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吃了5天安立澤了,為什麼一點效果也沒有呢
我倒是看過很多這個要的資料,是DPP-4的葯品,用DPP-4延長自己的GLP-1的時間,這樣自己產生胰島素,智專能控制血糖屬,說是對胰島B細胞具有很好的作用,大夫也說需要多吃幾天才能有效果,但是現在血糖將不下來,我真是很鬧心,都不想吃了。
㈡ 安立澤的不良反應
臨床試驗 :由於各個臨床試驗的條件差異很大,一個葯物在臨床試驗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能直接與另一個葯物臨床試驗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該發生率也不能反映葯物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單葯治療和聯合治療 :在2項為期24周的安慰劑對照的單葯治療試驗中,分別給予患者沙格列汀2.5 mg/天、5 mg/天和安慰劑。此外,還進行了3項為期24周、安慰劑對照、聯合治療的試驗,分別聯合應用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TZD)葯物(吡格列酮或羅格列酮)和格列本脲,將患者隨機分配至沙格列汀2.5 mg/天、5 mg/天或安慰劑聯合治療組。在其中1項單葯治療試驗和1項二甲雙胍聯合治療的試驗中,還包括沙格列汀10 mg劑量組。對2項單葯治療試驗、與二甲雙胍聯合應用試驗、與噻唑烷二酮類葯物聯合應用試驗、與格列本脲聯合應用試驗24周的數據(包括因高血糖需要接受補救治療的患者)進行匯總分析,結果顯示在2.5 mg和5 mg劑量組治療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與安慰劑相似(分別為72.0%、72.2%與70.6%)。由於不良事件而中止治療的患者比例分別為:2.5 mg組為2.2%、5 mg組為3.3%、安慰劑組為1.8%。導致提前中止治療最常見不良事件(2.5 mg治療組至少報告2例,或5 mg治療組至少報告2例)包括淋巴細胞減少(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0.1%、0.5%與0%)、皮疹(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0.2%、0.3%與0.3%)、血肌酐升高(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0.3%、0%與0%)、血磷酸肌酸激酶升高(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0.1%、0.2%與0%)。匯總分析報告中,沙格列汀5 mg治療後最常見(發生率≥5%,且高於安慰劑)的不良反應(不考慮研究者評估的因果關系)列於表1。* 5項安慰劑對照試驗,其中包括2項沙格列汀單葯治療試驗以及1項沙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試驗、1項沙格列汀聯合噻唑烷二酮類葯物試驗、1項沙格列汀聯合格列本脲試驗。表中顯示了24周的試驗數據,其中包括因高血糖需要接受補救治療的患者的數據。在接受沙格列汀2.5 mg治療的患者中,頭痛(6.5%)是唯一的發生率≥5%且高於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在匯總分析中,沙格列汀2.5mg或5mg治療組患者報告的發生率≥2%,且與安慰劑組相比發生率≥1%的不良事件包括:鼻竇炎(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2.9%、2.6%與1.6%)、腹痛(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2.4%、1.7%與0.5%)、胃腸炎(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1.9%、2.3%與0.9%)和嘔吐(2.5 mg組、5 mg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2.2%、2.3%與1.3%)。在沙格列汀聯合噻唑烷二酮類葯物的試驗中,5 mg治療組的外周性水腫發生率高於安慰劑治療組(分別為8.1%和4.3%),2.5 mg治療組的外周性水腫發生率為3.1%。沒有因外周性水腫的不良反應而中止研究葯物治療的病例。沙格列汀單葯治療試驗中,2.5 mg、5 mg和安慰劑治療組的外周性水腫發生率分別為3.6%、2%和3% ;二甲雙胍聯合沙格列汀治療的試驗中發生率分別為2.1%、2.1%和2.2% ;格列本脲聯合沙格列汀治療的試驗中發生率分別為2.4%、1.2%和2.2%。沙格列汀(2.5 mg、5 mg和10 mg劑量組的匯總分析)和安慰劑治療組的骨折發生率分別為1.0和0.6/100個患者年。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接受沙格列汀治療的患者骨折發生率沒有增加。尚未明確用葯和骨折間的因果關系,臨床前研究結果也未顯示沙格列汀對骨骼有不良作用。臨床試驗中觀察到1例血小板減少症,經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該事件與沙格列汀用葯的關系尚未明確。對於應用葯物初始治療的2型糖尿患者,採用二甲雙胍聯合沙格列汀治療的不良反應對應用葯物初始治療的患者使用沙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的、24周的、陽性對照試驗中,發生率≥5%的不良反應(不考慮研究者評估的因果關系)見於表2。葯物初治療的患者採用沙格列汀和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後,在(沙格列汀5mg+二甲雙胍)治療組中發生率≥5%,且高於二甲雙胍單葯治療組的不良反應(不考慮研究者評估的因果關系)低血糖 :低血糖不良反應是以所有低血糖的報告為基礎的,未要求進行血糖檢測以進一步確認。在沙格列汀聯合格列本脲的試驗中,沙格列汀2.5 mg和5 mg組低血糖的總發生率比對照組高(分別為13.3%、14.6%和10.1%),證實性低血糖(即有低血糖症狀且伴毛細血管血糖值≤50 mg/dL)的發生率,分別為2.4%、0.8%和0.7%。沙格列汀單葯治療試驗中,沙格列汀2.5 mg、5 mg和對照組低血糖報告的發生率分別為4.0%、5.6%和4.1% ;在沙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的試驗中,沙格列汀2.5 mg組、5 mg組、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分別為7.8%、5.8%和5% ;在沙格列汀聯合噻唑烷二酮類葯物的試驗中,沙格列汀2.5 mg、5 mg和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分別為4.1%、2.7%和3.8%。應用葯物初始治療的患者採用沙格列汀5 mg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後報告低血糖的發生率為3.4%,二甲雙胍單葯治療組患者發生率為4.0%。過敏反應 :對5項為期24周的試驗進行匯總分析,在沙格列汀2.5 mg、5 mg和對照組中過敏相關事件(如蕁麻疹和面部浮腫)報告的發生率分別為1.5%、1.5%和0.4%。發生這些事件的沙格列汀治療的患者中沒有需要住院治療或被研究者認為威脅到患者生命的。此匯總分析中,有1例沙格列汀治療的患者由於全身性蕁麻疹和面部浮腫而中止治療。生命體征 :沙格列汀治療的患者中未觀察到有臨床意義的生命體征變化。實驗室檢查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在接受沙格列汀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與劑量相關的淋巴細胞絕對計數降低。對5項安慰劑對照、24周的臨床研究的觀察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的結果顯示,平均淋巴細胞絕對計數基線約為2200個細胞/mL,與安慰劑相比,沙格列汀5 mg和10 mg治療後平均淋巴細胞絕對計數分別下降了約100和120個細胞/mL。同樣的結果也可以在沙格列汀5 mg與二甲雙胍起始聯合治療試驗中觀察到,與二甲雙胍單葯治療相比,聯合治療使淋巴細胞絕對計數降低。沙格列汀2.5 mg治療與安慰劑相比,淋巴細胞絕對計數沒有變化。沙格列汀2.5 mg、5 mg、10 mg和安慰劑治療後,報告淋巴細胞計數≤750個細胞/mL的患者比例分別為0.5%、1.5%、1.4%和0.4%。雖然有些患者再次給葯後重現淋巴細胞計數下降,且最後導致沙格列汀治療中止,但大部分患者再次服用沙格列汀後沒有再次出現淋巴細胞計數下降。淋巴細胞計數減少被認為是非臨床相關的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相比,沙格列汀治療後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臨床意義尚不清楚。當出現罕見或持續的感染的臨床現象時,必需測定淋巴細胞計數。沙格列汀對攜帶異常淋巴細胞(如人免疫缺陷病毒)患者的淋巴細胞數的影響尚未明確。血小板 :6項雙盲對照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結果表明,沙格列汀對血小板數目的影響沒有臨床意義或不一致。
㈢ 維格列汀怎麼控制二取代雜質的生成
維格列汀怎麼控制二取代雜質的生成
安立澤:沙格列汀,高效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是國內唯一一個具有單葯和聯合二雙甲胍,治療雙適應證的口服腸促胰島素類降糖葯,可在一天的任何時候服用。
安立澤(沙格列汀片)通過選擇性抑制DPP-4,可以升高內源性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GIP)水平,從而調節血糖,治療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
捷諾維: 磷酸西格列汀片為代表的DPP-4抑制劑,可有效抑制DPP-4酶,有助於提高腸促胰島激素水平,從而改改善β細胞功能指標,抑制胰升糖素。也可在任意時間服用。
捷諾維能夠天然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血糖控制,提高一種被稱為「腸促胰島激素」的生理機制,通過影響胰腺中的β細胞和α細胞來調節葡萄糖水平,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地改善血糖控制水平,長久保護β細胞,延緩病程,同時減少低血糖發生和體重增加的風險。
關於捷諾維的服用時間可以在餐後或者餐前,沒有硬性的要求,同時對於服用劑量,是需要根據血糖的變化量來調整,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來服用的。安立澤用於2型糖尿病單葯治療或者聯合治療。可作為單葯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而作為聯合治療,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與鹽酸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㈣ 安立澤的適應症
用於2型糖尿病。來單葯治療:可作自為單葯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聯合治療: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與鹽酸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重要的使用限制 :由於對於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尚未確定,故本品不用於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尚未對本品與胰島素的聯合使用進行研究。
㈤ 安立澤的使用禁忌有哪些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專90%以上。2型糖尿屬病病人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可能處於一種相對缺乏的狀態。
2型糖尿病由於致病因子的存在,正常的血液結構平衡被破壞,血中胰島素效力相對減弱,經過體內反饋系統的啟動,首先累及胰島,使之長期超負荷工作失去代償能力。再繼續下去,就像強迫一個帶病的人幹活一樣,最終累死。
安立澤是2型糖尿病患者用於降血糖的有效葯物,沙格列汀片(安立澤)單葯可有效控制血糖,其降低HbA1c的作用在各年齡、性別、種族、體質指數(BMI)、地理分布和糖尿病病程的患者中均一致,適用於大多數II型糖尿病患者。
單葯治療:可作為單葯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聯合治療: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與鹽酸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重要的使用限制:由於對於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尚未確定,故安立澤不用於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㈥ 沙格列汀片[安立澤]哪裡有賣,北京哪家葯店有賣,說明書
北京市: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石景山區,房山區,懷柔區,延慶縣,大興區,海淀區,豐台區,順義區,通州區 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上海市,福建省,重慶市,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湖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東省,西藏自治區,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河北省,貴州省,山西省,雲南省,遼寧省,陝西省,吉林省,甘肅省,黑龍江省,青海省,江蘇省 浙江省 【商品名】安立澤 【通用名】沙格列汀片 【英文名】Saxagliptin tablets/Onglyza 【成份】沙格列汀【性狀】沙格列汀片[安立澤]5mg為粉紅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以後顯白色。 【適應症】沙格列汀片[安立澤]用於2型糖尿病。 單葯治療:可作為單葯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聯合治療: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與鹽酸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重要的使用限制:由於對於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尚未確定,故本品不用於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尚未對本品與胰島素的聯合使用進行研究。 【用法用量】口服, 推薦劑量:5mg,每日1次,服葯時間不受進餐影響。 腎功能不全患者:輕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無需調整劑量。中重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臨床研究中經驗有限,因此不推薦本品用於此類患者(參見注意事項和葯代動力學)。 肝功能受損患者:輕中度肝功能受損的患者無需進行劑量調整(參見葯代動力學)。本品用於中度肝功能受損的患者需謹慎,不推薦用於嚴重肝功能受損的患者。(參見注意事項) 強效細胞色素P4503A4/5(CYP3A4/5)抑制劑:與強效CYP3A4/5抑制劑(如酮康唑、阿扎那韋、克拉黴素、茚地那韋、伊曲康唑、奈法唑酮、奈非那韋、利托那韋、沙奎那韋和泰利黴素)合用時,應將本品的劑量限制為2.5mg/天。【生產廠家】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葯有限公司
㈦ 維格列汀片與磷酸西格列汀片是同一種葯嗎或者兩者彼此可以互相替代嗎急。
安立澤:沙格列汀,高效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是國內唯一一個具有單葯和聯合二雙甲胍,治療雙適應證的口服腸促胰島素類降糖葯,可在一天的任何時候服用。
安立澤(沙格列汀片)通過選擇性抑制DPP-4,可以升高內源性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GIP)水平,從而調節血糖,治療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
捷諾維: 磷酸西格列汀片為代表的DPP-4抑制劑,可有效抑制DPP-4酶,有助於提高腸促胰島激素水平,從而改改善β細胞功能指標,抑制胰升糖素。也可在任意時間服用。
捷諾維能夠天然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血糖控制,提高一種被稱為「腸促胰島激素」的生理機制,通過影響胰腺中的β細胞和α細胞來調節葡萄糖水平,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地改善血糖控制水平,長久保護β細胞,延緩病程,同時減少低血糖發生和體重增加的風險。
關於捷諾維的服用時間可以在餐後或者餐前,沒有硬性的要求,同時對於服用劑量,是需要根據血糖的變化量來調整,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來服用的。安立澤用於2型糖尿病單葯治療或者聯合治療。可作為單葯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而作為聯合治療,當單獨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與鹽酸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改善血糖控制。
㈧ 安立澤的葯物過量
在一項臨床對照試驗中,健康志願者每日1次口服400 mg沙格列汀(MRHD的80倍劑量)2周後,沒內有發生劑量相關容的臨床不良反應,QTc間期或心率也沒有發生有臨床意義的改變。過量給葯時,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態給予適當的支持性療法。沙格列汀及其活性代謝物可以通過血液透析清除(4小時清除23%葯量)。
㈨ 我國慢性病防控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總結的幾點 慢性病防控面臨的挑戰和對策的幾要點用■ 註明了
其他一些的是詳細資料 希望能對你用幫助
慢病防控綜合機制正在形成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 孔靈芝
防控形勢嚴峻
今年9月,第6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高級別會議,這是繼2001年聯大召開艾滋病防控會議後,聯合國歷史上第二次就健康問題舉行的高級別會議。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提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21世紀各國發展面臨的嚴重挑戰之一。應對慢性病,各國政府須承擔首要責任,社會所有部門都必須作出努力,鼓勵擬訂多部門政策,創造公平的促進健康的環境,使個人、家庭和社區有能力作出利於健康的選擇。
當前,我國慢性病發病形勢非常嚴峻。2010年18歲及以上居民慢性病行為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攝入過多的鹽、油是非常突出的問題。80.9%的家庭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超過5克;83.4%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攝入量超過25克。18歲及以上居民中,僅11.9%的人經常鍛煉,體重超重率約30%,肥胖率約10%;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高膽固醇血症者超過3000萬;糖尿病的患病率達到9.7%。癌症發病和死亡都在不斷上升,慢性病造成過早死亡的比例佔到57.8%。慢性病在所有疾病負擔中所佔的比重約為70%。
積極尋求新出路
2011年世界經濟風險評估報告提出,慢性病不僅可以拖垮國家醫療體系,而且會對國家經濟造成制動效應。如何應對我國慢性病防控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待不斷探索。
■一、需要頂層設計。 我國至今尚未出台慢性病防控的法律和國家級政策;慢性病預防經費投入匱乏。目前,盡管國家投入了大量科研資金,但慢性病特別是慢性病預防尚未置於優先領域。從2005年到2010年,中央支付地方的癌症防控經費大幅增長,但對傳染病和慢性病的投入仍然失衡,其比例大約是1001。在大量醫療費用中,慢性病晚期治療費用又占絕大多數。以糖尿病為例,統計數據顯示,80%以上費用用於對發症的治療。
另外,像創建健康城市等行動仍是各地的自發行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等工作的覆蓋范圍和影響有限。
■二、需要解決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相關難題。 比如,居民健康檔案很多變成死檔,利用率低。對此衛生部要求今年年底建檔率達到50%,並特別強調規范化使用;目前在社區開展35歲以上人群的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管理,截至2011年6月只管理了21%的高血壓患者和12%的糖尿病患者,還需要加快推進。
■三、 防控體系需要協調機制。 目前,慢性病的防控力量分散在醫療、疾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等機構,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各級防辦、各類學會等社團也承擔著相應的任務。為了形成合力,應建立衛生部門內的、技術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鼓勵各地市、區疾控系統成立慢病科(所),鼓勵各地在醫療機構內建立防病中心或示範基地,充分發揮學術團體的作用,使各種防控力量形成合力。
優化選擇干預措施
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趙 琨
■衛生資金整體配置效率低
衛生資源稀缺是任何國家都面臨的挑戰,如何使用好稀缺的衛生資金更是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對衛生總費用測算顯示, 70%的費用投向了醫療服務。對天津市和甘肅省的慢性病費用測算顯示, 超過83%的費用發生在臨床治療上,不到2%的費用投向了公共衛生,這說明只有很少費用投向疾病的預防。慢性病預防和管理的費用過少,與慢性病驅動的疾病負擔逐年增長對應,說明資金在整體配置上出現了低效率。
研究發現,慢性病治療費用主要用在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腫瘤的治療上。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直接醫療費用一直排在最前列,其增長速度遠遠大於同期GDP的增長速度。
■ 應明確資金分配優先次序
大量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明,60%的死亡與慢性病有關,而70%的慢性病可以通過預防來控制。世界銀行今年7月發表的《構建健康和諧生活》報告提出,如果中國每年心腦血管死亡率再減少1個百分點,考慮到對壽命的固有價值觀,每年可獲得相當於2010年GDP19%的經濟效益,約為8070億美元;如果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則年度經濟效益將達到2010年GDP的48%,約為1.86萬億美元。
基於慢性病費用只有2%用於公共衛生,在分配衛生資源時應遵循2個原則,一是臨床效果,另一個是成本效果。同時根據疾病發生演變進程,將疾病的防治按4個階段標示,第一階段為一級預防,通過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規避危險因素;第二階段為二級預防,通過篩查和健康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第三階段為疾病治療和早期康復;第四階段為穩定和恢復期康復。每一階段會有不同的干預措施和治療方案。哪些措施最具有臨床效果和成本效果?哪些干預措施、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率的貢獻最大?在資源和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進行優先選擇。
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與北京天壇醫院合作開展的腦卒中單元治療的成本效果研究顯示,卒中單元組較普通病房組神經功能缺損每減少1個分值,少花醫療費509.91元。卒中單元組較普通病房組生活殘障等級每減少1級,少花醫療費 720.88元。卒中單元組較普通病房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每多提高5個分值,少花費42.6元。由此來看,在保證預防、治療和康復質量前提下,選擇費用最少的治療方式,是一種理性選擇。
一般而言,確定衛生資金分配優先次序的第一個標準是安全、有效果、疾病負擔大、社會有需求;第二個標準是符合社會倫理和公平準則;第三個標準是具有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益;第四個標準是經濟上可行,組織上可行。
就慢性病防控來看,對位於疾病負擔前幾位的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和精神心理疾病,應依據公共資金能力,明確哪些干預防治技術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益最優。同時,要考慮這些技術是由疾控或婦幼保健機構提供,還是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醫院提供等。
■ 探索糖尿病管理新模式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紀立農
過去二三十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高。目前,如何管理好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大的問題。
最近,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完成了糖尿病管理現狀調查數據整理,該調查不僅覆蓋全國不同地區,也覆蓋了幾乎所有級別的醫院,共計103家,調查人數超過2.5萬人。調查初步結果顯示,糖尿病不是老年病,門診糖尿病患者中65歲以下者佔54%。
該調查發現,我國糖尿病群體不只存在高血糖問題,大部分人同時伴有血脂代謝問題和血壓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平均水平為2.86%。如果低密度脂蛋白以2.6為基本達標標准,被調查人群達標率僅為40%。從並發症發生情況看,糖尿病病程小於1年,近20%的人發生微血管病變,15%的人發生大血管病變;糖尿病病程大於10年的人中,50%的人有微血管並發症,近30%的人有大血管病變。該調查提示,糖尿病人群不但是一個各種危險因素都沒得到很好控制的人群,其並發症發生率也較高,尤其是病程較長患者。這些都對目前的糖尿病管理提出了挑戰。
對已發生心血管病事件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他汀類葯物進行二級預防,可明顯減少再次發生冠心病或發生死亡的風險。但我國患者使用率僅4%。關鍵措施不達標,不是簡單的醫學問題,這其中有病人的問題,有醫保政策的問題,多個環節都存在問題。
在疾病管理中,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是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示範醫院和科室,這些科室通過轉化醫學研究,能夠把標准治療落實到門診和社區病人管理中,從而提高病人依從性,提高標准治療落實率。制定指南也非常重要,但指南如何落實需要加以研究。通過這些研究,在醫療政策、繼續教育策略、行為干預、病人自我管理上,摸索經驗,影響政策,影響醫生行為,影響醫院管理體制,把我國慢性病管理提高到一個更高水平。
■ 糖尿病診斷方法應變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 寧 光
2010年中國糖尿病專項調查發現,我國糖尿病的發生率與人均GDP的增長狀況幾乎是吻合的,把城市農村的糖尿病患者加起來大概是9650萬人,而糖尿病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知曉率為36.1%。同時,還有64%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應該怎麼去發現他們?
目前,我國糖尿病的診斷率或是知曉率遠遠低於高血壓,這最主要是診斷方法的問題。空腹服葡萄糖75克,再做一次兩小時後的血糖,這一診斷方法太煩瑣,很多患者因此流失。而查空腹血糖,只能發現不到1/3的患者。能否用其他方法檢測?用糖化血紅蛋白來測定應該是可以的。如果用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指標測定診斷,大概診斷的符合率是87.6%。也就是說,只要早上抽1次血,就能發現90%的糖尿病患者。從這個道理上來講,不需要再做餐後兩小時血糖。基於這個研究,能不能先大規模開展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把糖尿病患者篩選出來,再進一步做確診檢測?如此,糖尿病的發現率可以提高1倍。
慢病患者門診費用將報銷更多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醫保研究室副主任 董朝暉
■門診大病支付制度普遍建立
與2009年相比,2010年我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增加了8000多家,定點葯店增加了5000多家。其中,定點醫療機構增加主要為一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這有利於慢性病的前端防治。
目前,大多數地方已建立門診大病支付制度,由統籌基金支付。調查顯示,目前有85%以上的地區都實施了門診大病(慢病)政策,但各地的目錄差異很大。據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2008年對175個統籌地區進行調查,最小的門診大病目錄只有1個病種,而最大的目錄則有43個病種。值得注意的是,門診大病報銷都針對慢性病並發症,大多數經費用在治療並發症上,而不是用於慢性病早期防治。
■預付制促使醫院主動干預
當前醫保中有關慢性病付費政策存在的問題是,按項目付費情況下醫保為每個治療項目買單,無論是醫保還是醫療機構,都只考慮眼前的治療效果和治療成本。此管理方法不適於慢性病防治。而在「板塊式的統賬結合」模式下,由個人賬戶支付的是普通門診費用,這種基金結構下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現賬戶入不敷出,個人賬戶根本不足以支付慢性病就診費用。並且,醫保對慢性病普通門診缺乏管理,導致慢性病治療的依從性大打折扣。
去年下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兩項醫保改革重要措施,一個是探索門診統籌,一個是付費方式改革。
從長遠來看,從個人賬戶發展到門診統籌,將使更多醫保基金用於門診醫療,並促使醫療機構重視門診醫療。統籌基金將對早期慢性病進行支付,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將獲得更多門診費用的報銷。而從按項目付費發展到預付制,對門診慢性病實行按人頭付費,將會促使醫療機構主動關注慢性病早期干預,避免大筆費用支出。
此外,實行預付制,通過增強醫療機構的獨立決策權,促使其主動提供成本—效果較好的慢性病防治服務。
公平高效的慢性病保障和防治體系應該具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通過法定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一個公平的保障體系,二是通過競爭性的基層醫療體系形成一個高效的防治體系。預付制則是聯系這兩個要素的重要機制。
■引導患者加強自我管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教授 董建群
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我國醫療和公共衛生體系截然分開,醫生只做診療,公共衛生醫師只做預防,預防與治療相脫節,慢性病危險因素管理沒人做,病人對疾病缺乏自我管理。近年來,國際上大力倡導轉變這一狀況,目前我國也在著手進行體制建設,完善疾病防治及管理,建設慢性病防治綜合網路。
所謂患者自我管理,就是以患者為主體,在衛生專業人員協助下,由患者自己承擔起主要的預防和治療性保健任務,通過掌握慢性病防控必要技能和手段,提升高危人群及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延長健康壽命。
自我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激發患者自身潛能,而不只是給他們信息。從2007年開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並於今年5月起開始探索糖尿病綜合管理新模式,運用先進的國內外糖尿病防控管理理念,在5年內對全國500名中青年骨幹醫生、近萬名基層醫生開展糖尿病防治知識培訓,使臨床醫生具備公共衛生理念;選擇部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開展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動,建立患者互助小組,使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識和技能,自助互助,共同收獲健康。
在建立慢性病防治網路的基礎上,還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適宜技術。按照衛生部要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正在逐漸推廣慢性病管理適宜技術,把包括自我管理在內的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適合推廣的技術納入全國慢性病防控示範區創建中。
■在疾病早期給予最適當的治療
百時美施貴寶(中國)/中美上海施貴寶總裁 彭振科
對於糖尿病患者和制葯企業來說,這都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代,因為大家已關注到慢性病,特別是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
中國目前有9000多萬糖尿病患者,但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專家介紹,中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只有0.97%的人患糖尿病,但現在這個數字接近10%。糖尿病在迅速蔓延,我們必須遏制蔓延的速度。百時美施貴寶會為此將不斷推出創新葯品,也希望積極參與到中國糖尿病的預防和管理中。
慢性病的防控關鍵在於預防。有資料顯示,投資1元錢在預防中,未來在治療中就能節約6元錢。預防的任務不僅是在生病前,還包括在疾病早期就給予最適當的治療。這種治療應該是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百時美施貴寶不久前推出的2型糖尿病治療葯物安立澤不僅可以降低血糖,安全性高,而且1天只需服1次,方便患者服用。2014年我們預計還將推出2種糖尿病治療葯物。此外,我們還會繼續支持醫生和患者的培訓,讓醫生了解和掌握如何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教育患者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服葯。
慢性病的預防是一種社會責任。作為制葯企業,我們致力於為患者提供具有創新性的葯物。疾病預防是一個團隊性的工作,我們希望能與疾控機構、臨床專家和媒體共同合作,現在就行動起來,與慢性病做斗爭。
觀點集錦
山西省衛生廳疾控處處長陰彥祥: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省已對39.7萬糖尿病病人、145萬高血壓患者進行了規范管理。一是防治結合,在管理患者過程中為群眾服務;二是在醫療保障上向慢性病傾斜,對新農合慢性病患者給予一定補助;三是注重在農村和基層傳播實用的疾病防治知識。
浙江省杭州市衛生局副局長楊建華:對於慢性病防控有兩點建議。第一,在慢性病示範區創建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並在國家層面設立創建載體。第二,慢性病防控重點在社區,使社區成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陣地。
重慶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長丁賢彬:農村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戰場,加強村醫網點建設很重要,應激勵村醫做公共衛生服務;消除慢性病防控空白地帶。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後,基層對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管理,但這種管理很多僅是測血壓、測血糖,不能真正干預危險因素。
江西省南昌市衛生局副局長陳天鵬:慢性病的形成是一個漫長過程。健康教育要從小孩抓起,要從媽媽抓起。要讓媽媽了解並能言傳身教,這樣的作用會很大。此外,慢性病防控倡導多部門參與,也應讓媒體積極參與。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教授鄒大進:慢性病控制離不開生活方式改變和葯物治療。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倡導力度;應鼓勵葯物大包裝,以減少病人跑醫院的次數和事件。
安徽省衛生廳新聞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馮立中:糖尿病防控有三個環節:對正常人群健康教育;對早期糖耐量有問題或血糖指標不正常者作干預;對並發症患者積極救治。糖尿病防控策略
應注重第二個環節展開預防干預。
湖北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長張慶軍:國家正在推行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10項中有5項與慢性病密切相關。省級相關的疾控處、婦社處、農衛處應聯合開展統一的行動,這需要從衛生行政層面成立一個辦公室,設在專業機構,由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方案、考核指標等,對基層整體劃撥經費,對工作統一督導考核。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長董忠:要在整個城市建設中納入健康的元素。從2008年開始,北京有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今年8月,又頒布了《健康北京「十二五」發展建設規劃》,確定了更深層次的健康促進行動以及與健康、民生問題休戚相關的35項主要指標為核心任務目標。這35項指標中有一半以上與慢性病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