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回歸的談判過程
談判過程
1982年9月,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其進行談判。鄧小平提出,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方案解決。他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中國將於1997年收回香港。」雙方最後達成共識,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於1984年簽署協議。
1982年9月26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首次揭開了香港前途談判之幕。雙方在經過首次談判後,聲明表示將會通過外交途徑對香港前途的解決方法進行商談。
第二階段的談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兩天,地點在北京。中方團長姚廣、英方團長是駐華大使柯利達。不過,由於雙方在初期的會議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輪會談後,1983年10月19、20日,雙方舉行第五輪會談,中英公布中恢復了「有益的」、「有建設性的」形容詞。
1983年12月的第七輪會談後,公報稱雙方回顧了會談的進程和所取得的進展顯示會談已進入新階段。
1984年4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後抵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聲明,公開宣布英國放棄1997年之後對香港主權。聲明表示:「要達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後仍然繼續由英國管治的協議,是不切實際的設想。」在此一段期間,香港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頻頻訪問英國。在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更提出了「羅保動議」,引起各界的爭議。
1984年6月,中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7月份,英國外相賀維再訪北京。8月1日,賀維抵港,舉行記者招待會,宣稱中英雙方已同意協議大綱及主要條款。
1984年9月26日,中國代表團團長周南和英國駐華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代表雙方在北京草簽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
1985年5月27日,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歷時12年的過渡期。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歷史意義
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洗刷了民族百年恥辱,完成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
歷史意義可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來看:
對國內的意義:
1.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3.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同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以及澳門的回歸提供了實踐的範本,最終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對國外的意義:
香港的順利回歸不僅是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而且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也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人物:鄧小平
1982年1月,鄧小平在談到國家統一模式時明確提出「一國兩制」的概念。他表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就是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們的那個制度」。「一國兩制」的概念正式出台。這也成為後來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國策。可以說,沒有鄧小平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就沒有今天的香港。
縱觀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整個過程,鄧公不管是在台前還是幕後,都是運籌帷幄的靈魂人物。每當談判陷於僵局,正是鄧公的堅定、果敢、務實、靈活,特別是擲地有聲的表態,使英方徹底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
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談判之初,對於英方提出的「主權換治權」,鄧公以「主權問題是不可以談判的」、「我們不是清政府」的義正辭嚴的表態,迫使英國人全面退卻。主權問題的解決,也為以後的談判定下了基調。二是關於中國在港駐軍的問題。雙方曾一度在此問題上陷於膠著,鄧公一句「駐軍是主權的表現」的表態,將此爭論一錘定音。
⑵ 香港回歸是哪一年談的
1982就開始談了,1997年正式回歸。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專途問題展開談判。雖然《南京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
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如果需要更詳細具體的內容你可以去查網路。
⑶ 中英談判移交香港的時間是那一年
1984年
《中英聯合聲明》(英語: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英語: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政府)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簽訂。
這份聲明指出:中國恢復對香港地區(即香港島、九龍及新界)行使主權,英國政府也於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區交還中國政府。同時確定了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政策方針。
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都在《香港基本法》中列明。
《聯合聲明》於1985年5月27日中英雙方互換約文之時起生效,並向聯合國秘書長登記(Registration Number 23391;Volume Number 1399)
⑷ 香港是哪年被分割出去的,什麼條約
香港是1842年被分割出去的,簽訂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是在1842年的月29日,清朝政府和英國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裡面共有十三款,第一款就是是要求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政府,還有中國政府要向英國政府賠償鴉片的煙價和軍費共計兩千一百萬銀元等各項不平等規定,同時《南京條約》的簽訂,也標志著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4)香港談判期限擴展閱讀:
1842年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
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朝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
其中增加了領事裁判權,即英國人在中國成為民事、刑事訴訟被告時,英國領事有按照英國法律,予以審判、定罪的權力。
這對中國來講是喪失司法權,還增加了片面最惠國地位等條款,英國在中國得到各種優惠,其他國家在中國獲得的優惠,英國也要同樣擁有。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以後列強紛紛效法英國,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進一步的破壞,《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⑸ 中英香港談判多少年
1982年起,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中英雙方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算是2年多吧
⑹ 香港回歸時間
香港回歸時間是1997年7月1日凌晨零時。
⑺ 為什麼香港談判成功
記 者:雖然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的這次會面為隨後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定了調子,但談判一開始就陷入僵局,當時問題主要出在哪裡呢?
周 南:談判第一步需要討論即將開始的第二階段正式談判的議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開始就形成了僵局。我們主張只有在英方承認中國將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的前提下,才能開始進行實質性談判。英方則迴避主權問題,要求只就如何維護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的問題進行談判。一開始章文晉副外長跟英方談,談不下來,接著是姚廣副外長,也談不攏。從1982年9月一直到1983年7月,整整10個月的時間爭論不休。小平同志規定的兩年的談判期限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英方開始感到焦急,後來撒切爾夫人主動給我國領導人寫信,建議恢復兩國之間的磋商。
很快雙方就第二階段談判的議程達成了一致意見,包括雙方經過討論,就「關於主權移交事宜」這項議程的中、英文譯法問題達成了協議,並決定先談1997年後的安排,再談1997年前的安排,最後談「關於主權移交事宜」。1983年7月12日,開始正式舉行第二階段第一輪談判。
記 者:後面正式談判開始的時候,是不是按照鄧小平所設想的三個議程來談的?
周 南:談判並不順利。前四輪的談判沒有任何效果,英方代表柯立達寸步不讓,想以主權換治權,即英方把名義上的主權交給中國,要中國同意繼續由英國長期管治香港,想同我們簽訂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來取代三個舊的不平等條約。柯立達說:「你們講的『一國兩制』是一種幻想、空想,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是烏托邦。更何況你們的政策多變,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不足取信於人。」我們就反駁他的觀點,雙方爭執不下。這個時候,希思在1983年4月又一次來到中國,小平同志明確告訴他,以主權換治權根本行不通,希望你回去轉告撒切爾夫人,不要再在治權問題上糾纏,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面發表聲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聲明。到了10月份,撒切爾夫人來信提出,雙方可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持久性安排。
第五輪談判一開始,我們發現柯立達的講話中有兩句有問題。第一句:「英國不尋求1997年之後管治香港方面的主導地位。」「不尋求主導地位」是什麼意思?還尋求什麼地位?第二句話:「英國只是尋求在1997年以後與香港保持某種密切聯系。」非主導地位的密切聯系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系?我們反問英方,他們也沒有辦法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在這個關鍵時刻,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見外賓的談話中點破了這一條,他說:現在英國人還是想尋求1997年以後跟中國共管香港,這是我們堅決不能同意的。這句話中的「共管」,點破了英國人提出的所謂「非主導地位的密切聯系」的意思。在談判的關鍵時刻,小平同志講了關鍵的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輪談判的時候,英方的態度松動了一點。到第七輪談判的時候,英方才真正開始跟我們進行實質性的討論,即討論我們制定的十二條方針。談判從第八輪開始由我接替姚廣同志擔任中方代表團團長。
記 者:您認為在後來的談判中,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
周 南:各輪談判始終圍繞著「國家主權」這個核心問題進行。
比如,我們提出的文件中寫明,未來特區經中央授權得行使「高度自治」,英方則企圖改為「完全自治」或「最大限度自治」,甚至要求特區與中央「絕緣」;我們寫明特區是個地方政府,「直轄於中央政府」,他們也要求刪去。總而言之,就是千方百計要把特區變成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以便香港在回歸後繼續由他們操控。這些都被我們打掉了。此外,還有許多涉及主權問題的爭論,我就不詳細講了。
關於在香港設立聯合聯絡小組的問題,爭論得非常激烈,使談判幾近破裂。小平同志有個想法,就是為了保證過渡期間香港不出現大的混亂,應該設立一個常設性的中英聯合委員會進駐香港,協調中英協議的執行,商談有關實現政權順利移交的具體措施。我們根據這個思想准備了一份草案,主要講為什麼要組織中英聯合委員會,任務如何,什麼時候進駐香港。我們把這份草案拿出來時,英方沒有料到,柯立達當時非常緊張。接下來的若干輪談判中,英方激烈地反對。他們提出,這個機構一旦成立,特別是進駐香港以後,不就成了另外一個權力中心了嗎?那港督就變成「跛腳鴨」了,香港老百姓有事情就會不登港府之門,而是去向聯合委員會申述,港府就會辦不成事情。英方把後果說得十分嚴重,無論我們怎麼解釋,英方就是不同意。
記 者:後來是怎樣突破這個問題的?
周 南:1984年4月18日,英國外交大臣傑弗里·豪來訪,小平同志接見他時當面跟他講成立這個組織的好處,並表示:你們如果覺得不方便,我們還可以稍微讓步,比如說,頭一兩年先不進駐香港,先在倫敦、北京、香港三個地方輪流開會。英國方面還是不同意。雙方一直協商,拖到當年的6、7月份,柯立達坐不住了,他建議英國政府再派傑弗里·豪到中國來商量這個問題。
當時已經是7月份,距小平同志規定的兩年期限只剩兩個月了,我們和英方都希望能夠盡早解決這個問題。我跟代表團的團員們商量說:原則上要堅持,但是不是可以在方式上稍微靈活一些,比如說,名字不叫委員會,改成小組。任務更明確一點,寫清楚這個組織不幹預香港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務,只解決涉及香港平穩過渡的有關問題。再有就是給英國人一點面子,1997年回歸以後中英聯合小組可以再存在兩年,一直到2000年1月1日,反正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問題好談了。由於事關重大,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就要吳學謙外長和我飛往北戴河向小平同志匯報。
記 者:你們這次匯報大約是什麼時間?
周 南:是1984年7月27日,我記得特別清楚。一到北戴河我們就把這個想法跟小平同志講了,他稍微考慮了一下,就說:「可以,進駐是必須要進駐的,時間方面可以靈活一點,你們按照這個想法去爭取實現突破。」他還表示:基本法要提前到1990年而不是原來設想的1993年公布。接著,小平同志又作了重要指示,就是後來的「五不要」:要英方承諾不得濫用批出土地的收入;不要動搖港幣地位;不要讓英資帶頭撤走資金;不要增加特區財政負擔;不要讓英國人自己搞個治港班子強加給特區政府。
第二天傑弗里·豪來了,上午開會的時候,吳學謙跟傑弗里?豪談這個問題,雙方還是按照原來既定的立場,誰也沒有變。這是我方計劃好的。中午,按預定計劃,由我在釣魚台邀請柯立達和高德年等人午宴,但沒請他們的外交大臣。席間,我向他們提出一個比在北戴河和小平同志商定的「底線」更嚴格的妥協方案,並強調:時間已經拖了很久,這個問題也必須要解決,不搞聯合小組是不行的。為了解除你們的顧慮,我們才做這樣的讓步。這是我們最後的方案,你們如果還不同意,我們就撤回這一方案,後果完全由你們承擔。柯立達吃了飯以後,趕快去找傑弗里·豪商議。傑弗里?豪後來回憶說:「我也感覺問題比較嚴重,覺得這是會談成敗的關鍵時刻。我主張基本上接受中國的這個方案,可以打電報回去向撒切爾夫人匯報。同行的尤德當場反對,他主張繼續向中國施加壓力,逼使中國最後放棄整個方案。但是尤德畢竟是少數,按照多數意見發電報回去。」
第二天中午,姬鵬飛請吃飯,我也在場。剛喝一道湯的時候,柯立達被叫回使館接電話,大概是撒切爾夫人打來的。後來他們自己的回憶錄裡面果然透露了,說:「電報發回去以後,撒切爾基本同意,但是要求力爭把聯合聯絡小組結束工作的時間往後推,最好能夠推到2002年或者更後。」我方拒絕了。不過這件事情還是談下來
⑻ 香港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被分割出去的條約上是永久割讓還是有期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回泊答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譯作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江寧條約》,又稱《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 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5、中國海關稅應與英國商定。 6、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麻煩採納,謝謝!
⑼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始於1982年至1984年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始於1982年至1984年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最大障礙是在香港設立中英專聯合機構問屬題。
1982年9月,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其進行談判。鄧小平提出,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方案解決。
他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中國將於1997年收回香港。」雙方最後達成共識,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於1984年簽署協議。
(9)香港談判期限擴展閱讀:
香港回歸對國內的意義:
1、有利於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有利於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3、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
同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以及澳門的回歸提供了實踐的範本,最終也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