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最強4大軍閥,東南王、西北王、西南王、東北王分別指的是誰
1912年,清朝政府在中國歷史上宣告滅亡,進入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時代,這些軍閥每一個都聲名顯赫。這四大軍閥分別是桂系、皖系、直系、奉系。也可以用地域王用來形容他們,被稱為東南王、西北王、西南王、東北王,分別是誰嗎?
唐九年出生雲南省會澤縣,自幼上學,學識淵博,光緒三十年,考進東京振武學校。回國後,參加了昆明起義。在護國戰爭中,成為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從此成為滇軍的創始和最高領導者,被稱西南王。
㈡ 民國4大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西南王,分別是誰
他們分別為,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東南王孫傳芳,西南王唐繼堯,民國的時候之所以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軍閥,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以後,雖然也建立了民國,但是時局確實很混亂的,可謂是內憂外患,所以在各地就不免出現了軍閥,對於這些大軍閥來說,他們的實力還有控制范圍是非常的大的,但是大家都旗鼓相當,勢均力敵,誰也不能夠打倒誰?
第三是東南王孫傳芳,孫傳芳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成就是因為當時他被派遣去打許許多多的地方,最後呢這些地方也被他收入囊中了,對於孫傳芳來說,成為東南王他的屁股還沒坐熱,就被趕下去了。第四個就是西南王唐繼堯,當時唐繼堯的實力是最弱的,但是好景不長,雖然擁有了自己的隊伍,卻疏忽了對軍隊了管理最後卻被自己的部下給幹下去了。
㈢ 最早的西北王是誰
西北五馬?
什麼時期?
㈣ 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分別是誰
清末民國時期,各地北洋軍閥混亂,越是混亂的地方便會有梟雄脫穎而出,成為一方豪強。那麼有人會問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分別是誰?首先東北王張作霖以當馬匪發家,而後投靠清政府,獲得了一筆豐厚的利益。清政府即將倒台的時候,張作霖就靠向了袁世凱。東南王孫傳芳是直系軍閥首領,前期他是袁世凱的手下。與吳佩孚、張作霖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直奉兩系為爭奪北洋鎮府控制權而開戰,孫傳芳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擁兵數十萬,雄霸東南地區,孫傳芳靠自己天資聰慧和留洋歸來的資本,一步步從行伍中爬上來的。可是而後北伐戰爭開始,孫傳芳慘敗於國民黨手中,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㈤ 馬鞍山最著名的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 採石-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間,這里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 雨山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 濮塘-馬鞍山旅遊景點 濮塘風景區位於長江之濱,江南重鎮馬鞍山市東郊的濮塘風景名勝區以其質朴天工,古老久遠的瑰麗風景與位於馬鞍山市西郊的採石磯太白樓交相輝映,構成了馬鞍山市獨特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吸引著四面八方,古往今來的文 青山-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 朱然墓-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墓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朱然墓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安民村林場境內,1984年6月市紡織廠基建時發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馬鞍山市文物普查隊對墓葬進行了發掘。發掘資料證明,墓主為三國東吳左大司馬 小九華-馬鞍山旅遊景點 小九華位於馬鞍山採石鎮西北二里處,是從馬鞍山驅車至採石(古鎮)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高百丈,周圍15里。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早在古代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輝宏壯觀,遊人不絕,千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絡繹不絕,由於山巒秀美,香火機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 林散之藝術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林散之藝術館是我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於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於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 丹陽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丹陽湖,古稱「巨浸」,舊名「南湖」,又稱「西蓮湖」。《太平府志》載:丹陽舊多紅楊,一望皆丹,故曰丹楊,楊與陽同音,遂稱丹陽湖。 丹陽湖位於當塗縣城東南部,與石臼湖相通,東南角為江蘇高淳縣境。古丹陽湖原為江南著名的大澤,大致成湖於二三百萬年前,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約在春秋前期,古丹陽湖逐步解體,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時,丹陽湖還 澄心寺-馬鞍山旅遊景點 澄心寺位於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前身隱居院,因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隱居而聞名。澄心寺建於當年陶宏景讀書堂故址。這里有關陶宏景遺跡甚多,其中陶宏景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橫山的修練道學者已不見繼者,佛教卻在這里悄然興盛起來。門庭替換,名山易主,宋嘉祐八 江東第一橋——葉家橋-馬鞍山旅遊景點 葉家橋橫跨丹陽河,連接薛津、新市,是歷史上當塗至溧水官道上重要橋梁青條石結構,5孔拱橋,長44米,高8.5米,寬8米。? 葉家橋建於明弘治年間,清代和民國年間普3次重修。工藝精細,氣勢磅礴,素有「江東第一橋」之稱。據記載,葉家橋為當地葉員外所建。大橋竣工之際,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葉員外獨生女,為免除老你之憂,為保大 甑山禪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甑山距縣城東7.5公里,壁立百仞,群山環供侍立,「尊重如袍笏貴人」。 禪林最初興建於唐代,是一座禪宗叢林式的寺院有屋99間半,是當塗遠近聞名的古寺之一。歷史上時有興廢。清光緒年間,住持僧啟聖重修。 爆發後,遭日寇破壞,屋毀大半。「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1987年始,慈禪法師住持,四處奔走 金柱塔-馬鞍山旅遊景點 金柱塔,位於姑溪河入長江口岸,為六角七層寶塔,建於明朝前期。 那時當塗常患洪災。風水家認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於水性地脈不宜,需建寶塔以鎮水口。縣令章嘉楨在發動民眾築圩治水同時,決定建塔。限於財力三年無果。萬曆十七年,縣城四條巷發現宋理宗時的窖金,嘉楨請求郡守陳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購得新城圩民田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 青蓮書院-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蓮書院是墓園後區的主要建築,面積達300多平方米,門前匾額"青蓮書院"是當代書法家范曾憑吊李白墓時的墨寶。書院內珍藏有唐代李白墓墓磚,及省市級書法名家書法作品,長期舉辦書法作品展覽銷售 太白碑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全國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來馬鞍山市政府、當塗縣政府投資一百五十多萬元興建了太白碑林,現已正式對外開放。 太白碑林建築由支南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朱良文教授領銜設計。風格採用江南園林式,迴廊環水而建,亭台榭閣,古樸典雅,造型別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內芳草萋萋、水波盪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緻怡人 李白墓園-馬鞍山旅遊景點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 朱然陳列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陳列館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境內,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從馬鞍山火車站廣場乘坐10路車可以抵達。 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盆山度假村-馬鞍山旅遊景點 馬鋼盆山度假村位於馬鞍山市東郊濮塘風景區內,因四周丘巒重疊,群峰環繞,形似盆狀,故名盆山。 盆山度假村距市區14公里,佔地2000餘畝,此處水碧山青,林木蔥郁,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度假村設有室外卡丁車場、高爾夫球、跑馬場、射箭場、垂釣、彩彈野戰、燈光網球場、斗雞、斗馬、保齡球館、乒乓球館、羽毛球場、棋牌室、司 採石磯-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平生涉歷山川,跡遍天下,惟百年不忘採石。曾多次登臨吟詠,在這里寫下了《橫江詞》、《牛渚磯》、《望天門山》、 太白樓-馬鞍山旅遊景點 太白樓位於古鎮採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壁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 三台閣-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台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長江名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後毀於戰火。20世紀末得以重建。建成後的三台閣高五層約3O米,閣體呈方形,琉璃覆項,飛檐翹角,氣勢恢弘。 登臨三台閣,可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採石,北看九華風光。三台閣已成為採石硯風景區乃至馬鞍山的新亮點。 三元洞-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
㈥ 中國的西北王是誰西交還是蘭大
2014年12月29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2015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報告中公布了中國大學2015年的排行榜。
報告公布的2015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全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大學、蘭州大學等36所大學入選2015年中國研究型大學名單。
就排名看西交大第17名,中國一流大學;蘭大第36名,中國高水平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也在蘭大之前。
報告顯示,1998-2014年全國共有68所大學以第一作者單位在《Cell》、《Nature》和《Science》雜志上發表323篇論文。其中清華大學發表CNS論文全國最多,共60篇,雄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大學CNS論文排行榜榜首,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學,充分體現出清華大學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和一流學術研究水平。北京大學31篇,名列第二;復旦大學22篇,位居第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7篇,位列第四;中國農業大學15篇,列第五;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各11篇,並列第六,西北大學10篇,名列第八;上海交通大學7篇,位居第九;大學、雲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各6篇,並列第十。
就論文數量看西北大學是西北王,排名第8。
㈦ 解放時期國民黨西北王是誰
馮玉祥。
馮玉祥(民國時期西北軍閥首領),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後任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6年在直奉聯軍進攻下通電辭職。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
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48年1月1日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馮玉祥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勛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勛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勛章三大抗戰勛章獲得者。
㈧ 近年軍方西北王之稱是誰
馮玉祥 後來分成了 青馬,寧馬,陝西被紅黨佔了,新疆是誰我忘了。
㈨ 民國最強4大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西南王,分別都是誰
民國最牛四大軍閥,以方位來命名稱王,分別是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東北王張作霖,他是東北軍的創造者,神一樣的人物。西北王,本地軍閥馮玉祥。馮玉祥也是挺不容易的軍閥頭子,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自己的一片天下。東南王孫傳芳,四大軍閥中繼位時間最短的一位。西南王唐繼堯,四大軍閥中比較弱的存在。
㈩ 平定西北諸王的是誰
按照元窩闊台汗元年(1229年)宗室諸王的盟約,蒙古大汗之位世世代代由窩闊台的後代承襲。然而,從蒙哥汗開始,大汗之位轉到了拖雷一系。由此埋下了宗室失和的種子。忽必烈在位期間推行漢化政策,更加劇了與保守的西北諸王的矛盾,終於爆發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海都、篤哇、昔里吉之亂。
海都是窩闊台的孫子,元憲宗蒙哥汗二年(1252年)被蒙哥汗封於海押立(今蘇聯塔爾迪—庫爾干東北)。海都對此一直耿耿於懷,蒙哥汗六年(1256年)扣押了蒙哥汗的使臣斷事官石天麟,後來又支持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位。他還結交術赤汗別兒哥,逐漸控制了窩闊台的封地葉迷立(亦稱也迷里,今新疆額敏河流域),成為雄踞於察合台汗國與蒙古本土之間的強大勢力。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阿里不哥失敗後,忽必烈邀請海都參加庫里爾台大會。海都以道遠馬瘦,不堪勞苦為托辭,表示只願意在自己領地內服從大汗的命令。後忽必烈將蔡州(今河南汝南,轄今渤海西南部)分封給海都,海都仍不為所動。至元三年(1266年),察合台汗阿魯忽去世,堂侄木八剌沙繼位。忽必烈派木八剌沙的堂兄弟八剌去輔佐並監視木八剌沙。八剌回國發動兵變,自立為汗。這時,忽必烈封皇子那木罕為北平王,主持西北軍務,並派使者說服術赤汗忙帖木兒進攻海都。
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出兵擊敗海都,追擊到阿歷麻里(今新疆霍城)。忙哥帖木兒、八剌也出兵攻擊海都。海都先和忙哥帖木兒講和,然後在失兒答里牙(今蘇聯錫爾河)一線迎擊八剌。海都失利,損失慘重。不久,得到忙哥帖木兒的五萬援兵,才挽回局面,連連擊敗八剌。八剌退過失兒河,聚兵募餉,繼續與海都周旋。海都為解除後顧之憂,主動與八剌和解,結為俺答(義兄弟)。
至元六年(1269年),海都、八剌等在塔剌思(今蘇聯江布爾召開大會),將察合台領地的三分之二劃歸八剌,三分之一分屬海都和忙哥帖木兒。與會諸王宣誓恪守蒙古傳統風俗制度,派遣使者質問忽必烈為何在漢地建都和採用漢法。第二年,八剌去世。海都立八剌堂叔捏古伯為汗。八剌諸子和阿魯忽諸子不服,聯兵進攻海都。
西北諸王混戰給了忽必烈從容布置的時機。忽必烈先是任命劉好禮為乞兒吉里、撼合納、廉州,益蘭州等五部(今蘇聯葉尼塞河流域)斷事官,大量遷入中原農戶、軍人,實行屯田,修築道路,建立驛站,形成了進攻叛王的基地。又命北平王那木罕建節阿力麻里,作為總管西北軍事的中樞。至元十年(1273年),捏古伯與海都兵戒見,元軍乘機出兵察合台汗國。十二月,捏古伯陣亡。第二年,八剌諸子與海都講和,立八剌之子篤哇為察合台汗。不久,忽必烈下令追繳頒給海都、八剌的金銀符,並派中書右丞相安童輔佐那木罕,調那木罕之弟闊闊出、蒙哥之子昔里吉、忽必烈之侄脫脫木兒、阿里不哥之子明裡帖木兒、葯木忽兒等赴軍前效力。
正當元朝集結兵力之時,對忽必烈心懷不滿的昔里吉等人發動了叛亂。至元十三年(1276年)秋,脫脫木兒發難。昔里吉奉命征討,暗中勾結脫脫木兒等人,發兵拘捕那木罕、闊闊出和安童。叛王擁戴昔里吉為席,進攻嶺北。八月,忽必烈派漢軍都元帥闊闊帶、李庭率侍衛軍2000人西征。第二年春天,昔里吉分兵東進,弘吉剌萬戶折兒瓦台也起兵響應,將忽必烈女兒囊家真圍困在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納爾旗東南)城中。忽必烈聽後便急調諸王伯木兒和丞相伯顏的南征大軍北上平叛。伯木兒軍與叛軍激戰於魚兒泊(今達賚泊)等地,大獲全勝,活捉折兒瓦台。但這時昔里吉率主力已越過杭海嶺(今蒙古杭愛山),渡過斡耳寒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了。元將土土哈在土兀拉河(今蒙古土拉河)阻擊叛軍。六月,伯顏大軍到達土兀拉河,大破叛軍,敗退斡耳寒河。七月,叛軍分裂,忽魯帶率領部隊投降。伯顏揮師進攻,吉里昔倉促應戰,大敗而逃。同年冬,南平王禿魯在六盤山起兵響應昔里吉,很快就被平息。
至元十五(1278年)初,元將土土哈部越過按台山(今新疆阿勒泰山)。昔里吉逃往也兒的石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脫脫木兒逃往吉利吉思。同年冬,元將劉國傑率侍衛軍五萬人戍守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東北)。元重新控制了嶺北。第二年,脫脫木兒南下侵擾杭海山東。元軍主帥別吉思迷失採用劉國傑避實就虛的計策,直搗叛軍巢穴,佔領謙州(今蘇聯克孜爾西南)。脫脫木兒慌忙回師,與元軍大戰於謙河(今蘇聯葉尼塞河),大敗而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叛軍內訌。先是脫脫木兒向昔里吉求援,遭拒絕,便改奉蒙哥孫子撒里蠻為帝。葯木忽兒反對這一做法,將脫脫木兒擊敗,俘送昔里吉處。昔里吉處死脫脫木兒。撒里蠻孤立無援,被迫投奔昔里吉。昔里吉將其押送術赤後王火赤斡兀立處。途中,撒里蠻被舊部救走,重整旗鼓,打敗昔里吉。將昔里吉、葯木忽兒押送大都。葯木忽兒途中行賄得以脫身,借兵突襲撒里蠻。撒里蠻兵敗,投降忽必烈。後來,昔里吉被流放到海南島。
在昔里吉叛亂期間,海都侵佔阿力麻里,侵擾天山南北。忽必烈派諸王阿只吉等率10萬之眾駐守別失八里(今新疆奇台西北)等地,以防備海都。至元十九年(1282年),海都釋放那木罕等人,以求和解,但又派兵進攻斡端(今新疆和田)等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篤哇率兵12萬包圍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魯番),圍城六個月。海都也侵擾了納思河,在洪水山(今新疆呼圖壁縣西南)設埋伏,大敗元軍,乘勝經彰八里(今新疆烏魯木齊、昌吉之間),進入哈密力(今新疆哈密),殺死元畏兀兒亦都護火赤哈的斤。元軍馬上派兵增援畏兀兒,海都撤走。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准備出兵10萬,呼應東北叛王十三顏。忽必烈派伯顏鎮守和林,切斷東、西叛王的聯系。海都見東進受阻,轉向西方。二十六年(1289年)春,海都在杭海山打敗忽必烈之孫甘麻剌部。不久,和林元軍也投降了海都。七月初一,忽必烈下詔親征。海都聞訊而退。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詔命玉昔帖木兒取代伯顏鎮守和林。當年秋,元將土土哈在按台山俘海都部民3000餘戶,進取吉利吉思。第二年春天,土土哈軍入謙河(今蘇聯葉尼塞河)流域,收復五部地區,將海都勢力逐出按台山。
元貞元年(1295年),在別失八里設北庭元帥府,以平章合伯為都元帥,主持西北軍務。不久,叛軍再度發生內訌。第二年秋,葯不忽兒、兀魯思不花等脫離篤哇,投降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十月,篤哇夜襲合剌合塔(約在今蒙古哈臘烏斯湖一帶),俘元朝駙馬闊里吉思。回師途中,遭到元將朵兒朵哈的襲擊,損失慘重。不久,海都之子斡魯溫孫與元將床兀兒大戰於闊客(今新疆和布克賽爾),元軍大勝。皇侄海山率兵越過按台山,直搗海都王庭海押立,重創叛軍後回師按台山。接著,海都、篤哇聯合諸王四十餘人率部大舉進犯,超過按台山,直逼和林。海都率軍布防於杭海山一線。八月,兩軍前鋒激戰於迭怯里古,叛軍失利。兩天後,海都率主力趕到,大戰於合剌合塔,元軍失利被困。第二天再戰,元軍又敗。同時,篤哇部與元軍激戰於兀兒禿,大敗而逃。海都只得撤退,途中病逝。篤哇擁立海都長子察八兒。
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使雙方都精疲力盡。大德七年(1303年),篤哇主動求和。元成宗派遣使者招撫。大德十年(1306年),篤哇、察八兒失和,交戰於忽氈(今蘇聯列寧納巴德)。察八兒大敗。元懷寧王海山趁機越過按台山追擊察八兒,叛王禿滿等投降。察八兒投奔篤哇。篤哇善待察八兒,收回了海都時佔去的察合台領地。至此,西北諸王之亂才徹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