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傅雷家書》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兩段話的共同話題是什麼
共同話題以下關於讀書的道理和方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1.讀書道理:要在青年時代養成讀書的習慣,從讀課外書入手,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2.讀書時間: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3.選書方法:
(1)書是讀不盡的,須慎加選擇。
(2)作者傾向於閱讀經典,認為「談書的書」是不必讀的。
(3)建議青年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認為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4)可以請教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范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
4.讀書方法:
每個人天資習慣不同,適用方法不同。
(1)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於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2)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的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傅雷家書》
1. 讀書道理:
(1)「學然後知不足」,只有不學無術或是淺嘗即止的人才會自大自滿。
(2)讀書帶人走上嚴肅,正直,坦白,愛美,愛善,愛真理的路。
2.讀書時間:
(1)要妥善安排日常生活,一切起居小節都該有規律有計劃,才能擠出時間來讀書。計劃不能隨便打破或打亂。(2)最好每天擠出時間,哪怕半小時,來閱讀。
3.選書方法:
(1)藝術家應當無書不讀。
(2)閱讀不宜老揀輕松的東西當作消遣,應當每年選定一二部名著用功細讀。
(3)選書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來進行。
(4)注意挑選版本。中國詩詞最好是木刻本,古色古香,特別可愛。
(5)注意一切藝術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無縫,才經得起時間考驗而能傳世久遠。
4.讀書方法:
(1)有些書的內容值得細讀,也非單看一遍所能完全體會。讀書要會吸收,消化,貫通。
(2)人們都應該多多讀書,有計劃有系統的正規地讀正經書,這些也是訓練意志與紀律的機會。
㈡ 傅雷家書為什麼分為四個時間段
傅雷家書治歲分了四個時間段是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來寫的
㈢ 傅雷家書成書時間,要具體的時間,最早是哪一年出版的
出版時間:1981-08,印刷時間:1981-08-01
1981 年8 月,《傅雷家書》以香港三聯書店的名義出版(當時,三聯書店是人民出版社下屬的編輯部)。傅敏說,在第一版里主要選了99 封家信,其中有一封是母親朱梅馥的信。其中還包括兩個音樂資料,父親譯的莫扎特音樂筆記。封面的設計者是著名畫家、曾經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的工藝美術家龐薰,傅雷的好友。「白底,羽毛,父親的人頭像,父親的字。」這是傅敏最滿意的封面設計之一。
書籍評價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和傅敏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和傅敏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捲的白雲,感情純真、質朴,令人動容。
這本書問世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傅雷家書》獲得過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據統計20多年間它的發行量累計已達110萬冊,這足以證明其影響之大。《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可以使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讀一讀。(本書由工學院李仲陽博士、劉忠博士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陳子軒推薦)本書為書信體。 《傅雷家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現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其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為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為英語教師。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㈣ 傅雷家書中哪個時間段書信最密切並分析其原因
你好
應該是傅聰去美國的時候最密切
因為怕他不適應那邊的生活
如滿意請採納
㈤ 傅雷家書中令我感動的片段加時間哪一封
傅雷的愛子情深:「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專可是沒一天屬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㈥ 急求《傅雷家書》讀後感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贊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為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家書》讓我了解了什麼是細致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如果說《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想。
㈦ 出國前的最後一封信,傅雷是如何告誡傅聰珍惜時間的
在傅雷家書中,他寫道 〖珍惜時間,應酬之事能推則推。我的愛好頗多,可現在自己的時間太少,只能放棄了。〗
㈧ 傅雷家書當中談到論持久戰時間沒有了嗎
沒有提到,只是如果久
㈨ 《傅雷家書》每一時間段的概括 , 各位大哥 大姐 幫幫忙 很急 老師留的作業 謝謝
第一篇那是傅雷在1954年1月18日寫給傅聰的信,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句話就是「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句話激發了我的思考,我的大腦一下子閃現了這句話,那就是「父母要學會道歉」。大家也不是完人,也有過錯!從傅雷的這一封信中,我讀到了。但讀到這一點,我的最大收獲是,傅雷對自己的一切總是在思考著,而我們過去所做的多被忘記了。家中無小事,事事皆學問。從傅雷的第一封信中,我收獲到了這些。 第二封,其實仍然述說自己的不對,其中最精彩的語段是「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讀完這些文字,我的心在流淚,那三個「孩子」讓我感受到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世間真正的愛?我勸朋友們早些讀這本書,因為讀這本書,你會盡快擁有「覺醒」。傅雷這封信的開頭一句話是「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我們一起溫溫孩子的童年吧!因為孩子的童年才能永遠留在我們心間,才能完整的留在我們心間。我們的童年在美麗,在我們的心中也是殘而不全的,只有自己孩子的童年才能鎖在自己的記憶中。 3傅雷在1955年4月20日的信中寫道:「長管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 4讀傅雷家書,我們都會感受到傅雷對待藝術,對待傅聰與廣大孩子父母距離非常遠。21世紀的父母比四五十年前的傅雷落後多了。現摘錄一段,大家品嘗一番,便可以感覺。 「以音樂而論,我覺得你的協奏曲非常含蓄,絕無魯賓斯坦那種感傷情調,你的情感都是內在的。第一樂章的技巧不盡完整,結尾部分似乎很顯明的有些毛病。第二樂章細膩之極,觸鍵是精緻之極。最後一章非常輝煌、出色。搖籃曲比給獎音樂會上的好得多,情緒也不同,更安靜。幻想曲全部改變了:開頭的引子,好極,沉著,庄嚴,貝多芬氣息很重。中間那段緩慢的如歌片段,以前你彈得很悲愴,很傷感的,現在是一種惆悵的情調。整個曲子像一座巍峨的建築,給人以厚重、扎實、條理分明、波濤洶涌而意志很熱的感覺。」 5傅雷在1955年4月3日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假如你還不以為我頑固落伍,而願意把我的意見加以考慮的話,那對我真是莫大的『榮幸』了!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拈香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目前第一不要給我們一個悶葫蘆!磨難人最厲害的莫如不知和不定!對別人同情之前,對父母先同情一下吧!」 讀完這句話,結合著自己從詞典中找到的解釋,我覺得父母們應該培養著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的同情。 6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讀到「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嘗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樣忙。我近七八個月身體大衰,跌跤後已有二個半月,腿力尚未恢復,腰部痛更是厲害。但我仍硬撐來做的。孩子,你為什麼老叫人牽腸掛肚呢?預算你的信該到的時期,一天不到,我們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後(1955年4月1日寫的那封信),不知怎麼的,眼圈中流下一絲淚水。真的,一個忙碌的一家,需要大家共同知道,需要在知道之中有種忙碌的快樂。但不管怎麼說,一家人一起討論著忙碌,還是有價值,早討論一定比晚討論好。這不僅僅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家庭共同的理解,更有魅力的理解。 7傅雷在1955年3月27日的信中寫到「一個人的思想是一邊寫一邊談出來的,藉此可以刺激頭腦的敏捷性,也可以訓練寫作的能力與速度。此外,也有一個道義的責任,使你要盡量的把國外的思潮向我們報導。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孩子,你千萬記住這些話,多多提筆!」在1955年12月21日的信中又寫到:「至於你忙,我也知道;但我每個月平均寫三封長信,每封平均有三千字,而你只有一封,只及我的三分之一:莫非你忙的程度,比我超過百分之二百嗎?問題還在於你的心情:心情不穩定,就懶得動筆。」在傅雷的信中,他催著傅聰要寫信,經常寫的話語非常多的。 8在1960年8月5日的那封家書中,傅雷說「我們二十四小時之內,除了吃飯睡覺總是工作的時間多,空閑的時間少;所以即使煩惱,時間也不會太久,你說是濁?不過勞逸也要調節好:你弄音樂,神經與感情特別緊張,一年下來也該徹底休息一下。暑假裡到鄉下去住個十天八天,不但身心得益,便是對你的音樂感受也有好處。何況入國問禁,入境問俗,對他們的人情風俗也該體會觀察。老關在倫敦,或者老是忙忙碌碌在各地奔走演出,一些不接觸現實,並不相宜。見信後望立刻收拾行裝,出去歇歇,即是三五天也是好的。」在1960年11月26日的那封家書寫道「彌拉的意思很對,你們該出去休息一個星期。我老是覺得,你離開琴,沉浸在大自然中,多深思默想,反而對你的音樂理解與感受好多更多。人需要不時跳出自我的牢籠,才能有新的感覺,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確的自我批評。」大自然是美的永恆,美在等待,我們一定不要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疏忽這位人類忠誠的朋友。(就8篇)
㈩ 傅雷家書中的一則,不要課文《傅雷家書兩則》中的,要原文,時間也要。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
孩子,十個月來我的心緒你該想像得到;我也不想千言萬語多說,以免增加你的負擔。你既沒有忘懷祖國,祖國也沒有忘了你,始終給你留著餘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國的大門是永遠向你開著的。好多話,媽媽已說了,我不想再重復。但我還得強調一點,就是:適量的音樂會能刺激你的藝術,提高你的水平;過多的音樂會只能麻痹你的感覺,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氣與新鮮感,從而損害你的藝術。你既把藝術看得比生命還重,就該忠於藝術,盡一切可能為保持藝術的完整而奮斗。這個奮斗中目前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就是:不能只考慮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慮不宜於多出台的一切理由。其次,千萬別做經理人的搖錢樹!他們的一千零一個勸你出台的理由,無非是趁藝術家走紅的時期多賺幾文,哪裡是為真正的藝術著想!一個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音樂會實在大多了,大大的大多了!長此以往,大有成為鋼琴匠,甚至奏琴的機器的危險!你的節目存底很快要告罄的;細水長流才是辦法。若是在如此繁忙的出台以外,同時補充新節目,則人非鋼鐵,不消數月,會整個身體垮下來的。沒有了青山,哪還有柴燒?何況身心過於勞累就會影響到心情,影響到對藝術的感受。這許多道理想你並非不知道,為什麼不掙紮起來,跟經理人商量——必要時還得堅持——減少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音樂會呢?我猜你會回答我:目前都已答應下來,不能取消,取消了要賠人損失等等。可是你能否把已定的音樂會一律推遲一些,中間多一些空隙呢?否則,萬一臨時病倒,還不是照樣得取消音樂會?難道捐稅和經理人的傭金真是奇重,你每次所得極微,所以非開這么多音樂會就活不了嗎?來信既說已經站穩腳跟,那末一個月只登台一二次(至多三次)也不用怕你的名字冷下去。決定性的仗打過了,多打零星的不精彩的仗,除了浪費精力,報效經理人以外,毫無用處,不但毫無用處,還會因表演的不夠理想而損害聽眾對你的印象。你如今每次登台都與國家面子有關;個人的榮辱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得失事大!你既熱愛祖國,這一點尤其不能忘了。為了身體,為了精神,為了藝術,為了國家的榮譽,你都不能不大大減少你的演出。為這件事,我從接信以來未能安睡,往往為此一夜數驚!
還有你的感情問題怎樣了?來信一字未提,我們卻一日未嘗去心,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像得到你的環境;你一向濫於用情;而即使不採主動,被人追求時也免不了虛榮心感到得意:這是人之常情,於藝術家為尤甚,因此更需警惕。你成年已久,到了二十五歲也該理性堅強一些了,單憑一時沖動的行為也該能多克制一些了。不知事實上是否如此?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多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這一著,必招後來的無窮痛苦。除了藝術以外,你在外做人方面就是這一點使我們操心。因為這一點也間接影響到國家民族的榮譽,英國人對男女問題的看法始終清教徒氣息很重,想你也有所發覺,知道如何自愛了;自愛即所以報答父母,報答國家。
真正的藝術家,名副其實的藝術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像中過他的感情生活的。唯其能把感情生活升華才給人類留下這許多傑作。反復不已的、有始無終的,沒有結果也不可能有結果的戀愛,只會使人變成唐·璜,使人變得輕薄,使人——至少——對愛情感覺麻痹,無形中流於玩世不恭;而你知道,玩世不恭的禍害,不說別的,先就使你的藝術頹廢;假如每次都是真刀真槍,那麼精力消耗太大,人壽幾何,全部貢獻給藝術還不夠,怎容你如此浪費!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故事,你總該記得吧。要是歌德沒有這大智大勇,歷史上也就沒有歌德了。你把十五歲到現在的感情經歷回想一遍,也會喪然若失了吧?也該從此換一副眼光,換一種態度,換一種心情來看待戀愛了吧?——總之,你無論在訂演出合同方面,在感情方面,在政治行動方面,主要得避免「身不由主」,這是你最大的弱點。——在此舉國歡騰,慶祝十年建國十年建設十年成就的時節,我寫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觸萬端,非筆墨所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萬珍重,千萬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