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袁大頭銀元為什麼能流通那麼久
主要原因是「袁大頭」銀元的鑄造和發行年限延長了很久。辛亥革命勝利後,成立了中專華民國,但是勝利屬的果實,被袁世凱所篡奪。宣統皇帝雖然下詔退位,帝制的中國,當時僅僅換上了一個民國的招牌。
民國成立之初,頭緒紛繁。貨幣問題尚無時間作更多的研討。民國元年和二年普通銀幣的幣文和圖案,只有擬議,但都未能及時規定。仍然流通著宣統三年的大淸銀幣。到民國三年,訂定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規定民國三年袁世凱的銀幣為國幣。全國各地按照規定的重量和成色鑄造,流通全國。「袁大頭」銀元從民三、民五、民八、民九、直到民十, 都在鑄造和流通。
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以後,民國政府,取代了北洋軍閥政府,才停止「袁大頭」銀元的鑄造。一度重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但仍與「袁大頭」銀元同時流通。
參考:http://tieba..com/p/5089211696
B. 銀元品相較差是年代久遠,.銀元上面有1075是它製造的時間為1075年嗎
雖然模糊不清來,不過依源稀可以辨認,應該是「雙柱銀幣」雙柱銀元是西班牙從1535年至1821年期間在墨西哥鑄造的,因幣面鑄著西班牙皇帝的肖像,所以稱為「西班牙銀元」。
在2010年的時候,這玩意被瘋炒,價值一度高達每枚10幾萬元,不過現在市場回落了,好品相的雙柱銀幣,價格在3000-8000元(這銀幣上有戳,品相好戳少的價格高),而您這個不僅品相太差了,戳也太多了點吧,不過要是真品,300元左右還是能賣到的
另外,得說一句,您這個應該是真品,因為現在假的西班牙銀幣,人家都不會印戳在上面,從戳的痕跡上看,還不是同一時間印上去的,因此,您這玩意應該是真品,我估300是低估價格,如果碰到專門收藏銀幣的,這玩意還是能上千元的,畢竟這種外幣,流在國內的真品很少的
C. 袁大頭(銀圓)為何如此普及袁世凱在位時間也不是很長啊
細說「袁大頭」銀圓
袁大頭銀圓是正面鐫有袁世凱側面像、背鑄嘉禾圖銀圓的俗稱。它是民國北洋政府1914年(民國三年)二月公布的《國幣條例》所確定的國幣,在中國銀元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袁大頭銀圓的產生背景 清末,朝廷對外不能抵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外國幣在中國行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對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權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長官為增強各自的財力及擴充軍事力量也紛紛製造和發行貨幣,貨幣金融十分紊亂。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令江南造幣廠歸財政部管理,主張把鑄幣權集中於中央政府,並著手定幣制。不久,袁世凱在中外反動勢力扶植下,迫使孫中山於民國元年四月一日讓位,故幣制問題未及整頓。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有3個原因促使北洋政府實行幣改:一是孫中山雖辭去臨時大總統,但出於救國救民之心,於1912年8月24日應袁世凱之邀,進京與袁世凱先後談話13次。同年12月3日孫中山發出「創議錢幣革命,對抗沙俄侵略」的通電。二是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熊希齡、農商總長張謇等鑒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雜,在市場上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而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圍,規格不一,折算繁瑣,對收稅、發餉、交換都有不便,市面恐慌,民眾積怨,也主張實行幣改。三是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也需要藉助於貨幣,並趁機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民國元年七月十五日,北洋政府設立了幣制委員會,專門研究和擬定幣制改革方案。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又擬定了幣制委員會章程並調整了組成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熱烈爭論,熊希齡內閣於1914年1月17日提出了銀本位制統一幣制方案。本位可供選擇者有四,即金銀復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銀本位。1914年2月7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要點是:國幣鑄發權專屬於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圓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但於一定期限內,認為與國幣壹圓有同一之價格。國幣以壹圓銀幣為主幣,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以銀九、銅一(後改為銀89,銅11)鑄造後總重量為七錢二分。國幣壹圓銀幣的形式,以教令頒定之。後定為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國幣種類,有銀幣四種:壹圓、半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國幣計算均以十進,每圓十分之一稱角,百分之一稱分,千分之一稱厘。自《國幣條例》公布後,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准確,易於識別,很快被民眾接受,流通各地。
「袁大頭」壹圓銀幣的主要版別 袁大頭壹圓銀幣版別紛繁,現擇要述之。 第一,民國三年版中的主要版別 民國三年版正面為袁世凱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年」字後沒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後面有一「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點」,而其他年版民字無「點」。三年版有老模和新模兩種模具,老模具為185道邊齒,新模具為170道邊齒,鑄量都較多,屬普通流通版。另外有數種鑄造量較少的版別: 1.「O」記版。即在嘉禾圖案中有「O」形暗記,在嘉禾結帶處呈橫「8」字形,左上方的帶孔中有一極小的「O」形圓圈,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領未封領,肩章較寬,五星比較凸出。 2.粗發版。袁頭發較粗,發型呈波浪。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叉「8」的結花,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 3.三角圓版。此幣背面圓字內的「口」字形成「△」形,而其他版別是「厶」形。 4.開口貝版。此幣壹圓的「圓」字內「貝」字最下一橫未與豎筆連接,形成「開口貝」。該版袁像肩章條紋明顯,袁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直線,俗稱「睜眼」,這一特徵也是其他版別未見的。 5.加鑄「甘肅」兩字版。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在袁像左右加鑄「甘肅」兩字,其餘與開口貝版相同,鑄量僅數萬枚。 6.簽字版。此為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並未流通。該幣在袁像右側刻有一豎行英文字母「L.GioRGi」,是在華外籍鑄幣專家義大利雕刻師「魯爾治·喬治」簽名縮寫。 7.「T」字邊、鷹洋邊。此兩種幣均為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正、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袁大頭相同,僅在邊齒上為「T」字形邊或為鷹洋幣形邊。第二,民國八年版袁大頭主要版別 八年版中的普通版流通量較多,鋼模由外國代制,文字書寫符合漢字結構,字形沒有變異,嘉禾規范有序。有一特徵是正面袁像胸襟花飾前內邊齒多一細齒,而無一空擋(其他年號版有一空擋)。另外有幾種鑄量較少的版別,主要在「造」字的書寫上有幾種不同: 1.「造」字的第三筆一豎從第四筆的一橫向下伸出,形成了「牛」字,但與下面的「口」字不相連,故稱「牛」字版。 2.有的「牛」字與「口」字相連,故稱連口版。 3.「造」字中的「口」字少了上橫一筆,形成缺口,稱為缺口版。 4.「造」字中的「口」字很扁,「口」字中看不見中孔,稱為無口心版。第三,民國九年版中的主要版別九年版中主要有袁像未封領版和大耳版兩種,前者為普通版,鑄量較多,後者鑄量較少。大耳版指袁像耳朵比其他版要大,而衣領全為封領。第四,民國十年版中的主要版別 十年版中的普通版,其圖案文字與一般袁大頭無大差別,鑄量較大。另外有一些在「年」字中的一點寫成一豎或「7」字形,但鑄量較少。「袁大頭」壹圓銀幣除上述版別外,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版別,筆者難以說全。
「袁大頭」銀圓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袁大頭是我國銀圓史上鑄量最多,流通時間較長的銀圓,也不可否定它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第一,袁大頭的發行,對抵制外國銀圓起了一些作用。袁大頭發行後,廣大民眾願用國幣,不要「洋錢」。如在1919年「五四運動」反帝高潮中,上海錢業公會宣布使用袁大頭,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錢幣。 第二,袁大頭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亂制各式銀圓的現象。因當時頒布的《國幣條例》明確規定:「國幣鑄發權專屬於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圓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國幣。」後在1917年官方規定以袁大頭為稅收本位幣,更加鞏固了袁大頭的第一主幣地位。這在客觀上使各地亂制各式銀圓的現象有所收斂。 第三,袁大頭的發行,改變了清代實質上長期實行不完全的銀、銅平行本位制的紊亂局面。銀、銅平行本位制是把銀和銅都作為貨幣的材料,分別鑄造成貨幣,但銅制幣規格不很統一,紋銀的鑄造成色、重量的計算單位各地更是各搞一套,這必然形成流通中的幣種繁多、比價不一、換算復雜的局面。袁大頭發行後,規格、成色統一,並以此為本位,使幣制在一段時間內有所統一,紊亂狀況稍有改善。 第四,袁大頭對在軍閥間經濟分割時起了一些緩解作用。袁世凱稱帝後,中華民國形式上的大體統一也已瓦解,軍閥混戰、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經濟上也都相互控制和爭奪。此時袁大頭尚能在全中國大部分地方通行,這對全國大部分地區間的物資交流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客觀上對軍閥間分割經濟的狀況起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第五,袁大頭的發行對融通貨幣資金,恢復與發展生產起了一些積極作用。袁大頭壹圓銀幣鑄造量頗多,據南京造幣廠統計,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該廠鑄造袁大頭379819210元。全國各廠鑄造數雖未見綜合資料,但從南京造幣廠鑄造數可見袁大頭是我國銀圓史上鑄量最多的一種,基本上滿足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 但是袁大頭鑄造和流通的時期是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貨幣紊亂的狀況沒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變,本國各式銀圓、銀兩、銅幣、紙幣及外國銀圓、紙幣等還是混雜流通。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之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獨立自主的、統一的、穩定的貨幣制度才真正得以實現。
D. 袁世凱銀元到現在有多長時間了
袁世凱銀元,是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為了鞏固政局、發展經濟、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時發行的貨幣,最早發行的版本是民國三年版,也就是1914年,到現在已經有101年了。
E. 銀元出現最早時間是什麼時候
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的銀元,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上面有一隻鷹,分量更准確,俗稱「番餅」。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
近百年來,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
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
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
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F. 康熙的年限銀元值多少
你騙誰呢,康熙年間中國根本還沒開始鑄造銀元。
那時候只有銀錠、銀元寶、銀塊、碎銀子,絕對沒有銀元。
G. 中國的銀元是什麼時候結束不再使用的
銀元最後使用時間,就是民國袁世凱,袁世凱發行了自己的貨幣銀元,簡稱:袁回大頭。自袁死答後,再無銀元使用!
由於清朝後期懦弱、恥辱喪權,把國庫及民間大量白銀用於賠償,導致白銀外流嚴重,十分缺失。
民國推翻了皇權制度,銀元自然不再適合作法定貨幣,從此中國開始走向使用紙幣新時代。
H. 怎樣分辨清銀元的年限
看含銀量,含銀量達到90是清銀元,100%是現代的,低於80%是民國的,年限上面銀元本身寫著呢,除了大清銀幣
I. 手裡有兩塊銀元,不知道什麼年限的,請懂的大神幫忙看一下
雲南半圓龍洋真品,腐蝕較重,市值100-150元左右
宣三龍洋需上清晰邊齒圖方可鑒定
J. 袁大頭流通時間段是什麼時候
袁大頭流通時間從民國(1921年)至建國前(1949年)一直在流通,主要原因本身是銀元,有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