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煤礦開采 采區設計:設計題目:采區生產能力80萬t/a
采區設計編制的內容,包括采區設計說明書,采區設計圖紙。
一、采區設計說明書
(1)采區設計說明書應說明:采區位置、境界、開采范圍及與鄰近采區的關系;可採煤層埋藏的最大垂深,有無小煤窯和采空區積水;與鄰近采區有無壓茬關系等。
(2)采區所採煤層的賦存情況(走向、傾斜、傾角及其變化規律、煤層厚度、層數、層間距離、夾矸層厚度及其分布,頂底板的岩石性質及其厚度等)及煤質。
瓦斯湧出情況及其變化規律,瓦斯湧出量及確定依據;煤塵爆炸性,煤層自然發火性及其發火期;地溫情況等。
水文地質:井上、下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隔水層特徵及發育情況變化規律;礦井突水情況、靜止水位和含水層水位變化;斷層導水性;現生產區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鄰近采區周圍小窯涌水和積水情況等。
煤層及其頂底板的物理、力學性質等。
說明對地質資料進行審查的結果,包括資料的可靠性及存在的問題。
(3)確定采區生產能力,計算采區儲量(工業儲量、可采儲量)和高級儲量所佔的比例,計算采區服務年限並確定同時生產的工作面數目。
(4)確定采區准備方式。區段和工作面劃分、開采順序,採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產系統(包括運煤、運料、通風、供電、排水、壓氣、充填和灌漿等)的確定。當有幾個不同的采區巷道准備方案可供選擇時,應該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比較,擇優選用。
(5)選擇採煤方法和採掘工作面的機械裝備。
(6)進行采區所需機電設備的選型計算,確定所需設備型號及數量,采區信號、通訊與照明等。
(7)灑水、掘進供水、壓氣、充填和灌漿等管道的選擇及其布置。
(8)采區風量的計算與分配。
(9)安全技術及組織措施:對預防水、火、瓦斯、煤塵、穿過較大斷層等地質復雜地區提出原則意見,指導編制採煤與掘進工作面作業規程編制,並在施工中加以貫徹落實。
(10)計算采區巷道掘進工程量。
(11)編制采區設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采區走向長度和傾斜長度、區段數目、可採煤層數目及煤層總厚度、煤層傾角、煤的容重、採煤方法、主採煤層頂板管理方法、采區工業儲量和可采儲量、機械化程度、采區生產能力、采區服務年限、采區采出率和掘進率,巷道總工程量、投產前的工程量。
二、采區設計圖紙
設計圖紙一般包括:
地質柱狀圖、采區井上下對照圖、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儲量計算圖及剖面圖等應進行復印,作為采區設計的一部分。此外,還須有:
(1)采區巷道布置平面及剖面圖(比例:1:1 000或1:2 000);
(2)采區採掘機械配備平面圖(比例:1:1 000或1:2 000);
(3)採煤工作面布置圖(比例:1:50或1:200);
(4)采區通風系統(最大、最小負壓)示意圖;
(5)瓦斯抽放系統圖(低瓦斯礦井不要此圖);
(6)采區管線布置圖(包括防塵、灑水、灌漿管路布置等);
(7)采區軌道運輸系統圖(比例:1:1 000或1:2 000);
(8)采區供電系統圖(比例:1:1 000或1:2 000);
(9)避災路線圖;
(10)采區車場圖(比例:1:200或1:500);
(11)采區巷道斷面圖(比例:1:50或1:20);
(12)采區巷道交岔點圖(比例:1:50或1:100);
(13)采區硐室布置圖(比例:1:200)。
前9張圖屬方案設計附圖,後4張圖是施工圖。以上僅是一般情況,具體設計時應根據情況適當增刪。
采區設計的編制和實施是礦井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由礦總工程師負責組織地質、採煤、掘進、通風、安全、機電、勞資、財務等部門共同完成。
隨著系統工程及計算機在采礦設計中的應用,對采區技術方案進行優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是設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中的應用,對采區技術方案進行優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是設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采區設計的依據、程序和步驟
一、采區設計的依據
要做好采區設計,起到正確指導生產的作用,必須有正確的設計指導思想和充分可靠的設計依據。
采區設計必須貫徹執行《煤炭工業技術政策》、《煤礦安全規程》和《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等。
采區是組成礦井生產的基本單位。采區設計被批准後,在采區的施工及生產過程中,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因此,采區設計要為礦井合理集中生產和持續穩產、高產創造條件;盡量簡化巷道系統,減少巷道掘進和維護工程量;有利於採用新技術,發展機械化和自動化;煤炭損失少,安全條件好等。
采區設計的主要依據有:
1.已批準的采區地質報告
地質報告主要包括地質說明書和附圖兩部分。
在采區地質說明書中,應有詳細的采區地質特徵,地質構造狀況;煤層賦存條件和煤層穩定程度;礦井瓦斯等級;有無煤和瓦斯突出危險;自然發火期;水文地質特徵;煤種和煤質以及國家對產品的要求;鑽孔布置及各級儲量的比例等。
圖紙包括:采區井上下對照圖、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儲量計算圖、勘探線剖面圖、鑽孔柱狀圖、採掘工程平(立)面圖等。
2.根據礦井生產、接替和發展對設計采區的要求
主要是生產礦井提出的對設計采區的生產能力、採煤工藝方式、采准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改革等要求,以適應生產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
二、采區設計程序
采區設計一般是根據礦井設計和礦井改擴建設計以及生產技術要求,由礦主管單位提出設計任務書,報局批准,而後由礦或局的有關部門、單位根據批準的設計任務書進行設計。
采區設計通常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即確定采區主要技術特徵的采區方案設計和根據批準的方案設計而進行的采區單位工程施工圖設計。
采區方案設計除了需要闡述采區范圍、地質條件、煤層賦存狀況、采區生產能力、采區儲量及服務年限等基本情況外,應著重論證和確定以下問題:采准巷道的布置方式及生產系統、採煤方法選擇、採掘工作面的工藝及裝備、采區參數、采區機電設備的選型與布置、安全技術措施等。
在進行具體采區方案設計時,應根據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地質和生產技術條件、設備供應狀況,擬定數個技術上可行的方案,然後計算各方案相應的技術經濟指標,通過對這些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出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安全上可靠的方案,為進一步進行采區施工圖設計打下基礎。
采區施工圖設計是在采區方案設計被批准後進行的。在施工圖設計中,主要是根據采區方案設計的要求,對采區某些單位工程,如采區巷道斷面、采區上、中、下部車場、巷道交岔點及采區硐室等進行具體的設計,確定有關尺寸、工程量和材料消耗量,繪制出圖紙和表格,以便進行施工前的准備工作及施工。
應該指出,采區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是緊密相聯系的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采區方案設計中技術方案要通過單位工程來實現,在進行采區方案設計時應考慮施工圖設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但施工圖設計要以批準的方案設計為依據,體現方案設計的技術要求。必要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和施工的具體要求,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適當的修改,並報上級批准,使設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施工和生產的要求。
三、采區設計的步驟
采區設計按下列步驟進行:
(1)認真學習有關煤礦生產、建設的法規政策,並了解局、礦對采區設計的具體要求和規定。
要按照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同時又積極創造條件,提高采、掘、運機械化水平,提高採煤工作面單產;積極推廣無煤柱護巷技術及巷旁支護技術,降低掘進率和降低煤炭損失;實現合理集中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
(2)明確設計任務,掌握設計依據。根據礦井生產技術發展及生產銜接的需要,明確采區設計中重大問題的設計任務,如采准巷道布置及採煤工藝的改革、采區生產能力的確定等主要技術原則。礦井地質部門應提出采區的地質說明書及附圖,並應有分煤層和分等級的儲量計算圖。必要時設計人員需對儲量進行核算,設計人員真正掌握設計依據,使設計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
(3)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根據采區設計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調查的課題、內容、范圍和方法。例如,調查原有采區的部署、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車場
形式等,作為巷道布置方案設計時的借鑒;調查採煤、掘進、運輸、提升等的生產能力,煤倉容量等數據,作為設備選型的參考;搜集巷道掘進、運輸、提升、排水、通風和巷道維護等方面的技術經濟指標,以便進行不同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使設計建立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
(4)研究方案,編制設計。在進行實際調查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匯集各有關單位對設計的具體要求及設想,根據設計條件提出幾個可行方案,廣泛徵求意見,認真研究、修改和充實設計方案內容,在此基礎上集中為兩三個較合理的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出採用的方案,正式編制設計。
(5)審批方案設計。將已完成的方案設計經有關單位會同審查後,由有關上級部門批准。
(6)進行施工圖設計。根據已批準的方案設計,進行各單位工程的施工圖設計。
煤礦名詞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煤田: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含炭物質沉積形成基本連續的大面積含煤地帶。
2.礦區和礦區開發
開發煤田形成的社會組合,成為礦區。
根據煤炭儲量、賦存條件、煤炭市場需求量、投資環境等情況,確定礦區規模,劃分井田,規劃井田開采方式、規劃礦井或露天礦建設順序、確定礦區附屬企業的類別、數目和生產規模、建設過程等,總稱為礦區開發。
3.井田:在礦區內,劃歸給一個礦井開採的部分煤田。
二、礦井巷道
礦井井巷按其所處空間位置和形狀,可分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傾斜巷道。
1.垂直巷道
立井——有直接通達地面出口的垂直巷道,一般位於井田中部。
暗立井——沒有直接通達地面出口的立井,裝有提升設備。
溜井——擔負自上而下溜放煤炭或矸石任務的暗井。
2.傾斜巷道
斜井——有直接出口通達地面的傾斜巷道。
暗斜井——沒有直接通達地面的出口、用作相鄰的上下水平聯系的斜巷。
上山——無直接出口通往地面,位於開采水平以上,為本水平或采區服務的斜巷。
下山——位於開采水平以下,為本水平或采區服務的傾斜巷道。
3.水平巷道
平硐——有出口直接通到地表的水平巷道稱為平硐。
石門——和煤層走向正交或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
煤門——開掘在煤層中並與煤層走向垂直或斜交的水平巷道。
平巷——沒有出口直接通達地表,沿煤層走向開掘的水平巷道。
根據巷道服務范圍及其用途,礦井巷道分為開拓巷道、准備巷道和回採巷道三類。
⑴開拓巷道:為全礦井或一個開采水平服務的巷道。
⑵准備巷道:為采區、一個以上區段、分段服務的運輸、通風巷道。
⑶回採巷道:形成採煤工作面及為其服務的巷道。
三、礦井生產系統
礦井生產系統是指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的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人員安全進出、材料設備上下井、矸石出運、供電、供氣、供水等巷道線路及其設施,是礦井安全生產的基本前提和保證。礦井生產系統包括井下生產系統和地面生產系統。
(一)井下生產系統:運煤系統、通風系統、運料排矸系統、排水系統、(補充)供電系統、防火系統、防塵灑水系統、瓦斯抽放系統、瓦斯監控系統等。
(二)地面生產系統
地面生產系統通常包括:地面提升系統;運輸系統;排矸系統;選煤系統和管道線路系統;變電所、壓風機房、鍋爐房、機修廠、坑木加工廠、礦燈房、浴室及行政福利大樓等專用建築物。
1.地面生產系統類型
(1)無加工設備的地面生產系統。
(2)設有選矸設備的地面生產系統。
(3)設有篩分廠的地面生產系統。
(4)設有洗選廠地面生產系統。
2.地面排矸運料系統:矸石場的選址及類型,材料、設備的運輸。
(1)矸石場的選址及類型。
矸石場一般選擇在工業場地、居民區的下風方向,盡量不佔或少佔良田;距壓風機房、入風井口不小於80m;距坑木場不小於50m;距居住區一般不小於700m;矸石不得堆放在水源上游和河床上。能自燃的矸石,不能堆放在煤層露頭、表土下10m以內有煤層的地面上,或采空區可能塌陷而影響到井下的范圍內。
矸石場按照矸石的堆積型式可以分為平堆矸石場和高堆矸石場兩種。目前採用較廣泛的是高堆矸石場,堆積高度一般為25~30m,自然坡角為40°~45°。
(補充)防止矸石場雨季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措施:
①矸石場不能布置在山洪、河流可能沖刷到的地段。
②依山而建的矸石場要設置永久性排水系統,並保持暢通。
③矸石場四周必須設置厚度不小於1m倒梯形擋矸牆。
④矸石場中矸石堆積高度不得超過設計規定,
⑤矸石堆積坡度不得大於自然安息角(42°~45°)。
(2)材料、設備的運輸。材料、設備的運輸系統都必須以副井為中心。
3.地面管線系統:上下水道、熱力管道、壓縮空氣管道、地下電纜、瓦斯抽放管路、灌漿管路等。
Ⅱ 綜放採煤機械怎麼進工作面我在搞采區設計,採取服務年限較短,欲採用梯形斷面,行不
(京)新登字042號內容提要本《手冊》是為礦山(主要為煤礦)設計工作者編寫主要因素二、確定采區生產能力的方法三、采區生產能力參考資料第三章采區巷道
Ⅲ 什麼是礦井儲量、礦井生產能力和礦井服務年限
礦井儲量可分為礦井地質儲量、礦井工業儲量和礦井可采儲量。
礦井地質儲量是指礦內井技術容邊界范圍內的全部煤炭儲量;礦井工業儲量(Zc)是指在井田范圍內,經過地質勘探,煤層厚度和質量均合乎開采要求、地質構造比較清楚、目前即可利用的儲量,礦井可采儲量(Zk)是礦井設計的可以采出的儲量。故
Zk=(Zc-p)C
式中p——保護工業廣場、井筒、井田境界、河流、湖泊、築物等留置的永久煤柱損失量;
C——采區回採率。厚煤層不低於0.75;中厚煤層不低於0.8;薄煤層不低於0.85;地方小煤礦不低於0.70。
礦井生產能力亦稱井型,是指礦井設計的年生產能力(萬噸/年)。有些生產礦井因為原來沒有正規設計,或者因為原來的生產能力需要改變,故需對礦井生產能力進行重新核定。核定後的綜合能力,稱為核定能力。
Ⅳ 煤礦設計規范對礦井生產能力與服務年限的關系是如何規定的
新建的如下:
600萬t以上70年
300~500萬t以上內60年
120~240萬t以上50年
45~90萬t以上40年
改擴容建的如下:
600萬t以上60年
300~500萬t以上50年
120~240萬t以上40年
45~90萬t以上30年
Ⅳ 采礦方法設計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1、計算采區儲量。
2、確定采區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
3、選擇採煤方法。
4、采區巷道布置。回
(1)確定答采區形式。
(2)采區上下上的數目和位置。
(3)採煤工作面長度和區段的數目和位置。
(4)區段平巷的布置方式。
5、采區近回風上山選擇。
6、採煤工作面通風系統選擇。
7、採煤工作面的上行風和下行風的確定。
8、畫出采區巷道布置平剖面圖。
9、畫出工作面平剖面布置圖(平:1:200 剖1:50)。
10、編制工作面循環圖表。
Ⅵ 如何確定礦井生產能力
礦井生產能力亦稱井型,是指在一年時間內礦井采出的礦石量,當然也可按月或日計算,叫做礦井的月或日生產能力(或日產量)。
一、金屬礦井生產能力
當礦床儲量一定時,礦井生產能力與礦山計算服務年限和井田工業儲量之間有如下的關系:
QK
A= ———————— (t/a) (1)
T1(1-ρ)
式中:A——礦井生產能力(t/a);
Q——礦床工業儲量(t);
T1——礦井計算服務年限(a);
K——礦石總回採率(%);
ρ——廢石總混入率(%)。
礦山的計算服務年限沒有考慮生產初期和末期生產達不到正常生產能力所帶來的影響。所以礦山的總服務年限T總是要比計算服務年限T1長,所增長的時間T2一般為1~5a/上述關系可用T= T1+ T2表示之。
二、煤礦井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
當煤礦井用可采儲量一定時,可根據下式確定礦井的生產能力:
Z
A= ———————(2)
K·T
式中:A——煤礦井生產能力(萬噸);
T——礦井設計服務年限(a),
Z——礦井可采儲量(萬噸):
K——儲量備用系數。
Z=(I-P)·K (3)
式中:I——工業儲量;
P——全礦性煤柱損失及構造地質和水文地質損失;
K——設計采區回採率。
中國煤礦井,按其生產能力大小分三類:
大型:Q′≥100萬噸/年;
中型:30萬噸/年≤Q′<100萬噸/年;
小型:Q′<30萬噸/年。
Ⅶ 礦井工作面服務年限如何計算
工作面可采儲量-Q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M
工作面服務年限=Q÷M×12= (月)
如:工作面可采儲量版Q=500000(噸)
礦井設權計生產能力M=1000000(噸)
則:工作面服務年限=500000÷1000000×12=6(個月)
Ⅷ 目前大四上學期正在做一個煤礦課程設計(采區設計),求問一下大神,做這個設計除了采區地址特徵,采區生
要求發給我,我幫你搞定:
Ⅸ 什麼是礦山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兩者有什麼關系
生產能力是指礦山企業在正常生產情況下,在一定時間內所能開采或處理礦石的能力專,一般用萬噸屬/年或噸/年來表示。 礦山生產能力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需要、礦床儲量、資源前景、礦床地質與開采技術條件、礦床勘探程度、礦山服務年限、基建投資和產品成本等因素。 礦山服務年限是礦山維持正常生產狀態的時間,在礦山生產能力、礦床儲量、采礦損失率和回收率等因素確定後,也即相應確定。 礦山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是密切相關的,為在保證礦山合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礦山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服務年限,因此礦山生產能力既不能過小,也不能無限擴大,應與礦山合適的服務年限相適應。
Ⅹ 采區設計應包括哪些內容
采區設計編制的內容,包括采區設計說明書,采區設計圖紙。
采區設計說明書的內容包括:
1)采區設計說明書應說明:采區位置、境界、開采范圍及與鄰近采區的關系;可採煤層埋藏的最大垂深,有無小煤窯和采空區積水;與鄰近采區有無壓茬關系等。
2)采區所採煤層的賦存情況(走向、傾斜、傾角及其變化規律、煤層厚度、層數、層間距離、夾矸層厚度及其分布,頂底板的岩石性質及其厚度等)及煤質。
3)確定采區生產能力,計算采區儲量(工業儲量、可采儲量)和高級儲量所佔的比例,計算采區服務年限並確定同時生產的工作面數目。
4)確定采區准備方式。區段和工作面劃分、開采順序,採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產系統(包括運煤、通風運料、供電、排水、壓氣、充填和灌漿等)的確定。當有幾個不同的采區巷道准備方案可供選擇時,應該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比較,擇優選用。
5)選擇採煤方法和採掘工作面的機械裝備。
6)進行采區所需機電設備的選型計算,確定所需設備型號及數量,采區信號、通訊與照明等。
7)灑水、掘進供水、壓氣、充填和灌漿等管道的選擇及其布置。
8)采區風量的計算與分配。
9)安全技術及組織措施:對預防水、火、瓦斯、煤塵、穿過較大斷層等地質復雜地區提出原則意見,供編制回採與掘進工作面技術作業規程參考,並在施工中採取相應的措施。
10)計算采區巷道掘進工程量。
11)編制采區設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采區走向長度和傾斜長度、區段數目、可採煤層數目及煤層總厚度、煤層傾角、煤的容重、採煤方法、主採煤層頂板管理方法、采區工業儲量和可采儲量、機械化程度、采區生產能力、采區服務年限、采區回採率和掘進率,巷道總工程量、投產前的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