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和服務外部性區別

公共服務和服務外部性區別

發布時間:2021-07-23 20:11:49

㈠ 除了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之外,還有什麼是公共資源

水資源、來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自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其他各種動植物資源等,都是公共資源。

公共資源的所有權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共同所有的基礎條件,具體分類如下:

一、純公共物品

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國防和燈塔等,通常採用免費提供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

二、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就會消失,擁擠就會出現。准公共物品可以分為兩類:

1、公益物品。如義務教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

2、公共事業物品,也稱自然壟斷產品。如電信、電力、自來水、管道、煤氣等。

(1)公共服務和服務外部性區別擴展閱讀

公共資源的特點: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全社會的人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歸屬於某些個人、家庭或企業。

2、消費的不排他性。即某個人、家庭或企業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妨礙其他人、家庭或企業同時享用。

3、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即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家庭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圍之外。

(1)公共服務和服務外部性區別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公共資源

㈡ 舉例說明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是不是說公共資源外部性和私人物品的外部性,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很好理解,比如,政府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園廣場什麼的,改善了環境,這就是正的外部性。私人物品嘛,你們家在陽台上種了幾盆花,為鄰居帶來了愉悅的感官享受,這也是正的外部性。

㈢ 公共產品與外部效應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外部效應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即和公共產品一樣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共同消費性(效用的不可分割);外部效應和公共產品一樣,也是市場失靈的一個例子。
區別:公共產品強調的是成本與收益的非排他性,而外部效應強調的是經濟行為的外在影響;公共產品問題的實質是如何使其供求合理化,而外部效應問題的實質在於如何是經濟行為的外在影響內在化。
外部效應的分類:
(1)正的外部效應:所謂正的外部效應,是指一個經濟活動主題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活動主體產生的有利影響,使之不付代價地受益。
①生產的外部正效應:就是一個生產者的投入或產出給另一個生產者帶來不付代價的收益,即某廠商因別的廠商的生產活動而無償受益。(養蜂人與果園)
②消費的外部正效應:就是一個消費者的消費活動給其他消費者帶來消費的外部收益。(注射疫苗、私人家庭的花園等)
(2)負的外部效應:所謂負的外部效應,是指一個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活動主體造成的不經濟影響而為之付出的成本、代價,或者將成本、代價強加於其他經濟主體身上。
①生產的外部負效應:就是一個生產者的投入或產出使另一個生產者增加成本或代價。這種生產的負外部效應對稀缺的和使用不受限制的公共資源來說表現的更為明顯。(如造紙廠、公共池塘捕魚、油田)
②消費的外部負效應:就是一個消費者的消費會造成另一個消費者消費的外部成本。(如吸煙、高峰時間駕車外出)

㈣ 簡述外部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的聯系和區別

一、外部性問題 廣義地說,經濟學曾經面臨的、和正在面臨的問題都是外部性問題。前者是或許已經消除的外部性,後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在現代經濟學中,外部性概念是一個出現較晚、但越來越重要的概念。迄今為止,有三個較權威的關於外部性的定義,這幾個定義從幾個方面把外部性與經濟學的其它基本概念聯系起來。

第一個定義是,當一個行為個體的行動不是通過影響價格而影響到另一個行為個體的環境時,我們稱存在著「外部性」(1)。

第二個定義是,外部經濟(或不經濟)是這樣一種事件,它將可察覺的利益(或可察覺的損害)加於某個或某些人,而這個(些)人並沒有完全贊同直接或間接導致該事件的決策的(2)。

第三個定義是,當某個(些)人的行動所引起的個人成本不等於社會成本,個人收益不等於社會收益時,就存在外部性(3)。

首先,外部性涉及到人們的行動(actions)。當然在這里,這些行動不包括人對自然的行動,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動(trans-action),即:交易(transaction)。在交互行動中,人們之間存在著利害沖突。某個人或某些人可能會承擔或獲得另一個或另一些人的行動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因而外部性問題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有關利益的互動(interaction) 關系。對這類關系的研究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和現代制度經濟學的側重。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行動方式(或交易方式),這些不同的行動方式被稱為策略。廣義地講,不行動也是一種行動方式或策略。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動中的策略,可被稱為對策,亦稱博弈。在博弈論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動(或交易活動)的特徵被鮮明地揭示了出來:一個人行動的收益,不僅取決於行動者本人的努力,也取決於與之交易的對方的行為。因此,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可以博弈論為方法。

第二,第二個定義以是否同意為外部性的判別標准。這一標準是以契約論為基礎的經濟理論判別經濟效率的標准。這種理論認為,雙方同意的交易是效率最佳的交易。在博弈論中,雙方是否達成協議,是納什均衡和優勢策略均衡(4)的主要區別。在科斯的理論中,同意與否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而是一個成本問題。因為要達成協議,首先要溝通信息,要進行談判或討價還價,這些都是要花費成本的。因此納什均衡與優勢策略均衡的區別,或許可以用交易費用的多寡來描述。

第三,外部性問題必然要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本是經濟學的基礎,似乎早就無須討論了。但是碰到外部性問題後,成本和收益之間的界限模糊了。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人們假定一個人會完全承擔他的行動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而如果存在外部性問題,一個人的行動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擔;反過來,他也可能在不行動時,承擔他人的行動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在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動中,一個人的成本可能就是另一個人的收益,一個人的收益又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成本。在互替的行動方式或策略之間,一種選擇的收益就是另一種選擇的機會成本(5),而它的成本又是另一種選擇的機會收益。在一個極端的例子中,行動的收益就是不行動的機會成本,而行動的成本是不行動的機會收益。最後,科斯在其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指出外部性問題具有相互性(6)。在這種看法下,孰為一個人的成本或收益都很成問題了。如果一個工廠「有權」污染,污染所引起的成本是由被污染者的存在造成的,因而污染不是它的「個人成本」;如果「無權」污染,就必須為污染付費,因而污染就是它的「個人成本」。但「有權」或「無權」尚未確定時,成本或收益就無從談起。成本和收益的界定成了產權制度的結果。

顯而易見,外部性概念是經濟學中具有一般性的概念。它的一般性使得它可以在經濟分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替代若干不夠一般的概念。但是,上述的定義各有一些局限性。第一個定義過於狹窄,因為在價格制度不起作用的情況下,人類可以用其它方法消除外部性(如稅收制度);而某些外部性也可以由價格傳遞,如生產方式的改進、成本的下降給消費者帶來的正外部性是通過價格傳遞的。第二個定義強調同意准則,雖然有很大的適用性,但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解決外部性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是以強制性為特徵的。第三個定義則稍嫌迂迴。社會成本或社會收益的概念實際上是指行為當事人的成本或收益與受其影響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收益之和。「社會」二字具有某種非人格化的特徵,用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的概念容易模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用下面的語言描述外部性概念也許更好些:

當一個(或一些)人沒有全部承擔他的行動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時,反過來說,有人承擔了他人的行動引起的成本或收益時,就存在著外部性。

二、外部性問題的實質

自馬歇爾以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庇古、奧爾森、科斯、諾斯和一些博弈論專家。庇古從「公共產品」入手,奧爾森從「集體行動」入手,科斯從「外部侵害」入手,諾斯從「搭便車」入手,博弈論專家們則從「囚徒困境」入手。

關於「公共產品」的討論揭示了外部性問題具有某種「不可分割性」,即:任何個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費公共產品(7);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奧爾森指出了由於個體之間的協商需要成本,他們之間達成一致以獲得某種「集體產品」就很困難,因而外部性問題又體現為個人行動和集體行動的對立,其程度和決定協商成本多寡的人數有關(8);科斯強調外部性問題的相互性質,提醒我們注意,在現實中,外部性問題不總是單向的,個人之間可以通過某些行動實現一定程度的均衡(9);諾斯的研究則告訴我們,「搭便車」行為是制度變遷的障礙,這說明成功的制度變革恰是成功地克服了外部性問題(10)。最後,「囚徒困境模型」則說明,外部性問題的存在,反映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矛盾,即: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個人最優和社會最優的不一致(11);不僅如此,由於這個博弈論模型的一般性,它可以綜合地描述外部性問題的上述各種性質。

---------------------------------------------



不合作 合作

不合作 0 -5

0 5



合作 5 4

-5 4

---------------------------------------------

關於這個模型,我就不詳細解釋了。在上圖可以看出,當雙方都不合作時,雙方各自的得分為0,整個社會的得分也為0;當雙方合作時,雙方各自的得分為4,整個社會的得分為8。雙方之所以不能實現合作的原因,是一旦有一方願意合作,而另一方不與之合作時,前者就會損失5分,後者卻會獲得5分;因而雙方的最優選擇就是不合作。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雙方不合作的情形並不存在外部性問題。因為在這時,誰也沒占誰的便宜,誰也沒吃誰的虧。只有當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時,才會有外部性問題。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解釋為甲為公共產品付費,而乙沒付;甲主動限制產量、從而引起價格的上升,而乙未限制產量、只是坐享其成;甲為制度變遷做出了努力、從而增加了社會財富,而乙只是「搭便車」;等等。在這里,由於雙方共同的新增收益是雙方合作的結果,若有一方不合作必然導致這種新增利益無法實現,並且使得採取合作行為的一方白白耗費成本、或者得不償失,因此這些成本或損失可視為由不合作的一方加於合作一方的。不合作也是一種行動(策略)。然而,從長期看,誰也不會容忍別人總是占他的便宜。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採取合作策略的一方終歸要退回到不合作策略上。這時就出現了不合作均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外部性問題的實質,即:外部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危害並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在成本和收益承擔上的沖突,而是由於這種不易克服的沖突的存在,可以帶來更多社會財富的、或避免社會災害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或制度安排無法實現。

在上面的模型中,雙方合作的社會收益和雙方不合作的社會收益之差為8。這也就是由於外部性的存在,社會所損失的潛在收入。因此外部性問題的實質,恰恰可以用外部性這個詞本身來解釋,即:存在外部性的結果,是社會因消除外部性所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外部於社會所有成員。
目前經濟學面臨的外部性問題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經濟制度變革問題;第二類是國家、民族和宗教之間的沖突問題;第三類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問題。

第一類外部性問題,主要是如何在社會成員中分配變革所帶來的新增利益的問題。問題有兩種典型的形式。第一種是「搭便車」,即為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不能獲得相應的全部收益;第二種是「犧牲者」,即在改革中某些人承擔了別人應該承擔的成本。前一種情況使改革缺乏動力;後一種情況使改革增加了阻力。盡管用新的制度安排代替舊的制度安排的改革,意味著社會總福利的增長,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新增利益,這一改革也許就很難、或者不能實現。例如,在從傳統計劃經濟走向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許多產品或服務領域中必須實現從計劃定價到市場定價的轉變。這一轉變明顯地會帶來新增的社會收益,但起碼在名義上損害了原來享受計劃低價的人。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改革就很難順利地實施。如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住房改革就是如此。這一改革的好處是使房地產價格(銷售和出租)實現市場定價,從而為資源配置提供更准確的信息;並且用貨幣形式替代非貨幣的收入形式(分配住房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減少這後一種收入形式在分配時的交易費用(住房分配是每個單位頗費時日的工作),以及使每個個人對其收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但是,困難在於,如果簡單地讓房價上漲到市場均衡水平,原來享受低房租的人就會因其利益受到損害而起來反對,這樣一來,改革就很難進行。所以房改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把房改所可能實現的新增收益,合理地分配給所有當事人,使他們的收入都比改革前有所增加。這個例子有著很普遍的意義。

合理分配新增收益的形式,既是改革得以實現的途徑,又構成了新的制度安排的特徵。因為任何一個成功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意味著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結構,否則這個制度安排遲早要解體。

第二類外部性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沖突。沖突本身就是直接的外部性問題,即將成本直接加於對方身上,如戰爭、恐怖主義和人質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一直在正統經濟學的視野之外,但其實它們與人類福利的關系也許比其它問題更為重要。設想一下,如果能夠避免海灣戰爭,也許比1991年全球經濟多增長1%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沖突的起因是利益糾紛,而沖突、尤其是暴力沖突的發生恰恰證明了缺少相應的和平解決方案或制度安排,以消除這些起因。但這些利益糾紛所涉及的利益,遠遠少於沖突所帶來的損失,因此解決這些利益糾紛的制度安排的價值就是對這些損失的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傳統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例如溝通沖突雙方的信息渠道,促使雙方直接對話(如中東和會、美蘇核裁軍談判);中立方的調停(如美蘇對阿以各方坐在一起談判的作用);超乎於各國之上的國際組織的仲裁和媒介作用(如聯合國對柬埔寨問題和西方人質問題的作用);等等。這些方式確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在一些問題面前無能為力也是事實。解決這類外部性問題的難處在於,(1)引起雙方糾紛的利益客體起碼從表面看來有著很強的不可分割性,如阿、以對耶路撒冷主權的要求;(2)問題本身有著很特殊的性質,或者不存在多次重復的可能,如中東危機,或者不能多次重復,如全球核大戰,但甚至可能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存;(3)一般排除用政府的方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將意味著要建立一個全球政府,這起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並且也並非上策。克服這些難點是制度創新的任務,而在制度創新的努力中,經濟學或許可以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現實中的人提供某些幫助。

第三類問題主要表現為,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由於人與人之間沒有實現合作,致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遭到破壞,反過來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類問題包括,全球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問題,臭氧層問題;公海捕魚問題;野生動物保護問題;等等。這類問題被認為是典型的外部性問題,即人類的外部環境問題,而實際上,它們是由本文所嚴格定義的外部性問題引起的,即:由於人與人在成本和收益承擔上的交叉,導致人生活其中的自然狀態比假如不存在外部性問題時要差,亦即人類可能從自然界中獲取的潛在利益外部於整個人類。例如,由於公海中的魚沒有產權界定,會導致人們過度捕撈,從而使某些魚類瀕臨滅絕。迄今為止,人類為克服這類外部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人類已經創造出來的各種制度安排形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平等談判達成的雙邊或多邊契約,如南極條約,公海捕魚條約,野生動物保護條約等;通過市場的作用,如發明出釋放氯氣少同時熱效率高的電冰箱,使微觀行動者在減少對臭氣層破壞的同時獲得收益,或者大企業將推出釋放氯氣、二氧化碳少的產品作為改進公司形象、進一步競爭的手段;通過道德或利他主義精神,如綠色和平組織的作法;等等。但這些手段還不足以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類外部性問題向人類和經濟學提出的挑戰是,(1)如何在環境這種公共產品不可分割的情況下,分割人們的權利和義務;(2)如何確定誰應該為改善環境付費,是環境的破壞者,還是較好環境的享用者?這是科斯教授在其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的但並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3)如同上一類外部性問題一樣,如何在問題不能重復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臭氧層問題果真像專家們所說的那樣的話,等全世界各國因未就此問題實現合作而嘗到苦頭的時候,也許臭氧層已不復存在了。

現代經濟學存在了200多年,而人類文明社會已經存在幾千年。以往用於克服外部性問題的制度安排,是在多次重復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這仍是今天和未來制度創新的主要途徑。經濟學可以在對這一過程保持敬意的同時,積累已經、和正在發生的制度創新的知識,用理論模擬和思維實驗的方法來減少實際過程中的重復次數,從而減少制度創新的成本;同時也不排除經濟學家在較宏觀和較復雜的層次上,提出制度創新的競爭性方案。外部性概念的提出和一般化,使得經濟學理論對其應該關注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看法,並給出了簡單而有效的思維路徑;關於制度創新過程的研究,將使經濟學本身更適於在人類解決外部性問題時,扮演積極的角色。

㈤ 結合公共經濟學知識來談談政育究竟是什麼樣形式的服務以及教育的外部性問題

《公共經濟學》克服外部效應的主要途徑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企業合並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明確產權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㈥ 財政解析——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外部性如何體現

公共衛生服務是以預防為主,基本醫療服務是診治為主。

㈦ 環境經濟學中的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舉例說明

外部性是否有公共物品的性質 可分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公共物品,是指在現實經濟中大量存在不具備明確產權特徵的,在形體上難以分割和分離的,消費時不具備專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國防,道路,廣播。
私人物品,具有明確的產權特徵,在形體上可以分割和分離,消費者或使用物品時有明顯的專有性和排他性。比如你買的香煙,就是你可以買的東西,能成為自己私有的物品。
外部性,是指在沒有市場交換的情況下, 一個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的行為影響了其他的生產者的生產過程(生產函數)或消費者的效用水平(效用函數)。 就是說,受損無補償,收益不付費。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外部經濟)和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之分。
所以,將外部性分為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就是看是公共物品產生了外部性還是私人物品產生的外部性。分物品討論。
例如,你買的香煙,當你在公共場合吸煙時,影響了他人,給別人帶來了不爽(不好的效用 ),那麼,你的香煙 就是私人物品,給別人造成了危害,就是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但是,你沒有給他補償。這時候就是私人負外部性。
如果,你放煙花,別人也可以免費觀賞,但是,他們沒有給你費用,所以,這時候是私人正外部性。
如果,道路擁擠,導致你上班遲到,就是公共負外部性。
如果,國家在你家附近新修一條馬路,你可以更快捷的去一個地方,享受到福利。這就是公共正外部性。
純手打,只為幫助樓主。正在學環境經濟學,期末考試了,順便解答一下樓主的疑問。

㈧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和外部效應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外部性亦稱外部成本、外部效應。
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或稱外部經濟、正外部經濟效應)和負外部性(或稱外部不經濟、負外部經濟效應)。

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

㈨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與外部性的關系

外部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屬性,是表達政策影響的重要概念,對於我國的政策實踐與公共治理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目前,公共政策外部性已經是國外分析公共問題時經常涉及的重要政策影響因素,國外的研究者在多種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從而形成了公共政策外部性的豐富含義與廣泛的應用領域。然而,我國的研究者對公共政策外部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在公共政策外部性對於我國公共治理的意義上也沒有形成明確的認識與充分的重視,因此,公共政策外部性是我國一個有待深化的學術領域。

㈩ 外部性和外部經濟效果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對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強加了成本或賦予利益的情況。

某一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效果是指個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和服務外部性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