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分布於馬鞍山市向山地區,北起筆架山,南抵馬山,西鄰黃梅山,東至大金山,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7公里,與寧蕪中段鐵、硫礦帶相重疊。礦床成因類型屬風化殼型。礦床規模較大,礦石品位高、塊度大、顏色鮮艷,采出之礦石即可加工成各類工藝品,檔次高者可做首飾用。該寶玉石礦產地是安徽省首次發現的,它的發現為我國寶玉石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資源基地。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有南山、凹山、筆架山、大王山等礦產地,礦體產於中生界白堊系含磷鋁之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風化淋濾帶及原生帶內,與鐵、硫礦床在成因上有密切的關系。礦體有囊狀、脈狀、層狀,單個礦體長幾十厘米至百餘米,厚0.02—1.60米,常成群出現,呈平行排列和雁行排列。礦石結構多為隱晶結構、纖維結構、球粒結構。礦石構造為膠狀構造、結核狀構造、脈狀構造。綠松石是銅的含水鋁磷酸鹽礦物,屬綠松石-鐵綠松石系列。礦石含量0.2—41.03公斤/立方米,遠景儲量約在1000噸以上。本區自50年代以來,許多生產、科研、教學單位先後做了大量的地質工作,對鐵、硫、硬石膏、明礬石、高嶺土進行了勘查,並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勘查報告和科研成果,唯對綠松石礦未做相應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地質人員不認識,誤以為「綠高嶺土」,致使該種貴重寶玉石礦長久沉睡於地下,無人問津。1970年後國內對華東火山岩鐵礦的重視,在該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鐵(銅)礦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研究,全國各地的地質專家也來馬鞍山地區進行地質研究和地質考察,發現了南山、凹山鐵礦床內外緣有綠松石的存在。由於當時我國對該礦種的利用未打開銷路,加之地表礦石因氧化緣故,表面呈黃綠色,經濟意義不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原湖北省鄖縣綠松石的產量劇降,急需尋找新的礦產地,1983年第一期《中國地質》中王福泉撰文,認為凹山鐵礦內的綠松石在采鐵礦石時可回收利用。據此信息,省地礦局三二二隊區調分隊在開展1∶5萬小丹陽幅、慈湖鎮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在技術負責人趙玉琛的領導下,由礦產組許國成(組長)、陳復元、吳敏等人對南山綠松石礦進行地表勘查和研究工作。大家不怕采場的深溝斷塹,不顧酷暑嚴冬,默默地認真仔細工作著。記得當時剛到南山鐵礦床采場時,不時看到一片片、一條條藍色吉祥之光,尤其是雨後,采場內更加燦爛奪目。綠松石呈大脈狀、結核狀,產於黃鐵礦脈內的綠松石呈蔚藍色、靛藍色,真是高貴富麗。礦石的重量(塊度)一般0.1—0.5公斤,部分可達數公斤,偶爾可見數十公斤,價值達數萬元的特大礦石。綠松石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的消息傳出,地質勘查工作受到嚴重干擾,普查工作只能暫停。最後按地質塊段統計平均品位,估算礦石儲量432噸,1988年編寫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南山綠松石礦床普查評價報告》。
大王山綠松石礦是在普查該點高嶺土礦時發現的,發現後對主礦體以40×40米,局部地段以20×20米的工程間距布置探槽、淺井進行控制,1990年結束野外工作,同年由許國成、陳復元等人編寫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大王山綠松石礦床普查地質報告》,探明儲量41噸。在普查該礦床中,還發現了國內罕見的具磷灰石巨晶的假象綠松石,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研究價值。
在總結綠松石礦床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工作,相繼發現了凹山、筆架山等一批綠松石礦床(點),擴大了該區綠松石的遠景儲量。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床交通便利,開采技術條件簡單,礦山在采鐵硫礦石時順便回收。地方政府也組織開采,並建立工藝廠;年產礦石約10—20噸,除少量供本地鄉辦工藝廠加工綠松石產品外,大多數礦石直接銷往河南、湖北、深圳等地。今後應採取探、采、工、貿一條龍,提高經濟效益。
②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③ 什麼是地質構造等級
地質構造體系由李四光提出。曾稱構造系統,是地質構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為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的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構造帶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稱構造體系。它是一定方式的區域性構造運動的產物,反映著一定類型的區域地應力狀態。構造體系規模有大有小,小型的限於一塊手標本,大型的有縱橫幾百公里,甚至更加宏偉。小型構造體系影響深度較小,大型構造體系影響深度較大。構造體系是地質力學研究的核心,它不僅在理論上有助於闡明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而且在生產實踐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如對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勘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地震地質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導作用。
④ 關於安徽馬鞍山到底會不會發生破壞性大地震呢
馬鞍山處於長江斷裂帶上,但是不在安徽省內的大斷裂帶內,安徽省的地質構造很復雜的。
安徽地跨華北陸塊、秦嶺-大別造山帶和揚子陸塊三個大地構造單元,是古中國大陸重要結合地帶,地質構造復雜,區域性深、大斷裂對全省的構造格架有著明顯的抑製作用。在安徽境內,華北陸塊東以郯廬斷裂帶、南以六安深斷裂為界與大別造山帶相接,揚子陸塊西以郯廬斷裂帶為界與大別造山帶相接,而秦嶺-大別造山帶則夾持於華北陸塊、揚子陸塊之間,經歷了多期離合形成了復雜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
目前有地質資料的斷裂活動的區域是六安市-淮南市-宿州市一線的一個構造張性裂縫特徵活動(08年的資料),不過那也是屬於地震液化現象,也只是說有可能代表會發生地震事件,但是具體什麼時間,誰知道呢
雖然說李四光老爺爺預言的4個地震帶已經震了3個了,最後一個華北地震區確實是包括安徽,不過華北地震區還包括5個地震帶呢,安徽只是屬於華北地震區的南界
在我看來馬鞍山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有南山礦這個誘發源(人工爆破釋放地質應力),想發生高震級地震的可能性更小了
有興趣可以看下政府的網站
http://eq.ah.gov.cn/ny_content/?zlm=4&ty=152
⑤ 地質概況
區域地層主要出露有寒武-白堊紀地層,其中以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噴出岩和火山沉積地層為主。岩漿活動主要集中在燕山期,既有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熔岩,也有超淺成的次火山岩,以及大規模的侵入岩。主要金屬礦產的成礦均與燕山期岩漿活動和演化有關,尤其是與燕山期的次火山岩、淺—超淺成的中性斑岩密切相關。
廬樅盆地侵入岩、次火山岩與火山岩有著密切的成因聯系,它們具同源岩漿、同構造空間、活動時期基本相近、成分大致相同的特點。
區內構造活動強烈,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北北東向3個系統的斷裂構造,北東向的斷裂系統以郯廬斷裂帶為主要斷裂構造系統。不同方向的斷裂構成了區內獨特的網路狀斷裂構造體系,並控制了廬樅火山構造窪地內部的火山構造及其鄰區的構造形跡。其中基底隆起構造、火山機構及其派生的環狀及放射斷裂構造等,均為區內重要的控岩控礦構造。
基底斷裂:可劃分為4組,即北東向(北北東向),近東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其中缺口-羅河基底斷裂,殷家渡基底斷裂,大安山-馬鞍山基底斷裂為廬樅火山構造窪地的邊界斷裂,它們控制了盆地的形態及火山岩的分布。基底斷裂對廬樅火山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火山機構、火山活動,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與空間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特別是對區域成礦作用有著明顯的制約,控制了盆地內礦化帶,礦田和礦床的分布。
基底隆起:盆地的基底並非完全由中下侏羅統地層所構成,有些地段火山岩系直接覆蓋於中、上三疊統東馬鞍山組、銅頭尖組和拉犁尖組地層之上。基底隆起帶的形成與存在不僅影響和控制了廬樅火山構造窪地的基底構造格局、岩漿與火山活動以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而且對廬樅火山構造窪地的區域成礦有密切關系。廬樅火山構造窪地內已發現多處大、中、小型鐵、銅、硫礦床和礦化點,各種類型的鐵、硫礦床(點)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呈明顯的北東向展布,與基底隆起帶的核部空間分布范圍相一致。主要的銅礦床(點)則主要集中分布在礦區的東部,與基底隆起帶東南翼分布范圍相吻合。由此可見,基底隆起帶對區域成礦有著一定的控製作用。
⑥ 安徽省廬樅火山岩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及其成礦
(一)基本概況廬樅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呈橢圓形,長軸約56km,短軸約24km,總面積約1032km2,長軸方向為北東40°。廬樅火山盆地的大地構造位置如圖9-11所示。
圖9-11長江中下游地區郯廬斷裂中南段地質構造略圖
(1)華北地台;(2)膠東地塊;(3)魯南蘇北地塊;(4)秦嶺造山帶;(5)淮陽地塊;(6)長江中下游斷陷帶(揚子板塊);(7)江南古陸;(8)錢塘江-信江斷陷帶;(g)浙、閩、粵中生代火山岩帶。(a)五蓮-諸城斷裂;(b)廬江-灌雲斷裂;(c)郯廬斷裂;(d)商丹斷裂。A.廬樅盆地;B.寧蕪盆地;C.溧水盆地;D.溧陽盆地;E.繁昌盆地;F.廣德盆地;G.懷寧盆地,H.寧鄉盆地一深斷裂帶;-----推測深斷裂;_._.隱伏深斷裂
研究廬樅火山盆地的地質與構造演化及火山成礦,要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認識:一是秦嶺造山帶的演化;二是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塊(或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大陸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廬斷裂的活動;四是長江中下游斷陷帶的作用性質(任啟江等,1991)。
1.華北與揚子板塊的對接及陸內擠壓碰撞作用
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在大別地體對接碰撞發生的時代為印支期,有Sm-Nd等時線年齡為244Ma(李曙光等,1989)。在印支期中晚階段和燕山期東秦嶺造山帶發生強烈收縮作用,出現多層次的逆掩推覆構造,逆沖方向均指向南,出現A型俯沖及與其有關的東秦嶺燕山期花崗岩。與此同時,在大別南緣繞過郯廬斷裂帶延至張八嶺及連雲港,在巨厚沉積蓋層(Z-T2)與淺變質基底間(Pt2)有韌性滑脫構造,滑脫面向東,並伴有高壓變質帶(張樹業等,1989)及糜棱岩帶(王奎仁等,1995;劉德良、楊曉勇等,1996),說明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在中生代發生了強烈的擠壓、碰撞,甚至陸內俯沖作用,地處揚子板塊北緣的廬樅火山岩盆地,受這一大的構造背景的制約。
2.中生代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
廬樅地區的主導構造為北東向,屬於太平洋構造體系,因此,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廬樅火山岩盆地構造與演化的另一重要因素。從190~100Ma在庫拉板塊—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以NWW向向歐亞大陸移動過程中,首先是轉換斷層與大陸相接,接著是小段洋脊與大陸相撞,並消亡於大陸板塊之下,前者產生以擠壓為主的壓力效應,引起大陸內部的活化和新斷裂的產生,後者產生熱效應。這一過程的結果,或在大陸邊緣後側引起地幔上隆和地殼引張,或在古隆起邊緣古縫合線或古斷裂活化地帶形成火山-侵入岩漿活動帶。就整體而言,決定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漿活動時空分布、岩漿成分和物質來源的因素,一是大陸內部斷裂系統的活化;二是殼幔各個圈層的推覆、滑移過程;三是基底的性質;四是與俯沖帶的距離、俯沖角度及俯沖速度,廬樅火山岩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顯然是受上述因素的聯合控制。
3.郯廬斷裂帶的活動
廬樅火山岩盆地的西部邊界斷層即是郯廬斷裂。對於郯廬斷裂的演化特點,曾受到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注(Xu,1993;王奎仁等,1995),它自印支期以來,發生了巨大的左行平移,它對廬樅地區的地質與構造的演化控制是和華北與揚子兩大陸塊的碰撞、拼合作用相聯系的。特別是在晚三疊世—早白堊世兩大板塊最終拼合階段,郯廬斷裂的左行平移最為明顯。郯廬斷裂在研究地區內由4條主要斷裂組成(圖9-12),其東界斷裂——羅昌河斷裂最重要。地表觀察,斷裂面陡傾,結構面力學性質變化大,主要是向南東傾斜。在晚白堊世以前以擠壓-平移性質為主,晚白堊世至老第三紀,為以引張為主的斷裂帶,堆積了白堊世—老第三紀碎屑岩及膏岩沉積地層,具有發育不全的裂谷帶的特點。新第三紀以來郯廬斷裂帶性質又有變化,可見到新地層逆沖於老地層之上,局部受擠壓,且發生了弱的右行平移。
4.長江中下游斷裂坳陷帶性質
根據HQ-13地殼地震資料(何友三等,1988;馮如進等,1988),下揚子地區莫霍面是由高低速層互層所組成的殼幔過渡帶,一般厚2~4km,最厚達6km,並有明顯的折斷、升降,還有明顯的波動痕跡,表明較為活化,按下揚子HQ-13線(靈璧-奉賢)地球物理-地質綜合解釋結果(華東石油局,1988)和麻城-九宮山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地礦部第一綜合物探大隊,1989),長江中下游地區岩石圈可分為6大層,其間有6個滑移層和3個均衡調節層(董樹文等,1993)(表9-2)。
圖9-12廬江附近郯廬斷裂帶地質圖(據安徽省地礦局圖修改)
長江中下游地區江北一帶的變質基底下部以大別山群為代表的深變質岩系,上部為張八嶺群、洪安群及變質的震旦系組成的淺變質岩系。加里東旋迴為拉張斷陷型沉積環境,並經受了3次明顯的構造運動(震旦紀末、晚奧陶世—志留世、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海西旋迴沉積環境總體無明顯改變,並有多次微弱的火山活動出現,也經歷了3次主要以上升為主的構造運動(早—中石炭世間、晚石炭—早二疊世間、二疊紀中期)。印支旋迴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構造演化的轉折點,沉積岩系構成了完整的海侵和海退序列,這一時期主要為T2-3(銅頭尖組)和T2(東馬鞍山組)之間的金子運動與T3與J1之間的南象運動,後者尤為明顯。在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中—酸性的侵入岩體(九瑞的洋雞山、大湖山、十六公里;安徽九華山、太平;江蘇高資、蘇州),同時蓋層沉積岩系(Z—T)遭受了強烈的側向擠壓,受邊界條件的限制,形成弧形構造帶,造成郯廬斷裂帶東西兩側岩石圈表層總縮短量有明顯的差異(翟裕生等,1992)。廬樅火山岩盆地就是在上述區域構造背景下開始了其190~100Ma的演化歷程。
表9-2長江中下游地區岩石圈層狀結構特徵
(二)廬樅火山岩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
1.地層及沉積環境
廬樅盆地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志留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廬樅火山岩盆地大多由上侏羅—下白堊統陸相火山岩構成,其直接基底為中—下侏羅統的陸相碎屑沉積建造。全區的地層及岩性和相互關系見表9-3的柱狀圖(據安徽省地礦局區調隊,1987)。
表9-3廬樅盆地地層特徵表
2.火山岩系以前的中生界沉積
(1)三疊系僅在廬樅盆地周邊零星出露,可分為下統殷坑組、龍山組和南陵湖組;中統東馬鞍山組、月山組和銅頭尖組;上統拉犁尖組。下三疊統(殷坑組、龍山組和南陵湖組)灰岩和鈣質頁岩分布區域較廣,中統東馬鞍山組為下部白雲岩和上部鹽溶角礫岩及硬石膏,見於盆地邊緣;中三疊統沉積范圍明顯縮小,出現蒸發台地相沉積。中三疊世中晚期—晚三疊世沉積范圍更小。整個三疊紀時期,在下揚子地區表現為一完整的海退過程,坳陷中心位於沿江一帶,廬樅地區位於該坳陷的邊緣。
(2)侏羅系下、中統下統磨山組下部以石英砂岩為主夾少量炭質頁岩和粉砂岩,底部為含礫砂岩或礫岩,不整合或假整合於三疊系之上。上部為灰綠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質頁岩夾不穩定的煤系;中統羅嶺組總厚度大於1800m。下段底部為粗粒含礫砂岩或礫岩,主要岩性為薄層粉砂岩、鈣質粉砂岩、粉砂質頁岩、長石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沉積地層等厚圖見圖9-13。
圖9-13廬樅鄰區南陵湖組、東馬鞍山組、磨山組+羅嶺組地層等厚線圖(任啟江等,1992)
3.中生代火山岩系
中生代火山岩系與中侏羅統羅嶺組陸相碎屑岩沉積呈不整合接觸。這一套火山岩系可劃分為4個旋迴,它們分別是:上侏羅統龍門院旋迴(J3l)和磚橋旋迴(J3z),下白堊統雙廟旋迴(K1s)和浮山旋迴(K1f)。廬樅火山岩盆地的構造與火山岩岩相見圖9-14所示。有關廬樅火山岩盆地的火山岩系的時代問題爭議頗大:按古生物證據,磚橋組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組合屬於晚侏羅世,植物孢粉多為早白堊世特徵。當然還有其他類的化石組合。收集到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齡值分別見表9-4、9-5所示。由上述兩個表中的同位素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任啟江等,1991):龍門院旋迴年齡在167~155Ma(按沙溪打銀山U-Pb模式年齡計算);磚橋旋迴為155~135Ma;雙廟旋迴為135~115Ma;浮山旋迴為115~100Ma。比較廬樅火山岩盆地的主要火山活動開始的時間早於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其他地區約30Ma左右(寧蕪地區136~25Ma;大王山組125~115Ma;姑山組115~109Ma;娘娘山組105.5~91Ma)。(寧蕪項目組,1978)。據任啟江等(1991)研究結果認為:廬樅盆地火山活動時代開始較早的主要原因,一是與郯廬斷裂的活動有關,二是受到華北與揚子板塊的碰撞、擠壓、推覆作用的影響。
圖9-14安徽廬樅火山岩盆地地質構造與火山岩岩相圖
1.角礫凝灰岩;2.角礫熔岩;3.熔結凝灰岩;4.沉積凝灰岩;5.正常沉積碎屑岩;6.凝灰岩;7.二長岩類;8.正長岩類;9.花崗岩類;10.推斷主幹基底斷裂;11.推斷基底斷裂;12.(1)~(24)為斷裂編號;地層代號見圖9-13
表9-4廬樅地區火山岩同位素年齡
資料主要來自全國同位素年齡匯編:任啟江等,1991。
表9-5廬樅地區侵入岩同位素年齡
資料主要來自全國同位素年齡匯編:安徽327地質隊,1982;任啟江等,1991。
(三)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40件有代表性的岩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化學分析數據列於表9-6、9-7中。
表9-6岩石微量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表9-7岩石稀土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1.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1)岩石化學特徵根據Irvine(1971)的Si2O-(K2O+Na2O)變異圖解,全區的火成岩大部分都落在鹼性岩區域,少量屬亞鹼性區域(圖9-15),表明全區的岩石以高鹼性為特徵;從Peacock(1931)鈣-鹼性指數圖解上可以看出(圖9-16);全區的岩石成分投點落在鹼性—鈣鹼性投影區,也反映了廬樅地區火成岩大部分都有較高的鹼性。
圖9-15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岩石化學成分SiO2-(K2O+Na2O)變異圖解
(2)火成岩大地構造環境判別根據AFC圖解,可以看出岩石的數據投影點偏向於F一方,按照中田章(1979)的資料認為,岩石成因主要屬S型花崗岩,少部分落在I型花崗岩投影區(圖9-17),這與任啟江等(1991)鉛同位素的研究結論相吻合;如果用Batheior等(1985)的多項陽離子判別圖解可以看出岩石數據點主要落在4區(圖9-18),即造山後期花崗岩類,與全區的大地構造背景是一致的(常印佛等,1991;任啟江等,1992)。
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從微量元素的蛛網圖上可以看出(圖9-19),廬樅火山岩盆地非銅礦化的火成岩與上下地殼中性岩的平均成分相比大離子親石元素像Li、K、Rb、Cs等表現為強烈的富化,高場強元素與相容元素相比,顯示出較大的虧損,而不相容元素除Cu以外多表現為較強烈的虧損;對於含銅岩石,相容元素除具有上述岩石的一些特徵外,其中Cu表現為強烈的富集(圖9-20、21、22、23),但是其中的相容元素分布特徵與非銅礦化岩石相比有不同的變化規律:除個別樣品具有Ce的負異常外,岩石中已不表現為Ce的負異常,與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相比,不相容元素不像非銅礦化岩石那樣表現為強烈的富集。我們認為: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在Cu的熱液成礦階段岩石又經歷了一次較大改造作用和結晶分異作用。
圖9-16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岩石化學成分Peacock鹼性-鈣鹼性變異圖解
圖9-17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AFC圖解
A.Al2O3;C.CaO+MgO;F.TFe+MnO;S.S型;I.I型
圖9-18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多項陽離子變異圖解
圖9-19廬樅火山岩盆地安山岩蛛網圖(據Thorpe,1982)
NOJ17-04.安山岩(樅陽黃梅尖);NOJ17-05.安山質火山角礫岩(樅陽黃梅尖);NOJ-08.粗面安山岩(樅陽巴家灘);U-1.上地殼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圖9-20廬樅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銅礦化岩石蛛網圖(樅陽白湖黑凹里)(據Thorpe,1982)
BLK 07-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 07-02.銅礦化粗面安山岩;BLK 05.銅礦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
(2)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從全區岩石稀土元素的配分圖上可以看出(圖9-23、24、25、26),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的稀土配分曲線都具有右傾形式,即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點,除部分非銅礦化岩石(圖9-23,流紋安山岩,LZ24)具有最強烈的Eu的負異常外,礦化岩石大都不表現為Eu的負異常;其中正長岩具有最高的稀土總量(見表9-6)。從上述圖解可以看出,非銅礦化的火成岩與上地殼中性岩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線相似,銅礦化的火成岩與下地殼中性岩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線相似,由此可以反映出岩石在形成與礦化過程中的影響。
(四)廬樅火山岩盆地火山作用與銅礦床
(1)主要的成礦類型
在廬樅盆地開展火山岩型銅礦調查與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盆地中與火山岩有關的銅礦點星羅棋布,但一般具有規模小、品位高、延伸不長、埋深不大等特點。從已知的幾個銅礦床(點)來看,主要集中在盆地的東北部井邊礦區和西南部拔茅山礦區,二者呈對角線分布。兩個礦區所在部位均少有火山岩分布,多有頂蓋中侏羅統羅嶺組地層大面積分布,據此,我們選擇位於盆地西北部有蓋層分布的樅陽白湖鄉地區開展了野外調查,確定走向140°和160。的兩組高角度(有時近乎垂直)斷裂為容礦裂隙,並詳細考察了銅嶺古人洞、井窪礦帶、柳峰山礦帶、龍井礦化帶、蓮屏山礦化帶等地區。從野外考察的結果,我們得出不論礦帶分布規模及經濟價值如何,均有明顯的礦脈展布方向和等間距特點(圖9-27)。
圖9-21廬樅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銅礦化岩石蛛網圖(樅陽白湖古人采坑)(據Thorpe,1982)
BLK11-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11-02.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09.銅礦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
圖9-22廬樅火山岩盆地安山岩及銅礦化岩石蛛網圖(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
BLK14.富銅礦石(過渡帶中);BLK16.原生銅礦化硫化物,主要是黃銅礦化;BLK08.褐鐵礦化粗面安山岩(樅陽雨山黑凹里);U-1、D-1意義同圖9-21、23
圖9-23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據Thorpe,1982)
LZ-24.流紋質安山岩;LZ-19.正長岩;AQ-13.安慶月山閃長岩;U-1.上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
圖9-24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黑凹里)(據Thorpe,1982)
BLK07-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07-02.銅礦化粗面安山岩;BLK05.銅礦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
圖9-25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
BLK14.富銅礦石(過渡帶中);BLK16.原生銅礦化硫化物,主要是黃銅礦化(原生硫化物礦體中樣品);BLK08.褐鐵礦化粗面安山岩(樅陽雨山黑凹里);U-1、D-1意義同前
圖9-26廬樅火山岩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據Thorpe,1982)
BLK11-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11-02.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岩;BLK09.銅礦化粗面安山岩;U-1.上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岩平均成分
圖9-27皖中廬樅火山岩盆地白湖鄉一帶地質、火山岩分布及火山熱液型銅、金礦床成礦圖(據安徽省1∶5萬礬山鎮幅地質圖改編)
1.地質界線;2.斷層與中基性侵入岩脈(牆);3.預測的隱伏礦體;4.銅、金、銀多金屬礦脈;5.岩相界線。Q4al.第四系全新統洪積物;Q3al.第四繫上更新統洪積物;Q2al.第四系中更新統洪積物;K1s2.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二段;K1s3.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三段;K1s2-3.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二至三段;K1y.白堊系下統楊灣組;K1f1.白堊系下統浮山組第一段;K1βμ.早白堊世火山岩;
2.典型礦床(點)礦化特徵
該區的銅礦化類型多見黃銅礦方解石脈型或黃銅礦石英脈型,黃銅礦常見半自形或它形,有時呈浸染狀分布。見到銅礦物的多期交代現象:斑銅礦交代黃銅礦而後又被藍輝銅礦交代。這類銅礦脈的氧化帶非常發育,經常見到銅礦氧化帶中呈針狀、膠狀產出的褐鐵礦。部分礦石的化學分析結果表明(表9-7)銅礦化呈高度的不均勻性,局部礦脈的礦石銅品位可達20%左右,其中銀品位近80g/t,已達到銀的綜合利用品位。
部分元素的相關圖解見圖9-28、9-29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區的銅礦化與貴金屬金、銀有著非常一致的正相關關系,表明該區的銅礦成礦過程中往往伴生著貴金屬Au、Ag的系列礦化;同時Cu與Au、Ag貴金屬與礦化劑元素S、As、Se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然可以推斷,這與Cu和Au、Ag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上述成礦元素的化合物或配合物,這與上述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是相一致的,因為Cu是過渡族元素,也是親S元素,容易和S、As等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化合物;Au、Ag也具有親硫性,在自然界中常常與硫形成硫化物,如金銀礦[(Ag3,Au)4S2]、硒金銀礦Ag3AuSe2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王奎仁等,1994):在微細粒金礦中Au與As的關系密切,從本區的地質情況出發,我們認為這里的金、銀貴金屬也是呈微細粒狀態與銅的硫化物共生在一起的,這與前面的光片觀察結果也是對應的。成岩的岩石中Cu與Pb、Zn、Co、Ni等元素的對應關系亦呈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圖9-28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石及礦化岩石中銅與金、銀、砷、硫等元素相關關系圖解
圖9-29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石及礦化岩石中銅與鉛、鋅、鈷、鎳等元素相關關系圖解
圖9-30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井窪激電剖面
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五)地球物理探礦方法在該區找礦應用
1.實驗方法
在樅陽縣北龍井地區,我們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合作應用了激發極化方法進行了配合驗證工作。這是根據對已知礦脈(井窪)進行實驗對比得出的,該礦體是一個出露地表的銅的硫化物礦脈。根據正在開採的井下觀察和取樣分析得知:該礦脈於地表以下4m見氧化帶,延伸至地下26m,為原生硫化物銅礦,礦脈寬3~5m,延長較穩定。取樣分析結果表明,氧化帶礦石:w(Cu)=4.34%,Pb=35×10-6,Zn=118×10-6,Au=0.06×10-6,Ag=74.7×10-6;塊狀硫化物礦石:w(Cu)=20.9%,Pb=24.5×10-6,Zn=70×10-6,Au=0.06×10-6,Ag=8.0×10-6。由此可知它是一條經濟價值較大的銅礦脈。據現場觀察研究,我們認為鄰近南側大面積的第四系覆蓋層下有存在礦脈的可能(見圖9-27)。據此,首先對上述礦脈進行激發極化法和磁法測量,得出標准激電剖面(圖9-30)和磁測剖面(圖9-31),根據這兩條標准剖面,我們對預測礦脈進行了激電剖面的測量工作:先後共測定5條激電剖面(圖9-32),從圖中可以看出,預測礦體的激電剖面曲線和已知礦脈的激電剖面曲線對應良好,不同位置的5條剖面的曲線重現性非常一致,預測礦體對應位置的極化率值為18‰~23‰,比已知礦脈的極化率值高出5‰~8‰。分別對預測礦脈3線35號測點和4線39號測點所進行的兩個四極電測深表明:高極化率體距地表100m左右(圖9-33)。預測礦體的控制范圍為帶寬20~40m,延長約近200m,走向約為160°的高極化硫化物礦化異常帶。
圖9-31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井窪磁測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試點號)
圖9-32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龍井地區火山熱液型銅礦預測區激電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圖9-33安徽省樅陽縣龍井地區火山熱液型銅礦預測區激電測深曲線剖面圖
上圖為3線35號點:下圖為4線39號點: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
2.討論
為了對測量結果的可靠性進行驗證,我們又選取了鄰近一條已知的較小的硫化物銅礦脈(樅陽白湖古人洞)進行測量對比驗證。該礦脈為地表出露的線狀硫化物礦化脈體,寬度小,僅為ncm~n×10cm級,銅品位較高,兩個樣品的化學分析結果見表9-8(樣號BLK9,BLK11-1)。這里也曾是古採掘的位置。但礦脈向深部延伸不穩定,故經濟價值較小,現已為廢棄的采坑。4條激電剖面的測量結果見圖9-34所示。比較圖9-31、圖9-32的測量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古人洞4條剖面都有較高的極化率值(15‰左右),與已知的井窪礦體接近,略低於龍井預測礦體,但是從其曲線的形狀上分析可以看出,曲線為尖棱狀(No2、No3)或非常寬緩的弧形,向兩側延長較遠(No1、No4),都不具有典型的高斯正態分布的特點,代表一個礦化規模較小的礦脈。與之相反的是不論是井窪已知礦體還是龍井預測礦體的激電剖面,所對應的高極化率值的礦體(高極化率體),其曲線形狀不僅寬緩圓滑,而且具有特徵的高斯正態分布,代表著規模較大的硫化物礦化。上述情況和已知事實相吻合。綜合考查龍井預測礦體的規模和賦存形式,與已知礦體井窪和古人洞相比:考慮到後二者出露在地表,而龍井隱伏預測礦體分布在低窪的且有較厚鬆散沉積物的地區,且具有更高的極化率值。因此該異常體應具有更大規模。由此可以推測龍井預測礦體是一條具有潛在規模的銅的硫化物礦體。
由我們提出並預測的這個較大規模的隱伏銅礦體已受到地方政府和經濟開發部門的重視。
3.結論
這一成果的意義在於:高品位、埋深淺的脈型銅礦的理論研究工作應當加強,應當重視礦脈成群成帶出現的規律,不應忽視全區的銅礦的累積儲量的潛在規模。由於該地區除存在與火山期後熱液有關的銅礦體之外,尚發現有較豐富的硫化物礦化斑岩岩體的出露(樅陽雨山)。因此,探討全區的斑岩型銅礦化的分布、成礦與規模的問題是以後應注意的重點之一,同時我們認為:查明廬樅火山岩盆地火山熱液成礦與斑岩成礦之間的聯系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表9-8廬樅火山岩盆地部分銅礦礦石的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註:分析在華東冶金地質局中心實驗室完成,分析方法為原子吸收法。標*者單位為10-9,標**者單位為%。
圖9-34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古人洞激電剖面圖
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參考文獻
1.王之田等,中國大型銅礦類型、成礦環境與成礦集中區的潛力,礦床地質,1991,10(2):119~129。
2.王奎仁、劉德良、楊曉勇,郯廬斷裂帶南段構造地球化學研究,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
3.王奎仁等,中國幾個典型的卡林型金礦床金的賦存狀態研究,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4.任啟江等,安徽廬樅中生代火山構造窪地及其成礦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02。
5.劉德良、楊曉勇等,郯廬斷裂帶南段木孚槎山韌性剪切帶的變形條件與化學組分遷移的耦合關系,岩石學報,1996,(4):573~588。
6.張樹業、康維國,揚子陸台北緣中段藍片岩,長春地質學院院報(鄂皖藍片岩專集),1989。
7.李應運等,安徽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及其成礦作用,岩石學報,1987,(4):44~54。
8.李曙光等,中國華南、華北陸塊碰撞時代的Sm-Nd同位素年齡證據,中國科學(B輯)1989,(3):312~319。
9.楊曉勇等,安徽沙溪斑岩銅礦床礦體空間分布的趨勢面分析及其與控礦構造的關系,高校地質學報,1996,(3):273~283。
10.邱瑞龍,安徽月山高鉀閃長岩岩石學特徵及其成因探討,地質論評,1992,38(2):97~108。
11.陳江峰等,安徽月山岩體的40Ar/39Ar年齡及有關的成礦時代估計,現代地質,1991,5(1):91~99。
12.陳江峰等,安徽南部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區鍶釹同位素制約,地球化學,1993,(3):261~268。
13.周作俠,我國斑岩銅礦特徵及其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地質,1983,2(4):43~50。
14.周泰喜等,安徽銅陵銅官山礦田火成岩同位素年齡,中國科技大學學報,1987,17(3):403~407。
15.南京大學地質系編,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236~238。
16.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46~248。
17.董樹文,沙溪帚狀構造型式的釐定及其控岩控礦作用,地質學報,1984,58(4):305~315。
18.董樹文、邱瑞龍,安慶月山地區岩漿活動與構造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19.翟裕生等,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20.Batchelor,R.A.et al.,Petroggenetic interpritation of granitoids rock series using multicationic parameters.Chem.Geol.,1985,Vol.48:43~56.
21.Chen W.M.and Tang Z.,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and the crustal evolution in China:Resource Geology(Special Issue),1993,(15):19~30.
22.Chen J.F.et al.,Mesozoic granitoids of the Yangtze foldbelt,China: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magma sources in the lithosphere.In:Wu L-R et al.(eds).The crustal significance of granites S.A.,Athens,1985,217~235.
23.Irvine T.N.,A guide to the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mon volcanic rocks.Can.J.Earth Sci.V.,1971,8(3):523~548.
24.Maniar P.D.et al.,Tectonic descrimination of granitoids.Geol.Soc.Amer.Bull.,1989,(101):635~643.
25.Thorpe S.R.,Andesites,Orogenic andesites and related rocks.John Wiley 86.Sons,1982,18.
26.Xu Jiawei,The Tancheng-Lujiang Wrench Fault System.UK:John Wiley&.Sons Ltd.,1993.
⑦ 綜合性大地構造(構造地質學)的調查與研究有哪些
主要側重於中國早期造山運動研究。
從大量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在一批區域地質礦產志撰成的基礎上,對中國南方各省區區域構造、框架及其理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其中特別對中國造山運動有較系統的研究與論述。
1926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地質會志》3卷3-4期)本書已有專題論述,這里就不贅述。
1927年翁文灝發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會志》4卷1期),文中論述了中國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動強烈,並與歐洲同時代地殼運動相對比,發現中國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的特點,故命名為燕山運動,文中試圖以燕山為標准區,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在發表《中國東部中生代造山運動》(《會志》8卷1期)時,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後為謝家榮所補充,並在1936年、1937年劃為五期。
1929年丁文江在《地質會志》8卷2期上發表《中國造山運動》,他十分重視造山運動的研究,並傾向於施蒂勒造山運動同時性的觀點,文中強調把燕山運動劃分為三幕,其中把晚三疊世瑞替剋期後的印支運動為燕山運動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廣西地質時,也曾提出過廣西運動和越南運動的術語和概念。燕山運動雖為中國地質學家普遍應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劃分原則。
1931年李四光發表《中國東南部古生代後期之造山運動》(《會志》11卷2期),文中對中國東南部造山運動做了精闢的論述,由於他多年從事造山運動的研究,系統的劃分出若干運動系列,並對所劃分的運動均給以科學概念和命名,諸如:懷遠運動(O1-O2),柳江運動(D3-C1),淮南運動(C-C2),昆明運動(C2-C3),東吳運動(D1-D3),金子運動,淮陽運動(T2-T3),南象運動(T3-T1),寧鎮運動(T3-K1)等。
1936年謝家榮在《地質會志》15卷1期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後期造山運動》及《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概說》(《會志》16卷)把中國造山運動劃為五幕,即:前門夾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嶺台組,前仕它里組,前長辛店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張文佑1941年劃分為三幕,三次地殼運動,1945年在黃汲清的《中國地質構造基本單位》中,劃分為5期,等。
在筆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國東南部古生代後期之造山運動》(《地質力學方法》第119頁),文中列有中國東南部造山運動,與歐洲對比表,特抄錄之以供參考。
中國北部中國西南部中國東南部歐洲中部(丁文江的雲南運動)(H?史蒂勒)青龍灰岩三疊系蘇皖運動法爾琴運動山西系龍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羅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東昊運動薩爾運動棲霞灰岩中羅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羅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維爾系(OtwelSeries)
中國造山運動與歐洲對比表
中國北部中國西南部中國東南部歐洲中部(間斷)第二幕昆明運動阿斯突里運動本溪系黃龍灰岩薩爾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爾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間斷)淮南運動蘇台德運動和州灰岩維憲第一幕高驪山系建康運動金陵灰岩七里台頁岩㊣╭╰烏桐石英岩杜內艾特羅約江南運動布銳東運動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燕山運動具有長期性,多幕性的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燕山期為我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
老一輩的地質學家十分關注燕山運動,還是因為燕山運動不僅是我國地質結構的極為重要的地殼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以致對整個東部特提斯帶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除上述幾位以外,我國許多地質學家一直對整個中國造山運動(包括黃山運動)都做過系統的觀測與研究。
1927年程裕祺在《地質會志》上發表《中國造山運動》,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國利物浦地質學會會報上發表的短文,文中闡述了中國之造山運動:
(1)前震旦紀運動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運動(廣西運動);(3)古生代後期海西運動(天山運動);(4)中生代燕山運動之五幕;(5)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之二幕。
文中還指出毛理士(F.K.Morris)對中國造山運動的錯誤論點。
1932年朱森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之一幕》。
1936年章鴻釗在《地質論評》創刊號上發表《中國中生代晚期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初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及《中國中生代初期之地殼與震旦運動之異點》,前一篇論文是綜述性的,主要對翁文灝之燕山運動和丁文江造山運動的一些評述,同時探討了震旦方向與地殼運動方向之關系,火成岩及其震旦運動的關系,最後還論及震旦向及震旦運動的成因、性質等;後一篇論文主要論及到地殼運動中的造山運動,認為運動方向與震旦向之間是直角相交的關系。
1937年謝家榮在《地質論評》2卷5期上評述黃汲清等的《江西萍鄉煤田中生代造山運動》,同年陳國達發表《廣東境內燕山運動的構造的型相》(《論評》2卷1期),同年田奇雋發表《湖南造山運動》(《論評》2卷1期)。
1938年邊兆祥在《地質論評》3卷6期上發表《安徽南部海西運動之末相》。
1942年葉連俊、關士聰在《地質會志》上發表《隴南龍山造山運動之性質》(22卷3-4)。
1942年郭文魁在《地質論評》上發表《滇北之造山運動》(7卷1-3)。
1944年劉國昌在《地質會志》上發表《湘西之造山運動及其地理》(24卷3-4)。
1945年米士(西南聯大教授)在《地質會志》上發表《雲南構造史》中,曾提出澄江運動和晉寧運動(《地質會志》25卷)。
1945年喻德淵在《地質會志》上發表《淮陽山脈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會志》25卷),淮陽運動原為李四光於1939年提出創用,指三疊紀末期的褶皺運動,後為馬鞍山、安慶的黃馬青組與青龍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認為與金子運動相當。
1947年李四光發表《關於震旦運動及華夏式構造線三個名詞》(《評論》12卷5期)。
1948年李樹勛在《地質會志》(38卷3-4)上發表《祁連山區地層及造山運動之幾個問題》。
1947年黃汲清在《地質論評》(12卷1-2期)上發表《關於震旦運動》。
以上屬於中國造山運動研究及其論文列舉,顯示出中國地質構造研究發展歷史中一段對中國造山運動理論的探討與理論成就概括,個別論文雖與上文論述有些論題有重復舉例之處,為集中反映中國造山運動系統理論研究之全面,僅此致歉!
正是由於中國早期地質基礎雄厚,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得以使新中國在較短的時間里,在資源保障上,從資源大國過渡到資源強國,在當代地質理論上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其中中國大地構造學現已是中國地質科學理論突破的亮點,這學科共同的特點是學說繁多,學派林立,學術氣氛濃厚,可以說是繁花似錦、異彩紛呈,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喜人的形勢。
除上述中國造山運動理論性探討外,其他帶有綜述性的成果,也有著不同廣度和深度的反映: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地槽的遷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質論評》1卷4期發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關系》,文中認為中國東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與東南部之地質構造格局密切相關,認為地殼活動常以地下岩漿之移動而起波動作用,基本論點正符合於曾流行的地殼波動論和地殼均衡理論,認為地殼運動完全與中生代末期之花崗岩侵入是同步同時,並作為其原動力,文中附一幅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關系圖,頗有參考價值。
1936年趙金科在《地質論評》1卷4期上發表《震旦紀地層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義》,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國魏格納大陸漂移理論並運用葛利普的地極控制論研究震旦紀北半球的海陸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紀大地槽及聯合古陸中之位置》一文中論及亞洲東部的古亞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蘭瑞大地槽,與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銜接、圍繞北半球大陸周圍的環形狀大地槽:其論點即認為當時大地槽均在陸之邊緣,而環繞分布與理念不同,而當時之大陸為一體,南北美、歐亞非澳各洲均屬相連,即大家所熟悉的聯合古陸(Paugoca)。
1937年謝家榮繼葉良輔等之《北京西山地質志》後,在《地質論評》2卷上發表《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文中認為北京西山地質構造自西北向東南有兩個背斜層,其間有清水尖廟安嶺之向斜層為最高峰,北嶺的向斜層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層等,都是這個區域的重要構造,文中也論及到陳凱所發現的逆掩斷層。
1941年李四光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廣西台地構造之輪廓》(21卷1期)。
1944年劉國昌在《會志》上發表《貴州威寧水城之地質構造》,曾繁印在《會志》上發表《瓦山峨嵋山區之地質構造》(1940年)。
1944年張壽常在《地質會志》(24卷1-2)上發表《談小型構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質現象上之應用》(《會志》26卷,1946年)。
1944年張文佑發表《X及T式節理初記》(《會志》24卷3-4期),文中論及X型節理的生成,論述了大量模擬試驗工作和數據,相繼還發表《測量節理應注意的幾點》(1948年)以及《劈理節理發育初步探討》(《地質論評》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師指導下所取得地質力學方面的成果。
1945年黃汲清在《地質專報》第20號上發表名著《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黃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礎上,採用地槽—地台單位的內涵,按歷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獨道的分析法,對中國大地構造特徵進行了總結,提出幾個前寒武紀地塊,特別中朝地塊等。
地塊概念系1922年阿爾崗(E.Argand)所創用,諸如:印度地塊(Serindia)和震旦地塊等;在闡述褶皺中論及到加里東褶皺、華力西褶皺、印支褶皺,燕山褶皺和喜馬拉雅褶皺及其分布特徵,論述中著重強調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皺的影響和作用,認為這是形成中國東部獨特的多旋迴構造,並創造性把亞洲劃分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式三個主要構造型式,以活動論觀點論述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中編繪有《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
該文後來以專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傳廣遠的中國地質構造名著,是國內外賦有盛名的論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構造學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評價。
1944年王超翔在《地質論評》上發表《雲南東北地質構造及其與雲南弧之關系》(9卷1-2)。
1948年徐鐵良在《論評》上發表《「秦嶺弧」構造之我見》(13卷1-2)。
1948年孫殿卿、徐煜堅在《地質論評》上發表《豫皖邊境長山一帶東西向構造帶與南北向構造線之反接現象》(13卷1-2)。
1948年李春昱在《地質論評》上發表《褶皺現象和動力來源的關系問題》(14卷4-6)。
1949年梁文郁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祁連山西段之近代運動》(14卷4-6)。
1948年李四光發表《新華夏海之起源》(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的論文集,第53-62頁,《地質論評》13卷5-6)。
1949年李四光發表《中國的造山歷史和構造輪廓》(第7屆太平洋科學會議錄第2卷,26-44頁,紐西蘭出版)。
總之,從以上所述,中國地質學家經過半個世紀以來對造山運動,特別是燕山運動傾注過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認識。燕山運動(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灝於1927年以燕山為標准地區創名,原義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翁文灝又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分別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運動分為三幕,其中把晚三疊世瑞替剋期後的印支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的第一幕。謝家榮(1936年、1937年)將燕山運動分為五期,分別以前門頭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鄰台組、前坨里組、前長辛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運動名下分為六個幕,它從中三疊世末,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張文佑等(1941年)將燕山運動包括寧鎮、興安、閩浙三次地殼運動。黃汲清(1945年)認為謝家榮的燕山運動第一幕應屬印支旋迴,並將北京西山區的燕山運動分為前九龍山組與髫髻山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三個幕。後來(1960年)黃汲清又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分為五期,並認為燕山運動是中國東部、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主要造山運動,甚至波及到中國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運動只作為侏羅紀晚期,或侏羅紀末、白堊紀初的一個幕,後來(1964年)他又將其限定是侏羅紀—白堊紀間的地殼運動。趙宗溥(1959年、1963年)先後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劃分為三個和六個造山幕,並認為此運動延續到始新世。
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生於我國全境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岩漿噴發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帶的變質作用;在不同的構造部位,燕山運動的強度表現形式有著明顯的差別,如就我國東部以至整個西濱太平洋帶來說,燕山期的構造變動與岩漿活動有著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強烈的演變規律。燕山期的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具有長期性與多幕性相統一、漸進與激化相交替的特點,與此相應,燕山期的岩漿噴發與侵入活動具有多期次性的特點。燕山期為我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目前看來,燕山運動不僅為我國的重要地殼運動,而且這一時期地地殼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以及部分特提斯帶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燕山運動應屬洲際性的重要構造運動。
【說明】以上主要內容取錄自《地質辭典》(一)392頁,地質出版社,1983年。
根據最近,中國地質學院研究員董樹文先生對「燕山運動」的定義進行了重新釐定,並發表《「燕山運動」新定義重塑東亞大陸構造演化史》專題,有關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重塑了東亞大陸構造演化歷史,重新釐定了燕山運動的定義,是我國近年來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對東亞大陸力學過程的新認識。
「燕山運動」是翁文灝先生1927年在東京泛太平洋科學大會上最早命名的,作為陸內造山的典型記錄,「燕山運動」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對世界地質科學理論貢獻的經典。幾十年來,燕山運動的概念在我國廣泛應用,並在構造運動波及范圍、精細過程與定年和動力學起因等方面不斷發展和進步。但在學界也明顯存在許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樹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隨著近年華北地塊周邊和中國東部構造地質研究的重要進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測年數據的累積,以及東亞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計劃的實施,我們能更加全面審視侏羅紀構造演化及其區域動力學機理,從多層面詮釋燕山運動的內涵及其動力學本質。」
根據董樹文的研究,在1.65億年中—晚侏羅世前後,東亞構造體制發生了重大轉換,西伯利亞板塊向南、太平洋板塊向西、印度洋板塊向北東同時向中朝板塊匯聚,形成了以陸內俯沖和陸內多向造山為特徵的「東亞匯聚」構造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晚侏羅紀大陸內匯聚,導致岩石圈急劇增厚,隨之引發早白堊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規模岩漿火山作用,中侏羅紀燕遼生物群向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發生更替,成為中國大陸和東亞重大構造變革事件,這是燕山運動的基本內涵。
據了解,燕山運動時期是我國最重要的成礦期,伴隨著大規模構造運動導致岩漿侵入—火山爆發作用,約80%的大中型金屬礦床在這一階段形成。同時構造作用形成地質環境的巨變導致燕遼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為生物進化的激變期。因此「燕山運動」在我國甚至在東亞具有特殊的地質意義,是全球中生代構造演變的重大事件。
【致謝】有關上述引文,參考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站。
⑧ 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
向山硫鐵礦是國內著名的大型硫鐵礦床,是火山-次火山氣液「向山式」硫鐵礦床的典型礦床。礦區位於馬鞍山市東南14公里,距向山鎮0.5公里,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與寧蕪公路、鐵路及長江水運相銜接,交通十分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部位處於寧蕪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段西側,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礦區內地層主要有上侏羅統龍王山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薄層狀沉凝灰岩等,構成—軸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鐵礦體產於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產於接觸帶外帶。礦帶長約1900米,寬190—600米,延深約600米,其產狀與接觸帶大致平行。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豆莢狀;礦石類型有粉狀硫鐵礦、塊狀硫鐵礦及浸染狀硫鐵礦;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絹雲母、高嶺石、石英、硬石膏、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硫39.15%的硫精礦,回收率為87.53%。硫鐵礦石累計儲量為3554.32萬噸。
礦床中還共生有若干鐵礦體與硬石膏礦體,鐵礦體主要產於接觸帶內帶,呈似層狀、凸鏡狀、不規則串狀;礦石類型可分為角礫狀、塊狀、浸染狀三類。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次為黃鐵礦;脈石礦物有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高嶺石、絹雲母、硬石膏等。全鐵平均品位34.54%。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鐵68.56%的鐵精礦,回收率74.21%,累計控制儲量為3968.28萬噸。硬石膏礦體規模小、不具開采價值。
根據目前的認識,鐵礦體成因屬「火山-次火山氣成高溫熱液型」,硫鐵礦體屬「火山-次火山中低溫熱液型」,硬石膏礦體屬「沉積疊加改造型」。
向山硫鐵礦的發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最早始於1940年,最遲到1985年,歷時45年。總體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前
向山硫鐵礦未見有古采跡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孫健初、謝家榮、陳愷、程裕淇、李毓堯、朱森等在這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但未留下與向山硫鐵礦有關文字資料。
1940年,日寇侵華時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電法、磁法普查及地質調查,之後施工了若幹探槽和25個鑽孔(1894.40米),發現了向山硫鐵礦床淺部富礦體,推定礦石儲量140萬噸,含硫44.12%。簡單資料載於1941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寫的《南山—向山硫化鐵礦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進行了掠奪式開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礦約48萬噸,礦石全部運往日本。
1946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接管了該礦,據1946年《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事業年告》記載,1946年該局圍繞日本人所發現的礦體施工了31個鑽孔,工作量1563.55米,計算含硫45%以上的富礦儲量200萬噸,但對地質條件未加研究。從1946年復產到1948年停產3年中,礦石總產量只有17萬噸左右,礦山生產力低下,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向山礦,人民成了礦山的主人,礦山的歷史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礦石產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產量達17.9萬噸。
為了查明資源情況,適應生產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業部化工局陸續調集力量組成了重工業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隊。在建隊過程中,為了緩解礦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鑽探追索礦體(工作量約1000米),在原發現礦體的西南有兩個鑽孔見到了含硫30%—40%的黃鐵礦化和磁鐵礦化岩石。但當時未圈定礦體和計算儲量,也未查明地質情況,後來證實這是一個新發現的盲礦體。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隊李樹時等,在進行坑道地質編錄與日偽時期鑽探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施工了若幹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質圖,之後編寫了《向山硫鐵礦地質調查綜合報告》並計算了正在開采礦體的殘余儲量。其工作雖較粗略,但開始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
從1955年開始,三四二隊這支剛成立的地質隊伍在既缺資料又少經驗的情況下開始著手向山硫鐵礦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楊源昆編制了一份勘探設計。當時,按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專家已進入我國各工業部門幫助工作,勘探設計都要經蘇聯專家審查,這份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後,認為礦區地質構造情況尚未查清,應配合物探開展地表地質工作以後再作設計。同年1—2月,張雲騰、龍永壽、傅卻來進行了區域地質路線踏勘,龍永壽等人填制了1∶1萬向山礦區外圍地質圖,面積為18.5平方公里,為研究礦區的地質構造背景奠定了基礎。此後,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由龍永壽擔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隊改名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龍永壽繼續主持向山礦區地質工作。當時,由於礦山擴大生產並建立了選廠利用貧礦,已有的儲量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故上級下達了1955—1956年兩年提交礦石儲量380萬噸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龍永壽等人於1955年4—6月從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淺井、淺鑽,填制了1∶2000礦床地質圖,編制了1∶5萬區域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及1∶500坑道地質圖,於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礦區勘探設計。該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批准了4條剖面15個鑽孔並進行施工,以滿足采礦生產的需要,這時該區的地質工作處於勘探、詳查交叉的狀態。與此同時重工業部地質局物探隊第8分隊胡肅之等在此進行了1∶5000、1∶2000地面電法、磁法測量,工作面積為36.21平方公里,發現了與向山礦有關的3個電法異常和1個磁異常,為勘探提供了依據。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龍永壽等在對向山礦區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編錄和整理的基礎上,又施工了淺鑽4275米、淺井556米,綜合研究了礦區地質、物探資料,於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鐵礦、鐵礦補充勘探設計。1956年5月,瓦良卓夫專家審查了設計的鐵礦部分,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以後付諸實施。
野外勘探施工於1957年10月份結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黃鐵礦床最終勘探報告書》。這期間,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先後變動為冶金部八○四隊、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到提交報告時稱為華東地質局皖東南地質隊。當時隊長是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直接領導向山礦區的地質科負責人是張進科、李從之,礦區技術負責人為龍永壽。報告主編龍永壽,參加編寫人員還有傅卻來、唐延迪、陳樹林等。該報告於1958年6月7日經全國儲委審查批准,批准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2053.29萬噸,平均含硫17.10%。
鐵礦石:132.95萬噸,平均含鐵38.23%。
這次勘探由於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資料,詳細研究了礦區地質的構造特徵,有計劃、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對礦床的認識產生了一次飛躍,使礦床儲量比原來擴大10倍以上,並為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勘探報告提交以後,向山硫鐵礦以勘探報告為依據擴建成年產70萬噸礦石的采選聯合企業,從此恢復了礦山的青春,步入了興旺發達時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礦山擴建後,正常生產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鐵礦根據原勘探資料和開采情況估計保有儲量大約還可以開采10年,因此,開展礦區邊部、深部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和准備接替礦山又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時,皖東南地質隊的番號已不復存在,原在馬鞍山地區工作的三四二隊與原在蕪湖地區工作的三二二隊早已合並,成立了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二地質隊,該隊總工程師孫化東,物探技術負責人曹順祖等通過研究區域成礦規律,運用玢岩鐵礦「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礦區地質、地球物理特徵,提出在向山礦區南側可能存在具一定規模的鐵礦、硫鐵礦體。
1976—1984年,三二二隊三分隊先後編制和實施了普查設計、普查補充設計、詳查設計,共完成鑽探工作量3.48萬米,於1984年結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南硫鐵礦床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提交礦石儲量: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2647.33萬噸,平均含鐵32.56%。
當時三二二隊隊長葉忠民,總工程師孫化東,分隊長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易武齊,報告主編易武齊,編寫人還有楊聯鏡、任啟鵬、陳世金、方開華、王益金、胡福歐等。該報告經安徽省地礦局批准,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
向山硫鐵礦床與向山南鐵礦床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礦體在深部相連,由於歷史的原因以礦區的8號剖面線為界分成兩部分,據1990年重新統計,全區保有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3917.08萬噸,平均含鐵32.41%。
當時,向山硫鐵礦的坑道已開到8線負100米標高。8線以北的硫鐵礦已基本采完。
為延長向山礦山的服務年限,開采深部的鐵礦供馬鋼利用,1990—1991年馬鞍山市政府組織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院、馬鞍山礦山公司、向山硫鐵礦、馬鋼南山鐵礦等單位提出了一個向山礦擴建工程計劃,准備先行開采向山硫鐵礦深部負100米標高以下的鐵礦石,然後將坑道系統南延、下延,開采南部的硫鐵礦石、鐵礦石,並由三二二隊易武齊編制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地質勘查設計書》,准備對南部的礦體加密鑽孔;1991年6月該方案正在論證時,安徽省發生特大水災,馬鞍山地區也暴雨成災,洪水以每小時700立方米的流量湧入礦井,形成酸性水,嚴重腐蝕水泵,經檢修無效,6月15日礦井被淹沒,井內設施受損。災後經核算認為復產無經濟效益,故正式申請閉坑,擴建計劃和地質勘查設計也就未執行。
向山硫鐵礦的社會經濟效益是顯著的。自1958年擴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時間內,共采出硫鐵礦石1505.14萬噸,其中富礦389.16萬噸,采出鐵礦石153.06萬噸;全礦形成固定資產原值5210.20萬元,凈值680萬元,在冊職工3223人,離退休職工920人,實現利稅6400萬元,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地質科學技術領域,通過幾代地質人員的辛勤勞動、深入鑽研,向山硫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載入科研報告,編入了地質院校的教科書;作為一種勘探類型的實例編入了硫鐵礦勘探規范,為現在和將來的地質探礦工作者提供了學習的範例。
縱觀整個向山硫鐵礦的地質勘查歷史可以看出,進行找礦勘探必須嚴格遵循地質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查明控礦因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礦效果。
在貫徹「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方針方面,向山硫鐵礦1958年批準的鐵礦石儲量為1320.85萬噸,但采出量只有153.06萬噸;據1990年的統計資料,向山礦區8線以北負100米標高以上,即向山礦坑道系統范圍以內的鐵礦石還有984.06萬噸未在采硫鐵礦的過程中順便回收,現已塌陷。1990—1991年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計劃,打破了部門和行業的界限,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單一開採的不合理現象,貫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所規定的「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方針,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可惜由於水災等原因而未能實現,如果這一擴建計劃得以實現,向山礦會再一次煥發青春,為我國的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將做出新的貢獻;這支為向山硫鐵礦的發展奮鬥了近40年屢建功勞並曾經被地礦部命名為功勛地質隊的地質隊伍繼續為向山硫鐵礦的擴建再立新功。
⑨ 安慶市東馬鞍山銅鐵礦1線電阻率斷面圖及地質解釋
測線有9個勘探鑽孔,控制深度約標高-650 m。除淺部及鑽孔ZK016、ZK16外,鑽孔勘探剖面所揭示的大部分為閃長岩體(δ)。因岩體礦化蝕變程度不同,在CSAMT法電阻率斷面圖中電阻率值變化較大,閃長岩體和透輝石化閃長岩(δd)帶電阻率值為300~3000 Ω·m,蝕變閃長岩(Mδ)電阻率值小於300 Ω·m,在整個剖面中形成「丿」形低阻帶。淺部三疊系銅頭尖組(T3 t)粉砂岩、粉砂質泥岩電阻率值300~700 Ω·m,局部阻值大於700 Ω·m;銅頭尖組下部月山組(T2y)粉砂岩、粉砂質頁岩電阻率值略小於銅頭尖組的,電阻率值也在300~700 Ω·m。ZK016、ZK16鑽孔揭示的三疊系南陵湖組(T1 n)厚層灰岩表現為高阻,與閃長岩體電阻率值接近,電阻率值高於700Ω·m,常值為n×103 ·m。
圖2 東馬鞍山銅鐵礦建模CSAMT勘查1線視電阻率(Ω·m)斷面圖
在2175/1點附近的岩體與圍岩接觸帶部位,等值線密集、扭曲,兩側電性特徵差異較大,斷層跡象明顯,這與鑽孔所揭示斷層部位較為吻合。
1025/1至2175/1點間淺表為第四系覆蓋,其下中電阻率(300~700 Ω·m)地帶推測為三疊系銅頭尖組、月山組「殘留體」。「丿」型低電阻率帶是蝕變閃長岩反映,低電阻率帶上部為閃長岩及閃長玢岩脈(含有礦脈),下部為透輝石化閃長岩帶,是主要賦礦部位。
結論:透輝石化閃長岩帶、閃長玢岩脈是主要賦礦部位。CSAMT法對主要賦礦體本身電性反映並不十分顯著,但對岩體與圍岩接觸帶、蝕變閃長岩帶、斷裂構造均有較好的顯示,這些都與成礦密不可分,可通過CSAMT法間接找礦。
⑩ 李四光預測過哪四個地震帶有安徽馬鞍山嗎
我國有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的地震帶是哪些?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關於李四光地震大預言 有部分人聽過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有四個地方將會發生大地震的預言吧。其實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國的主要地震帶,並沒有預測說這些地方會發生地震。那麼再看看我國的地震帶分布。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TW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李四光曾經預言:唐山,邢台,臨沂三處會有毀滅性的地震,現在三處已經發生兩處了,曾有傳言說臨沂300年前也曾發生過大地震,瘟疫把這個地方弄的死的一個不剩,當然此話估計情況不準,但我記憶中還是有過地震的,應該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 歷史上記載的有1447年5月22日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1859年3月12日,臨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臨沂發生2.0級地震2004年3月9日臨沂發生2.2級地震2005年06月12日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 2006年2月9日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庄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學習地震知識,尤其避震常識,相信國家的力量和能力!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真偽鄭毅 針對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人們意識到了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痛苦和難以彌補的創傷。為此,人們都急於想從中找到防範於未然的准確答案。這種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人為了強化信息傳播的力度和殺傷力,對原有的信息進行誇大或者過分渲染。無意中加大了人們的精神負擔和恐懼心理,其後果將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和動盪。 最近,本人發現網上風傳「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消息。根據發帖的內容,人們紛紛揣測本地區能否發生地震災害。誠然,防範於未然、未雨綢繆、加強預警機制這是人們抗災救災做好心理准備的必然條件和應當採取的必要措施。我國在這方面的確做得不夠,應當從這次震災中汲取教訓,積極學習國外在預防災害、救助災民和災後重建方面的先進經驗,避免亡羊補牢。但是,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的消息,仔細觀察起來並非像帖子傳的那樣神乎其神,經筆者調查發現,其消息來源無非來源於2006年黃相寧先生在《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中國地震局地殼盈利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題為「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 李四光是中國優秀的科學家,在地震地質領域建樹極高,是當年周總理的主要地震災害咨詢人。李四光的理論及其本人,曾經多次成功預測過地震,但卻沒有發現科學文獻記載李四光具體預測了四大地震。下面轉載黃相寧先生這份報告的全文,為各位網友們掌握正確判斷消息的方法提供參考。全文如下: 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黃相寧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質大隊是由李四光部長親自組建的。我作為一名建所初期來所工作的老同志,與李四光部長有過多次接觸。他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際,我不禁緬懷起這位我們所的締造者和他對地震工作的貢獻。 一、地震地質 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與地質力學所參加西南地震地質工作同志的談話中提出地震地質工作是否應採取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要摸清這些斷裂帶中哪幾點或哪幾段現今還在活動;第二,確定這些斷裂帶的伸展地區、方向和范圍;第三,參考歷史地震資料,看是否沿現今還在活動的斷裂帶地震特別多而且強烈;第四,圍繞現今還在活動的斷裂帶,進行精密大地測量和微量位移測量,並設置地震觀測網,進行微觀的、宏觀的地震觀測工作;第五,對上述觀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析現今地應力分布的情況和活動方式,從而明確它們和當地地震的關系,並確定震源的所在和它們分布的范圍。這樣,就有可能進一步推測今後地震發展的趨勢。 李四光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構造體系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地震地質的研究,從而演義了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故事。 二、中長期地震預測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級地震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後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間大城發生了6.3級地震;緊接著,它指示地震地質大隊立即去山東建立壓磁地應力站,當在濟南市西南方向的長清建立了壓磁地應力站後向他匯報時,他說我是讓你們馬上去郯廬斷裂帶建立壓磁地應力站,這個斷裂帶要出問題。於是地震地質大隊立即到山東省境內郯廬斷裂帶上的安丘建立了壓磁地應力站。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級和1975年海城7.3級地震就發生在郯廬斷裂帶東北延伸部位上。 上世紀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孫女周宗平被他安排在地震地質大隊工作、學習,我們就請她去問她的姥爺,為什麼邢台震後他提出要注意河間滄州,河間震後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廬斷裂帶?具體是怎麼分析判斷的?她問李四光之後帶給我們一句話:讓他們看我的書(指《地質力學概論》),都寫在書里了。 1966年組建地震地質大隊,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質大隊的華北三隊到唐山、灤縣一帶開展地震地質工作,進行1:5萬地震地質填圖,他指出:「邢台、河間地震與北東向的構造有關。北京正處於隱蔽地區,可能東西向構造活動更重要些。東西帶很深,范圍很大,很強烈,震群可能延續長久,釋放能量比較大。因此我們的工作應向灤縣、遷安東西向構造地區做些觀測,如果這里也在活動的話,那就很難排除大地震的發生。」1976年唐山7.8級、灤縣7.1級、寧河6.9級強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樣,在他預測10年後發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雲南通海地震的危險性,並立即派地震地質大隊西南區隊組織分隊奔赴通海開展地震地質工作,分隊在1970年1月4日到達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時,發生了1970年1月5日通海7.7級地震。 通海地震後,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險性,1970年1月28日在與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專業隊伍代表談話時他說:「四川西部是危險區,現在我提心吊膽地工作,要趕快上去。」結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發生了四川大邑6.2級地震。 1970年,他指示地震地質大隊根據活動構造體系、活動性斷裂帶結合歷史地震活動編制全國地震危險區分布圖。當年,我們把編制的中國活動性構造體系、構造帶上復中國地震危險區透明圖向他匯報時,他問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門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發生7.3級地震,爐霍位於道孚西北60公里,處於同一活動性斷裂,此時軍管組負責人王國亮提出:爐霍地震是不是與1970年李四光問的地名道孚有關?1974年5月11日雲南大關北發生7.1級地震,地震發生後,我們分析預報室得知西南地區發生7級地震,但震中還未定出,我們全室人員都在分析震中在哪裡?當時我提出在彝良。當地震目錄報來時,震中離彝良很近,相距100公里。大家問我:「你怎麼分析到這次地震在彝良?我說:「爐霍地震發生在爐霍活動性斷裂帶上,它往東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關一帶,而彝良正是1970年匯報時李四光問的第二個地名」。從此我們便明確了李四光問的地名就是他心中近期可能發生強震的危險地點。此後,1976年8月松潘發生兩個7.2級地震,震中距武都116公里;1981年1月道孚發生6.9級地震;1984年1月甘肅武威發生5.3級地震;1986年8月青海門源發生6.4級地震;1990年10月甘肅天祝發生6.2級地震,震中在武威東南100公里。 李四光於1971年4月逝世。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採用地震地質的分析方法,並落腳到中長期震中預測上,這是迄今為止我見到的當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長期預測。本文最後,以1970年7月李四光在地震地質大隊總部三河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極堪注意的事實是歷史地震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與構造的展布是一致的。這條規律突出地證明:地震震中所在與某些構造帶和與那些構造有密切聯系的構造帶是息息相依的;反過來,追蹤彼此互相關聯的活動構造帶,對發現潛在的地震危險帶,有很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共同來努力繼承、發揚李四光的地震地質預測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