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鑄鉛」行動的鑄鉛是什麼意思
沒任何意義,就是本次行動的代號而已。
鑄鉛行動:2008年12月26日——2009年1月18日(18日停火,21日以軍撤軍完畢)交戰雙方:哈馬斯以色列。
由於以色列並沒有按照協議中規定的,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導致了哈馬斯不願意延長停火協議的期限。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以哈馬斯不願意延長停火協議的期限,襲擊以色列領土為由,對加沙發動武裝侵略。
(1)停火期限擴展閱讀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空軍數十架戰機在4分鍾內,向加沙的100個目標投擲了上百噸炸彈,造成至少270死700傷,其中多數是哈馬斯的警察和武裝人員,當然也有無辜平民。這次代號「鑄鉛」的軍事行動堪稱典型的「閃電戰」,一掃兩年前黎以戰爭期間以軍的「窩囊」形象,重現其作戰迅猛的特點。
與2006年黎以戰爭的匆忙決策不同,「鑄鉛」行動的決策長達兩年。據以色列《國土報》2008年12月27日披露,早在2007年初,以色列政治決策層和國防部就開始策劃針對哈馬斯的軍事行動,但因為當時以色列與敘利亞關系持續緊張。
加上以色列空軍正為空襲敘利亞「核設施」全力備戰,對哈馬斯的打擊行動被推遲了。2008年11月18日,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和國防部長巴拉克在特拉維夫市中心的國防軍司令部內碰頭,原則上同意實施「鑄鉛」行動,並由後者在行動計劃上簽字。
2.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時間和原因!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3. 亞美尼亞停戰協議內容
亞美尼亞停戰協議也叫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條約內容大致如下:
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完全開放予各國船隻。 協約國可以徵用奧斯曼帝國的商船、海港、鐵路等設施。 奧斯曼帝國須和其他同盟國斷交,德意志帝國及奧匈帝國的官員需於一個月內離開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需解散其武裝部隊,並將其戰艦移交協約國。 如帝國東部省份暴亂,協約國可進兵佔領之。協約國亦可在認為本身受威脅時派兵進駐土耳其的軍事重鎮。 奧斯曼帝國軍隊需退回1878年柏林條約所規定的邊界。
(3)停火期限擴展閱讀:
背景: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保加利亞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侵迫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是由奧斯曼帝國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在1918年10月30日於愛琴海中央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
4. 鳳凰衛視烏克蘭停火令期限將滿片尾曲是什麼
MC趙小磊的《冷槍》
5. 騎馬與砍殺:戰團 停戰時間有多久
1、接停戰任務是最有效的停戰方式
在鎮長處接到停戰任務,做完後1-3天停戰
2、抓到敵人不少領主,並堅決不放,也可促進停戰
3、打擊敵人商隊,據說也可以促進停戰
停戰之後陣營關系會改變,看一下就知道休戰多久,只要不去主動攻擊那一方,在協議期內就不會攻擊你的。
6. 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
你問的應該是最近的緬北戰事
其實不是緬甸和哪個國家打仗,而是內戰
緬甸政府軍和北部的也屬於緬甸的克欽獨立軍打仗
相當於以前的中華民國時期,蔣政府和地方軍閥關系,因為緬甸政府較弱,雖然這么多年相繼消滅了不少地方軍閥但是仍沒有完全消滅
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獨立後,克欽族也借機要求獨立。1962年2月5日,緬軍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KIA),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和「克欽政黨」(KIO)。1987年5月,緬甸國防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由於時任「克欽主席」的早邁執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雲南省盈江縣邊緣數百米的「勒新」。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7. 朝鮮停戰協定有沒有規定有效期
簽定的正式文本就是「停戰協議」,「停火協議」是不正規的叫法。注意是「停戰」而不是「終戰」,在法律意義上這場戰爭並未終止,只是雙方經協商暫停了而已。在國際法上,交戰雙方只有分出勝負後戰敗方正式投降,或者打成平手後經談判簽定終戰和平條約,才算是戰爭真正結束。 所以協定不可能規定有效期!
8. 三國志11里電腦停戰意味著什麼
停戰有效期內電腦無法攻擊你,當然你也沒法打他。
9. 求朝鮮停戰協議。謝謝
朝鮮停戰協定及其附件和臨時補充協議(節選)
第一條 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一、確定一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二公里,以便在敵對軍隊之間建
立一非軍事區。建立一非軍事區作為緩沖區,以防止發生可能導致敵對行為復發
的事件。
四、軍事分界線按照後述設立的軍事停戰委員會的指示加以明白標志。敵對
雙方司令官在非軍事區與其各自地區間的邊界沿線樹立適當標志物。軍事停戰委
員會監督所有設署在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兩緣沿線的標志物的樹立。
第二條 停火與停戰的具體安排
甲、通則
十二、敵對雙方司令官命令並保證其控制下的一切武裝力量,包括陸、海、
空軍的一切部隊與人員,完全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此項敵對行為的完全
停止自本停戰協定簽字後十二小時起生效(本停戰協定其餘各項規定的生效日期
與時間見本停戰協定第六十三款。)
十四、本停戰協定適用於雙方軍事控制下的一切敵對的地面軍事力量,此等
地面軍事力量須尊重非軍事區及對方軍事控制下的朝鮮地區。
十五、本停戰協定適用於一切敵對的海上軍事力量。此等海上軍事力量須尊
重鄰近非軍事區及對方軍事控制下的朝鮮陸地的海面,並不得對朝鮮進行任何種
類的封鎖。
十六、本停戰協定適用於一切敵對的空中軍事力量。此等空中軍事力量須尊
重非軍事區與對方軍事控制下的朝鮮地區,以及鄰近此兩地區的海面的上空。
十八、軍事停戰委員會與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及其各自所屬小組的工作費用由
敵對雙方平均負擔。
乙、軍事停戰委員會
(一)組成
十九、成立軍事停戰委員會。
二十、軍事停戰委員會由十名高級軍官組成,其中五名由朝鮮人民軍最高司
令官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共同指派,五名由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派。委員十人
中,雙方各三人應屬將級;其餘雙方各二人可為少將、准將、上校或其同級者。
二十五、軍事停戰委員會:
設總部於板門店(北緯三七度五七分二九秒,東經一二六度四○分○○秒)
附近。軍事停戰委員會得經該委員會中雙方首席委員的協議移設其總部於非軍事
區內的另一地點。
丙、中立國監察委員會
(一)組成
三十六、成立中立國監察委員會。
三十七、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由四名高級軍官組成,其中兩名由朝鮮人民軍最
高司令官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所共同提名的中立國,即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
指派,兩名由聯合國軍總司令所提名的中立國,即瑞典與瑞士指派。本停戰協定
所用「中立國」一詞的定義為未有戰斗部隊參加在朝鮮的敵對行為的國家。被指
派參加該委員會的委員得自指派國家的武裝部隊中派出。每一委員須指定一候補
委員,以出席該正式委員因任何理由而不能出席的會議。此等候補委員須與其正
式委員屬於同一國籍。一方所提名的中立國委員出席的人數與另一方所提名的中
立國委員出席的人數相等時,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即得採取行動。
第三條 關於戰俘的安排
五十一、本停戰協定生效時各方所收容的全部戰俘的釋放與遣返須按照本停
戰協定簽字前雙方所協議的下列規定執行之。
子、在本停戰協定生效後六十天內,各方應將其收容下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
俘分批直接遣返,交給他們被俘時所屬的一方,不得加以任何阻難。遣返應依照
本條的各項有關規定予以完成。為了加速此等人員的遣返過程,各方應在停戰協
定簽字以前,交換應予直接遣返的人員的按國籍分類的總數。送交對方的每一批
戰俘應附帶按國籍編制的名單,其中包括姓名、級別(如有)和拘留編號或軍號
。
丑、各方應將未予直接遣返的其餘戰俘,從其軍事控制與收容下釋放出來統
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按照本停戰協定附件「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范圍」各
條的規定予以處理。
五十二、各方保證不將任何因本停戰協定之生效而被釋放與遣返的戰俘用於
朝鮮沖突中的戰爭行動。
五十三、凡一切堅持遣返的病傷戰俘須予優先遣返。在可能范圍內應有被俘
的醫務人員與病傷戰俘同時遣返,以便在途中提供醫療與照顧。
五十四、本停戰協定第五十一款子項所規定的全部戰俘的遣返須在本停戰協
定生效後六十天的期限內完成。在此期限內各方負責在可能范圍內盡早完成其收
容下的上述戰俘的遣返。
五十五、定板門店為雙方交接戰俘的地點。必要時戰俘遣返委員會可在非軍
事區內增設其他戰俘交接地點(或若干交接地點)。
第四條 向雙方有關政府的建議
六十、為保證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雙方軍事司令官茲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
建議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的三個月內,分派代表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
,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 金日成(簽字)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彭德懷(簽字)
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上將 馬克·克拉克(簽字)
出席者
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首席代表朝鮮人民軍大將 南日(簽字)
聯合國軍代表團首席代表美國陸軍中將 威廉·凱·海立勝(簽字)
10. 三國志12怎麼取消停戰
停戰和同盟都是到期自動結束,無法取消。情報>外交,點一下滑鼠切換就可以看到所有勢力的停戰同盟情況,包括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