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文化服務群眾評價反饋實施辦法

公共文化服務群眾評價反饋實施辦法

發布時間:2021-07-24 00:18:52

①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工作機制

我國民政部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區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現代化的社區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部分,已經成為解決家庭因子間諸多現實問題的鈕帶,經常以小區、街道為單位成立,是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補充手段,經常性的文化活動能夠有力促進社區健康向上發展,那麼如何完善社區文化供給呢?

一、政府部門要形成合理財政供給機制。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社區文化活動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組成部分,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財政支持,不斷加大活動場所建設,健身器材設置,圖書和活動道具購置等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序財政供給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為群眾提供文化活動需要的資源,讓廣大群眾分享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二、進一步規范參加活動者合理分攤費用。社區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產生費用,可以合理利用群眾熱情,以不盈利為目的收取一些費用,用於維持活動運行。社區負責人應經常召集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等活動組織者了解活動費用收支情況,建立帳目定期公布制度,堅決抵制一些不合理的收費,並採取有力手段進行約束,進一步增強彼此信任感,形成促進社區文化活動的合力。

三、建立文化活動多種供給方式的健康機制。社區負責牽頭制定文化活動年度計劃,對自發形成的活動要詳細記錄在案,多角度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激活商業贊助模式,鼓勵個人慈善捐助,把社區主辦、群眾自發、商業贊助和個人捐助等供給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動力充沛、運轉良好的健康機制。

四、鼓勵加強社區間相互交流,合理共享資源設施。以組織附近社區中老年籃球友誼賽為例,某一社區籃球場場地建設好,通過相互交流活動,大家可以集中使用這種優勢資源,而且並不增加費用開支。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間可以開展類似多種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共享資源,增加友誼,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大氛圍的形成和發展。

②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③ 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群眾參與度不高怎麼辦

一是要以復推進標准化實施為重點,以「制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和導向性」為主要內容,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明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指標和服務標准,探索制定文化志願服務標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務品牌化為重點,精準制定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願服務,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專業化發展;充分挖掘基層特色文化服務資源,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鼓勵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村(社區)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數字化建設為重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務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豐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依託文化志願者網站和管理平台,加強文化志願者信息資料庫的建設,對專業分類與人才結構進行數據分析,使服務、培訓工作從「面」向「點」轉變,疏通文化志願服務發展瓶頸。

④ 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機制

我國民政部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區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現代化的社區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部分,已經成為解決家庭因子間諸多現實問題的鈕帶,經常以小區、街道為單位成立,是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補充手段,經常性的文化活動能夠有力促進社區健康向上發展,那麼如何完善社區文化供給呢?

一、政府部門要形成合理財政供給機制。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社區文化活動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組成部分,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財政支持,不斷加大活動場所建設,健身器材設置,圖書和活動道具購置等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序財政供給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為群眾提供文化活動需要的資源,讓廣大群眾分享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二、進一步規范參加活動者合理分攤費用。社區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產生費用,可以合理利用群眾熱情,以不盈利為目的收取一些費用,用於維持活動運行。社區負責人應經常召集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等活動組織者了解活動費用收支情況,建立帳目定期公布制度,堅決抵制一些不合理的收費,並採取有力手段進行約束,進一步增強彼此信任感,形成促進社區文化活動的合力。

三、建立文化活動多種供給方式的健康機制。社區負責牽頭制定文化活動年度計劃,對自發形成的活動要詳細記錄在案,多角度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激活商業贊助模式,鼓勵個人慈善捐助,把社區主辦、群眾自發、商業贊助和個人捐助等供給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動力充沛、運轉良好的健康機制。

四、鼓勵加強社區間相互交流,合理共享資源設施。以組織附近社區中老年籃球友誼賽為例,某一社區籃球場場地建設好,通過相互交流活動,大家可以集中使用這種優勢資源,而且並不增加費用開支。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間可以開展類似多種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共享資源,增加友誼,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大氛圍的形成和發展。

⑤ 政府應該怎麼樣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1政府來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自人民負責的原則。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2.政府應履行文化建設的職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3.政府應堅持依法行政。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制定並執行有關公共服務的相關的決策。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4.政府應接受監督,打造陽光政府。切實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⑥ 細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百姓作出哪些承諾

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鍵性的制度設計,這份意見就像一張扎實的文化民生「施工圖」:任務明確,標准具體,進度明晰。按「圖」索驥,我們來看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諾。
百姓基本文化權益新政「兜底」
對百姓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觀看演出、參加文體活動和免費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等基本文化權益,政府明確了保障底線。
作為意見附件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瞭然:「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其中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兩年)比例不少於1/3」「縣級以上設立公共體育場」「為每個縣配備用於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的流動文化車」……
標準是政府劃定的保障底線,重點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梳理出標準的三個特點:一是「提低」,充分體現對現有公共文化基礎薄弱、設施簡陋、資源匱乏、投入不足地區的有效提升。二是動態平衡,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取各級政府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中准線」,力求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與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之間持續保持動態平衡。三是「不降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應略高於國家標准,向當地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或富有當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保障農民工留守家庭
顯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命題的提出,就是因為目前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並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和特殊群體文化生活質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見提出,要明確老少邊窮地區服務和資源缺口,實行精準扶貧,並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重點對象。
「關注這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不僅僅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恆表示。
免費+優惠:鼓勵降低商演和電影票價
「免費」是意見中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免費之外,還要「優惠」。標准特別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參觀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實行門票減免,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之外的文化服務項目,意見鼓勵以「優惠」價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性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
巫志南認為,「免費+優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空間,也會培育和帶動文化消費市場。
政府為群眾公共文化服務「買單」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標准中就提出要採取政府采購等方式,為農村鄉鎮每年送戲曲等文藝演出。
「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公共投入不足的問題,緩解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經驗,提高效能。」楊永恆如是解讀。
目前,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制定的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和指導性目錄,已正式上報中央。
為群眾提供對路子服務
此次意見提出,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准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巫志南認為,這是將「選擇權」交給群眾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廣泛征詢人民群眾意願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菜單」涵蓋范圍,在「菜」的來源上真正體現群眾的主導性和主體性。
工、青、婦、科等擁有大量公共文化資源的領域,也被納入視野,意見提出,「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讓數字文化資源為智能社區「點睛」
目前,互聯網滲透融合社會生活各領域和全過程已是不爭事實。如巫志南所說,主動積極應用網路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是明智之舉,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路徑:統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數字農家書屋等項目,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加強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
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在基層,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樞紐」。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專干不專、沒編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搞鄉鎮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關門,以至於出現「空氣站、牌子站、無人站」的怪現象。
顯然,「人」的問題是個突出問題。意見和標准明確,落實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適當增加。
「效能」成考評領導幹部政績內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覺,「重經濟、輕文化」,單純追求gdp增長,對文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意見的這條規定,就是要扭轉黨政幹部的文化政績觀: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責任人獎懲的重要依據。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期待各地結合各自實際,也扎扎實實地制定出詳盡的施工細則,把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進度台賬的形式得以實現。

⑦ 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評估應該使用使用什麼方法

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中共中央辦公廳、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了全面部署。
意見強調,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正確導向,堅持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改革創新的原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意見提出,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
意見強調,要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引入市場機制,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簡政放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育和規範文化類社會組織,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
意見指出,要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現代傳播能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綜合效益。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法律體系。
與意見一同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2015—2020年)》,對各級應向人民群眾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硬體設施條件、人員配備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在標準的基礎上,各地將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地區的實施標准,並落實保障資金。有關部門將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意見和標準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⑧ 如何在縣級層面推動《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實施

堅持正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先進內文化,創新傳統文容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有害文化,鞏固基層文化陣地,促進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堅持政府主導。從基本國情出發,認真研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按照一定標准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實現社會公平。
堅持社會參與。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發展活力,積極培育和引導群眾文化消費需求。
堅持共建共享。加強統籌管理,建立協同機制,明確責任,優化配置各方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發揮整體優勢,提升綜合效益。
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閱讀全文

與公共文化服務群眾評價反饋實施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