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朱陽

馬鞍山朱陽

發布時間:2021-07-24 05:55:19

⑴ 攸縣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新攸州十景

「地以景傳,景以人傳」。山川風貌,「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傳之而景別」。攸縣地處湘贛邊陲,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古人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之結合,有《攸江十景》、《南雲八景》之雅緻,今人有自然景觀與歷史建築之分類,展現今「攸州十景」之絢麗。
一洣水四塔
縣境內沿洣水有四座連成一線、氣勢恢宏的古塔:文明上塔、中塔、下塔和凌雲塔。
文明上塔位於縣城對河洣水南岸窯灣上頭,距縣城1公里。明萬曆四年(1576)知縣徐希明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該塔八方七層,高21米,紅石為基,青磚為體,邊長2.95米,佔地面積42平方米。第一層南面有大門,高1.5米,寬0.8米,祁陽石門額,上鐫「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塔內磚砌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第四層,四層以上內空,四向開窗門,葫蘆塔頂,直插藍天。
文明中塔位於縣城西郊洣水南岸皂角市水口山頭,距縣城約5公里許。與上塔同年為知縣徐希明建造。清乾隆七年(1742)曾倒塌,第二年知縣馮運棟邀邑紳重修。全塔用青條石砌成,六方七層,高9.7米,底層邊長3.2米,佔地35.8平方米。第二層東向有門,高1.94米,寬0.64米,塔內中心有方石柱,分層疊砌至頂部,各層均以三塊條石三向延伸至塔身邊牆內,增強了塔身牢固度。塔內無階梯,中心石柱內有洞,可攀緣上。
文明下塔位於縣城西7公里處鴨塘鋪鄉桐壩村洣水的沙洲上。該塔建造年月無確切記載,比上塔、中塔稍晚,距今約200餘年。該塔自塔基至塔頂,全以紅條石砌成八方七層,高22.35米,基腳邊寬3.45米,佔地約64平方米。全塔呈橋墩形,前尖後寬,以抗水流沖擊。據說塔基深度與塔身高相等。第一層有門,高1.7米,寬0.8米,拱頂,有階梯右旋而上,可達四層,五至七層空心,各層均有窗戶。一層內原有神龕、神像,現已無存。第二層龕內有一祁陽石浮雕立人,頭戴尖笠,手持鎖鏈,楣額有「似佛」二字,兩邊對聯:「誦大乘經,身登彼岸;現本來像,光放浮圖。」兩側原有青石碑刻,現已無存。第三層內有青石浮雕觀音坐蓮像,第四層內有哪吒鬧海浮雕。塔身處於河中,挺立中流,雖常遭洪水沖擊,久經風雨,仍巋然屹立。
凌雲塔位於縣城西10公里的馬鞍山上,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知縣趙勷偕合邑紳士建,距今170餘年,是四塔中最晚的一座。然該塔八方七層,高16米,塔基邊長4.6米,佔地面積102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者。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二層以上為青磚砌成,內有階梯右旋而上,亦可達第4層。各層內刻有石刻龍、獅、人物浮雕。第一層楣額書「凌雲」二字,下鑲二龍戲珠浮雕,工藝精細;五層以上為空心,各向有窗門,塔尖葫蘆寶頂尚為完好。該塔地處攸縣衡東兩縣交界處,地勢雄偉,由此而東望,與文明下塔、中塔、上塔連成一線,成為一道風景線。
二靈龜峰寺
「龜峰觀濤」為「南雲八景」第一。龜峰,即靈龜峰,峰上有寺,原名張鏜庵,後改靈龜峰寺。
靈龜峰寺始建於明末,佔地面積563平方米,座東南朝西北,前為山門,楣額「威鎮靈峰」為清乾隆年間攸縣知縣張健所書。中為觀音閣,閣右為大殿。大殿為硬山頂,封火山牆,面闊三間。
靈龜峰孤峰聳峙,洣水南來,匯攸水於峰麓,西有石牛頭,南有白茅州,靈龜寺巍然屹立,俯瞰江流。清劉愈描繪靈龜峰景緻說:「孤峰江山峙,帶雨始登臨。小徑當門曲,歸帆隱霧深。亂雲吞怪石,竹景倒潭心。漫與山僧話,涼風吹客襟。」有人曾撰有「靈龜峰,峰上生風,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子泛舟,水推舟行洲未行」對聯,概括靈龜峰山水之美。
白茅洲在縣城東對河,隔河與靈龜峰相望。居民植竹為界,四時種植瓜、菜、姜、芋,是著名的蔬菜種植地。
三陽升仙觀
陽升觀,地處司空山群峰環繞之中。南朝官居司空的張巴玉曾在司空山修道,傳說張巴玉於梁天鑒二年(503)八月十五日白日升天,殿宇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唐玄宗有感於張司空升仙事跡,由皇廷派員選址敕建,並賜名朱陽觀。北宋政和三年,徽宗皇帝旨派荊湖南路運轉使副使程元佐修復並擴建,為附會張司空白日升天的故事,宋徽宗下詔改朱陽觀為「陽升觀」。
陽升觀前瀕南水,後靠三清峰。畫屏峰呈於前,獅子峰、鳳凰峰附於左右。案前紫蓋、香爐(峰),案下大小蓮花(峰),群峰拱衛,一水環流,陽而不露,高而不亢。全觀由東西川門、戲台、坪院、鋪屋、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虛宮、蕊珠宮、宗師堂、夫人廟等組成,從山門入前殿,從前殿至正殿,次第而登,分別設台階31級半、7級、3級,以示代表攸縣31都半,周圍7縣、3省地域,即司空影響所在。
東西川門楣額「道通天地」、「法貫古今」,飾有泥塑浮雕麒麟,山門正中楣額「陽升觀」三字,左右門楣為「雲車」、「風馬」。
宋·明清以來,陽升觀香火旺盛,明洪武元年(1368)、清嘉慶十年(1805)、道光二十五年(1843)、光緒十九年(1893),都對陽升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山門楹聯:「唐宋敕建以來名山不朽;慶光重修而後,福地長留。」概括了這一歷史。
陽升觀東一公里處的老爐峰下,建成陽升觀水電站,420米長的管道,1070級石階直上峰巔,猶如長龍上天,山頭保留了「噴頭石」、「猴面石」兩處景點。
四寶寧禪寺
寶寧寺在縣城東北50公里的黃豐橋鎮烏井村的聖壽山主峰之下,風景幽美,為一佛教勝地。
聖壽山原名烏龍山,也稱烏金山,因盛產煤炭得名。烏龍山側峰飛瀉而下,有「五虎下山」之勢。又有象形山在左、馬頭嶺在右形成猗角。頂峰石岩林立,如坐、如攀、如奔、如躍,千姿百態。其中空王台,目空一切,尤為奇特;千佛岩似百僧聽法,充滿神秘色彩。靈鷲石兀立危崖,頭部呼嘯而出,看似千鈞一發,實則穩如磐石。文殊岩古藤如須,蒼水石水花如瀑。一派「細草迷山徑,鳴泉雜鳥聲。雲排千谷暗,煙簇一林平」的景色。
唐天寶十年(751),攸縣人曠長髭,選擇了這塊集秀、幽、險、奇的風水寶地,結茅而居,開創了保寧寺。唐天佑四年(907),馬殷建楚國,以長髭法孫保寧勇禪師壽高道高,賜「聖壽」號,因賜保寧寺山名「聖壽山」。清初胡作傳有詩:「壽山靈氣鷲投鍾,朝旭含煙匝錦蓉。溪折繞堤重溯谷,崖懸絕頂又飛峰。矗凌霄漢鎮三楚,俯瞰瀟湘胚五宗。為問春秋幾甲子,如何奪得馬王封。」民國初期,了悟和尚題聯:「大千世界無雙地;不二法門第一山。」稱譽聖壽山。聖壽山勝跡,除保寧寺外,尚有楚興寺、聚龍仙、天蓬岩以及卓錫泉、禪宗樟、普同塔等。
從唐五代至宋元期間,寶寧寺香火一直很旺,成為湖南名剎和佛教南嶽、江西兩系的交往中心。曠長髭及法嗣石室、法孫勇禪師都是得道高僧,他們的語錄和行跡都在佛教典籍《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指月亮》等書中有記載。
據《寶寧寺志》記載,寶寧寺有殿、堂、樓閣、台共24座,譽為「十方叢林」。全院分三進,前有關聖殿、韋馭殿、鍾鼓樓,中有大雄寶殿,左有寮室齋堂,右有方丈「千人床」,後有觀音閣、祖師堂、功德堂。共有房屋100間,佔地面積14畝。
寶寧寺現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緒二年修復擴大的模式。
寺前100米處有攸河流過。一口放生塘,緊靠寺的右邊;寺後層巒聳翠,五個側峰飛躍而下,俗稱「五虎下山」;寺前有鍾山、鼓石、蓮花峰、錫杖峰;寺左有象山,寺右有馬嶺;寺後有「空王觀日」、「千僧聽法」、「靈鷲雷音」、「蒼水飛雪」、「茵石靈蹤」、「文殊化身」以及「聖壽無雙」等勝跡。
寶寧寺還有享譽中國佛教界的「三絕」、「三奇」。三絕: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師塔,三是《寶寧寺志》和王夫之的《寶寧寺志敘》。三奇:一是千年沉水樟,二是四季青綠的觀音芋,三是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
寶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佛教界吳立民大師為寶寧寺題寫了《寶寧寺及曠長髭墓足稱國寶》的墨寶。全國著名寺廟中編修志書的在北有少林寺,南有寶寧寺,且王夫之為寶寧寺志作序,更為可貴。因此「北有少林,南有寶寧」之說盛傳中國佛教界。
2006年寶寧寺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皮佳水洞
皮佳洞又名皮水洞、水頭洞。位於鸞山鎮皮佳村。洞長30餘華里,上為泥洞,中為石洞,下為水洞。洞內有石鍾乳凝成的田園、觀音菩薩、羅漢和石筍、石鼓、石桌、石凳等形狀。據聞,石洞可與柏市鎮的禹洞相連,也與天蓬岩洞相通。洞內有歷代文人墨客所題詩句。宋代隱士皮文通,曾卜居洞側,因而得名。下洞泉水洶涌而出,清澈明靜,四季不涸,匯成鸞山東江,有「楚水源頭」石刻在出口岩壁。
現經投資開發,緊鄰洞口修建了人工湖和農家山莊,洞內修建了游道,疏通了水路,配備了燈光,觀光游覽甚為壯觀。
更多的圖片+文字介紹:http://www.430223.com/bbs/xiangxi.asp?id=1534&page=1
攸縣旅遊網:http://www.430223.com/lvyou/

⑵ 伏牛山山區歷史記載是否發生地震及火山爆發

伏牛山,是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東南與南陽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海拔1,000公尺左右,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區。1975年8月上旬河南泌陽縣林庄最大日降水量1,005毫米,方城縣郭村最大日降水量999毫米。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岩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於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布地區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風雪,被稱為省屋瓴。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濕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和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於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岩層,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源於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並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徵。區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跡,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幹,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生。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餘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布於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布,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達70餘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布於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於後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布於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布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岩性較復雜,丘陵地貌形態也復雜多樣。
區內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湍河流經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鄉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布有較寬的河谷平原。[1]
伏牛山,呈西北~東南向展布於河南省南陽市的西峽、內鄉、鎮平、南召、方城等縣境內,全長約250餘公里,寬40~70公里,海拔高度400~2212.5米,山勢自西北向南山勢漸緩,是長江、黃河、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自然分界線。伏牛山被喬端~鴨河口、朱陽關~夏館斷裂自北而南分為三列:
北列西起嵩縣境內,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的交界地帶一直延伸到方城縣東北部,在方城縣城至葉縣保安一帶斷失,構成南陽盆地東北角的方城缺口,全長120公里。北列山脈在鴨河以西,山體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多在海拔1100米以上,突出高峰超過2000米。鴨河以東山體破碎,山勢低緩,低山、丘陵分布廣泛。主要山峰有觀山海拔1886.9米、石人山2153.1米、大聖人垛1585米、小聖人垛1577.2米、五垛寨873.6米、馬鞍山10刃.3米、雙垛山624米、太子山610米、九里山639米、曬衣山609.2米、三賢山553米、養麥山505米、和尚帽山521.6米、老栗山686.7米、七峰山760.3米、小頂山716.8米。
中列由盧氏縣入境,沿西峽縣北部經南召縣與內鄉和鎮平兩縣的交界地帶,延伸到南陽縣境內,全長約150公里。山脈西段為伏牛山的主脊,山體完整,群峰林立,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過2000米,如雞角尖海拔2212.5米、玉皇頂2203米、馬鬃崖2200米、老君山2192.1米、摩雲垛2074米、老界嶺2020米。在主脊南側,老鵝河北側支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谷地與高峻山嶺相間的地形,更增添了伏牛山雄偉磅衡的氣勢。山脈東段山脊寬闊,突出高峰均在海拔2000米以下,但山勢仍較陡峻,主要山峰有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銀虎曼1630米、寶天曼1574.4米、牧虎頂1795.1米、雲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駐馬山1061.2米、牡丹垛917.5米、大曼1720.8米、五垛山1665米、尖頂山1181.2米、定南針1049.2米。在中列山脈中的石灰岩分布地帶,岩溶地貌發育,大小溶洞分布廣泛,主要有西峽縣的鴿子洞、蝙蝠洞、荷花洞、神仙洞、老君洞、伏牛山地下河,桑坪鄉天井和內鄉縣的天心洞、狄青洞、黃龍洞等。在岩溶地貌最發育的地區有地下河出現,如內鄉縣竹園溝附近,地下河時隱時現,長1000~1500米。
南列由盧氏縣入境,經西峽縣中部延至內鄉縣西部。山勢較中列低,但老灌河以西山體亦相當雄偉,突出高峰在1300米以上,如赤馬崖海拔1659.9米、青銅山1354米、代尖垛1232米、雨帽頂1548.4米、黃英垛1548米、三尖山1314.7米、木瓦房1536.3米。老鵝河以東山體低平、破碎,多呈孤立狀分布於丘陵之上,主要山峰有高峰印海拔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

⑶ 急!求岳飛簡歷!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建炎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王彥。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參見八字軍抗金起義)。岳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宗澤,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澤病死,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岳飛成為杜充的部屬,在胙城(今延津東北)、汜水關等地戰勝金兵;又先後在開封、陳州(今淮陽)等地,擊敗王善、曾成、孔彥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屢升「授真刺史」,成為中級武官。六月,岳飛隨杜充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十二月,金軍於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統制岳飛等將士2萬抗擊金軍,以王■領兵1萬餘人策應。陳淬、岳飛與金軍激戰十餘合,直戰到天黑勝負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軍遂即潰散,都統制陳淬戰死,岳飛率部退屯鍾山(今南京城東紫金山)。這是岳飛,也是南宋軍隊首次正面與完顏宗弼(兀術)統率的金軍主力作戰。此戰為「建炎三大戰」的首次重大戰役。雖然由於主要將領王■在勝負未分之際率軍先逃,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在宋金戰爭史具有獨特的意義,那就是宋軍終於敢與金軍主力正面作戰,因為「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軍)戰也」。除此次建康之戰及次年的白原、富平兩次戰役外,「其它率望風奔潰,蓋未嘗接戰也」。金軍佔領建康,岳飛率部退至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境內,又轉移至宜興,宜興成為岳飛所部此後一段時間的根據地。建炎四年五月,金軍渡江北撤,岳飛邀擊後撤的金軍於靜安鎮(今江蘇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錢需也率鄉兵從側面襲擊金軍,金軍大敗,岳飛、錢需收復建康城。岳飛後率部回宜興,不久即歸屬張俊節制。此時,南宋「假(借)權宜以收群盜」,設置鎮撫使。「上供財賦權免三年,余聽帥臣(鎮撫使)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許以能捍禦外寇(金軍),顯立大功,特與世襲」。在金軍接戰的江淮、江漢地區普遍設置鎮撫使,這是利用「群盜」守土抗金的地方軍區。在南宋又將實力較小的地方軍政長官也改任為鎮撫使時,張俊沒有將岳飛所部歸並入神武右軍,而是推薦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時,於承州(今高郵)擊敗金軍,但大將張俊、劉光世並不出兵,勢單力薄的岳飛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陰後,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飛受命從張俊討伐李成。紹興元年(1131),李成在岳飛等軍追擊下歸附偽齊。張用也在岳飛招降後,向張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飛戰功第一;七月,岳飛改任神武右副軍統制,所部也由雜牌軍成為南宋朝廷直系軍的一部分,但岳飛的地位尚低,當時東南大將號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忠罷職,由岳飛取代辛企忠,時年29歲的岳飛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紹興二年,岳飛任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總管,討伐曹成。曹成在岳飛所部追擊下向韓世忠投降。七月,岳飛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時劉光世、韓世忠所部各有4萬人,張俊有3萬人,岳飛所部也已達二萬三四千人,成為南宋第四支重要軍事力量。 紹興三年,岳飛鎮壓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贛州)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八月,岳飛在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朝見宋高宗時受到獎勵,隨後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飛被任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東北)州制置使,成為與鄂州王■、池州劉光世、鎮江韓世忠,共同負責長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隊之一。原神武後軍的長官巨師古因不伏韓世忠的節制,於紹興三年六月被除名、編管廣州後,部屬被撥隸其他將領。同月,岳飛所部由神武副軍升改為神武後軍。紹興四年五月,因金與偽齊南犯,岳飛兼任黃州、復(今天門)州、漢陽軍、德安府(今安陸)制置使,隨即收復被偽齊佔領的郢州(今鍾祥)、襄陽(今襄樊襄陽區)、唐州(今河南唐河)(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六月,部將牛皋攻克隨州(今屬湖北);七月,部將張憲、董先等又攻克鄧州(今屬河南),南宋後以新收復地區設置襄陽府路。岳飛以功建節,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時年32歲。同時改任湖北路、荊(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偽齊聯軍大舉南下,直撲兩淮,十二月,進攻廬州時,高宗詔令岳飛馳援,岳飛派部將張憲、牛皋率兵2000進援廬州,敵軍戰敗奔潰。紹興五年二月,岳飛升領鎮寧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聲望地位已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老將相近。岳飛的神武後軍長官官銜也由統制升為都統制,並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鎮壓楊么起義軍成為主要任務(參見鍾相、楊幺起義)。岳飛率部於五月下旬初進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對楊么起義軍採取剿撫兩手政策,楊么部將黃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飛派回湖中招降和攻擊起義軍。黃佐擊破周倫水寨,取得了進剿起義軍的首次勝仗。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前來湖湘督戰,五月末,張浚接到詔令要回朝布置防備金、偽齊南犯。張浚即把岳飛召到潭州,要他作暫停進攻或長期圍困起義軍的打算,而岳飛「請除來往三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飛派任士安進攻楊欽大寨,自率大軍遂接應,楊欽戰敗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飛又攻破楊么起義軍基地夏誠大寨,楊么戰敗投水自殺,夏誠被俘,終於如期鎮壓了楊么起義(參見洞庭湖之戰)。岳飛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岳飛的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數萬原起義軍成為岳飛的戰士,幾支官軍也歸並為岳飛的部屬。十二月初一日,岳飛升為招討使。次日,南宋進行軍事改制,廢神武軍號改稱行營護軍,不設都統制,由宣撫使、招討使直接指揮。岳飛所部改稱後護軍,中軍統制王貴兼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兼同提舉一行事務,需要時可以代替岳飛指揮部隊作戰。南宋這次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吳玠所統轄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隊,統編為行營五護軍,成為朝廷主力軍,分布在宋金戰爭的全線,改變了南宋初年的無序狀態,岳飛所部扼守長江中流及漢水流域,成為金軍、偽齊軍南犯時難於逾越的鋼鐵長城。紹興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長江中下流採取進攻的態勢,岳飛升任湖北、京西宣撫副使(不設宣撫使,宣撫副使即是長官),置司襄陽。岳飛在行營五護軍統帥中不僅是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也是最後一個升任宣撫副使,但已確立了岳飛作為「中興四將」之一及在南宋諸將中的應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飛軍長驅進入偽齊統治區,部將牛皋攻佔鎮汝軍(當是今河南魯山),王貴攻佔盧氏(今屬河南)、虢略(今靈寶)、朱陽(今靈寶西南)、欒川(今屬河南)等縣,又西進攻佔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今丹鳳西北)、洛南(今屬陝西)等地,楊再興攻佔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南),雖由於軍糧供應困難而退軍,但沉重地打擊了偽齊的統治。面對南宋進攻態勢,偽齊在謀求與金聯軍侵宋遭金拒絕後,自行發兵侵宋,主要矛頭仍然直指兩淮,並讓部分士兵穿著金軍服裝,製造偽齊與金朝聯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熱中於派系斗爭,致力於扶植二程理學、打擊王安石新學的左相趙鼎,驚慌失措,不與在前方的右相張浚商議,急忙命令諸將退而守江,並調遣岳飛移屯江州進行防守,岳飛不顧眼病加重兩眼昏花的情況,急忙抽調部隊東下。南侵的偽齊軍主力於藕塘(今定遠東南)被宋軍打得大敗,兩淮偽齊軍隨即全線敗退。但偽齊乘岳飛抽調兵力東下,江漢地區防守力量削弱的情況下,偽齊與金朝集中兵力,攻擊此前不久被岳飛部將收復的商州、虢州以及鄧州、唐州、信陽軍等地,各地守軍奮力抗擊。十一月中旬,岳飛回到鄂州後立即渡江北上,部將牛皋、王貴、董先等先後擊敗偽齊軍,並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於所帶軍糧不多,難於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動退兵返回防區。 紹興七年二月,岳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三月,劉光世被罷兵權,宋高宗原已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但既遭到新任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宰相兼都督的張浚又想將劉光世所部收歸都督府,任命劉光世的部將王德為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由於王德位微望輕不足以居酈瓊之上,同年七月,酈瓊裹脅4萬人投降偽齊。由於宰相張浚處置失當,不僅使岳飛擴充軍隊以加強抗金實力的願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紹興七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廢偽齊。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與金首次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岳飛雖持反對態度,在上表中稱:「唾手燕雲,正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宰相(獨相)秦檜「見之切齒」。但岳飛依舊因議和而援例陞官,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這年夏季的一天一陣驟雨之後,岳飛在鄂州衙署憑欄遠眺,但見滔滔大江滾滾東流,心潮洶涌澎湃,不勝感慨,前些時他上表反對議和時的心情,此時更為激烈,發為心聲,高聲吟唱了後來成為千古絕唱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毀約犯宋,面對金軍的全面進攻,宋高宗被迫抗金。六月初的順昌(今安徽阜陽)保衛戰,劉錡擊敗金軍主帥宗弼的精銳部隊,遏制了金軍南犯的矛頭。岳飛此時已官進少保、職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當順昌形勢嚴峻時,岳飛奉詔進援,岳飛曾派張憲、姚政率部趕往順昌。當宋高宗被迫應戰時,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帥雖都加了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但實際只要求諸軍抵擋而非進攻。所以,隨即派遣官員以計議軍事的身份分別前往三大帥處,傳達宋高宗的意圖。當前往岳飛處的計議軍事李若虛,帶著宋高宗的「御札」趕到湖北、京西宣撫司所在地鄂州時,岳飛早已依照既定計劃率部北伐中原,李若虛追到德安府(今安陸)才見到岳飛,除了轉交宋高宗的「御札」外,還告訴岳飛「兵不可輕動,宜班師。飛不從。是時諸軍皆已進發,若虛曰:『面得上(高宗)旨,不可輕動,既已進發,若見不可進,則當以詔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飛許諾,遂進兵」。岳飛開始了空前的,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北伐的軍事行動。六月間,救援順昌的張憲、姚政,由於劉錡已打敗金軍,張憲、姚政即轉向西北攻取蔡州,西路的牛皋攻取魯山(今屬河南)。閏六月間,張憲、傅選等打敗金軍韓常後收復潁昌(今許昌),張憲又與牛皋等打敗從開封來援的金軍並收復陳州(今淮陽),金軍企圖重新奪取潁昌,又被駐守部隊董先、姚政等擊敗,郝晸又收復鄭州,姚政也收復中牟(今屬河南),前鋒距離金軍指揮中心只有幾十里。七月初,郝晸在忠義軍李興等配合下,收復宋西京洛陽。正當前線不斷取得勝利之時,金軍偵察到岳飛的指揮部郾城(今屬河南)只有少量騎兵駐守,金軍主帥宗弼(兀術)親率精銳騎兵1.5萬,自開封奔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飛的指揮中心。經過一場惡戰,倚以屢勝宋軍的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指重裝騎兵),都被打得大敗,金軍終於不支而退。但宗弼仍不斷企圖進攻郾城,岳飛親自率軍出戰,殺敗金軍(參見郾城之戰)。小商橋(郾城北)之戰,楊再興、楊蘭、高林等以少敵眾,英勇戰死,張憲率援軍趕至,再次大敗金軍。宗弼又改而攻擊潁昌以切斷岳飛與前方部隊的聯系,經過大半天的惡戰,也被守城的將士打得大敗。還可能有一支小部隊一直進到離開封45里的朱仙鎮(今開封西南)一帶,並打敗了金兵。此次岳飛北伐中原,金軍遭到沉重打擊。「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是金軍對岳飛部隊的高度評價。正當岳飛大獲全勝,宋朝原首都開封收復在即,宋高宗、秦檜不僅不支持岳飛的抗金戰爭,恰恰相反,而是要岳飛措置班師。此時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等軍已先奉詔退兵,岳飛如果不退兵,將面臨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險惡形勢,岳飛只得也退兵。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金軍再次渡淮南犯,在岳飛奉詔進援還未到達的情況下,宋金「柘槔之戰」,楊存中、劉錡大敗金軍。楊沂中、王德隨後雖因輕敵在濠州遭金軍伏擊而敗,但金軍畢竟還是渡淮北撤,說明只就抵抗金軍的南犯而言,依靠劉錡、楊沂中、王德等將領也已足以應付。四月,借口柘皋之捷,論功行賞,三大將被收兵權,同時罷宣撫使,韓世忠、張俊升任樞密使,岳飛升任樞密副使。而更大的陰謀是,秦檜對堅持抗金最力的韓世忠、岳飛進行陷害。秦檜首先將矛頭指向韓世忠。胡紡首先向秦檜秘告,韓世忠親校耿著企圖鼓動兵變,以迎韓世忠回楚州重掌軍權。秦檜立即逮捕耿著並嚴刑拷打,陰謀以此陷害韓世忠。岳飛和張俊奉命前往楚州按閱韓世忠軍馬時,岳飛得知耿著的冤獄並隨即寫信告訴韓世忠,由於得到宋高宗的庇護,終於使秦檜陷害韓世忠的陰謀落空。岳飛又反對剝奪劉錡的兵權,更加深了秦檜對岳飛的仇恨。當金朝表示和談的意圖時,岳飛仍不顧安危上奏反對求和,秦檜在加快求和的過程中,也加快了迫害岳飛的步伐。同年八月,岳飛已感到形勢的險惡,自請免職,隨即被罷去樞密副使,但並沒有能延緩秦檜陷害岳飛的步伐。九月,一起類似陷害韓世忠的陰謀終於發生,秦檜黨羽指使岳飛部將王俊,向都統制王貴「告副都統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冀朝廷還岳飛復掌兵」。王貴立即向樞密使張俊報告,張憲隨即被逮捕,後又誣陷「張憲供通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岳飛及子岳雲即被投入大理寺獄審訊,秦檜決心殺岳飛以警告所有敢於反對求和者。金軍主帥宗弼在給秦檜的信中指出:「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這既可能實有其事,也有可能是秦檜編造,藉以促使宋高宗下殺岳飛的決心。秦檜派御史中丞何鑄審訊岳飛,岳飛脫衣露出少年時母親姚太夫人刺寫在背上的「盡忠報國」,「鑄察其冤,白之檜,檜不悅,曰:此上意也」。秦檜見何鑄不治岳飛謀反罪,就改派萬俟■審訊岳飛。十二月,岳飛終於被定為謀叛罪。已經退閑的「韓世忠不能平,以問秦檜,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飛,終於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於大理寺獄,時年39歲;子岳雲、部將張憲被處死刑,家產籍沒,家屬都被發配往廣南、福建路居住。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顏亮南犯的形勢下,才將「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管州並放令逐便」。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後,追復了岳飛少保、兩鎮節度使、開國公等官銜、爵位;岳飛的夫人李氏、岳雲的夫人鞏氏追復封號,岳雲、岳雷、岳霖追復官銜,岳震、岳靄(後改霆)及岳雲、岳雷之子也補授官;岳飛又依禮改葬,岳雲祔葬,岳飛的冤獄終於得到昭雪。岳飛於淳熙五年(1178)被追謚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又追謚為忠武,此前還追贈為太師。著作有後人所編《岳忠武王文集》。

⑷ 關於岳飛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建炎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王彥。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參見八字軍抗金起義)。岳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宗澤,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澤病死,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岳飛成為杜充的部屬,在胙城(今延津東北)、汜水關等地戰勝金兵;又先後在開封、陳州(今淮陽)等地,擊敗王善、曾成、孔彥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屢升「授真刺史」,成為中級武官。六月,岳飛隨杜充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十二月,金軍於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統制岳飛等將士2萬抗擊金軍,以王■領兵1萬餘人策應。陳淬、岳飛與金軍激戰十餘合,直戰到天黑勝負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軍遂即潰散,都統制陳淬戰死,岳飛率部退屯鍾山(今南京城東紫金山)。這是岳飛,也是南宋軍隊首次正面與完顏宗弼(兀術)統率的金軍主力作戰。此戰為「建炎三大戰」的首次重大戰役。雖然由於主要將領王■在勝負未分之際率軍先逃,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在宋金戰爭史具有獨特的意義,那就是宋軍終於敢與金軍主力正面作戰,因為「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軍)戰也」。除此次建康之戰及次年的白原、富平兩次戰役外,「其它率望風奔潰,蓋未嘗接戰也」。金軍佔領建康,岳飛率部退至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境內,又轉移至宜興,宜興成為岳飛所部此後一段時間的根據地。建炎四年五月,金軍渡江北撤,岳飛邀擊後撤的金軍於靜安鎮(今江蘇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錢需也率鄉兵從側面襲擊金軍,金軍大敗,岳飛、錢需收復建康城。岳飛後率部回宜興,不久即歸屬張俊節制。此時,南宋「假(借)權宜以收群盜」,設置鎮撫使。「上供財賦權免三年,余聽帥臣(鎮撫使)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許以能捍禦外寇(金軍),顯立大功,特與世襲」。在金軍接戰的江淮、江漢地區普遍設置鎮撫使,這是利用「群盜」守土抗金的地方軍區。在南宋又將實力較小的地方軍政長官也改任為鎮撫使時,張俊沒有將岳飛所部歸並入神武右軍,而是推薦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時,於承州(今高郵)擊敗金軍,但大將張俊、劉光世並不出兵,勢單力薄的岳飛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陰後,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飛受命從張俊討伐李成。紹興元年(1131),李成在岳飛等軍追擊下歸附偽齊。張用也在岳飛招降後,向張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飛戰功第一;七月,岳飛改任神武右副軍統制,所部也由雜牌軍成為南宋朝廷直系軍的一部分,但岳飛的地位尚低,當時東南大將號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忠罷職,由岳飛取代辛企忠,時年29歲的岳飛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紹興二年,岳飛任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總管,討伐曹成。曹成在岳飛所部追擊下向韓世忠投降。七月,岳飛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時劉光世、韓世忠所部各有4萬人,張俊有3萬人,岳飛所部也已達二萬三四千人,成為南宋第四支重要軍事力量。 紹興三年,岳飛鎮壓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贛州)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八月,岳飛在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朝見宋高宗時受到獎勵,隨後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飛被任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東北)州制置使,成為與鄂州王■、池州劉光世、鎮江韓世忠,共同負責長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隊之一。原神武後軍的長官巨師古因不伏韓世忠的節制,於紹興三年六月被除名、編管廣州後,部屬被撥隸其他將領。同月,岳飛所部由神武副軍升改為神武後軍。紹興四年五月,因金與偽齊南犯,岳飛兼任黃州、復(今天門)州、漢陽軍、德安府(今安陸)制置使,隨即收復被偽齊佔領的郢州(今鍾祥)、襄陽(今襄樊襄陽區)、唐州(今河南唐河)(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六月,部將牛皋攻克隨州(今屬湖北);七月,部將張憲、董先等又攻克鄧州(今屬河南),南宋後以新收復地區設置襄陽府路。岳飛以功建節,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時年32歲。同時改任湖北路、荊(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偽齊聯軍大舉南下,直撲兩淮,十二月,進攻廬州時,高宗詔令岳飛馳援,岳飛派部將張憲、牛皋率兵2000進援廬州,敵軍戰敗奔潰。紹興五年二月,岳飛升領鎮寧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聲望地位已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老將相近。岳飛的神武後軍長官官銜也由統制升為都統制,並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鎮壓楊么起義軍成為主要任務(參見鍾相、楊幺起義)。岳飛率部於五月下旬初進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對楊么起義軍採取剿撫兩手政策,楊么部將黃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飛派回湖中招降和攻擊起義軍。黃佐擊破周倫水寨,取得了進剿起義軍的首次勝仗。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前來湖湘督戰,五月末,張浚接到詔令要回朝布置防備金、偽齊南犯。張浚即把岳飛召到潭州,要他作暫停進攻或長期圍困起義軍的打算,而岳飛「請除來往三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飛派任士安進攻楊欽大寨,自率大軍遂接應,楊欽戰敗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飛又攻破楊么起義軍基地夏誠大寨,楊么戰敗投水自殺,夏誠被俘,終於如期鎮壓了楊么起義(參見洞庭湖之戰)。岳飛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岳飛的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數萬原起義軍成為岳飛的戰士,幾支官軍也歸並為岳飛的部屬。十二月初一日,岳飛升為招討使。次日,南宋進行軍事改制,廢神武軍號改稱行營護軍,不設都統制,由宣撫使、招討使直接指揮。岳飛所部改稱後護軍,中軍統制王貴兼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兼同提舉一行事務,需要時可以代替岳飛指揮部隊作戰。南宋這次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吳玠所統轄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隊,統編為行營五護軍,成為朝廷主力軍,分布在宋金戰爭的全線,改變了南宋初年的無序狀態,岳飛所部扼守長江中流及漢水流域,成為金軍、偽齊軍南犯時難於逾越的鋼鐵長城。紹興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長江中下流採取進攻的態勢,岳飛升任湖北、京西宣撫副使(不設宣撫使,宣撫副使即是長官),置司襄陽。岳飛在行營五護軍統帥中不僅是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也是最後一個升任宣撫副使,但已確立了岳飛作為「中興四將」之一及在南宋諸將中的應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飛軍長驅進入偽齊統治區,部將牛皋攻佔鎮汝軍(當是今河南魯山),王貴攻佔盧氏(今屬河南)、虢略(今靈寶)、朱陽(今靈寶西南)、欒川(今屬河南)等縣,又西進攻佔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今丹鳳西北)、洛南(今屬陝西)等地,楊再興攻佔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南),雖由於軍糧供應困難而退軍,但沉重地打擊了偽齊的統治。面對南宋進攻態勢,偽齊在謀求與金聯軍侵宋遭金拒絕後,自行發兵侵宋,主要矛頭仍然直指兩淮,並讓部分士兵穿著金軍服裝,製造偽齊與金朝聯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熱中於派系斗爭,致力於扶植二程理學、打擊王安石新學的左相趙鼎,驚慌失措,不與在前方的右相張浚商議,急忙命令諸將退而守江,並調遣岳飛移屯江州進行防守,岳飛不顧眼病加重兩眼昏花的情況,急忙抽調部隊東下。南侵的偽齊軍主力於藕塘(今定遠東南)被宋軍打得大敗,兩淮偽齊軍隨即全線敗退。但偽齊乘岳飛抽調兵力東下,江漢地區防守力量削弱的情況下,偽齊與金朝集中兵力,攻擊此前不久被岳飛部將收復的商州、虢州以及鄧州、唐州、信陽軍等地,各地守軍奮力抗擊。十一月中旬,岳飛回到鄂州後立即渡江北上,部將牛皋、王貴、董先等先後擊敗偽齊軍,並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於所帶軍糧不多,難於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動退兵返回防區。 紹興七年二月,岳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三月,劉光世被罷兵權,宋高宗原已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但既遭到新任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宰相兼都督的張浚又想將劉光世所部收歸都督府,任命劉光世的部將王德為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由於王德位微望輕不足以居酈瓊之上,同年七月,酈瓊裹脅4萬人投降偽齊。由於宰相張浚處置失當,不僅使岳飛擴充軍隊以加強抗金實力的願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紹興七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廢偽齊。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與金首次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岳飛雖持反對態度,在上表中稱:「唾手燕雲,正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宰相(獨相)秦檜「見之切齒」。但岳飛依舊因議和而援例陞官,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這年夏季的一天一陣驟雨之後,岳飛在鄂州衙署憑欄遠眺,但見滔滔大江滾滾東流,心潮洶涌澎湃,不勝感慨,前些時他上表反對議和時的心情,此時更為激烈,發為心聲,高聲吟唱了後來成為千古絕唱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毀約犯宋,面對金軍的全面進攻,宋高宗被迫抗金。六月初的順昌(今安徽阜陽)保衛戰,劉錡擊敗金軍主帥宗弼的精銳部隊,遏制了金軍南犯的矛頭。岳飛此時已官進少保、職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當順昌形勢嚴峻時,岳飛奉詔進援,岳飛曾派張憲、姚政率部趕往順昌。當宋高宗被迫應戰時,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帥雖都加了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但實際只要求諸軍抵擋而非進攻。所以,隨即派遣官員以計議軍事的身份分別前往三大帥處,傳達宋高宗的意圖。當前往岳飛處的計議軍事李若虛,帶著宋高宗的「御札」趕到湖北、京西宣撫司所在地鄂州時,岳飛早已依照既定計劃率部北伐中原,李若虛追到德安府(今安陸)才見到岳飛,除了轉交宋高宗的「御札」外,還告訴岳飛「兵不可輕動,宜班師。飛不從。是時諸軍皆已進發,若虛曰:『面得上(高宗)旨,不可輕動,既已進發,若見不可進,則當以詔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飛許諾,遂進兵」。岳飛開始了空前的,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北伐的軍事行動。六月間,救援順昌的張憲、姚政,由於劉錡已打敗金軍,張憲、姚政即轉向西北攻取蔡州,西路的牛皋攻取魯山(今屬河南)。閏六月間,張憲、傅選等打敗金軍韓常後收復潁昌(今許昌),張憲又與牛皋等打敗從開封來援的金軍並收復陳州(今淮陽),金軍企圖重新奪取潁昌,又被駐守部隊董先、姚政等擊敗,郝晸又收復鄭州,姚政也收復中牟(今屬河南),前鋒距離金軍指揮中心只有幾十里。七月初,郝晸在忠義軍李興等配合下,收復宋西京洛陽。正當前線不斷取得勝利之時,金軍偵察到岳飛的指揮部郾城(今屬河南)只有少量騎兵駐守,金軍主帥宗弼(兀術)親率精銳騎兵1.5萬,自開封奔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飛的指揮中心。經過一場惡戰,倚以屢勝宋軍的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指重裝騎兵),都被打得大敗,金軍終於不支而退。但宗弼仍不斷企圖進攻郾城,岳飛親自率軍出戰,殺敗金軍(參見郾城之戰)。小商橋(郾城北)之戰,楊再興、楊蘭、高林等以少敵眾,英勇戰死,張憲率援軍趕至,再次大敗金軍。宗弼又改而攻擊潁昌以切斷岳飛與前方部隊的聯系,經過大半天的惡戰,也被守城的將士打得大敗。還可能有一支小部隊一直進到離開封45里的朱仙鎮(今開封西南)一帶,並打敗了金兵。此次岳飛北伐中原,金軍遭到沉重打擊。「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是金軍對岳飛部隊的高度評價。正當岳飛大獲全勝,宋朝原首都開封收復在即,宋高宗、秦檜不僅不支持岳飛的抗金戰爭,恰恰相反,而是要岳飛措置班師。此時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等軍已先奉詔退兵,岳飛如果不退兵,將面臨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險惡形勢,岳飛只得也退兵。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金軍再次渡淮南犯,在岳飛奉詔進援還未到達的情況下,宋金「柘槔之戰」,楊存中、劉錡大敗金軍。楊沂中、王德隨後雖因輕敵在濠州遭金軍伏擊而敗,但金軍畢竟還是渡淮北撤,說明只就抵抗金軍的南犯而言,依靠劉錡、楊沂中、王德等將領也已足以應付。四月,借口柘皋之捷,論功行賞,三大將被收兵權,同時罷宣撫使,韓世忠、張俊升任樞密使,岳飛升任樞密副使。而更大的陰謀是,秦檜對堅持抗金最力的韓世忠、岳飛進行陷害。秦檜首先將矛頭指向韓世忠。胡紡首先向秦檜秘告,韓世忠親校耿著企圖鼓動兵變,以迎韓世忠回楚州重掌軍權。秦檜立即逮捕耿著並嚴刑拷打,陰謀以此陷害韓世忠。岳飛和張俊奉命前往楚州按閱韓世忠軍馬時,岳飛得知耿著的冤獄並隨即寫信告訴韓世忠,由於得到宋高宗的庇護,終於使秦檜陷害韓世忠的陰謀落空。岳飛又反對剝奪劉錡的兵權,更加深了秦檜對岳飛的仇恨。當金朝表示和談的意圖時,岳飛仍不顧安危上奏反對求和,秦檜在加快求和的過程中,也加快了迫害岳飛的步伐。同年八月,岳飛已感到形勢的險惡,自請免職,隨即被罷去樞密副使,但並沒有能延緩秦檜陷害岳飛的步伐。九月,一起類似陷害韓世忠的陰謀終於發生,秦檜黨羽指使岳飛部將王俊,向都統制王貴「告副都統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冀朝廷還岳飛復掌兵」。王貴立即向樞密使張俊報告,張憲隨即被逮捕,後又誣陷「張憲供通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岳飛及子岳雲即被投入大理寺獄審訊,秦檜決心殺岳飛以警告所有敢於反對求和者。金軍主帥宗弼在給秦檜的信中指出:「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這既可能實有其事,也有可能是秦檜編造,藉以促使宋高宗下殺岳飛的決心。秦檜派御史中丞何鑄審訊岳飛,岳飛脫衣露出少年時母親姚太夫人刺寫在背上的「盡忠報國」,「鑄察其冤,白之檜,檜不悅,曰:此上意也」。秦檜見何鑄不治岳飛謀反罪,就改派萬俟■審訊岳飛。十二月,岳飛終於被定為謀叛罪。已經退閑的「韓世忠不能平,以問秦檜,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飛,終於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於大理寺獄,時年39歲;子岳雲、部將張憲被處死刑,家產籍沒,家屬都被發配往廣南、福建路居住。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顏亮南犯的形勢下,才將「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管州並放令逐便」。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後,追復了岳飛少保、兩鎮節度使、開國公等官銜、爵位;岳飛的夫人李氏、岳雲的夫人鞏氏追復封號,岳雲、岳雷、岳霖追復官銜,岳震、岳靄(後改霆)及岳雲、岳雷之子也補授官;岳飛又依禮改葬,岳雲祔葬,岳飛的冤獄終於得到昭雪。岳飛於淳熙五年(1178)被追謚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又追謚為忠武,此前還追贈為太師。著作有後人所編《岳忠武王文集》。

⑸ 中元古代薊縣紀構造層——高山河群、汝陽群和五佛山群

薊縣紀早期地殼下降後海水上超向北進行,大致以熊耳群裂谷中心(山西省垣曲—三門峽—崤山—汝陽縣付店—方城縣拐河—確山縣瓦崗一線)為分水嶺,以西為高山河盆地,以東為汝陽-嵩箕盆地,其沉積分別劃分為高山河群、汝陽群和五佛山群。

2.1.4.1 薊縣系汝陽群

汝陽群呈南東向廣泛分布於濟源市西北、陝縣、澠池、宜陽、汝陽、汝州、魯山、葉縣、方城、舞鋼、西平、泌陽、確山,零星分布於息縣、羅山、固始境內。在濟源天台山以東—河口地區及焦作、輝縣、林州一帶的太行山區也有出露。最大厚度1883m。

汝陽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小溝背組、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崔庄組、三教堂組、洛峪口組。小溝背組與上覆雲夢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北大尖組與上覆崔庄組呈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觸,其他各組間均為整合接觸。主要岩性特徵如下:

(1)小溝背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濟源市邵源鄉小溝背,由河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隊於1980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紫紅色礫岩、含礫粗砂岩,厚20~872m。

(2)雲夢山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寺溝石門根—白堂根,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為肉紅、灰白色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夾少量紫紅、灰綠色頁岩,底部為礫岩,厚140~1008m。汝陽新村以南夾一層玄武岩或安山岩(厚1~98m,向南變厚)。含微古植物3個屬,5個種,1個相似種:Pol- yporata obsoleta,P.sp.,Taeniatum cf.crassum,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T.sp.。含遺跡化石7個屬,7個種:Planolites sp.,Torrowangea rosei,Squamodictyon ?sp.,Didymaulichnus sp.,Palaeophycus striatus,Planolites montanus,P.beveleyensis。

(3)白草坪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寺溝白堂根白草坪,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為紫紅、灰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夾薄層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局部夾白雲岩,厚56~245m。含疊層石2個群,2個型:Cryptozoon f.,Kussiella f.(舞鋼地區),含微古植物4個屬,8個種:Leiopsophosphaera apertus,Polyporata obsoleta,P.microporosa,P.sp.,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T.sp.。產孔狀植物碎片。含遺跡化石3個屬,3個種:Gordia gyratus,Annulatusichnus ruyangensis,A.hamatus。

(4)北大尖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洛峪下河西—崔庄,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為灰白色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夾灰綠、紫紅色頁岩、灰綠色海綠石砂岩、含鐵石英砂岩及白雲岩,礫屑、砂屑白雲岩、砂質白雲岩、白雲質砂岩等,厚186~426m。上部含疊層石10個群,14個型:Baicalia calica,Clavaphyton f.,Inzeria xiaodingshanensis,Tielingella tielingensis,Chihsienella chihsienensis, C.xiaodingshanensis,C.crispata,Linella changcunensis(圖2.1),Katavia gejialingensis(圖2.2), K.pygmaeus,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P.heimaogouensis(圖2.3),Minjiaria f.,Cryptozoon f.(葉縣以南),含微古植物11個屬,18個種,2個相似種,常見主要分子有:Trachysphaeridium incras- satum,T.rugosum,T.simplex,T.cf.chihsienense,Leiopsophosphaera solim,Dictyosphaera delicata,Ar- chaeohystricho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Nucellosphaeridium sp.,Symplassosphaeridium sp.,Orygmato- sphaeridium sp.,Asperatopsophosphaera wumishanensis,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Taeniatum cf.crassum, Polythrichoides lineatus,Paleamorpha asperella,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T.sp.。含遺跡化石9個屬,12個種:Thallusichnus ruyangensis,Gordia gyratus,Urohelminthoida ruyangensis, Yunmengshanichnus ruyangensis,Paleodictyon strozzii,P.fasciiformis,Protopaleodictyon incompositum, P.ancatus,P.fasciiformis,Squamodictyon ruyangensis,Ruyangichnus loyuensis,Changchengia ichnosp.。

圖2.1 常村林涅疊層石 Linella changcun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圖2.2 葛家嶺卡塔夫疊層石 Katavia gejialing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圖2.3 黑毛溝假裸枝疊層石Pseudogymnosolen heimaogouensis(Cao)Cao et Yuan縱斷面光面 舞陽黑毛溝,汝陽群北大尖組

(5)崔庄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洛峪崔庄—龍保,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為紫紅、灰綠色頁岩、灰黑色碳質頁岩,夾海綠石砂岩、鐵質石英砂岩、泥灰岩等,底部為石英砂岩,厚115~227m。含微古植物9個屬,15個種,2個親近種:Dictyosphaera macroreticulata,Laminarites antiquissi- mus,L.sp.,Leiominucula aff.minuta,Leiopsophosphaera sp.,Lignum porosum,L.punctuiosum, L.striatum,L.sp.,Polyporata obsoleta,P.sp.,Taeniatum crassum,Trachysphaeridium cultum,T.aff.laminaritum,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T.sp.。含遺跡化石3個屬,4個種:Planol- ites sp.,Lushanichnus beiziensis,Gordia lushanensis,G.gyrates。

(6)三教堂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上洪澗—下洪澗,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為灰白、淡紅色石英砂岩,頂部夾海綠石砂岩,厚30~220m。含微古植物3個屬,4個種,1個親近種:Leiominucula minuta,Polyporata obsoleta,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T.aff.minutum,T.sp.。含遺跡化石:Helico- lithus yiyangensis。

(7)洛峪口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汝陽縣蔡凹,由關保德等(1988)重測。主要岩性下部為灰綠色頁岩夾灰黑色碳質頁岩,中部為紫紅色、淡紫紅色白雲質灰岩、白雲岩,上部為灰白、淺灰色白雲岩,厚30 ~220m。含疊層石6個群,8個型,2個相似型:Luoyuk- ouella luoyukouensis(圖2.4),L.regularis,L jiunudongensis(圖2.5),L.longiteniua,Parachihsienella xiaodingshanensis,Jurusa- nia lushanensis,Conophyton concelosum,C.cf.concelosum,C.cf.oculaoides,Colonnella heishanensis。含紅藻類2個屬,2個種:Protosphaeridium densum,Multisiphonia hemicirculis及微古植物18個屬,30個種,3個相似種,常見主要分子有:Trachysphaeridi- um cultum,T.aff.laminaritum,T.cf.laminaritum,T.rude, T.rugosum,T.incrassatum,T.planum,T.sp.,Stictosphaeridium cf.tortulosum,S.sp.,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ignum striatum, L.punctuiosum,Taeniatum crassum,T.cf.crassum,Leiominucula minuta,L.aff.minuta,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 tum,T.aff.minutum,Polyporata obsoleta。

圖2.4 洛峪口洛峪口疊層石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據關保德等,1988)

2.1.4.2 五佛山群

僅分布於嵩箕地區,以一套碎屑岩沉積為主,頂部為碳酸鹽岩,厚978m。自下而上劃分為兵馬溝組、馬鞍山組、峽效 組、葡萄峪組、駱駝畔組、何家寨組。兵馬溝組與上覆馬鞍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馬鞍山組與上覆峽 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其他各組間為整合接觸。

北京地質學院於1972年將五佛山群頂部富產疊層石的一套白雲岩命名為紅嶺組,馬杏垣等(1975)發表介紹。紅嶺組出露范圍僅有幾平方千米,除頂部含疊層石白雲岩較穩定外,下部岩性較復雜、相變較快,與下伏何家寨組呈平行不整合或斷層接觸,本次工作認為該套疊層石白雲岩為五佛山群沉積盆地消失之前的最後階段沉積,與洛峪口組相當,因此沿用河南區測隊(1964)、河南省地質礦產廳(1989)意見,將其劃歸為何家寨組上部,歸五佛山群,主要岩性特徵如下。

圖2.5 九女洞洛峪口疊層石Luoyukouella jiunudong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1)兵馬溝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伊川縣呂店鄉兵馬溝,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暗紅、灰紫紅色礫岩、砂礫岩、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質頁岩、粉砂質鐵泥質頁岩,厚546m,含微古植物4個屬,5個種:Trachysphaeridium sp.,Taeniatum crassum,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 Polyporata obsoleta。

(2)馬鞍山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偃師縣佛光鄉馬鞍山,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灰紫色礫岩、紫紅、紫灰、肉紅色條帶狀石英砂岩,厚0~302m,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or,T.sp.。

(3)峽 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偃師縣佛光鄉馬鞍山,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灰白、紫灰、紫紅色石英砂岩,夾粉砂岩、泥質粉砂岩、頁岩、泥岩,厚24~253m。含微古植物6個屬,11個種,1個親近種: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sp.,Lignum striatum,L.sp.,Paleamorpha asperella, Polyporata obsoleta,Trachysphaeridium minor,T.sp.,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 T.aff.minutum,T.sp.。

(4)葡萄峪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偃師縣佛光鄉葡萄峪,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青灰、黃綠、灰黃、紫紅色頁岩,夾灰黑色碳質頁岩、薄層狀細砂岩,厚130m。含微古植物23個屬,51個種,6個相似種,3個親近種,主要常見分子有:Trachysphaeridium laminaritum,T.aff.laminaritum, T.stipticum,T.rugosum,T.incrassatum,T.hyalinum,T.minor,Leiopsophosphaera apertus,L.infriata, L.effusus,L.bullata,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Zonosphaeridium minutum,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及 Archaeofavosina cf.simplex,Orygmatosphaeridium exile,Nucellosphaeridium zonale,Macroptycha cf.uniplicata,Kildinella sinica。

(5)駱駝畔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偃師縣佛光鄉駱駝畔,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灰黃、黃色石英砂岩,底部有時有細礫岩,厚68m。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

(6)何家寨組

圖2.6 何窯印卓爾疊層石Inzeria heyao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圖2.7 佛光峪印卓爾疊層石 Inzeria fuguangyu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代表性剖面位於偃師縣佛光鄉何家寨—紅嶺,由河南區測隊於1964年測制。主要岩性為黃綠、紫紅色頁岩、灰色灰質泥岩、含疊層石灰岩、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夾砂岩、粉砂岩,頂部為灰、青灰、紫紅色含疊層石灰岩、白雲岩,厚417m。含疊層石6個群,11個型:Anabaria inconspicus,A.hejiazhaiensis,A.f.,Inzeria heyaoensis(圖2.6),I.fuguangyuensis(圖2.7),Gymnosolen ramsayi,Linella hejiazhaiensis,Jurusania honglingensis(圖2.8),J.cylindrica,J.alicia,Jacutophyton mayaoensis(紅嶺地區)。含微古植物21個屬,46個種,6個相似種,4個親近種,主要常見分子有:Trachysph-aeridium aff.laminaritum,T.stipticum,T.rugosum, T.incrassatum,T.hyalinum,T.minor,Leiopso- phosphaera apertus,L.infriata,L.effusus,Synspha- eridium conglutinatum,Zonosphaeridium minutum,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及Kildinella sinica等。

圖2.8 紅嶺朱魯沙疊層石Jurusania honglingensis Rong(據關保德等,1988)

2.1.4.3 高山河群

主體分布於陝西省洛南地區,在河南分布於靈寶、盧氏、欒川地區,向東在南召、方城、泌陽、確山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邱樹玉等(1982)將河南地研所1962年創名的高山河組改稱為高山河群,自下而上劃分為鱉蓋子組、二道河組和陳家澗組三個組。尹鳳娟等(1987)將龍家園組底部紅紫色塊狀白雲岩由龍家園組中解體出來,建立石庄組,與汝陽群洛峪口組對比。因此本書的高山河群自上而下劃分為鱉蓋子組、二道河組、陳家澗組和石庄組,厚180~3795m。

在河南省境內一直沿用高山河組,最大殘留厚度612m。為方便與鄰省交流,本書將河南省的高山河組改稱高山河群。高山河群具有如下主要岩性特徵。

(1)鱉蓋子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陝西省洛南縣黃龍鋪—陳家澗,由陝西區測隊於1976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灰白—肉紅色石英岩狀砂岩、石英砂岩、石英雜砂岩與灰綠—深灰色砂質板岩,含砂板岩互層,厚2773.9m,含蠕形動物Luonanella annllata(李文厚,1990)。

(2)二道河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陝西省洛南縣黃龍鋪—陳家澗,由陝西區測隊於1976年測制。主要岩性為褐灰—肉紅色中—厚層狀中粒石英岩狀砂岩與厚層狀砂質白雲岩、含砂白雲岩,厚703.4m,含疊層石10個群,14個型:Colonnella shipoensis,Litia dongqinlingensis,Kussiella cf.kussiensisi,K.tuanshanziensis, K.cf.tuanshanziensis,K.f.,Jacutophyton gaoshanheensis,Xiayingella xiayingensis,X.f.,Cryptozoon f., Stratifera f.,Irregulania f.,Gruneria cf.biwabikia,G.cf.sinensis。尹磊明等(2004)采獲疑源類11個屬,11個種: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Valeria lophostriata,Leiosphaeridia sp.,Navifusa seg- mentatus,Dictyosphaera sp.,Pterospermopsimorpha insolita,Tappania plana,Polytrichoides lineatus,Ar- chaeolada prima,Plicatidium latum,Calyptothrix geminada。

(3)陳家澗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陝西省洛南縣黃龍鋪—陳家澗,由陝西區測隊於1976年測制。主要岩性為灰綠色細粒石英雜砂岩、含砂板岩、板岩與灰白色厚層—塊狀中—細粒石英岩狀砂岩,底部為紫紅色中—厚層狀中—粗粒石英岩狀砂岩,局部含鐵,厚230m。

(4)石庄組

代表性剖面位於陝西省洛南縣黃龍鋪—陳家澗,由陝西區測隊於1976年測制,北京大學地質系於1982年重測。主要岩性為紫紅色厚層狀細晶白雲岩、疊層石白雲岩,厚87m,含疊層石6個群,8個型: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L.longiteniua,L.f.,Kussiella f.,Luonanella luonanensis,Colonnella heishanensis,Diplofoyma shizhuangensis,Scopulimorpha shujigouensis 。

關保德等(1988)在高山河群中采獲微古植物12個屬,22個種: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 A.partialis,A.wumishanensis,A.rugosa,Archaeohystricho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A.cf.macroreticulatum, Dictyosphaera delicata,Lophosphaeridium sp.,Polyporata obsoleta,Polythrichoides lineatus,P.sp.,Proto- leiosphaeridium aff.faveolatum,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P.verrucosa,P.sp.,Quadratimorpha sp., Taeniatum crassum,Trachysphaeridium rude,T.sp.,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T.minutum。尹鳳娟等(1990)在高山河群中采獲微古植物5個屬,11個種:Laminarites sp.,Leiofusa cf.obtusa,L.sp., Leiopsophosphaera minor,Stictosphaeridium sp.,Trachysphaeridium cultum,T.hyalinum,T.incrassatum, T.planum,T.simplex,T.sp.。

2.1.4.4 區域對比及時代劃分意見

(1)岩石地層單位對比

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之間完全可以進行組級岩石地層單位對比,其對比方案見表2.4,該方案已經基本得到公認。

表2.4 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劃分對比

(2)利用疊層石資料進行的對比和時代劃分意見

1)白草坪組、北大尖組及二道河組。

A.河南省地質科研所關保德等(1988,1996)、《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及《河南省岩石地層》(1997)認為白草坪組產疊層石Kussiella f.(喀什疊層石),Cryptozoon f.(隱生疊層石),與燕山地區長城系團山子組—楊庄組底部的疊層石組合面貌十分相似,時代為薊縣紀早期;北大尖組疊層石組合以Chihsienella(薊縣疊層石),Tielingella(鐵嶺疊層石)及Baicalia(貝加爾疊層石)等高大的柱狀分叉疊層石分子為代表,反映了薊縣紀晚期的疊層石面貌,時代為薊縣紀晚期。

B.河南省地質科研所關保德等(1988,1996)認為高山河群(二道河組)產疊層石Kussiella f.(喀什疊層石),Cryptozoon f.(隱生疊層石),Irregulania f.(不規則疊層石),Litia dongqinlingensis(東秦嶺微小疊層石)等,與汝陽群白草坪組疊層石組合面貌相似,時代為薊縣紀早期。

C.山西區調隊武鐵山(1982)、武鐵山等(1988)、西北大學地質系翦萬籌等(1990)、《山西省岩石地層》(1997)及《陝西省地質圖》(1999)認為高山河群二道河組產疊層石Kussiella cf.tuan shanziensis(團山子喀什疊層石),Kussiella cf.kussiensisi(喀什喀什疊層石),Gruneria cf.biwabikia(比瓦比克格魯納疊層石),Cryptozoon f.(捲心菜疊層石)、Xiayingella f.(下營疊層石)等,在燕山地區這些化石都是長城系的代表分子,時代為長城紀。

2)洛峪口組、何家寨組及石庄組。

A.河南省地質科研所關保德等(1988,1996)、《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及《河南省岩石地層》(1997)認為洛峪口組疊層石組合以Luoyukouella(洛峪口疊層石),Gymnosolen(裸枝疊層石),Anabaria(阿納巴爾疊層石),Inzeria(印卓爾疊層石),Parachihsienella(擬薊縣疊層石)等一些分叉復雜的疊層石分子為代表,伴生有Conophyton(錐疊層石)和紅藻類Praesolenopora liaoningen- sis(遼寧前管孔藻),Multisiphonia hemicirculis(半圓形多管藻),時代為青白口紀。

B.河南省地質科研所關保德等(1988,1996)、《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及《河南省岩石地層》(1997)認為何家寨組疊層石組合以Luoyukouella(洛峪口疊層石),Gymnosolen(裸枝疊層石),Anabaria(阿納巴爾疊層石),Inzeria(印卓爾疊層石),Parachihsienella(擬薊縣疊層石), Jurusania(朱魯沙疊層石)等一些分叉復雜的疊層石分子為代表,伴生有Conophyton(錐疊層石)和紅藻類Praesolenopora liaoningensis(遼寧前管孔藻)、Mulisiphomia hemicirculis(半圓形多管藻),時代為青白口紀。

C.西北大學地質系翦萬籌等(1987,1990)認為石庄組疊層石以Luoyukouella(洛峪口疊層石)為代表,主要屬種有: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洛峪口洛峪口疊層石),L.longiteniua(細長洛峪口疊層石)及Colonnella heishanensis(黑山圓柱狀疊層石)等,與汝陽群洛峪口組疊層石組合面貌相似,時代為薊縣紀早期。石庄組及洛峪口組之下地層(包括高山河群鱉蓋子組—陳家澗組,汝陽群雲夢山組—三教堂組)時代為長城紀。

D.山西區調隊武鐵山(1982)認為產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洛峪口洛峪口疊層石)及紅藻類的洛峪口組,應對比為燕山地區長城系頂部團山子組。

3)利用其他化石資料進行的對比和時代劃分意見。

A.尹磊明等(2004)認為山西水幽剖面劃分的汝陽群北大尖組(本書認為應為高山河群二道河組)產具刺疑源類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Tappania tubata,及球形、舟形疑源類等,時代為中元古代晚期。

B.《中國各地質時代地層劃分與對比》(2005)一書中認為紅嶺組(本書稱何家寨組上部)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sp.(光球藻),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眼球擬環球形藻),時代為震旦紀下統,何窯組(本書稱何家寨組)為青白口系。

(3)同位素測年資料

1)在汝陽群中目前已有的測年資料有:雲夢山組下部火山岩Rb-Sr法年齡為1283±378Ma,確山地區白草坪組(石英岩、絹雲石英片岩、鉀長淺粒岩等)Rb-Sr法年齡為1044.36Ma(1:5萬任店幅,1986),北大尖組6個海綠石K-Ar年齡值,平均為1183±73Ma(馬國乾等,1980),崔庄組3個海綠石K-Ar年齡值,平均為1160Ma(關保德等,1980),三教堂組6個海綠石K-Ar年齡值,平均為1082±51Ma(關保德,1988)。在洛峪口組白雲岩中獲U-Pb法年齡855Ma(周洪瑞,1999)。在崔庄組頁岩中獲Ar-Ar法年齡為1125±3Ma(劉鴻允等,1999)。

2)關保德(1988)在五佛山群峽 組中獲海綠石K-Ar法年齡1180Ma。

3)李欽仲等(1985)在高山河群下部絹雲母板岩中獲Rb-Sr法年齡1394±42Ma。

(4)區域變質特徵

分布於魯山以北的汝陽群沒有變質,以南變質程度逐漸增高,確山胡廟地區變質程度達低綠片岩相絹雲母帶(上覆董家組沒有發生變質),瓦崗地區最高達綠片岩相黑雲母帶(1:5萬瓦崗幅,1986)。

分布於靈寶市朱陽鎮以北的高山河群沒有變質,以南變質程度逐漸增高,分布於方城地區的高山河群(未分組)變質程度達低綠片岩相綠泥石帶—絹雲母帶(1:5萬四里店幅,1989;1:5萬保安幅,1995)。

汝陽群頂部的洛峪口組在汝州市寄料鎮陽坡剖面厚223m,其上被羅圈組平行不整合覆蓋,表明洛峪口組原始沉積厚度可能還要更大一些。魯山以南洛峪口組一般殘余厚度僅為30~50m,葉縣石門—方城縣小頂山一帶全部被剝蝕,表明在洛峪口組沉積後地殼曾發生過由南向北的抬升運動,發生較長時期剝蝕作用,致使洛峪口組缺失170~220m以上,其後再度下降重新接受黃連垛組沉積。相同的情況是高山河群頂部的石庄組僅在局部地區保留,最大殘余厚度87m;1:5萬區域地質調查證明在南、北向直線距離24km的范圍內,高山河群(未分組)被剝蝕了約270m(1:5萬官道口幅、盧氏縣幅,2000)。表明在高山河群沉積後地殼曾發生過由南向北的抬升運動,發生較長時期剝蝕作用,致使高山河群至少缺失270m以上,其後再度下降重新接受官道口群沉積。關保德等(1988)將使得汝陽群沉積盆地抬升、剝蝕的構造運動命名為下湯運動,時間為1000Ma前。在下湯運動中分布於板塊南緣內陸俯沖帶內的汝陽群及高山河群發生了由南向北變弱的區域變質作用。

(5)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時代劃分意見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認為,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與下伏長城系熊耳群呈平行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接觸,底界面一致,都是在熊耳群裂谷盆地閉合(王屋山運動)之後、地殼再次下降形成的,因此汝陽群、五佛山群及高山河群的形成時代一定晚於王屋山運動,即不可能形成於長城紀。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沉積盆地都是在同一次構造運動——下湯運動中消失的,因此汝陽群、五佛山群及高山河群的形成時代一定早於下湯運動。因此可以確定介於王屋山運動與下湯運動界面之間的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屬同一構造層,形成時代為1400~1000Ma(薊縣紀)。這與尹磊明等(2004)利用疑源類化石劃分的成果一致。北大尖組與崔庄組之間的整合-平行不整合界面,是海平面大幅度降低形成的界面,不能作為構造層的劃分依據。

在汝陽群、五佛山群、高山河群的頂部均采獲以Luoyukouella(洛峪口疊層石)為代表的疊層石,但對其時代歸屬意見有長城紀、薊縣紀早期和青白口紀3種。這個資料充分說明疊層石更多反映的是環境信息,在相同或相近沉積環境中形成的疊層石形態特徵基本一致,因此可以作為相同地質時期岩石地層單位劃分對比的依據;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相同或相近的沉積環境曾多次重復出現,因此具有同一形態特徵的疊層石不能作為時代劃分依據。

⑹ 呢那位知道「晉」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晉(Jìn 晉)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載,上古周武王將兒子叔虞,分封為唐地的首領,故稱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因唐地有條河流叫晉水,所以叔虞的兒子就將地名改為晉,並建立了晉國。晉國就在現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到了春秋時代,傳二十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原晉國王公之族被廢為庶人,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是為晉姓。
得姓始祖:唐叔虞。根據《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周武王第十三個兒子叔虞受周成王封於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古代晉國,西周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鄉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春秋時晉文公當政之後,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先後消滅了楚、秦等國,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晉國政權逐漸旁落,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他的子孫就是以晉為姓。故晉氏後人奉唐叔虞為晉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晉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晉姓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位於今山西省翼城的唐與朝廷對抗,被周成王派軍伐滅,成王封其弟弟叔虞於此地,負責管理遺民事務,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其子孫中就有以國名為姓的。晉國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也強盛一時。春秋未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國君被趕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其子孫居住於此,所以後來在此地,也就出現了晉氏。據《姓纂》載,周叔虞封於唐,傳至子燮父,徙居晉,稱晉侯,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晉氏。山西省晉姓按姓氏人口統計,晉姓居全省第118位。據《姓氏考略》載,晉姓望族出於平陽(三國魏置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虢郡(漢置弘農郡。隋廢郡為弘農縣,屬陝州。隋末復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於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於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里)。

三、歷史名人
晉 騭: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時,遇上兵亂,百姓鬧飢荒,他令軍隊墾荒種田,至秋大熟豐收後,倉廩富足,遂將糧食分給百姓,免其徭役。他還修建學校,讓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書讀。而且還召集鐵、木匠,為百姓改良和修理農具。
晉 爵:明朝文官,又能帶兵,文武雙全,性格剛正,後來討厭官場,就回鄉去了。
晉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獻公次子。驪姬之亂,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歷經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惠公死,懷公繼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歸晉,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趙衰等人,整頓內政,增強軍力,使國力復強。平周王室王子帶亂,迎周襄王復位,以尊王為號召,樹立威信。城濮之戰大敗楚、陳、蔡三國軍,會諸侯於踐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虢 郡: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秦所滅。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為晉所並,虢州,隋、唐、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省盧氏,唐移今靈寶。元並入陝州。
2、堂號(缺)

====================================================================
【晉姓宗祠通用對聯】
〖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好古樂道;
養士給資。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晉馮,明帝時官京兆祭酒。好古樂道,後被班固推薦給東平王劉蒼。下聯典指宋代人晉應祖,任知州時,每月拿出公帑(Tǎng音倘,指國庫中的金帛)二十千資助貧窮的讀書人。
著書文士;
樂道名師。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尚書郎晉灼,河南人。著有《漢書音義》。下聯典指東漢京兆祭酒晉馮,京兆人。好古樂道,班固薦之於東平王。
-----------------------------------------------------------------
〖晉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捐俸活命傳美德;
勸民入學廣政聲。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館陶知縣晉調元,大飢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備受稱道。下聯典指宋代房州知州晉騭,以軍墾救荒,修制軍器農具,創學校,勸民入學,免其役稅以獎之。頗有政績。
-----------------------------------------------------------------
〖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教開墾以足軍人,不呼庚桂;
了帑錢而給士子,無慮水薪。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晉應祖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晉勝事典。

⑺ 岳飛生平

抗金大將。非常愛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建炎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王彥。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參見八字軍抗金起義)。岳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宗澤,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澤病死,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岳飛成為杜充的部屬,在胙城(今延津東北)、汜水關等地戰勝金兵;又先後在開封、陳州(今淮陽)等地,擊敗王善、曾成、孔彥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屢升「授真刺史」,成為中級武官。六月,岳飛隨杜充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十二月,金軍於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統制岳飛等將士2萬抗擊金軍,以王■領兵1萬餘人策應。陳淬、岳飛與金軍激戰十餘合,直戰到天黑勝負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軍遂即潰散,都統制陳淬戰死,岳飛率部退屯鍾山(今南京城東紫金山)。這是岳飛,也是南宋軍隊首次正面與完顏宗弼(兀術)統率的金軍主力作戰。此戰為「建炎三大戰」的首次重大戰役。雖然由於主要將領王■在勝負未分之際率軍先逃,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在宋金戰爭史具有獨特的意義,那就是宋軍終於敢與金軍主力正面作戰,因為「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軍)戰也」。除此次建康之戰及次年的白原、富平兩次戰役外,「其它率望風奔潰,蓋未嘗接戰也」。金軍佔領建康,岳飛率部退至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境內,又轉移至宜興,宜興成為岳飛所部此後一段時間的根據地。建炎四年五月,金軍渡江北撤,岳飛邀擊後撤的金軍於靜安鎮(今江蘇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錢需也率鄉兵從側面襲擊金軍,金軍大敗,岳飛、錢需收復建康城。岳飛後率部回宜興,不久即歸屬張俊節制。此時,南宋「假(借)權宜以收群盜」,設置鎮撫使。「上供財賦權免三年,余聽帥臣(鎮撫使)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許以能捍禦外寇(金軍),顯立大功,特與世襲」。在金軍接戰的江淮、江漢地區普遍設置鎮撫使,這是利用「群盜」守土抗金的地方軍區。在南宋又將實力較小的地方軍政長官也改任為鎮撫使時,張俊沒有將岳飛所部歸並入神武右軍,而是推薦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時,於承州(今高郵)擊敗金軍,但大將張俊、劉光世並不出兵,勢單力薄的岳飛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陰後,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飛受命從張俊討伐李成。紹興元年(1131),李成在岳飛等軍追擊下歸附偽齊。張用也在岳飛招降後,向張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飛戰功第一;七月,岳飛改任神武右副軍統制,所部也由雜牌軍成為南宋朝廷直系軍的一部分,但岳飛的地位尚低,當時東南大將號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忠罷職,由岳飛取代辛企忠,時年29歲的岳飛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紹興二年,岳飛任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總管,討伐曹成。曹成在岳飛所部追擊下向韓世忠投降。七月,岳飛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時劉光世、韓世忠所部各有4萬人,張俊有3萬人,岳飛所部也已達二萬三四千人,成為南宋第四支重要軍事力量。 紹興三年,岳飛鎮壓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贛州)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八月,岳飛在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朝見宋高宗時受到獎勵,隨後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飛被任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東北)州制置使,成為與鄂州王■、池州劉光世、鎮江韓世忠,共同負責長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隊之一。原神武後軍的長官巨師古因不伏韓世忠的節制,於紹興三年六月被除名、編管廣州後,部屬被撥隸其他將領。同月,岳飛所部由神武副軍升改為神武後軍。紹興四年五月,因金與偽齊南犯,岳飛兼任黃州、復(今天門)州、漢陽軍、德安府(今安陸)制置使,隨即收復被偽齊佔領的郢州(今鍾祥)、襄陽(今襄樊襄陽區)、唐州(今河南唐河)(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六月,部將牛皋攻克隨州(今屬湖北);七月,部將張憲、董先等又攻克鄧州(今屬河南),南宋後以新收復地區設置襄陽府路。岳飛以功建節,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時年32歲。同時改任湖北路、荊(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偽齊聯軍大舉南下,直撲兩淮,十二月,進攻廬州時,高宗詔令岳飛馳援,岳飛派部將張憲、牛皋率兵2000進援廬州,敵軍戰敗奔潰。紹興五年二月,岳飛升領鎮寧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聲望地位已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老將相近。岳飛的神武後軍長官官銜也由統制升為都統制,並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鎮壓楊么起義軍成為主要任務(參見鍾相、楊幺起義)。岳飛率部於五月下旬初進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對楊么起義軍採取剿撫兩手政策,楊么部將黃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飛派回湖中招降和攻擊起義軍。黃佐擊破周倫水寨,取得了進剿起義軍的首次勝仗。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前來湖湘督戰,五月末,張浚接到詔令要回朝布置防備金、偽齊南犯。張浚即把岳飛召到潭州,要他作暫停進攻或長期圍困起義軍的打算,而岳飛「請除來往三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飛派任士安進攻楊欽大寨,自率大軍遂接應,楊欽戰敗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飛又攻破楊么起義軍基地夏誠大寨,楊么戰敗投水自殺,夏誠被俘,終於如期鎮壓了楊么起義(參見洞庭湖之戰)。岳飛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岳飛的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數萬原起義軍成為岳飛的戰士,幾支官軍也歸並為岳飛的部屬。十二月初一日,岳飛升為招討使。次日,南宋進行軍事改制,廢神武軍號改稱行營護軍,不設都統制,由宣撫使、招討使直接指揮。岳飛所部改稱後護軍,中軍統制王貴兼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兼同提舉一行事務,需要時可以代替岳飛指揮部隊作戰。南宋這次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吳玠所統轄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隊,統編為行營五護軍,成為朝廷主力軍,分布在宋金戰爭的全線,改變了南宋初年的無序狀態,岳飛所部扼守長江中流及漢水流域,成為金軍、偽齊軍南犯時難於逾越的鋼鐵長城。紹興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長江中下流採取進攻的態勢,岳飛升任湖北、京西宣撫副使(不設宣撫使,宣撫副使即是長官),置司襄陽。岳飛在行營五護軍統帥中不僅是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也是最後一個升任宣撫副使,但已確立了岳飛作為「中興四將」之一及在南宋諸將中的應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飛軍長驅進入偽齊統治區,部將牛皋攻佔鎮汝軍(當是今河南魯山),王貴攻佔盧氏(今屬河南)、虢略(今靈寶)、朱陽(今靈寶西南)、欒川(今屬河南)等縣,又西進攻佔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今丹鳳西北)、洛南(今屬陝西)等地,楊再興攻佔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南),雖由於軍糧供應困難而退軍,但沉重地打擊了偽齊的統治。面對南宋進攻態勢,偽齊在謀求與金聯軍侵宋遭金拒絕後,自行發兵侵宋,主要矛頭仍然直指兩淮,並讓部分士兵穿著金軍服裝,製造偽齊與金朝聯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熱中於派系斗爭,致力於扶植二程理學、打擊王安石新學的左相趙鼎,驚慌失措,不與在前方的右相張浚商議,急忙命令諸將退而守江,並調遣岳飛移屯江州進行防守,岳飛不顧眼病加重兩眼昏花的情況,急忙抽調部隊東下。南侵的偽齊軍主力於藕塘(今定遠東南)被宋軍打得大敗,兩淮偽齊軍隨即全線敗退。但偽齊乘岳飛抽調兵力東下,江漢地區防守力量削弱的情況下,偽齊與金朝集中兵力,攻擊此前不久被岳飛部將收復的商州、虢州以及鄧州、唐州、信陽軍等地,各地守軍奮力抗擊。十一月中旬,岳飛回到鄂州後立即渡江北上,部將牛皋、王貴、董先等先後擊敗偽齊軍,並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於所帶軍糧不多,難於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動退兵返回防區。 紹興七年二月,岳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三月,劉光世被罷兵權,宋高宗原已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但既遭到新任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宰相兼都督的張浚又想將劉光世所部收歸都督府,任命劉光世的部將王德為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由於王德位微望輕不足以居酈瓊之上,同年七月,酈瓊裹脅4萬人投降偽齊。由於宰相張浚處置失當,不僅使岳飛擴充軍隊以加強抗金實力的願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紹興七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廢偽齊。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與金首次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朱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