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道農業稅是怎麼取消的嗎
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走進了歷史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同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6號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農業稅。
1958年6月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6次會議通過實施的《農業稅條例》,在我國實行了近半個世紀。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實行減征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億農民直接受益。2005年12月29日表決通過的這個決定,把這項惠農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從而使在中國大地上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終於走進了歷史。
農業稅被全部取消,9億中國農民將因此受益。 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無疑是個了不起的「驚人之舉」。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靠著農民的稅賦維持運轉,農業稅也成為農民負擔中最大的一塊。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支撐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這是中國農民的偉大貢獻。
② 取消農業稅後是不是農民就不用上交任何費用了
取消農業稅後不是代表農民就不用上交任何費用,一些農村地區農村依然會繳一些耕地佔用稅。
耕地佔用稅對佔用耕地建房或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稅。國家徵收耕地佔用稅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土地資源,加強對土地的管理。
私自在耕地上建房的企業或個人耕地的用途是種植,私自在耕地建房屬於違規行為,需要按照一定的稅率繳納耕地佔用稅。
把耕地用來種樹或者改造魚塘、改建大棚等建築都屬於在耕地上從事非農建設,按照規定,也是需要繳納耕地佔用稅。
(2)取消農業稅是政府公共服務嗎擴展閱讀:
50多年來,我國財政收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稅所佔比例已大幅下降。1950年,農業稅占當時財政收入的39%,可以說是財政的重要支柱。
1979年,這一比例降至5.5%。從2004年開始,中央決定免徵除煙葉稅外的農業特產稅,同時進行免徵農業稅改革試點工作。2005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
③ 取消農業稅的經濟意義
取消農業稅這一重大舉措,得民心、順民意,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廣大農民的關愛、對農村繁榮的關心、對農業發展的關注,不僅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且關繫到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偉大復興。具體來說,有以下的意義:
1、取消農業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讓全體城鄉居民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取消農業稅,促進城鄉稅制統一,讓公共財政陽光照耀到廣大農村,有利於切實貫徹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改變農業、農村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建立起新型的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保證農民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共享現代化成果,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取消農業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如果農業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取消農業稅,將進一步規范、完善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分配關系,徹底消除向農民「搭車」收費的載體,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更好地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取消農業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農業稅征管工作量大,征管成本高,一些地方採取鄉村幹部上門收稅等不規范做法,容易引發干群矛盾和摩擦。取消農業稅,把鄉村幹部從繁瑣的收糧派款中解脫出來,減少與農民群眾的直接摩擦,將有力促進基層政府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加快職能轉變,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履行社會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這有利於進一步改善和密切政府與農民的關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取消農業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環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迫切任務。取消農業稅,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營收益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建設現代農業;可以推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農村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軌道發展,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
5、取消農業稅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促進力量。擴大國內需求是保持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對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仍佔大多數的國家來講,增加農村需求是擴大內需的根本措施,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取消農業稅,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將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水平,激活龐大的農村市場,進而拉動整個經濟持續增長。
④ 取消農業稅與稅收和財政的關系
我個人認為取消農業稅不僅僅是減輕農民負擔。更是減少了地稅的工作量,從而可以把工作重點轉向企業徵收。總體來說利大於弊,
⑤ 取消農業稅會減少國家收入,但是國家為什麼還要取消農業稅
一、取消農業稅,對農民權益的保護意義重大。農村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給予農民完整的權益保障。現實階段,取消農業稅是從大局觀的高度和政策選擇的角度考慮和解決農民權益的保護問題,對農民權益全面長期的保護(尤其是相關的土地權益)和農村市場化的進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取消農業稅,對基層政府職能轉換意義重大。由於農業稅的特定徵收對象和現行農村的治理特點,只要農業稅存在下去,基層政府與農業稅的徵收行為始終會難解難分地糾結在一起。而且某些基層政府把農業稅的徵收演化成了竭澤而漁式的惡性「收、養」機制,這不利於基層政府職能的轉換。農業稅的取消無形地剝離了基層政府不規范權力的又一依仗,基層政府的行政行為將會逐步得到規范,有利於改善干群關系。
三、取消農業稅,對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意義重大。由於涉農收費行為的慣性影響,如果農業稅存在下去,對農民的各種直接收費仍會無孔不入,負擔監管一旦放鬆,涉農收費就會在各種借口下惡性膨脹。只要對農民的農業稅徵收仍在進行,涉農亂收費就難以根治。取消農業稅後,其他對農民的一切不合理負擔都應當禁止,建議對農民實施「零負擔」政策,這將有利於農民保護自身利益,也有利於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成本和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成本都會大大降低。
四、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盡管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增收不會產生較直接的效果,但對農民較低的純收入來說,取消農業稅無疑是增加現金流入的一個方面(一些地方所佔的分量並不小)。農業稅取消後,農民可自行支配用非農收入交稅的那部分資金了,農民的生活也無疑會得到一定改善,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解放的意義很大,可再次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選擇和從事他們的增收行為。
⑥ 請問:取消土地農業稅的意義是什麼
取消農業稅的最大意義是還農民平等權利
--------------------------------------------------------------------------------
毛飛
12月26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代表們表示,依法取消農業稅非常必要,建議將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經審議後提請本次會議表決。
自溫總理宣布將逐步取消農業稅以來,「廢止農業稅」彷彿成了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政績,全國已經先後有28個省份搶先邁進了「後農業稅時代」。當然,對於廣大農民,這至少不是一件壞事。不過,各級政府決策者多將取消農業稅視為「減負」的重要舉措,這種單純的經濟視角倒令我有幾分擔憂。
事實上,取消農業稅的最大意義不是「減輕農民負擔」,而是歸還了廣大農民平等的公民權利。眾所周知,農民肩上的沉重負擔,大都來自各級政府創造的「雜派」,而多半與法律明文規定的「正稅」無關。
把「農民負擔沉重」的賬算到農業稅頭上,多少有點不公平。農業稅最大的弊端在於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公民權利。秦暉先生曾指出,農業稅不是個人所得稅(沒有起征點),不是營業稅(不區分生產的盈利性),不是資產稅(土地不是農民的私產),而是一種典型的「身份性貢賦」。只要脫不了「農村戶口」,農業稅就如影隨形地跟定你,活到老、繳到老。布凱南說「稅收是權利的成本」,但「農業稅」這筆成本卻沒有給農民來帶額外的權利。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公民權利才有了存量增長。
從權利視角看農業稅的存廢,後農業稅時代應當是農民權利時代。取消農業稅只是前奏,農民權利的擴展才應該是主旋律。
後農業稅時代成為農民權利時代,才能真正走出「黃宗羲定律」。農業稅只佔全國財政稅收總額的百分之一,徹底廢止農業稅,對國家財政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取消農業稅對於抑制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財政汲取沖動同樣作用不大。只要農民的權利無法形成對基層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日久天長,不斷自我膨脹的基層政府部門照例會想方設法開動行政權力的「抽水機」,從農民身上抽取維持自身運轉的財政資源。稅廢去而費復來,「黃宗羲定律」還將繼續發揮作用。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稅費的不斷減免,基層政府財政頹勢已現,入不敷出者眾多;若未來上級政府的政策約束有所松動,新一輪的「稅免費興」很可能卷土重來。
後農業稅時代成為農民權利時代,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早有人指出,農民的貧困源於權利的貧困。28省取消農業稅後,農民增收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正是由於權利的貧困,當農業稅成為歷史的時候,農民仍然面對幾倍於農業稅減免額的土地流轉收益被剝奪的尷尬現實。正是由於權利的貧困,當農業稅成為歷史的時候,農民仍然很難獲得足夠的教育、衛生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人力資本存量和勞動回報率始終在低位徘徊。簡言之,在權利貧困現狀得到根本改善之前,農民既無法得到應當獲得利益,也無力提高勞動的回報率,增收的難度依然很大。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重和增收難的問題,和諧的新農村將永遠停留在美好的規劃圖之中。而只有在農民權利時代中,負擔和增收問題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政府決策者不應僅僅從經濟或財政的角度審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指日可待,而建立起切實保障農民平等公民權利的制度機制,路途卻依舊山高水長。
⑦ 全國人大常委會為什麼決定全面取消農業稅
2005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一是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初期,通過清費正稅、規范農業稅徵收,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2004年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牧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稅收負擔。
促進了縣、鄉基層政府職能的轉變。全面取消農業稅,把基層鄉、鎮幹部從協助徵收農業稅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的公共事業和為農民服務中去,不僅有利於緩和干群矛盾,也有利於促進基層政府職能的轉變。
為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稅的取消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提供了契機,可以加大對農村上層建築和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部分的改革力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⑧ 關於取消農業稅
農業稅條例被廢止 皇糧國稅2006年退出歷史
"贊成162票;反對0票;棄權1票。」「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29日下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
議於1958年6月3日通過的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
這意味著9億中國農民從明年第一天開始,將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依照有關規定,在廣大農村地區徵收農業稅。從1983年開始,除農業稅外,國務院還根據農業稅條例的規定,決定開征農林特產農業稅,1994年改為農業特產農業稅;牧區省份則根據授權開征牧業稅。至此,我國現行農業稅制實際上包括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和牧業稅等三種形式。
農業稅條例的施行,對於貫徹國家的農村政策,正確處理國家與農民的分配關系,發展農業生產,保證國家掌握必要的糧源,保證基層政權運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實行減征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億農民直接受益。29日表決通過的這個決定,把這項惠農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設立或者取消某一稅種,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而國務院只能依照法律授權,減征或者免徵某一稅種。盡管此前國務院已經決定減征和免徵農業稅,但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有權徹底取消農業稅。
這位負責人表示,廢止農業稅條例、取消農業稅後,並不意味著農民不再交稅。「如果農民經商、開辦企業,還需要繳納相應的稅種,這有利於城鄉稅制的統一。」
⑨ 求"取消農業稅"和"糧食直補政策"的詳細政策內容.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同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6號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農業稅。
1958年6月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6次會議通過實施的《農業稅條例》,在我國實行了近半個世紀。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實行減征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億農民直接受益。2005年12月29日表決通過的這個決定,把這項惠農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從而使在中國大地上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終於走進了歷史。
農業稅被全部取消,9億中國農民將因此受益。 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無疑是個了不起的「驚人之舉」。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靠著農民的稅賦維持運轉,農業稅也成為農民負擔中最大的一塊。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支撐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這是中國農民的偉大貢獻。
2015年糧食直補政策調整:按財政部和農業部統一部署,為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優化補貼結構,2015年水稻直補按核定面積,每畝補貼為20元,補貼依據和對象不變。
農資綜合補貼在核定面積范圍內,按原標準的80%發放,即每畝補貼為82.8元;依據中央1號文件關於完善農業政策精神要求,為進一步增強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實效性,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的20%部分用於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穩定提高糧食產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近日,江蘇省下達淮安市2015年糧食直補資金5.1億元。其中水稻直補資金8731.80萬元,補貼面積為436.59萬畝;農資綜合補貼資金42353.86萬元,補貼面積為511.52萬畝。兩項補貼資金將於5月15日前通過「一折通」專用存摺兌付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