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和縣劉殊

馬鞍山和縣劉殊

發布時間:2021-06-09 18:45:45

A. 抗日英雄成本華有孩子嗎

抗日英雄成本華沒有孩子。

成本華1914年在安徽省的和縣出生,在成本華只有二十四歲的時候,日本侵略軍就侵略進了安徽省的和縣。當時駐守在和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日本侵略軍發生了劇烈的戰斗,但是日本侵略軍的活力非常猛烈,導致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慘重,幾乎一個營的戰士都壯烈犧牲。

就在解放軍快要抵擋不住日本侵略軍火力的時候,和縣自衛軍女戰士成本華帶領自衛軍與日軍殊死搏鬥,最後因為寡不敵眾被日軍俘虜。

日軍俘虜了成本華以後想要讓陳本華投降並說出解放軍的所在地,成本華誓死不從,最終被日軍殺害,成本華犧牲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而且沒有孩子。

(1)馬鞍山和縣劉殊擴展閱讀:

成本華長相甜美身手好,打起仗來還無比勇敢,屢屢帶頭重創來犯日軍,成為遠近聞名的女英雄,不幸的是在一次掩護主力部隊和老百姓轉移的戰斗中,成本華彈盡糧絕,本想與敵人同歸於盡,卻無奈被俘。

被俘期間成本華沒有經過什麼毒打刑訊逼供,但卻成了日本倭奴發泄獸欲的工具。曾有日本記者將成本華記入相冊,拍照時成本華始終面帶嘲諷的笑容,嘲笑著像禽獸一樣的日本帝國。

日軍逼迫她投降,讓她親眼看著一位位同事死在日本的長槍刺刀之下。最後日軍要撤退了,將成本華的繩索松綁開,陽光下的成本華在臨近死亡時依舊蔑視著這些日本鬼子。

日本兵發瘋一樣將刺刀刺入成本華的身體。看到成本華遺體已知成本華身首異處,鮮血流淌在周圍的土地上。遇害時年僅二十四歲,在最青春的年齡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祖國,獻給了革命。

B.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C.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典故出處

出自:《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憑吊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原文: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3)馬鞍山和縣劉殊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賞析: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

「朱雀 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里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

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築巢。

如今舊世 族的樓台亭閣盪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

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 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

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D. 求知三國第一將

曹操的能力無庸質疑的,但後期的曹操做人就太不厚道了.諸葛亮的武力又不怎麼樣.哎~~~~ 人無完人呀! 那就還是前期的曹操好些了. 就是曹操了!!!

E. 劉錡為什麼說自己是浪盪公子,唯好聲色犬馬的人歷史

《宋史-劉錡傳》。
劉錡(1098——1162),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在宋金南北對峙、保衛江南半壁河山的戰爭中,英勇抗戰,多次粉碎金軍的進攻,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劉錡出身將門,其父仲武,是北宋滬州軍節度使。劉錡少年時期就演習騎射,經常隨父出征,機智勇武,「聲如洪鍾」,很有將帥風范。高宗即位後,因父蔭功,被召入京,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

建炎二年(1128),金人兵分兩路,對南宋王朝再度發起攻勢。一路沿淮南下,一路繼續攻取巴蜀。秦隴一帶為四川屏障。金人打算先取隴蜀,進而順江東下,以摧毀偏安東南的南宋政權。建炎三年(1129),高宗詔命同知樞密院事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督軍西北,以阻金軍深入腹地。浚見劉錡才智出眾,任命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肅平涼)。四年(1130),張浚鑒於金兵向淮南增兵,為了牽制其兵力,保衛東南之地,便在陝西集結劉錫、劉錡、吳玠、趙哲各部,決定在富平與金軍會戰。金主為加強陝西軍事,調四太子兀術入陝督軍。兀術入陝後,集大軍於渭南東北50里的下邽,指揮金軍將士,以柴土填平沼澤,進逼宋營。劉錡身先士卒,率軍激戰竟日,兀術被圍,金大將韓常身負重傷。但後因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怯戰退逃,造成宋軍潰敗。

富平戰後,金軍乘勝進攻環州(今甘肅環縣),劉錡命統治官李彥琪守渭州,自率輕騎馳援環州。不久,金軍復攻渭州,錡又率軍馳援,行至中途,渭州已失,守將降金,不得已遂引軍退走德順軍(今甘肅靜寧)。因此役之敗劉錡被貶知綿州(今四川綿陽東)。

紹興三年(1133), 劉錡復職,任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四年(1134),駐陝金軍企圖大舉入川,劉錡、吳玠等分守要塞,在仙人關地區激烈而艱苦的保衛戰中,頂住了金軍的攻勢屢立戰功,旋奉召還朝,被任命為江東路副總管,權領宿衛秦軍。嗣後又率軍鎮戌京口(今江蘇鎮江)。

九年(1139)宋金議和成功,宋向金稱臣納貢,金向宋歸還黃河以南及陝西諸地。劉錡調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節制軍馬,率王彥舊部「八字軍」將士及家屬37000人,益殿司親軍3000人,共40000人眾,兼程北上赴任。十年(1140)五月進抵順昌(今安徽阜陽)附近,聞金人撕毀協議背盟渡河,大舉南侵,已佔領開封,前鋒直趨兩淮。錡遂與將士舍舟登陸,入城措辦御敵方略。其時金軍前鋒已進占成州(今河南淮陽),距順昌僅300里。警報傳來,城內人心惶惑。眾將中也有「速歸江南」,以保實力之議。劉錡鼓勵諸將,抓住良機,「同心戮力」,「奮死報效國家」。即鑿船沉舟,下令諸將分守各門,深入軍民,上下動員,誓與金軍決一死戰。一時男人備戰守,女人礪刀劍,群情振奮。劉錡親自上城督工,設戰具,築壁壘,取偽齊所造的戰車,以輪轅埋城上,又收集民戶門扉,以代籬笆。經六晝夜的修備,大體粗畢。這時,金軍前哨游騎已渡穎河至城下,錡事先在城下設有埋伏,乘其不備,一舉擊潰來敵,生擒千戶阿里等人。經審訊知金將韓常在距城30里之白沙渦下寨。劉錡於當夜遣精銳千餘人前往劫寨,斬殺頗重。次日,金三路都統葛王褒引兵三萬與龍虎大王合並至城下挑戰,錡命守城軍兵以強弩猛射,待金兵受挫稍退,猝然打開城門率步兵反撲,擊殺敵軍鐵騎數千,溺河死者甚眾,初戰告捷。四月後,錡又派驍將閻充率壯士數百,乘雨夜襲擊金營,金兵不戰自亂,自相攻擊,積屍盈野,退敗數十里。這時兀術坐鎮開封,聞金軍在順昌受挫,立即索靴上馬,率眾親赴前敵。軍至淮陽停留一宿,治戰具,備糧秣,僅七天即達順昌。劉錡聞報,乃召集眾將會於城上,研討對策。部分將領認為現已屢捷,應承此勢,全師南歸。錡說:「朝廷養兵千日,正為緩急之用。況今已挫敵鋒,軍威已振,雖敵我力量懸殊,然有進無退。再者敵營離我甚近,兀術又引軍增援,若我軍一動,敵必追擊,戰於野外,老幼先亂,必致狼狽……則平生報國之志,反成誤國之罪。故不如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眾將感奮,願為效命。於是派曹成故意遇敵落馬受俘,詭稱「錡乃喜好聲色之徒,以圖安樂之輩,乃太平時期邊帥之子,非將帥之材」,以麻痹敵人。兀術聽後,信而不疑,大喜道:「此城易破耳。」遂令棄用鵝車炮具,驅兵城下。劉錡一面下書約兀術會戰,挫敵銳氣,一面暗遣土人至穎河上游及草地施葯,使其兵馬食後生病,以削弱其戰鬥力。兀術見書,果然中計,盛怒應戰,於翌日率十萬之眾攻城,集主力於東西兩門,劉錡部將多主張先擊敵之較為薄弱的韓常所部,而劉錡主張先戰兀術,「兀術一動,則余者無能為矣。」於是集中精銳於兀術方面。清晨接戰,錡只派少數兵力防守,大部將士輪休於羊馬垣下,養精蓄銳。至午,天氣炎熱,金兵力疲,劉錡見時機已到,先遣數百人出西門反擊韓常,此後又以數千精銳出南門,繞至兀術主力之側,短兵相接,猛砍曾在宋金戰場上稱雄一時的金軍「拐子馬」,殺敵5000餘人,大獲全勝。兀術引軍移於城西,欲掘壕自衛,但當晚大雨,平地水深尺余,錡引軍劫寨,斬殺逾萬,兀術立腳不住,拔營敗還開封。順昌之捷,宋軍士氣大振。高宗授劉錡為泰武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後又加授淮北宣撫判官,還師太平州(今江蘇揚中縣)。

十一年(1141),兀術又集大軍渡淮南下,進攻廬(今安徽合肥)、和(安徽和縣)二州,劉錡奉命率軍渡江,直抵廬州,與張浚、楊沂中軍會合。時金兵已深入其境,劉錡引兵出清溪,兩戰皆勝。後至柘皋(今安徽巢縣西北),再次大破金主力軍,兀術被迫北退。柘皋之戰,劉錡雖有大功而未得封賞,皆因與宣撫張浚有隙之故。不數日,張浚軍士縱火劫錡營寨,被錡擒獲十餘人,斬首示眾。張浚反說是錡故意侮辱自己,遂責問劉錡:「我為宣撫,爾乃判官,何得斬吾軍士?」劉錡反詰道:「不知是宣撫軍,我斬的是劫寨賊。」張浚百般抵賴,欲呼軍士對質,錡正色而言:「我為國家將帥,如果有罪,宣撫當陳言於朝廷,豈得與卒伍對質?」遂長揖上馬而去。至此二人之隙益深。班師還朝後,張浚與秦檜合謀,解除劉錡兵權,命知荊南府(今湖北江陵)。

十七年(1147),侍郎魏良臣數次進言說劉錡乃當世名將,不應久閑於外,於是帝復命劉錡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加太尉,兼領荊南兵馬。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親統大軍60萬南下,長驅大進。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八月,屯駐揚州,派兵扼守清河口,於水中暗伏水手,遇有敵船,用釘鑿沉,阻金兵進攻淮西。駐守淮西大將王權,聞金兵大至,不戰而逃,廬、和二州先後俱失。金兵乘勢沿江而下,遣大將高景山進軍揚州。時劉錡正患重病,不得不引軍退駐瓜州,並船渡難民到江南。幾天後,高景山催軍猛攻,其勢甚銳。劉錡震怒,抱病躍馬徑出,麾軍突陣,督眾死戰。後由於戰馬受傷,棄騎步戰,殺開一條血路,回營易馬後,領兵復戰。高景山猝不提防,被劉錡揮刀劈於馬下,金兵立時大亂,向後撤退;錡亦收兵回營。經此一戰,劉錡病情益劇,乃上書要求解除兵權,留其侄劉汜率1500人扼守瓜州渡口,都統李恆率8000人援應。這時,直樞密院事葉義問督江淮,至鎮江見劉錡病重,未便與論戰事,命李橫暫統錡兵渡江,與劉汜配合北擊。李橫等眾將認為不可,獨劉汜驕敵,頗願出戰。問劉錡,錡亦搖手示意,以為不可。汜不信,遂拜家廟而行。李橫因葉義問催促不已,便與劉汜渡江而北。剛登陸,敵大隊騎兵,如狂風暴雨,迎頭沖來。劉汜見勢膽怯,登舟返奔,李橫孤軍當敵,殊死力戰,將士傷亡甚眾。劉錡得知敗耗,又聞金兵進逼甚緊,病癒重。其間都督府參軍虞允文至軍勞師,見戰事危急,大有全線崩潰之勢,毅然督舟師與金軍戰於大江之上,頂住了金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局。後虞允文赴鎮江看視劉錡,錡執其手,老淚縱橫,感慨地說:「老朽之病,何必探問,朝廷養兵年,一枝不施,大功反出一儒生,真令我輩愧死。」後劉錡奉命還朝,提舉萬壽觀,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嘔血數升死亡,謚號武穆。

劉錡慷慨沉毅,頗具雅量,不虧為一代名將。富平之役,力戰有功,順昌之捷,威震中原,柘皋一戰,金人喪膽,但由於投降派的阻難、排擠,其大志終不得展,以至憂憤而死。

F. 採石之戰是怎麼回事

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刺殺金帝完顏亶(熙宗),自立為帝。二十三年(金天德四年,1152),完顏亮遷都燕京府(今北京西南),下令准備發動侵宋戰爭。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1159)正月,金朝關閉除泗州(治今江蘇泗洪東南)之外,所有與宋交易的榷場,宋金問邊境貿易被中止。二月,完顏亮又下令建造戰船,征調諸路猛安謀克軍,凡是年25歲至50歲者,全部編入軍籍。且遣使赴諸總管府督造兵器,以備戰爭所需。為了便於和指揮南侵的金軍,完顏亮令加緊修建開封(今屬河南)宮殿,以盡早遷都至此。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完顏亮下詔簽發諸路漢軍,以擴充南侵的金軍兵力。三十一年春,完顏亮南下開封,六月,金都南遷至此,更加緊了進攻南宋的准備。九月,完顏亮親統32總管兵馬征伐南宋,以太保、樞密使完顏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為副貳;以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為副貳;御史大夫徒單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徒單永年為右監軍,左宣徽使許霖為左都監,河南尹蒲察斡論為右都監,皆隨從完顏亮出征。金軍兵分四路南下:西路,以河中尹徒單合喜為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制,平陽尹張中彥為副都統制,統兵自鳳翔府(今陝西風翔)進攻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而後駐兵待命,以進取四川;中路,以太原尹劉萼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濟南尹仆散烏者為副都制,自蔡州(治今河南汝陽)進攻荊襄;東路,為金軍主力,由完顏亮親統,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南侵;水路,以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益都尹完顏鄭家為副都統制,率領水軍自海上直趨南宋都城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南侵金軍以武勝、武平、武捷三軍為前鋒。另又令徒單貞領軍2萬人駐淮陰(今屬江蘇)。金軍的如此部署,旨在一舉消滅南宋王朝。

金軍南侵的准備,宋廷有所風聞,金朝派遣的賀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廷透露這一消息。宋帝趙構一面告誡宰臣要「自治」,以為安邊息民之計;一面又冊立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普安郡王趙瑗(原名伯琮)為皇子,更名瑋,且進封建王,以便於形勢不利之時,退位內禪,一走了之。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趙構派同知樞密事葉義問為金國報謝使,赴金朝探聽動靜。其後又遣權同知樞密院事賀允中再度出使金朝。兩位使臣皆帶回金廷必叛盟約、金軍即將南侵的情報。不久,淮東總管許世安上奏朝廷,稱完顏亮已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統領50餘萬重兵,屯駐於宿州(治今安徽宿縣)、泗州。宋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與兵部尚書楊椿隨即調兵遣將,部署兩淮地區的防務,以便對付金軍的大舉入侵。以抗金老將劉綺為鎮淮都統制,以荊南右軍統制李道為都統制。面對金軍即將入侵的嚴峻局勢,宋廷中的主戰派官僚紛紛指責和攻擊主和派的投降退讓行徑,深感不安的宋帝趙構出於自身安危的考慮,不得不罷免秦檜的黨徒、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湯思退官職。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二年,1161)三月,宋廷調整御敵部署,且重用主戰派官僚。以破敵軍統制陳敏統所部屯宋太平州(治今安徽當塗),以利州西路御前諸軍都統制吳拱為知襄陽府,率兵3000人戍衛。又以陳康伯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椿為參知政事。五月完顏亮到開封後,即遣使借賀天申節入宋,又提出要求宋割讓淮河、漢水兩地。陳康伯、楊椿等宰執立即召集禁軍主帥等人商議舉兵退敵事宜。趙構亦下詔,令將金帝的無理要求告諭諸路統制、帥守、監司,令其隨機應變,毋失機會。隨後又以吳磷為四川宣撫使,制置使王剛中同處置軍事,另命主管馬軍司成閔率兵3萬戍守鄂州(今湖北武昌)。命兩浙、江、湖、福建諸州征發禁軍弓弩手,分部送往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平江府(今江蘇蘇州)以及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太平州等地和荊南府(今湖北江陵)軍前。六月,在劉綺的請求下,趙構同意他渡江進兵,令騎兵屯駐於揚州(今屬江蘇)。又委劉錡為淮南、江東西、浙西制置使,且遣步軍司都統制戚方提總江上諸軍策應軍馬,聽劉鏑節制。又誡諭吳拱嚴加守備襄陽,視軍情急緩,與鄂州都統制田師中和成閔合兵救援。同時允許淮南諸州遷移治所,堅壁清野。下詔令諸路帥臣教習、檢閱士兵、弓手等地方武裝,以保衛家園。為了阻擊和防備金軍水師白海上入侵宋境,宋廷任命早年曾跟隨岳飛抗金的將領,帶御器械李寶為浙西副總管,負責提督海船,駐扎平江。又命兩浙、江東地區臨海諸州積極防備,隨時准備迎擊金軍水師。正當宋廷主戰派臣僚積極備戰之時,主和派勢力亦加緊投降活動,甚至主張放棄臨安南逃。左相陳康伯怒斥退卻之舉:「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方制止了主和派逃卻的企圖。

八月,淮北忠義兵魏勝領兵收復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李寶聞訊,依宋制援魏勝為海州知事,又自請率領120艘戰船,3000名弓弩手,乘船北上。不料船隊自江陰(今屬江蘇)出發後,遇大風浪。李寶船隊退回,停泊於明州關澳避風,稍事休整後,重新鼓帆北上。劉綺不顧自己年邁,統兵沿江駐守於揚州,且派統制王剛領兵5000,駐守於寶應(今屬江蘇)。宋廷又以吳拱為鄂州諸軍都統制;成閔為湖北、京西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

九月,西路金軍首先南侵大散關,駐於青野原的吳磷立刻派大將高松等領兵救援,迎擊金軍。同時又派部將彭青率軍奔赴寶雞(今屬陝西)渭河,連夜襲擊金軍橋頭寨,大敗金軍。隨後,又派部將劉海收復秦州(治今甘肅天水),金守將蕭濟投降。吳磷部將曹淋一舉收復洮州(治今甘肅臨潭),彭青再收復隴州(治今陝西千陽西北)。從而遏制了西路金軍的進攻勢頭。中路金軍南下攻入宋通化軍,守將張超率所部英勇抗擊,殺退金軍,奪回城池。金帝完顏亮所統金軍主力,亦向兩淮進兵。他以尚書右丞李通為大都督,令於淮河上架設浮橋,指揮金軍渡淮南下,號稱百萬大軍。

抱病進駐揚州的劉綺很快派兵北上,除寶應外。又於盱眙(今屬江蘇)、淮陰駐扎軍隊,以加強了淮東的防務。然而負責淮西防務的建康府都統王權卻始終呆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遲遲不進兵江北。經劉綺再三督催,王權方無可奈何地與妻妾凄凄慘慘地揮淚告別,領兵進駐江北的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卻又按兵不動。劉綺再次下令催促,王權才到達廬州(治今安徽合肥),但又不作任何設防,淮西地區的防務依舊十分空虛。十月。劉綺統兵趕赴淮陰,此時金軍亦到達淮河北岸,雙方立刻劍拔弩張。因劉綺已精心部署,東路金軍遂受阻予淮河,不得南進。可中路金軍卻因王權失職,從容渡淮,推進淮西,猶入無人之境。王權得知金軍渡淮,慌忙自廬州南逃和州,隨後又自和州逃回建康。金軍一路無阻,迅速進兵至滁縣(今安徽滁州),兵臨長江。由於淮西失陷,宋廷急令劉綺退兵,回守江防。正於前線指揮抗金作戰的劉綺,接到朝廷「金字牌」後,知金軍已入淮西,王權臨陣南逃,江南防務空虛,只得領兵退回揚州。

金軍渡淮南下。王權棄廬州,劉綺回防江南的消息,使宋廷內外大為震驚與恐慌。宋帝趙構甚至准備登船逃往海上避難,陳康伯堅決反對退卻,力主宋帝親征。朝廷文武官員紛紛送家眷離開臨安,四下躲避,唯有陳康伯與國子司業黃中的家眷未撤離。趙構見狀,被迫表示「親征」,遂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為參謀軍事。時金軍已南下攻佔真州(治今江蘇六合)、揚州,劉綺退守瓜洲(今江蘇揚州西南)。為表示抗金的決心,穩定軍心,劉綺特將妻、子從鎮江(今屬江蘇)接到瓜洲。然劉綺畢竟年邁且病重,而宋帝令他專守長江,故只得率軍退守鎮江。自此淮西、淮南相繼陷落。

正值金帝完顏亮長驅直入,直逼江南之時,金征南萬戶完顏富壽、完顏謀衍等將領統所部還師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發動政變,擁立東京留守完顏雍為帝,是為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後,改元大定,下詔廢黜海陵王完顏亮,很快黃河以北地區相繼歸附於完顏雍。完顏亮陷於困境,氣急敗壞,孤注一擲要與宋軍決一死戰。

十一月,完顏亮統兵直進抵長江北岸,日夜打造戰船,准備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東北)渡江。宋廷因王權失職,將他解職罷官,召回臨安,另派將領李顯忠接替。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奉命前往蕪湖(今屬安徽)督促李顯忠赴任,且代表宋廷到採石勞軍。隨王權南逃的所部18000人方退至採石,因主帥已應召而去,新帥尚未到任,軍中無帥,士氣低落。虞允文抵達採石時,軍士三五成群,散布江岸邊,解鞍寬甲坐於道旁,毫無鬥志。虞允文以為坐等李顯忠到任必將貽誤軍機,遂召集諸將,激勵鬥志。眾人道:「今既有主,請死戰。」亦有人認為:「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虞允文斥責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虞允文來到江邊,遙見江北已築高台。台上對插2面絳色旗、2面綉旗,中間建有黃屋,完顏亮正踞坐其下。有諜者告之,前一日,金軍已宰殺白馬、黑馬祭天,與眾將盟誓,約定今日渡江,先登岸者賞黃金1兩。時江北金軍達40萬,戰馬80萬匹,與宋軍兵力懸殊甚大。虞允文乃命諸將布列大陣,不得擅動。又將兵船分作5隊,2隊沿東西江岸而行,1隊停泊於江中,餘下2隊隱蔽於小港之中,以備援應。布置將畢,江北已鼓噪大作,完顏亮手揮小紅旗,指揮數百艘戰船絕江而來。瞬間,金軍70艘船已駛抵南岸,金兵棄船登岸,直撲宋軍,宋兵軍陣稍稍後退。虞允文見狀,立刻沖入軍中,手撫軍將時俊之背,說道:「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時俊聽罷,立即揮舞雙刀沖入金軍陣中,宋軍兵士亦爭相沖殺,與敵軍殊死戰斗。停泊於江中的宋軍水軍於江中阻截金軍船隻,用霹靂炮向敵船射擊,一時間江面上彌漫著煙霧和石灰,金軍水軍無力抵擋。虞允文又令當塗(今屬安徽)民兵駕車船攻擊金軍船隊,船行如飛,船卜踏車民兵精神振奮,喊聲震天。在車船的撞擊和拍竿的拍砸下,金軍船隻多沉入江中。渡江金軍在宋軍的頑強抗擊下,傷亡過半,但餘下者依舊與宋兵廝殺,直殺至日暮時分仍不退兵。適逢有自光州敗退的一支宋軍途經採石,虞允文令人將潰軍截住,授之以旗鼓,令他們繞至山後出擊。金軍見後方有宋兵來攻,以為宋軍援兵趕至,不敢再戰,遂全線退卻。虞允文令弓弩手以勁弓尾擊追射,大敗金軍,殺死金兵4000餘人,且斬殺金軍首領、萬戶2人,俘虜千戶5人,以及金人500餘。宋軍首戰告捷,虞允文激勵、犒賞將士,又告之:「敵軍今日戰敗,明日必定再來。」深夜,虞允文派軍將分乘海舟,逆流而上,停泊於上游江中。又令宋軍水軍另出一支船隊,直逼江北楊林渡口,以攔擊金軍。

金軍渡江大敗而還。完顏亮惱羞成怒,處死生還的金兵。次日,完顏亮令金軍再次渡江進攻。虞允文指揮江上、岸上宋軍全線出兵,夾擊金軍。由宋將盛新率領的船隊直攻楊林渡口,焚毀金軍戰船300餘艘,金軍再受重創,退回江北。不久,完顏亮派使臣攜詔書渡江,『企圖施以離間之計,虞充文識破金人的詭計,遂復一書,表示誓與金軍決一死戰。完顏亮得此書大怒,知難以於採石渡江,便燒毀龍鳳車,又斬殺漢人向導及造船工匠,匆匆撤離北岸,直奔瓜洲,企圖另擇渡江地點。

採石之戰,擊敗金軍主力,南宋化險為夷,此時,李顯忠亦自蕪湖趕至採石。虞允文告之:「敵人揚州,必與瓜洲兵合,京口無備,我當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李顯忠遂分兵6000交予虞允文。虞允文趕至京口時,金軍已於滁河屯駐重兵,且堵塞了瓜洲渡口。為阻止金軍南渡,葉義問亦調集20萬宋軍據守京口(今江蘇鎮江東北)。然而宋軍水軍戰船不足,虞允文令兵士砍伐木材,鍛造鐵件,改修民船為戰艦。又令軍將張深戍守滁河入口,扼守長江要沖,以軍將苗定駐扎於下蜀,以援應張深。未幾,完顏亮亦進駐瓜洲。虞允文聞訊,令兵士踏車船於江中試船,且繞金山3周。金軍以為宋軍來攻,持弓待命,見宋軍戰船行駛如飛,驚愕不已。完顏亮卻不以為然。一軍將跪奏:宋軍有備,不可輕敵,請求回駐揚州,再尋機進取。完顏亮不從。

此前,蘇保衡所統金軍水軍於密州膠西縣陳家島駐屯,准備按完顏亮部署,於十月十八日駛抵錢塘江,直攻臨安城。但因風向不對,正候風待發。宋將李寶率戰船北上,先解海州之圍,與魏勝會師後,繼續北上,駛至陳家島南。借南風,宋軍水軍向金軍船隊發起猛攻,一時間,火箭齊發,600餘艘金軍戰船被焚毀。數十艘倖免於難的金軍戰船企圖頑抗,李寶指揮宋船靠近敵船,宋軍將士借機跳上敵船甲板,奮勇殺敵。金軍水軍在宋軍的打擊下,全軍覆沒,除水軍都統制蘇保衡逃脫外,副統制完顏家奴以下及全部船隻,均被殲滅。李寶於陳家島全殲金軍水軍後,得知完顏亮率軍南下,遂統水軍退回江南。

完顏亮知水軍覆滅,且完顏雍已稱帝即位,自己無路可退,遂拚死欲占據江南地區。他召集諸將,命令3日內金軍全部渡江南進,否則將全部處死。完顏亮此令引起軍將不滿,遂發動兵變,殺死完顏亮,向北撤兵。宋軍乘勢收復兩淮失地。

G. 劉禹錫的身世

劉禹錫出生在公元772年,字夢得,他的祖上是漢朝的中山靖王劉勝,劉禹錫從小誦讀儒家經典,再加上他聰明好學,所以進步非常快。他在貞元六年的時候來到長安游學,經過與人們的交往,不久就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而這一年的劉禹錫剛剛二十歲。

貞元九年劉禹錫參加科舉考試,他和柳宗元一起進士及第,一起登博學鴻詞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後劉禹錫丁憂回家。一直到貞元十六年才復出,他在淮南節度使做掌書記,上司杜佑很看重他。

貞元十八年,劉禹錫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之後沒過多久升任監察御史。韓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職,他們三個人因為愛好相同,相互欣賞所以很快就成為好朋友,來往密切。

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駕崩,唐順宗即位,唐順宗對自己的侍讀王叔文、王伾素加以重用,當時的唐朝已經有很深的積弊,所以兩人希望改革弊政。劉禹錫和王叔文關系很好,並且王叔文很欣賞劉禹錫的才華,於是就將劉禹錫升職,協助自己的改革。但是這次改革並沒有成功,在頑固派反擊下失敗了。

王叔文被賜死,王伾素被貶後病亡,連劉禹錫在內的很多人遭到貶謫。在之後的二十三年中,劉禹錫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貶到偏遠之地,鬱郁不得志的劉禹錫就這樣開始自己二十三年的飄零生活。

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時候,劉禹錫才被召回,擔任東都尚書,之後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後還擔任過很多官職,最後他因為年紀大了改任一些閑職。在會昌二年的時候,劉禹錫因病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7)馬鞍山和縣劉殊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詩歌崇尚精練含蓄,繼承諷刺傳統,採用寓言托物手法寫政治諷刺詩,形象逼真。

模仿民歌創作的《竹枝詞》、《采菱行》、《插田歌》等,通俗清新,生活氣息濃郁。晚年寄託身世和詠懷古跡的詩昂揚樂觀,充滿激情,歷來為人稱道。詩風雄渾爽朗,感情深厚又樂觀向上,白居易稱之「詩豪」。

劉禹錫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

由於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於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託,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專題論文徵引豐富,氣勢雄健;短小精焊的雜文因事立題,有感而發,具有現實針對性。

劉禹錫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存詩800多首。

H. 司馬家族做了幾代皇帝 後來又是誰推翻的司馬家族 推翻之後是誰做的皇帝 什麼朝代

司馬家族從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繼位到東晉最後一任皇帝司馬德文結束,歷經16任皇帝。

公元420年,劉裕推翻東晉,建立劉宋,這也是南朝的開端,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8)馬鞍山和縣劉殊擴展閱讀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

晉宣帝司馬懿:三國的終結者 西晉王朝奠基人。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修水利等經濟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晉景帝司馬師:控制曹魏政權的曠世梟雄。
司馬師(208-255年),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

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他繼承父親的權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晉文帝司馬昭:滅蜀漢 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

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鍾會、鄧艾滅蜀。其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備註:上述三人為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的皇帝,這三人並未正式稱帝。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 ,史稱晉武帝。290年,司馬炎第二子司馬衷繼位,改元永熙。307年被司馬越毒死,終年48歲。

其次是晉懷帝司馬熾307年—313年在位7年。西晉孝愍帝司馬鄴313年—317年在位5年。公元317年西晉滅亡。

317年4月司馬睿在建康正式稱王,改元建武(即晉王位,尚未稱帝)。於次年318年正式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元帝即位後,矛盾四伏,憂憤而死,時年47歲。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318年—322年在位6年。晉明帝司馬紹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長子,廟號肅宗。他從小就聰明伶俐,為人豪爽,即位後,平定王敦叛亂,鞏固了東晉的統治,在位期間曾經中興。病死,終年27歲。

晉成帝司馬衍325年—342年在位18年。晉康帝司馬岳342年—344年在位2年。晉穆帝司馬聃344年—361年在位17年。晉哀帝司馬丕361年—365年在位5年。晉廢帝司馬奕365年—371年在位6年。晉簡文帝司馬昱371年—372年在位2年。晉孝武帝司馬曜372年—396年在位25年。晉安帝司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23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8年—420年在位3年。東晉的末代皇帝,晉孝武帝次子,晉安帝同母弟弟,最早封琅邪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

桓玄之亂後,劉裕當政,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的企圖,而且晉安帝本人不辨飢寒,司馬德文便隨侍於晉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馬德文因病出宮,劉裕才派人殺害晉安帝。

劉裕本人有意自稱皇帝,但由於圖讖所言「昌明(晉孝武帝)之後有二帝」,於是劉裕為符合圖讖所言,便於418年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

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劉宋,這也是南朝的開始,東晉自此滅亡。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和縣劉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