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顧某訴工商局案件的行政法分析
合理行政,合理行政包括:公平公正對待原則。
其他浴池經營場所專和顧某的都沒有達到標準的屬面積,但是工商局卻駁回顧某的申請,違反了公平公正原則
行政訴訟的法律關系。
合法,工商局依照的只是一種規范性文件,而地方法規,省級地方規章禁止設定許可:企業或其他組織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許可
不認可。法院應當判定工商局駁回顧某行政許可無效
B. 尋一則違反建築法規的案例.
案例一:
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青龍頭村村民委員會、經濟聯合社與北京金地雅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地雅公司)合作,在未辦理任何立項、規劃、用地、建設審批手續的情況下,於2006年3月至9月中旬期間,實際佔用土地326.12畝(含耕地127.39畝),開工建設144棟各類建築物及配套道路等。
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規定,經2007年3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51次市長辦公會審定,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及市規劃委對上述144棟違法建築物拆除85棟。現85棟違法建築已經予以拆除。2007年11月2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案件查處工作已結案。另外,市監察局、市規劃委、市建委和市工商局等市聯合調查組各成員單位也按照各自職責,對該案涉及單位、人員進行了處理。
C. 工商局做如下處罰是否合法、合理,請高人指點!謝謝!
你公司涉嫌違反的 法律法規 具體 如下 關於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
【專頒布單位】屬 國家工商行管局
【頒布日期】 19931224
【實施日期】 19931224
第一條 為制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
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
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公用企業,是指涉及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包括供
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經營者。
第三條 公用企業應當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不得利用自身的優勢地
位妨礙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也不得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公用企業在市場交易中,不得實施下列限制競爭的行為:
(一)限定用戶、消費者只能購買和使用其附帶提供的相關商品,而
不得購買和使用其提供的符合技術標准要求的同類商品;
……
第五條 公用企業實施前條所列行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據《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可以根據情
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D. 國土資源局作出的責令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是否能夠提起行政訴訟
不可訴。原因是行政訴訟范圍包括以下內容1.行政處罰案件2強制措施和強制執行案件3行政許可案件4行政確認案件5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案件6行政不作為案件7經營自主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案件8濫用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案件9三亂案件10行政給付案件11行政協議案件等本案中國土資源下發的責令違法行為通知書不屬於上述情形,另外通知書沒有減損相對人的權益,增加相對人的義務,因此不可訴。
E. 工商局行政管理部門在處理不正當競爭案件時享有哪些強制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版爭行為時,有權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帳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該財物。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採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F. 去年全國查虛假違法廣告案2.3萬件是怎麼回事
中新網3月21日電,國家工商總局21日在其官網發布《2016年全國工商系統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報告》稱,2016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消費侵權案件6.5萬件,案值4.84億元;查處虛假違法廣告案件2.3萬件,罰沒款約5.6億元;立案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2.8萬余件,涉案金額3.5億余元,移送司法機關203件。
(二)依法規范服務領域經營行為。一是強化消費侵權案件查辦力度。2016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消費侵權案件6.5萬件,案值4.84億元。
二是組織開展消費侵權案件督查。督促各地開展消費侵權案查辦、案件督查協辦以及聯動執法。
三是積極推進全國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系統和全國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資料庫的推廣應用工作,為消費預警和監管執法提供數據支撐。
(三)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一是反壟斷執法再上新台階。2016年,工商總局對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責令當事人停止違法行為,共處罰款6.68億元。新授權省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處涉嫌壟斷行為案件15件,結案15件。
二是集中整治公用企業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突出問題專項行動成效顯著。截至2016年10月底,各地共立案1267件,結案585件,案值19億,罰沒金額1.67億元,退賠多收費用及減少消費者、經營者損失4.7億元。
三是持續加強直銷監管執法工作。繼續加大直銷許可協助審批力度。優化投訴舉報辦理,全年共處理舉報、咨詢電話約1000餘次,網路公眾留言130餘件。
(四)查處虛假違法廣告。一是保持整治虛假違法廣告高壓態勢。2016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虛假違法廣告案件2.3萬件,罰沒款約5.6億元。
二是集中整治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廣告和不良廣告。部署開展了清理整治含有「特供」「專供」國家機關等內容廣告專項行動和不良廣告專項行動。
三是會同人民銀行等16個部門聯合開展互聯網金融廣告專項整治。
四是強化互聯網廣告監測監管。委託浙江省工商局建立了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該中心已於2016年9月1日試運行。五是基本完成廣告業市場准入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
(五)開展網路交易監管執法。工商總局印發《2016網路市場監管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各地按照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原則,重拳整治網路市場亂象。據統計,專項行動期間各地網上檢查網站、網店191.8萬個次,實地檢查網站、網店經營者26.7萬個次,刪除違法商品信息66918條,責令整改網站19455個次,提請關閉網站3183個次,責令停止平台服務的網店23896個次,查處違法案件13391件,其中,移送公安機關198件。
(六)打擊商標侵權行為。一是大力打擊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2016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2.8萬余件,涉案金額3.5億余元,移送司法機關203件。
二是嚴厲打擊網上濫用、冒用、偽造涉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行為。山西、寧夏、黑龍江等地分別開展了對「汾酒」「中寧枸杞」「五常大米」等品牌線上線下集中整治行動,立案調查相關違法案件237件。
三是積極推進中國製造海外形象維護「清風」行動。組織各地集中查處侵犯「峨眉牌」注冊商標專用權違法行為,保護柴油機出口企業合法權益。
四是推動在京津冀、長三角、泛珠三角區域深入開展商標區域執法協作。
五是積極推進注冊商標維權聯系人信息庫建設。
六是推進商標資料庫開放,完善商標行政執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設。
七是積極協調、配合做好北京冬奧會及北京世園會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七)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一是認真做好企業信息公示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有774.65萬戶企業通過企業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即時信息1751.52萬條,公示企業占企業總數的29.84%。
二是啟用全國統一的經營異常名錄資料庫。截至2016年底,全國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市場主體511.70萬戶,有69.71萬戶被移出經營異常名錄。
三是積極開展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累計向其他部門提供數據154億條,其他部門累計向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提供數據16.2億條。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賴」擔任公司各類職務共計71084人次。
四是扎實推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國一張網」的版圖基本覆蓋全國。
G. 工商局能否查處移動公司不正當競爭案件
可以的,但是首先要立案。
立案程序:
按照程序法制原則,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不能隨意超越、顛倒任何一個訴訟階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安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有效地處理刑事案件,保證刑事訴訟任務和目的的實現。但是,由於刑事案件的具體情況不同,不是每一個刑事案件都必須經過五個訴訟階段,例如,自訴案件不需要經過偵查階段,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還有些案件,在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後,即告終結,就不需要經過審判和執行程序;有些公訴案件,如果犯罪情節輕微,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從而終結已經開始的訴訟程序。但是,任何刑事案件進入刑事訴訟程序都必須經過立案階段。只有經過立案,其他訴訟階段才能依次進行,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偵查、起訴和審判活動才有法律依據,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因此,立案程序是刑事訴訟的必經程序。
舉例:比如明溪縣工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條款,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明溪東新路營業廳發送的宣傳簡訊內容與實際業務辦理不符行為,給予罰款人民幣1萬元處罰。這是明溪縣工商局對通訊行業違法經營行為查處的首起案件。
H.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查處違法行為,什麼情況下必須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
國家工商局《關於案件移送有關問題的答復》(工商法字〔1999〕第192號)明確規定,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七條及第二十二條的有關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查處案件過程中,認為案件當事人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不再進行行政處罰。
(8)工商局查處國土限制競爭案案例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犯罪行為有4個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被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上述4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才構成犯罪。
I. 急需反不正當競爭法案例
[案件摘要]
2001年2月,根據群眾反映,東海工商局受連雲港工商局委託對東海縣郵政局強制收取包裹保價費行為進行了調查。
國家郵政局於2000年出台並在2001年3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新《國內郵件處理規則》第十一條規定「信函、包裹、直遞包裹和特快專遞郵件可以作保價郵件交遞」,即從2001年3月1日起,用戶交遞包裹可以保價也可以不保價。經過對東海縣郵政局2001年3月以後的業務的調查發現,該局及其下屬支局仍然存在用戶交遞包裹必須交納保價費的情況。其具體做法是:用戶在向郵政局交遞包裹時,郵政局工作人員在履行完必要的檢查手續後,讓用戶填寫一份國內包裹詳情多聯單。用戶填寫完收件人、寄件人的情況以及包內裝有的物品及其價值,交給工作人員後,工作人員在未向其進行保價說明和詢問,未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在國內包裹詳情單中的保價金額欄里人工填上數字並在保價費欄里人工填上或用微機列印上如1.00元字樣的費用並予以收取。在用戶不願填寫保價金額欄進行保價的情況下,郵政局工作人員以「必須填寫,不填寫不辦理交遞手續」為由強行讓用戶交納保價費。
[工商局處理結果]
東海縣郵政局利用其獨占的經營地位,在事先未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強行向用戶收取保價費,限定用戶購買其提供的保價服務,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和《關於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三)、(六)項禁止性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連雲港工商局對東海縣郵政局作出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罰款200000元的處理決定。
[評析]
郵政局屬於提供郵政服務的公用企業。用戶在接受其提供的郵政服務時,有選擇是否接受其提供的保價服務的權利。郵政局利用其獨佔地位,在未向用戶明示的情況下,即擅自在保價費用欄中填寫保價費用並收取的行為,限定用戶接受其提供的保價服務,侵害了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也排斥了其他經營者提供同類或相競爭業務(如可以選擇包裹投遞保險)的競爭機會,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本案中,東海縣郵政局在2001年3月國家新的《國內郵件處理規則》執行後,仍然我行我素,沿襲以前的做法,使用舊式資費單向用戶提供郵政服務,並強制收取保價服務費的行為主觀故意明顯,且濫用其獨占優勢地位,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用戶,以「必須填寫,不填寫不辦理交遞手續」為由中斷服務相脅迫,屬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