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戎祖

馬鞍山戎祖

發布時間:2021-07-23 19:07:21

⑴ 讓凶名昭彰的蒙古兵避不敢戰的播州御前雄威軍,是怎樣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遠古傳說時代的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到清朝集康雍乾三代之力剿滅了准噶爾、平定了回疆之亂,中原王朝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的恩怨情仇糾纏了幾千年。在此期間,中原王朝有過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榮耀,但也沒少遭受到游牧民族的羞辱。


宋亡元興之後,播州楊氏再堅持下去除了身死族滅以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楊邦憲率軍返回播州後,仍奉南宋為正朔閉關自守,元軍屢屢來攻卻一無所獲。於是在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景炎元年始自1276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以中原之主的名義遣使詔楊氏內附,並許以不計前嫌、繼續世襲播州的條件。已為南宋竭盡臣節、走投無路的楊邦憲大哭三日後攜播州、珍州、南平三州軍民降元,喜出望外的忽必烈加封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宣撫使,並追贈老冤家楊文為播國公。

馬鞍山市當塗縣有多少村

姑孰鎮 東大社區 西大社區 河南社區 東營社區 城東社區 城西社區 姑孰社區 提署社區 焦家村 五一村 凌雲村 行陳村 五星村 松塘村 小橋村 藏漢村 白紵村 寺山村 寶塔村 蓮雲村 黃山村 五聯村 竹山村 章塘村 關馬村 連千村 洞陽村 靈墟村 龍華村 宗和村 當塗經濟開發區
黃池鎮 黃池居委會 亭頭居委會 殷村 勞動村 三星村 長福村 福光村 尚興村 戚橋村 三里村 楊橋村 福山村 三合村 中閘村 中渡村 漁河村 柘林村 雙溝村 西河村 南埂村
烏溪鎮 烏溪居委會 王潭村 永保村 金庄村 一心村 七房村 南廣村 勝平村
石橋鎮 石橋居委會 馬橋居委會 永新村 起壠村 黎明村 謝公村 陶村 團林村 石橋村 團月村 光華村 雙橋村 濟南村 沛東村 濟東村 萬濟村 普濟村
塘南鎮 藏皇閣居委會 邊湖村 普新村 吳村 港村 興永村 桃元村 新衛村 白馬村 邰橋村 大姜村 大高村 塘南村 鳳凰村 曹壩村 護河鎮 護駕墩居委會 青山村 園藝村 護河村 興禾村 清潭村 幸福村
太白鎮 龍山橋居委會 金塗居委會 芮港村 振興村 太白村 永寧村 龍山村 長江村 太倉村 常韋村 鑫龍村 永興村 花園村 寧西村 寧興村
丹陽鎮 彭崗村 丹陽居委會 薛津居委會 小花津居委會 丹東村 山河村 潤州村 近城村 董塘村 黃塘村 團結村 百峰村 龍山村 寶義村 八卦村 薛鎮村
博望鎮 護林村 三楊村 新博居委會 長流村 裕溪村 大溪村 三楊村 平橋村 四聯村 和平村 華富村 山泉村 友林村 橫陽村 紅星村 建設村 聯村 石家村 新隴村 鎮西村 躍進村 丁李村 馬尹村 聯心村 朝陽村 沙埂村 埂東村 永合村 新市鎮 新市居委會 新祿村 葉家橋村 聯三村 梅山村 釜山村 新河村 臨川村 張茂村 來龍村 橫山村 澄心村 劉山村 洪廟村 新農村
大隴鄉 大隴口居委會 南柘村 孫趙村 龍潭村 霍村 塘橋村 麻村 平王村 韓村 新豐村 新生村 上禾村 雙禾村 戎楚村

年陡鄉 年豐居委會 查灣居委會 年陡村 里橋村 港東村 官碾村 竹塘村 公元村 查聯村 正覺村 鍾山村 釣魚村
江心鄉 彭太村 金馬村 吉余村 黃洲村 普集村 尚錦村 新錦村 宮錦村 三聯村 聯合村
湖陽鄉 小太平居委會 西湖居委會 陶村 港居委會 塘溝村 大邢村 西峰村 彰教村 均慶村 鎮庵村

⑶ 所有書法家的名字

古代書法家: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就先從歷史記載的說起:
秦:李斯---秦石刻
漢:《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西狹碑》,《石門頌》,《熹平石經》
魏晉: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快雪時晴貼
、姨母貼
王獻之--中秋貼
王珣---伯遠貼
唐宋: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碑
張旭--郎 官石柱記序
懷素--自敘貼
顏真卿--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功德碑
黃庭堅--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萬安橋記、澄心堂帖
趙佶--淳化閣帖
元、明、清:
趙孟頫--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
文徵明--前後赤壁賦
董其昌--三世誥命
劉墉--臨米芾詩帖
鄧石如--語摘
當代書法家:

楊萱庭 王友誼 蘇士澍 鄔鴻恩
曾翔 崔維海 孫多全 劉正成
蕭風 沈鵬 李強 宗家順
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簡介
安志學——男,1931年生,陝西西安市人。筆名松柏墨士,中專畢業,政工師。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陝西省老年書畫學會會員,中國古代懷素書法研究會研究員,香港東方書畫中心書畫藝術研究部研究員,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當代中華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等職。
白天——男,1928年2月生,山東濰坊人。原名韓禮標,字義堂,筆名秋心、山水,號白浪散人,室名秋濤居,齋號西溪晚廬。大學文化。
鮑泰昌——男,1930年生,雲南省鶴慶縣人。藝名傲骨,筆名楓葉,現為雲南省老年書畫協會會員,曲靖市老年書畫協會理事,曲晴市麒麟區老年書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市場研究中心一級書法家,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
邊振寧——男,1938年生,河北省寧晉縣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寧晉分校校長,世界書畫家一級書法師,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書畫家華北協會理事,美國美中企業家聯合會藝術家委員會會員,黃河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蔡煥仁——男,1925年6月生,原籍浙江諸暨,高級研究員、客座教授、博士院長等職,退休教師,中共黨員,大專文化,
岑繼初——男,1944年3月生,廣東省中山市人。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機務四大隊工程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市場中心書法家,世界華北協會藝術家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部研究員等20多個職務。
常海川——男,1924年9月生,陝西省米脂人。藝名隱軍。現任國際美術家聯俁會藝術市場委員會理事,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書畫家,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協會書法家,中國古代懷素書法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會員。
暢春彥——男,1928年5月生,河南省洛陽市人。副主任科員。《世界書畫家銘錄》定為「一級書法師」。
車玉祿——男,1951年7月生,吉林省永吉縣人。字辛卯,號四間房人。大專畢業。一級書法師。現為中國書畫藝術網路全書編委,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吉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吉林市硬筆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陳洋——男,1967年10月生,廣西東興人。現系中國華夏書畫院副院長、防城港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東興書畫院副院長、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書畫家協會組織部領導、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研究部理事、日本國藝書道院客座教員、廣西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擅長各體,尤以草、隸見長。
陳炳榮——男,1968年2月生,海南省萬寧市人。大學本科。二級書法師,主治醫師。眼科醫生。現是西安明視科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華醫學會會員,海南省中西結合學會會員,海南省針灸學會會員。
陳超英——1941年1月生,湖南衡陽人。著名書法家。現系衡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研究員,衡陽市江東書法協會理事長,山東曹州畫院名譽院長。
陳德忠——男,1941年6月生,吉林省集安市。筆名陳非,齋號山裡人,清心居士,關東人。大專學歷。現任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該會徐州分會常務理事。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中級會員,中國青年書畫家協會等數十家國際國內藝術社團常務理事、整整、會員、研究員等。
陳競——男,1940年4月生,江蘇泰州市人,教授,國家高級美術師,民俗藝術專家、學者。1963年大學畢業,曾任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剪紙報》主編、南京東方藝術院副院長等職。
陳國華——男,1963年5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高級創研員。上海中華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創研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
陳華祥——男,1934年11月生,湖北漢川市人。字樂藝,室名伏櫪齋。系湖北省漢川市副局級退休幹部,技術職稱副研究員。現在是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湖北省書學研究會,湖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創作委員一級書法師。
陳啟弟——男,1926年1月生,重慶市人。字陳希,號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吉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牡丹書畫院名譽院長等等。
陳榮生——男,1948年生,安徽廬江人。字佛塵,號清道山人。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韓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陳亞平——男,1937年生,安徽省阜陽市人。1952年由畫師方詩恆書寫於乃師徐悲鴻,不試而入學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為該學院繪畫系1955年屆畢業生。
陳澤金——男,1947年生於浙江永康新樓鄉新樓村。原名陳宅金。現為新樓鄉中心小學高級教師,麗州書畫社書畫師,金華市楹聯學會會員,湘江文化藝術家協會會員,湘江大方科文簽約藝術家,中國書畫研究會會員,翰墨書畫院院士。
程劍鋒——男,1936年12月生,安徽省無湖市人。筆名野風。大學學歷。現是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現代民族書畫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國際美聯世界書畫協會會員,中外書畫研究院名譽教授,振鳴書畫院名譽副院長。
程久培——男,1938年12月生,安徽省臨泉縣人。字少坤。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臨泉縣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程雲鶴——男,1930年3月生,湖北天門人。字為棟,號競陵鄉人。現是湖北詩詞學會會員,東坡赤壁詩社理事。
崔增新——1948年生,甘肅省張掖市人,字逸鶴。甘肅省張掖地區電力工業局政工幹部,書畫作品曾多次赴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展出並被收獲。是張掖地區書法家協會會員、美術家協會會員,江都書畫院榮譽院長,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高級書畫師,東方書畫函授學院教授,中國金陵印社藝術委員,榮譽理事。
崔增新——男,1948年生,甘肅省張掖市人。字逸鶴。現為張掖地區書法家協會會員,美術家協會會員,江都書畫院榮譽院長,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高級書畫師,東方書畫函授學院教授,中國金陵印社藝術委員,榮譽理事。
鄧瑞亮——男,1942年生,江蘇省常熟市人。曾任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湖南分會藝術創作部委員,歐陽修藝術研究會書法研究員,當代書畫藝術家聯誼會,現代漢字硬書學會等藝術團體委員。
鄧瑞亮——一九四二年生,江蘇省常熟市人,《硬書學報》特約記者,並被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授予當代硬筆書法家稱號,被中國亞西亞藝術研究院聘任為中外書法鑒賞家,被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湖南分會授予一級(最高級)硬筆書法師等稱號。
鄧曉峰——男,1975年12月生,中和書法函授院院士、研究員,中和書法家、一級書法師。97年畢業於勝利油田師專美術系工藝美術專業,「勝利油田硬筆書協」會員,「中國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現任勝利油田工程建設一公司老年辦政工幹事、93年始硬書、音樂、美術多次獲獎。94年獲勝利油田學生硬書賽一等獎。
刁永泉——1945年5月生,陝西漢中市人。號夢蝶生,虛白室人。中國當代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世界華文詩人協會(總部在香港)會員,陝西處詩詞學會理事,漢中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丁冰玉——男,1925年12月生,湖南安化縣人。現為長沙市長湖南省老年書畫家研究會會員,長沙市銀盆地區書畫協會名譽會長,長沙市詩人協會會員和銀星詩社社長。
董洪紀——女,1950年11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專文化,中教一級,中國民主建國會成員,唐山市書法協會會員。1999年9月被特邀擔任《當代中華書畫經典文庫》編委會副總編輯。
董耀章——男,1937年2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專畢業。一級書法師,編審。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九州詩文雜志主編,編審,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山西作家協會,山西書法家協會,山西電視家協會,山西舞蹈家協會會員。
竇書閣——男,1933年6月生,河北省邢台人。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河北省勞動模範。現為中原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學術委員,特邀書畫師。
朵長青——男,199年3月生,甘肅永登縣人。字松柏,筆名山泉,別名文翰,齋號青潤書屋。曾先後被聘為中國魯南書畫社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問委員,神州大學藝術研究中心「中級書畫師」,中國中外名人藝術研究會會員,學術委員,書畫師等。
范鳳城——男,1941年生,河南省上蔡縣人。字瑞周。中教一級。現為中州書畫協會理事,東方書畫協會會員,山東荷澤天香畫院榮譽教授等。
范如明——男,1929年4月生,浙江省遂昌縣人。筆名寒月。現為香港世界著名藝術家聯合會特聘書法師,《東方潮》雜志社特約記者、編輯,「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院士,「新加坡共和國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江蘇高渡弘揚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方文桃——1962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現任福建省莆田縣工藝一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從事工藝美術活動四十一年。現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莆田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莆田縣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莆田縣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
方丁——男,1918年3月生。山東萊陽人,離休幹部。工作經歷:1936年畢業於中學師范學校,當年秋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從事地方政府工作。1950年3月—1982年12月在中央國家機關從事勞動工資工作,先後任組長、處長、副局長、司長等職。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院士。
馮寶珠——男,1940年10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大專學歷。現為中國書畫函大藝術研究會會員,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員,黑龍江世紀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世紀書畫藝術院高級畫師,中國湖南武陵書畫院常務理事,高級畫師。中國揚州姑蘇畫苑二級畫師。
馮福田——男,1950年6月生,河南省開封市人。大學本科。現為中國記者協會會員,河南省文字學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研究會會員。開封市語言學會秘書長。
馮界橋——男,1948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原名馮聯承,曾用名馮連城,號壁卿,字光先,筆名馮上、馮帆。系中國龍文化藝術研究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省分會會員,河北省雕塑協會會員,中國UFO研究會會員,唐山市分會會長,唐山市老年書畫協會副秘書長。
馮秋成——男,1936年10月生,安徽省馬鞍山市人。又名秋晨,號漢水秋翁。現為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安徽省老年書畫聯誼會理事,馬鞍山市書協理事,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研究部研究員,中韓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青松——男,錫伯族,1944年4月生,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人。中學一級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新疆分會會員,中國民族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青年書畫家協會會員。
高世翰——男,1928年2月生,山東省蓬萊縣人。二級書法師。1997年被大連市老年書法美術協會吸收為會員。還被聘為翰墨書畫院院士。
高文社——男,1942年9月生,江蘇省建湖人。號蘭竹齋主,藝名雄寶。現為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創作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特邀創作員,神州大學書畫研究所書畫師,上海民族畫院高級書畫師,上海東方書畫院畫師。
谷榮華——男,1958年1月生,湖南衡山人。大專文化。黨員,幹部。現任世界書法家協會加拿大總會理事,海內外書畫藝術聯誼會高級書法家,中國當代硬和書法家協會書法家,中國古代懷素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東方藝術傳播中心高級工藝美術師。
顧月蟾——女,1935年8月生,浙江寧海市人。現屬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浙江省女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畫家協會會員,被聘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特聘書畫師,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韓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郭成濤——男,1932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大學畢業。現為上海水電工程學會新能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安東方藝術研究院名譽副院長。
郭誠文——男,1940年5月生,山西定襄人。別名戈文、澹幽齋主人。現為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1998年被神龍藝術院聘為榮譽院士,世界書畫家藝術認定委員會審定為二級書法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聘為一級書法家。
郭文寶——男,1945年9月生,河北省蔚縣人。中專畢業。。書法家。現為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河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台灣星際機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家委員會,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會員。
韓靜——男,1937年元月生,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專學歷。現為另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省書協首批會員,省硬筆書協副秘書長,省職工書畫影協會副秘書長,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省老年影協理事,省周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王羲之研究會理事。
韓國璽——男,1941年12月生,字濟民,號玉潔冰清。現任安徽省書協會員,中原書畫院研究員,海內外書畫藝術聯誼會會員,授予高級書畫家,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研究部研究員,長白山國際書畫社學術委員,授予二級書畫師。國際美術家聯合會藝術市場委員會理事。
何保華——男,1936年12月生,浙江省阜城人。又名何人,何毅,別署山民,知不足齋主人。歷任浦江肥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縣志辦公室主任,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省刻字創作委員會委員,省地方誌學會理事,金華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侯有華——男,1933年生,山西翼城人。字墨之,畜牧師,書法師。現為山西書協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協會員,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員,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加拿大總會)會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
胡德奎—— 男,1947年5月生,安徽樅陽人。號白雲居士。系中國古代懷素書法藝術研究員、理事,當代青年書畫家協會理事,江都書畫院特聘書畫家,中原文化藝術研究高級研究員理事,雲雅軒特聘書畫家,台北市國際文人畫家總會執行理事、創作委員等職。
胡定川—— 男,1940年生,河南新縣人。經濟師。畢業於河南農大金融大專班。現為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顧問和高級名譽院士,同時被新神州藝術院特聘為高級書畫師,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香港東方文化中心書畫研究部理事。
黃 海——男,1960年2月生,廣西欽州市人,筆名豪洋,廣西美協會員。近年來創作有五十餘幅(篇)油畫作品和文章,部分作品在各級展覽或發表,並有作品榮獲國內和國際獎。
黃德豫—— 男,1922年8月生,湖南人。西南大專畢業。高級經濟師。中國人才研究會、北京東方、華北、濟寧、萊陽、湖北、金陵、山海關、周口市、湖南等書畫院委員、副主席等。
黃升耀—— 一九四二年生於中國四川簡陽農村。故號野墨齋主。從書數十年,自選貼研習,現為世界書畫家一級書法師,國家人事部一級書法師,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終身成員、高級研修員,高級書畫人才研究班暨第三屆全國書畫人才藝術交流會特邀研究員。
黃遠平——男,1931年8月生,廣東省大埔縣人,大專文化。現為廣州市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廣東省老幹部詩書畫攝影研究會會員、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院士、北京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嶺海老人大學書畫協會會員、嶺南詩社會員、嶺海老人大學晚香園詩社理事。
黃志強——男,1960年4月生,湖南常德市人。別名黃鼎仁,黃耀德,黃鼎公。現繫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聯中韓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等。
黃佐生—— 男,1949年1月生,江蘇漣水縣人。大專學歷,95年被授予「世界當代書畫藝術名人」稱號,99年被國際美聯評為「銀獎藝術家」。
賈士毅——男,1927年12月生,遼寧省撫順市人。藝名明久。大專學歷。現為無順書協會員,國際美聯會員,中國名家名作編委,世界藝術家協會理事。
賈世平——男,1950年生,河南省汝南縣人。大學畢業。經濟師。現任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河南省書協會員,河南省農民書畫協會理事,河南省汝南天中山書畫院副院長。
江東天——男,1942年8月生,遼寧省大連市人。一級書法師。愛好古詩、書畫。
江太生——男,1958年5月生,安徽省太湖縣人。大專學歷,助理經濟理師。現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協會員,安徽省書法協會會員,安慶市書協常務理事,太湖縣書畫協會主席,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名譽會員。
姜國海——男,1965年3月生,吉林省通化市人。筆名艾海,木樂,苦藤等,號東蕭齋主人。現為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市盆景根藝協會會員,全國文學企業聯誼協會會員等。
姜硯山——男,1939年生,河北省玉田縣人。號鈺軒,金正居士。主治醫師。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原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國江都書畫院高級研究員,96年被海內外很有影響的十六家書畫團體聯合審定授予「世界高級硬筆書法藝術家和世界書畫藝術名人稱號。
焦述環——男,1941年7月生,江蘇省灌雲縣人。曾用名焦克環,筆名江心。現為中日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徐州分會理事,淮海書法藝術學校導師,中國千佛山藝術聯俁會書法院榮譽教授,內蒙古書法服務社客座教授。

等等.....

⑷ 歷史專家請進,知道明初歷史的請進……

S

⑸ 夷陵之戰的雙方和結果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這也是三國後期最後以少勝多的戰役。

⑹ 他憑什麼成為明朝開國功臣的第一人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徐大將軍是明初功臣中最為後人喜愛的人物之一。他是朱元璋兒時的玩伴。朱元璋倚重他,稱他做「開國功臣第一」,可民間傳說他最終卻被朱元璋的一盤蒸鵝害死。眾多謎團與傳奇圍繞著這位大將軍,他究竟有這怎樣波瀾壯闊的一生?

由於家境貧寒,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長大以後,身材魁梧,性格堅毅,遇事善用腦筋。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據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皇朝的戰爭中,徐達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功勛卓著,他「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捲中原,威聲所振,直連塞外」。為朱元璋開創明皇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回到家鄉招募兵士,二十二歲的徐達聽到消息,毅然仗劍從軍,投奔到朱元璋部下,開始了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這一年,徐達等隨朱元璋相繼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陽泉,保住達魯花赤營寨,攻下徐官倉寨,朱元璋部聲勢大振。至正十四年五月,徐達隨朱元璋攻克全椒,七月攻克滁州。至正十五年春正月,駐在滁州的朱元璋部隊因糧餉缺乏,進攻和州(今安徽和縣),以便籌集軍糧。徐達率軍先行,與張天祜、湯和一道攻下和州,徐達因攻打和州立下戰功被擢升鎮撫。
就在徐達被任命為鎮撫之後不久,起義軍中發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孫德崖因其部隊缺糧,來到和州,請求朱元璋資助,朱元璋以大局為重,不計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隊。郭子興則因過去與孫德崖有矛盾,知道這一消息後很生氣,親自從滁州趕來和州,訓斥了朱元璋。孫德崖聽說後很擔心,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來報,郭子興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孫德崖部打了起來,孫德崖已被郭子興捉住,扣在城裡。朱元璋聽到後,大吃一驚,想打馬回城勸說郭子興把孫德崖放走。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把他五花大綁,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裡聽說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以平息這起事件。後經多方調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這場危機才算平定下來。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贊,兩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了。
不久,郭子興染病而死,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首領。朱元璋感覺到僅僅據有和州,難以實現他的雄圖大略,而要渡過長江向南發展,又苦於沒有船隻。正在徘徊猶豫之時,巢湖水軍頭領趙普勝、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軍歸附。朱元璋大喜,對徐達等說:「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於是,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派兵遣將,部署作戰方略:「採石(今安徽馬鞍山採石鎮)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中)前臨大江,彼難為備御。今往攻之,其勢必克。」②徐達與諸將聽命,各自揮師進發,直抵牛渚磯。常遇春奉命為先鋒,先登上岸,徐達等率軍一擁而上。在經過一陣短兵相接的激烈戰斗之後,元兵力不支,潰敗逃竄,徐達等佔領了牛渚、採石。沿江一帶元兵望風而降。
朱元璋被這次勝利所鼓舞,便根據當時的形勢,及時提出繼續進攻周圍州縣的計劃,他對徐達等將領說:「今舉而渡江,幸而克捷,當乘勝徑取太平。若聽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徐達等表示贊同。為堅定將士們前進的決心,朱元璋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下令砍斷渡船纜繩,把船推到江中,順流漂下。眾軍士一見大驚,朱元璋趁機說道:「成大事者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士兵們只好聽命。他們吃飽飯,就從觀渡(採石附近)向太平進發,經太平橋直抵城下。縱兵急攻,守城元軍抵禦不住,守將完者不花等棄城而逃,元萬戶納哈出等被俘。
翌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進攻集慶,徐達奉命為先鋒,率水陸軍士並進。至江寧鎮,攻破陳兆先營壘,陳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萬六千餘人。十月後,再攻集慶,大敗元兵於蔣山(今南京鍾山)。元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城接戰,被徐達等擊敗。朱軍乘勝攻城,馮勝率陳兆先部降兵奮勇先登,終於攻破城門,打進城內。福壽戰死,蠻子海牙逃奔張士誠,水軍元帥康茂才率軍民五十餘萬降附。佔領集慶後,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在渡江攻拔採石、太平,進攻集慶的戰役中,徐達作戰勇敢,功勛卓著,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戰將。
佔領應天後,朱元璋有了根據地,糧食問題也基本解決,但軍事形勢極為嚴峻:東邊有元將定定扼守鎮江;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張士誠占據平江(今江蘇蘇州)、常州,又占據浙江西部部分地區。南面有元將八恩爾不花駐守徽州(今安徽歙縣),右抹宜孫駐處州(今浙江麗水),石抹宜生駐婺州(今浙江金華),宋伯顏不花守衢州;天完徐壽輝則攻佔了池州(今安徽貴池)。為了擺脫軍事上的不利境況,朱元璋在佔領應天後,於當月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東下,進攻東線門戶鎮江。
大軍出發之前,朱元璋為了整頓軍隊紀律,防止士兵進城後搶掠,故意找徐達的錯處,揚言要按軍法處治。暗地裡讓李善長當著眾人的面苦苦求情,才松綁,並當面告誡說:「吾自起兵,未嘗妄殺。今汝等將兵往,當體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殺戮。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全軍肅然,徐達等率軍進攻鎮江,不到兩天,就打敗鎮守該城的元軍,殺其守將定定、段武。徐達率軍從仁和門入城,部隊紀律嚴明,號令整肅,老百姓照常生活,就像沒打過仗一樣,因此很得老百姓的擁護。附近地方聽到消息,都翹首盼望他們早日到來。
鎮江一役,徐達以戰功升任統軍元帥,鎮守其地。他兢兢業業,克盡職守,一方面安撫百姓,督課農桑,一方面分兵回擊,攻下金壇、丹陽等地,以鞏固鎮江這個最東邊的前哨陣地,防止張士誠的西侵。
同年七月,朱元璋在應天,自稱吳國公,設立了自己的行政機構,同時設立了自己的軍事管理機構江南行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身為江南行樞密院同僉、鎮江統軍之帥的徐達,在打退張士誠軍一次次的進攻之後,乘勝進圍常州。
但是,常州守敵據城固守,不肯投降。加上城內兵糧充足,徐達等攻打不下。朱元璋即以軍法把徐達及其屬下都官降一級,以示懲罰,並寫信責備徐達說:「虐降致叛,老師無功,此吾所以責將軍,其勉思以補前過。否則必罰無赦!」徐達為常州久攻不下而焦慮,也對朱元璋的責備而沉思,還要應付張士誠軍的一次次反撲。可是,徐達處變不驚,沉著地指揮部隊迎戰,使張軍的企圖難以得逞。與此同時,駐在城外三十里遠的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率部趕來增援,內外夾攻,大敗張軍,生擒敵將張德。殘敵潰逃奔入城內。張士誠見常州危急,派其手下悍將呂珍夜間潛入城內,加強防守能力。徐達督軍輪番猛攻,呂珍眼看士氣低落,難以支撐,不得不丟棄常州,隻身逃遁。到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歷時達半年之久的常州攻堅戰終於以勝利宣告結束。朱元璋在常州設立長春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僉樞密院事,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統兵鎮守該城。
接著,徐達等乘勝移師進攻寧國(今安徽宣城),得軍士十餘萬,戰馬二千匹,繼而又攻拔宜興、常熟、江陰馬馱沙(今江蘇靖江)等地,宜興到靖江一線盡為朱元璋所有。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經營,以應天為中心的朱元璋江南政權已經逐步穩定,大體控制了今江蘇、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區。徐達作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戰將立下了赫赫戰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陳友諒「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數丈的巨艦,糾集號稱六十萬人的大軍,傾巢而出,進圍南昌。朱軍守將朱文正、鄧愈、趙德勝、薛顯率領全城將士殊死搏戰,堅守八十五天,使陳友諒頓兵堅城之下,未能前進一步。南昌守軍浴血奮戰,為朱元璋從容調兵遣將,准備與陳友諒決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七月初六,徐達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回師救援南昌。朱元璋在龍江(今江蘇南京興中門外)誓師,親率大軍二十萬進擊陳友諒。陳友諒聽說朱元璋親率大軍到來,遂解南昌之圍,東出鄱陽湖返戰。這是一場關繫到雙方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史稱「鄱陽湖之戰」。徐達作為主攻部隊,率軍先行,首先與陳友諒相遇於康郎山(今江西南昌康山),兩軍依湖對陣。陳友諒軍人多勢眾,艦船高大,氣勢洶洶。徐達毫無懼色,身先諸將冒死闖陣,其部下將士大受鼓舞,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沖殺。徐達部一舉擊敗陳友諒前鋒,斬殺一千五百餘人,繳獲巨艦一艘,初戰告捷。接著俞通海等乘風發射火炮,焚毀敵船二十餘艘,燒死、溺死很多敵軍。徐達在敵陣中奮力拚殺,連續酣戰。大火從敵船上燒到徐達的戰船上,他一面指揮士兵撲火,一面繼續與陳軍格鬥,越戰越勇,並指揮戰船在敵陣中節節推進。雙方在康郎山鏖戰整整一天,湖水被血染成了紅色,天空也被炮火硝煙遮蔽得暗淡昏黑。朱軍在徐達等勇將的率領下,殊死搏戰,擊退陳友諒的進攻。此戰,徐達首挫敵鋒,壯大全軍聲威,為朱元璋取得決戰勝利奠定了基礎。當天晚上,朱元璋為防止東線張士誠利用鄱陽湖大戰之機乘機入寇,命令徐達撤出戰斗,回守應天。徐達走後,朱元璋指揮將帥士卒繼續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血戰,終於擊斃陳友諒,全殲陳軍主力,取得鄱陽湖大戰的勝利。
徐達回到應天後,嚴格訓練部隊,加強東線守備力量。緝查奸細,修繕城池,張士誠無縫可鑽,未敢貿然進犯。後來朱元璋稱贊徐達說:「我讓徐達回守應天最為放心,無論遇有什麼問題,他都能妥善處理。」可見朱元璋對徐達多麼信任。
鄱陽湖大戰後,朱元璋還師應天,徐達等率軍攻克廬州。不久,奉命再返湖廣前線。徐達先後率兵相繼攻取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湘潭州(今湖南湘潭)、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靖州(今湖南靖縣)等地,徹底肅清陳友諒殘余勢力,佔領湖湘地區。徐達在消滅陳友諒割據集團的戰役中,身經數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為表彰徐達的功績,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正月稱吳王後,任命徐達為左相國,地位在眾將之上。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徐達等奉命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攻取淮東、泰州等地。大軍渡過長江,一舉攻克泰州海安壩(今江蘇海安),進圍泰州。經月余血戰,終於攻克泰州,擒守將嚴再興五千餘人。之後,徐達又攻下通州、興化、濠州等地。徐達在這些戰斗中,師出迅捷,變化無窮,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討伐張士誠。徐達用反間計制勝,使張士誠的老巢平江完全陷入孤立(參見平江之戰)。次年,徐達親率將士攻破葑門,大軍一擁而上,進入平江城內。張士誠兀自率兵巷戰,但其手下將士已無鬥志,紛紛投降。張士誠見大勢已去,縱火焚死其妻兒,閉門上吊自殺,被其部將解救,徐達將其押送應天。破城之日,徐達嚴格約束部下,立下軍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率軍入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很受百姓的歡迎。徐達論功封信國公,是此次封賞的最高爵位。
吳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參見明滅元之戰)。十二月攻克濟南(參見明攻山東之戰),收俘元軍三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在北伐軍的節節勝利聲中,朱元璋於翌年正月在應天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徐達被封為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元順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著一套政府機構,軍事上仍然具有一定實力。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達統帥大軍攻取山西(參見明攻山西之戰)、秦隴(參見明攻甘陝之戰)。徐達在掃平山右、出師秦隴的整個作戰過程中,抓住擴廓帖木兒北出雁門關,進攻北平之機,乘虛直搗太原,傾覆擴廓的巢穴,使其進退失據,一舉平定山西。抓住陝西元軍李思齊、張思道遙巡觀望,不敢主動出擊的時機,直入奉元,進逼臨洮,圍困慶陽,似摧枯拉朽,風卷殘荷,降李思齊,斬張思道,威震關隴。徐達用兵出奇無窮,料敵制勝,表現出過人的膽略和指揮才能。
徐達出師秦隴,平定關隴後,明朝北方版圖已達今河南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一線。但擴廓帖木兒仍駐扎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西北),火兒忽答駐扎雲州(今河北赤城北雲州鎮),納哈出駐屯金山,失喇罕駐軍西涼州(今甘肅武威)。擴廓帖木兒在西北活動猖獗,趁徐達平定關隴之師凱旋京師,大舉圍攻蘭州。洪武三年(1370)春,徐達征塵未洗,又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分兵兩路,掃盪侵擾北方的元朝殘餘力量(參見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戰)。徐達從潼關向西進軍,出西路搗定西,進攻擴廓。徐達此次率軍北征,取得較大勝利,逼使元朝殘余勢力向應昌、定西一線北撤。從此,明朝北邊的防禦趨於穩定。
同年十一月,徐達等班師回朝,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北伐將士。隨後,大封功臣,徐達因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子孫世襲。
為了進一步打擊殘余元軍,洪武五年(1372)正月,徐達再次以征虜大將軍的身份率軍北征(參見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分兵三路,「肅清沙漠」(指對蒙古用兵)。徐達從雁門關出塞,直趨和林,作為中路軍。三月,徐達師抵山西邊境,派藍玉為先鋒,出雁門關向北挺進。藍玉在野馬川擊敗擴廓部流動部隊,徐達率軍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土拉河),再敗擴廓軍。擴廓敗逃後,與賀宗哲合為一軍,在嶺北布下陣勢阻擊徐達部隊。擴廓、賀聯軍拚死進攻,明軍受挫,死傷數萬人。徐達處變不驚,收縮戰線,堅守營壘,才免遭大敗。然後,徐達整軍而還,斂兵守塞。擴廓軍隊見此未敢貿然追擊。
由於蒙古軍事力量一時難以消滅,明朝對北方的戰略從以攻為主轉為以防禦為主。從此,徐達長期在北平、山西一帶練兵備邊,鎮守北平十餘年。
徐達在鎮守北平期間,先後三次遷徙山西農民到北平屯田種地,以加強北平的防禦力量。徐達將他們分散到長城沿線各衛所,按其戶籍服役課稅。屬籍軍戶的,發給衣服、食糧,使應軍差;屬籍民戶的,分給田地、牛、種子,使納租稅。前後移民三萬五千多戶,十九萬餘人,建立屯田點二百五十餘個,墾田一千三百多頃。徐達的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北方軍隊的糧餉供應問題,使明朝北部邊疆日趨穩定。同時,徐達嚴格訓練士卒,繕治城池,加強守備,謹嚴烽燧,時時防備蒙古軍隊的侵擾。徐達被視為塞上長城。明朝建國後,隨著文臣地位的提高,過去立下汗馬功勞的武臣逐漸受冷遇,但是徐達始終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禦著明朝北方的安全。
長期的戎馬生涯,奔波勞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閏十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還應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於應天府邸,時年五十四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鍾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
關於徐達的死因,有些史書記載:「(徐)達病疽,甫痊,賜蒸鵝,流涕食之而卒。」這些材料雖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望風捕影,隨意捏造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確保朱明皇朝「萬世一系」,便想方設法加強皇權,凡是他認為有礙於獨裁統治的人,不管是勛臣宿將,一律翦除。胡、藍黨獄,把功臣舊將幾乎一網打盡。前一年又將南征北戰、立下大功的義子親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達雖為開國功臣第一,立下蓋世大功,而且一直忠貞不二,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賜蒸鵝」一事也就可能並非子虛烏有了。

⑺ 我國歷史上或傳說中的馬

名馬大全: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揚武
《晉安帝紀》:司馬休奔廣,所乘騅馬奔而馳之。後還荊州,加騅馬揚武之號。

赭白
《載記》:慕容有駿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於鮑氏驄,命銅鑄以圖其像,親為銘贊,鐫勒其傍,置之薊城東掖門。

赤龍駒
梁武帝天監四年,禊飲華光殿,河南國獻赤龍駒,能拜伏善舞。詔張率,周興嗣為賦,帝以為工。

赤蛇
《靈鬼志》陳安為河間王顒給使,常乘駿馬非常。後馬死,雙赤蛇出其鼻。

龍驤
《齊書》:齊太祖常乘所騎赤馬入殿。及踐祚號此馬為龍驤將軍。

閃電
《魏志》:突厥大畏長孫總管,見其馬稱為閃電。王曰:「將軍威行域外,遂名其馬為閃電。一何壯哉!」

青海驄
《隋書》:吐谷渾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動輒方牝馬與其上,言其龍種。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日行千里,故世稱青海駒。

獅子驄
《朝野僉載》:隋文帝時,大宛獻千里馬,其鬃曳地,號曰獅子驄。惟郎將裴人基能馭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隋後不知所在。

忽雷駁
唐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於酒。每月於中試,能豎越三領地黑氈。及胡國公卒,嘶鳴不食而死。

決波瑜
《酉陽雜俎》:決波瑜善走,歷門三限躓,太宗尤惜之。隋內庫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轡。

唐太宗十驥
《唐書》:骨利干遣使獻良馬十匹,唐太宗為之制名,號為十驥:一曰騰霜白、二曰皎雪驄、三曰凝驄、四曰懸光驄,五曰洪波瑜、六曰飛霞驃、七曰發電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昭陵六駿
唐太宗平竇建德諸人及東郡,所乘六馬曰青騅,曰什伐赤,曰特勒驃,曰颯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烏,乃琢石為象並贊可昭陵。

黃驄驃
《東志》:唐太宗破竇建德,乘馬名黃驄驃。命樂工制《黃驄疊》,曲宮商也。

蹀馬
《通典》:唐翔麟鳳苑廝蹀馬,俯仰騰躍皆合節,朝會用樂,則兼奏之。

太原異馬
唐開元十二年,太原獻異馬駒,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無毛。

滑州龍子
唐開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獻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類似馬聲,日行三百里,名曰龍子。

紅玉、紫玉、平山、凌雲『飛香、百花輦
唐天寶年間,大宛進汗血馬六匹,名紅叱撥、紫叱撥、青叱撥、黃叱撥、丁香叱撥、桃花叱撥,上乃改名紅玉、紫玉、平山、凌雲『飛香、百花輦,命圖於瑤光殿。

唐舞馬
《明皇雜錄》:玄***舞馬四百蹄,分為左右部,有名稱曰某家驕,其曲曰《傾杯樂》。數十馬皆衣以錦綉,絡以金鐸。每樂作,奮手鼓尾,縱橫應節。

九花虯
《伽藍記》:代宗時李懷仙貢名馬,額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虯」。帝以贈郭子儀曰「此馬高大,稱卿儀質,並紫玉鞭轡贈之」。

照夜白
杜甫《畫馬圖歌》:曾觀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寧遠馬
《續博物志》:千里馬寧遠所獻。鬃拳紫色,狀如八駿。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兒抱持。初駛三十里,則皆旁側難馴,又駛三十里外,乃駛然而去,唯聞耳旁風聲如飛箭。唐肅宗時,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發扶風,辰達保定,申歸奏事。

玉花驄
《萬花谷》:玉花驄,唐德宗馬名。杜甫詩:「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望雲騅
《國史補》:德宗幸梁,唯御騅馬,號曰望雲騅。駕還,飼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視之,必常鳴四顧,若感恩之狀。後老死飛龍廄中貴戚畫為圖。

黃騮
《五代史》:漢王劉旻與周世宗戰北,乘黃騮馳歸,以金銀飾廄,食以三品,號自在將軍。

玉逍遙
《聞見錄》:仁宗御馬名玉逍遙,色白,乘之如輿輦也。闈人雲:「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節,御者行速,則以足闌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鳴不行,王怒還之。帝以配南城馬鋪,久之復御,其行如初。帝升遐,從葬之陵下,悲鳴不食而死。

碧雲霞
《聞見錄》:梅聖俞序曰:「碧雲霞者廄馬也。」庄憲太後臨朝,以贈荊王,王惡其旋毛。太後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備上閑,遂為御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號之。

元佑三馬
宋元佑初,禽鬼張青宜結,百官皆賀,時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顱而風膺,虎脊而豹章。出東華門,入天駟監。振鬣長鳴,萬馬皆喑。父老從觀,以為未始見也。三馬者,西番駿馬。

義瑜
《桯史》:宋開禧間,九江戍校王成見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礪犯龍泉,成出戰死,瑜屹立不去,悲鳴成側。寇顧曰良馬,取獻之。元礪弟乗犯永新,瑜識我軍旗

⑻ 常遇春是哪裡人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

中文名: 常遇春
別名: 常伯仁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安徽懷遠
出生日期: 1330
逝世日期: 1369
職業: 將領
主要成就: 攻破大都,滅元
生平簡介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跟隨在一位名叫劉聚的強盜頭目左右,後見劉等人實在沒有出息,乃在和陽投降了朱元璋。在回軍途中病死於河北柳河川,其後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駐守.
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大破陳友諒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其他記載
常遇

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鏖戰衢州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後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盪然無存。

南下立功,升任元帥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斗,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西征陳友諒,戰功卓著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的主要威
常遇春像
脅。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東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著,又與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書報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又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編輯本段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可以說無役不從,戰無不

勝。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瓮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的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常遇春經過分析,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的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腹背受敵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所以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繫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發,大將軍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的關系。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
永流大地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損失,因當時還有元朝的殘余勢力還未完全消滅,還有一些硬仗等著他去打。但對他個人來說,逃脫了朱元璋的謀殺,保全了他的榮譽,使他的英雄業績得以流芳百世,與日月同輝,也是一件幸事。
《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達)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勛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常遇春逝世消息由信使用最快速度於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達應天,朱元璋聞訊驚倒於龍椅上,對於遇春之死極為悲慟,並怕遇春之妻藍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馬皇後就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藍氏。
次日。朱元璋也未上朝,召來劉基、李善長、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後事,提出按宋太宗為韓王趙普的治喪禮儀來為遇春治喪。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日忠武。配享太廟。朱元璋給常遇春最高榮譽。古至明代,封鄂謚忠武,只有唐朝尉遲氏、宋朝岳飛。遇春公是第三個。朱元璋還賦詩一首,表露其對常遇春逝世的極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此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遇春公繪制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自此開平王常遇春便永遠長眠於鍾山之上,永遠的休息了。
常遇春逝世後,全國很多地方懷念他的功績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親筆御提「勇動風雲」四字,頒詔常遇春家鄉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於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繼善到懷遠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題聯一副:「將十萬眾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業,永留大地河山。」
中國冷兵器時代十大勇將天下奇男子--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信仰回教的漢族,說他是回族不精確,因為他不是色目人後代,是土生土長的漢族人,安徽懷遠人。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常遇春,而歷史當中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戰功僅在次於徐達。1355年,參加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破集慶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
在1356年2月,採石磯大戰中,元兵守將蠻子海牙借地利擊退義軍的數次沖擊,這時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揮戈冒著亂箭直沖而上,沖到跟前時一躍而上,刺死守磯頭目老星卜喇,左沖又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義軍一涌而上擊潰蠻子海牙部。這一戰常遇春名聲大振,此謂常將軍力拔採石磯,採石磯現在有一個「大腳印」的景點,據說是常遇春登岸時用力過猛留下的。
1357年,攻寧國,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婺州等城。隨朱元璋軍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到達時呂珍已殺死劉福通,率兵據守,朱元璋左右軍都戰敗,常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勝,俘獲兵士馬匹無數。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大決戰,此戰之慘烈,雙方投
常遇春墓
入力量之大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一戰,朱元璋麾下諸多勇將都名載史冊了,常遇春與眾將奮勇作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軍占據上游,軍船大而堅固,裝備精銳,朱軍的船小而靈活,雙方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沖到朱元璋船邊,形式十分危急,這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轉戰三天,朱軍以火攻陳軍船隻,湖水被映成紅色,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
1367年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率二十五大軍北伐,要徹底推翻元朝,大軍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北伐期間,在洛陽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沖入敵陣,一箭射死起前鋒大將,麾下士氣大振,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在奪取大都後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就是趙敏的哥哥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擊敵軍千餘里,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從上都凱旋歸來的途中暴斃於軍中,年僅40歲,按《倚天屠龍記》的說法是張無忌給治的折了一半陽壽。
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一生從未敗北,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明史·常遇春傳》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於和陽。未至,困卧田間,夢神人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驚寤,而太祖適至,即迎拜。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無何,自請為前鋒。太祖曰:「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請。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磯,元兵陳磯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盪,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進總管都督。
時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舟師襲據採石,道中梗。太祖自將攻之,遣遇春多張疑兵分敵勢。戰既合,遇春操輕舸,沖海牙舟為二。左右縱擊,大敗之,盡得其舟。江路復通。尋命守溧陽,從攻集慶,功最。從元帥徐達取鎮江,進取常州。吳兵圍達於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將,進統軍大元帥。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從達攻寧國,中流矢,裹創斗,克之。別取馬駝沙,以舟師攻池州,下之,進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從取婺州,轉同僉樞密院事,守婺。移兵圍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門瓮城,毀其戰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萬人,進僉樞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還應天。從達拔趙普勝之水寨,從守池州,大破漢兵於九華山下,語具《達傳》。
友諒薄龍灣,遇春以五翼軍設伏,大破之,遂復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諒於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嚴,軍民肅然無敢犯,進行省參知政事。從取安慶。漢軍出江游徼,遇春擊之,皆反走,乘勝取江州。還守龍灣,援長興,俘殺吳兵五千餘人,其將李伯升解圍遁。命甓安慶城。
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事覺,太祖欲宥榮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義不與共生。」太祖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愛重遇春。
池州帥羅友賢據神山寨,通張士誠,遇春破斬之。從援安豐。比至,呂珍已陷其城,殺劉福通,聞大軍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軍皆敗,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之,俘獲士馬無算。遂從達圍廬州。城將下,陳友諒圍洪都,召還。會師伐漢,遇於彭蠡之康郎山。漢軍舟大,乘上流,鋒銳甚。遇春偕諸將大戰,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脫,而遇春舟復膠於淺。有敗舟順流下,觸遇春舟乃脫。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友諒不敢復戰。諸將以漢軍尚強,欲縱之去,遇春獨無言。比出湖口,諸將欲放舟東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諸將從之。友諒窮蹙,以百艘突圍。諸將邀擊之,漢軍遂大潰,友諒死。師還,第功最,賚金帛土田甚厚。從圍武昌,太祖還應天,留遇春督軍困之。
明年,太祖即吳王位,進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復視師武昌。漢丞相張必先自岳來援。遇春乘其未集,急擊擒之。城中由是氣奪,陳理遂降,盡取荊、湖地。從左相國達取廬州,別將兵略定臨江之沙坑、麻嶺、牛陂諸寨,擒偽知州鄧克明,遂下吉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太祖大喜,賜書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諭降南雄、韶州,還定安陸、襄陽。復從徐達克泰州,敗士誠援兵,督水軍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將軍,伐吳。敗吳軍於太湖,於毘山,於三里橋,遂薄湖州。士誠遣兵來援,屯於舊館,出大軍後。遇春將奇兵由大全港營東阡,更出其後。敵出精卒搏戰,奮擊破之。襲其右丞徐義於平望,盡燔其赤龍船,復敗之於烏鎮,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陸寨,悉俘舊館兵,湖州遂下。進圍平江,軍虎丘。士誠潛師趨遇春,遇春與戰北濠,破之,幾獲士誠。久之,諸將破葑門,遇春亦破閶門以入,吳平。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復拜副將軍,與大將軍達帥兵北征。帝親諭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不慮不能戰,慮輕戰耳。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謝。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從下山東諸郡,取汴梁,進攻河南。元兵五萬陳洛水北。遇春單騎突其陣,敵二十餘騎攢?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敵大潰,追奔五十餘里。降梁王阿魯溫,河南郡邑以次下。謁帝於汴梁,遂與大將軍下河北諸郡。先驅取德州,將舟師並河而進,破元兵於河西務,克通州,遂入元都。別下保定、河間、真定。
與大將軍攻太原,擴廓帖木兒來援。遇春言於達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達曰:「善。」會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且請為內應,乃選精騎夜銜枚往襲。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豁鼻馬降,得甲士四萬,遂克太原。遇春追擴廓至忻州而還。詔改遇春左副將軍,居右副將軍馮勝上。北取大同,轉徇河東,下奉元路,與勝軍合,西拔鳳翔。
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⑼ 馬鞍山徽珍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徽珍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5月2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耐磨材料、配重材料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戎福春
成立時間:2012-05-2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210000549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姑孰鎮聯農商場35號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戎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