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發布時間:2021-03-05 04:28:14

❶ 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人口怎麼處理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反映在教育上,其突出表現是:城市義務教育由國家財政專負擔,而農村義務教育屬則由農民自己支撐。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
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在全國范圍,東西中小學教師學歷總體平均相差三十個百分點左右,2006
年全國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農村佔47.49%,比城市低31 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農村是24.34%,比城市低約38
個百分點。農村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的問題。

在年齡結構上,農村小學年輕教師偏少。2006 年全國共有49.9
萬代課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農村小學。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相對於城市小學來說非常差,條件也相當困難,老教師不斷退休,新教師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小學任教,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緊缺。

低學歷人口的比例農村遠遠高於城市,高學歷人口的比例則是城市明顯高於農村。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❷ 當前,我國農村中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出自哪裡

我國城鄉抄「二元結構」反映在教育襲上,其突出表現是:城市義務教育由國家財政負擔,而農村義務教育則由農民自己支撐。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
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在全國范圍,東西中小學教師學歷總體平均相差三十個百分點左右,2006
年全國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農村佔47.49%,比城市低31 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農村是24.34%,比城市低約38
個百分點。農村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的問題。

在年齡結構上,農村小學年輕教師偏少。2006 年全國共有49.9
萬代課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農村小學。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相對於城市小學來說非常差,條件也相當困難,老教師不斷退休,新教師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小學任教,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緊缺。

低學歷人口的比例農村遠遠高於城市,高學歷人口的比例則是城市明顯高於農村。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❸ 人口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能帶來經濟多大的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貫徹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質,促進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隨著計劃生育工作在全市范圍內的有效開展,我市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產實現了現代型的轉變,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人口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有力在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建國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初,我市戶籍總人口由173.9萬人增加到295.9萬人,平均每年遞增1.73%。1981年,中共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正式拉開了計劃生育的序幕。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我市城鄉居民傳統的「多子多福」生育觀念逐步改變,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婦女總和生育率有了明顯下降,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迅速扭轉。到200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341.5萬人,比1978年末凈增50.5萬人,平均每年遞增0.72%,人口出生率則由1978年的14.2‰下降為12.6‰。2001年-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繼續呈現下降態勢,基本上保持在7‰-9‰之間,截止2007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達357.4萬人,比2000年凈增15.9萬人,平均每年遞增0.65%。

(二)城鎮人口比重上升。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受到嚴格控制,城市化進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我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5.5%,比建國初期還低了將近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推進城市化的體制環境和物質基礎日益成熟,國務院於1984年下發了《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農村人口進入小城鎮開始出現松動,為變革原有戶籍管理制度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制約城市化進程的政策和制度障礙逐步消除,我市城市化發展逐步駛入了快車道,特別是2002年4月我市行政區域的調整,拉開了特大城市發展框架,城市的聚集輻射功能和人口承載力明顯增強,推動了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截止2007年末,全市城鎮常住人口達264.8萬人,比2000年增加61萬人;鄉村人口為94.54萬人,比2000年減少79.4萬人;城鎮常住人口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為60.85%,比2000年提高了6.9個百分點。

(三)外來人口不斷增多。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跨地域流動的現象極為少見,人口流動也多以探親、訪友等社會型流動為主。公安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1988年底我市僅有暫住人口5.1萬人,暫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為1:61.6。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約人口流動的體制藩籬逐漸被打破,人口的遷移與流動日趨頻繁活躍,並呈現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特徵,農業剩餘勞動力加快從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向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流動,2000年末,我市暫住人口達到44.8萬人,暫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上升到1:7.6。進入新世紀以來,來常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在常滯留時間也日趨延長,一些流動人口通過各種途徑轉為正式職工,並在我市安家落戶。2001年到2007年,全市遷入人口達52.3萬人,凈遷入15.6萬人,其中2007年的凈遷入人數相當於2000年的4.8倍。截止2007年末,我市常住人口達435.2萬人,暫住人口達到149.3萬人,暫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為1:2.4,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達到了22.5%。

(四)人口素質明顯改善。人口素質提高既是生活質量提高的結果,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堅持控制人口數量與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相結合,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全市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受教育機會不斷增多,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高學歷層次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持續上升。2007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我市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8年,比1990年提高1.6年;大專及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分別為9.0%、17.0%、43.0%,分別比1990年提高6.9個、4.7個、6.3個百分點;小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為25.1%,比1990年下降了9.2個百分點。全文盲、半文盲人口佔1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5. 9%,比1990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城鄉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20世紀末達到75.5歲,比改革開放初期提高7.7歲,其中市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80年代初的63.3歲提高到77.8歲。

6歲及以上人口各種受教育程度所佔比重(%)

年份
大專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學

1990
2.10
12.37
36.65
34.24

2000
4.76
16.20
41.74
30.83

2007
9.03
17.04
42.99
25.09

(五)家庭規模趨向小型。改革開放前,兒孫繞膝、子孫滿堂的傳統家庭觀念占據主導地位,我市城鄉居民家庭的人口規模相對較大,而當時的福利分房制度也使得許多家庭因住房條件的限制而數世同堂,同居一室,1978年底,我市共有總戶數73.2萬戶,平均每戶人口達3.97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人們的家庭生育觀念逐步發生新的轉變,傳統大家庭逐漸被兩口、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組合所取代,家庭戶規模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兩代戶為主要特徵的小型化核心家庭所佔比重明顯提高,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單親家庭以及單身家庭也有所增加。到90年代初,我市總戶數增加到106.9萬戶,平均每戶人口減少為3.04人;2007年末,總戶數增加到122.21萬戶,平均每戶人口減少為2.92人。2007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2人戶家庭所佔比重達到30.4%,比1982年提高了9.8個百分點,而5人以上戶比重則由1982年的14.5%下降為13%。

(六)人口結構有所老化。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生育水平持續降低,死亡率明顯下降,預期壽命逐步提高,我市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迅速轉變,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特徵為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人口老齡化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1982年,我市居民平均年齡為31歲,人口結構中少年人口(0-14歲)、中青年人口(15-59歲)、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0.7%、70.3%和9.0%,社會總撫養比為42.2,其中少兒撫養比為29.5,老年撫養比為12.7,人口年齡結構相對比較合理。據人口抽樣調查,到2007年,雖然人口結構繼續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狀形態,中青年人數量較多,老年人和少兒較少,但老年人口比重比1982年上升了6.9個百分點,少年人口比重則下降了7.2個百分點,居民平均年齡上升到38.8歲。與此相對應,老年撫養比達到22.5,比1982年上升9.8個百分點,少年撫養比為19.3,比1982年下降了10.2個百分點。

分年齡段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年份
百分比(%)
年齡構成指數

0-14歲
15-59歲
60歲及以上
總撫養比
少兒撫養比
老年撫養比

1982
20.73
70.32
8.95
42.21
29.48
12.73

1990
19.90
68.90
11.19
45.13
28.89
16.24

2000
16.58
71.13
12.29
40.59
23.31
17.29

2007
13.58
70.53
15.89
41.78
19.25
22.53

❹ 北京農民文化程度的數據可以在哪裡查到呀

就全國范圍來看,解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中長期實行「優先發展工業、以農養工」戰略,人為構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從而導致農業發展落後於工業、農村發展落後於城市、農民生活條件改善落後於市民的城鄉差別。這種差別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擴大的趨勢。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矛盾十分突出,三農問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不及時解決不僅使城鄉差距這條鴻溝更大,而且還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四個現代化的進程,這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已引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自從2002年政府實施「三農」政策,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執政黨和社會各層都在關心農業、農民、農村,這在客觀上刺激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兩年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農民進行扶持,包括糧食生產與良種補貼、減免農業稅、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政策,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農村又開始有了生機。

要在調查全國農民文化程度較難,但可以從抽樣調查的方法反映出農村文化程度,例如蓋庄村村民中,文盲佔27%,小學程度者佔56%,初中文化教育者佔15%,高中文化者佔2%,這個數據可能不夠清晰,畢竟只是一個村子,我還找了一些資料,是幾個村子聯合調查的:
調查方式
小范圍內普查,樣本選擇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西袁庄村為主,結合附近村莊(扈庄,時庄,東曾,西曾).調查對象是附近6周歲以上的居民.調查方式以普查與抽查相結合.
調查結果:
1)文盲佔百分之一,但均為50周歲以上居民.
2)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人數總和不足3%.
3)初中及初中以上學歷佔到65.67%,但其中包括一部分初中輟學的居民.
4)高中/中專以上學歷佔16.39%.
經過兩個例子的調查,兩個結果都差不多,我的結論是:有32.41%的農民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接近1/3.

再來看看全國的資料調查:農業普查的結果是在全國56147.9萬農村從業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僅有3258.7萬人,僅5.8%,小學23665.5萬人,佔42.15%,初中21356.3萬人,佔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純農業為6.23年.
從上面的全國農業普查結果看來,這結果也是差不了多少

樓主,經過2個例子再到全國農業普查結果看,夠清晰了吧!!終於完成,呼!!

❺ 中國農民受教育程度

就全國范圍來看,解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中長期實行「優先發展工業、以農養工」戰略,人為構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從而導致農業發展落後於工業、農村發展落後於城市、農民生活條件改善落後於市民的城鄉差別。這種差別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擴大的趨勢。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矛盾十分突出,三農問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不及時解決不僅使城鄉差距這條鴻溝更大,而且還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四個現代化的進程,這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已引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自從2002年政府實施「三農」政策,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執政黨和社會各層都在關心農業、農民、農村,這在客觀上刺激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兩年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農民進行扶持,包括糧食生產與良種補貼、減免農業稅、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政策,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農村又開始有了生機。

要在調查全國農民文化程度較難,但可以從抽樣調查的方法反映出農村文化程度,例如蓋庄村村民中,文盲佔27%,小學程度者佔56%,初中文化教育者佔15%,高中文化者佔2%,這個數據可能不夠清晰,畢竟只是一個村子,我還找了一些資料,是幾個村子聯合調查的:
調查方式
小范圍內普查,樣本選擇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西袁庄村為主,結合附近村莊(扈庄,時庄,東曾,西曾).調查對象是附近6周歲以上的居民.調查方式以普查與抽查相結合.
調查結果:
1)文盲佔百分之一,但均為50周歲以上居民.
2)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人數總和不足3%.
3)初中及初中以上學歷佔到65.67%,但其中包括一部分初中輟學的居民.
4)高中/中專以上學歷佔16.39%.
經過兩個例子的調查,兩個結果都差不多,我的結論是:有32.41%的農民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接近1/3.

再來看看全國的資料調查:農業普查的結果是在全國56147.9萬農村從業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僅有3258.7萬人,僅5.8%,小學23665.5萬人,佔42.15%,初中21356.3萬人,佔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純農業為6.23年.
從上面的全國農業普查結果看來,這結果也是差不了多少

樓主,經過2個例子再到全國農業普查結果看,夠清晰了吧!!終於完成,呼!!

❻ 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

造成目復前我國農民文化科制技素質偏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傳統農業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經營的方式,靠鋤頭、犁鈸和畜力,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就可以完成農業生產全過程,即使農業總產量有所增長,也不可能帶來農業經濟和農民人均收入較大的增長.
正如經濟學家所言,傳統農業不可能成為高經濟增長的產業.因此農業本身的收益只能是維持農民生存需要,不可能有更多的剩餘價值,來普遍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技素質,實現農民發展的需要,客觀上造成我國農民素質低下.

根據農業部調查,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到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佔7%,小學文化程度佔25.8%,初中文化程度佔49.4%,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1%;2007年上半年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勞務培訓的只佔19.7%,大多數農民都缺乏一技之長。農民教育和培訓仍然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

❼ 有誰知道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年齡、技術工人數量在哪能夠找到寫論文急用,希望各位大俠幫

受教育年限9年 平均年齡16--17歲

❽ 截至2016年,貴州省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_______年左右。

省名:雲南省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人口:.9萬人(1997年末戶籍總人口)省會:昆明市地理狀況: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理位置介於東經97°31′39〃~106°11′47〃和北緯21°8′32〃~29°15′8〃之間,與中國貴州、廣西、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為鄰,並同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全省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極大,地貌類型多樣,氣候類型復雜,氣溫垂直高差異常顯著自然資源:雲南省土地資源豐富,是中國土地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人均佔有土地面積達16畝左右,但由於山高坡陡,耕地所佔比重很低。雲南省還擁有相當面積的林地,但分布不均衡,且水域面積小,利用率低。雲南草山和草場共2.3億畝,但分布較散。此外,雲南地質現象復雜,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有著「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加之雲南地貌、氣候多樣,其野生動物品種居中國之冠,素有「動物王國」之稱。風景秀麗、野生動植物繁多的西雙版納,是雲南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經濟:1997年全省國民生產總值達1644.2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2052.12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93698萬(美元);財政總收入為150.42億元;糧食產量為1272萬噸。山區、邊疆、多民族三位一體及其表現形態的復雜多樣,是雲南省經濟、社會及人口具有一系列顯著特徵的基本方面。受人口重負的制約,雲南省屬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人均經濟實力最弱的省區之一。人民生活:1997末統計,雲南省共有社會勞動者222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比重為53.5%;全省職工工資總額達2190800萬元,全省職工保險福利費用合計達27934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75.50元;職工平均工資為7037元;城鎮居民年平均生活費收入為4927.18元。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1982元;每萬人平均擁有病床數15.49張、醫務人員14.43名。文化教育:1997年末統計,雲南省共有高等院校26所,在校生57400餘人,教師7690人;中等學校2603所,在校生700餘人,教師102535人;小學23724所,在校生4837100人,教師189129人。從60年代至今,雲南省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有所增加,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有較大發展。二、人口狀況1.人口規模與分布據統計,1997年底雲南省戶籍人口為4158.9萬人。雲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東密西疏。中部緯向帶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壩區密集,山區、半山區稀疏。區域人口以及各縣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鎮密集,鄉村稀疏。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類型也多種多樣。造成以上特點的原因除了雲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還有其農業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雲南省還是一個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雲南境內共有51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之一。2.人口發展歷史回顧建國以來,雲南省的人口過程既與全國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區、邊疆、多民族特徵,同時,不發達經濟條件下的人口特徵在雲南表現得十分明顯。從1949-1990年,除個別年份外,雲南的人口總量一直處於遞增狀態,凈增人口的絕對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達到頂點。40多年間,其升降起伏的階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描述,可概括為「高速-停滯-超速-高速-平穩」這樣五個階段。與全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相比較,雲南人口過程則相對遲緩。其人口過程發生實質性的、有計劃地發展是從1979年開始的。此後,人口增長速度的升降跳躍隨年代推移逐漸平緩,顯示出政策的逐步穩定和人口發展的逐步適應,「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穩定型人口再生產格局已經確立。3.人口性別與年齡構成從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省的人口性別比一直呈逐漸升高之勢,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已超過100,以後一直在100以上並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雲南省總人口性別比為105.67,其構成仍在正常范圍內。但不同年齡組、地區之間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性別構成存在一定差異。1997年,雲南省4158.9萬人口中,0-14歲組人口有1133.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7.26%;15-64歲組人口有2767.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6.55%;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7.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19%。總負擔系數為50.26%;少兒負擔系數為40.96%;老年負擔系數為9.29%。4.人口生育水平及變動趨勢雲南省自80年代以來婦女生育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低齡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齡組的峰值生育率從1981年的262.96‰下降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齡相對集中。1997年,雲南省人口出生率為20.8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91‰。根據四種方案預測,雲南省育齡婦女未來總和生育率還會下降,但下降速度將慢於80年代。由於60-70年代末長達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響,未來出生人口還將受到育齡婦女人口群的極大沖擊。但不論哪個方案,從90年代中期起,未來一個時期之後出生率也將呈下降走向。預計到2000年,雲南省總人口將達到4240萬人;2010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4613.08和4874.43萬人,到2040年以後才逐步趨降。5.人口死亡水平和預期壽命從1953年起,雲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線的變化趨勢則與全國是一致的。1990年,雲南省人口死亡率為7.92‰,1997年為7.91‰,可見近年來雲南人口死亡率處於穩定中稍有波動。其特點是,死亡人口的年齡分布重心向高年齡組移動,嬰幼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齡死亡率曲線從「U」型向「J」型轉變。但全省死亡率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性別等差異。其原因在於雲南人口年齡構成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1990年,雲南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4.55歲,比1981年的61.62歲提高了2.93歲,主要是由於少兒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預期壽命同樣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以及性別差異。6.人口婚姻狀況及家庭規模與類型從80年代以來,雲南省15歲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現象已普遍減少,20歲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齡的男女未婚狀況變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顯高於女性,各年齡組未婚人口均呈現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別比為兩頭低中間高,終生未婚率較低,且男性高於女性,全省總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雲南省3025.1萬15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為1522.3萬人,女性為1502.7萬人,其中未婚男性為377.5萬人,未婚女性為251.7萬人;初婚有配偶男性為1024.8萬人,女性為1055.6萬人;再婚有配偶男性為46.7萬人,女性為45.6萬人,;離婚男性為16.4萬人,女性為14.5萬人;喪偶男性為57.0萬人,女性為135.3萬人。從家庭規模和類型來看,近20年來,雲南省總人口的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總戶數卻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而迅速分化並增長,因而家庭戶戶均人口規模也日趨縮小。但家庭戶平均規模的存在城鄉、地區、民族差異,少數民族家庭比漢族家庭規模大。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鄉家庭平均規模和構成也將日趨接近。從家庭戶類型來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戶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戶家庭仍佔一定比重,且家庭戶類型城鄉差異顯著。總之,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漸增加。1997年,雲南省家庭戶規模為戶均3.95人。7.人口老齡化狀況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省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達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67%,此後逐步向老年型邁進。隨著人口控制的繼續及長壽水平的提高,雲南省老年人數量和比重還將增大,預計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將達到477.0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42%,屆時雲南省將進入老年型社會。8.人口文化素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表明,全省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與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來全省人口文化程度發展了巨大變化。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有了較大發展。1997年統計,雲南省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達46.5萬人,高中文化的達220.9萬人,初中文化的達799.0萬人,小學文化的達1844.0萬人。但是,雲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質還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應切實抓好15-44歲青壯年的掃盲工作以及提高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和在校生的鞏固率,杜絕新文盲的產生。9.人口遷移與流動1990年普查結果,1985-1990年5年間,雲南省際人口遷移量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僅占第20位,而雲南省總人口排第14位,遷移人口量明顯偏低。在全部遷移人口中,省際遷移為53.18萬人,占總遷移量的42.07%,屬於省際遷移比重較高的省區之一。其中外省遷入25.43萬人,遷往省外27.74萬人,遷出大於遷入,凈遷出人口2.31萬人。在省際遷移中,各個大的地區之間差別很大。西南地區是遷入雲南人口最多的地區,其次是中南和華東,遷入人口最少的是東北地區。省內遷移仍是人口遷移的主體部分。人口遷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經濟活動,男性更傾向於經濟型遷移,而女性則更傾向於社會型遷移。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雲南省流動人口為90.7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1%。雲南省人口的遷移與流動表現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許多特徵,與東南沿海及內地省區有較大差距。隨著西部地區開放步伐的加快,與周邊國家邊境貿易的擴大,雲南省的人口遷移與流動必將加快擴展並表現出新的特徵。10.人口與資源環境從耕地狀況來看,雲南省已成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省份。盡管水資源豐富,但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合理等關系,不少地區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來水資源污染范圍擴大程度加重,進一步減少了水資源的可利用量。草場退化,牧場日益縮小,自然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人為亂捕濫殺,許多珍稀動物瀕臨滅絕。此外,盡管糧食總產持續上升,但人均佔有量卻徘徊不前,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糧矛盾十分尖銳。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資源遭破壞,能源供應緊張,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許多地方水質、大氣污染嚴重,生態平衡趨於失調,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程度、受害面積都有增大趨勢。11.少數民族人口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居中國第二位,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市)之一。1990年普查結果,全省少數民族共52種,人口達1235.81萬人。由於民族種類繁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別等也種類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樣,人口發展和人口類型的基礎也迥然不同。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樣性和變化發展,其格局越來越向散居和交錯雜居的方向發展。少數民族出生率和婦女生育率高於全省漢族以及全國平均水平,而整體文化素質卻低於全省以及全國水平。家庭類型以二代戶和三代戶占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的職業構成較漢族落後,但其向現代經濟要求方向的轉變則比漢族快。三、計劃生育工作1.第一階段(1954-1966年)。這一時期計劃生育工作主要是在部分城市進行一般性宣傳和避孕指導工作,並開始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關注和城市多子女家庭的歡迎。後由於「大躍進」的影響而停頓下來。2.第二階段(1962-1966年)。1962年省衛生廳確定以昆明、個舊2個城市為重點進行計劃生育試點工作;1963年省委、生人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執行中央、國務院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的意見》等文件,將計劃生育工作列入3年過渡階段的6項任務之一,各級醫療、衛生部門也積極行動,計劃生育在一定范圍內開始取得成效。後期由於「文革」干擾,計劃生育工作再度停頓。3.第三階段(1971-1976年)。這一時期雲南省同全國一樣,省、地、縣各級相繼成立了計劃生育領導小組,配備了人員,開展試點工作,研究全省計劃生育工作的任務與措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全省人口出生率從1971年的38.11‰下降到1976年的31.83‰。4.第四階段(1977年-現在)。這一階段是雲南省計劃生育工作穩步發展階段。全省各地計劃生育機構進一步充實,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從城市到鄉村,從內地到邊疆,工作逐步推開,並明顯提出少數民族也要實行人口控制,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人口出生率從1976年的31.83再度下降到1990年的23.60‰。1997年,雲南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至20.82‰。近年來,雲南省按照中央關於計劃生育工作「既要抓緊,又要抓好」的方針,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利於邊疆穩定,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計劃生育工作緊緊圍繞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從機構到隊伍,從管理到服務都取得長足的發展。在已婚育齡婦女人數增加的情況下,連續五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人口計劃。1997年,又全面完成了年度人口控制計劃,順利實現了「三為主」三年規劃目標,系統開展了「三結合」試點,積極規劃並推進了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兩個轉變,進一步加強了機構隊伍建設,強調扶貧與計劃生育結合,計劃生育系統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全省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呈良好的發展態勢。自70年代以來,雲南省的計劃生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如果按照1971年雲南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30.09‰計算,1990年全省總人口將增加到4554萬人左右,比1990年實際統計數字3730.6萬人多出823.4萬人;如果按照1976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24.00‰計算,到1990年總人口也將增加至4114萬人,比1990年實際統計數多383.4萬人。由此可見,雲南省自1971年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至1990年,全省少生人口800餘萬人,從1976到1990年少生人口近400萬人,平均每年少增加人口近28萬人。這一成績為雲南省人口與經濟、社會的良性、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並為「九五」和21世紀的人口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寬松的人口環境。

❾ 為什麼要提高貧困農民的文化素質

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回度和文盲半文盲占答40.31%,初中文化程度佔48.07%,高中文化程度佔9.7%,中專文化程度佔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佔0.52%。我國農民的這一基本文化現狀,既影響了現代農業建設,也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勢必影響城鄉統籌發展,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❿ 如何提高農村公民受教育意識

公民意識是構建國家民主制度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基礎,公民意識的強弱標志著公民作為國家主體的自我覺悟程度。農民的公民意識更要提高。
加強農民公民意識教育的基本路徑伴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農民傳統思想中的「臣民意識」逐漸向「公民意識」轉化,為農民公民意識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毛澤東同志早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第一次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著名論斷,深刻闡述了教育農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須明確高素質的農民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和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培養大批有文化、善經營、會技術、懂法律、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新型農民,使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加強科技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於新農村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農民公民意識的培育就缺乏根本的支撐。加強農村「普九」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基礎教育是培育新型農民的基礎性工程,直接關繫到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而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農民隊伍的素質。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各項工作做細做好,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繼續擴大「兩免一補」發放范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公民意識的養成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營造終身學習的氛圍。在某種程度上,農民素質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瓶頸。因此,應加大農村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消除農村青壯年文盲,普及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注重實用技術人才培養,使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積極做好各類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和應用工作,使農民盡快掌握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近年來,農村是宗教勢力滲透的重點區域,個別地方宗族觀念有所抬頭。在一些鄉村,看相、算命、拆字、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有所蔓延,賭博的惡習也死灰復燃。這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要加強農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農民群眾中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教育,堅決反對和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動,努力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文明和諧、共同進步的人際關系。應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培育農民現代公民意識,激發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從而使其自覺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民主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公民意識的薄弱直接影響政治運行中制衡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阻礙政治的民主化進程。目前,在一個日益市場化的社會中,傳統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利益的分配和調整,更多不再是通過熟人社會的傳統習俗來實現,而是通過制度化的法律實現。因此,要積極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為人民當家作主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礎。面對我國農民的法律素質和參政議政意識普遍不高的情況,要通過加強全民普法、送法下鄉和對農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動,引導廣大農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保證廣大農民群眾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命題,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村,培養和造就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新型農民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當前我國農民公民意識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
「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與封建社會的「臣民」和「子民」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沒有公民而只有統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會,廣大農民長期處於受壓迫、受剝削的附屬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意識得到普遍增強,但整體上還是比較淡薄,尤其在廣大農村,農民的公民意識普遍缺失,具體表現為:農民的科學文化意識仍需提高,獨立主體意識亟待增強,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比較淡薄,民主法治意識相對薄弱,團隊協作意識尚需加強。 我國農民公民意識的缺失受現實社會環境的制約公民意識是新時代的產物。在解放後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全國實行城鄉二元體制,導致教育資源分配在城鄉間的明顯不公。城市學校校舍較好,設備較全,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較高。農村中小學校教學設備缺乏,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這種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延續至今,導致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低於全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大多數農民文化底子薄,農民仍然存在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從農民的教育年限來看,「在4.8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為7.3年,高中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佔49.3%,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2%」另外,經濟發展的滯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投入不足,農民素質問題沒有真正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這些都是造成農民公民意識普遍缺失的重要因素。
農民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困家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人的現代化,其標志就是人成為公民並具有公民意識。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更須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凶此,加強農民公民意識教育,提高農民公民意識,是培養新型農民的必然要求。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注重培育農民的科學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民卡意識、法治意識、市場意識、生態意識和健康意識等公民意識,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科學意識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日益普及,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之以前有了明顯提高。但由於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科學意識不強,農民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也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很多新技術、新品種得不到大范圍的應用和有效的推廣。因此,應加強農民科學技術教育和科普宣傳,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因地制宜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有線廣播、辦科技講座、科技宣傳欄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意識和科技水平。
權利意識權利意識即公民對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某種行為合法性的意識以及對他人合法權利的尊重,是公民意識最集中地體現,足現代公民意識的核心。權利意識的核心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要求公民樹立權利主體意識即主人地位意識。謝鵬程指出:「如果一個國家普遍缺乏權利意漢,那麼它的人民只能在專制和奴役的道路上徘徊。」農民由於受傳統臣民思想的深遠影響,權利意識淡薄,在政治參與中具有從屬性和被動性。因此,必須引導廣大農民對權利的高度重視並使其切實、全面感受權利的意義。農民只有在具體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學會做公民。
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衡量一個公民國家主人意識強弱的重要尺度。公民既有權利也有責任,公民的權利與責任是統一的。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任務,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的社會。因此,必須把強烈的權利意識教育與自覺的責任意識教育統一起來,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和對改革開放的認同感,激發他們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強烈責任感,從而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民主意識民主,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進行政治統治。在現代社會中,政治不應該只屬於政治家,政治是為政者和各個社會階層的共業。目前,中國農民的民主意識普遍較低,農民缺少政治熱情,大多數農民還停留在傳統的「官管民」的思維中,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公民具有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權利。在村民自治和村級選舉中,許多人雖然對村級領導班子評價不高,』但對基層選舉卻缺乏參與熱情,不肯積極通過規范選舉來改善村莊的權力運行。因此,必須培養和調動廣大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斷增強農民群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識。
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公民依法管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事務的思想意識。農民法治素質是構成整個國民素質的重要方面。
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社會的「人治」觀念根深蒂固,嚴重沖擊著村民自治法律法規的實施。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雖然我國農民整體法律素質有r一定的提高,但「權大於法」的觀念依然干擾著人們的思想,農民不知法、不學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現象仍很普遍。因此,必須通過積極推進普法教育,促使農民知法、守法,提高農民法治意識,引導廣大農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市場意識市場意識是按市場需求變化謀生產、按市場經濟規律促發展的意識。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說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導致廣大農民市場觀念淡薄,風險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缺乏,不能按照市場需求變化組織生產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從而農民常常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這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必須引導農民積極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破除小農意識,樹立現代市場經濟意識,克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積極培育會經營、懂管理的人才,根據市場變化適時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程度。

總之,現代化國家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公民身份的覺醒與公民意識的培育是中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農民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從科教文化、經營管理、衛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樹立農民的嶄新形象,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閱讀全文

與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