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券商資管產品
券商資管業務指的就是券商開展幫人管錢的業務,這個業務在券商中屬於單獨的一個部門來運作。
具體的業務就太多了,創建一個資管產品投資股票、投資債券、組合投資、投資衍生品等等。只要是券商用客戶的錢來做投資都屬於券商資管的范疇。
券商做這個事情其實就和銀行一樣,他們有高端客戶的資源,自己做總比只能幫別人介紹、和別人組建子公司的方式強。
㈡ 拿什麼做強券商資管業務
從目前形勢來看,資產管理業務成了券商新政最大的受益者。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在2011年末為2819億元,而最新數據顯示,至2012年底,券商資管規模已經超過1.3萬億元,這其中定向資管規模已超過1.1萬億元,集合理財產品規模約為1900億元,專項資產管理規模僅為100億元。券商資管規模爆發式增長主要靠定向資管業務規模的突破,而這主要是在銀信合作受限之後,沿襲銀信合作的方式,銀行與券商開發了銀證合作模式,銀證合作已增長至券商資管業務總規模的70%以上,其中包括票據、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和資金池等銀證合作業務。當前銀證合作的實質是通道類業務,即「兩頭在外」,兩端的資源、融資方和出資方客戶都在銀行手中掌控。券商僅僅是出借了通道,幫助銀行規避了該類業務的存貸比例限制和凈資本消耗等監管成本,券商在該類通道類業務中實質上行使了「影子銀行」的職能。一旦銀行和證券兩個行業的監管機構之間協同加強該類業務監管,或者銀監會直接禁止銀行和券商開展此類業務,則券商資管規模將會大受影響。券商雖然借該類通道業務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了資管業務規模,但是粗放經營並已陷入價格戰的通道類業務難以實現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目標。因此,開展通道業務對券商資管業務而言,並不具備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只有開發高附加值的主動管理型資產管理業務產品,才是券商未來資產管理業務乃至銀證合作持續穩定發展的方向。從西方發達國家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結構來分析,債券型、貨幣型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基本佔了其總規模的一半左右,其餘的是混合型、權益類以及衍生品類產品,其產品結構分布均衡,固定收益類產品成為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之一。我國券商資管業務過去過於依賴股票市場,主要以權益類類產品為主,投資收益率缺乏吸引力,是導致券商資管規模和效益長期難以同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在筆者看來,未來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產品結構和資本市場的投融資體系將從以權益證券為核心轉換為以固定收益證券為主。其原因有:一是發行人從融資成本角度考慮將增大債權融資的規模。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回歸,大部分公司盈利增速放緩,其股價在2倍市凈率甚至在凈資產附近的狀況將會更為普遍。在這種狀況下進行股權融資的成本較高,在可能的情況下,公司老股東更願意以債權融資替代股權融資;二是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不斷深化,大量風險厭惡型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將催生債券投資的巨大需求;三是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工作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預期快退休和退休的人群逐年增加,預期快退休的人群風險承受力低,一般更傾向於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四是相對而言,固定收益類資管產品凈值和規模受市場波動影響小,可實現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的穩定增長。所以,券商資管業務大力發展固定收益類產品既是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變化背景的必然需要,也是券商提高資管業務附加值,實現資管業務規模、收入、利潤同步提升的目標的需要。 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已經發行或者正在開發相關的債券類資管產品。一般而言,券商資管投資主辦人都會先根據資金的成本、期限等特徵或者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來配置相關債券基礎資產,然後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市場情況再考慮杠桿增利。因此,隨著券商固定收益類資管產品的不斷增加,債券市場將出現越來越多的配置型投資需求,這對於熨平二級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和對債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具有特別積極的意義。債券市場的各參與主體也應該充分考慮市場的這種變化,從一級市場債券結構設計到二級市場流通交易的全過程,適時調整自己的發行或者投資方案。
㈢ 信託、券商、基金、它們的資管產品有哪些共性
要說共性的話,一般就是都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有一定的期限和規模,其他也沒有什麼,無非是投資的領域不同,以及監管不同了
㈣ 對資管資金池應該徹底取締
整頓金融亂象工作在持續升級。在銀監會重拳整治銀行理財產品、金融同業業務以及銀行委託理財產品等之後,證券監管部門又開始將監管槍口指向券商資管資金池業務。這個槍口瞄得准,抓得好。
如果說高杠桿是一切金融風險的原罪的話,那麼資金池就是幫凶。一定要認清楚資金池本質屬性。無論是P2P網貸資金池,還是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無論是信託產品資金池,還是保險證券基金的資金池,都帶有影子銀行的性質,都是金融的大風險隱患。
這些資金池本質是從事了銀行主體業務的一半,即存款業務。資金池就類似於賦予這些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產品吸收存款,甚至是公開集資的作用。
資金池的最大風險在於是一本金融的糊塗賬,掩蓋大部分金融風險,推遲與延緩金融風險的暴露,把小風險最終搞成大風險。資金池可能促使券商等盲目擴大池子規模,最終鬧到不可收拾之地步。
資金池是逃避監管,蒙蔽監管部門雙眼的最佳渠道。眾多產品的資金池,一旦發生風險根本理不出、弄不明對應的資金來源,監管根本無從下手。
資金池這本糊塗賬主要糊塗在流動性嚴重錯配或者胡配亂配上。這就導致相互傳染的風險。一旦一個產品出現問題,或可能波及到整個池子里的產品都發生問題。資金池或可能掩蓋最大的流動性錯配風險。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海潮下去以後才知道雖在裸泳。如果目前券商、信託、銀行理財產品等一律停止新發行產品,那麼資金鏈條將很快斷裂,流動性立馬出現問題,各類理財產品將面臨無法兌付的危機。
在整個金融去杠桿中,必須徹底整治各個金融機構的資金池問題。銀行、信託、基金、保險等產品資金與資產投資必須一一對應,分開核算,嚴禁放在一個池子里,嚴禁拆東牆補西牆,相互掩蓋風險。
強力監管整頓目的就是防範各類風險,嚴禁錯配資金池,嚴懲違法違規,禁止監管套利。
券商資管產品資金池必須徹底整頓清理,一定不要有任何猶豫彷徨。券商資管產品的期限應和所投資資產期限一一對應,不得存在滾動發行、期限錯配、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資金池業務。嚴格控制資金端和資產端的久期錯配程度,組合久期和杠桿倍數不得上升。
對此,應該採取更加果斷的措施。全面叫停券商資金池產品新增業務,存量必須限期整改。
同時,對於信託產品資金池、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等必須下決心徹底勒令全面停止。對於銀行所有委外業務全面叫停,限期收回所有委外資金。
如此力度整頓金融秩序,股市、債市沒有一點點波動才是不正常的。隨著監管層持續推進打擊監管套利和去杠桿,債市5月4日再現大跌,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上行至3.55%,10年期國開債則逼近4.3%。股市進入紅五月後不僅不紅,反而至今一直是綠色的。
受到監管部門對金融加大整改力度消息影響,市場再次出現一波下跌,「去杠桿」預期有加強跡象,投資者悲觀情緒也在高漲。其實,大可不必。去金融杠桿後市場會更加實在,投資價值會更大,大起大落的過山車行情發生概率會大幅度下降。對市場絕對是長期性的根本利好,投資者將會迎來一個更加透明、公平公開的全新資本市場。對此,投資者應該充滿信心!
㈤ 資管產品的分類有哪些資管產品與信託有什麼區別
資管產品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私募投資基金、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股債結合型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
資管產品與信託的區別
一、本質相同,即發行主體不同
1、資管產品:資產管理公司,系公募基金公司的子公司
2、信託:信託公司
二、監管不同
1、資管產品:證監會監管
2、信託:銀監會監管
三、報備次數不同
1、資管產品:資管計劃要報備2次,募集開始時報備1次,募集滿後驗資報備1次,驗資2天後成立;
2、信託:信託報備銀監會1次,募集滿即可成立
四、小額數量不同
1、資管產品:資管計劃小額可以有200個
2、信託:信託300萬以下小額50個
(5)券商資管產品期限擴展閱讀
信託的作用是信託職能發揮的結果,包括:
1、代人理財的作用,拓寬了投資者的投資渠道。
2、聚集資金,為經濟服務:
由於信託制度可有效的維護、管理所有者的資金和財產,它具有很強的籌資能力,為企業籌集資金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將儲蓄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可有力的支持經濟的發展。
3、規避和分散風險的作用:
由於信託財產具有的獨立性,使得信託財產在設立信託時沒有法律瑕疵,在信託期內能夠對抗第三方的訴訟,保證信託財產不受侵犯,從而使信託制度具有了其他經濟制度所不具備的風險規避作用。
4、促進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5、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
通過設立各項公益信託,可支持我國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慈善等事業的發展。
6、信託制度有利於構築社會信用體系: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市場規則的基礎,而信用是信託的基石,信託作為一項經濟制度,如沒有誠信原則支撐,就談不上信託,而信託制度的回歸,不僅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而且對構築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㈥ 券商資管為何專搶信託的飯碗
來自申銀萬國證券的數據顯示,在目前的理財產品市場上,
銀行、保險、信託、基金和券商分別管理著6.7萬億元、6.6萬億元、6.3萬億元、2.6萬億元和1萬億元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自年初的2800億元驟升至目前的萬億規模,無疑成為今年理財產品市場上最大的明星。
筆者仔細研究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的結構發現,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其定向理財產品規模驟升至8000億元,是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劇增的絕對主力。更為重要的是,券商定向資管產品中,絕大部分是信託業一直獨霸票據和資金池等為銀行轉移表內資產的業務領域。
這引發了理財產品市場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疑問,難道券商資管要朝這個理財產品市場的軟柿子下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以及信託業是不是軟柿子這兩個問題。
在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這一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知曉銀行和保險在理財產品市場中的優勢所在。據統計,銀行業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超過20萬億元,存量僅為6.6萬億元。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銀行循環發行的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理財產品,實際上,在國內理財產品市場,也只有銀行能夠發行期限在1個月內的理財產品。
更為重要的是,盡管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期限較短,但這並未影響其動輒超過5%的年化收益率,秘密就在於其資金池的業務模式——用短期的融資投資長期的項目。當然,其系統內容納的超過百萬億的資產和20萬家營業網點更是銀行眾所周知的獨特優勢。很顯然的是,券商資管和銀行所服務對象並非同一個細分市場,也不具有與之競爭的任何優勢。
再看看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吧,國際成熟的保險市場和目前大型國內保險公司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保險業的理財產品承擔著「保險」的社會功能。其風控意識決定了其與定位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區別,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域,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並沒有直接的替代和競爭關系。
此外,從表面上看,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無論從產品設計、投資范圍,還是發售渠道方面,均存在不少重合的地方。但監管層在今年券商資管一法兩則修改的過程中,執意保留券商資管大小集合產品5萬元和10萬元的投資門檻。這表明,公募基金未來將主攻大眾理財的產品市場,而券商資管的定位將趨於高端,兩者的客戶對象具有一定差異。
不難看出,公募基金、銀行和保險市場均非券商資管適合爭搶的對象,信託業又如何呢?筆者認為,至少有3個理由支持券商正面「攻擊」信託業的純通道業務。其一,銀行存在表內資產轉表外的動能;其二,信託業通道業務毫無技術含量卻存在3%。的不合理通道費率;其三,券商資管一法兩則的修訂使得券商資管可以合法地藉助定向產品進入銀信合作業務。
事實上,令券商資管垂涎欲滴的不僅是銀信合作業務。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信託業6.3萬億元的受託管理的資產中,銀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業務規模分別為1.84萬億元和2190億元,在信託業受託管理資產總規模中佔比分別為29.13%和3.47%。可見,同屬於純通道業務的私募基金合作也是未來券商資管爭奪的對象。
剩下的一個問題是,信託業就真的是理財產品市場上的一個軟柿子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券商資管之所以可以輕易從信託業爭奪到超過5000億元的市場,原因在於銀監會對銀信合作的監管和信託業較高的通道費率。
在通道費率方面,目前銀信理財產品中,除卻體量大的資金池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在1%。以下外,普通類銀信理財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均在3%。左右,而目前銀證合作的通道費率已降至0.5%。。在監管方面,銀監會對信託業轉移銀行表內資產和資金池業務均表態要規范發展,使其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剛剛進入該行業的券商資管因為遠未到達引發監管層干預的規模,因此政策空間大得多。
由此可見,券商資管輕易搶占市場並不能說明信託業是軟柿子,只是兩者的競爭策略和政策空間不同而已。
不僅如此,近年來,信託業在人才儲備、投資管理能力、客戶渠道和項目資源方面均不可與往年同日而語。截至三季度末,在單一信託業務中,銀信合作的規模依然徘徊在1.8萬億元左右,在單一信託的佔比由一季度末的33.83%降至三季度末的29.13%;而非銀信合作的規模在三季度末達到2.42萬億元,較二季度增長26.7%。
信託業去純通道式的銀信合作化正在加速,而券商資管仍在低技術水平的通道業務領域展開價格戰,令半年內通道費率從3%。下降至0.5%。。
這足以證明,信託業不是券商資管隨意捏的軟柿子,至少現在不是。
㈦ 券商資管存續期限越長越好么
不能一概而論吧。首先,大多數產品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但風險也越大。其次,要考慮流動性,如果在長期限內完全封閉運作,流動性就較差,在券商資管產品二級流通市場欠發達的情況下,流動性差大大提高了風險。不過,許多資管產品是定期開放申購贖回的,所以在投資之前要詳細閱讀說明書或者詢問專業人士。
㈧ 券商資產管理產品劣後級可以承擔無限責任嗎
自己更新一點:2012年10月18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2〕29號公布《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該《實施細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8年5月31日中國證監會公布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證監會公告〔2008〕26號)予以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