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政訴訟法中被告和原告的舉證期限有何區別
一般是在庭審前。
② 行政訴訟,原告的舉證期限是多長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內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容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③ 行政訴訟原告提交新的事實和理由,如果被告放棄舉證期限或提出縮短舉證期限,法院會依然給15天舉證期限嗎
按行政訴訟法,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內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容範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這個十五日是法定期限 ,法院必須給足時間,不因所謂被告放棄或縮短而變更。如果不給足被告舉證和答辯時間,屬程序違法,審理是無效的。
④ 行政訴訟原告或者第三人的舉證期限有何一般規定
2015年《行政抄訴訟法》只對被告舉證的期襲限作了規定:第67條「……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
但是在在一些學者看來,為了維護正常的訴訟秩序,對原告和第三人舉證的期限作出規定又是理所當然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⑤ 請法律專家給談一下行政訴訟中關於原告的舉證期限問題,好嗎
首先,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專。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屬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但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一般情況下,原告需要做的是,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證據材料。如果是行政賠償訴訟,原告還應當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最後,是關於的舉證期限,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原告或第三人應當在開審前或者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有正當理由的,可以申請延期,法院批准後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⑥ 第三人在行政訴訟中的舉證期限過了怎麼辦
首先來,根據《行政訴訟法源》第三十四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其次,就該問題而言,如果第三方的舉證過期的原因有正當理由的,法院可以批准延期。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⑦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的舉證期限是多久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版被告。被權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⑧ 行政訴訟原告的舉證期限時間。是多少天
答: 行政訴訟原告的舉證期限時間二年
⑨ (判斷題)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向人民法院舉證的期限為10日以內。是對還是錯呢~~
是對的,行政訴訟程序上基本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訴上被告版就是10天的答辯期間,所以權10日沒有錯,而且補充兩點:
1、如果民事訴訟10日內被告不舉證還不一定敗訴,比如原告本身提供的證據就不足或者互相矛盾;但是行政訴訟如果被告10日內不舉證直接導致敗訴。(行政行為被判無效、撤銷或者確認違法)
2、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可以於收到起訴狀副本10日內向法院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經法院准許後,可以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
(9)行政訴訟原告舉證期限擴展閱讀:
提舉新證據的時限規定
1、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2、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意見或者舉證。
舉證期限的意義:
1,可以防止當事人隨時提出證據,或者在庭審中搞突然襲擊,造成案件爭議無法確定,法院重復開庭,程序動盪不定的後果。
2,可以調動當事人提交證據的主動性,促使其積極履行舉證義務,以利於案件的審理。
⑩ 行政訴訟中的被告的舉證期限是多久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舉證期限: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
1、《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
上述條款明確規定了被告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為其舉證期限。
2、上述條款沒有規定被告不舉證或逾期舉證的法律後果。在審判中,不利於操作,鑒於此,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10日起頒布施行的,《若干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
「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並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該解釋明確了被告不舉證或者超過舉證期限舉證的不利法律後果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
3、上述解釋對「正當理由」的規定過於籠統,無形中給被告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增加了自由解釋的權利。人民法院對此也不好把握。在具體操作上也缺乏法律依據。
故在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進一步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第二款規定,「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十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根據上述規定,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舉證時限,應當是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證據,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而需要逾期提供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經人民法院准許後,方能逾期提供證據,在逾期提供證據的正當事由消除後的十日內,被告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如果不能提供的,將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