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和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
雞籠山 雞籠山位於巢湖附近,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鍾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眾前往朝山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澤、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郁盤,龍虎秘光采。蓄泄數千載,風雲何 。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葯氣,晚攜棋局帶松蔭。雞籠山上去多處,自屬斤黃精不可尋。」朱元璋《登雞籠山》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著老天天自知。」唐初,山上山下,寺廟甚多。後歷經兵亂,原有建築被毀較多。建國後,尚存寺廟37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眾。「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及佛像均被毀。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烏江霸王祠 紀念項羽的!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和縣,隸屬安徽省巢湖市,古稱和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出自《陋室銘》的名句盡人皆知,而劉禹錫筆下那個「苔痕映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就是他在和州做官時居住的一個小巧、樸素的院落,如今這里已經成了遊人們爭相光顧的景點 3,西梁山 4,陋室公園,當年劉禹錫住的 5,龍潭洞,和縣猿人等等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和幫助!
2. 2015年南科大本科招生網安徽什麼時候出來
名單已經公布
許明昊 男 歙縣中學
郭欣格 男 168中學
劉曉曉 女 亳州二中
朱澤鵬 男 合肥八中
陳陽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王天元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愷玥 女 168中學
崔巍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周恆 男 南陵縣南陵中學
朱光智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王韻 女 馬鞍山市二中
張川 男 合肥八中
朱凡 男 池州一中
程遠星 男 合肥一中
周帆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王舜禹 男 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中學
石勁 男 合肥一中
胡一凡 男 168中學
王康 男 合肥一中
石雪兒 女 合肥一中
何德潮 男 宣城中學
徐宸宇 男 合肥六中
魯秋琳 女 合肥六中
李松格 男 宿城一中
宋昕 女 滁州中學
陳彥卓 男 合肥六中
胡筱一 女 合肥六中
付雪 女 亳州一中
羊尊瑞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張淮化清 男 168中學
李捷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梁宇航 男 蕭縣實驗中學
金漢寧 男 合肥八中
劉亞琦 女 六安一中
吳一凡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虞力 男 廬江二中
何粵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齊晏青 男 合肥六中
李一帆 男 宿城一中
盛雨佳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仇子力 男 泗縣一中
靳禹 男 168中學
陳奇姝 女 宿州二中
王雯靜 女 合肥六中
李晟皋 男 168中學
田沛霖 男 亳州一中
王心怡 女 合肥八中
毛玉蓮 女 六安一中
霍宇佳 女 無為縣無為中學
沈一左 男 合肥一中
黃澗石 男 合肥一中
黃曼玲 女 蕪湖市第一中學
蔡任偉 男 滁州中學
唐康 男 168陶沖湖學校
池超 男 滁州中學
燕鳴 男 無為縣無為中學
陳曉宇 男 合肥六中
趙青宇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張雨欣 女 第五中學
張潤楠 男 安慶一中
章松濤 男 阜陽一中
劉淑嫻 女 168中學
葉繁 男 馬鞍山市二中
溫佳星 女 合肥六中
鄭婷 女 淮南二中
張濤 男 宣城中學
劉航晨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吳堯天 男 宣城中學
姚瑤 女 蚌埠市第二中學
汪俊永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曉宇 男 淮北市第一中學
沈悰 男 168中學
3. 關於我愛安徽的作文初一水平
發2篇供你參考,祝學習進步!
有一個美麗而又充滿幸福的地方,她非常純潔,非常善良,也非常快樂,她用心哺育著幾千萬人民,她用愛感化著幾千萬人民,她用溫暖關懷著幾千萬人民。這里有雄偉的山峰,這里有秀美的碧水,這里還有古老的寺廟,這里更有淳樸的人民……她就是我可愛的家鄉——安徽。
小時候逢年過節,我都會去爺爺奶奶家,每次回鄉下,路上總是坑坑窪窪,乾旱天,車子開過,塵土飛揚,灰塵滿天,下雨天,這可好了,車子邊開邊濺起泥漿,弄臟了車子,有時還不小心弄臟了行人的衣服,弄得我們常常向別人道歉。真的是「一舉兩得」呀!
今年回老家,這路可大不一樣了,「嗬,都是柏油的啦」。我不禁歡喜的喊道。現在車子開過,一點痕跡都不留,留下的就是爺爺奶奶的歡聲笑語。
現在到底安徽已經多麼繁榮,多麼富饒了,街道都從幾米寬變成幾十米寬的馬路了,車輛來來往往,城市裡以前的小板房,如今變成了一幢幢高樓大廈,美麗的公園隨處可見。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電腦,人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
我的家鄉還有許多名山勝水,如黃山,黃山最具有特色的是: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黃山82峰,或崔巍雄渾,或俊俏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天然巧成,並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向三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陸起成峰巒峭壁。
我的家鄉不僅山美,水美,人更美,安徽有許多民族文化和特有風土人情,如黃梅戲。黃梅戲用安慶方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它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沒有領導幹部付出的心血,就沒有風景秀麗的安徽。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勤奮學習,掌握本領,放眼未來,為建設家鄉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愛安徽,我愛我的家鄉,期望您的明天更燦爛,輝煌!
---------------------------------------------------------------------------------------
我的家鄉在一個美麗而安靜的地方——安徽。
那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尾氣的排放,沒有了遍地的工廠,有的只是那春天的花鳥,夏天的蟲鳴,秋天的稻香,還有那冬天的白雪。每天,你都會看到在地里工作的朴實的農民。有時,你還會看見豬牛羊馬,被主人牽著,快活而悠閑。
在我的老家,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供你參觀。像聞名中外的黃山啦,和氏璧的產地卞和洞啦,中國的重要河流淮河,渦河啦等等。
如果提起文化,我的家鄉就更稱一籌了。中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都產自我的家鄉。尤其是墨和硯,古時候都很出名呢!你要是不信,可以買來試試看。
你聽說過這句話嗎?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沙溝的西瓜沒有皮。這說的就是我的家鄉。每年,那裡都會釀制石榴酒,在外地可很少見呢!碭山梨在中國也很有名的,有的還出口了呢!我家就在沙溝村,那裡是沙土地。西瓜又紅又大又甜。有時一不小心,連皮都吃下去了呢!這就算安徽的特產吧!
如果你哪天來到了我的家鄉,我們一定會熱情地姐帶你,絲毫不怠慢。安徽人都是很熱情的哦!
4. 含山縣的歷史沿革
含山秦時為歷陽縣地,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歷陽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國除,歷陽仍屬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時,改九江郡為揚州,歷陽屬揚州。後漢因之。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為延平郡,改歷陽縣為明義縣。
三國時,歷陽屬吳。
西晉時期,歷陽先屬揚州淮南郡,永興元年(公元304),屬新設歷陽郡。東晉大興二年(319),分歷陽縣境西部僑置龍亢縣,縣治在今縣南40里,相傳即今楊府城村,屬揚州歷陽郡。
南北朝時期,宋永初二年(421),龍亢屬南豫州歷陽郡,元嘉七年(430),屬豫州歷陽郡。大明三年(459),屬南豫州歷陽郡。齊建元二年(480),屬豫州歷陽郡。永明二年(484),屬南豫州歷陽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歷陽,江北之地盡屬東魏。北齊天保六年(555),齊、梁通和,遂改歷陽為和州,龍亢歸和州。陳宣帝末,北周盡取江北之地,將龍亢縣地並入歷陽縣,至此龍亢縣廢。
隋開皇十三年(593),歷陽縣屬和州。大業三年(607),歷陽縣屬歷陽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龍亢縣境域設含山縣,縣以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志》說:「在含山縣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唐因以名縣。」《太平寰宇記》又說;「以縣境眾山所含,故名含山縣。」武德八年(625),含山縣廢,並入歷陽縣。長安四年(704),在原含山縣境置武壽縣,屬淮南道和州。神龍元年(705),復名含山縣,領屬關系未變。自此含山縣名沿用至今。
唐天寶元年(742),和州改為歷陽郡,含山屬淮南道歷陽郡。乾元元年(758),歷陽郡再改為和州,含山屬淮南節度使和州。貞元十六年(800),屬舒廬滁和都團練使和州。天祐元年(904),屬淮南節度使和州。五代十國時期,含山初屬吳、南唐,後屬後周,均隸和州。
兩宋時期,含山屬淮南西路和州防禦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屬淮西總管府和州鎮守萬戶。至元十四年,屬廬州路總管府和州安撫司。至元十五年,屬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為和州,屬廬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縣廢,縣南部分入無為州,余並入和州,屬南京廬州府。
明洪武七年(1374),屬南京鳳陽府。洪武十三年,復置含山縣,屬京師直隸和州。
清順治二年(1645),含山屬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隸和州。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布政使司直隸和州。
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州,含山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至17年,屬安慶道。民國18年至37年,先後屬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視察區和行政專員督察區。
民國27年,日軍侵佔含山縣城,國民黨政府轉移謝集鄉農村。次年4月3日遷回縣城。民國30年7月,縣城再度淪陷,縣城北遷仙蹤鎮。民國34年7月17日縣城光復,8月2日,縣城由仙蹤鎮遷回縣城。
民國29年,日偽於含南運漕鎮另立含山縣政府,民國31年遷銅城閘鎮。
民國31年,由共產黨領導在福山、陶家廠一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和含行政辦事處,屬皖中行署,後改屬皖江行署。民國32年秋冬,成立含巢行政督導處,後改為含巢行政辦事處(為縣級政權),駐福山鄉,屬和含專員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日,含山縣、和縣合並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設地級巢湖市,屬地級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級巢湖市區域調整,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5. 我五一要去杭州遊玩,想請問杭州都有什麼好玩的值得去!
旅途中國》推薦杭州城區10大經典登山線路!
【路線一】斷橋-寶石山-葛嶺-紫雲洞-掛牌山-烏石峰-麴院風荷
登山時間:2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南:K7、k27、k16、k21公交車少年宮下車
線路簡介:這條線路是杭州風景最美的山路,很適合短途的情侶談戀愛。到寶石山頂看西湖,會讓人沉醉忘返!寶石山上的寶淑塔是杭州西湖標志性建築。從寶石山一路往西,過葛嶺初陽台,到紫雲洞山門,旁邊是棲霞洞,牛皋墓。紫雲洞下左手邊有條土路通掛牌山-烏石峰的,很有野趣。烏石峰上巨大岩石,是眺望西湖湖西風景的絕佳之地。烏石峰迴走30米西南側下可到麴院風荷公園。
【路線二】浙大玉泉校區-老和山-將軍山-靈峰山-鍋子頂-北高峰-靈隱大門口
登山時間:2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點:K293路 82/K82路 K89路 K16路 21/K21路 K101路 15/K15路 815路 527/K527路 浙大玉泉校區下車
線路簡介:這一段山路的特點主要是風光迤儷,視野開闊。青石板路,一路在山脊線延伸。路兩側芳草萋萋,綠樹成蔭,間或一兩聲鳥鳴。北高峰是杭州有名的山峰,可遠觀西湖,令人心曠神怡。山頂有財神廟,古鍾和電視發射塔。下山後,山腳是靈隱寺。可乘7路公交車返城。
【路線三】老東岳村-流香橋-美人峰-龍門山-石人嶺-雲霧台-天竺山-棋盤山-天馬山-吉慶山-茶博
登山時間:4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點:乘公交車83路、49路、306路老東岳附近下車。
線路簡介:這條山路總的來有攀登樂趣、回味無窮,適合戶外愛好者。從老東岳村附近上山,過一棵大樟樹。順著山道行進,在快到法華寺處左轉,過流香橋。從這里開始到美人山再至龍門山要經過3個山頭,過樹木叢生的山林、鑽難纏的鐵絲網,路滑山陡。這一段路上人跡罕至,建議准備登山探險的勇士最好結伴而行,互相有個照應。在過龍門山後直落石人嶺。在石人嶺有兩條分岔,一條下撤去靈隱九龍八塔。另一條路是往雲霧台上天竺山方向經琅珏當嶺到茶葉博物館下山。天竺山海拔412米,是西湖群山的最高點,都是蜿蜒盤旋的土路,有攀登樂趣。到了棋盤山後都是十里郎當的平整山道!
【路線四】萬松書院-老虎洞-鳳凰山-鳳凰亭-月岩-棲雲寺-梵天寺-皇城山腳
登山時間:2。5小時
風景指數:☆☆☆☆☆
線路簡介:這一條線路的特點就是古跡眾多、人文薈萃。從萬松書院旁邊結義亭上山,然後到老虎洞南宋古窯遺址,再往上到鳳凰山的鳳凰亭,這個地方是集杭州的靈秀於一身的:杭州城、西湖美景、錢塘江盡收眼底。下亭回走,過月岩、游棲雲寺,最後到梵天寺下山。
【路線五】靈隱-上天竺-九曲亭-竹竿山-嚴家山-丁家山-大青谷
登山時間:3。5小時精彩程度:☆☆☆☆
交通指點:Y1路 Y13路 Y2路 K807(區間)路 J17路 J18路 K807路 7/K7路 靈隱站下
線路簡介:這條線路的特點是都是土路,野趣濃郁,特別是春天的時候,兩邊開滿了映山紅、梔子花,美不勝收!過九曲亭到丁家山後,左手下到梅家塢,右手下沿著野外拓展線路,就是大青谷。一直往前可以走到宋城。進入大青谷後,門口有游5公交回城。
【路線六】龍井-棋盤山-天馬山-吉慶山-茶葉博物館
登山時間:2。5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南:27、游3路公交車至龍井。
線路簡介:由龍井緩階而上,雖然路途漫長但比較平緩,因此是兩人散步、談心的好地方。上棋盤山後往北翻天馬山,在海拔275米的山上歇歇腳看看風景是件愜意事。之後過吉慶山至茶葉博物館,一路也都是新鋪的台階,難度不高。
【路線七】九溪林海亭-小康塢-馬鞍山-虎跑後山貴人閣-白鶴峰-楊梅嶺-翁家山-龍井
登山時間:3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點:K4路 K808路 K280路 324 510 J5路 K504路 K519路 308路 514路 658路/Y5路 到九溪下車步行至林海亭
登山簡介:這條路線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玩樂兼顧,適合山水愛好者。半天的行程經小康塢、馬鞍山、虎跑山,在最高處貴人閣是觀景的好地方,可北眺西湖南望錢塘江。貴人閣徒步到白鶴峰上觀景,游楊梅嶺、翁家山,末了在龍井還可來一杯令人神清智爽的龍井茶。
【路線八】動物園-得意亭-七星缸-紫來洞-玉皇頂-老玉皇宮-玉皇山腳
登山時間:3小時
精彩程度:☆☆☆☆☆
交通指點:K4路 K808路 J5路 K504路 J1路 Y7路 514(區間)路 Y5路 822 527 315路 J9路 到動物園門口下
線路簡介:這條路線人文薈萃,風景優美。動物園下,沿著九耀山隧道走百把米,右手上山,很快過得意亭。一路沿著台階往上,過盤山公路,到七星缸,這七個缸按照北斗七星排列。再往前就是紫來洞,紫氣東來。最上面上玉皇頂玉皇宮,是玉帝住的地方啊。另一側下去,到老玉皇宮,左手下山就是玉皇山景區門口。可坐車回家。
【線路九】杭州西湖毅行線路:浙大玉泉校區教七--老和山--將軍山--美女山--靈峰山--瑞雲山--狀元峰--北高峰--美人峰--龍門山--石人亭--白雲峰--獅子籠--天門山--郎當嶺--五雲山(真跡寺)--九溪林海亭--大華山--虎跑後山(貴人閣)--虎跑正門--過虎跑路 --玉皇山--老玉皇宮--鳳皇山--萬松嶺 --雲居山--紫陽山--城隍山---吳山廣場
登山時間:8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點:k16,k21,k28路浙大終點站下車
線路簡介:這就是傳說中的杭州環西湖群山毅行線路,經典中的經典,全程25公里。每年10月底或者11月初,《旅途中國》每年都會組織年度西湖毅行活動,參加人數在5000-10000人左右,請大家關注!
【線路十】林科院-小和山-金蓮禪寺-復興亭-石關嶺-午朝山-雞溪弄-大德嶺-黃梅山-雞籠頂-白岩山-中村
登山時間:6小時
風景指數:☆☆☆☆
交通指點:336路 J12路 K310路 K193路 小和山科技學院下
線路簡介:這就是著名的杭州西部郊區龍塢鄉午朝山山系路線,比較野,路徑復雜,兩側視野開闊,深受登山愛好者的歡迎!不過最好有向導帶路,否則夠你探索一段時間。到白岩山翻到中村下以後是杭富公路,可坐514回市區。
6. 因為一座山而得名,建縣歷史近1400年的是安徽的哪一個縣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含山縣來說,人口約為40萬人,隸屬於馬鞍山市。在歷史上,含山縣於唐朝初期建縣,因為一座山而得名,距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歷史了。
最後,公元1278年,元朝設立和州路,含山縣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含山縣屬京師直隸和州。清朝康熙年間,分江南省為安徽省、江蘇省,含山縣屬安徽省和州直隸州。到了1914年,含山縣屬安慶道。1928年,含山縣直屬於安徽省。1999年8月,設立地級巢湖市,含山縣屬之。2011年8月,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7. 今年江西保送北大的名單是
薛曉添 江蘇省海門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李振坤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祖少磊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王雯夫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河北 北京大學
肖伊康 唐山市第一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丁治宇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平赫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孫曉宇 鄭州外國語學校 河南 北京大學
滕昊天 杭州學軍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陳育炎 樂清市樂成公立寄宿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沈陽 樂清市樂成公立寄宿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李偉偉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韓志濤 寧波市鎮海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沈鈺峰 杭州學軍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吳夢雲 杭州外國語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趙博超 北京景山學校 北京 北京大學
劉帥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邢竹天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祝思齊 武漢外國語學校 湖北 北京大學
嚴煜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吳比亞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程子桐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王浩元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林語穠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區宇飛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肖瑤 武漢市武鋼第三子弟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范昌瑞 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夏爾凡 上海市延安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郭心舟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張天一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郭科琪 江西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李欣蔚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張學偉 天津一中 天津 北京大學
劉中洋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王宏達 天津市南開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王家福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羅英華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楊帆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孫時創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張軼倫 江蘇省海門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馬力克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耿其尊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笪琨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李懷宇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梁澤西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黃倫洋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唐雋雄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陳超群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趙禹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孫培淏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柯明達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李藍青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張林峰 山西省實驗中學 山西 北京大學
鍾成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周舒翔 杭州學軍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顧越 江蘇省啟東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呂廷博 鞍山市第一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肖虓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喬顥 鄭州外國語學校 河南 北京大學
王經緯 福安市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胡志強 棗庄市第八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潘興傑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孫風瀟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郭璇 福建師大附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張德輝 遼寧省實驗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徐游江 合肥市第六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周拓 貴溪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牟劉杉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史可鑒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胡旭 交通大學附中 陝西 北京大學
謝曉楠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施維 昆明市第三中學 雲南 北京大學
何雨滋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陳怡帆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曾鴻飛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王翦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袁竹君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馬玉林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易可欣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周國禎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劉宏超 開封市高級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許康麟 湖北省仙桃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黃逸凡 天津市新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彭博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葉松林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鄭晨曦 莆田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樊蘋博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董成蹊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劉思葉 江西省萬年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趙策 寶坻區第一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范斯騰 天津市新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楊柳 東北育才學校 遼寧 北京大學
馬芹春 淮北市第一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時辰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曹家銘 哈爾濱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黑龍江 北京大學
蔡金旭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黃晟林 陝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焦駿鵬 西安市鐵一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田定方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吳確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陳詩安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黃禕程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高欣 杭州學軍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毛景樹 紹興市第一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鄒樂其 衢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吳陽懌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張亦弛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陳灝 廣東北江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吳尚 南京外國語學校 江蘇 北京大學
李首揚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陳鳴 南京外國語學校 江蘇 北京大學
向上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王占宇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徐放 新城區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 內蒙古 北京大學
鄒新昊 赤峰二中 內蒙古 北京大學
王永強 長春市十一高中 吉林 北京大學
張帆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胡天翔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佘俊峰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厲揚豪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楊曉 鄭州外國語學校 河南 北京大學
譚宇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張柯傑 寧波市鄞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李榕 泉州七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劉嘉輝 泉州七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劉謙益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黃紫橙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羅園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王帥 天津市實驗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錢尚宇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曾興為 北京市十一學校 北京 北京大學
郝璞哲 山西省實驗中學 山西 北京大學
李昀昊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吉林 北京大學
唐晟博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 吉林 北京大學
徐重行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王程鵬 江蘇省蘇州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龔宗平 江蘇省常熟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陳澤華 江蘇省啟東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沈昊明 姜堰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謝天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童炳琦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徐貝帝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吳盛祥 廈門雙十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郭慶雲 廈門雙十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蘇思河 泉州七中 福建 北京大學
林廷睿 三明市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郭立東 龍海市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廖儒凱 順昌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王涵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程業 武漢市武鋼第三子弟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吳政希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黃鈴 湖北省黃岡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譚灝誠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劉文哲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葉洪舟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張旭暉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謝嘉欣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黃熹 深圳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張騁寰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高展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牟林陽 本溪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武振偉 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闕星陸 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張驍懿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韓瑞傑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李少東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劉錦陽 東北育才學校 遼寧 北京大學
韓博文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張鶴至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魏江博 陝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楊桐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周聞宇 浙江金華第一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朱瑞禹 蕪湖市第一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施沁汝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盧嘉瑞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陸維翔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王延波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黃山筱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范睿托 廈門外國語學校 福建 北京大學
曾慕轍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李海東 鄭州市第一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徐杲 鄭州市第一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李程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李佳航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姚博文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薛丁川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芮先河 武漢市武鋼第三子弟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龍子超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劉兆波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張文鍾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吉林 北京大學
顧丁煒 江蘇省海門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李哲軒 南京外國語學校 江蘇 北京大學
胡越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吳不可 鷹潭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余洪政 上饒縣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張樣攀 鷹潭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郭科琪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賈顏寧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邸睿達 交通大學附中 陝西 北京大學
陳嘉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四川 北京大學
林禕露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樓凌霄 寧波市鎮海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胡心寧 寧波市鎮海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邢郴琛 浙江金華第一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范嘉寧 浙江金華第一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王博 重慶南開中學 重慶 北京大學
蔣陳焜 四川省綿陽中學 四川 北京大學
匡正 鄭州外國語學校 河南 北京大學
李傑聖 廈門一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張峰碩 遼寧省實驗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孟祥一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陸天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羅炳峰 鄭州市第一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齊石琦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吳柯蒙 鄭州市第一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鮮染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徐禮文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閆嘉偉 交通大學附中 陝西 北京大學
楊津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張茂旭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張翔宇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劉彧 銅陵市第一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盧唯陽 樂清市樂成公立寄宿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肖一君 南昌二中 江西 北京大學
謝永嘉 哈爾濱市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黑龍江 北京大學
閆峻 市三中 貴州 北京大學
曾力瑋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張維熹 浙江省溫州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沈博強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倪際楠 福建師大附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劉雪瑞 襄樊市第四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孫博勛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校 黑龍江 北京大學
鄭淦林 交通大學附中 陝西 北京大學
孟偉 壽光市現代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張宇輝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劉子豪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吉林 北京大學
宋戈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宣弘 上海市格致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余家文 上海市格致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張宇翔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陳卓東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褚驍盈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王振德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姚拯民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曹觀海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王昊楠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孫旭東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壽質文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金聞捷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趙聿傑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張貽辰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林經緯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陸宇豪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王天樂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劉婷婷 泉州七中 福建 北京大學
施驕健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王韓騰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袁帥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孔梓昀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孫澤遠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高嗣淳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顧乾辰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陸逸波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朱紀樂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邱紫薇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黃利致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夏雪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高翔 山西省實驗中學 山西 北京大學
郭鑫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郝進華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包正鈺 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 甘肅 北京大學
武振強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甘肅 北京大學
戴月 海南中學 海南 北京大學
林勰宇 海南中學 海南 北京大學
趙靜賢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 四川 北京大學
周思傑 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 四川 北京大學
林偉南 南安一中 福建 北京大學
彭景南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田仲政 北京市新光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施軼萌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葉子傑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馮韜 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 甘肅 北京大學
黃元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張先弛 長沙市雅禮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陳聰 貴溪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羅步景 玉山一中 江西 北京大學
李智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張瑾賢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一中 寧夏 北京大學
邵明瀟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馮瀚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鍾旻言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邱熙蒙 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 四川 北京大學
姚夢碧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 四川 北京大學
李路安 雲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雲南 北京大學
諸子亮 雲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雲南 北京大學
楊洪鑒 重慶南開中學 重慶 北京大學
徐珂熠 江蘇省宜興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王也 蕪湖市第一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楊笑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吉林 北京大學
李暉域 廣州市執信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閆東曉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亢立群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嚴喬靖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張靈 鷹潭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賈灝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王鑫洋 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劉博宇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趙嘉俐 上海市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上海 北京大學
李丹 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 新疆 北京大學
劉思遠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劉正旿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范汗青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王明哲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李季 濟南外國語學校 山東 北京大學
薛凱利 濟南外國語學校 山東 北京大學
楊懿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胡毓文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任思奇 大慶鐵人中學 黑龍江 北京大學
林培輝 長樂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張明睿 開封市高級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張寅 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張祺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鄭峰屹 河南大學附屬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周葉駿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萬鵬程 昆明市第三中學 雲南 北京大學
沈定涵 重慶南開中學 重慶 北京大學
唐子豪 廣州市執信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唐天宇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李睎白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李宗浩 安徽省全椒中學 安徽 北京大學
侯嘉琦 河北正定中學 河北 北京大學
田程 信陽高級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李同凱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李喆 太原市第五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黃立博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李想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丁一峰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陳維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李赫然 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羅光涵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劉志嘉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徐鵬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黎泉 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黃宏鳴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崔巍 北京市第四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劉暢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閆睿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李正堂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張東良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蔡雅垠 長沙市長郡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楊堅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蔡振宇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王靜 新余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劉沛東 新余市第一中學 江西 北京大學
馬驍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梁思齊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周嵐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張藝晨 杭州外國語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鄭然 杭州外國語學校 浙江 北京大學
牛無奇 鄭州市第一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蔣勤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廖寧林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吳嘉瑞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賀曦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張峻梓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重慶 北京大學
張佳梁 銀川市第二中學 寧夏 北京大學
謝傑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 北京大學
顏祺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文吉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胡智文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陳佳傑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楊志棟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赫嘉歡 中衛市第一中學 寧夏 北京大學
樊敬堯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楊陽宇塵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屈稚傑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李城宇 成都七中 四川 北京大學
趙牧晨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楊芳音 北京市十一學校 北京 北京大學
陳時羽 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 北京大學
陸東衡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 北京大學
武靜怡 壽光市第一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朱逢源 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侯繼軒 海拉爾第二中學 內蒙古 北京大學
徐雷 西安交通大學附中 陝西 北京大學
趙南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 山西 北京大學
張洋宇 海拉爾第二中學 內蒙古 北京大學
石佳興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江蘇 北京大學
高慕鴻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張千玉 齊市實驗中學 黑龍江 北京大學
郭弘燁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阮翀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繆則皓 耀華中學 天津 北京大學
許珩璐 慈溪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黃欣朋 深圳中學 廣東 北京大學
李政元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黑龍江 北京大學
陳康 武漢市第二中學 湖北 北京大學
李松沅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陝西 北京大學
竇夏良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北京大學
楊樂 莆田第一中學 福建 北京大學
楊昕辰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張順濤 昌邑市第一中學 山東 北京大學
彭希猷 師大附中 江西 北京大學
崔叢越 大連市育明高級中學 遼寧 北京大學
馮碩堯 東北育才學校 遼寧 北京大學
陳澤霖 浙江省舟山中學 浙江 北京大學
馬知遙 北京市十一學校 北京 北京大學
趙明民 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 四川 北京大學
雷子瑾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甘肅 北京大學
王明粲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四川 北京大學
張興藝 成都外國語學校 四川 北京大學
8. 雞籠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雞籠山 雞籠山位於巢湖附近,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為「一州奇勝」。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門」、「一線天」、「溶岩洞」、「百歲缺」諸景點。相傳,東漢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後人為之興殿名「三清殿」。奉為三毛祖師,塑像供於殿中,殿內兩旁為十八羅漢。內懸大鍾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徑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眾前往朝山山拜佛,絡繹不絕,故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歷代有李白、許澤、李思聰、楊萬里、賀鑄、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湯懋綱等,都留有題詠。其中:李白《歷陽壯士勤將軍名界齊歌》詩曰:「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憂郁盤,龍虎秘光采。蓄泄數千載,風雲何 。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唐許渾《題勤尊師歷陽山居》詩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葯氣,晚攜棋局帶松蔭。雞籠山上去多處,自屬斤黃精不可尋。」朱元璋《登雞籠山》詩曰:「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著老天天自知。」唐初,山上山下,寺廟甚多。後歷經兵亂,原有建築被毀較多。建國後,尚存寺廟37間,內供大小佛像百餘尊,有僧數十眾。「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及佛像均被毀。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雞籠山現已被批准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烏江霸王祠 紀念項羽的!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和縣,隸屬安徽省巢湖市,古稱和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出自《陋室銘》的名句盡人皆知,而劉禹錫筆下那個「苔痕映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就是他在和州做官時居住的一個小巧、樸素的院落,如今這里已經成了遊人們爭相光顧的景點 3,西梁山 4,陋室公園,當年劉禹錫住的 5,龍潭洞,和縣猿人等等
9. 2015年南方科技大學在安徽招收新生名單有沒有出來
許明昊 男 歙縣中學
郭欣格 男 168中學
劉曉曉 女 亳州二中
朱澤鵬 男 合肥八中
陳陽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王天元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愷玥 女 168中學
崔巍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周恆 男 南陵縣南陵中學
朱光智 男 銅陵市第一中學
王韻 女 馬鞍山市二中
張川 男 合肥八中
朱凡 男 池州一中
程遠星 男 合肥一中
周帆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王舜禹 男 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中學
石勁 男 合肥一中
胡一凡 男 168中學
王康 男 合肥一中
石雪兒 女 合肥一中
何德潮 男 宣城中學
徐宸宇 男 合肥六中
魯秋琳 女 合肥六中
李松格 男 宿城一中
宋昕 女 滁州中學
陳彥卓 男 合肥六中
胡筱一 女 合肥六中
付雪 女 亳州一中
羊尊瑞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張淮化清 男 168中學
李捷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梁宇航 男 蕭縣實驗中學
金漢寧 男 合肥八中
劉亞琦 女 六安一中
吳一凡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虞力 男 廬江二中
何粵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齊晏青 男 合肥六中
李一帆 男 宿城一中
盛雨佳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仇子力 男 泗縣一中
靳禹 男 168中學
陳奇姝 女 宿州二中
王雯靜 女 合肥六中
李晟皋 男 168中學
田沛霖 男 亳州一中
王心怡 女 合肥八中
毛玉蓮 女 六安一中
霍宇佳 女 無為縣無為中學
沈一左 男 合肥一中
黃澗石 男 合肥一中
黃曼玲 女 蕪湖市第一中學
蔡任偉 男 滁州中學
唐康 男 168陶沖湖學校
池超 男 滁州中學
燕鳴 男 無為縣無為中學
陳曉宇 男 合肥六中
趙青宇 男 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
張雨欣 女 第五中學
張潤楠 男 安慶一中
章松濤 男 阜陽一中
劉淑嫻 女 168中學
葉繁 男 馬鞍山市二中
溫佳星 女 合肥六中
鄭婷 女 淮南二中
張濤 男 宣城中學
劉航晨 男 蕪湖市第一中學
吳堯天 男 宣城中學
姚瑤 女 蚌埠市第二中學
汪俊永 男 蚌埠市第二中學
張曉宇 男 淮北市第一中學
沈悰 男 168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