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律,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算要約失效嗎
要約所確定的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的,要約失效。版
但如果承諾人在承諾期許可權內作出承諾,本應在期限內到達要約人,由於其他原因導致承諾到達時超過承諾期限的,為有效要承諾,除非要約人及時通知承諾人承諾已經失效。
《合同法》第二十九條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Ⅱ 承諾書的有效期是多長
有效期為二年。但如果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在15年向債務人索要過欠款,那麼從索要這一天開始,訴訟有效期又可延長二年。
Ⅲ 受要約人拒絕要約後,在承諾期限內又表示同意的應視為( )。
B. 發出新的要約
Ⅳ 承諾期限怎麼確定
承諾期限完成承諾的有效期間。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間內進行,所謂「有回效期間」,一般是指:答
(1)要約定有答復期限的,規定的期限內均為有效期間;
(2)要約未定有答復期限的,通常認為在合理的時間(包括信件、電報往返時間和當事人考慮所必須的時間)內即為有效期間。
承諾的期限是受要約人有權對要約產以承諾,並將要約通知送達要約人的期限。承諾的期限也就是要約的有效期限。
Ⅳ 承諾的方式有哪幾種,逾期承諾的情形有哪些
一、承諾的方式有哪幾種
承諾方式是指受要約人將其承諾的意思表示傳達給要約人所採用的方式。對一項要約作出承諾即可使合同成立,因此承諾以何種方式作出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般說來,法律並不對承諾必須採取的方式作規定,而只是一般規定承諾應當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
(一)明示的方法。
一般說來,如果法律或要約中沒有規定必須以書面形式表示承諾,當事人就可以口頭形式表示承諾。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中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
(二)默示的方法。
要約人盡管沒有通過書面或者口頭方式明確表達其意思,但是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和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諾。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61條規定:「依習慣或依其事件之性質,承諾無需通知者,在相當時期內,有可認為承諾之事實時,其契約為成立。前項規定,於要約人要約當時預先聲明承諾無需通知者,准用之。」
(三)以行為承諾。
如果要約人對承諾方式沒有特定要求,承諾可以明確表示,也可由受要約人的行為來推斷。所謂的行為通常是指履行的行為,比如預付價款、裝運貨物或在工地上開始工作等。如甲寫信向乙借款,乙未寫回信但直接將借款寄來。
此外,如果要約人在要約中規定承諾需用特定方式的,承諾人作出承諾時,必須符合要約人規定的承諾方式。即使是這種要求的方式在一般人看來是很特別的,只要不為法律所禁止或者不屬於在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受要約人都必須遵守。例如,要約人限定承諾應以電報回答,則受要約人縱以書面回答,不生承諾的效力。但如果要約人僅僅是希望以電報回復,受要約人則不必一定用電報回答。
二、逾期承諾的情形有哪些
(一)因客觀原因導致的逾期承諾
因客觀原因導致的逾期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出現超過承諾期限的情況。通常情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具體的交易習慣來認定。這里所說的其他原因是受要約人預料之外的原因,也即受要約人對該事由的發生無主觀上的過錯。
在上述情況下,受要約人並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承諾已經逾期,其作為善意的一方,可能還在為合同的履行作準備,如果一概將這種逾期承諾認定為無效,可能會給其帶來較大的損失。而如果一概將這種逾期承諾認定為有效,可能會對要約人產生不利。為了平衡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的利益,鑒於要約人清楚地知曉所發生的一切,《合同法》規定,如果要約人不願接受該承諾的約束應承擔通知的義務,否則,該承諾有效。即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二)因主觀原因導致的逾期承諾
因主觀原因導致的逾期承諾是指受要約人知道或者應該知道其承諾會逾期的承諾,即此種逾期是由受要約人的主觀過錯造成的。它有兩種情況:
1、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該承諾到達要約人時也超過了承諾期限;
2、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但是在通常情況下該承諾就不可能在承諾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因主觀原因導致的逾期承諾到達受要約人時就已經超出了承諾期限,影響到要約人所希望從合同中應取得的期限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盡管要約人收到了承諾,為了保護要約人的利益,也不能因此認定該承諾當然有效,從而對要約人產生拘束力。
這時,要約人有權決定該承諾的效力:要約人可以通過及時通知受要約人的方式承認該承諾有效;也可以不對該承諾作任何的意思表示,在這種情況下,該承諾不產生效力,而成為新要約,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新的要約法律關系。
Ⅵ 承諾書有效期多長時間
承諾的期限依據要約分為兩種情況:
一、約定有承諾期限或者要約有效期的:
《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第1款明確規定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要約中明確規定了承諾期限或者要約的有效期的,受要約人應當遵守該期限。明確規定承諾期限的,則在該期限內,受要約人的承諾應當到達要約人始為有效。
要約有效期,應當視為承諾期間,但一般的,在要約的有效期內作出承諾的,該承諾應當為有效。而非以到達要約人為要求。承諾期限可以是一定時間,也可以確定為到某日為終止。
要約以信件或者電報作出的,承諾期限自信件載明的日期或者電報交發之日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話、傳真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二、未約定承諾期限或者要約有效期的:
《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第2款規定,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確定該合理的期間,應當考慮如下因素:
一是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合理的在途時間;
二是受要約人了解要約並作出承諾決定的時間;
三是受要約人向要約人發出承諾所需要的在途期間。
(6)承諾期限內擴展閱讀:
受要約人在要約限定的承諾期限之後,向要約人發出承諾的,為逾期承諾。逾期承諾因為其作出的時間晚於要約確定的承諾期限,所以不能作為有效的承諾,其對要約人沒有法律拘束力。
但因為該種承諾只是時間上有欠缺,根據《合同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要約人在接到該種承諾時,如果及時通知承諾人承認該承諾有效的,合同成立。如果要約人接到逾期承諾後未通知承諾人該承諾有效的,則只能作為新的要約,而不發生承諾的效力。
承諾在承諾期限內發出,因在途期間的耽誤,在承諾期限之後到達要約人的,為承諾遲到。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Ⅶ 承諾期限從何時開始計算依據是什麼
《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承諾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到達:
(一)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
第二十四條要約以信件或者電報作出的,承諾期限自信件載明的日期或者電報交
發之日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
話、傳真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Ⅷ 承諾的條件有哪些,延遲承諾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一、承諾的條件有哪些
一項承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產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後果。依合同法的一般理論,承諾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和承諾都是相對人的行為,要約只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有拘束力,因此,只有受要約人才有承諾的能力。受要約人的承諾,可以由其本人或其代理人作出,無行為能力人由其監護人作出。其他人作出的承諾的意思表示,不產生合同成立的法律效果,但可以視為一項要約。
(2)承諾必須向要約人作出。承諾是對要約的同意,只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有拘束力。對要約人以外的人作出的承諾,合同不能成立。向要約人的代理人進行承諾,與向要約人本人承諾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3)承諾的內容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承諾是受要約人願意按照要約的全部內容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所以,承諾欲取得成立合同的法律效果,就必須在內容上與要約的內容一致,舍此便不能成立合同。如果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變更的,便不構成承諾,而應視為對原要約的拒絕而作出的一項新的要約,或稱反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在實務中,一項合同的成立,往往要經過要約、反要約、再反要約,直至承諾這樣幾番討價還價的過程,而要約人與受要約人的地位也隨之而數次相互顛倒。
(4)承諾應在要約有效期內作出。承諾的這一要件,依要約是否定有承諾期限分為兩種情況:定有承諾期限的要約,承諾須於期限內作出方為有效承諾;未定有承諾期限的要約,如屬口頭要約,承諾須由受要約人立即作出才為有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如是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則應由受要約人在合理期限內作出承諾。有效期間經過後作出的承諾,稱為遲到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但受要約人在要約有效期間內所作承諾,依通常情形可於有效期內到達要約人而遲到者,稱為未遲發而遲到的承諾。對這種承諾,要約人應負對承諾人發遲到通知的義務。要約人及時發出遲到通知後,該遲到的承諾不生承諾效力,即不能成立合同。如要約人怠於發遲到通知,該遲到的承諾應視為未遲到的承諾,具有承諾的效力,即能成立合同。
二、延遲承諾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承諾本應在承諾期限內作出,超過有效的承諾期限,要約已經失效,對於失效的要約發出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如德國民法典第150條、日本民法典第523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60條均規定,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有的國家規定,如果要約人慾使該承諾生效,則應當立即通知受要約人。如義大利民法典第1326條第3款規定:即使承諾遲延,要約人亦可以保留遲延承諾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發出通知為限。這樣規定的結果與德國、日本以及台灣地區的規定是一樣的。遲延的承諾視為新要約,立即發出通知等於是對此新要約的承諾。
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英美法也有同樣的原則。但是,英美法的要約通常是虛盤,其有效期常常採用合理期限進行推定。如果承諾明顯地遲發了,明顯地超過了合理期限,當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許多承諾難於判斷是否在合理期間發出的。判例法認為,如果受要約人有根據認為其承諾是在合理期間內發出的,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要約人應當接受這個承諾。如果根據他的理由斷定這個承諾已經逾期,不願承認這個承諾,他就必須把這個意思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否則承諾有效、合同成立。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第1款的規定與義大利的規定相仿: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發價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將此種意見通知被發價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9條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逾期承諾仍應具有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毫不延遲地告知受要約人該承諾具有效力或就該承諾的效力發出通知。通則的解釋是,逾期承諾通常無效,本條中此項的規定與《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的規定一致。如果要約人接受逾期承諾,則在一項逾期的承諾送達要約人時,而不是在要約人通知受要約人其認為該逾期承諾有效時,合同視為成立。並舉例說明:甲指定3月31日為承諾其要約的最後期限。乙的承諾於4月3日送達甲。甲仍然對該合同有興趣,願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諾,並且立即通知了乙。雖然該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達乙,但合同於4月3日成立---以上答案由家律網整理提供
Ⅸ 承諾期限是如何計算啊
從郵戳日期起算,這個叫「mail box」規則。最後一天是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