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清朝法律明確規定不動產典當回贖年限為

清朝法律明確規定不動產典當回贖年限為

發布時間:2021-02-26 07:13:04

Ⅰ 清朝中期,典權制度逐漸完備,表現在哪些方面

清朝中期後,典權制度逐漸完備,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 明確「典」的定義。 《大清律例》規定: 「以價易出,約限回贖者,曰典」 。
2、 對典與賣進行法律區分, 確認典的借貸擔保性質。 典契不必與一般不動產買賣契約一樣經官府 加蓋官印,不繳納契稅,無需過割賦役。
3、 明確出典人的回贖年限。漢人間為十年,旗人間也為十年,漢旗間為二十年。
4、 明確房屋出典後的風險責任問題。

Ⅱ 典權的設定是什麼

典權的設定是創設典權的法律行為,是典權的原始取得方式。設定典權,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就一般情況而言,當事人之間設定典權,須符合下列條件:
1.須以不動產為標的物。典權標的物,即典物,應為不動產,故典權為不動產物權。出典人就其所有的不動產沒典,可以是就不動產所有權的全部設典,也可以是就刁;動產所有權的-部分設典。不動產共有人,可以就其應有部分沒典。如果刁;能確定應有部分的,則須經全體共有人同意。以全體共有人名義設典。在傳統民法中。典物包括房屋和土地。在中國現階段,民間存在的典權都為私有房屋典權。土地典權在新中國成立後已被廢除。以不動產作為典權標的物,固無疑問。但不動產的范圍如何界定,則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傳統民法認為,不動產權利不能作為典權標的物,非所有人不能以他人之不動產設典。建立適應中國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典權制度,這種觀念應加以改變。首先,應允許不動產權利作為典權標的物。現行法律已明確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和抵押。以不動產權利設典較之不動產權利的轉讓、出租和抵押更具有優越性。其次,應允許非所有人在一定條件下以他人不動產設典。既然允許以不動產權利作為典權標的物,則取得不動產權利的非所有人自然可以設典。例如非所有人就自己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典等。這對於更好的發揮不動產的效益是有益的。
2、須支付典價。典價是取得典權之對價,支付典價是典權設定的要件。典價應一次性支付,其數額有當事人約定。典價不能超過賣價,但一般應接近賣價。典價一般以金錢計算,也可以用實物計算,但用實物計算的,應折算為金錢。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0條,以合法流通物作典價的,應當按照回贖時市場零售價格計算。典價包括原典價和找價。原典價是指典權設定時所支付的典價,找價是指典權設定後所增加的典價。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上引《意見》中曾指出:在典期內,經當事人約定增減典價的應當准許。
3.須在典期以內設定。典期,是指阻止出典人行使回贖權的期限。在典期內,出典人不得回贖典物。典期屆滿後,出典人方可行使回贖權。因此,典期屆滿,典權並不消滅,只有在出典人回贖典物或在回贖期內不回贖典物,典權方歸消滅。在傳統民法中,典權按典期,可以分三種:
(1)定有期限的典權。是指定有限制回贖權行使的期限。該期限為典權人佔有典物並使用收益的最短期限。典期得由當事人自行約定,其約定方式有二:一是約定典期為若干年,二是約,定出典後一定期限內不得回贖。無論哪種約定方式,典權的最長期限均不得超過法定期限。
台灣民法典第912條規定,典權約定期限不得逾30年,逾30年者,縮短為30年。中國法律無這方面的規定,但司法實踐一般也作如此解釋。定有期限的典權,在典期內或典期屆滿時,當事人可以約定延長。應當指出,在典期內延長典期,前後典期合並計算不能超過法定典權最長期限;在典期屆滿後,延長典期,實為更設一種新典權,其約定期限亦不能超過法定典權最長期限。
(2)未定期限的典權。當事人沒有約定典期,出典人可以隨時回贖典物。從理論上講,當事人是否約定期限,當屬其自由,但法律上亦應有最長期限之限制。台灣民法典第924條規定:典權未定期限者,出典人得隨時以原典價回贖典物。但自出典後經過30年不回贖者,典權人即取得典物所有權。中國司法實踐亦作如此解釋,典契未載明期限經過30年未贖的,原則上應視為絕賣。未定期限的典權,當事人得於典期存續中,改定為定有期限之典權,但改定前後的合並期限不能超過法定典權最長期限。
(3)不得附絕賣條款的典權。所謂絕賣條款是指在典期屆滿後,若不回贖,即作絕賣之條款。從典期而言,雖可由當事人自由約定,但為保護出典人利益,則不得不對典期作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就是典契不得附絕賣條款。台灣民法典第913條規定:典權之約定期限不滿15年者,不得附有到期不贖即作絕賣之條款。可見,典權期限不滿15年的,即為不得附絕賣條款的期限。如果當事人設定了此類條款,則該條款無效,出典人仍可按回贖期回贖典物。如果典期在15年以上,而當事人設定了絕賣條款,則該條款有致,出典人典期屆滿不贖的,即視為絕賣。
4.須採取特定形式。設定典權,通常依合同方式為之。由於典權關系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因而,典權的設定應採取書面合同的形式。典權當事人應當簽訂典權合同,即典契。合同中應載明標的物、典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典期、回贖期等內容,雙方要簽字蓋章。典權合同是轉移不動產佔有的合同,因此,必須進行登記。在中國,以房屋為標的物的典權合同,須到房屋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以土地使用權為標的物的典權合同,須到土地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手續。

Ⅲ 什麼是典權

典權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制度,以其特有的便民功能存植於中國千百年。所謂典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一種物權。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典權人佔有、使用、收益的一方,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典價為典權人為對他人不動產佔有、使用、收益而付出的對價。典權是一種物權。典權在歷史上存在著以人身為對象的典權,如典妻雇子、典雇男女等。在中國大陸地區,承認以房屋作為典權標的物。典權是中國傳統的特有法律制度。
典權的基本模式為:出典人,即不動產的所有人,將典物轉移給典權人;典權人在取得典物的時候,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典價通常為典物出賣價格的50%-80%之間;典權人在取得典物之後,可以對其行使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典權可以通過回贖、找貼、絕賣等行為而消滅。
獲取方式
典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基於法律行為取得,包括依典權的設定取得和依典權的讓與取得。依設定取得典權是指雙方當事人達成設定典權的協議而成立典權;依讓與取得典權是指典權人將典權讓與他人,該他人因此讓與行為而取得典權。典權取得的另一種方式為基於其他事實的取得,主要為基於繼承而取得典權。
典期簡介

典權
典權的期限,又稱典期,是阻止出典人回贖典物的期限。中國的司法實踐中,典權的最長期限為30年。超過30年的,應縮為30年。 在典期內,出典人不得回贖;在典期屆滿後,出典人行使回贖權,則典權歸於消滅。典權的期限有約定和未約定兩種。約定期限即當事人自行約定典期,在此期限內典權人不得回贖。典權的約定期限不宜過長或過短,一般規定最長為三十年,超過三十年的,縮短為三十年;約定期限不滿十五年的,不得附有到期不贖即做絕賣的條款。未約定期限則出典人可以隨時行使回贖權依原典價回贖典物。但未約定期限並非無期限,自出典後三十年不回贖的則為絕賣,即典權人取得典物的所有權。
效力
典權的效力,主要涉及典權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典權人的權利包括:1、佔有、使用、收益權。2、轉典權,即在典權存續期間,無禁止轉典約定下,典權人有權不經出典人同意將典物以不高於原典價、不超過原典期的條件出典於他人。3、出租權。4、轉讓權。5、抵押設定權。典權人就其所取得典權,有權設定抵押權,以擔保債權。在中國,對於典權能否抵押,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本文認為,典權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權利,與其他有價值的權利一樣,可以設定抵押。對於此種情況,本文將在後面著重論述。6、優先購買權。7、重建修繕權。8、費用求償權。出典人的權利包括:1、典物所有權。2、抵押設定權。典權人對典物享有所有權,當可對典物再行設定權利。3、回贖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關於典權,王利明主持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339條規定:「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的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早在漢晉時期就出現典質,後來又陸續出現典當,典質,典賣並行。大概在南北朝時期初步形成了典權的雛形,典權制度從「當」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宋元明時期是典權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典制首次被載入法典並得以向廣大地區推行。典權之所以興起,「仍因中國傳統認為變賣祖產,尤其是不動產,仍敗家之舉,足使祖宗蒙羞,為眾人所不齒,故絕不輕易從事,然又不能不有解決之計,於是有折衷辦法出現,即將財產出典於人,以獲得相當於賣價之金額,在日後有可以原價贖回。如此,不僅獲得資金以應急需,又不落得變賣祖產之譏。」
典權
清朝至民國,典權制度在法律上得到了進一步規范。乾隆年間在戶部則例中規定:「典賣契載不明之產,如在30年內,契內無絕賣字樣,即以絕產論概不許找贖。」這對典期的最高年限加以硬性的規定。因為此前的典權的期限由當事人自由約定,、法律不加以任何的限制,約定的典期屆滿後,若出典人不予以回贖,則典權永遠存在,不論經過多少年,只要出典人主張收回典物,典權人都得同意,這經常引發糾紛。台灣學者史尚寬曾說:「現代民法物權關於典之規定,大體取材於清律典賣田宅戶部則例(置戶投稅,旗民交鄉)及清理不動產典當辦法,加以修正。」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廢除了包括民國民法在內的國民政府六法。使得典權制度成為習慣法(台灣地區仍沿用民國民法)。198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也沒有收入典權制度。然而出現現實生活中的典權糾紛,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用司法解釋承認典權制度的存在並陸陸續續地規定典權方面的內容,內地司法解釋僅承認房屋典權作為典權的唯一形式。

Ⅳ 民法上的典權人是什麼意思

典權人亦稱「承典人」,是指承典他人的物品或房產,並一次支付版出典物或房產的典權價,佔有他人物品或房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單位或個人。

在典期內,承典人不但享有對物品或房屋的使用權,而且有轉典和出租權,並負責房屋的維修。典期滿後,出典人退還典物或全部房屋典價贖回物品或房屋。

典權人的義務:

1、按合同的規定支付典價。

2、在典權存續期間妥善地保管典物。

3、在典期屆滿時,出典人要求回贖時負有返還典物的義務。

4、分擔典權存續期間典物因不可抗力而全部或部分滅失的風險。

(4)清朝法律明確規定不動產典當回贖年限為擴展閱讀:

典權人的權利:

1、對出典房屋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

2、對出典房屋的先買權。即在同等條件下,典權人享有優先於他人的購買典物的權利,但此種權利不能對抗其他的法定的優先購買權。如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即優先於典權人的先買權。

3、轉典權。這是指在典期內,典權人有權將典物再轉典給其他人,但轉典價不應超過原典價,轉典期也不得超過原典期。

4、合理費用的求償權。典權人在典權存續期間內就典物的修繕、管理、保養或為增加典物的使用價值而支付的合理費用,有權要求出典人在回贖典物時償還,但以回贖時的現存價額為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典權人

Ⅳ 清朝為何仍完全沿襲明朝法律制度

清朝並沒有完全沿襲:
一、刑事方面。(1)刑罰制度:清代的刑罰體系基本沿襲明朝,但在細節上作了修改。清朝獨創了「發遣」,對笞、杖、遷徙、充軍等刑作了修改。

(2)在犯罪和刑罰方面,清代與前代相比,最大的變化上加重了對思想文化方面的專制統治,大興文字獄、禁書等。

二、民事方面。(1)典權制度:清朝的典當制度與明代有很大區別,表現在:明確了典和賣的區別;明確了典當回贖權的年限;明確了房屋出典後的風險責任。(2)清代確立了「兼祧」繼嗣的地位。

三、行政方面。(1)中央機構上,清朝設立了軍機處,創設了「廷寄」制度;(2)官吏任免上,可以納捐任官,在官員組成上實施滿漢分治。(2)官吏考核實施「四格八法」。

四、經濟立法方面。清代在海外貿易上實施閉關自守政策。乾隆時期僅開設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設十三洋行充當代理人。

五、清朝法律的特點主要是注重維護宗族族權、確認和維護滿族特權。

1.發遣

是清代獨創的一種刑罰,也是清朝的法定刑之一。它是將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為駐防官兵充當奴隸,是僅次於死刑的重刑。

2.充軍

是清代的法定刑之一。它是將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服苦役的一種刑罰,重於一般的流刑。清代的充軍刑分為附近充軍(2000里)、邊衛充軍(2500里)、邊遠充軍(3000里)、極邊充軍(4000里)、煙瘴充軍(4000里)五個等級。因此,又稱為「五軍」。充軍刑在明代已有,但清朝的充軍刑只罰及犯罪者個人,也不象明代終身充軍與永遠充軍那樣區分。

3.軍機處

軍機處設立於雍正初年,原本是針對西北征討准葛爾叛亂的戰事而臨時設置的機關。由於它符合皇帝專職集權的需要,便成為常設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辦事大臣由皇帝任命,其權利也不限於軍務,凡是各類機要奏章的處理、人事任免、司法審判、議定條例等重要事情都由它起草詔旨,由皇帝最後批准。它的設立不但完全剝奪舊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參政權,還剝奪了內閣對國家大政草擬詔書的權力。

4.「廷寄」

是清代軍機處送達皇帝詔書的一種形式。軍機處起草的詔書經皇帝批准後,如由軍機大臣密封以後直接發往各部院以及地方都撫,就稱為「廷寄」。這種制度的建立使得皇帝的詔令可以直達辦事機關,不僅有利於保守秘密,更有利於皇帝加強對中央職能部門和地方都撫的控制。

清代在典權制度上有哪些發展?

中國的典權在唐宋時期就已基本形成制度體系,到明朝被載入律、例之中。清代在典權的發展上以條例和戶部則例的形式進一步豐富了典權制度的內容,使之更為完備:(1)《大清律例》明確規定了「典」的定義:「以價易出,約限回贖,曰典」它屬於用益物權;(2)對典與賣作了法律區別。如果是典契,則必須在契內註明「回贖」字樣。如果是賣契,要在契內註明「永不回贖」字樣,這樣,是否允許回贖就成為典與賣的重要區別。(3)規定出典人回贖期限。漢民、旗民內部典當田產回贖期限為十年,旗人將田產出典給漢民的回贖期限為二十年。逾期不贖的,承典人可以投稅過戶取得出典物的所有權。如出典物的價值高出典價的,承典人要向出典人補償差價部分。(4)明確承典人在典權存續期內的責任。如果承典人故意或過失損毀出典物時,承典人要負賠償之責;如果因不可抗力致使出典物損毀的,承典人不負賠償之責。

第四節 清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清朝的司法機關將旗人與漢人分別由不同的機構處罰,對少數民族的司法管理由理藩院處理。

二、訴訟制度上,清朝有「詞訟日」的規定。旗人有訴訟特權。

三、審判制度上,清朝設立了完備的會審制度,主要有秋審、朝審。

1.「詞訟日」

是清朝對起訴時間的設定。清朝對於涉及戶婚、田土、錢債等民事訴訟,規定只能在每月的特定時間內提起訴訟。清初是每月逢三、六、九日為「詞訟日」。清中後期改為逢三、八為「詞訟日」。非「詞訟日」民間提起訴訟,官府不予受理。

2.「農忙止訟」期:

清朝法律規定,每年四月一日至七月三十日,為「農忙止訟」期。在此期間內,除謀反、大逆、盜賊、人命等重案外,不得就其它輕微案件進行訴訟。

3.「秋審」

是清朝會審制度之一。所謂「秋審」就是由九卿、詹事、科道官員共同復審各省上報的斬、絞監候案件的審判制度。因其每年都在農歷八月進行,所以被稱為「秋審」。秋審的具體程序是:各省督撫在每年五月以前,將本省審勘完畢的斬、絞監候案件具冊呈報刑部;八月,九卿、詹事、科道官員在天安門外金水橋西共同復審,然後由刑部就審錄結果向皇帝具題。經過秋審和朝審的案件,根據具體情節對案犯作以下處理:⑴情實,即罪情屬實、量刑恰當、一般在冬季以前執行死刑;⑵ 緩決,案情雖屬實、但危害性較小、先暫時關押、等待下一年會審;若經三次復審定為緩決則可免死;⑶ 可矜,罪行雖屬實,但情有可原,予以減等發落;⑷ 流養承祀,罪行屬實,但父母、祖父母無人奉養或為家中獨子,免死改為杖責、枷號示眾,然後釋放。

清代「秋審」制度高度規范,不僅有《秋審條款》的頒布,而且它已成為國家大典,是清政府的一項重要司法活動。

4.朝審:

是由九卿、詹事、科道官員共同復審京師地區的斬、絞監候案件的審判制度。按照慣例,朝審都是在每年霜降以後,秋審的前一天舉行。

5.熱審

在每年小滿後十日到立秋之前,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

清代中央司法機關是怎樣分工的?

清朝仿效明代的司法制度,在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稱三法司。三法司中,刑部在其中居於主導地位,各省刑案的復核、京師徒刑以上重案的審理、秋審和朝審的辦理、律例的修訂都由刑部主持。但刑部僅有權決定流刑以下的案件,對於死刑案件,刑部僅有權提出處理意見,要經由皇帝批准後才能生效。大理寺掌管案件的附審和平反,對於刑部審理的案件,如發現有錯誤可以駁回重審;它主持一年一度的熱審。都察院既是行政監察機關,又是司法機關,負責司法監督。凡刑部審理不當、大理院復核失誤,都察院都有權彈劾,它還可以直接受理糾舉官吏不法的案件。在共同行使司法權的過程中,三法司既有分工又有制約,在保證皇帝擁有最高裁決權的同時又有利於法律的公正適用。

Ⅵ 請問什麼是質權人\典權人

典權是我國特有的財產法律制度,縱觀世界各國法律,都沒有與之相吻合的法律制度,其具有固有法性。早在漢唐時期典權制度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習慣。但直到清朝時期才有一些法律條文散見在大清律戶部則律中。現代意義上的典權始於大清律典當田宅門條例。
我國《民法通則》雖對典權無明文規定,但在審判實踐中卻早已對典權給予確認。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就規定了典物回贖期間:「典契未載明期限經過30年不回贖的,原則上視為絕賣」;1988年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以第120條規定了典價:「在房屋出典期間或者典期屆滿時,當事人之間約定延長典期或者增減典價的,應當准許。承典人要求出典人高於原典價回贖的,一般不予支持。以合法流通物作典價的,應當按照回贖的市場零售價格折算。」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亦就典權問題作出若干批復,以指導審判實踐。如1984年的《關於房屋典當回贖問題的批復》、1986年的《關於典當房屋在「文革」期間未能按期回贖,應當作時效中止處理的批復》《關於典當房屋回贖期限計算問題的批復》《關於房屋典當回贖中幾個有關問題的批復》以及1992年的《關於出典人要求回贖已賣斷的出典房屋不予准許的復函》等。其中,以《關於房屋典當回贖中幾個有關問題的批復》第三條對回贖期間的中止、中斷作出一般規定:「如果典期屆滿,出典人未按契約規定期限提出回贖,是由於不可抗力使其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這種受客觀原因影響的時間,應予扣除,不計入回贖時效期間;如果典期屆滿,出典人已提出回贖要求,但由於承典人的原因而逾期未能回贖的,這種情況,應自出典人提出回贖之日起重新計算回贖時效。」
現代意義上的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並加以使用收益的權利。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者,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向典權人提供不動產者,為出典人;作為典權標的物的不動產,為典物。典權人通過支付典價而佔有典物,取得對典物的使用收益權、轉典權、典權讓與權、典權抵押權、優先購買權、修繕權等權利,同時承擔保管典物、危險分擔、繳納捐稅、返還典物等義務;典權屬他物權,對於其具體法律性質有用益物權說、擔保物權說、買賣物權說和特種物權說等多種主張,其中以用益物權說為通說。出典人通過提供典物而收取典價,享有典物處分權、擔保設定權、回贖權等權利,同時承擔危險分擔、瑕疵擔保等義務。而其中出典人的回贖權是典權制度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權利,審判實踐中典權糾紛的絕大部分也集中在回贖權的行使的問題上,筆者試結合以下案例淺析回贖權的構成要件、存續期間和法律後果問題,以期對審判實踐有所裨益。

質權人佔有質物是質押區別於抵押的本質特徵,也是質押合同生效的要件。質權人未佔有質物,質押合同未生效;但是質權人在佔有質物、質押合同生效後,又將質物返還出質人,其法律後果究竟是質權消滅,還是質押合同繼續有效、但不能對抗第三人?這種情況法律未規定。
考慮到擔保法第87條第二款關於「因不可歸責於質權人的事由而喪失對質物的佔有,質權人可以向不當佔有人請求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返還質物」的規定,並未將喪失佔有質物作為質押合同無效的情形規定,因此,最高法院有關「質權人將質物返還於出質人後,以其質權對抗第三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解釋,迴避質押合同的效力問題,是比較穩妥的。

Ⅶ 什麼是房地產典當

什麼是房地產典當房地產典當是房地產權利特有的一種流通方式,它是指房地產權利人出典人在一定期限內,將其所有的房地產,以一定典價將權利過渡給他人承典人的行為。 房地產設典的權利為房屋所有權。設典時,承典人可以佔有、使用房屋;也可以行為上不佔有、使用該房屋,但有權將出典的房屋出租或將房屋典權轉讓。設典時,一般應明確典期,出典人應在典期屆滿時交還典價和相應利息從約定而贖回出典的房屋,也可以雙方約定,由承典人補足典房的差額而實際取得房屋的所有權。
房屋典當指承典人支付一定的典金,佔有出典的房屋,並進行使用、收益,典期屆滿時,由出典人償還典金贖回出典房屋的法律行為。
2、房地產典當的特徵
房地產典當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房屋典當是一種雙方法律行為。
房屋典當須出典人和承典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訂立典當合同。
(2)房屋典當是一種有償的民事法律行為。
典權人佔有、使用出典房屋,必須支付一定的典價。出典人必須移轉房屋的佔有以換取典權人的典價。
(3)房屋典當是一種要式法律行為。
房屋典當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簽訂,並到當地的房屋管理部門備案。
(4)房屋典當一般有典期和回贖期。
房屋出典後,承典人對房屋有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但出典房屋的所有權仍歸出典人享有。在典期內,出典人不能回贖。典當雙方當事人可約定典期,也可不約定典期。當事人未約定典期,出典人可隨時要求回贖。當事人約定典期,在典契載明的典期屆滿出典人逾期不贖的即作絕賣,出典人喪失回贖權,出典房屋歸當承典人所有而無須再支付對價。

Ⅷ 關於房屋典當契約時間問題

典當期限最長是6個月,這是國家法律規定,合同中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款被視為無效.

Ⅸ 我國民商法有規定典權的嗎好像只有房屋典權,其他的呢

典權,是中國特有的財產法律制度。台灣地區民法第911條:「稱版典權者,謂支付權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及收益之權。」中國物權法草案規定為:「典權人對出典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並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付典權人利用的一方,稱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提供給出典人的金額,稱為典價
中國內地《民法通則》並沒有引入典權制度,只在司法解釋中承認房屋典權的存在。現今就房屋設立典權的實例已經越來越少了,並且大多存在於內地,存在於農村之中。由於目前典權在內地只是習慣法,各省市地區流傳的規定不盡相同。

閱讀全文

與清朝法律明確規定不動產典當回贖年限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公交投訴電話多少 瀏覽:195
學校綜治安全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336
公共衛服務項目工作績效考核表 瀏覽:402
發明螺旋槳 瀏覽:949
馬鞍山樑惠 瀏覽:632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報告 瀏覽:986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軟體開發 瀏覽:529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培訓工作計劃 瀏覽:190
上海市與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757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計劃 瀏覽:564
工程質量維修期限承諾 瀏覽:769
第四屆山東省知識產權新年論壇 瀏覽:176
房產證上沒有使用年限 瀏覽:867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