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已滅絕的植物和滅絕時間
植物:
羊耳蒜:森林採伐造成本蘭科植物絕滅。
沼澤蘭:濕地開發造成本蘭科植物絕滅。
石唇蘭:園藝採集造成本蘭科植物絕滅。
明黨參、綬草:葯材採挖造成這兩種野生植物的絕滅
工蕨 、雷尼蕨 、古蕨 、褐蕨 、種子蕨 、海倫娜橄欖
萊尼蕨,滅絕於約四億年前後
雖然有些時間或者地點什麼的缺了。但是也就這樣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時間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存在背景有自外於物質存在邊界的證明,也即是其存在本質性的證明。這也造成這樣的存在狀態:除電磁輻射外物質與能量總是以相互伴生的面目出現。而且由於物質不能脫離能量存在的規定性使這種依存關系表現得極為明顯,常使人將兩者看作是相互平等且相互作用的物理對象。空間和物質的關系可由空間和能量、能量和物質的邏輯從屬關系獲得解釋,顯然物質不可以獨立於空間存在,空間可以獨立於物質存在。 總而言之,空間、能量、物質的依存關系可以表述為:物質和能量不能脫離空間而獨立存在,空間能夠脫離物質 和能量獨立存在;能量能夠獨立於物質,但不能獨立於空間存在;物質不能脫離空間和能量而獨立存在。所以存在獨立性與本質性在這里是內涵相同的兩個概念,它們均源於創生關系。對自然界三態存在形式的關系進行實際的考察,不難取得三態依存關系理論的有效和直接的事實證據。自然界空間不斷地轉化成能量,進而轉化成物質這種生成秩序維持著宇觀系統、微觀系統的能量支出及其結構的穩定性。光子的運動若沒有這種生成秩序作為其不向空間方向轉化的保證就不會保持穩定,存在著自動消解為空間的可能性;物質如果沒有能量增生維持著電子自旋等結構穩定的需求就會向能量方向轉化而解體。在三態轉化的過程中,空間是最為活潑的存在狀態;而物質是終態存在形式,是空間和能量運動的結果,也就是最為穩定的存在形式。對於存在形式的動態系統而言,質量和能量的守恆都是對各自形態封閉層級上穩定性的一種表述,超出這種封閉的系統,意味著能量和物質都不會守恆——質量有可以觀測到的增加,能量則處於一種動態的轉化過程中。空間和物質相互關系在這里提供了的能量和物質質量的定義,它是以空間為背景或計量起點的空間聚集量的同意語。可以說由此我們得出的能量和質量概 念是絕對能量和絕對質量的概念。 對於三種的存在狀態而言,主要有三個可以描述的特徵:①連續性:指空間域內任選點間均可以找到不超出該域的路徑相連通的特性。②均勻性:指自然存在空間的存在特徵處處相同。③簡潔性:指存在形式具有單一的、有效的和直接的特性。如果定義理想性的含義為:指稱對象的存在和作用具有最高形式的均勻性、連續性、簡潔性特徵。那麼,以存在狀態來說,空間是最理想的形式,能量次之,物質再次之。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從空間到物質的每一次異化所提供的新的存在形式都是在原有存在形式上的疊加,因而也就是存在形式的復雜化,連續性以及均勻性都向遠
㈢ 常見金屬元素開采年限
計算的結果非常驚人,從2000年算起,最常用礦物資源的大致情況如下:
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4類:鉑族金屬(0年,因我國沒有獨立的鉑族金屬礦,該資源完全依賴進口);金礦,(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銻礦(8年);飾面石材(8年);螢石礦(9年);鉻鐵礦(14年);原油(15年);鉛礦(16年);錳礦(16年,這是按國外數據,我國數據為79年);銀礦(17年,若不考慮「伴生礦」,那麼靜態指標為12年);滑石(18年,為年開采390萬噸;若174萬噸年產,則為42年);鋅礦(19年);石墨(19年);錫礦(20年)。
20-5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8類:硼礦(21年);石膏礦(21年,這是按照國際上的數據,按國內數據為224年);銅礦(29年);鎳礦(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氣(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鉬礦(48年)。
50-1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0類:鎢礦(51年);高嶺土(53年);玻璃硅質原料(57年);鍶礦(66年);硫礦(67年);金剛石(67年,這其實沒有意義,中國金剛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鈦鐵砂(70年);鐵礦(81年);鈷礦(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4類:硅灰石(127年);鋁土礦(141年);菱鎂礦(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3類:磷礦(216年);膨潤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5類:耐火粘土(321年);鉀鹽(345年);稀土礦(380年);芒硝(2205年);鈉鹽礦(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多種礦物資源的耗竭,已經只有數十年和百餘年光景,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數百年乃至千年之遠。目前的常用礦物,只有2種的使用年限超過了「千秋」,還沒有一種能夠達到「萬代」。為了改革以來的20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中華民族已經喪失了千秋萬代。
在「地球村」的時代,中國或許還可以獲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礦產資源?
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幻。世界的礦物資源情況,也絕不可樂。就世界范圍的礦藏的「靜態指標」情況,我的計算如下:
50年內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金剛石(6年);鉛(10年);銀(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鋅(22年);石墨(22年);銻(24年);硫(24年);銅(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鉬(42年);錫(44年);鎳(46年)。50-1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天然氣(64年);鎢(64年);磷(79年);鈦(95年);錳(97年)。100-2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鈾(110年);石棉(126年);鐵(150年)鈷(166年);鋁(192年)。200-3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鉑族金屬(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國還可開采19年);膨潤土(216年);煤炭(226年);釩(233年);鋰(242年);鉻(257年)。還可以開采300年以上有:鉀鹽(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嶺土(519年);稀土金屬(1265年);天然鹼(2189年)。
這樣一來,我們便真的可以「大吃一驚」了。從20世紀末算起,上述全球39種重要的礦產資源靜態儲量的耗竭,竟也是這樣「近在眼前」!從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內走向耗竭的就有16種。
1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16+5=21種。
2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1+5=26種。
㈣ 礦床的時間分布
1.中國最古老的礦床
根據目前的資料,中國最古老的礦床是產在冀東遷安市的古太古代曹庄岩組中的杏山、腦峪門、黃柏峪等一些中小型(或礦點)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床,其中以杏山鐵礦床的規模較大,為中型礦床(鐵礦石儲量5146萬噸)。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層常與斜長角閃岩、鉻雲母石英岩、矽線斜長片麻岩、鐵英岩共同產出,變質作用為高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原岩建造為鈣硅酸鹽-基性-泥砂質-硅鐵質沉積建造,常以大小不等的包體分布在早期英雲閃長岩和新太古代的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內,分布零星(見圖1-11)。鐵礦石為貧礦,條帶狀、條紋條帶狀構造,中粗粒結構,主要礦物為磁鐵礦、石英、鎂鐵閃石,次要礦物有陽起石、普通角閃石,磁鐵礦的δ18O‰變化較窄,從5.08到6.50(錢祥麟等,1985)。與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層共同產出的斜長角閃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3500Ma(Jahn B.M.et al.,1987),鉻雲母石英岩中鋯石U-Pb年齡大於3600Ma,因而黃柏峪、杏山等鐵礦床的形成時代大於或等於3500Ma,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礦床,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礦床。其形成環境為大陸邊緣相對穩定的火山沉積盆地。
2.中國前寒武紀各類礦床大規模成礦作用時代
在本書中所指的大規模成礦作用是指至少有1個特大型或1個超大型礦床或有一定的分布范圍並至少有3個以上的大型礦床。按此標准,在我國大規模成礦作用最早在中太古代(3.2~2.8Ga),但礦種單一,僅為鐵礦,而且是條帶狀鐵建造型鐵礦床。在此期間在冀東、密雲、遼北、阜平、內蒙古等地形成了一批鐵礦床,如冀東遷安的水廠、孟家溝、宮店子、大石河等礦床,構成遷安鐵礦區;北京密雲的馮家峪、密北、密南、沙廠、馬圈子等礦床;遼北的羅卜坎、小萊河、傲牛等等礦床;冀西阜平的僧官、黃石口、東庄等礦床;內蒙古壕賴溝等礦床。但除冀東水廠鐵礦床為超大型礦床(儲量9.02億噸)、冀東遷安大石河和密雲的馮家峪、密北、密南鐵礦床為特大型礦床外,多數均為中小型礦床,甚至礦點。該類鐵礦床的地層分別為遷西岩群、渾南岩群、密雲岩群、阜平岩群等。以冀東遷安鐵礦區為例:條帶狀鐵建造常與二輝斜長麻粒岩、(石榴)黑雲紫蘇斜長片麻岩等岩層構成互層帶。在鐵礦層的上部出現矽線石榴斜長片麻岩、菫青石榴斜長片麻岩等,為富含鋁的岩石。礦體或礦層常被後期的太古宙TTG岩系、花崗岩和偉晶岩穿切交代,甚至成殘留體。其原岩建造為基性火山岩—中酸性雜砂岩—泥沙質—硅鐵質沉積建造。鐵礦石為貧礦,中粗粒結構,條紋條帶狀-條帶狀-片麻狀結構,礦物成分有磁鐵礦、石英、紫蘇輝石、透輝石,次要礦物有角閃石、黑雲母、石榴子石等。礦體為層狀、似層狀及大的構造透鏡體,常構成同斜褶皺。該類鐵礦床形成於大陸邊緣火山沉積盆地,中淺—半深水環境,為遠源火山沉積。
(1)新太古代
新太古代(2800~2500Ma)是中國大陸十分重要的大規模成礦作用時期,其間不僅沉積了大量的鐵礦床,同時也形成了一些大型、特大型、超大型的石墨礦床、金礦床和銅鋅礦床。新太古代是中國綠岩帶的主要形成時期,遼寧鞍山—本溪,冀東灤縣、遵化,山東泰山,河南登封,山西五台山等地鐵礦床多數與綠岩帶有關。在此期間形成鐵礦的儲量佔全國鐵礦總儲量的50%左右,同時形成遼寧西鞍山(鐵礦石儲量17.28億噸,以下數字均為鐵礦石儲量)、齊大山(16.4億噸)、南芬(12.89億噸)、東鞍山(12.06億噸)、胡家廟子(11.13億噸)、弓長嶺(8.69億噸)等超大型鐵礦床;冀東司家營(8.38億噸)超大型鐵礦床;山西山羊坪(7.31億噸)超大型鐵礦床;山東東平(5.3億噸)超大型鐵礦床等及一大批遼寧歪頭山、吉林板石溝、河北大賈庄、山西柏枝岩、河南許昌等大型、特大型鐵礦床。這些礦床的多數產在新太古代綠岩帶中,鐵礦床在空間上、時間上與海底火山活動關系密切。火山作用促使大量的鐵質自深部帶入海盆,一般火山活動愈強烈、延續時間愈長,則產生的鐵質愈多。在強烈的火山活動後,如有一個較為穩定和長時間的火山間歇期,是形成大礦的重要條件。如遼寧南芬、歪頭山、弓長嶺等鐵礦床的條帶狀鐵建造常與斜長角閃岩、細粒黑雲變粒岩、石榴綠泥片岩、雲母石英片岩等岩層互層,其原岩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泥沙質—硅鐵質火山—沉積建造,變質相為高綠片岩—低角閃岩相,鐵礦物主要是磁鐵礦。遼寧東、西鞍山等鐵礦床的條帶狀鐵建造下部為灰綠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為綠泥千枚岩、絹雲綠泥千枚岩;上部為灰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為絹雲千枚岩、綠泥千枚岩、黑雲石英千枚岩和變粒岩。原岩建造為基性火山岩—泥質-中酸性雜砂岩—硅鐵質建造。山西山羊坪、柏技岩等鐵礦床與基性火山岩(岩石類型為絹雲綠泥片岩、黑硬綠泥片岩、角閃片岩等)關系密切。總之,這類鐵礦床可與綠岩帶的阿爾戈馬型鐵礦相對比。大規模金礦的成礦作用也出現在新太古代,金礦床的形成主要在新太古代末期或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與綠岩帶關系密切。較具有規模的是河北遷西金廠峪特大型金礦床(儲量59.53噸)和吉林樺甸夾皮溝金礦床密集區內三道岔中型金礦床(儲量14.86噸)、板廟子中型金礦床(儲量14.28噸)和二道溝中型金礦床(儲量13.1噸)等。金礦床的賦礦圍岩為受韌性剪切作用的斜長角閃岩和角閃斜長片麻岩所形成的糜棱岩,呈石英脈型,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常與黃鐵礦等共同產出,金廠峪金礦床含金石英脈鋯石TIMS法年齡為2539±23Ma(李俊建等,2002)、二道溝金礦床含金石英脈中鋯石TIMS法年齡為2475±19Ma(沈保豐等,1998b)。該類金礦床屬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金礦床(沈保豐等,1997)。
(2)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2500~1800Ma),是中國大陸前寒武紀一次十分重要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成礦期,它不僅在華北陸塊廣泛分布,而且在揚子陸塊上也顯示出重要性。在此期間大規模成礦的除鐵和金外,還有石墨、菱鎂礦、滑石、銅、鉛鋅等。鐵礦仍是此時期大規模成礦的重要礦種,但其規模和分布范圍則遜於新太古代的鐵礦。礦床類型主要有兩類。華北陸塊山西嵐縣袁家村超大型鐵礦床(鐵礦石儲量8.945億噸)和揚子陸塊雲南新平大紅山特大型鐵銅礦床(鐵礦石儲量4.58億噸、銅儲量135萬噸)。袁家村超大型鐵礦床的含礦岩系是古元古代呂梁群袁家村組。袁家村組可再細分三個段,相應為三個礦帶。每個礦帶的底部均從變質石英砂岩起,經絹雲石英片岩、絹雲千枚岩、綠泥片岩、鐵硅質岩,到綠泥片岩而絹雲千枚岩,也就是說原岩由碎屑岩經粘土岩到化學沉積岩再到粘土岩。條帶狀鐵建造的鐵礦物,以氧化物相的赤(或鏡)鐵礦和磁鐵礦為主,有少量菱鐵礦、黑硬綠泥石和鎂鐵閃石。鐵礦床在淺海相的海灣-潟湖環境中形成,屬蘇必利爾湖型(沈保豐等,1982)。在揚子陸塊西南緣古元古代大紅山群和河口群產出特大型大紅山鐵銅礦床和大型拉拉廠銅礦床。大紅山群是一套淺—中等變質的海相火山噴發—沉積岩系,共分5個組,鐵礦體主要產在第三組紅山組中部的「次火山岩相」變鈉質熔岩(鈉長變粒岩)中,主要銅礦體則賦存在第二組曼崗河組中角閃片岩和大理岩的過渡部位。礦床形成條件較為復雜,主要是位於活動大陸邊緣的裂谷盆地,礦體沿受斷裂控制的火山機構呈有規律的分布,並在海相偏鹼性的中基性火山噴發、溢流和間歇各時期形成不同類型礦體。古元古代大規模金成礦作用主要分布在華北陸塊,礦床類型比新太古代單一的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脈型金礦較為多樣,有綠岩帶脈型金礦(如小秦嶺文峪大型金礦床),也有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細脈浸染型金礦床(如遼西排山樓大型金礦床)及淺變質碎屑岩型金礦床(如遼寧貓嶺大型金礦床)。古元古代是我國最早形成大規模銅的成礦時期,不僅在雲南大紅山與鐵礦共同產出,而且在華北陸塊南緣古元古代中條裂谷中形成我國超大型的銅礦峪銅礦床及胡家峪、篦子溝等一批中、小型銅礦床,構成銅礦床密集區。超大型銅礦峪銅礦床(銅金屬儲量267.2萬噸)賦存在古元古代絳縣群銅礦峪亞群駱駝峰組變火山-次火山岩系內。礦體容礦圍岩主要為變石英晶屑凝灰岩、變石英斑岩,其次為變石英二長斑岩。礦體呈扁平透鏡體。礦化類型早期以細脈浸染狀為主,晚期為脈狀。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等。孫大中等(1993)對變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可能為變石英晶屑凝灰岩的同名詞)獲得了2166±1MaTIMS法鋯石年齡,礦石中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108±32Ma(黃典豪等,1996),成岩和成礦年齡十分接近,在2166~2108Ma之間。礦床成因類型與裂谷拉伸作用有關,為受變質海相火山—斑岩型銅礦床。古元古代也是最早的鉛、鋅、硼、菱鎂礦、滑石的大規模成礦期,而且集中分布在華北陸塊北緣東段遼吉裂谷和中段冀北蔡家營子。遼吉古元古代裂谷是由出露厚度達萬米的古元古界遼河群和裂谷大陸動力學演化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岩漿岩組合而成。裂谷在橫向上劃分為北緣斜坡區、中央凹陷區和南緣淺台區(陳榮度等,1994)。硼礦床主要產在中央凹陷區里爾峪組含硼岩系內。含硼岩系是一套夾鎂質碳酸鹽岩的、以富鈉、鐵、硼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岩系。區內分布著翁泉溝、後仙峪、磚廟等近百個大、中、小型礦床和礦點,其中翁泉溝硼礦床屬超大型規模。超大型翁泉溝硼鐵礦床(B2O3儲量2185萬噸,Fe礦石儲量2.8億噸)產在里爾峪組變粒岩所夾蛇紋岩中,呈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層控特徵明顯。礦石工業礦物有磁鐵礦、硼鎂鐵礦、板狀硼鎂石、遂安石等。成礦物質是與海底火山活動有關的含硼流體,屬變質改造的熱水沉積礦床。在裂谷中央凹陷區、近北緣斜坡帶一側高家峪組二段和大石橋組三段的碳酸鹽岩內,分布著近百個規模不等的鉛鋅(銀)礦床,構成一個巨大的鉛鋅(銀)礦帶,其中青城子為大型鉛鋅礦床(鉛儲量73萬噸,鋅儲量34萬噸)。青城子鉛鋅礦床由13個礦體組成。東區以榛子溝層狀鉛鋅礦為代表,容礦圍岩為高家峪組條紋狀含石墨大理岩;西區以喜鵲溝脈狀鉛鋅礦為代表,容礦圍岩為大石橋組三段透閃透輝大理岩。礦區內花崗岩出露面積達1/5以上,既有古元古代遼吉花崗岩,也有印支期的黑雲母花崗岩體。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脈狀、囊狀。脈狀礦體多出現在層狀礦體上盤或受層間韌—脆性斷裂及旁側的羽毛狀裂隙所控制。層狀礦體的礦石成分比脈狀、似層狀礦體簡單,前者主要的金屬礦物為閃鋅礦,後者則為方鉛礦,屬Sedex型。菱鎂礦—滑石礦床主要分布在長達60km范圍內的遼寧海城-大石橋一帶,其中分布著海城(含王家堡子、下房身、金家堡子三個礦段)、樺子峪、青山懷、平二房、聖水寺等大型—超大型菱鎂礦床和范家堡子、水泉、楊家甸、范馬峪等大中型—超大型滑石礦床,其中海城菱鎂礦床儲量8.61億噸,為超大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菱鎂礦床;范家堡子滑石礦儲量為3808萬噸,屬超大型。菱鎂礦床主要產在裂谷西段北緣斜坡區,礦體主要賦存在大石橋組鎂質碳酸鹽岩內,其次是高家峪組鎂質碳酸鹽岩,呈層狀、具穩定層位,礦石礦物以菱鎂礦為主。礦床形成在海灣潮間帶環境,經綠片岩相-角閃岩相變質和變形作用改造,屬受變質沉積型。滑石礦的區域分布與菱鐵礦的分布范圍幾乎一致。但具有一定規模的滑石礦床大部分都出現在菱鎂礦層與白雲石大理岩的接觸帶,受變質變形作用,形成擠壓透鏡狀礦體。在冀北張北、沽源、康保、崇禮一帶分布著產在古元古代紅旗營子群中的蔡家營、蘭閻、青羊溝、阿明代、牛家營、三百頃等一批鉛鋅(銀)礦床、礦點,其中蔡家營屬特大型鉛鋅礦床(鋅金屬儲量144萬噸、鉛金屬儲量0.6萬噸)。蔡家營鉛鋅礦床賦存在古元古界紅旗營子群大同營組。容礦圍岩主要為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礦區出露岩漿岩主要為燕山期淺成、超淺成的花崗斑岩和石英斑岩脈。礦體賦存在角閃斜長變粒岩中,呈隱伏—半隱伏狀產出。據原地勘資料,礦床由一系列規則至不規則脈狀、透鏡狀和囊狀礦體組成,我們推測,礦體可能是由一系列似層狀、透鏡狀和囊狀礦體組成。礦石可劃分為兩種自然類型,即分布在東部的綠泥石—閃鋅礦型和西部的絹雲母-多金屬型。礦床屬VHMS型。古元古代亦是我國出現大規模石墨礦床的集中成礦期。在佳木斯微陸塊、華北陸塊等地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石墨礦床,如柳毛(晶質石墨儲量2954萬噸、超大型)、南墅(晶質石墨儲量393.4萬噸、特大型)、黃土窯(晶質石墨儲量145.7萬噸、大型)等礦床。柳毛礦床位於佳木斯微陸塊南緣,是超大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床。含礦岩系為一套由矽線含墨石英片岩、矽線斜長片麻岩、石榴石墨片岩、蛇紋石化大理岩等組成的孔茲岩套。礦體賦存在古元古代麻山岩群麻山岩組石墨片岩、石榴石墨片岩和鈣釩榴石石墨片岩中,呈復層狀與變質地層產狀一致,屬沉積變質型礦床。
(3)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我國前寒武紀地質廣泛發育時期,其大規模成礦作用的類型也更復雜,既有產於大陸邊緣的Sedex型鉛鋅、銅礦床、沉積型錳礦等礦床等,也有與鹼性岩-碳酸岩有關的稀土、鈮礦床和由於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漿型銅鎳礦床及有生物參與成礦作用的鐵礦床。
白雲鄂博稀土、鈮、鐵礦床是中元古代中國一個世界級的巨型礦床,稀土佔全國稀土儲量的90%以上,鈮儲量也極大,鐵礦石儲量14.59億噸。礦床產在中元古代狼山—白雲鄂博裂谷東部外支的白雲鄂博群內,由四種產狀不同的含礦地質體組成:①層狀礦體,為礦體主體,由鐵礦層、含稀土、鈮礦白雲岩、富鉀板岩組成;②含稀土、鈮礦碳酸岩脈;③產於層狀礦體中的後期含稀土、鈮礦細脈;④白雲岩和鉀長板岩與華力西期花崗岩接觸形成的矽卡岩礦床(白鴿等,1996)。白雲鄂博是一個有多次裂谷作用地區,第一期裂谷發生在1728Ma左右,是白雲鄂博群沉積時期,不僅有鐵礦沉積,還有稀土礦化;第二期裂谷作用在1300~1200Ma,是火成岩碳酸岩漿活動,與其有關的稀土流體交代了先期沉積的稀土鐵礦床,使稀土進一步富集;第三期裂谷作用在800~700Ma,有鹼性脈體活動(任英忱等,2000)。礦床屬噴流-沉積型,又經歷與火成碳酸岩有關的富稀土流體的疊加改造。
在中元古代狼山—白雲鄂博裂谷的渣爾泰山群內,分布著甲生盤、東升廟、炭窯口和霍各乞4個大型—超大型銅鉛鋅硫鐵礦礦床及對門山等近百個中小型礦床、礦點。
東升廟是超大型黃鐵礦鉛鋅銅礦床(黃鐵礦儲量1.45億噸、鋅518.99萬噸均為超大型,鉛106.78萬噸為大型。)礦體主要產在渣爾泰山群的增隆昌組二岩段的黑雲磁鐵白雲岩中和阿古魯溝組一岩段千枚狀含炭粉砂質板岩中或位於板岩與碳酸鹽岩過渡帶靠近碳酸鹽岩一側。礦體形態多為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與圍岩呈漸變過渡關系。礦化具明顯的側向水平和垂直分帶。礦物成分簡單,顆粒較細,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和磁鐵礦,屬Sedex型。
中元古代是我國首次較大規模的錳礦成礦期,主要發育在華北陸塊北緣中段,形成瓦房子、太平溝、東水廠、胥家窯等一批大、中、小型礦床和礦點,其中瓦房子錳礦為大型,礦石儲量3765.8萬噸。瓦房子錳礦床賦存在薊縣系鐵嶺組,有上、中、下三個含礦層,中、下兩個含礦層具有工業意義。礦體形態為透鏡狀礦餅群。礦石自然類型有氧化錳礦石和碳酸錳礦石,其中氧化錳礦石有原生和次生兩種成因。主要錳礦物有水錳礦、硬錳礦、軟錳礦、褐錳礦、黑錳礦、含鐵菱錳礦和含錳方解石等。屬海相沉積型錳礦床。
在伸展構造體系作用下,在華北陸塊西南緣大陸邊緣裂谷中形成岩漿型金川超大型銅鎳礦床,鎳金屬儲量547.89萬噸,佔全國鎳保有儲量62.2%,富礦儲量68.46%,銅金屬儲量346.5萬噸。容礦的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體侵位於古元古代龍首山岩群的片岩、變粒岩、大理岩、斜長角閃岩等和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岩中。岩體呈岩牆狀、面積僅1.34km2。容礦岩石有二輝橄欖岩、橄欖二輝岩、斜長二輝橄欖岩、二輝岩和純橄欖岩等,屬鐵質鎂鐵質—超鎂鐵質拉斑玄武岩系列。成岩時代Sm-Nd等時線年齡為1508±31Ma(湯中立等,1992)。最近李獻華等(2004)獲得金川超鎂鐵質侵入岩SHRIMP鋯石U-Pb年齡為827±8Ma,說明金川銅鎳礦床形成於新元古代。礦床主要金屬礦物有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方黃銅礦及砷鉑礦等礦物。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星點狀、塊狀,具典型海綿隕鐵結構。成因是岩漿深部熔離—復式貫入型礦床。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揚子陸塊十分重要的大規模銅的成礦期,主要是分布在康滇裂谷中段東緣的昆陽群下亞群的因民組、落雪組內東川地區的湯丹、因民、落雪、新塘等和易門地區的銅廠、獅山、三家廠風山等一批特大型—大、中型銅礦床。
湯丹銅礦床銅金屬儲量128.66萬噸,為特大型礦床。賦礦地層為落雪組,容礦主岩分兩部分,下部為產出條帶狀和浸染狀銅礦的灰黃、灰白色薄層泥砂質白雲岩;上部為藻席或礁藻形成的波紋狀、馬尾絲狀主礦層,疊加網狀或網脈狀次要礦體或礦化。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金屬礦物以黃銅礦、斑銅礦為主。礦石結構有含銅碎屑結構、藻細胞結構、文象結構等,礦石構造有疊層狀構造、浸染—層狀構造、層紋狀構造等。其成因屬沉積—深源熱水疊加改造型。最近邱華寧等(2002)在東川式落雪銅礦的兩個石英樣品中,獲得了810~770Ma的40Ar-39Ar等時線年齡,可能反映銅礦床在晉寧—澄江期的成礦年齡或富集改造年齡。
在華南陸塊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的板溪群、冷家溪群中產出黃金洞、沃溪、漠濱、西安、符竹溪、黃土店、龍江等受韌性剪切作用的淺變質碎屑岩型金礦床,其中沃溪金礦床為大型,金礦儲量為32.4噸,其餘為中、小型金礦床。含金岩系為石英岩、頁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濁積岩系。礦化類型有石英脈型和細脈浸染型,受韌—脆性剪切帶控制。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為毒砂和磁黃鐵礦,金礦物有自然金和銀金礦。金礦主要形成在雪峰期(1050~680Ma)。
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我國富鐵礦儲量最大的海南石碌鐵礦床的形成期。石碌鐵礦床探明原生礦儲量3.98億噸,坡積礦(已采完)1764萬噸,合計4.16億噸,並伴生鈷、銅等金屬,全礦區鐵平均品位51.15%,是超大型富鐵礦床。鐵礦床賦存在青白口群石碌群內,共分6 層,分上、中、下三段,第6 層為含礦岩系,Sm-Nd 等時線年齡為841±20Ma。鐵礦層與石英岩、含鐵粉砂岩、千枚岩共同產出,而鈷、銅礦層則與白雲岩、透輝透閃石岩緊密共生。主要鐵礦物為赤鐵礦、微量磁鐵礦、菱鐵礦。主要礦體形態為層狀,礦石構造富礦,以片狀構造為主,貧礦石主要為條帶狀構造。礦床形成於氧化條件的海灣-潟湖環境,屬受變質沉積礦床。
(4)新元古代—震旦紀
新元古代南華紀—震旦紀是我國磷、錳、金紅石及鉛鋅等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成礦期,主要在華南陸塊,其次在華北陸塊和桐柏—大別造山帶內。
從青白口紀末,華南古大陸開始裂解為揚子古大陸和華夏古大陸。在揚子古大陸東南緣的被動大陸邊緣的山地、山間盆地或斷陷盆地中,與冰川作用和生物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等熱水沉積型的磷、錳、鐵、硫鐵礦床。
南華紀包括下統(含蓮沱組、古城組)和上統(含大塘坡組、南沱組)。下統的底部為陸源碎屑沉積組成,常含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上部含冰成岩(下冰磧層);上統常由冰磧層及間冰期的海相沉積層組成,冰磧層(上冰磧層)為南沱組,兩個冰磧層之間為大塘坡組間冰期沉積。震旦紀的下統為由灰、灰黑色泥質白雲岩組成的陡山沱組,上統由灰、灰白色為主由白雲岩組成的燈影組。鐵、錳、磷在成礦時間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鐵礦床產在間冰期大塘坡組下部,錳礦床層位稍高,含礦地層主要為間冰期的大塘坡組,磷礦床中含有較多的藻類化石,主要產在上冰磧層以上的震旦紀碳酸鹽岩層中。鐵、錳、硫鐵礦等含礦地層常與火山岩、凝灰岩層共同產出,反映其產在高地熱環境。
江西新余式鐵礦床是我國時代最新的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床,礦帶斷續延伸達350km,已發現楊家橋(大型、鐵礦石儲量2.15億噸)、良山(中型、鐵礦石儲量2451萬噸)、太平、寨口、下坊、井頭、松山等一批鐵礦床。含鐵岩系是南華紀淺變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和碎屑岩。含鐵岩層由絹雲綠泥千枚岩、含磁鐵綠泥千枚岩、磁鐵石英岩、含磁鐵絹雲千枚岩和綠泥絹雲千枚岩組成。礦石類型為磁鐵石英岩和綠泥磁鐵石英岩,條紋-條帶狀構造,類似於阿爾戈馬型。本區是「湘潭式錳礦床」分布區,產出有湘潭(中型,錳礦石儲量1184萬噸)、民樂(大型,錳礦石儲量2970萬噸)、松桃、秀山、古城等一批大、中、小型錳礦床。以湘潭錳礦為例:錳礦賦存在南華紀上統湘錳組(相當於大塘坡組)地層中。湘錳組夾於兩個冰磧層之間,由富含炭質、有機質和黃鐵礦的黑色頁岩、含錳黑色頁岩和碳酸錳礦層組成。礦石類型比較單一,為碳酸錳礦石,主要礦物為菱錳礦,有時見錳-藻鮞(球)粒和菌類莓球體結構。錳礦形成在淺海陸架-次深海坳陷滯流盆地環境,成礦作用與冰川消融時期的海水缺氧環境和藻類生物作用密切有關,屬沉積型。
本區也是大規模磷礦的成礦期,產出湖北荊襄(磷礦石儲量5億多噸、超大型)、貴州開陽(磷礦石儲量4.23億噸、超大型)等一批磷礦床。荊襄磷礦床的磷塊岩礦體賦存在震旦紀陡山沱組下部含磷岩系中,底板為具乾裂構造的鐵錳質白雲岩,頂板為厚層狀粗晶白雲岩。礦層由緻密塊狀、蠕蟲狀、白雲質條帶狀磷塊岩組成。經陳輝能等(1996)研究,高品位磷塊岩層主要由磷質疊層石構成,磷質主要富集在疊層石柱體、富藻層和藻化石中。表明藻類生物化學作用與高品位磷塊岩的關系密切。礦床是與生物化學作用有關的淺海相化學沉積型。在此期間揚子古大陸西側的川滇裂谷帶東側的邊緣活動帶,是西南地區著名的鉛鋅成礦帶,北從四川滎經、漢源,南經甘洛、會理、會東進入雲南巧家、會澤等地,長達480km,分布鉛鋅礦床(點)382處,其中特大型礦床1處,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8處,小型礦床27處。如會東大梁子(鋅金屬儲量225.2萬噸、鉛金屬儲量12.9萬噸,特大型)、會理天寶山(鋅金屬儲量114.6萬噸、鉛金屬儲量16.1萬噸,大型)、會理小石房(鋅金屬儲量29.7萬噸、鉛金屬儲量21.1萬噸,中型)和漢源團寶山、寧南銀廠溝等鉛鋅礦床。礦床賦存在震旦紀燈影組白雲岩中,特別是二段含藻層白雲岩,在地層中還經常有膏鹽層相伴產出。按礦體產狀分層狀和脈狀二類,其中以脈狀礦床規模較大,如大梁子、天寶山、團寶山均屬此類。如大梁子礦床的賦礦層位是燈影組白雲岩,礦體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明顯的切穿地層,顯示後生成礦特徵。礦石成分以閃鋅礦為主,其次是方鉛礦、黃銅礦等。屬於MVT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劉文周等,2002)。在此期間,也形成大規模金紅石礦,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棗陽大阜山礦床。該礦床探明金紅石儲量556.93萬噸,含TiO22%~2.6%,伴生石榴子石儲量2444萬噸,是大型礦床。大阜山金紅石礦床位於桐柏-大別造山帶西北端,主要賦存在變基性岩體-石榴角閃岩體中,岩體與震旦系呈侵入接觸。容礦岩石主要是石榴角閃岩,其次為富鈉黝簾石岩和鈉黝簾石岩。礦體的產狀、形態完全受石榴角閃岩體的控制。岩體形成時間不清,可能是震旦紀(?)。礦床為變質岩漿型。
㈤ 請問,麻雀的壽命是多長時間
麻雀的壽命一般為10年左右。
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
它們的巢比較簡陋,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谷倉的屋檐下。
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5)伴生年限擴展閱讀:
麻雀的生活習性: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
除繁殖、育雛階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歡群居的鳥類。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隻的大群,稱為雀泛,而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只或幾十隻一起活動的小群。這種小生靈非常聰明機警,有較強的記憶力,這和其它許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會對救助過它的人表現出一種親近,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當有入侵鳥類時它們會表現得非常團結,直至將入侵者趕走為止。麻雀在育雛時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勇敢。
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於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莊稼收獲季節容易形成雀害。
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棲息於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處覓食,活動范圍在2.5-3千米以內。在地面活動時雙腳跳躍前進。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穀物為食。當穀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吃穀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
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它們的巢比較簡陋,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谷倉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參考資料來源:麻雀-網路
㈥ 麻雀能一生能活多長時間
麻雀能活7—8年。
麻雀喜歡生活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麻雀看上去很大膽,特別是收麥子的時候,場院里都曬著麥子,麻雀就飛過去大快朵頤。麻雀同事警惕性有非常的高,一看到有人出來趕,馬上又一鬨而散,躲得遠遠地。
但是,不一會又會落到麥子上。這讓麻雀在有段時期上了「四害」黑名單,被收拾了不少。不過時來運轉,現在麻雀也成了保護動物了。
(6)伴生年限擴展閱讀:
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
它們的巢比較簡陋,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谷倉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㈦ 人類出現的時間
人類起源之迷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幹上分離開來的?什麼是他分離開的標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於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幹上分離的形態學標志,他從主幹分離的地區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展,最後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便是人類演化最後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於當時他人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並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採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標本發現於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於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㈧ 麻雀的繁殖周期是多長時間
麻雀的壽命是比較短的,而且成活率不高,八隻剛能飛的雛雀中,只有一隻能活到可以傳代。紀錄中最老的麻雀只活過了十一年。麻雀必須有窠巢庇護才可過冬,要是沒有棲息處和食物,在零度的氣溫下只能活十五個小時。
麻雀生活在城鎮、鄉村中,在地上啄食,在垃圾堆中覓食,也在樹上覓食種子。收獲季節常在農耕地帶忙碌地跳躍、覓食、鳴唱及飛翔,飛行時呈波浪形。常在草地上、樹枝間玩追逐游戲。麻雀有洗澡的習慣,在淺水中沐浴,在沙堆中行沙浴。主要以栗米等農作物之果實為食物,在夏季時也捕捉大量的昆蟲為食。繁殖於每年的3-7月底,每巢約有4-8個蛋。麻雀是所有鳥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雀 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 sparrow
鳥綱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鳥科(Motacidae)
麻雀屬鳥類的通稱。嘴短而強健,呈圓錐形,稍向下彎;初級飛羽 9 枚,外緣具兩道淡色橫斑。世界共有19種。中國產5種;其中樹麻雀為習見種,雌雄相似。麻雀是與人類伴生的鳥類 ,棲息於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齣覓食,活動范圍在2.5~3千米以內。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穀物為食。當穀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掠食穀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在北方,3 ~4月開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在南方,幾乎每月都可見麻雀繁殖雛鳥 。巢簡陋,以草莖、羽毛等構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 4 ~ 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分布:中國各地。
保護:未列入保護動物種類。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屬鳥綱雀形目文鳥科山麻雀屬。亞種分化極多,廣布於我國南北各地,也廣布於歐亞大陸,是一種最常見的雀類。一般麻雀體長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圓錐狀;跗跖為淺褐色;頭、頸處栗色較深,背部栗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的特徵之一,肩羽有兩條白色的帶狀紋。尾呈小叉狀,淺褐色。幼鳥喉部為灰色,隨著鳥齡的增大此處顏色會越來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鳥雌雄極不易辨認,成鳥則可通過肩羽來加以辨別,雄鳥此處為褐紅,雌鳥則為橄欖褐色。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於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莊稼收獲季節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除繁殖、育雛階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歡群居的鳥類。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隻的大群,稱為雀泛,而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只或幾十隻一起活動的小群。這種小生靈非常聰明機警,有較強的記憶力,這和其它許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會對救助過它的人表現出一種親近,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當有入侵鳥類時它們會表現得非常團結,直至將入侵者趕走為止。麻雀在育雛時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勇敢,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說《麻雀》中記載過一隻親鳥為保護不慎墜地的幼鳥以其弱小的身體面對一隻大狗而不退縮的感人場面。如果你願意對麻雀進行連續觀測,你會發現它們是非常可愛的小生命,特別是它們的集體行為是研究鳥類行為學的重要素材。麻雀形不驚人、貌不壓人、聲不迷人,加上和我們太熟悉了,反面使我們對它們了解得並不多。實事求是地講,在以穀物為主要作物的糧食生產區域,麻雀的確能從人們那兒搶走很多的糧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害鳥也不為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麻雀對有害昆蟲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在麻雀多的地區,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的數量明顯要少於其它地區,這方面它們對農業生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當它們需要獲得食物時,我們應當對這些大自然的生靈適當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於過去我們在生態認識上的不全面,曾對它們進行過大規模的圍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明的遺憾。然而對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脅的不是我們曾經那樣做過的,而是大規模地使用農葯,是我們一些人令人惡心的飲食消費心理,這使得麻雀大面積地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到了絕種的程度,如我國的四川省,在短短幾十里,這些曾經與人類相伴了數萬年的鳥兒出現了大范圍的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