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中國專利有效年限是多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版和外觀設計權專利權的期限為10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專利權在期限屆滿前終止:
一是沒有按照規定繳納年費的;二是專利權人以書面聲明放棄其專利權的。
(1)專利生物保藏期限擴展閱讀:
通常所說的有效專利,是指,專利申請被授權後,仍處於有效狀態的專利。要使專利處於有效狀態,首先,該專利權還處在法定保護期限內,另外,專利權人需要按規定繳納了年費。
通常所說的有效專利,是指,專利申請被授權後,仍處於有效狀態的專利。要使專利處於有效狀態,首先,該專利權還處在法定保護期限內,另外,專利權人需要按規定繳納了年費。
Ⅱ 美國生物製品的專利保護期限有多長,國內仿製需要什麼條件
美國生物製品的專利保護期限為20年,專利保護具有地域限制,美國的專利只要沒在中國申請並獲得授權,中國這邊就不受約束,可以自由使用。國內仿製需要能有相應的技術和硬體設備支持。
Ⅲ 專利申請對生物材料保藏有什麼規定
專利申請涉及從未公開過的生物材料(如質粒、細菌、真菌、藻類、動植物細胞回系等)的,須在專答利申請同時或申請日起四個月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其認可單位出具的生物材料保藏和存活證明。
不需要保藏的生物材料: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買到的生物材料;各國專利局或國際專利組織指定的用於專利程序的保藏機構保藏的生物材料,在向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享有的優先權日或申請日前已在專利公告中公布或已授權的,均不用保藏。
需要保藏的生物材料:個人或單位持有的,在非用於專利程序保藏機構保藏的,並對公眾不公開發放的,或在申請日(優先權日)前公眾不能得到的,如通過篩選、突變、重組DNA等手段新創制的生物材料,均要求保藏。
Ⅳ 專利權的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對專利權期限的法律規定
第四十二條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相關知識: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十五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五年,期滿前可以申請續展三年。1992年對專利法進行第一次修改時,為了加強對專利權保護,並與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專利權保護期限相一致,延長了三種專利權的期限。
在TRIPS協議生效前,多數國家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15年或20年。在葯品和農業化學品等領域,申請人為獲得主管部門的批准需要進行一系列試驗,辦理諸多的相關手續,經主管部門審核合格後方能進行銷售。另外,許多葯品,尤其是生物葯品的開發費用相當高昂。如果專利權的期限是15年,這些領域內的許多專利權人將無法在剩下的時間內收回其巨額投資,其結果必然影響其進行發明創造的積極性。為了鼓勵專利權人的發明創造,1992年修改專利法時將發明專利權的期限延長為20年。
專利法的第一次修改在延長專利保護期的同時,取消了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續展程序。修改前規定的續展程序原本是為了讓專利權人自主決定其專利權是否需要繼續受到保護,但在客觀上給專利權人增加了手續上的負擔。實際上,專利權人通過繳納年費即可表明這一願望,無須通過辦理額外的手續來表明。因此,在第一次修改專利法時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延長為10年,同時取消了續展程序。
1994年簽署的 TRIPS協議對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可享有的保護期分別規定為不少於自提交申請之日起的20年和10年。專利法的第一次修改符合加強專利保護的國際趨勢,順應了專利領域的發展潮流。
TRIPS協議的上述規定只是給出了保護期限的下限。對於發明專利來說,世界各國規定的保護期限少有超過20年的;但是對於外觀設計來說,許多國家規定的保護期限比10年更長。例如,荷蘭、瑞士、奧地利、丹麥、義大利、俄羅斯、日本等國規定外觀設計的保護期限最長可以為15年;德國、西班牙規定最長可以為20年;英國、葡萄牙、土耳其規定最長可以為25年;法國規定最長可以為50年。這與外觀設計的性質有關。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是富有美感的產品外觀,具有「藝術」的屬性,與著作權意義下的作品比較相似,不像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所保護的科學技術那樣,從社會公眾的利益出發有盡快推廣利用的必要,因此可以允許外觀設計專利權人享受較長時間的保護。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一種樣式的產品佔有市場的時間一般不太長,規定10年的保護期限可以滿足外觀設計專利權人的需要。
絕大多數國家規定專利權保護期自申請日起計算,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的專利權期限自授權之日起計算。在TRIPS協議生效後,各國為滿足協議的要求,均將專利權期限規定為自申請之日起計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自申請日起計算」只是表明專利權期限的計算起點,它絲毫不表明專利權的效力從申請日就開始了。根據專利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的規定,三種專利權均自授權公告之日起生效。對於發明專利申請來說,申請人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申請到公告授予專利權之間的期間內可以獲得「臨時保護」。但是,臨時保護與真正的專利權保護相比還是不同的。
應當指出的是,本條中提到的「申請日」是指專利申請在中國的實際申請日,而非優先權日,這是各國的慣例。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第四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專利權人享有優先權的,專利權的期限自在中國申請之日起計算。1992年第一次修改專利法時取消了此款,但是這一修改並沒有改變以實際申請日作為專利權期限起點的實際作法。
根據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專利法決定中過渡條款的規定,專利權期限的延長只適用於根據1993 年1月1日以後提出的專利申請所授予的專利權,根據1992年12月31日以前提出的專利申請所授予的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仍然為15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期仍然為5年(可續展3年)。
Ⅳ 專利申請生物材料如何保藏
申請日前回最遲在申請日將生物材料提交到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認可的保藏單位保藏, 並在申請時或者最晚在申請日起四個月內提交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
Ⅵ 發明專利請求書中菌種保藏問題,「申請日起四個月內提交生物材料樣品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
保藏證明,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不出哪裡出具都好使的哦。
另外,也不是所有生物材料版都需要提供權保藏證明的。如果該種生物材料是專利申請日之前已經存在的,則不需要提供保藏證明。看您描述的「已經在其它發明專利中公開」應該是現有生物材料吧?如果是,是不需要提供保藏證明的。
Ⅶ 專利申請對生物材料保藏有什麼規定
專利申請抄涉及從未公開過的生物材料(如質粒、細菌、真菌、藻類、動植物細胞系等)的,須在專利申請同時或申請日起四個月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其認可單位出具的生物材料保藏和存活證明。
不需要保藏的生物材料: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買到的生物材料;各國專利局或國際專利組織指定的用於專利程序的保藏機構保藏的生物材料,在向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享有的優先權日或申請日前已在專利公告中公布或已授權的,均不用保藏。
需要保藏的生物材料:個人或單位持有的,在非用於專利程序保藏機構保藏的,並對公眾不公開發放的,或在申請日(優先權日)前公眾不能得到的,如通過篩選、突變、重組DNA等手段新創制的生物材料,均要求保藏。
Ⅷ 專利申請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時間期限要求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專利申請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時間期限要求:
(1)就同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中國申請,要求本國或者外國優先權期限至申請日前12個月內;
(2)外國人就同一外觀設計在中國申請要求外國優先權期限:至申請日前6個月內;
(3)外國申請人要求外國優先權時,提供該外國專利受理機關出具的證明期限:自申請日起3個月內;
(4)發明創造在中國政府主辦或承認的國際展覽會首次展出,或在規定的學術會議上首次發表,或未在規定的學術會議上首次發表,或未經申請人同意由他人泄露,不喪失新穎性的期限:至申請日前6個月內;
(5)提交上述展覽會、學術會議證明的期限:自申請日起2個月內;
(6)發明涉及新的微生物、微生物學方法或者其產品,且使用物的微生物是公眾不能得到的,保藏該微生物的日期:申請日前,最遲至申請日;
(7)提交上述微生物的保藏證明以及存活證明的期限:自申請日起3個月內;
(8)專利申請費繳納期限:自申請日起2個月內;
(9)發明專利申請主動修改申請的期限:提出實質審查請求時,及對第一次審查意見答復時;
(10)實用新型或外形設計專利申請主動修改申請的期限:自申請日起3個月內;
(11)發明專利早期公布的期限:自申請日起(或優先權日起)3年內;
(12)發明專利申請請求實質審查的期限:自申請日起(或優先權日起)3年內;
(13)發明專利申請繳納維持費的期限自:申請日起滿兩年,從第3年起,每年繳納;
(14)提出分案申請的期限:原案授權通知發出前;
(15)提出行政復議的期限:接到專利局通知後15天內;
(16)依據細則第七條,請求恢復權利的期限:自接到通知後2個月內;
(17)申請人請求復審期限:自收到駁回決定後3個月內;(18)申請人對復審不服,向法院起訴期限:自收到復審決定3個月內;
(19)辦理專利登記手續的期限:自接到通知2個月內;
(20)發明專利權期限:1993年以前的申請自申請日起15年,1993年以後的申請自申請日起20年;
(21)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權期限:1993年以前的申請自申請日起5年,可以續展3年,1993年以後的申請自申請日起10年;
(22)申請維持費、年費滯納期限:自到期或屆滿起6個月內;
(23)專利許可合同或轉讓合同向專利局備案期限:自合同生效起3個月內;
(24)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自專利權人應當知道發生侵權行為起2年內;
(25)請求對專利實行強制許可的期限:自頒證日起3年後;
(26)專利權人對強制許可或其費用決定不服,向法院起訴的期限自:收到決定起3個月內;
(27)對侵權行為處理決定不服,向法院起訴期限:自收到決定起3個月。
Ⅸ 專利申請中的菌株必須保藏么
必須,這類專利申請需提交生物保藏證明
Ⅹ 專利申請涉及生物材料的、都需要保藏嗎,在哪裡保藏
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等一個個重大成果的出現,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生物技術這一高速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最近,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動物也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和討論的主題。
在知識產權領域中,有關生物技術的發明專利申請也相應地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但是,不同於其他領域,在有關生物技術的申請中,存在著一項特殊的程序——生物材料的保藏。
本文主要針對生物保藏的要求,結合筆者在具體專利代理工作中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哪些生物材料需要保藏
根據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和《審查指南》對生物材料保藏的規定,下面將從正、反兩方面對生物保藏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從正的方面來講,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在滿足三個條件:(1)申請專利的發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2)該生物材料公眾不能得到;(3)對該生物材料的說明不足以使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實施其發明時,才需要提交將申請中涉及的生物材料進行保藏。
從相反的角度而言,《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7.3關於「生物材料的保藏」的規定,「如果完成發明必須使用的生物材料是公眾不能得到的,而申請人卻沒有……保藏,審查員應當……駁回該申請。」在該《審查指南》的規定中,從是否保藏方面考慮,只有「完成發明必須使用的生物材料公眾不能得到」時,則在該生物材料沒有保藏時,該申請就會在實質審查過程中被駁回。
根據以上規定,可以清楚的看出:申請人在提交申請之前,並不需要保藏所有申請中所使用到的生物材料。但是,從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看來,希望提請申請人注意的是:在提交新申請時,最好對申請中所涉及的生物材料進行保藏。
如何進行生物材料的保藏
關於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進行保藏時,需要說明兩點:一、「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認可的保藏單位」指的是布達佩斯條約承認的生物材料樣品國際保藏單位;第二,也是重點說明的,在向保藏單位保藏時,需要申請進行為專利目的的保藏,而不是普通保藏,並且要取得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
而對於那些當時沒有進行為專利目的保藏的申請案而言,則需要從下述角度考慮解決實踐中的問題。
不需要提交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的情況
根據《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7.3(2):以下情況被認為是可不要求保藏的:
(1)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買到的生物材料;
(2)各國專利局或國際專利組織承認的用於專利程序的保藏機構保藏的,並且在向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享有的優先權日或申請日前已在專利公報中公布或已授權的生物材料;
(3)專利申請中必須使用的生物材料在申請日前已在非專利文獻中公開,在說明書中註明了文獻的出處,說明了公眾獲得該生物材料的途徑,並由生物材料持有者提供了保證從申請日起20年內向公眾發放生物材料的證明。
但是,在上述所列舉的不需要保藏的情況中,筆者認為存在著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
第一,關於「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買到的生物材料」,筆者認為這項規定本身就不清楚。按照專利法立法的一般原則考慮,認為上述條件應該是「在專利申請的申請日之前,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買到的生物材料」。按照這個理解,如果所涉及的生物材料在申請日之前就可以買到,那麼該生物材料應該不具有新穎性。因此考慮到專利法立法的一致性和生物材料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所述「在國內外商業上能夠買到」的要求應該與專利法中最一般的標准,即「新穎性」中「公用」的標准(參見《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2.1.3.2)相結合,不應只局限於能夠買到這一種狀況。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使用同一種公認的標准,簡化了標準的設立;同時,由於「公用」的規定多於「在國內外商業上公眾能夠買到」的狀況,豐富了舉證的途徑。
第二,關於「各國專利局或國際專利組織承認的用於專利程序的保藏機構保藏的,並且在向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享有的優先權日或申請日前已在專利公報中公布或已授權的生物材料」。
關於該項狀況,沒有清楚地解釋「已在專利公報中公布或已授權的生物材料」指的是我國專利公報還是他國專利公報,但是考慮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參加了PCT條約和布達佩斯條約等國際公約,筆者理解上述專利公報並不應局限於我國專利公報。因此,理解上述規定實質為:「如果任何一個國家按照專利程序已承認所涉及的生物材料是經保藏的或不用提供保藏證明或存活證明的,則中國也接受」。
但是,從實際操作看來,筆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專利申請量正在逐步增長的專利大國來說,我們除了承認他國的審查結果避免重復勞動外,還應該獨立地對有關保藏方面的申請案進行實質審查,而不是只由形審部門進行簡單的形式審查,而不考慮實際中存在的復雜狀況。我們認為這不是中國目前在專利審查技術方面正在逐步完善的專利大國應該採取的方法。
第三,關於上述可不要求保藏的條件,其中指明:公開該生物材料的非專利文獻需要在說明書中註明出處。但是,根據《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八章5.2.2.2(3):如果審查員通過檢索發現了更接近的現有技術文件,則應當允許將該文件的內容補入說明書。這是因為修改僅涉及背景技術而不涉及發明本身,且增加的內容是申請日前已經公知的技術,因此按照國際慣例是允許的。由此,我們認為:「公開該生物材料的非專利文獻需要在說明書中註明出處」這條規定不符合國際慣例,應該刪除。
審查過程中關於生物材料保藏的實際情況
事實上,在專利申請中,我們最常涉及到的情況是:在申請中使用的生物材料是他人保藏的生物材料時,則不需要提供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由此,可以直接推導出:申請人可以提供他人使用了該生物材料的專利文獻或非專利文獻,表明所述生物材料是他人能夠得到的,從而來證明所述生物材料是「公眾能夠得到的」。筆者認為這樣的操作是非常清楚且合理的。
最終,由於專利法本身是一項保護發明創造、鼓勵發明創造的法律,在專利審查中應該更充分地考慮給申請人公開發明、獲得專利權以及公眾獲得發明的權利,而進行更全面的審查,同時應該讓更多的公眾利用後續的無效等程序來最終判斷完成發明所必需的生物材料是否是公眾能夠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