首發中國家族企業風雲榜 女婿接班成亮點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12/c_111161776.htm擴展閱讀:1http://finance.people.com.cn/money/GB/16227942.html
㈧ 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家族企業在封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
1、1840年以前:封建家族政權統治時期傳統家庭手工業自給自足和家族企業的孕育。傳統中國社會中,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不是民主政治,而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不管哪個王朝,其本質都是一個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控制著國家最高權力的家族政權。殷周時期的宗法式家族制度,族權同中央和地方政治是完全合而為一的。殷周之後,政權和族權雖出現分離,但魏晉以後,又出現了幾姓大家族世代控制中央政權各個機構和州郡政權的局面。宋以後,由於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的瓦解,政權和族權進一步分離,可是由一姓或幾姓大家族控制基層政權的現象則十分普遍。明清時期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族長同時又是都約、保正的例子舉不勝舉。家族制度作為封建政權不可缺少的輔助力量,在人民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封建家族政權基礎的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結構。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中,一種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製作技藝,往往是在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產實踐中首先提煉出來的,一般只允許在家庭或家族內部使用和傳授。特別是明清時期,專門壟斷一種生產技術而形成名牌產品的家庭手工業日漸增多,由於它們長期控制生產技術,所以其產品獨占市場,經久不衰。如北京張氏的制筆,由於壟斷了生產絕技,從宋元至明清,數百年間,久負盛名。在武漢有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湯包等。這類一個家庭或家族獨擅一技,專制一器的家族手工行業,在中國幾乎遍地開花,各處都有。這些手工業作坊,經過多代家族成員生產技能和從業經驗的長期積累,規模也有所擴大。典型的如起步於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在其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飽經滄桑,幾經興衰,由最初的小鋪面、小作坊,逐漸發展為廠店兼營、自產自銷的企業,不僅在中葯行業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北京的工商業中也頗有名氣。
但總的來說,在中國幾千年發達的家庭手工業之上卻未能建立起現代工業經濟,也未能造就出一批成型的家族企業。其原因之一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形成企業組織賴以存在的市場經濟條件。
2、1840至1949年:家族政權與外國入侵環境下家族企業萌動但舉步維艱。從1840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記載著一部內憂外患、民族存亡的近代中國歷史。從文化進化角度看,這一時期也是西方文化(包括自由市場經濟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
正是在這種動盪激烈的變化過程中,阻礙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組織形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桎梏逐步融化以致於被打破,為自由交換而生產的家族企業開始萌動。
當家族企業從母體分裂出來的時候,它們不僅生命力異常脆弱,而且同封建家族政權與外國資本勢力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萌動於動盪環境中的家族企業,在其艱難成長過程中,也抓住了歷史賦予它們的發展機遇。一是戰爭帶來的物資匱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的軍用品與糧食普遍缺乏,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戰爭極大地刺激了中國麵粉、鐵、紡織、禽蛋等工業的發展。30二是文化抵制保住了一定的國內市場份額。「火柴大王」劉鴻生回憶說:「真正使我第一個企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時的愛國運動推動了這個企業的發展,因為當時每個人都願意購買國貨。」
受上述有利因素的推動,狹縫中成長起來的家族企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出現榮氏家族企業為代表的大型家族企業。然而,長期的列強入侵和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和金融貨幣制度紊亂,信息不暢,使得家族企業發展困難重重。特別是家族政權統治勢力的存在,典型代表為蔣宋孔陳四大官僚家族,採用壓制、排擠和兼並手段,與民爭利,使民營家族企業舉步維艱。
另外,從1927年起,在革命根據地產生、發展起來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中,也有家族企業的經濟成份。受當時「實用主義政策」的推動,革命根據地內家族企業充滿生機活力,也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思想阻撓,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下難於形成規模化的經濟實體。
3、1949-1978年:「蘇聯模式」時期中國家族企業瀕臨絕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直至「一五」時期,在「綜合經濟基礎論」影響下,以民族工商業為代表的中國家族企業,有三五年左右與新興國營工業和平共處,競爭發展的時期。但好景不長,由於照搬蘇聯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經濟在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中國家族企業和其所依存的非公有制經濟一樣命運曲折,朝不保夕。在這一時期,不是家族企業如何發展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的問題。1953年至1956年,經過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被國有化。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大的家族企業集團之一的榮氏家族企業,以及具有近300年發展歷史的北京同仁堂等家族民營企業,一夜之間被公私合營。隨後的20多年中,家族企業作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典型而一直受到鍥而不舍地批判和摧毀。這一時期,家族企業瀕臨絕境,能夠有倖存在下來的企業以「地下經濟」潛伏。
㈨ 中國為何很少有延續百年以上的家族企業
歐美發達國家在家族企業的延續上,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就像如今西門子公司還叫西門子,福特汽車還叫福特,摩根銀行還叫摩根,可這些百年老企業,已經不再屬於某個家族所有。對一個企業來說,保證一個家族能富幾代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它如何給更多的人帶去更多的財富。
㈩ 中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年
中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