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明朝名將常玉春、徐達生平
徐達(1332~1385),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出身農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余。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沖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定西),俘元王公及手下將領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今定西市安定城區內有烽火點將台原址一座)。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余(一說數萬)。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治軍嚴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
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後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盪然無存。
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南下立功,升任元帥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斗,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大破陳友諒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的主要威 常遇春像
脅。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東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著,又與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到應昌府(又稱魯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達里諾爾西)。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書報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又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② 文言文答案明史列傳第四十三 蔣貴
原文及譯文供參考:
蔣貴,字大富,江都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雄偉多力,善騎射,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從大軍征交阯及沙漠,遷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台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賊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庄浪及晞所統,責晞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後。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於狼山,追抵石城。已,聞朵兒只伯依阿台於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三年四月,王驥以捷聞,論功封定西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世券。明年代任禮鎮甘肅。又明年冬,以征麓川蠻思任發,召還京。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
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明年,師還,賞賚甚渥,加歲祿五百石。是役也,貴子雄乘敵敗,帥三十人深入。敵扼其後,自刎沉於江。贈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貴起卒伍,不識字,天性朴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出境討賊,衣糧器械常身自囊負,不役一人,臨陣輒身先之,以故所向有功。
譯文:
蔣貴,字大富,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作為燕山衛的士兵跟隨成祖起兵,參與靖難之役。身材雄偉,力量很大,善長騎射,靠累積功勞升職到昌國衛指揮同知。跟隨大軍征討交阯及沙漠,提拔為都指揮僉事,負責彭城衛的軍務。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數民族叛亂,蔣貴代理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叛軍。召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又任命為參將,幫助陳懷鎮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僉事,代理副總兵,幫助方政鎮守松潘。又過了一年,各少數民族又叛亂,方政等人分路進兵討伐。蔣貴率領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會合都指揮趙得、宮聚的隊伍,依次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沒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替方政鎮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後,蔣貴因為所統領的地方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正統元年,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帥軍隊討伐。叛軍進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陣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彈劾蔣貴,朝廷開會討論認為蔣貴剛選兵出發去甘州,勢必來不及救援。而庄浪歸徐晞所統率,追究徐晞推脫罪責的責任。把蔣貴的事情放在一邊,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諜報敵軍駐扎在賀蘭山的後面。皇帝下詔命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向西,蔣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長城關口會合圍剿。蔣貴到了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的路上沒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上奏告狀,尚書王驥出京負責理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令蔣貴立功免罪。蔣貴感動振奮。正好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擊敗叛軍,追到石城。戰斗停止了,聽說朵兒只伯去到兀魯乃地依附了阿台,蔣貴帶領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前往突襲。副將李安勸阻他,蔣貴拔劍厲聲斥責李安說:「敢阻擋進軍者死!」於是出了鎮夷。從小路疾馳了三天三夜,抵達了叛軍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沖入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擊打弓韣,讓馬受驚,馬都跑散了。敵人失去了戰馬,帶著弓箭,步行和明軍戰斗。蔣貴放開騎兵,踐踏攻擊,指揮毛哈阿奮勇沖入敵陣,大敗敵軍。又把兵分為兩翼,另外派一百騎兵佔領高地作為疑兵,邊打邊行八十里。正好任禮也追擊敵人到了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帶著幾個騎兵遠遠地逃走了,西方邊境都平定了。正統三年四月,王驥把捷報上報朝廷,論功封蔣貴為定西伯,每年祿米一千二百石,發給世襲的憑證。次年,蔣貴代替任禮鎮守甘肅。又過了一年冬天,因為征討麓川的少數民族思任發,召蔣貴回京。
正統六年,命蔣貴佩平蠻將軍印,擔任總兵官,與王驥統帥軍隊抵達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打破了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的象陣,各項功勞都是第一。事情詳細記載在《王驥傳》裡面。次年,率軍凱旋,進封為侯爵,增加祿米三百石。
正統八年夏天,又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征討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攻破其營寨。次年,率軍凱旋,賞賜的東西很豐厚,增加每年祿米五百石。這次戰役,蔣貴的兒子蔣雄乘著敵軍敗退,帶領三十人深入敵軍。敵人斷了他的退路,蔣雄自刎,沉到江中。朝廷追贈他為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正統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時年七十。朝廷追贈他為涇國公,謚號為武勇。
蔣貴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不識字,天性朴實。忘記自己的身份,尊重別人,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出境討伐叛軍,衣服、糧食、兵器、裝備經常自己打包裹背著,不使派一個人,臨陣就親身當先,所以參加的戰斗都能立功。
③ 蔣貴 字大富文言文閱讀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
譯文:召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
(2)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
譯文:蔣貴感動振奮。恰逢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
【參考譯文】
蔣貴,字大富,作為燕山衛的士兵跟隨成祖起兵,靠累積功勞升職到昌國衛指揮同知。跟隨大軍征討交阯及沙漠,提拔為都指揮僉事,負責彭城衛的軍務。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數民族叛亂,蔣貴擔任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叛軍。召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又任命為參將,幫助陳懷鎮守松潘。第二年,升任都督僉事,擔任副總兵,幫助方政鎮守松潘。又過了一年,各少數民族又叛亂,方政等人分路進兵討伐。蔣貴率領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會合都指揮趙得、宮聚的隊伍,按照次序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沒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擔任總兵官,佩戴「平蠻將軍」的大印,代替方政鎮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後,蔣貴因為所統領的地方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正統元年,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涼州,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帥軍隊討伐。叛軍進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陣亡士卒一百四十多人。侍郎徐晞彈劾蔣貴,朝廷開會討論認為蔣貴剛選兵出發去甘州,形勢上已來不及。而庄浪歸徐晞所統率,追究徐晞推脫罪責的責任。把蔣貴的事情放在一邊,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刺探到的情報,敵軍駐扎在賀蘭山的後面。皇帝下詔命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向西,蔣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長城關口會合圍剿。蔣貴到了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的路上沒有水草了,退卻返回。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上奏告狀,尚書王驥出京負責理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令蔣貴立功免罪。蔣貴感動振奮。恰逢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擊敗叛軍,追到石城。戰斗停止了,聽說朵兒只伯去到兀魯乃地依附了阿台,蔣貴帶領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前往突襲。副將李安勸阻他,蔣貴拔劍厲聲斥責李安說:「敢阻擋進軍者死!」於是出了鎮夷。從小路疾馳了三天三夜,抵達了叛軍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沖入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擊打弓韣,讓馬受驚,馬都跑散了。敵人失去了戰馬,帶著弓箭,步行和蔣貴戰斗。蔣貴放開騎兵,踐踏攻擊,指揮毛哈阿奮勇沖入敵陣,大敗敵軍。又把兵分為兩翼,另外派一百騎兵佔領高地迷惑敵軍,邊打邊行了八十里。正好任禮也追擊敵人到了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帶著幾個騎兵遠遠地逃走了,西方邊境都平定了。
正統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時年七十。朝廷追贈他為涇國公,謚號為武勇。
④ "蔣貴,字大幅"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
文言文翻譯為:
蔣貴,字大富,作為燕山衛的士兵跟隨成祖起兵。靠累積功勞升職到昌國衛指揮同知。跟隨大軍征討交阯以及沙漠,提拔為都指揮僉事,負責彭城衛的軍務。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數民族叛亂,蔣貴擔任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叛軍。招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又任命為參將,幫助陳懷鎮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僉事,代理副總兵,幫助方政鎮守松潘。又過了一年,各少數民族又叛亂,方政等人分路進兵討伐。蔣貴率領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會合都指揮趙得、宮聚的隊伍,依次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沒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替方政鎮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後,蔣貴因為所統領的地方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正統元年,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帥軍隊討伐。叛軍進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陣亡士卒一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彈劾蔣貴,朝廷開會討論認為蔣貴剛選兵出發去甘州,勢必來不及救援。而庄浪歸徐晞所統率,追究徐晞推脫罪責的責任。把蔣貴的事情放在一邊,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諜報敵軍駐扎在賀蘭山的後面。皇帝下詔命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向西,蔣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長城關口會合圍剿。蔣貴到了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的路上沒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上奏告狀,尚書王驥出京負責處理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令蔣貴立功免罪。蔣貴感動振奮,正好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擊敗叛軍,追到石城。戰斗停止了,聽說朵兒只伯去到兀魯乃地依附了阿台,蔣貴帶領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前往突襲。副將李安勸阻他,蔣貴拔劍厲聲斥責李安說:「敢阻擋進軍者死!」於是出了鎮夷。從小路疾馳了三天三夜,抵達了叛軍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沖入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擊打弓韣,讓馬受驚,馬都跑散了。敵人失去了戰馬,帶著弓箭,步行和蔣貴戰斗。蔣貴放開騎兵,踐踏攻擊,指揮毛哈阿奮勇沖入敵陣,大敗敵軍。又把兵分為兩翼,另外派一百騎兵佔領高地作為疑兵,邊打邊行八十里。正好任禮也追擊敵人到了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帶著幾個騎兵遠遠地逃走了,西方邊境都平定了。
正統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時年七十。朝廷追贈他為涇國公,謚號為武勇。
⑤ 徐達和常遇春戰績
徐達
1332~1385,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出身農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余。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沖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余(一說數萬)。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⑥ 文言文答案明史列傳第四十三 蔣貴
原文:
蔣貴,字大富,江都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雄偉多力,善騎射,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從大軍征交阯及沙漠,遷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
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台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賊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庄浪及晞所統,責晞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後。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於狼山,追抵石城。
已,聞朵兒只伯依阿台於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
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三年四月,王驥以捷聞,論功封定西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世券。明年代任禮鎮甘肅。又明年冬,以征麓川蠻思任發,召還京。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
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明年,師還,賞賚甚渥,加歲祿五百石。是役也,貴子雄乘敵敗,帥三十人深入。敵扼其後,自刎沉於江。贈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貴起卒伍,不識字,天性朴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出境討賊,衣糧器械常身自囊負,不役一人,臨陣輒身先之,以故所向有功。
譯文:
蔣貴,字大富,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作為燕山衛的士兵跟隨成祖起兵,參與靖難之役。身材雄偉,力量很大,善長騎射,靠累積功勞升職到昌國衛指揮同知。跟隨大軍征討交阯及沙漠,提拔為都指揮僉事,負責彭城衛的軍務。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數民族叛亂,蔣貴代理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叛軍。召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又任命為參將,幫助陳懷鎮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僉事,代理副總兵,幫助方政鎮守松潘。
又過了一年,各少數民族又叛亂,方政等人分路進兵討伐。蔣貴率領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會合都指揮趙得、宮聚的隊伍,依次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沒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替方政鎮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後,蔣貴因為所統領的地方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正統元年,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帥軍隊討伐。
叛軍進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陣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彈劾蔣貴,朝廷開會討論認為蔣貴剛選兵出發去甘州,勢必來不及救援。而庄浪歸徐晞所統率,追究徐晞推脫罪責的責任。把蔣貴的事情放在一邊,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諜報敵軍駐扎在賀蘭山的後面。皇帝下詔命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向西,蔣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長城關口會合圍剿。蔣貴到了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的路上沒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上奏告狀,尚書王驥出京負責理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令蔣貴立功免罪。蔣貴感動振奮。
正好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擊敗叛軍,追到石城。戰斗停止了,聽說朵兒只伯去到兀魯乃地依附了阿台,蔣貴帶領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前往突襲。副將李安勸阻他,蔣貴拔劍厲聲斥責李安說:「敢阻擋進軍者死!」於是出了鎮夷。從小路疾馳了三天三夜,抵達了叛軍的巢穴。
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沖入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擊打弓韣,讓馬受驚,馬都跑散了。敵人失去了戰馬,帶著弓箭,步行和明軍戰斗。蔣貴放開騎兵,踐踏攻擊,指揮毛哈阿奮勇沖入敵陣,大敗敵軍。又把兵分為兩翼,另外派一百騎兵佔領高地作為疑兵,邊打邊行八十里。正好任禮也追擊敵人到了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帶著幾個騎兵遠遠地逃走了,西方邊境都平定了。
正統三年四月,王驥把捷報上報朝廷,論功封蔣貴為定西伯,每年祿米一千二百石,發給世襲的憑證。次年,蔣貴代替任禮鎮守甘肅。又過了一年冬天,因為征討麓川的少數民族思任發,召蔣貴回京。
正統六年,命蔣貴佩平蠻將軍印,擔任總兵官,與王驥統帥軍隊抵達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打破了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的象陣,各項功勞都是第一。事情詳細記載在《王驥傳》裡面。次年,率軍凱旋,進封為侯爵,增加祿米三百石。
正統八年夏天,又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征討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攻破其營寨。次年,率軍凱旋,賞賜的東西很豐厚,增加每年祿米五百石。這次戰役,蔣貴的兒子蔣雄乘著敵軍敗退,帶領三十人深入敵軍。敵人斷了他的退路,蔣雄自刎,沉到江中。朝廷追贈他為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正統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時年七十。朝廷追贈他為涇國公,謚號為武勇。
蔣貴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不識字,天性朴實。忘記自己的身份,尊重別人,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出境討伐叛軍,衣服、糧食、兵器、裝備經常自己打包裹背著,不使派一個人,臨陣就親身當先,所以參加的戰斗都能立功。
(6)馬鞍山朵兒擴展閱讀
蔣貴 (明代勇將)
蔣貴(1380年—1449年),字大富,江都人,祖籍浙江紹興府諸暨縣義安鄉。明代中期大將。蔣貴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擅長騎射。早期隨燕王朱棣起兵,因功官任指揮僉事,後鎮守邊關,戰功極多,官至平蠻將軍、定西伯。
正統十四年(1449年)去世,追贈其為涇國公、謚武勇。
歷史評價
孫繼宗:貴為將,與士卒同甘苦,臨陣必奮勇當先,所向克捷,故能自行伍以至封侯。但謀不及勇,甘肅、麓川所以成功者,以靖遠伯王驥濟之耳。
錢文通:聞公性淳厚,體貌豐偉。平居謙退如不能,臨陣則奮勇敢前,以一當百。故起自徒歩,建立殊勛。追封三代,列爵五等,與國咸休也。皇明開天,六合重輝。繄惟蔣公,世際龍飛。起自淮甸,繼奮燕山。義旗所指,克濟於艱。天位既正,屢進其職。從定交南,復征迤北。維彼北方,擾我邦垧。公往御之,西涼以寧。蕞爾麓邦,負固連釁。
公復剿之,南荒以順。爰自左樞,超登五爵。貂蟬峩峩,為時李郭。龍章鳳誥,三代同封。鐵劵金書,世永彌崇。公之忠勇,所向無敵。三邊之靖,式昭帝極。茂績方殷,公忽長逝。天子興嗟,有贈有謚。有祭有塟,有爵有嗣。詒孫有謀,以燕翼子。生榮死哀,時孰儷焉。公雖雲歿,遺風凜然。榆河之鄉,泥井之里。琢石刻詞,以彰來裔。
張廷玉:薛祿以下諸人,皆與「靖難」。…雖策勛之日,未即剖符,而各以積閥受封。其善撫士卒,慎固封守,恪謹奉職,有足尚者。
⑦ 王驥的人物生平
王驥身高體壯,精於騎射,剛毅有膽,通曉軍事。十三歲時入縣學為諸生, 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授職兵科給事中。不久後出使山西,上奏免除鹽池拖欠的賦稅二十餘萬石。當時應天府缺府丞,事務緊急而且繁雜,王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北京)都察院事務,他在任上持正不撓。 後升為山西按察司副使。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王驥獲召入京任順天府尹,他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賜詔嘉獎。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王驥升任行在(北京)兵部右侍郎 ,接替顧佐代管都察院事務。後代任兵部尚書。
宣德九年(1434年),王驥被正式任命為兵部尚書。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王驥奉詔議論邊防事務,但過了五天他還沒上奏。英宗大怒,將王驥和兵部右侍郎鄺埜逮入監獄。不久,王驥獲釋。當時,阿台、朵兒只伯多次侵犯甘州和涼州,邊將屢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車、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繼經理邊防事務,也沒能制住他們。
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英宗命王驥前往,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疾驅到軍中,大會諸將,問以前追敵到魚兒海子時,先後退而導致軍隊失敗的是誰。他們都說是都指揮安敬。王驥來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誅殺安敬,這時他於是令將安敬綁到轅門外斬首,並宣讀敕書,責備都督蔣貴。諸將都害怕得發抖。王驥於是大閱將士,分兵劃定守區,讓他們各自防禦,於是邊境安然。他檢閱甘、涼的部隊,淘汰了三分之一。制定輪番法,使士兵得到休息,也省下了一些糧食供應。不久,阿台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趙安為副,王驥督軍。
正統三年(1438年)春,王驥與諸將一同出塞,以蔣貴為前鋒,而他自己與任禮率大軍隨後前進,與蔣貴相約說:「不勝不見。」蔣貴在石城進攻敵軍,敵軍逃至兀魯乃。蔣貴率輕騎二千五百人從鎮夷出發,抄近道兼程前進,三晝夜後追上了敵人,擒獲敵軍左丞脫歡,斬首三百餘級,繳獲金印和銀印各一枚,駱駝馬匹和兵甲以千計。王驥與任禮從梧桐林到達亦集乃,擒獲敵軍樞密、同知、僉院等官員十五人、萬戶二人,降服了他們的部落,窮進到黑泉。而趙安等人從昌寧出發,到刁力溝,也擒獲了敵軍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他們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迫使朵兒只伯遠逃。論功,王驥兼任大理寺卿,支給二職(兵部尚書、大理寺卿)俸祿。不久他被召回,管理兵部事務。 主詞條:麓川之役 首征麓川
後來,麓川之役興起。麓川(今雲南省瑞麗)宣慰使思任發反叛,多次擊敗官軍。黔國公沐昂討伐不利,於途中病逝,由沐晟接替。沐晟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請調兵十二萬人。當時權宦王振專權,喜好功名,認為王驥可以囑托,便想大舉興兵,而王驥也想出力。
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任蔣貴為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由王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各道的軍隊十五萬去討伐思任發。刑部侍郎何文淵、翰林侍講劉球先後上疏勸諫,英宗不採納。臨行時,英宗賜給王驥、蔣貴金兜鍪、細鎧、蟒綉緋衣、紅弓矢。王驥請英宗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乘驛車來到雲南,部署諸將,派參將冉保由東路指向孟定,大軍由中路到騰沖,分道夾擊。
同年十一月,王驥和蔣貴以二萬人奔到上江,包圍其營寨,五天沒能攻下。正好有大風,便縱火焚燒欄柵,攻下了該寨,斬首五萬余級。又從夾象石進軍,渡過下江,打通高黎貢山之路。閏月到達騰沖,長驅直入,抵達杉木籠山。叛軍登高據險,構築七座堡壘互相應援。王驥派參將宮聚、副將劉聚分左右翼攀嶺而上,而他自率中軍奮勇攻擊,叛軍大潰,官軍乘勝到達馬鞍山。
一月後,王驥抵達叛軍巢穴。山很陡很險,周圍還挖有深溝,東南臨江,懸崖陡峭無法攀登。王驥派前軍偵察叛軍動靜,擊敗了他們的伏兵。叛軍另從間道出來,立柵在馬鞍山下,出大軍之後。王驥告誡軍中不要動,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突擊叛軍營寨,斬首數百級,又引誘擊敗了他們的象陣。正好東路軍冉保等人已聯合木邦、車里、大侯等處土軍,攻破烏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別將守衛西峨渡,防止賊人逃跑,與大軍約定日期會合。王驥便督率諸將環攻叛軍七個寨門,堆上木材焚燒。狂風大作,叛軍被燒死無數,溺江而死的有數萬人。思任發帶著兩個兒子逃到孟養。官軍繳獲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搶去的騰沖等衛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驥鏟平他的巢穴,留兵駐守而還。
正統七年(1442年)四月,王驥派偏師討伐維摩土司韋郎羅。韋郎羅逃到安南,官軍俘獲他的妻兒。王驥傳檄到安南,安南將韋郎羅綁住獻來。五月,王驥回師。英宗派戶部侍郎王質帶著羊肉和酒迎接慰勞,在奉天門賜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時人以此為王驥之榮。英宗論功行賞,封王驥為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世襲指揮同知,賜給貂蟬冠玉帶。
二征麓川
思任發逃到緬甸後,他的兒子思機發又率領余眾住在居藍,請求入朝謝罪。朝臣建議趁機招撫,王振不同意。同年八月,又命王驥總督雲南軍務,率參將冉保、毛福壽前往。他們還沒到而思機發已派他的弟弟招賽來入貢,緬甸也上奏說抓住了思任發,要挾明朝割讓麓川。朝廷不接受招賽的朝貢,並敕令王驥圖取緬甸,王驥便請增派部隊。
正統八年(1443年)五月,英宗又命蔣貴為平蠻將軍,調兵五萬前往。並派五十萬士兵轉運糧餉。王驥當初傳檄緬甸,要他們送來思任發,緬甸表面上裝作聽命的樣子,卻陰持兩端。同年冬,大軍逼近緬甸,緬甸人用樓船載著思任發來窺伺官軍,而暗中用別的船把思任發運回去。王驥知道緬甸人把木邦河水視為與他們是唇齒相依的利害關系,並擔心思機發因為他們獻出他的父親而仇視他們,所以終不肯獻出思任發。王驥於是奔到居藍,攻破思機發的巢穴,獲得他的妻兒和部落,而唯獨思機發逃跑。
巡視諸邊
正統九年(1444年),王驥被召回,加祿米三百石,命他與都御史陳鎰巡視延綏(今陝西榆林)、寧夏、甘肅等邊塞。當初,寧夏守邊的部隊,半年一換,後來邊事緊張,三年才換。軍士日久疲憊,又增選軍屬來防備,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邊防,軍用物資供應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這樣邊備充足而軍隊也不會疲勞。英宗覺得他的建議很好,把它推行到各個邊防。
未擒敵酋
當時,緬甸人已經獻來思任發,而思機發竊住在孟養,多次派使者來入貢謝罪。中外官員都願英宗罷兵。王振心裡終不滿足。要求思機發親自入朝謝罪。沐斌率軍到金沙江招思機發,但他不來。傳諭孟養抓他來獻,他們也不聽命。王振發怒,想將其種類全部消滅。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春,英宗又命王驥總督軍務,宮聚為平蠻將軍,率師十五萬前往。第二年造船渡過金沙江,叛軍在西岸立欄柵拒守。官軍聯船搭成浮橋渡過去,攻拔叛軍欄柵,進而攻破鬼哭山,連拔十餘寨,叛軍墜崖溺死的有無數人,而思機發還是逃掉,找不到他。那時,官軍越過孟養,到達孟(冉阝)海。該地在金沙江之西,離麓川有一千里,自古以來官軍從沒到過,叛軍見到官軍非常害怕。而官軍遠途跋涉,王驥擔心糧餉不繼,急於想引兵退回。當時思機發雖然躲藏起來,而思任發的少子思陸又擁眾占據孟養。王驥推測賊人終不可滅,便與思陸定立條約,立石表,在金沙江上發誓說:「石爛江枯,你才能渡過來。」於是班師。
王驥共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議論者指責王驥等人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上疏彈劾他,大略說:「王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著彩色的絲織品,散給各個土司以邀取厚利。他擅用腐刑,詐稱是進獻給陛下做宦官,實際上是充作私人使用。部隊行進又沒有秩序,十五萬人一天同時出發,互相踐踏。每名軍士背六斗米,在山谷中跋涉,許多人自縊而死。到達金沙江後,又彷徨不敢渡,渡過之後又不敢攻,後來進攻了,又喪失了都指揮路宣、翟亨等人。等敵人撤走後,卻抓漁夫做俘虜,把佔領之地分給木邦和緬甸,掩蓋敗績以為功勞,這與李宓之敗有什麼區別?而當時楊國忠就是以捷報報告朝廷的。」奏章交到法司,王振從中左右,王驥得以不被問罪。 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湖廣、貴州各地苗人到處起事,包圍平越等各個城堡,貴州東部道路不通。王驥到武昌後,詔令他回師討伐苗人。正值英宗被俘,群臣彈劾王振以及王驥。因為王驥正在軍中,而且還要倚仗他討平苗人,便放過不問。朝廷命他佩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官,由侍郎侯璡總督軍務。後來苗人勢力更盛,部眾達十餘萬。平越被圍半年,巡按御史黃鎬死守,糧盡便挖草根來吃,而王驥屯兵在辰州和沅州並未進軍。
景泰元年(1450年),黃鎬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從間道出來,報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瑤為平蠻將軍,增兵二萬人。侯璡從雲南督軍前進,急戰,大破叛軍,解除各城之圍,而王驥也俘獲了鏟平王蟲富等人獻給朝廷。 王驥回師後,代宗命他總督南京機務。同年冬,他請求代宗授予世券,代宗同意。南京的部隊素來偷懶,王驥到來後,把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於謙不器重他,但朝廷因他是舊臣而寵禮他。 十月,代宗命王驥守備南宮,以監視居住於此的太上皇朱祁鎮。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代宗賜給敕書,解除他的職務,定期朝見。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仍照樣躍馬吃肉,盛情於聲妓之中。 天順四年(1460年)五月十一日(5月30日),王驥在家中病逝 ,終年八十三歲。英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按舊例賜葬祭。追封靖遠侯,謚號忠毅。
在明代顧其言的《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及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王驥均位列其中。
⑧ 方國珍為什麼會起義反抗元朝
方國珍的冤家乘機誣告方國珍通寇,官府追捕。方國珍就與家裡人一起逃到海里做了海寇。從此反元。
方國珍世以浮海販鹽為業,兄弟五人,以此為生。元朝末年,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和管制十分惡劣。加上當時災害多,民不聊生。陶宗儀輯有浙東民謠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嶼青,出海精」的謠諺,「洋嶼」,就是洋嶼山;「海精」指方國珍。
至正中,方國珍的同里蔡亂頭嘯聚海上,中書參知政事朵兒只班發兵討伐,一時不能下。郡縣無以復命,便胡亂拷打囚禁老百姓,當作自己討伐的功勞。方國珍的冤家乘機誣告方國珍通寇,官府追捕。方國珍就與家裡人商量,他說:「朝廷失政,統兵玩寇,區區小丑不能平,天下亂自此始。今酷吏籍之為奸,禍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斃,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為得計耳。」一家人都樂意聽從。
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長浦巡檢到方家追索欠款,國珍剛在吃飯,就以桌為盾,以杠為矛,格殺巡檢,遂與二兄國璋,弟國瑛、國珉逃入海中,不到一個月,就收集到被逼迫的老百姓數千,開始劫奪元朝海運皇糧。
方國珍首義反元,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
方國珍安定了台州、溫州、慶元(寧波)後就致力保境安民,休養生息,鼓勵農工商學,輕徭薄斂,百姓安居樂業。比起戰事頻繁的中原,浙東可謂天堂。方國珍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興辦學堂,二是修築塘堤,三是建造橋梁。
浙東是水網地帶,百姓往來不便,國珍命令大修橋梁,僅路橋就修了六、七座石橋。澤國鎮還留下「三衙橋」和「四衙橋」,相傳就是方國珍修造的。
方國珍在台、溫、慶三府保境安民20年,避免了戰爭的禍害,代之是發展生產和貿易,大大改善了浙東經濟條件。今日,台州地方,特別路橋的富庶,與650年前方國珍保境安民、勵精圖治,不能說沒有一點關系。
附方國珍簡介:
方國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體白如瓠,力賽奔馬。世代以行船海上販鹽為業,兄弟五人,以此為生。為元末最早的起義領袖,曾降元,後降明,明洪武二年(1369),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七年,病死。
至正九年(1349年),元朝派浙江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三萬水軍揖捕,官兵十倍於義軍,形勢十分嚴峻。方國珍當機立斷命令義軍沿海路向南撤退。數日後到達福建五虎門外,他見海灣地勢險要,與己有利,才部署設伏迎戰。朵兒只班揮師追到五虎門,只見前面義軍船隊大火熊熊,船上不見一兵一卒。疑惑間,驟聞號角四起,殺聲震天,方國珍指揮小船從四麵包抄過來,火箭如蝗,官船起火,元兵紛紛落水。朵兒只班的指揮船被義軍「水鬼隊」鑿穿船底,主帥被生擒活捉,起義軍大獲成功。
至正十年(1350年)十二月,方國珍攻溫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方國珍敗元兵於松門(現屬溫嶺市)附近的大閭洋,生擒孛羅貼木兒和郝萬戶,元兵死者過半。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國珍再下海,入黃岩港。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率官軍與戰。在黃岩澄江王林洋馬鞍山附近,全殲泰不華元軍主力,泰不華戰死。五月,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納麟令所屬集民丁夾攻方國珍。六月方國珍攻佔黃岩城。八月,方國珍攻台州城,浙東元帥也忒迷失,福建元帥黑的兒擊退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方國珍攻下台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國珍攻下溫州、慶元(今浙江寧波)。按當時的情況,除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外,方國珍也算得上一支勢力強大的義軍。據宋濂《神道碑》說:同縣章子善來游說:「足下奮袂一呼,千百之舟、數十萬之眾,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則南北中絕,擅饋運之粟;舟師四齣,則青、徐、遼海、廣、甌、越可傳檄而定。審能行此,人心有所屬,而伯業可成也。」公曰:「君言誠是,然智謀之士不為禍始,不為福先,朝廷雖無道,猶可以延歲月;豪傑雖並起,智均力敵。然且莫適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願君勿復言。」子善謝去。他一方面做元朝「江浙行省中書、參知政事」的官擁兵自重;一方面又與朱元璋聯系納貢。就是他所說等「真命天子」出來。方氏兄弟雖處群雄角逐、天下擾攘之際,卻起用元進士劉仁本,在黃岩建文獻書院、在寧波修慶元路與定海儒學、重建靈橋、興修上虞五鄉水利,並在餘姚集文武士子42人作續蘭亭之會,一時名士如薩多刺等都參加盛會。
至十七年(1357年),方國珍攻張士誠。方國珍率軍進長江,戰於崑山,方國珍身先士卒,用五萬兵戰勝張士誠的七萬軍隊。明日又戰,七戰七捷。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國珍以朱元璋勢大,遣使奉書獻金帶於吳(吳國公,即朱元璋)。先是吳國公遣典簽劉辰,招諭國珍。國珍與其下謀曰:「方今元運將終,豪傑並起,惟江左號令嚴明,所向無敵。今又東下婺州(今金華),恐不能與抗。況與我為敵者,西有張士誠,南有陳友定,莫若姑示順從,借為聲援,以觀其變。」然國珍雖納款(降服),其實陰持兩端也。三月,國珍遣郎中劉本仁以溫、台、慶元三路獻於吳,且以其次子關為質。九月,(明太祖)遣博士夏煜授國珍行省平章等官有差。十月,元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十一月,(明太祖)遣夏煜等往諭之。
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拒戰失敗,奔黃岩。十月,朱亮祖兵至黃岩州,方國瑛遁海上。朱元璋繼續命諸軍討方國珍於慶元。方國珍遂乘大舶遁入海島。朱亮祖攻溫州,方國珍侄明善挈家逃走。十一月,方國珍入海島,朱元璋命廖永忠等自海道會湯和討之。十二月,方國珍使其子明完奉表乞降。朱元璋賜書曰:「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見《太祖實錄》)方國珍率其弟國珉見湯和於軍門,湯和乃送方國珍等赴師。時明太祖得國珍降卒9200人,水軍14300人,官吏650人,馬190匹,海舟420艘,糧151900石。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不至官,食祿於京師。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壬辰(二十六)日(5月8日),方國珍卒,葬於南京城東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見《太祖實錄》)
⑨ 文言文翻譯
原文:
蔣貴,字大富,江都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雄偉多力,善騎射,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從大軍征交阯及沙漠,遷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台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賊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庄浪及晞所統,責晞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後。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於狼山,追抵石城。已,聞朵兒只伯依阿台於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三年四月,王驥以捷聞,論功封定西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世券。明年代任禮鎮甘肅。又明年冬,以征麓川蠻思任發,召還京。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
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明年,師還,賞賚甚渥,加歲祿五百石。是役也,貴子雄乘敵敗,帥三十人深入。敵扼其後,自刎沉於江。贈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貴起卒伍,不識字,天性朴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出境討賊,衣糧器械常身自囊負,不役一人,臨陣輒身先之,以故所向有功。
譯文:
蔣貴,字大富,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作為燕山衛的士兵跟隨成祖起兵,參與靖難之役。身材雄偉,力量很大,善長騎射,靠累積功勞升職到昌國衛指揮同知。跟隨大軍征討交阯及沙漠,提拔為都指揮僉事,負責彭城衛的軍務。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數民族叛亂,蔣貴代理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叛軍。召募向導,越過險要的地形進軍,接近了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敗叛軍。升任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宣德七年,又任命為參將,幫助陳懷鎮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僉事,代理副總兵,幫助方政鎮守松潘。又過了一年,各少數民族又叛亂,方政等人分路進兵討伐。蔣貴率領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會合都指揮趙得、宮聚的隊伍,依次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沒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替方政鎮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後,蔣貴因為所統領的地方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正統元年,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帥軍隊討伐。叛軍進犯庄浪,都指揮江源戰死,陣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彈劾蔣貴,朝廷開會討論認為蔣貴剛選兵出發去甘州,勢必來不及救援。而庄浪歸徐晞所統率,追究徐晞推脫罪責的責任。把蔣貴的事情放在一邊,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諜報敵軍駐扎在賀蘭山的後面。皇帝下詔命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向西,蔣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長城關口會合圍剿。蔣貴到了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的路上沒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上奏告狀,尚書王驥出京負責理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令蔣貴立功免罪。蔣貴感動振奮。正好朵兒只伯害怕罪責被追究,接連派使者入京上貢,敵人的勢頭稍稍減弱。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擊敗叛軍,追到石城。戰斗停止了,聽說朵兒只伯去到兀魯乃地依附了阿台,蔣貴帶領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前往突襲。副將李安勸阻他,蔣貴拔劍厲聲斥責李安說:「敢阻擋進軍者死!」於是出了鎮夷。從小路疾馳了三天三夜,抵達了叛軍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沖入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擊打弓韣,讓馬受驚,馬都跑散了。敵人失去了戰馬,帶著弓箭,步行和明軍戰斗。蔣貴放開騎兵,踐踏攻擊,指揮毛哈阿奮勇沖入敵陣,大敗敵軍。又把兵分為兩翼,另外派一百騎兵佔領高地作為疑兵,邊打邊行八十里。正好任禮也追擊敵人到了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帶著幾個騎兵遠遠地逃走了,西方邊境都平定了。正統三年四月,王驥把捷報上報朝廷,論功封蔣貴為定西伯,每年祿米一千二百石,發給世襲的憑證。次年,蔣貴代替任禮鎮守甘肅。又過了一年冬天,因為征討麓川的少數民族思任發,召蔣貴回京。
正統六年,命蔣貴佩平蠻將軍印,擔任總兵官,與王驥統帥軍隊抵達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打破了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的象陣,各項功勞都是第一。事情詳細記載在《王驥傳》裡面。次年,率軍凱旋,進封為侯爵,增加祿米三百石。
正統八年夏天,又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征討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攻破其營寨。次年,率軍凱旋,賞賜的東西很豐厚,增加每年祿米五百石。這次戰役,蔣貴的兒子蔣雄乘著敵軍敗退,帶領三十人深入敵軍。敵人斷了他的退路,蔣雄自刎,沉到江中。朝廷追贈他為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正統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時年七十。朝廷追贈他為涇國公,謚號為武勇。
蔣貴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不識字,天性朴實。忘記自己的身份,尊重別人,能和士卒同甘共苦。出境討伐叛軍,衣服、糧食、兵器、裝備經常自己打包裹背著,不使派一個人,臨陣就親身當先,所以參加的戰斗都能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