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運用使用年限法評估設備成新率時,作為設備的總使用年限一般為()
D經濟壽命。因為有些機器的自然壽命雖然很長,但是繼續使用已經不能給企專業帶來經濟效益,或屬是該機器生產的產品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了,則依然不能繼續使用。而機器折舊結束後依然可以使用的設備仍然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評估設備時考慮的是設備帶來的經濟利益及發生的成本,因此採用經濟壽命才能進行衡量。
② 房產評估,收益法中測算收益年限,不知道土地終止日期怎麼辦
用證載終止日期減去估價基準日就是剩餘使用年限。
如果房地產估價中,涉及回到土地剩答余使用年限短於房屋使用年限,那麼可收益年限只能按照土地剩餘年限來算了。
如果土地證登記使用年限短於或等於法定最高出讓年限,其剩餘使用年限等於出讓年限扣減評估基準日已使用年限。如果土地登記使用年限超過了法定最高出讓年限,則其剩餘使用年限等於法定最高出讓年限扣減評估基準日已使用年限。當土地剩餘使用年限短於建築物剩餘可使用年限時,則收益年限按照土地使用年限計算。
③ 司法評估鑒定程序和期限
一、一般是10—15日,在鑒定書尾部會告知你的
二、 依據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1)鑒定機構或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
(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內容,以及第2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④ 最早的資產評估法什麼時間出台的
最早的資產評估法什麼時候推出的嗯十元什麼時間出台的這個你可以去查一下之前的的資料
⑤ 年限平均法的計算例題
1.1.年限平均法,又稱直線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應記折舊額均衡得分談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100%
即每年折舊(40000-1000)/5=7800元
2.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折舊率=2/使用年限X100%
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X年折舊率
又按現行財務制度的規定,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折舊法計算折舊的固定資產,應在其固定資產折舊 年限到期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凈額平均攤銷.
第一年折40000*2/5=16000
第二年折(40000-16000)*2/4=12000
3,年數總和折舊法
年數總和折舊法也叫年限合計折舊法,它是以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各年可使用年限相加之和為分 母,以各年可使用年限為分子來計算各年折舊額的折算計算方法.採用年數總和折舊法計算固定資產 折舊時的折舊率和折舊額,按照下列公式計算:
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
年限折舊率=—————————————— ×100%
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
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一預計凈殘值)X年折舊率
所以:第四年折(40000-1000)*2/15
⑥ 為什麼資產評估中,確定綜合成新率時,年限法成新率佔40%,現場觀察法成新率佔60%。顛倒過來可以嗎
這個是根據 估價人員的經驗來確定的 也可以顛倒過來 這個成新率其實影響不是很大
一般年限成新內率是固定的 比如一套房子50年的壽命 用了20年 那成新率就是60%
但是現場查勘的時候可能 有70%的成新率 那麼取權重的時候 可能觀察成新率的比重就要大於年限成新率 但是如果現場查看只有50%的成新率的話 那麼觀察成新率比重就要小一點 都是根據估容價人員的經驗來確定的。
⑦ 資產評估成本法下,實際性貶值額的計算中使用實際使用年限和名義使用年限計算的實體性貶值額差異在哪
名義已使用年限:
指資產從購進使用到評估時的年限(也就是按照公歷的會計年度確定專的會計上的屬實際年限)。名義已使用年限可以通過會計記錄、資產登記簿、登記卡片查詢確定。
實際已使用年限:
指資產在使用中實際損耗的年限。由於資產在使用中負荷程度的影響,必須將資產的名義已使用年限調整為實際已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與名義已使用年限的差異,可以通過資產利用率來調整。
實際已使用年限=名義已使用年限×資產利用率
資產利用率計算公式為:
資產利用率=截止評估日資產累計實際利用時間/截止評估日資產累計法定利用時間×100%
當資產利用率>1時,表示資產超負荷運轉,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比名義已使用年限要長;
當資產利用率=1時,表示資產滿負荷運轉,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等於名義已使用年限;
當資產利用率<1時,表示開工不足,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小於名義已使用年限。
⑧ 「里程法」和「年限法」在二手車鑒定評估中使用得並不多,為什麼
一車一車況,一況一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