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支一扶工資待遇是怎樣的一個月可以拿多少錢
以2020年,雲南省為例,服務期間工作生活補貼標准參照「當地鄉鎮事業單位從高校畢業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員試用期滿後工資收入水平」確定。中央、省級財政每人每月合計補助4167元,差額部分由各州(市)、縣(市、區)財政保障補齊。
在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同等享受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服務期滿6個月,給予每人發放一次性安家費3000元和一次性體檢費補助320元;每年進行年度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發放考核獎勵金,考核為稱職的每人發放3600元,考核為優秀的每人發放5400元。
服務期間參加社會保險。社會保險的單位繳費部分由州(市)、縣(市、區)兩級財政共同負擔,個人繳費部分在「三支一扶」人員工作生活補貼中代扣代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為在崗「三支一扶」人員統一購買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傷害商業保險。
報考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遵守憲法和法律,品行端正;
3、政治素質好,志願到基層服務;
4、具有符合招募崗位所需要的文化程度及工作能力;
5、具有正常履行崗位職責的身體條件;
6、具備報考崗位要求的其他條件。
7、應對新冠疫情影響,對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護士崗位實施「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凡符合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和教師資格認定關於思想政治素質、普通話水平、身體條件等要求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先上崗從事教育教學相關工作,再參加考試並取得教師資格。
凡符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先上崗從事醫療護理員工作,但不得從事診療技術規范規定的相關護理活動,再參加考試並取得護士執業資格。上述資格證書應在簽訂「三支一扶」招募協議之日起一年內取得。
以上內容參考雲南省鄉村振興局-雲南省2020年「三支一扶」 計劃招募公告
㈡ 企業吸納就業政策問答 哪些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一、哪些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答:根據《就業促進法》第十七條規定,對下列企業、人員依法給予稅收優惠:
(一)吸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達到規定要求的企業;
(二)失業人員創辦的中小企業;
(三)安置殘疾人員達到規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
(四)從事個體經營的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
(五)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
(六)國務院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的其他企業、人員。
二、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有哪些扶持政策?
答: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做好促進就業工作通知的實施意見》(新政發[2008]61號)第二條第十款規定,對各類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不超過3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
三、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大專院校畢業生有哪些扶持政策?
答: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辦發3號文件,抓好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新政辦發[2009]23號)第七條規定,各類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按規定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
四、初次創業人員創業成功並招用人員可以享受哪些政策?
答: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推動創業促就業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新政辦發[2009]25號) 第二條第六款第五項規定,初次創業人員創業成功並與被招用人員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其創業人員本人及其被招用的人員,可按照勞動合同實際履行期限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補貼期限最長為3年。
五、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人員能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嗎?
答:新政辦發[2009]25號第二條第六款第三項規定,對職工人數30人以上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除外)以及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當年新招用符合小額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總數30%(超過100人的企業達15%)以上,並與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
六、勞動密集型企業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是多少,期限是多長,給貼息嗎?
答:新政辦發[2009]25號第二條第六款第四項規定,勞動密集型企業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最高不超過200萬元,貸款期限不超過2年。貸款期限內按規定給予50%的貼息。
七、疆內企業招用當地農民工有哪些扶持政策?
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切實做好企業穩定就業有關問題的通知有》(新政辦發[2009]18號)第六條規定,對在自治區范圍內注冊登記的企業,招用戶籍關系在我區農村的農牧民或農民就業的,按照農民工工資收入的6%給予養老保險補貼。
八、社會保險補貼的標準是多少?
答:新勞社字[2009]18號第六條規定,各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及公益性崗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標准,按企業應為所招用符合規定條件人員實際繳納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費之和計算。
九、社會保險補貼的期限是多長?
答:新勞社字[2009]18號第七條規定,社會保險補貼期限為勞動合同實際履行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但對各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及公益性崗位招用 「4050」就業困難人員的,其享受社會保險補貼的期限不受3年期限制,最長可補貼至法定退休年齡。
十、企業如何申請社會保險補貼?
答:新勞社字[2009]18號第九條規定,社會保險補貼實行「先繳後補」,一次性劃撥,按季度結算。在企業(單位)及個體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戶就業的,由企業先按本單位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總額連同個人應繳納部分,按月向企業所在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報繳納。企業在申報繳費時應將其招用的就業困難人員繳費情況單獨列出,繳費後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出具證明,季度終了後,填報《用人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費補貼審批表》,按規定報當地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審批,由同級財政部門復核後,將社會保險補貼資金直接撥付企業在銀行開立的基本賬戶。
十一、哪些人員屬就業困難人員?
答:《自治區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新勞社字[2009]7號)第二條規定,就業困難人員是指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及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並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和求職且領取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業失業登記證》(以下簡稱《就業失業登記證》)的下列人員:
(一)城鎮零就業家庭及夫妻雙失業家庭成員;
(二)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員;
(三)女年滿40周歲、男年滿50周歲及其以上的城鎮失業人員(以下簡稱「4050」人員);
(四)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的城鎮失業人員;
(五)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城鎮失業人員;
(六)失去土地(指因政府征地)且符合上述五款條件之一的農民;
(七)截止2011年12月31日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人員;
(八)各地、州、市規定的其他就業困難人員。
㈢ 南寧的人,過來看看,有問題,很簡單的
我也是南寧的哦
南寧簡介
歷史沿革
南寧古代屬於百越領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大興郡,以現今南寧為郡治所在地,南寧建制從此開始,至今已有1680多年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之意而定名「南寧」,南寧由此得名。建國後南寧被確定為廣西省省會。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為自治區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科技、信息中心。
行政區劃和土地面積
南寧市轄興寧、江南、青秀、西鄉塘、邕寧、良慶6個城區,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6個縣。全市總面積2211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655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0多平方公里。
人口與民族
全市戶籍人口648.8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44.1萬人。南寧聚居著壯、漢等民族,其中壯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一半。全市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以及開放、寬容、創新的文化氛圍。除了傳統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外,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社節、糍粑節、嘗新節、中元節、寒衣節、灶王節。南寧的民間舞蹈、戲劇豐富多彩,有獅子舞、春牛舞、邕劇、粵劇、師公戲、八音表演等。壯族人民創造了刺綉、壯錦、竹篾編織、木器、制陶、雕刻、繪畫、剪紙、扎染和蠟染服飾等傳統工藝,這些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是壯族獨特文化積淀的精髓,一直流傳至今。
自然環境
南寧位於東經107 º45—108 º51´,北緯22 º13—23 º32´之間。城區居於廣西四大盆地之一的南寧盆地,平均海拔74—79米,最高處496米。南寧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全年無霜期345—360天,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之說。
區位條件
南寧毗鄰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連接東南沿海與西南內陸的重要樞紐,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上的樞紐,也是西部唯一的近海省會(首府)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在南寧舉辦,使南寧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城市之一。
作為華南、西南、東南亞三大經濟圈的中心,沿海與腹地的經濟區域結合部,南寧擁有日趨完善、四通八達的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路。高速公路直達桂林、柳州、北海等地;內河航道直達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民用航空已開通多條國內外航線,通達國內各主要大中城市,國際航班可直達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經過南寧的鐵路有湘桂線、南防線、南昆線、黎湛線、黎欽線,縱橫貫通的鐵路網直達全國各大中城市。
自然資源
南寧有豐富的水資源、礦產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動植物資源、中草葯資源、旅遊資源。南寧地處嶺南有色金屬地帶,已勘探發現的有錳、鋅、鉛、金、銀、煤、石英砂、水晶、重晶石、白雲石、花崗岩等41種,為全國已知礦種的三分之一。南寧是廣西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盛產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豆類、麻類、茶葉、花卉等,尤其盛產香蕉、菠蘿、芒果、荔枝、扁桃、龍眼等40多種亞熱帶水果,一年四季瓜果飄香。中草葯資源有砂仁、淮山、半夏、茯苓、銀花、桂皮等300多種。
旅遊景區景點
南寧是廣西旅遊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北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南接國家旅遊度假區北海銀灘。市區內有青秀山旅遊名勝風景區、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鳳凰湖、揚美古鎮、石門森林公園、人民公園、南湖公園等景區景點;郊縣景區景點有伊嶺岩、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九龍瀑布群森林公園、金倫洞原始石漠山洞、大龍湖、三里洋渡風景區、龍虎山自然保護區、昆侖關抗日舊戰場遺跡等。南寧旅遊突出「綠城美、壯鄉情、南國風」的特點,開辟有「綠城風情游、八桂風情游、中越跨國游、南國邊關游」等旅遊經典線路。
地方特色飲食
南寧薈萃了國內外許多地區的菜系佳餚和各式風味小吃。南寧是桂菜的主要展示地,桂菜作為具有濃郁廣西地方特色的菜系,與粵菜同為嶺南飲食文化的代表,講究鮮、淡、嫩、爽、滑及營養科學,富於季節性變化。以粉食、糯米食品等為代表的各種風味小吃更是樣多味美,珍、奇、精的飲食加之深厚的民族風情,自成桂系一派,讓遊人大快朵頤,大開眼界。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飲食有八寶飯、粥品、酸品、田螺、八仙粉、捲筒粉、干撈粉、老友粉、老友面、檸檬鴨等。
城市建設
2001年,南寧市提出了城市建設管理「136」目標,即「一年小變化、三年中變化、六年大變化」。現在,基本建成了「五橫三縱四環」的交通網路,日趨完善的服務設施以及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南寧市是5個首批獲得全國城市建設最高獎「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城市之一,同時還獲得「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評比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
開發區與新區建設
南寧市的開發區現有國家級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治區級南寧華僑投資區、自治區級南寧六景工業區,是南寧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位於城西北,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具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設有一系列社會化服務機構,為入區企業提供「一門式」服務。
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行使市一級管理許可權,位於城南,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規劃面積110平方公里,開發土地已「五通一平」。
南寧華僑投資區(中國—東盟經濟園區)位於北郊,高速公路距市中心40多公里,面積179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土地、人文和區位優勢,引進了新加坡工業園、印尼工業園,將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新載體。
南寧六景工業區位於南寧市東面,高速公路距市中心60多公里,桂海和南廣兩條高速公路、湘桂和黎欽兩條鐵路、邕江黃金水道交匯在這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能力,充分發揮城市功能,促進城市發展,近年來南寧市按照合理利用城市空間、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的思路,引進了國際城市規劃新理念,以功能性、樞紐性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速推進相思湖新區、鳳嶺分區、南湖分區的開發。
投資軟環境
1992年6月國務院批准南寧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以來,南寧市不斷改善投資環境,設立行政審批辦證大廳,提供方便快捷的審批通道。外商在南寧市投資辦企業可以享受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沿海開放城市、西部地區優惠政策和南寧市各個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其中企業所得稅為15%。新辦企業享受「免五減三」,即前五年全免所得稅,後三年減半徵收所得稅。目前,已有來自美國、德國、泰國以及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南寧投資。
節會活動
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秋天在南寧舉辦。博覽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與東盟各國商務(貿易)部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博覽會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洽談、高層論壇、文化交流於一體,旨在加強中國與東盟的睦鄰友好和經濟貿易聯系,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並展示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成果。2004年首屆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同時,每年金秋都在南寧舉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南寧國際學生用品交易會暨南寧國際教育展覽會、廣西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大節會活動。
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
——經濟發展創新高
地區生產總值588.86億元,增長13.2%,是近10年來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102.75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184.97億元,增長18.2%;其中工業125.8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301.14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比重為17.45:31.41:51.14。財政收入74.63億元,增長2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60.76億元,增長36.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9.41億元,增長15.12%。實際利用外資 1億美元。外貿出口總額5.25億美元,增長2.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0元,增長9.1%。
——工業繼續加快發展
工業實現了多年未見的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發展局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3.65億元,增長24.55%。工業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約3.5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2.13億元,增長73.1%。
——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成效
農業呈現了增長加速、結構優化的良好局面。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達到1:1.07;養殖業發展勢頭好,肉類、牛奶、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7.26%、41.19%和6.77%。牛奶產量名列全區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成效,糧油、木薯澱粉、羅非魚、乳業等農產品產業鏈初步形成。
——消費市場活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創「九五」以來新高。房地產銷售持續火爆,汽車、通訊等消費熱點不斷。旅遊總收入73.07億元,增長17.5%。旅遊、會展和信息等新型服務業快速發展。首屆博覽會吸引境內外參展商、采購商1.8萬人,接待海內外觀眾35萬人次,商品貿易累計交易總額10.33億美元。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內外資合同引進資金256.08億元,增長1.01倍;實際到位資金122.54億元,增長1.05倍。首屆博覽會共簽約項目72個,其中合同項目47個,項目總投資157.63億元,簽約金額創歷屆投資貿易洽談會新高,居全區首位。積極參與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廣東、香港和澳門合作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簽訂了廣東工業園、廣東商業街、香港街、澳門街項目合作協議。積極推進與東盟的合作,中國—東盟經濟園開發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失業人員培訓等工作,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就業崗位5.37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0元,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2466元,增長10.53%。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28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教育品牌,優質高中資源已佔高中教育資源的36%。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段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各縣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完成一批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改造和「兩基」攻堅項目。市縣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區、鄉鎮衛生院及重點醫療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全市衛生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民歌藝術節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持續發展。全民健身網點進一步普及。
2005年主要工作
按照「當好東道主,服務博覽會,推進大開放,建設大南寧」的總體思路,深入實施「農業穩市工程」、「工業強市百億投資工程」、「城建美市百億投資工程」、「商貿活市百億投資工程」,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南寧。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加快發展步伐
一是以培育支柱產業為重點,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百億投資工程」,努力打造區域性先進製造業基地。進一步培育、壯大鋁加工、生物與制葯、電子信息、食品卷煙等支柱產業。繼續對開發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營」,做大做強開發區。突出抓好電廠、鋁加工兩大工業項目建設及市中心區重污染企業的改造搬遷。支持縣區辦好一批工業集中區,發展特色工業。加快發展具有南寧特色的科技型、服務型、就業型的都市型工業,使之成為工業新增長點。
二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全力實施「城建美市百億投資工程」,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城市建設作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點來抓,堅定不移地推進城市建設管理「136」目標。堅持「以邕江為軸心,完善西擴,決意東進,南北兩翼擴展」的城市發展思路,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
三是以建設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為目標,全力實施「商貿活市百億投資工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建設面向華南、西南以及東盟各國的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證券、會展經濟、電子商務等支持經濟高效運行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業和旅遊、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優化服務業產業布局,合理規劃商貿網點,形成新的商貿中心區。
四是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大會戰」為突破口,深入實施「農業穩市工程」,推進農業產業化,確保農民增收。堅持用工業化、城鎮化的思路謀劃「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建設一批農村交通、水利、生態文明村工程。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促進糧食增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集中力量扶持優質谷、蔗糖、木薯、蔬果、花卉、畜牧、水產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積極扶持、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五是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繼續做好國家「重要技術標准研究」專項試點工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提高區域科技創新水平。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高等教育、黨校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做大做強優質教育資源,把南寧建設成為求職求學的理想之地。加快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全民公共衛生體系,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水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辦好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和「風情東南亞」晚會,進一步增強南寧文化交流的能力。
——利用大平台,實施大招商,推進大開放
進一步擴大博覽會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南寧與東盟乃至全世界各國的更緊密合作。主動融入粵港澳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積極參與中越兩國共同商定的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及環北部灣經濟圈建設。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企業擴大外貿出口創造條件。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南寧
把促進擴大就業再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就業問題,逐步建立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認真貫徹落實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政府就業指導和服務,抓好就業培訓,鼓勵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就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和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社區就業和農村就業。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加強農村「五保村」建設。
本世紀前二十年發展思路
本世紀前二十年建設目標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758億元(2000年不變價,下同),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11400元;
第二步,到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1516億元,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生產總值21300元,比全國提前6年實現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
第三步,到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276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6500元,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0萬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在以上目標下,幾大戰略構想是: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區域性大樞紐。構築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邕江和主要交通干線為主軸,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點城鎮-小城鎮組成的大南寧城鎮體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優化經濟布局,建設產業發展大基地。加大工業投入,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優化服務業布局,形成以城區為中心,縣城、小城鎮和農村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擴張型、輸出型服務業發展新格局。
——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大市場。加快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形成區域性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集散中心,增強城市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
——服務博覽會,構建對外開放大平台。規劃建設中國-東盟經濟園、國際商貿城,建設完善會展中心、中高檔賓館等基礎設施。全面拓展與東盟各國乃至世界的合作領域,擴大雙向投資,發展貨物及服務貿易,加強經濟技術合作與文化交流。
——建設「中國綠城」,營造可持續發展大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營造綠色環境、建設綠色通道、培育綠城文化、造就綠城文明,力爭實現「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的目標。按照「136」目標,全面加大投入,突出基礎設施,重點路橋建設,推動新區開發,加快舊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建設標志工程,加強城市管理,提高環境質量,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國際性現代化城市。抓住機遇,著眼於未來,建設國際性現代化城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把南寧建設成為開放之城、樞紐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平安之城、和諧之城、可持續發展之城。
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設24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負責機關政務事務工作,承擔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財務、修志、提案(議案)辦復、政務公開、保密工作,綜合管理機關信息化建設;負責綜合治理工作;負責對口扶貧幫扶工作;指導機關服務中心的工作。
(二)政策研究處
組織開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地方性政策研究工作;承擔重要文稿起草工作;協調專家咨詢工作;承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新聞宣傳及新聞發布工作。
(三)法規處
組織起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草案;承擔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監督檢查相關政策法規執行及依法行政情況;承擔相應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和行政處罰聽證工作;承擔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培訓咨詢和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及有關法律事務工作。
(四)規劃財務處
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承擔編制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工作,參與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資金(基金)財務管理制度並監督實施;承擔廳機關和廳屬事業單位的財務指導和審計工作;承擔專項資金、國有資產管理、基建、政府采購工作;承擔有關信息化建設規劃和統計管理工作;承擔有關科技項目和國際援貸款項目。
(五)就業促進處
擬訂就業規劃和年度計劃,擬訂勞動者平等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跨地區有序流動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指導規范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參與擬訂專項就業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承辦普通高中等院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統計、就業派遣等工作;擬訂就業援助和特殊群體就業政策;擬訂國(境)外人員(不含專家)來疆就業管理政策。
(六)人力資源市場處
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負責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工作;擬訂區內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市場准入管理制度;指導和監督對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擬訂人員調配政策,並按規定承辦調配人員事宜,承辦自治區特殊需要人員的調配工作;組織實施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邊遠艱苦地區服務工作;承擔新疆緊缺人才信息發布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承辦科技副縣(市、區)長選派及科技特派員工作。
(七)軍官轉業安置處(自治區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辦公室)
負責協調相關部門擬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培訓政策和安置計劃,做好自治區區級單位和中央駐疆單位軍隊轉業幹部安置選調和培訓工作;負責協調相關部門做好軍隊轉業幹部隨調家屬安置工作;組織擬訂部分企業軍隊轉業幹部解困和穩定工作政策;負責制訂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政策;承擔自治區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的具體工作。
(八)職業能力建設處
擬訂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創業培訓政策和規劃;擬訂全區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完善職業技能資格制度;擬訂自治區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擬訂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發展規劃和管理規則並監督實施;指導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貫徹國家職業分類、職業技能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意見並組織實施;負責自治區職業技能競賽工作。
(九)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辦公室)
擬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規劃和政策,組織實施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選拔工作,承擔組織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的選拔工作;綜合管理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擬訂繼續教育政策,負責繼續教育基地的評估認定工作;健全博士後管理制度;擬訂吸引國(境)外專家、留學人員來疆(回疆)工作或定居政策;擬訂國(境)外機構在疆內招聘專業技術骨幹人才管理政策。
(十)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
負責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貫徹實施事業單位人員和工勤人員管理政策;按照管理許可權,承辦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方案的核准或備案事宜;研究制訂事業單位人員考核、獎懲、懲誡、辭職、辭退等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
(十一)農民工工作處
貫徹落實國家農民工工作綜合性政策和規劃,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推動農民工相關政策的落實,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協調處理涉及農民工的重大事件;指導、協調農民工工作信息建設。
(十二)勞動關系處
貫徹落實國家勞動關系政策;擬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實施規范;擬訂全區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調控政策和辦法,指導和監督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和企業負責人工資收入分配;擬訂並組織落實最低工資標准;指導勞動標准制訂工作;監督執行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政策;參與區級企業勞動模範評定工作。
(十三)工資福利處(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工作辦公室)
擬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分配、福利和離退休政策;負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工資總額管理工作;擬訂統一發放工資政策;承辦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具體工作。
(十四)養老保險處
擬訂全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及其補充養老保險政策;擬訂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擬訂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辦法;擬訂養老保險基金預測預警制度;組織落實企業職工離退休政策;擬訂企業死亡職工遺屬待遇和非因工傷殘職工待遇政策和給付標准。
(十五)失業保險處
擬訂全區失業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擬訂失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參與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工作;建立失業預警制度,擬訂預防、調節和控制較大規模失業的政策;擬訂經濟結構調整中涉及職工安置權益保障的政策。
(十六)醫療生育保險處
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相關政策並組織實施;組織擬訂定點醫療機構、葯店的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服務管理、結算辦法及支付范圍和標准;落實國家制定的職工疾病、生育停工期間的津貼標准;擬訂機關企事業單位補充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辦法。
(十七)工傷保險處
擬訂全區工傷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完善工傷預防、認定和康復政策;擬訂和完善全區勞動能力鑒定管理辦法,指導監督勞動能力鑒定機構的工作;擬訂全區工傷保險基金管理辦法、待遇項目和給付標准;組織擬訂定點醫療機構、葯店、康復機構、殘疾輔助器具安裝機構的資格標准。
(十八)農村社會保險處
擬訂農村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政策、規劃和標准;會同有關方面擬訂農村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辦法;擬訂征地方案中有關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措施的審核辦法,指導監督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工作。
(十九)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處
擬訂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監督制度、運營政策和運營機構資格標准;依法監督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征繳、支付、管理和運營,並組織查處重大案件;參與擬訂全區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政策。
(二十)調解仲裁管理處
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擬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實施規范,指導監督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指導開展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工作;依法組織處理有關勞動、人事爭議及相關協調工作;承擔自治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日常工作。
(二十一)信訪辦公室
擬訂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訪政策和工作規章制度,監督、檢查、指導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訪工作;負責受理、組織、協調、交辦、轉送、督辦人民群眾提出的有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信訪事項;會同有關部門協調處理有關勞動、人事方面的重大信訪事件或突發事件。
(二十二)勞動監察處
擬訂勞動監察工作規劃和工作規范;組織實施勞動監察,依法查處和督辦重大案件;指導地方開展勞動監察工作;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組織處理有關突發事件;承擔其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監督檢查工作。
(二十三)外國專家局
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有關外國專家管理服務的政策法規;歸口管理外國專家工作,完善國外人才資源庫;實施外國專家行政許可及獎勵工作;負責制定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有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並監督執行;負責引進智力成果的示範和推廣工作;負責引進國外智力經費預算和分配方案並組織實施;歸口管理自治區出國(境)培訓工作,負責非教育系統公派留學和外語培訓工作;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國際交流與合作事項。
(二十四)人事處
負責廳機關及直屬單位人事工作和機構編制工作;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表彰獎勵工作;承辦自治區管理的部分領導人員的行政任免手續;負責廳機關及直屬單位人員出國(境)政審工作;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社會團體的管理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監察室(與紀檢組合署辦公)為自治區紀委(監察廳)的派駐機構,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指導本系統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負責廳機關、公務員局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指導社會保險管理局及廳直屬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服務工作。
㈤ 按照個人的理解。宏觀分析中國經濟走向。和對投資項目的分析。只要你有看法就說出來。
幾句話還是可以的!我不認為中國的市場化經濟是市場化經濟、其中政治經濟遠大於市場化經濟。在十二五期間和下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有類資金礦物類大企業會大量整合中小企業,估計也會允許民間資本入股國企、這樣更好管理監督了民間資本又間接達到壟斷效果!而且中國的拉動內需的政策將持續很久,加強城鎮建設將部分農村人口集中、也就是說建築行也不會冷!投資人及工資可能主要集中投資生物科、新興能源和允許投資的國企!就這么地手機一族不容易!
㈥ 我國的就業政策是什麼
我國的就業政策為新生勞動力初次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政策。
一、新生勞動力初次就業
1、新生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不能適應企業用人的標准,使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大於需求。新生勞動力待業與在崗勞動力失業基本會產生相同的負面效應。
2、人口極度膨脹,經濟發展不能適應人口增長的需要,勞動力過剩,不能提供與過剩勞動力等量的就業機會,使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
二、失業人員再就業
1、對於勞動者個人來說,失業的嚴重性在於失去工薪收入,嚴重影響生活依賴的物質來源,導致生活貧困。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講,失業者將直接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2、由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失衡所導致的失業率過高,說明經濟發展中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因此,勞動者失業問題是政府必須認真對待的客觀現實問題,解決失業問題也就成為政府就業政策的目標之一。
(6)疆公共就業服務網平台擴展閱讀:
政策實施手段
一、保障充分就業的根本手段
形成失業和就業艱難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不能為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政府保障充分就業的根本手段是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 、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鎮全面就業的政策手段
1、在城鎮就業職工中實行低工資政策。
2、實行城鎮基本生活用品低物價政策。
3、實行城鎮居民貨幣工資之外享有各項福利的政策。
三、市場機制下競爭就業的政策手段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職能,保障就業。
2、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
3、通過人才市場或勞動力市場,開展就業服務。
㈦ 2021內蒙古三支一扶-專科畢業生就業困難可以考三支一扶
作為專科畢業生就業困難已是不可迴避的社會現實,那麼作為這些畢業生該如何選擇就業之路呢?中公教育專家建議大家:你完全可以走「三支一扶」之路,成功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理想。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跟各位考生聊一聊關於「三支一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
一、報考條件
招募對象主要為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並應具備以下條件:
1.政治素質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
2.學習成績合格,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
3.具有敬業奉獻精神,遵紀守法,作風正派;
4.身體健康。
二、福利待遇
2017年4月1日中組部、人社部等九部門印發了《關於實施第三輪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的通知》,從2016年至2020年實施第三輪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這些新規定,無疑給有志於「三支一扶」工作的考生帶來喜訊。
1.提高了「三支一扶」人員的工作生活補貼
中央財政補助中部、西部地區標准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5萬元、2萬元分別提高到1.8萬元、2.5萬元,其中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自治區提高到每人每年3.5萬元。
2.社會保險方面
為每名「三支一扶」人員落實各項社會保險,社會保險的單位繳納部分由地方財政負擔,個人繳納部分從「三支一扶」人員工作生活補貼中代扣代繳。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三支一扶」人員辦理補充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人身意外傷害等商業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
3.其他保障方面
從2016年起,中央財政按照每人2000元標准,給予每名新招募且在崗服務滿6個月以上的「三支一扶」人員一次性安家費補貼。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年度考核獎勵機制,按考核結果等次給予「三支一扶」人員一定獎勵。
三、期滿政策(文件規定)
「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服務期滿後自主擇業,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紮根基層。原服務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應優先考慮接收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縣、鄉各類事業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也應拿出一定職位專門吸納這部分畢業生。服務期滿自主創業的,可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等有關政策。應屆畢業生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工作,服務達到國家規定年限,並符合相應條件的,可享受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2.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報考黨政機關公務員的,可以通過適當增加分數以及其他優惠政策,優先錄用。到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服務2年以上,服務期滿後3年內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對於已被錄取為研究生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項目的,學校應為其保留學籍。
3.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根據本人意願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區工作,凡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准予落戶。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由接收單位按照所任職務比照同等條件人員確定其職務工資標准;其服務期限,計算為工齡。在今後晉升中高級職稱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定。
四、就業渠道及優惠政策——國家第三輪計劃
1.鼓勵創新創業方面
積極鼓勵支持服務期滿人員自主創業,將其納入「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等創業公共服務,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
2.支持升學深造方面
服務期滿後3年內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對於已被錄取為研究生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計劃的,學校為其保留入學資格。
3.促進自主擇業方面
要求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為服務期滿人員免費提供政策咨詢、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要求地方每年應至少組織一場專門的崗位對接活動,向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推薦服務期滿人員。對實現靈活就業的服務期滿人員,要求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政策。
4.加強扶貧類崗位開發方面
第三輪「三支一扶」計劃今年起實施。新一輪計劃包含加強扶貧類崗位開發,拓展供銷合作服務崗位、鼓勵服務期滿人員創新創業等新措施。
作為國家中組部、人社部等九大部委大力扶植「三支一扶」項目,給予多方面優惠政策及相關待遇,且部分省份自2016年開始三支一扶人員已開始實施與事業編制並軌,諸如,山東、吉林、安徽、河南、雲南、山西、陝西、江西等。作為專科畢業的你,走「三支一扶」之路成功就業,其何樂而不為呢?!心動的你就趕緊行動吧!
㈧ 我是退伍士官養老保險問題
13年軍齡,視為已交社保。你現在沒有工作,如果自己也不打算交社保的話,就暫時不用理會,到有工作或者自己想交社保的時候,可以持退伍證到當地民政局核實軍齡,然後到社保局備案並繼續繳費。
㈨ 石河子大學的學生就業前景怎麼樣
我是石大一名大二的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石河子大學的學生就業情況來源於個人的努力程度與個人能力,不能整體而論。
石河子大學學生的就業情況呈現不均衡性,比如經管院,學經融的我們都知道其就業發展前景廣闊,而作為我們政法院的就有很大的難度,政法主要是熏陶一個的情操與思想邏輯,對個人來說是發展,如果不精的話,就沒有很大的實用性,所以就業這方面來說既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努力作為支撐,不能全靠學校來獲得工作,這是不現實的。