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不均等引發的個人暴力事件

公共服務不均等引發的個人暴力事件

發布時間:2021-06-10 00:12:22

Ⅰ 為什麼感覺近幾年社會事件頻發,暴力事件不斷

是因為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還有一些人很迷茫,壓力很大,到最後承受不了這壓力也就只好胡亂發泄,也就發生了那些暴力事件了。

Ⅱ 群體暴力事件不屬於

暴力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學術界認為當前群體性事件參與...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目前群體性事件中的絕大部分組織不屬於政治。它屬於社會安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Ⅲ 學校暴力事件,可以自我防衛嗎在自我防衛時不小心將對方打傷。我用付相關的法律責任嗎

你首先要弄清楚正當防衛的概念和界限。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你如果自我防衛或者幫助別人,是法律允許的,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一般達到制止侵害的程度的就可以了。

Ⅳ 造成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哪些

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施暴的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與家庭教育,與他接觸的社會環境有關。在孩子成長時期受到了不好的影響。另一個有關因素是學校的管理與教育。如果學校教學環境好、管理嚴格,這樣的事情就沒有市場。只要這樣的事情一出現,就能夠及時制止,他們沒有外部環境,就不敢幹,就不會出現頻發現象。
可見社會環境,家庭與學校教育對孩子成長多麼重要。要營造好的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才有利於孩子們健康成長。

Ⅳ 關於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 我就納悶了十來個人就能殺死30人 傷100多人。我算一下是一個人打13

上個星期去雲南旅遊。。。彝族導游閑聊起這件事。。。他說其實是有幾十個恐怖分子。。。

Ⅵ 社會安全事件的類型有哪些

社會安全事件管理是公共危機管理之一,一般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災事件、恐怖襲擊事件、涉外突發事件、金融安全事件、規模較大的群體性事件、民族宗教突發群體事件、學校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社會影響嚴重的突發性社會安全事件。

突發公共事件按其性質、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一般、較大、重大、特別重大。對應的,應急響應級別分為四個級別:Ⅳ級、Ⅲ級、Ⅱ級、I級。

Ⅶ 評論:忽視個人的「公共意識」是「暴力強奸」嗎

公共意識是公共管理上面的東西也是政治學上面的東西,但是現在也擴展到了管理學等方面.
公共意識最初指的是一個公民必須具備公共精神,關心公共事務,不僅僅是關注自己的那點私利.古希臘雅典時候的公民就有此精神,後來由於對政治和人性的幽暗意識,公共意識消退.但是後來公共意識又開始發展起來,尤其是在政府力量越來越強大的今天,公共意識對於民主和公民個人利益的維護十分重要.
公共意識引入管理學指的是企業等不僅僅關注自己的盈利,還要考慮到企業對員工的關注,企業產品服務對社會的影響.也即企業公民道德.
公關意識不是指單純的為企業化解危機,為企業遮掩,更需要有公共意識,以社會公益為主.只有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公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則只會出現三鹿那樣的醜事~

Ⅷ 多數人暴力的現實案例

當白口罩罩住民工陳國芳和張大有的嘴後,他們從廣西乘大巴的回鄉路發生戲劇性轉變:司機及全車乘客誤以為他們患嚴重甲流感,遂在服務區被活生生攆下車「隔離」……12月21日凌晨4時許,執法隊員發現,兩人正摸黑順高速公路往家趕。經醫生檢查,兩人患的只是普通感冒。

公眾最願意用什麼渠道參與反腐?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9年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1983人參加)顯示,71.5%的人表示自己「會參與反腐」,而「網路曝光」成為公眾最願意選擇的參與渠道,接下來依次是:「舉報」(58.2%)、「媒體曝光」(53.8%)、「信息公開」(48.0%)、「信訪」(30.6%)、「審計」(30.1%)。
與網路上民間自發反腐之踴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公民舉報的熱情卻有所降溫。盡管紀檢監察機關不斷對舉報人採取重獎等方式進行鼓勵,但在一些地方實名舉報的比例還是不斷下降。據北京檢察機關在2008年「舉報宣傳周」上披露的消息,2003至2008年5年間,北京檢察機關受理的案件中經群眾舉報的只佔35%,較之本世紀初的近70%顯著下滑。
湖南省著名律師秦希燕認為,反腐渠道這一變化,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證人的保護力度不夠,在證人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過於原則性,在程序上缺乏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並且側重於被動的事後懲罰,只是在證人遭侵害後才以懲罰犯罪的方式亡羊補牢。
曾任株洲市紀委書記的楊平認為,網路反腐的勃興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現行反腐體系中的某些不足。老百姓對層出不窮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而傳統的舉報方式效率低、缺乏監督而且不夠暢通,出於對「官官相護」擔心,老百姓認為通過官方渠道舉報成本高、風險大;而網路渠道具備傳播廣泛、交流便捷、隱蔽性強、成本低、風險小等特質,因此已越來越多地為民間所接受。而且網路的「放大效應」容易製造轟動、立竿見影,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也能使所揭露的腐敗事件盡快進入司法程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很難客觀評價周圍的人和事,但在網路上,因身處陌生語境,人們卻可以大膽直言,形成合力,這是網路反腐的生命力所在。但同時,在一些典型的網路反腐案例中網友和媒體的報料,有不少最後都被證偽。
金兼斌說,由於網路具有隱蔽性特點,不排除一些人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捕風捉影,為求達到個人目的而將私人恩怨摻雜到「網路爆料」中,利用網路的力量達成個人打擊報復的目的。
此外,網路作為一種「公器」,既能達成反腐的目的,有時也會成為腐敗分子「漂白」自己、「抹黑」他人的工具。湖南省紀委常委、監察廳副廳長周農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社會上已開始出現一種「網路反反腐」苗頭。湖南省就曾出現兩起典型案例:一是婁底市商務局原黨組成員因腐敗被查處後,通過網路到處「喊冤」並反誣辦案人員;另一起是城步縣原縣委書記吳藝珍之女吳芳宜開博「替父鳴冤」。周農認為,這兩起案例的共同之處是利用一些人對政府和司法機關的不信任心理,打造「弱者」形象以博取網民同情,進而對司法機關施壓並通過「網路審判」干預司法的正常運行。
金兼斌認為,無論是「網路反腐」還是「網路反反腐」,背後折射出的網路「輿論爭霸」現象不容忽視。網路民意作為一種「公共輿論」,從某種意義上是可以被人為操縱的。雖然網路上人人都有平等的話語權,但其「非理性」特徵一旦被某些「網路推手」所利用和操控,就很容易形成「多數人暴力」。
湖南省委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主任卿立新分析,網路傳播的便捷和無限擴散性質,讓現實生活中難以聚合的個體更容易低成本聚集,讓過去靠口口相傳的信息呈現幾何式傳播。因此,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群體極化現象變得更為突出。比如在杭州飆車事件、鄧玉嬌刺死公務員事件、楊佳襲警事件、貴州甕安事件、甘肅隴南事件、湖南省人事廳撞車事件等發生前後,不少網路論壇發布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辭,有些甚至在現實中延伸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如何規避網路群體極化問題,是推進網路反腐過程中急需研究應對的課題。

Ⅸ 公共暴力事件指什麼

「恐怖活動是指以製造社會恐慌、脅迫國家機關或者國際組織為目的,採取暴力、破壞、恐嚇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等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煽動、資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協助實施上述活動的,也屬於恐怖活動。」與恐怖活動相關的事件通常稱為「恐怖事件」、「恐怖襲擊」等。[1]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不均等引發的個人暴力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