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稅收代位權期限

稅收代位權期限

發布時間:2021-04-01 14:23:45

❶ 什麼是稅收代位權和稅收撤銷權二者的構成要件分別包括哪些內容准確答案

稅收撤銷權,是指稅務機關對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濫用財產處分權而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行為,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它是稅收法律關系與撤銷權制度結合的產物。稅收法律關系中的債務關系性質成為稅法借鑒撤銷權制度的理論基礎,而撤銷權制度的內容又豐富了稅法的內容。 我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修訂的《稅收征管法》規定了稅收撤銷權制度。這一制度的規定在我國稅法上進一步確立了稅收的公法之債的屬性,揭示了稅法與民法債法的密切關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撤銷權是民法債法上傳統的制度,國內的研究也比較成熟。而對稅收撤銷權,由於我國稅法規定的滯後性,國內尚無人對之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 稅收撤銷權的構成要件 和稅收代位權相比,稅收撤銷權對納稅人權利及交易安全的影響要大的多。稅收代位權針對的是納稅人的消極行使債權的行為,稅收代位權的行使並不會加重納稅人的債務人的負擔,對納稅人也並無實質性損害,而稅收撤銷權針對的是納稅人積極行使權利的行為,權利行使的結果有可能改變納稅人和第三人之間建立的法律關系,使之溯及既往的無效。這種權利的行使一方面有可能限制納稅人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影響到與納稅人建立法律關系的第三人,與交易安全關系密切。稅收撤銷權的不當行使會害及私法秩序的穩定。因此,對稅收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必須進行嚴格的規定。這樣才符合稅收法定的原則。 根據《稅收征管法》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下面對稅收撤銷權的構成要件作一簡要的分析。傳統民法理論認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對稅收撤銷權的構成要件也從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兩方面來進行分析。稅收撤銷權的客觀構成要件有兩個:一個是存在構成撤銷的事由,另一個是對國家稅收債權造成損害 構成撤銷的事由包括:(1)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放棄到期債權。這是拋棄權利的單方行為,這一行為影響了其履行債務的能力。(2)無償轉讓財產。其效果與放棄到期債權相同,都導致其履行債務能力的降低。(3)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這種行為也會導致其履行債務能力的降低。關鍵是判斷何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這需要根據當時的市場狀況綜合判斷。另外一個客觀要件是給國家稅收債權造成損害。傳統民法以陷於無資力為認定標准。關於無資力的認定,瑞士以債務超過為要件,德國、奧地利以支付不能為要件。為便利債權人舉證,通常以支付不能為認定標准。債務人之無資力,須客觀地存在,且與債務人的行為有相當因果關系 ,若其無資力系由其他原因引起,則不發生撤銷權。 對國家稅收債權造成損害的判斷標准也應采支付不能為標准,即在納稅人欠繳稅款的情況下濫用財產處分權,導致其責任財產減少,而使國家的稅款無法實現時,就可認為其行為對國家稅收債權造成損害。 在主觀要件方面,德國、瑞士及我國台灣民法,將債務人的行為分為有償行為及無償行為。有償行為之撤銷,以惡意為要件;無償行為之撤銷權,則僅具備客觀要件即可行使。法國民法要求債務人主觀上是欺詐。我國《稅收征管法》採取了和《合同法》基本一致的規定,對稅收撤銷權的主觀構成要件並沒有嚴格的要求。僅對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情形作了規定,即欠繳稅款的納稅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時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由此可知,對於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無論納稅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如何,只要客觀上導致其責任財產的減少,對實現國家稅款造成損害,稅務機關都可以行使稅收撤銷權。

❷ 《稅收征管法》中的代位權是什麼意思

新《稅收征管法》第50條直接移用了《合同法》關於代位權、撤銷權的規定,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稅法這種特殊的債的性質的確認。 民法上的代位權屬於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的內容。所謂保全履行規則,是法律為了防止債務人的財產不當減少而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對債務人或第三人行使代位權或撤銷權。所謂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也稱次債務人)享有的權利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權利。新《稅收征管法》移用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目的是強調納稅人對其稅收債務,也應以其全部財產作為責任財產而為一般擔保。納稅人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也應納入納稅人的責任財產范疇。倘若納稅人不行使他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作為稅收債權人的國家或地方政府,為確保稅款的徵收,可以代替納稅人行使該項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這從法律上對代位權的行使要件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據此,筆者根據《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結合民法學的一般理論,對稅務機關如何行使代位權以及有關法律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1.在《稅收征管法》移用的代位權制度中,稅務機關即相當於債權人,納稅人相當於債務人,稅款就是債權所指向的對象。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首先的要件是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必須確定、無爭議、且納稅期限屆滿。 所謂應納稅款確定,指納稅人(含扣繳義務人)依照國家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自行申報的應納稅款,或者稅務機關依照稅法規定核定、認定的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明確、具體。我國在稅收徵收方式上採取自我課賦方式,即原則上應根據納稅人的申報確定應納稅額,只有在納稅人未自動申報或申報不適當的情況下,才由稅務機關重新確定。因此,一般情況下,納稅人的應納稅款由其自行申報確定,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新《稅收征管法》第35條)以及納稅人發生偷逃稅現象時,才由稅務機關依法核定或查實認定。 所謂應納稅款無爭議,既包括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申報結果依據申報材料進行邏輯審核後的認可,也包括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款無異議。如果稅務機關認為納稅人申報不實,可以主動啟動調查(稽查)程序,而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額有異議,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還可以請求司法救濟。 所謂已過納稅期限,是指納稅人超過稅法規定的或者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稅務機關才能主張代位權。 2.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的債權,意味著納稅人不僅應當對次債務人享有債權,而且此種權利必須到期。因為沒有到期,則談不上怠於行使的問題。 納稅人怠於行使債權,應由稅務機關舉證。這就是說,稅務機關必須證明納稅人能夠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但沒有及時提出。但是在稅務機關作出這種舉證以後,次債務人不認為納稅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也應當承擔舉證責任。這些舉證的內容應當包括兩方面,一是納稅人在其債權到期以後,已經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至於法院或仲裁庭沒有及時受理,則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二是納稅人及時提出了請求或者因正當的理由而不能很快地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例如,如果次債務人證明納稅人已經與其達成清償債務的和解協議或延期履行的協議,只要這種協議達成過程中沒有故意逃避納稅義務的意圖,則納稅人根據這些協議不能向次債務人及時提出請求,也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權利。 3.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稅務機關征稅權造成損害。這一問題的核心涉及如何理解是否「對稅務機關造成損害」的判斷標准問題。對此,民法領域也是有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給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給債權人造成現實的損害,其含義是指因為債務人不行使其債權,造成債務人的應當增加的財產沒有增加,使債權人的債權到時會因此不能得到全部清償,即有消滅或者喪失的現實危險,進而對債權人的債權也就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所謂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債務人已經構成對債權人的遲延履行,因怠於行使自己對第三人的權利,就會造成自己無力清償自己的債務,債權人因債務人的行為而使自己的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即債權人有保全債權的必要。因此判斷是否造成對債權人的損害也要考慮債務人是否已經構成遲延。 結合稅收征管實踐,筆者認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判斷:第一,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已超過法律規定的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第二,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構成遲延履行;第三,納稅人因怠於行使自己對次債務人的權利,造成自己無力履行對稅務機關的納稅義務。 4.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通過訴訟的方式。雖然稅收關系也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作為債權方的稅務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稅收征管權的行政機關,依法享有行政職權和行政優益權,其實體地位與作為債務方的納稅人是不平等的。現代行政法治理念將稅收視為法律上的債的關系,實質上強調的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在程序權利義務上的平等,或者是通過設置納稅人的程序性權利以對抗或平衡稅務機關實體上的權力。因此,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怠於履行納稅義務或偷逃稅行為,有依法獨立行使稅收保全、強制執行以及行政處罰的權力,新《稅收征管法》甚至將稅務機關強制執行權擴大到行政處罰的內容(第88條)。那麼,稅務機關能否通過其自身的強制執行手段來獨立行使代位權?根據《合同法》第73條之規定:「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表明立法意圖傾向於以訴訟方式來行使代位權的問題;解釋一第14、15、16條有關訴訟當事人、案件管轄問題的規定,也清楚地表明了《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只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因此,筆者認為,在立法沒有作出明確的擴張解釋以前,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只能通過訴訟方式。 5.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結果應當直接歸屬於稅務機關。在傳統民法理論中,代位權行使的結果歸屬於債務人,加入債務人總體財產中,所有債權人均可從中受償,這意味著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得優先受償。對此,最高院司法解釋已明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可以直接要求次債務人向其償還債務,其他債權人無權要求次債務人償還,即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優先受償。因此,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直接後果應當是用納稅人的到期債權清償應納稅款。在稅法領域,法律本來就賦予稅收優先受償的地位。新《稅收征管法》第45條明確規定,稅收優於無擔保債權,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於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執行。據此,筆者認為,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享有比其他債權優先受償的地位。

❸ 稅收代位權具體內容是什麼

因法定情形被要求代收代繳稅款的單位享有的向納稅人收繳稅款的權利

❹ 稅收代位權以債權為限,算滯納金嗎

您好。
個人認為,稅收代位權的行使包括稅收滯納金。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稅收優先權包括滯納金問題的批復 》 (國稅函〔2008〕1084號 ) 明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立法精神,稅款滯納金與罰款兩者在徵收和繳納時順序不同,稅款滯納金在征繳時視同稅款管理,稅收強制執行、出境清稅、稅款追征、復議前置條件等相關條款都明確規定滯納金隨稅款同時繳納。稅收優先權等情形也適用這一法律精神,《稅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稅收優先權執行時包括稅款及其滯納金。
參照國家稅務總局的上述解釋,滯納金隨稅款同時繳納,視同稅款管理,稅收代位權的行使應包括稅收滯納金。

❺ 什麼是稅收代位權

另外,在代位權的訴訟管轄上,《解釋》第l4條規定了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在稅收代位權訴訟中,基於原告即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債務人的住所地並不一定在同一地方,從行政效率的角度出發,讓稅務機關到其所在地以外行使稅收代位權是不現實的。為此,法律不妨規定稅收代位權由稅務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與此同時,在確定級別管轄時,可以考慮由參與訴訟的稅務機關同級的人民法院管轄,這樣將有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按照《解釋》第l7條規定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但是,在稅收代位權訴訟中,基於債權人即稅務機關的特殊性,當稅務機關請求人民法院對納稅人的債權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時,人民法院可以對其豁免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
(二)代位權行使的限制
稅收代位權的行使不僅關繫到稅務機關與納稅人,還關繫到納稅人與其債權人的關系,還涉及到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秩序。因此,稅收代位權的行使應當遵循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的原則,並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而不能濫用權利。鑒於此,稅務機關的代位訴訟請求應當受到以下限制。
1.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范圍應以達到保全稅款的程度為限。根據傳統民法債法理論,如果應代位行使的債權人權利的財產價值,超過債權保全的程度時,就應該在必要的限度內,分割債務人權利來行使。但對於不能分割的,可以行使全部的權利。這表明稅務機關在行使代位權時,行使的范圍不得超過保全稅款的程度。如果超過保全稅款的程度,應當分割行使納稅人的權利。只有在不能分割行使時,才能行使全部權利,並應將超出部分價值歸還於納稅人。
2.稅務機關代位請求的標的額以納稅人對其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數額為限。根據《解釋》第2l條規定:「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數額超過債務人所負債務額,或者超過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所負債務額的,對超過部分不予支持。」這表明稅務機關在行使代位權時,請求的范圍不得超過納稅人對其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數額。
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效力分析
(一)稅收代位權訴訟的利益歸屬
按傳統民法理論,債權人對代位權訴訟之利益既不能直接受償,亦不享有優先受償權。但《解釋》第20條規定「經人民法院審理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解釋》突破了傳統民法的規定,有利於鼓勵債權人積極維護債權和實現訴訟的經濟效益。這一規定對稅收代位權訴訟仍有現實意義。因此,稅務機關對行使代位權所獲得的財產,就納稅人欠繳稅款部分應有直接受償的權利。
從另一層面而言,與普通之債相比,稅收作為一種公法之債,具有優先性。新修訂《稅收征管法》第45條明確了在稅收與其他債權發生沖突時,稅收債權優先於無擔保債權。因此稅務機關提起稅收代位權訴訟之後,對行使代位權所獲得的財產具有法定的優先受償權。納稅人的債務人應當直接向稅務機關履行清償義務。
(二)對當事人各方的效力
1.對稅務機關的效力。在稅收法律關系中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後,享有直接受領權和優先受償權。同時,稅收機關在行使代位權時,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如果違反義務給納稅人造成損害的,稅務機關應承擔賠償責任。
2.對納稅人的效力。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分析。首先,在稅收代位權訴訟中,納稅人有權對稅收債權提出異議。如納稅人對稅收債權合法性或期限問題提出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即作出稅收代位權不成立的判決。但是,納稅人對債權合法性及期限並無異議,僅對債權數額提出異議的,稅收代位權訴訟應繼續進行。其次,納稅人的債務人向稅務機關履行清償義務後,納稅人與稅務機關及納稅人的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第三,稅務機關提起代位權訴訟後,納稅人不得再對自已的債權行使處分權,如免除、拋棄等。否則,稅收代位權就失去了意義。最後,按新《稅收征管法=》第5O條規定,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行使代位權,不免除欠繳納稅的納稅人尚未履行的納稅義務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另外,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納稅人負擔。
3.對納稅人的債務人的效力。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勝訴後,納稅人的債務人應當直接向稅務機關清償債務,並就已向稅務機關清償的部分不再向納稅人清償。另外,凡第三人得對抗納稅人的一切抗辯,如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時效方面的抗辯權等,均可對抗稅務機關。

❻ 稅收代位權的性質

稅收代位權制度源自民法債法上的代位權制度,因此,探討稅收代位權的性質也必須從考察民法債法上的代位權的性質入手。在民法債法上,代位權是直接以債權人的名義行使的,這與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的代理不同。代位權是為了債權的保全,而由債權人代替債務人行使其權利,不是扣押債務人的權利或就其收取的財產有優先受清償的權利,因此是實體法上的權利,而不是訴訟法上的權利。代位權也不是債權人對債務人和第三人的請求權。它是在債權中包含的、除請求權以外的權能。這種權能又被稱為保全權能。也有學者認為,債權人代位權是債權的從權利,是一種以行使他人權利為內容的管理權。
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是使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但此種變更是基於債務人權利的結果,與民法固有的權利人憑單方的行為發生法律效果的形成權也不相同。因此,有學者認為代位權是從屬於債權的一種特別權利,屬廣義的形成權。代位權和同屬債的保全制度的撤銷權也不相同,代位權是法律對債務人的消極行為給予的限制,而撤銷權是法律對債務人積極行使其權利的行為給予的限制。我們認為要將代位權界定為某一種特定的權利似乎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可以把它界定為一種綜合性的權利,這樣既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代位權的性質,又便於進行相關的具體制度設計。我們認為代位權是從屬於債權的一項特殊的權利,它兼具管理權、請求權和保全權能的特徵。因其具備管理權的特徵,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時,應負有善良管理者的注意義務;因其具有請求權的特徵,在有些情況下,債權人可直接要求債務人的次債務人直接向其履行義務;因其具有保全權能的特徵,它可在擔保制度和民事責任制度以外給債權人的債權提供保全,使其債權最終能夠得到實現。以上對民事債權代位權性質的探討,同樣適用於對稅收代位權性質的界定。
前面已述及,稅收是一種公法之債,它應該具備私法之債的一般特徵,應僅約束納稅人和稅務機關,而不應及於其他民事主體。但納稅人的行為影響到國家稅收債權的實現時,稅法便擴展了稅收之債的效力,設立了稅收代位權制度,因此,和民事債權代位權一樣,稅收代位權也是從屬於稅收債權的一種特別權力,它同樣具備管理權、請求權和保全權能的特徵。因其具備管理權的特徵,稅務機關在行使稅收代位權時,應負注意義務,由於稅務機關這一主體的特殊性,這一注意義務就顯得格外重要;因其具備請求權的特徵,稅務機關應有權要求納稅人的債務人直接向其履行義務;因其具備保全權能的特徵,當納稅擔保、稅收保全措施和強制執行措施等制度無法保證納稅義務實現的時候,稅收代位權制度就可以保證納稅義務的實現,使稅收債權能得到最終實現。須注意的是,稅收畢竟是一種公法之債,和私法之債相比有其特殊性,稅收代位權也是如此,這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中會體現出來。而稅收代位權又是從屬於稅收之債的一種特殊的權力,具有強烈的債權屬性,這就與稅務機關行使的其他稅收行政權力,如採取稅收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的權力有所不同。同時,稅收代位權與稅收撤銷權也不同,稅收代位權針對的是納稅人消極不行使其權利的狀況,而稅收撤銷權針對的是納稅人積極處分其財產導致其責任財產減少的情形。

❼ 在什麼情況下稅務機關可以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五十條規定:

一、適用代位權、撤銷權的前提是納稅人欠繳稅款,即納稅人在納稅期限屆滿時仍未繳納應納稅款。

二、欠繳稅款的納稅人因怠於行使到期債權,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稅務機關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行使代位權。可見,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需具備下列條件:

1、需納稅人對第三人享有債權,且納稅人對第三人的債權已到期(不包括非專屬於納稅人本身的債權)。

2、需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即納稅人應當收取債權,且能夠收取而不收取,也就是說納稅人消極地減少其責任財產。

3、需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債權,且已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即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導致其償還債務能力的減弱,並達到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程度。

三、欠繳稅款的納稅人因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而受讓人知道該情形,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稅務機關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4條的規定行使撤銷權。

(7)稅收代位權期限擴展閱讀:

行使撤銷權有下列三種情形:

1、納稅人放棄到期債權,即納稅人對屬於自己的到期債權予以拋棄、免除。

2、納稅人無償轉讓財產,即納稅人以贈與等形式處分自己的財產。

3、納稅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而受讓人知道該情形。

在這種情形下,納稅人轉讓財產的行為雖然是有償的,但由於轉讓價格畸低,明顯詐害了債權;同時,受讓人即第三人必須明知納稅人有該情形,即納稅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轉讓財產的價值與價款懸殊,顯失公平,故意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而在上述第一、第二兩種情形下,則不論第三人的主觀動機如何,稅務機關均可行使撤銷權。另外,納稅人有上述情形之一時,必須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即納稅人的行為已影響到其對欠繳稅款的繳納,稅務機關方可行使撤銷權。

❽ 稅收代位權的方式與限制

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方式與限制
(一)行使的方式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代位權的行使方式有兩種,即裁判方式和徑行方式。根據《稅收征管法》第50條規定,稅務機關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行使代位權。《合同法》第73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已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這表明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只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行使,而不是由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直接實現。有學者認為,為使稅務機關有效行使代位權和充分保障國家稅收收入,法律應賦予稅務機關可以採用直接行使方式行使代位權的權利。誠然,稅務機關直接行使代位權,會大大加強稅務機關清繳欠稅的力度,提高稅收征管效率,也可以減少司法工作量。但由稅務機關直接行使代位權容易導致權利的濫用,法律不能犧牲公正而偏面地追求效率;另一方面,由於被告並非稅務機關的管理相對人,其與稅務機關處於平等法律地位,而且稅收代位權涉及到稅務機關、納稅人、納稅人的債務人三方面的關系,如果稅務機關直接行使代位權將可能會破壞司法秩序的穩定。基於以上原因,稅務機關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行使代位權。
另外,在代位權的訴訟管轄上,《解釋》第l4條規定了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在稅收代位權訴訟中,基於原告即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債務人的住所地並不一定在同一地方,從行政效率的角度出發,讓稅務機關到其所在地以外行使稅收代位權是不現實的。為此,法律不妨規定稅收代位權由稅務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與此同時,在確定級別管轄時,可以考慮由參與訴訟的稅務機關同級的人民法院管轄,這樣將有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按照《解釋》第l7條規定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但是,在稅收代位權訴訟中,基於債權人即稅務機關的特殊性,當稅務機關請求人民法院對納稅人的債權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時,人民法院可以對其豁免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
(二)代位權行使的限制
稅收代位權的行使不僅關繫到稅務機關與納稅人,還關繫到納稅人與其債權人的關系,還涉及到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秩序。因此,稅收代位權的行使應當遵循公平合理、誠實信用的原則,並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而不能濫用權利。鑒於此,稅務機關的代位訴訟請求應當受到以下限制。
1.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范圍應以達到保全稅款的程度為限。根據傳統民法債法理論,如果應代位行使的債權人權利的財產價值,超過債權保全的程度時,就應該在必要的限度內,分割債務人權利來行使。但對於不能分割的,可以行使全部的權利。這表明稅務機關在行使代位權時,行使的范圍不得超過保全稅款的程度。如果超過保全稅款的程度,應當分割行使納稅人的權利。只有在不能分割行使時,才能行使全部權利,並應將超出部分價值歸還於納稅人。
2.稅務機關代位請求的標的額以納稅人對其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數額為限。根據《解釋》第2l條規定:「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數額超過債務人所負債務額,或者超過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所負債務額的,對超過部分不予支持。」 這表明稅務機關在行使代位權時,請求的范圍不得超過納稅人對其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數額。

❾ 稅收代位權的行使要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該債務人自身的除外。」根據這一規定,代位權作為民法中債的保全履行措施之一,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屬於自己的權利而害及債務人的利益的實現時,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為保全其債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屬於債權人權利的實體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一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代位權的行使要件,對於法官在審判實踐中正確處理代位權訴訟,保障債權人正確行使代位權具有重要意義。
《征管法》第五十條直接移用了《合同法》有關代位權的規定,為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提供了法律依據。對此,有的學者認為,代位權是一種債權的權能,屬於民法債權的范疇,它僅適用於民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而稅收關系中的債務屬於公法上的債務,原則上不應適用代位權的規定。在納稅人拖欠稅款的情況下,稅務機關代表國家享有優先權,可優先於普通債權人接受消償。另外,作為行政機關的稅務機關依法享有採取罰款、沒收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制裁的權力,這些足以有效地保障其債權的實現,沒有必要規定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納稅人對其稅收債務,應以其全部財產包括其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作為責任財產而為一般擔保。如果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對次債務人享有的權利,作為稅收債權人的稅務機關為確保稅款的徵收,可以代位納稅人行使該項權利。具體而言,代位權的行使主要包括如下要件:
(一)納稅人欠繳稅款
根據《合同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代位權的行使必須基於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在稅收法律關系中,納稅人作為一方主體,只要發生了稅法規定的行為或事實,就必須依照稅法規定,以其全部責任財產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此時,作為債權人的代表國家行使稅收債權的稅務機關與作為債務人的納稅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且不存在無效或可撤銷之因素。納稅人未繳或少繳應納稅款即構成欠繳稅款。
(二)納稅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
首先,納稅人應履行之稅收債務已經到期。這意味著納稅人不僅應當對次債務人享有債權,而且次債權已經到期。無此條件,稅務機關就不能行使代位權。其次,納稅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何謂怠於行使?一種觀點認為,怠於行使是指應當行使而且能夠行使權利卻不予行使,其表現主要是根本不行使權利或遲誕行使權利。根據相關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怠於行使是指納稅人能夠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主張權利,但一直未主張權利。這種規定雖然為代位權的行使劃定了一個較為寬松的客觀標准,但卻未對納稅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的各種情況予以充分考慮,致使債權相對性動輒得以突破而使納稅人的利益受損。在放寬代位權行使要件的同時,亦應為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設置一定的程序性義務,如債務機關應對債務人進行履行債務的催告等。應當指出的是,嚴格意義上的怠於行使,還必須要求納稅人及時行使權利,納稅人在債權到期後不及時採取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向債務人主張到期債權,也當然構成怠於行使權利。所以,權利行使的及時性也是判斷是否構成怠於行使的重要條件。
(三)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
認定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應遵循嚴格的標准。盡管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必須如數征繳,但這並不意味著稅務機關可以任意突破債務的相對性規則而行使代位權,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次債務人的權益。在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尚未到期之前,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並非必然減少其責任財產。如果稅務機關認為這種行為會使其稅款面臨不能如數征繳的危險,則是出於對這種行為和結果的一種推測。在此情況下,如果允許稅務機關在納稅期限到來之前認定納稅人到期不能如數繳納稅款而行使代位權,實際上改變了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履行期限,剝奪了納稅人的期限利益,有損於納稅人的正當權利。因此,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結果必須同以上兩個要件結合起來,即只有在納稅人應繳稅款已經到期且納稅人怠於行使的情況下,才能判斷納稅人的該行為是否有害於國家稅收。
(四)代位權的客體必須適當
所謂代位權的客體,是指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對象,也就是稅務機關的代位權應針對債務人的哪些債權行使。根據<解釋>第十三條的規定,債權人可就債務人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行使代位權。這一規定實際上將以一般財產為給付內容的債權排除在代位權客體之外。之所以作出這一解釋,一方面是由於代位權是<合同法>新設定的制度,沒有實踐經驗可以借鑒;另一方面,也可以簡化審判程序。但在實踐中,這一規定導致大量債權不能得到代位權制度的保障.使得設立這一制度的初衷難以實現。稅收債務一般表現為金錢債務,如果將納稅人以一般財產為給付內容的債權的代位之訴一概拒之於審判程序之外,將會導致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稅收代位權的客體不應僅局限於以金錢為給付內容的債權,而且應包含以一般財產為給付內容的債權。將稅收代位權客體適當擴大化,將有利於這一制度在實踐中的貫徹實施。
總之,稅收代位權乃隸屬於公法范疇的稅法對私權的一項新型的制度性規定,體現了公法與私法相互融合的趨勢。對於這一問題,仍應從公法的角度予以考慮。盡管稅收代位權移植於<合同法>中有關代位權的規定,由於這兩種權利權能性質的不同,實踐中應對稅收代位權的行使要件予以特殊考慮,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稅收代位權及時徵收稅款,確保國家稅收的立法初衷。

❿ 稅收代位權與稅收撤消權

稅收代位權,是指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而對國家稅收即稅收債權造成損害時,由稅務機關以自己的名義代替納稅人行使其債權的權力。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修訂的《稅收征管法》在《合同法》規定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稅法的規定,規定了稅收代位權制度。這一制度的引進,在我國稅法上進一步明確了稅收的公法之債的屬性,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稅收撤銷權,是指稅務機關對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濫用財產處分權而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行為,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修訂的《稅收征管法》規定了稅收撤銷權制度。這一制度的規定在我國稅法上進一步確立了稅收的公法之債的屬性,揭示了稅法與民法債法的密切關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閱讀全文

與稅收代位權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