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計算違法所得
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適用「沒收非法所得」處罰問內題的答復》中規定,容在生產經營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構成投機倒把違法違章行為的,其非法所得的計算方法是:凡有進銷價(包括批發價、零售價)的,以銷價與進價的之差為非法所得;屬於生產加工的,以生產加工的產品的銷價與成本價之差作為非法所得。
⑵ 工商行政管理局違法所得怎樣計算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
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
為了規范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公正、有效行使職權,正確實施行政處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製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於2009年1月1日頒布施行,共計十一條。
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
附:廢止的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目錄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
第37號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已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自《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施行之日起,我局發布的5件關於違法所得計算方法的規范性文件(目錄附後)予以廢止。
附:廢止的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目錄
局長周伯華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
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公正、有效行使職權,正確實施行政處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定違法所得的基本原則是:以當事人違法生產、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所獲得的全部收入扣除當事人直接用於經營活動的適當的合理支出,為違法所得。
本辦法有特殊規定的除外。
第三條違法生產商品的違法所得按違法生產商品的全部銷售收入扣除生產商品的原材料購進價款計算。
第四條違法銷售商品的違法所得按違法銷售商品的銷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購進價款計算。
第五條違法提供服務的違法所得按違法提供服務的全部收入扣除該項服務中所使用商品的購進價款計算。
第六條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為違法行為提供便利條件的違法所得按當事人的全部收入計算。
第七條違法承攬的案件,承攬人提供材料的,按照本辦法第三條計算違法所得;定做人提供材料的,違法所得按本辦法第五條計算。
第八條在傳銷違法活動中,拉人頭、騙取入門費式傳銷的違法所得按當事人的全部收入計算;團隊計酬式傳銷的違法所得,銷售自產商品的,按違法銷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產商品的原材料購進價款計算;銷售非自產商品的,按違法銷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購進價款計算。
第九條在違法所得認定時,對當事人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作出行政處罰前依據法律、法規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規定已經支出的稅費,應予扣除。
第十條本辦法適用於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案件「非法所得」的認定。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認定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政府規章對「違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認定另有規定的,可以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廢止的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目錄
1.關於廣告經營違法案件非法所得計算方法問題的通知
工商廣字〔1991〕第337號
2.對《關於境外雜志社在國內非法承攬廣告情況報告》的批復
廣字〔1992〕第24號
3.關於查處委託加工經營中違法經濟案件違法所得計算問題的答復
工商公字〔1997〕第4號
4.關於違法廣告處罰中非法所得的計算問題的答復
工商廣字〔1998〕第24號
5.關於違法所得是否等同非法所得有關問題的答復
⑶ 行政處罰違法所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規定了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警告;(二版)罰款;(三)沒收權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四)責令停產停業;(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⑷ 違法所得無法計算是否等同於沒有違法所得
不是,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會依據一定的標准核定違法所得的數額。
⑸ 違法所得追訴時效是多久
行政處罰法中追訴時效是指對違法行為人因違法行為,被追究責任給予行回政處罰的有效期限。如果超過這個答期限,則行政機關不得因該違法行為給予行為人施以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法》第29條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八十六條規定:「違反稅收法律、行政法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在五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連續狀態是指行為人連續實施數個同一種類的違法行為,繼續狀態是指一個違法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對行政處罰追訴時效作出特別規定,所以自2001年5月1日後發生的稅務行政違法行為,稅務行政處罰的追訴時效為五年。也就是說在稅務違法行為發生後五年內未被發現,在五年後無論何時發現這一違法行為,都不能給予行政處罰。
⑹ 違法所得如何計算
近日某市纖檢局查處某外資企業大型超市時,發現其所出售的某某牌襯衫標明純羊毛成分100%,進行促銷活動,消費者投訴純毛成分不足。經市纖檢部門鑒定,純毛含量為91.3%,滌綸含量8.7%。市纖檢局執法人員對此進行立案調查。 在對案情的調查中,執法人員要求查閱進銷貨賬目,當事人提供不出供貨的數量、價格,其理由是企業實行配貨營銷方式,貨源由在北京的總部統一負責,分部超市的計算機調不出進貨數量、價格和結算方式,導致調查取證工作一度擱淺。 面對外資企業的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如何調查取證?該局內部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該外資企業的行為違反了《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九條「銷售者銷售產品,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應對其進行調查,確定其進貨數量、銷售產品貨值和違法所得後,根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進行處罰。 另一種意見認為:並非違法所得無法計算,有可能當事人採取了「丟卒保車」的策略。應當要求當事人限期舉證或由行政機關直接向上海總部進行取證,確定違法所得具體數額,依法進行處理。
⑺ 如何計算本案違法所得
依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對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准產品的企業內,質監局應對其:容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但是,其中有兩點值得深入探討:一是沒收產品,二是沒收違法所得。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關於實施若干問題的意見》(2001年3月15日質技監局政發[2001]43號)第十一條中:「本法所稱違法所得是指獲取的利潤」的描述,質監部門在執法時應將《產品質量法》中的違法所得理解為利潤。違法利潤金額=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收入(簡稱違法收入)-在違法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費用(簡稱違法費用)+由違法活動產生並直接計入利潤的利得和損失金額的計量(簡稱違法利得與損失)
⑻ 行政相對人故意違反計量法規如何計算違法所得
收藏推薦 同f我們依照《計量法》,《計量法實施細則》辦理計量違法案件,在行政回相對人故答意違法的情況下.能否將其全部經營額作為違法所得? 江蘇省質饢技術監督局 答:你局《關於辦理計量違法案件有關違法所得計算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原國家技術監督局子1992年以技監局法發[1992]49l號文對計量、標准化、質量等違法行為處罰計算「違法所得」、「非法收入」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 二、上述行政解釋是在《計量法》、《計量法實施細則》頒布後制定的,目前仍然有效。 三、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印發的質技監法便字第019號文件,儀對「行政相對人故意違法」這一種情況下,認定其全部經營額作為違法所得作出了解釋,該解釋仍然有效。 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五臼<正> 問:我們依照《計量法》,《計量法實施細則》辦理計量違法案件,在行政相對人故意違法的情況下,能否將其全部經營額作為違法所得?(本文共計1頁) 如何獲取本文>>
⑼ 沒收違法所得如何計算
wangpeng8312 ,按照你的說法,企業如果取得違法收入,如果通過關聯方交易等形式,將違法成本加大,這樣違法利潤不就少拉,企業不就可以調節利潤拉,調節違法所得拉。
⑽ 如何計算《產品質量法》中的「違法所得」
依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對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准產品的企業,質監局應對其: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但是,其中有兩點值得深入探討:一是沒收產品,二是沒收違法所得。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01年3月15日質技監局政發[2001]43號)第十一條中:「本法所稱違法所得是指獲取的利潤」的描述,質監部門在執法時應將《產品質量法》中的違法所得理解為利潤。
違法利潤金額=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收入(簡稱違法收入)-在違法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費用(簡稱違法費用)+由違法活動產生並直接計入利潤的利得和損失金額的計量(簡稱違法利得與損失)
(10)違法所得計算期限擴展閱讀:
依據《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條 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
(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銷售者依照前款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以下簡稱供貨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
銷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規定給予修理、更換、退貨或者賠償損失的,由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