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木包裝業職業病防治制度,計劃和實施方案
為了搞好本廠職業病防治工作,促進本廠的經濟發展,使生產作業環境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要求,保護職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的規定,經XXXX年X X月X X日廠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會研究,制定本單位X X X X年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一)職業病防治工作內容
1、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
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五條「用人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對本單位產生韻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的規定,制定由本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總負責,部門分工負責和崗位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和責任保證制度。同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
(1)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確處理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與經濟責任制的關系,以保護勞動者健康及相關權益為目標,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責、權、利,力戒形式主義。
(2)以責定權,以控制效果定獎,體現獎優罰劣的原則。落實職業病防治責任制,用人單位可以採取適當的經濟手段,同職業病防治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掛鉤,但不能像經濟責任制那樣,把依據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制定的職業病防治目標分解或者壓在勞動者身上。
(3)無論是集體責任制,還是個人責任制都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目標與計劃,明確職責范圍、基本任務、工作標准、實施程序、協作要求和獎罰辦法等內容。
(4)指標分解和考核要有針對性,抓住影響職業病防治控制效果的關鍵,達到責任指標化、考核數據化、分配差額化(即職業病防治工作績效的大小與獎懲掛鉤)。
2、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確保勞動者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
按照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如實上報本單位的人數、工資總額、繳費情況以及財務會計帳冊等有關情況,按時繳納工傷社會保險金,積極配合相關部門作好工傷社會保險工作,使在本廠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工傷、職業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勞動者或其家屬能夠從社會得到必要的物質補償和服務的社會保障,保證勞動者或其家屬的基本生活,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救治和康復服務等。
3、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積極做好工作場所的衛生防護工作,使工作場所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
(1)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難;
(2)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3)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
(4)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5)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於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申報
建立在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基礎上,即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規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進行申報,按照《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的規定,填報好各種申報表。
5、本單位的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引進項目)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並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
6、對從事放射、高毒等作業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職業病危害作業是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和嚴重職業病的主要作業,其危害後果特別嚴重,其危害往往是群體性的,且致死率、致殘率很高,不僅嚴重損害勞動者的生命健康,給用人單位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影響社會的穩定。
特殊管理包括對作業場所和作業人員的特殊管理。如作業場所的隔離、生產設備管道化、密閉化和操作自動化,作業場所設置特殊職業病防護設備,包括自動報警裝置、防護安全連鎖反應系統和工作信號,配備應急救援設施、醫療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還包括對這類作業實施特殊的監管手段。如實施許可制度,即作業許可和人員資格許可。作業許可是指用人單位從事放射、高毒等、職業病危害作業,必須符合國家有關的特殊衛生規定和要求,取得衛生許可後,方可從事該項作業。人員資格許可是指從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職業的人員,也包括這類作業的管理人員必須通過職業健康檢查和培訓,身體狀況符合要求並掌握特殊職業危害防護知識,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資格後方可上崗;管理人員也必須通過專業培訓,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資格後方可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
7、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內容,建立或完善職業衛生防治管理措施:
(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4)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內容有:全廠職工人數、男女職工人數、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男女人數、患各種職業病人數;全廠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數、各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的濃度或強度及評價;各種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設備的名稱、數量、運行狀況、防護效果及對存在問題的治理;個人防護用品的種類、發放數量、是否有職業衛生檢驗報告書、實際配帶情況等)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內容有:勞動者職業史、既往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相應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處理情況;職業病診療等勞動者健康資料);
(5)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用人單位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及檢測評價(定期檢測、評價必須由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制度;
(6)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包括救援組織、機構和人員職責、應急措施、人員撤離路線和疏散方法、財產保護對策、事故報告途徑和方式、預警設施、應急防護用品及使用指南、醫療救護等內容)。
8、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使本單位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嚴格按規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據為《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內容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體檢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9、職業病報告制度。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及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報告辦法》的規定,報告辦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接診的急性職業病均應在12-24小時之內向患者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時發生三名以上急性職業中毒以及發生一名職業性炭疽,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應當立即電話報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衛生監督機構。
(2)非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沒有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綜合醫院在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患者時,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②對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非急性職業病或急性職業病緊急救治後的患者應根據《職業病防治法》規定及時轉診到取得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明確診斷,並按規定報告。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③對確認的非急性職業病患者如塵肺、慢性職業病和其他慢性職業病,應及時按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程序逐級上報。各級負責職業病報告工作的單位和人員,必須樹立法制觀念,不得虛報、漏報、拒報、遲報、偽報和篡改。
10、職業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場所危害警示及報警裝置。
(1)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2)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3)對可能發生急性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11、向用人單位提供生產設備時的危害告知。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並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12、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管理規定。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當載明產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產生的後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援措施等內容。產品包裝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貯存上述材料的場所應當在規定的部位設置危險物品標識或者放射性警示標識。
13、職業病危害合同告知。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第二款: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告知的內容包括:
(1)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
(2)危害後果;
(3)提供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4)工資待遇、崗位津貼和工傷社會保險待遇;
(5)職業衛生知識培訓教育;
(6)職業病防治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4、職業衛生培訓。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培訓對象包括: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的方式有:用人單位負責人的職業衛生培訓、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進行的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其內容和目的是普及職業衛生知識。
(二)職業病防治實施方案
用人單位應結合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實際情況,參照以上職業病防治計劃所列的事項,制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目標,確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具體事項。然後,將各項工作事項分解、細化。最後,將分解、細化的各項工作納入時間表、把任務落實到人,實行分工負責、按時完成職業病防治計劃的實施方案。
為保障職業病防治計劃的落實,實施方案應該包括對開展各項工作所需經費的預算。只有經費得到了落實,才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職業病防治措施的落實。
② 如何判定企業的職業健康風險等級
一、國務院有關《特種設備》條例中的劃分:
1、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事故: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
2)有毒介質泄漏,造成15萬人以上轉移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事故: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2)有毒介質泄漏,造成5萬人以上15萬人以下轉移的。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事故: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2)有毒介質泄漏,造成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轉移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事故:
1)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2)有毒介質泄漏,造成500人以上1萬人以下轉移的。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25號《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
第二條 按一次職業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嚴重程度,職業病危害事故分為三類:
(一)一般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下的;
(二)重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發生職業性炭疽5人以下的;
(三)特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發生職業性炭疽5人以上的。
三、根據評價劃分:
毒物危害程度級別權系數D:
表 毒物危害程度級別權系數
毒物危害程度級別 D
Ⅰ(極度危害) 8
Ⅱ(高度危害) 4
Ⅲ(中度危害) 2
Ⅳ(輕度危害) 1
有毒作業分級C:
表 有毒作業分級
指數范圍 級別
C≤0 0級(安全作業)
0<C≤6 一級(輕度危害作業)
6<C≤24 二級(中度危害作業)
24<C≤96 三級(高度危害作業)
C>96 四級(極度危害作業)
③ 炭疽怎麼就成了生化武器了
首先,炭疽的傳染性極其強大,炭疽能從損傷的皮膚、胃腸粘膜及呼吸道進入人體後,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組織及臟器發生出血性浸潤、壞死和高度水腫。從2001年始有人把含有炭疽桿菌的信件寄給數個新聞媒體辦公室以及兩名民主黨參議員。數周內,導致5人死亡,17人被感染。
其次,炭疽發病迅速,潛伏期1一5日,最短僅12小時,最長12日。潛伏期皮膚炭疽一般1-5天。肺炭疽可短至12小時,可長至12個月;腸炭疽24小時。自然感染炭疽以皮膚炭疽為主,生物恐懼相關炭疽以吸人炭疽為主。皮膚炭疽最為多見,約占炭疽病例的95%。分為炭疽癰和惡性水腫。
炭疽致死率一般,但憑借其強大的傳播性和發病迅速,使其成為一種恐怖的生化武器。炭疽病毒只要有微量殘留,就能迅猛繁殖,其無孔不入正是其可怕之處。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症症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自然條件下,食草獸最易感,人類中等敏感,主要發生於與動物及畜產品加工接觸較多及誤食病畜肉的人員。
2015年,美國「炭疽烏龍」事件越鬧越大。截至當地時間4日,美國已有18個州的52個實驗室、首都華盛頓以及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收到了可能仍有活性的炭疽桿菌樣本。由於調查仍在進行中,不排除這些數字將繼續上升。如此多的實驗室疑似「中招」,引發人們疑問。
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位於馬里蘭州的一個私人實驗室據稱為開發炭疽檢測儀器,接收了寄自猶他州達格韋試驗場軍方實驗室的炭疽桿菌樣本。通常情況下,樣本收到後直接用就行了,但不知出於什麼目的,這個實驗室很罕見地把樣本培養了一下,結果嚇人一跳,原本應被徹底滅活的樣本仍有活性,於是5月22日通知了美國政府。
④ 工傷事故發生後,在幾小時之內上報,才算工傷
認定工傷的主要前提,是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發生的意外傷專害事故。認定工傷的屬情形,詳見工傷保險條例。估計你是想問,事故發生後,多長時間以內可以申報吧。答案是:一般要求企業1個月內向工傷部門申報(部分地區要求事故發生1-3天內,向工傷部門快報資料);員工申報的法定有效期限是事故發生1年內。
⑤ 放射防護責任制
職業病防治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時間:2009-01-05
為了搞好本廠職業病防治工作,促進本廠的經濟發展,使生產作業環境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要求,保護職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的規定,經XXXX年X X月X X日廠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會研究,制定本單位X X X X年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一)職業病防治工作內容
1、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
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五條「用人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對本單位產生韻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的規定,制定由本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總負責,部門分工負責和崗位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和責任保證制度。同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
(1)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確處理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與經濟責任制的關系,以保護勞動者健康及相關權益為目標,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責、權、利,力戒形式主義。
(2)以責定權,以控制效果定獎,體現獎優罰劣的原則。落實職業病防治責任制,用人單位可以採取適當的經濟手段,同職業病防治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掛鉤,但不能像經濟責任制那樣,把依據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制定的職業病防治目標分解或者壓在勞動者身上。
(3)無論是集體責任制,還是個人責任制都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目標與計劃,明確職責范圍、基本任務、工作標准、實施程序、協作要求和獎罰辦法等內容。
(4)指標分解和考核要有針對性,抓住影響職業病防治控制效果的關鍵,達到責任指標化、考核數據化、分配差額化(即職業病防治工作績效的大小與獎懲掛鉤)。
2、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確保勞動者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
按照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如實上報本單位的人數、工資總額、繳費情況以及財務會計帳冊等有關情況,按時繳納工傷社會保險金,積極配合相關部門作好工傷社會保險工作,使在本廠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工傷、職業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勞動者或其家屬能夠從社會得到必要的物質補償和服務的社會保障,保證勞動者或其家屬的基本生活,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救治和康復服務等。
3、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積極做好工作場所的衛生防護工作,使工作場所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
(1)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難;
(2)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3)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
(4)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5)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於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申報
建立在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基礎上,即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規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進行申報,按照《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的規定,填報好各種申報表。
5、本單位的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引進項目)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並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
6、對從事放射、高毒等作業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職業病危害作業是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和嚴重職業病的主要作業,其危害後果特別嚴重,其危害往往是群體性的,且致死率、致殘率很高,不僅嚴重損害勞動者的生命健康,給用人單位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影響社會的穩定。
特殊管理包括對作業場所和作業人員的特殊管理。如作業場所的隔離、生產設備管道化、密閉化和操作自動化,作業場所設置特殊職業病防護設備,包括自動報警裝置、防護安全連鎖反應系統和工作信號,配備應急救援設施、醫療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還包括對這類作業實施特殊的監管手段。如實施許可制度,即作業許可和人員資格許可。作業許可是指用人單位從事放射、高毒等、職業病危害作業,必須符合國家有關的特殊衛生規定和要求,取得衛生許可後,方可從事該項作業。人員資格許可是指從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職業的人員,也包括這類作業的管理人員必須通過職業健康檢查和培訓,身體狀況符合要求並掌握特殊職業危害防護知識,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資格後方可上崗;管理人員也必須通過專業培訓,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資格後方可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
7、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內容,建立或完善職業衛生防治管理措施:
(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4)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內容有:全廠職工人數、男女職工人數、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男女人數、患各種職業病人數;全廠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數、各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的濃度或強度及評價;各種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設備的名稱、數量、運行狀況、防護效果及對存在問題的治理;個人防護用品的種類、發放數量、是否有職業衛生檢驗報告書、實際配帶情況等)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內容有:勞動者職業史、既往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相應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處理情況;職業病診療等勞動者健康資料); (5)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用人單位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及檢測評價(定期檢測、評價必須由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制度;
(6)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包括救援組織、機構和人員職責、應急措施、人員撤離路線和疏散方法、財產保護對策、事故報告途徑和方式、預警設施、應急防護用品及使用指南、醫療救護等內容)。
8、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使本單位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嚴格按規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據為《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內容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體檢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9、職業病報告制度。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及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報告辦法》的規定,報告辦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接診的急性職業病均應在12-24小時之內向患者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時發生三名以上急性職業中毒以及發生一名職業性炭疽,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應當立即電話報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衛生監督機構。
(2)非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沒有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綜合醫院在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患者時,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②對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非急性職業病或急性職業病緊急救治後的患者應根據《職業病防治法》規定及時轉診到取得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明確診斷,並按規定報告。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③對確認的非急性職業病患者如塵肺、慢性職業病和其他慢性職業病,應及時按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程序逐級上報。各級負責職業病報告工作的單位和人員,必須樹立法制觀念,不得虛報、漏報、拒報、遲報、偽報和篡改。
10、職業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場所危害警示及報警裝置。
(1)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2)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3)對可能發生急性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11、向用人單位提供生產設備時的危害告知。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並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12、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管理規定。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當載明產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產生的後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援措施等內容。產品包裝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貯存上述材料的場所應當在規定的部位設置危險物品標識或者放射性警示標識。
13、職業病危害合同告知。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第二款: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告知的內容包括:
(1)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
(2)危害後果;
(3)提供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4)工資待遇、崗位津貼和工傷社會保險待遇;
(5)職業衛生知識培訓教育;
(6)職業病防治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4、職業衛生培訓。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培訓對象包括: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的方式有:用人單位負責人的職業衛生培訓、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進行的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其內容和目的是普及職業衛生知識。
(二)職業病防治實施方案
用人單位應結合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實際情況,參照以上職業病防治計劃所列的事項,制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目標,確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具體事項。然後,將各項工作事項分解、細化。最後,將分解、細化的各項工作納入時間表、把任務落實到人,實行分工負責、按時完成職業病防治計劃的實施方案。
為保障職業病防治計劃的落實,實施方案應該包括對開展各項工作所需經費的預算。只有經費得到了落實,才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職業病防治措施的落實。
⑥ 一個公司職業病人超過多少人算重大事故
折疊職業健康事故:
特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的,或專者發生職業性炭屬疽5人以上的。
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
(2)因環境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3)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或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4)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5)利用放射性物質進行人為破壞事件,或1、2類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後果;
(6)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7)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國(界)的環境污染事件。
⑦ 放射診療衛生許可需提交哪些材料
為了搞好本廠職業病防治工作,促進本廠的經濟發展,使生產作業環境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要求,保護職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的規定,經XXXX年X X月X X日廠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會研究,制定本單位X X X X年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一)職業病防治工作內容1、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 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五條「用人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對本單位產生韻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的規定,制定由本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總負責,部門分工負責和崗位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和責任保證制度。同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1)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確處理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與經濟責任制的關系,以保護勞動者健康及相關權益為目標,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責、權、利,力戒形式主義。(2)以責定權,以控制效果定獎,體現獎優罰劣的原則。落實職業病防治責任制,用人單位可以採取適當的經濟手段,同職業病防治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掛鉤,但不能像經濟責任制那樣,把依據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制定的職業病防治目標分解或者壓在勞動者身上。(3)無論是集體責任制,還是個人責任制都要根據職業病防治目標與計劃,明確職責范圍、基本任務、工作標准、實施程序、協作要求和獎罰辦法等內容。(4)指標分解和考核要有針對性,抓住影響職業病防治控制效果的關鍵,達到責任指標化、考核數據化、分配差額化(即職業病防治工作績效的大小與獎懲掛鉤)。2、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確保勞動者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按照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如實上報本單位的人數、工資總額、繳費情況以及財務會計帳冊等有關情況,按時繳納工傷社會保險金,積極配合相關部門作好工傷社會保險工作,使在本廠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工傷、職業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勞動者或其家屬能夠從社會得到必要的物質補償和服務的社會保障,保證勞動者或其家屬的基本生活,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救治和康復服務等。3、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積極做好工作場所的衛生防護工作,使工作場所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1)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難;(2)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3)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4)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5)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6)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於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4、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申報 建立在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基礎上,即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規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進行申報,按照《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的規定,填報好各種申報表。5、本單位的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引進項目)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並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6、對從事放射、高毒等作業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職業病危害作業是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和嚴重職業病的主要作業,其危害後果特別嚴重,其危害往往是群體性的,且致死率、致殘率很高,不僅嚴重損害勞動者的生命健康,給用人單位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影響社會的穩定。特殊管理包括對作業場所和作業人員的特殊管理。如作業場所的隔離、生產設備管道化、密閉化和操作自動化,作業場所設置特殊職業病防護設備,包括自動報警裝置、防護安全連鎖反應系統和工作信號,配備應急救援設施、醫療急救用品等。特殊管理措施還包括對這類作業實施特殊的監管手段。如實施許可制度,即作業許可和人員資格許可。作業許可是指用人單位從事放射、高毒等、職業病危害作業,必須符合國家有關的特殊衛生規定和要求,取得衛生許可後,方可從事該項作業。人員資格許可是指從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職業的人員,也包括這類作業的管理人員必須通過職業健康檢查和培訓,身體狀況符合要求並掌握特殊職業危害防護知識,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資格後方可上崗;管理人員也必須通過專業培訓,取得特殊職業病危害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資格後方可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7、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內容,建立或完善職業衛生防治管理措施:(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2)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3)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4)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內容有:全廠職工人數、男女職工人數、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男女人數、患各種職業病人數;全廠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數、各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點的濃度或強度及評價;各種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設備的名稱、數量、運行狀況、防護效果及對存在問題的治理;個人防護用品的種類、發放數量、是否有職業衛生檢驗報告書、實際配帶情況等)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內容有:勞動者職業史、既往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相應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處理情況;職業病診療等勞動者健康資料);(5)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用人單位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及檢測評價(定期檢測、評價必須由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制度;(6)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包括救援組織、機構和人員職責、應急措施、人員撤離路線和疏散方法、財產保護對策、事故報告途徑和方式、預警設施、應急防護用品及使用指南、醫療救護等內容)。8、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使本單位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嚴格按規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據為《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內容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體檢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9、職業病報告制度。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及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報告辦法》的規定,報告辦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接診的急性職業病均應在12-24小時之內向患者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時發生三名以上急性職業中毒以及發生一名職業性炭疽,企業及其職工醫院(所)應當立即電話報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衛生監督機構。 (2)非急性職業病報告: ①企業及其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沒有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綜合醫院在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患者時,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②對發現或懷疑為職業病的非急性職業病或急性職業病緊急救治後的患者應根據《職業病防治法》規定及時轉診到取得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明確診斷,並按規定報告。均應及時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③對確認的非急性職業病患者如塵肺、慢性職業病和其他慢性職業病,應及時按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程序逐級上報。各級負責職業病報告工作的單位和人員,必須樹立法制觀念,不得虛報、漏報、拒報、遲報、偽報和篡改。10、職業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場所危害警示及報警裝置。(1)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2)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3)對可能發生急性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11、向用人單位提供生產設備時的危害告知。《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並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12、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管理規定。《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當載明產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產生的後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援措施等內容。產品包裝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貯存上述材料的場所應當在規定的部位設置危險物品標識或者放射性警示標識。13、職業病危害合同告知。《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第二款: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告知的內容包括:(1)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2)危害後果;(3)提供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4)工資待遇、崗位津貼和工傷社會保險待遇;(5)職業衛生知識培訓教育;(6)職業病防治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14、職業衛生培訓。《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培訓對象包括: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的方式有:用人單位負責人的職業衛生培訓、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進行的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其內容和目的是普及職業衛生知識。(二)職業病防治實施方案用人單位應結合本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實際情況,參照以上職業病防治計劃所列的事項,制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目標,確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具體事項。然後,將各項工作事項分解、細化。最後,將分解、細化的各項工作納入時間表、把任務落實到人,實行分工負責、按時完成職業病防治計劃的實施方案。 為保障職業病防治計劃的落實,實施方案應該包括對開展各項工作所需經費的預算。只有經費得到了落實,才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職業病防治措施的落實。
⑧ 炭疽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時間是多少
炭疽熱是一種由炭疽熱桿菌引發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及食用病畜的肉類而發生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症症狀,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這種細菌可以在牛、羊、駱駝和羚羊等多種反芻動物體內找到。炭疽熱桿菌的特點是可以形成孢子結構,這種保護性的孢囊可以使這種細菌具備在自然界長期生存的能力。
炭疽原是食草動物的疾病,引起這種疾病的細菌就是炭疽芽孢桿菌,它就存在於土壤里。食草動物如牛羊等,進食時口鼻離地面很近,而且常常連根拔起來。這樣很容易把土壤中細菌的芽孢吸入呼吸道,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對食草動物來說,這種疾病通常是致命的。
不僅牛羊等家畜會感染這種疾病,它對許多野生動物也是可怕的災難。在非洲的河馬、加拿大的北美野牛和美國得克薩斯的鹿群中,都有過炭疽的嚴重流行,死亡慘重。
炭疽對人類雖然不像對食草動物那樣危險,但也能引起嚴重的疾病。人不吃草,也很少把口鼻貼近地面,因而,人主要通過與動物接觸或吃動物的肉感染炭疽。
炭疽熱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傳播:皮膚接觸、吸入和食用。皮膚性炭疽熱是這種細菌感染中的最常見形式,與吸入性炭疽熱相比危險要小得多;經常與牲畜接觸的人,如牧民、獸醫和加工皮毛的工人,常患皮膚炭疽。那是一種不痛的潰瘍,但非常難以治癒。如果吃了患了炭疽牲畜的肉(炭疽芽孢桿菌可不是煮熟了就能殺死),會患腸炭疽,就嚴重得多。而且,不管哪一種類型的炭疽,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都會發展成敗血症炭疽或肺炭疽,很容易引起死亡,還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感染炭疽熱病毒後,潛伏階段可以持續數小時甚至幾十天,呼吸道炭疽熱感染如不在潛伏期內治療則非常危險,症狀主要表現為流感症狀,如持續高燒、不斷咳嗽、體虛無力、胸口疼痛等。隨後,病毒很快就會發作,肺部功能受到破壞,嚴重缺氧,患者可能會突然休克,腦部也有可能感染病毒,最終不治身亡。炭疽的高發區主要在牧區,多見於農牧民、屠宰、皮毛加工、獸醫及實驗室人員。
此外,炭疽可分幾種類型。其中皮膚炭疽最多見,"炭疽"一名即來自皮膚炭疽的黑痂。傳染途徑是人的皮膚粘膜破損後接觸了病畜、病死牲畜的皮毛,污染了炭疽桿菌的物品,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顏面、頸、肩、肢體等暴露部分的皮膚為病菌侵入,皮膚出血性浸潤、壞死、水腫、潰瘍,以後形成典型的黑痂,皮膚炭疽經治療後多可恢復;肺炭疽的傳播方式是吸進帶炭疽桿菌的灰塵。肺炭疽發病急,表現寒戰、高熱、咳嗽、咯血痰,常伴發敗血症;吃了污染炭疽桿菌又未煮熟的肉類,喝了污染的乳類、水就會患腸炭疽。腸炭疽的表現像急性胃腸炎或急腹症。
炭疽細菌非常容易培養:掘起一點泥土,放在水裡煮一會兒,接種在加了一點血液的培養基上就行;而且非常危險,只要隨便一噴灑,就能造成牲畜和人類大批死亡。
炭疽病的的確確非常可怕,但是並非無葯可治,如果治療及時,感染者不會有生命危險。
自發現炭疽的病源是炭疽桿菌後,已經研究出無毒炭疽芽孢疫苗,用於預防。磺胺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使這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既可預防又可治療。
目前在對炭疽的治療葯品中,青黴素療效很好,重症者加用紅黴素、氯黴素、四環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預防措施是加強對牲畜、畜牧業、皮毛業、屠宰業的管理。病人應隔離到完全恢復;其用具、分泌物、排泄物也應進行消毒。
不過,雖然炭疽可以治療,但炭疽的高死亡率還是令人膽寒,除了皮膚炭疽,其他炭疽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
炭疽病是怎樣傳染的?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稱,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發動軍事打擊的同時,國內卻出現了炭疽熱病的恐慌。佛羅里達州、內華達州、紐約和華盛頓都發現了用郵遞方式傳播炭疽病菌的案例。炭疽究竟是一種通過什麼方式傳染的病菌呢?它的流行病學表現是什麼?
炭疽散布於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亞洲及非洲等牧區較多見,呈地方性流行,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皮毛加工等集中於城鎮,炭疽也暴發於城市,成為重要職業病之一。主要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飲食等幾種方式感染,它的流行病學主要表現有:
(一)傳染源 患病的牛、馬、羊、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類炭疽的主要傳染源。豬可因吞食染菌青飼料;狗、狼等食肉動物可因吞食病畜肉類而感染得病,成為次要傳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人感染炭疽桿菌主要通過工業和農業兩種方式。接觸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徑。皮膚直接接觸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帶大量炭疽芽胞的塵埃、氣溶膠或進食染菌肉類,可分別發生肺炭疽腸炭疽。應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帶菌的昆蟲叮咬,偶也可致病。
皮膚感染的途徑是通過皮膚的裂口或擦傷,最初症狀好像是蚊子咬的包,有癢的感覺,隨後發展成不痛不癢的潰瘍,中間是黑色的。呼吸感染的炭疽病最初的症狀類似感冒,患者不久會感覺呼吸困難,佛羅里達州發現的第一例炭疽患者就是呼吸感染,最後死亡。飲食感染是因為吃了感染病菌的肉類,症狀包括惡心、缺少食慾、嘔吐發燒,肚子疼,以及吐血等等。
(三)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決於接觸病原體的程度和頻率。青壯年因職業(農民、牧民、獸醫、屠宰場和皮毛加工廠工人等)關系與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帶芽胞的塵埃等的接觸機會較多,其發病率也較高。病後免疫力持久與否尚無定論,有再感染的例子。全年均有發病,7~9月為高峰。吸入型多見於冬春季。
得了炭疽病後病人的症狀?
潛伏期1~5日,最短僅12小時,最長12日。臨床可分以下五型。
(一)皮膚炭疽 最為多見,約佔95%,可分炭疽癰和惡性水腫兩型。炭炭疽多見於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丘疹或斑疹,第2日頂部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第3~4日中心區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周圍有成群小水皰,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水皰壞死破裂成淺小潰瘍,血樣分泌物結成黑色似炭塊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組織形成為炭疽癰。周圍組織有非凹陷性水腫。黑痂壞死區的直徑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腫區直徑可達5~20cm,堅實、疼痛不著、潰瘍不化膿等為其特點。繼之水腫漸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再過1~2周癒合成疤。發病1~2日後出現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現大塊狀水腫,累及部位大多為組織疏鬆的眼瞼、頸、大腿等,患處腫脹透明而堅韌,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全身毒血症明顯,病情危重,若治療貽誤,可因循環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進入血液,可產生敗血症,並繼發肺炎及腦膜炎。
(二)肺炭疽 大多為原發性,由吸入炭疽桿菌芽胞所致,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起病多急驟,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樣症狀,且在緩解後再突然起病,呈雙相型。臨床表現為寒戰、高熱、氣急、呼吸困難、喘鳴、紫紺、血樣痰、胸痛等,有時在頸、胸部出現皮下水腫。肺部僅聞及散在的細濕羅音,或有腦膜炎體征,體征與病情嚴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繼發腦膜炎。若不及時診斷與搶救,則常在急性症狀出現後24~48小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三)腸炭疽 臨床症狀不一,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嚴重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多於數日內迅速康復。後者起病急驟,有嚴重毒血症症狀、持續性嘔吐、腹瀉、血水樣便、腹脹、腹痛等,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徵象,若不及時治療,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於起病後3~4日內死亡。
(四)腦膜型炭疽 大多繼發於伴有敗血症的各型炭疽,原發性偶見。臨床症狀有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明顯腦膜刺激征。病情凶險,發展特別迅速,患者可於起病2~4日內死亡。腦脊液大多呈血性。
(五)敗血型炭疽 多繼發於肺炭疽或腸炭疽,由皮膚炭疽引起者較少。可伴高熱、頭痛、出血、嘔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
怎樣預防炭疽病?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美國著名的反生化恐怖主義專家阿利比克10月16日表示,席捲美國的炭疽熱恐慌已經令許多美國人不敢打開信件,其實人們完全不必如此害怕,因為他們可以在打開信件前用蒸汽熨斗殺死病菌。他還說:而且一定要保證有蒸汽,因為炭疽熱孢子可以在乾熱的環境下生存。炭疽病菌沒有傳染性,不會由一個人傳染給其它人,所以更容易控制和調查感染源。首先是注意可疑的包裹和信件,其次就是要多洗手,跟預防其它病菌沒有什麼兩樣。
蒸汽熨斗熨燙信箋就可以了,真的是這樣嗎?
醫學上炭疽病的預防主要對炭疽病傳播的三個條件切斷進行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病人應隔離至創口癒合,痂皮脫落或症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2次陰性(相隔5日)為止。
嚴格隔離病畜,不用其乳類。死畜嚴禁剝皮或煮食,應焚毀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斷傳播途徑 必要時封鎖疫區。對病人的衣服、用具、廢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別採取煮沸、漂白粉、環氧乙烷、過氧乙酸、高壓蒸氣等消毒滅菌措施。用Ascoli沉澱試驗檢驗皮毛、骨粉等樣品,對染菌及可疑染菌者應予嚴格消毒。畜產品加工廠須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防護設施,工作時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護易感者
1.加強衛生宣教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防止皮膚受傷,如有皮膚破損,立即塗搽3%~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開放牧,對接觸病畜的畜群進行減毒活疫苗接種。
3.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等工作人員和疫區人群,每年接種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1次。目前採用皮上劃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於上臂外側皮膚,劃一"井"字即可。四聯菌苗(炭疽桿菌、土拉桿菌、鼠疫桿菌和布氏桿菌)也已證明有效。國外採用保護性抗原作預防接種,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個月後接種第4次,繼每年加強注射1次,每次均為0.5ml。密切接觸者應留驗8日,必要時早期應用青黴素、四環素等,對疑似患者可採取同一措施。
炭疽病的治療
得了炭疽病難道就沒有辦法治療了嗎?當然不是,由於本病的預後視臨床類型、診斷與治療是否及時而不同。雖然皮膚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為1%左右,但位於頸部、面部、並發敗血症或屬於惡性水腫型的皮膚炭疽預後仍然較差。有些類型如:腸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腦膜炎型炭疽、敗血症型炭疽等,由於病情發展迅速而又較難及早確診,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所以炭疽病的治療首先應該盡早、及時。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一般及對症治療 本病患者應嚴格隔離,對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處理。給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必要時於靜脈內補液,出血嚴重者應適當輸血。皮膚惡性水腫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日短期靜滴,但必須在青黴素G的掩護下採用。有DIC者,應及時應用肝素、潘生丁等。
(二)局部治療 對皮膚局部病灶除取標本作診斷外,切忌擠壓,也不宜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而發生敗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敷以四環素軟膏,用消毒紗布包紮。
(三)病原治療 以青黴素G為首選。對皮膚炭疽,成人每日160~320萬u,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腦膜炎型及敗血症型炭疽,每日劑量應增至1000萬~2000萬u,作靜脈滴注,並同時合用氨基糖甙類(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療程需延長至2~3周以上。
對青黴素G過敏者可採用四環素或氯黴素,每日成人劑量2g,4次分服。強力黴素也有效,成人每日200mg~300mg;環丙沙星500mg,每日2次;紅黴素成人每日1.5g,療程同上。
抗炭疽血清治療目前已少用。如有供應,則對毒血症嚴重患者除抗生素治療外,可同時應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靜脈注射,第1日100ml,第2~3日各30~50ml,應用前需作皮試。
安全可靠的炭疽病疫苗即將誕生
美國國防部最怕敵人以炭疽桿菌為進攻的武器,其很多部隊反對使用現有的炭疽病疫苗,理由是擔心其毒性過大。於是,美國軍方傳染病醫學研究所便積極行動起來,希望找到更為安全可靠的新辦法來抵禦這種生物武器。
在該機構及其新夥伴—剛成立的EluSys治療學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一種根本的解決方案有望很快問世。目前這兩家研究所正在對一種稱為雜聚物(hetrepolymer)的合成蛋白質注射劑進行研究,以確定它是否能清除血液中的炭疽桿菌。
研究業已表明,這種蛋白質注射劑可消滅血流內其它4類不同的重要病原體,如登革熱病毒、大腸桿菌以及導致重症肌無力和狼瘡的自身抗體。事實上,研究人員在用葯不足兩個小時內便獲得了如此顯著的效力,被美國政府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譽為「驚人的業績」。
這一技術是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化學家羅恩·泰勒的研究成果,其原理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雜聚物的作用有如雙面膠布,使特定病原體附著於紅細胞,隨即運送到肝臟並在此遭到殲滅。從理論上講,該制劑可有效對付包括化學毒素乃至擴散的癌細胞在內的所有病原體。
那麼雜聚物能否清除體內的炭疽桿菌芽孢呢?預計今年開始的用猴子實施的試驗可得出結論,關於治療人類狼瘡的研究也將同時進行。負責主持這一合作研究項目的科爾·阿瑟·弗里德蘭德說,他們還不指望單靠雜聚物技術創造奇跡。抗菌素或其它葯物的應用恐怕也將是必要的輔助治療措施。
把蛋白合成制劑—雜聚物注射入血液,也許是消滅體內病原體的一種新方法。此類蛋白質使病原體與紅細胞結合。當這些細胞經肝臟循環時,病原體就會被消滅。
恐怖主義為什麼要選擇炭疽桿菌作為生物武器?
1.殺傷力大生命力強
一小瓶炭疽毒液針劑就可以使三百萬人中毒死亡。傳統的防禦手段無法阻止美國境外的來歷不明的仇恨集團的恐怖行動。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國家安全研究部主任理查德·貝茨曾經撰文說,生物武器比核武器和化學武器更令人擔憂:生物武器不同於後兩者,它既有最大限度的破壞力也很容易獲得。
一份由(美國政府)科技評價辦公室1993年完成的研究報告表明:一架飛機所運載的100公斤炭疽疫苗——一種出於休眠狀態的芽孢桿菌可在人體體內迅速繁殖——可以煙霧的形式出現在華盛頓特區寧靜的夜空,產生出毒素並使中毒者迅速發生大出血,最後可以奪去100萬至300萬條人命。這相當於一架飛機運載1000公斤沙林毒氣所能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的300倍。
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1998年曾在電視上講解炭疽熱的威脅,科恩手拿一袋2.25千克重的白糖說,要襲擊一個大城市,需要同等重量的炭疽熱病菌即可。
·問1:炭疽熱的形態是怎樣的?
回答:在大自然中,炭疽熱以孢子的形態存在於土壤之中,在實驗室中,科學家通常在液體環境下培養炭疽熱桿菌。炭疽熱桿菌可以以液態或固態的形態存在。科學家說,如果將液體的炭疽熱桿菌噴灑在空氣中會形成細微的薄霧,這是它作為生化武器的主要形態。如果將炭疽熱孢子烘乾後,可以將其同其它粉狀物混合在一起。粉狀物可以飄浮在空氣中,但如果人類沒有吸入這種含有病菌孢子的粉末就不會被感染。
·問2:人類是怎樣感染炭疽熱的?
回答:人類感染炭疽熱主要有三種途徑,而且都有可能是致命的。第一種是食用被污染的肉食,也稱為腸道性炭疽熱。此類感染在美國很少見,死亡率為25-60%。第二種是擦傷或割傷的皮膚接觸了病菌源,會引起皮膚性炭疽熱。此類炭疽熱最容易治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死亡率也有20%。最後一種是呼吸性炭疽熱,人類因吸入飄浮在空氣中的炭疽熱桿菌孢子而感染。這種感染的後果非常嚴重,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死亡率將高達90%。這種形式最有可能被用於生化恐怖襲擊。
·問3:如何識別他人是否感染了呼吸性炭疽熱?
回答:炭疽熱的潛伏期可能長達60天,也有可能在7至10天內顯現症狀。被感染者會發高燒、萎靡不振、容易疲勞,並伴有不時的乾咳。這些症狀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天,然後病情會突然惡化,病人感覺呼吸困難、出汗、皮膚上浮現出青色的斑點。嚴重者會休克,最終喪生。
·問4:炭疽熱能夠通過郵件傳播嗎?
回答:是的。炭疽熱桿菌孢子可以被混合在粉狀物體中,然後被放入信封,郵寄出去。這並不是一種高效的傳播方式,但的確存在。如果當收信人打開信封的時候,不小心吸入粉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注意,如果混合物仍乖乖地呆在信封中,沒有被人體吸入,炭疽熱孢子就很難作怪。
·問6:為什麼佛羅里達州一名男子死於炭疽熱,但他的兩名也感染炭疽熱的同事卻沒太大的問題?
回答:因為這兩個人感染的程度要輕得多,只要服用一些抗生素就可以殺死體內的病菌。據科學家稱,一個炭疽熱桿菌孢子或少量的接觸並不至於導致疾病,大約2500至5.5萬個孢子才能致病。
問8:哪種抗生素會對炭疽熱發生作用?
回答:大多數種類的炭疽熱都對青黴素非常敏感,但由於炭疽熱桿菌會對青黴素產生抗葯性,醫生們經常會使用強力黴素或環丙沙星殺滅感染者體內的病菌。
·問9:如何檢測在空氣循環系統中是否有炭疽熱病菌?
回答:首先要從人體、動物身體,或其他東西,如鍵盤、通風系統或電話的表面提取樣本。然後將採集來的樣本放入培養皿中進行培養,等細菌成長後再辨別其種類,或者復制細菌的DNA以進行辨別。美國軍方擁有更先進的檢測設備,可以在幾小時確定微生物的種類。
請注意:
這種菌的生命力極強,幾乎永不死亡
恐怖主義者看中這種細菌,還因為它幾乎是一種永不死亡的細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過這樣一件事情。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批軍馬患了炭疽,被封閉在一間窯洞裡面。由於戰爭,也由於後來的許多變故,村裡的老人都不在了。沒有人知道那裡曾經有過一孔窯洞,更不知道那裡曾埋葬過患病的軍馬。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那個窯洞被挖開。戰馬當然早成了枯骨,可揚起的灰塵卻感染了挖土的民工,在村子裡引起了流行,死了十幾個人。這僅僅是40餘年,炭疽還能活得長得多。
在英國有一個警察博物館。1997年,博物館進行維修的時候,在清理出來的雜物中發現了一支小玻璃管。人們驚異地發現,這一被遺忘的東西,竟然是在1918年繳獲自一名德國間諜。他們把這支玻璃管送到專業機構鑒定,發現是炭疽芽孢桿菌,不僅仍然活著,而仍然具有致病能力。
過去在軍隊里,規定槍殺患傳染病的馬匹。然而,正是在流出的血液里,含有大量的炭疽芽孢桿菌,會造成更多的馬匹感染;許多地方把患了炭疽的屍體深埋地下,這等於把炭疽永久性保存下來。
在英國,一個人買下一塊土地。這里曾經是一家屠宰場,曾經受到炭疽的污染。不知出於什麼考慮,這個人把荒廢的土地犁了一遍,誰知這樣一來,周圍不斷有牲畜發生炭疽。衛生局進行了檢查,發現就是因為他把原來土層深處的炭疽芽孢桿菌翻了上來。這塊土地再次荒廢,衛生局勒令他清除污染。這個人想盡了一切消毒的辦法,可不管他怎麼做,每次檢查總是可以查出炭疽芽孢桿菌。他在這塊地周圍築起籬笆,鄰人的牛羊還是發病;他把整塊土地都打上水泥地面,可在水泥的外圍還是查得出這種細菌。
·問5:炭疽熱傳播的方式還有哪些?
回答:炭疽熱孢子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在適當的天氣以及風力條件下,如果有人駕駛飛機拋灑炭疽熱孢子,可以製造出無色、無味,人眼無法識別的雲霧。人們不可能察覺到空氣中漂浮著炭疽熱孢子,除非有人感覺不適,到醫院檢查,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已經成了生化襲擊的受害人。
問7:炭疽熱會不會交互傳染?
回答:炭疽熱不會通過空氣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炭疽特別是其孢子的存活時間是不同的,在適宜溫度及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在皮毛製品中可生存90年。卻被所以要視你所說的空氣的條件而言:
炭疽桿菌繁殖體於56℃2小時、75℃1分鍾即可被殺滅。常用濃度的消毒劑也能迅速殺滅。所以蒸汽熨斗是可以殺滅炭疽桿菌的,但是對於炭疽桿菌形成的芽胞的抵抗力極強,須經直接日光曝曬100小時、煮沸40分鍾、140℃熱3小時、110℃高壓蒸氣60分鍾、以及浸泡於10%福爾馬林液15分鍾、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數日以上,才能將芽胞殺滅。
⑨ 醫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者技術操作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暫停執業活動,暫停期限為
答案:B.半年至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第三十七條 醫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者技術操作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由於不負責任延誤急危患者的搶救和診治,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造成醫療責任事故的。
(四)未經親自診查、調查,簽署診斷、治療、流行病學等證明文件或者有關出生、死亡等證明文件的。
(五)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
(六)使用未經批准使用的葯品、消毒葯劑和醫療器械的。
(七)不按照規定使用麻醉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精神葯品和放射性葯品的。
(八)未經患者或者其家屬同意,對患者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的。
(九)泄露患者隱私,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十一)發生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以及其他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緊急情況時,不服從衛生行政部門調遣的。
(十二)發生醫療事故或者發現傳染病疫情,患者涉嫌傷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規定報告的。
(十三)使用假學歷騙取考試得來的醫師證的。
(9)發生一名職業性炭疽上報期限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第三十三條 醫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給予表彰或
者獎勵:
(一)在執業活動中,醫德高尚,事跡突出的;
(二)對醫學專業技術有重大突破,作出顯著貢獻的;
(三)遇有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及其他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
緊急情況時,救死扶傷、搶救診療表現突出的;
(四)長期在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條件艱苦的基層單位努力工作的;
(五)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應當予以表彰或者獎勵的其他情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