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姓遲,老家是馬鞍山當塗的,我想找點有關我們家族姓氏的信息,不要常見的,謝謝
不太清楚哦
⑵ 姓安的是不是少數民族
不是的e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孫安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成為自行為政的國家,長時間跟中原沒有關連,其子孫以國為姓,稱為安氏。一直到漢朝時,才重歸中原,我國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
2、出自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3、出自他姓或賜姓安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下同),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
② 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
③ 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
④ 唐時有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發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為我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名為氏,稱為安姓,後世安姓奉安清為安姓的得姓始祖。
⑶ 姓安的老祖宗
安姓,是中國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兩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二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做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亦稱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嚮往佛學,想當僧人,於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洛陽宣傳佛教,隨後便定居了下來。
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唐玄宗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⑷ 中國姓安的人都分布在哪兒
安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安徽、山東、遼寧四省,大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河南、黑龍江、山西、甘肅、陝西、貴州,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總人口的13%。
⑸ 有姓安的人嗎
安祿山
⑹ 姓安的有都少
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也就是大概近200萬左右。
安姓的由來,
http://..com/question/19483916.html?si=1
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涌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隨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安姓分逃於各地。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進而徙於新加坡等國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
⑺ 中國的百家姓有姓安的嗎
百家姓有姓安的。
安姓,是中國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安姓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吐谷渾部中有安遲氏族。
北魏王朝建立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實施全面漢化改革措施,將其改為漢姓安氏,其後代多稱安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7)馬鞍山姓安擴展閱讀:
安姓的其他由來傳說
源於回族,出自唐朝時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嘎宛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安氏是中國回 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為回族著姓。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有從西域阿拉伯地區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後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與王、安、萬音相諧,故其後裔子孫便依漢俗改為漢姓王氏、安氏、萬氏。
另外,安息國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國,於唐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餘人來華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維州(今四川茂縣),後被授封左右衛大將軍、定襄郡公,其子孫後代皆以原國名之諧音漢字稱漢姓為安氏。
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其後裔融入回族後,也取漢姓為安氏,現其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天津兩地繁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姓
⑻ 百家姓有姓安的嗎
百家姓有姓安的。
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九位,當代百家姓排名列第一百一十多位,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4%左右。其中山東(日照、臨沂、青島膠南和煙台地區)、山西、河北、安徽、遼寧五省占據了安姓大多數。
安息國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安祿山跳舞
(8)馬鞍山姓安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
明朝時期,安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8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貴州和山西兩省,約佔全國安姓人口的40%。
當代漢族安姓的人口一百七十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
安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安徽、山東、遼寧四省,大約佔全國安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河南、黑龍江、山西、甘肅、陝西、貴州,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
⑼ 關於歷史上姓安的(神話中姓安的也行),比較厲害的有沒有,說幾個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葯,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3]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念經修行。
安民:宋代陝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後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後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 朝陽) 雜胡人[4-5] ,原名軋犖山,本姓康。後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為子,後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沖,歿葬張家沖。
安伸: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蛩音集》。
安希范:江蘇無錫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
安鴻勛:清江蘇金匱(今常熟)人,官訓導,善行草書。
⑽ 百家姓中有沒有姓安的
有。
安姓,是中國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兩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
他們二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做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10)馬鞍山姓安擴展閱讀:
名人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僧,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念經修行。
安德裕:己巳科狀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葯,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
安民:宋代陝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汝儉:1931年生,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調究員兼高調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同會藝術委員,紫雲名土碑林特聘顧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